2020年“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总结二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总结二篇

2020 年“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总结二篇 2020 年“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总结二篇 1 十三五期间,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解放思想、精心 谋划、真抓实干,积极开展“招大商、大招商”活动,使我区招商引 资工作提质升级。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1.对照目标任务,主动作为 ①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累计 127 次外出招商,均完成年度任务 数。②全区新签约项目 123 个,占总成任务数 100 个的 123%。③已 签约 123 个项目,超亿元项目 83 个,完成任务数 65 个的 127%。④83 个项目中,10 亿元项目 9 个,占总任务数 6 个的 150%。⑤外资项目 引进数为 3 个。⑥123 个项目计划总投资 398 亿元,占总任务数 351 亿元的 113.39%。⑦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 412.63 亿元,占市下达 任务 358 亿元的 115.25%。 2.创新招商模式,招大引强 十三五期间,我局抓牢一带一路、承接产业转移历史重大机遇, 积极创新招商模式,招大引强。 一是突出多元化招商 重点与商会协会、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探索专题招商、以商 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扩大了招商新领域,提高招商引资的实 效性。二是突出招大引强与招新引高相结合围绕我区产业特点,瞄准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省市,紧盯世界 500 强、中国 500 强 和国内民营 500 强,先后引进了 3 个中国 500 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三是突出产业链招商 我局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抓手,着力抓龙头、引总部、 聚相关,重点引进重大项目,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培育发 展新动力。 二、主要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局在招商引资上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区委、 区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因素仍然突出:一是项目用地困 难重重,影响了项目签约、开工及扩大产能,对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带 来不利因素。二是辖区企业的投资额减少,影响了开工率和到位资金。 三是招商投诉中心能职未能正常运转。同时在激励招商干部的机制缺 乏,不利于激活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等。 三、“十四五”工作建议 十四五期间,我局按照“强龙头、聚集群、补链条”的招商引资 指导方针,结合上级下达的招商引资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 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全力实施“招大商、大招商”活动, 实现招商引资量增质优。 (一)解放思想、强化规划,抓好顶层设计 十四五期间,我局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我区产业招商特点和 产业发展要求,认真部署谋划每一年的招商引资工作。抓住国家、自 治区层面实施的战略部署,主动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完善实施招商引 资规划工作,强化招商工作的顶层设计工作,推动十四五期间招商引 资工作提质增量。 (二)科学统筹、压实责任,抓牢发展机遇 对照上级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认真分析研判,科学统筹全年工 作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招商目标任务,建立完善招商引资可落实、 可检查、可考评的机制,形成全区通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强大合力, 压实招商主体责任。全力实施产业大招商攻关突破年活动,聚焦新能 源电动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健康、大物流等新兴产业项目的 招商力度,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化我区区域产业结 构,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三)积极创新、不断探索,拓宽招商模式 充分利用《招商引资激励办法》等政策激励机制,积极创新,不 断探索招商引资的新模式,重点加强以商会、企业的合作,完善以商 招商、委托招商、专题招商工作机制,持续深入对接优质资源,集中 突破承接落地,进一步强化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等。建立专业招商 队伍,在招大引强、招新引高、招才引智实现新突破,不断提高招商 成功率,并形成长效机制,为全区招商引资提供内生动力。 (四)补齐短板、强大链条,加快产业发展 继续深化“产业大招商”活动,重点抓好新能源电动车、电子信 息、生物医药新三篇产业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进行产业链细分, 研判区内外正在转移的且适合本地发展部分,以“建链”“补 链”“强链”为抓手,着力抓龙头、引总部、聚相关,形成上中下游 配套的产业集群,实现链条更加完善、项目更加集聚,不断培育发展 新动力,加快建设以高科技、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为特征的现代产业 体系。重点引进新能源电动车整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核心零部 件等产业,全力突破新能源电动车核心零部件及配套技术,有力地促 进新能源电动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与传统产业结合,优化新能 源电动车产业结构。壮大电子电器产业链条。以赛尔康电子生产基地 项目为引领,借助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引进 发展变压器、塑料注塑、金属部件、电子元件、包装材料、家用视听 产品、个人电子产品、车载电子产品、智能家电产品等生产链和供应 链,不断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开展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药 物提取、深加工等领域上的招商,并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形成,配 套建设种植药材示范园、交易展示平台、药材物流平台等,环节延伸, 补全产业链。深入开展现代物流专题招商工作,引入第三方物流、冷 链物流、电子商务、智能物流技术等产业项目,努力完善我区物流体 系发展,加快由“中转”变“直通”的进度。 (五)完善职能、强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落实编制与人员,组建我局招商投诉 中心,积极畅通与投资客商的沟通渠道。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好我 区三个招商小分队,继续完善对每个在谈和签约的项目,建立项目跟 踪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专人服务、专案推进的“三专”工作法, 建立项目进度表,实施“挂图作战”。对重大项目落实局领导负责制, 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增强服务意识,解决服务项目建设“最 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项目签约快、落地快、建设快,增强企业投 资发展信心,加快项目的投资率和开工率。 2020 年“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总结二篇 2 一、“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回顾 ——社会福利事业长足发展 “十三五”期间累计发行福利彩票 4.68 亿元,筹集本级福利彩 票公益金 4779.5 万元用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一是残疾人保障体系 和老年人福利制度全面建立。2019 年全市保障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 度残疾人服务对象 6478 人,发放补助资金 468.8 万元;发放高龄津 贴 1.15 万人,资金 425.63 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城区 287 名居家困难低收入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发放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 补贴 2880 人共 386.1 万元;二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全市 现有各类养老床位 3842 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 44 张, 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覆盖率将达到 70%以上。三是养老服务质 量得到显著提升。共发布 27 项省民政地方标准,其中养老机构危险 源识别与控制规范、养老机构修养人员心理护理规范作为全国行业标 准立项,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市社会福利院改革改制工作和乡镇敬 老院转型升级、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等持续推进,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市 社会福利院提升工程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基本 形成。 ——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城乡低保全面统筹。2017 年 7 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 城乡低保认定条件、申请审定程序、管理制度、保障标准等方面全面 统筹并轨。2018 年 3 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治理, 并购买第三方服务开展低保核查,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低保规 范化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建立城乡低保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保障标准逐年增加。截止 2019 年 12 月,全市城乡低保对象 6229 户 7985 人,保障标准为月人均 590 元,2016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 累计发放低保金 1.63 亿元。二是规范特困人员供养。对城乡特困供 养对象实行系统平台信息化管理,规范特困人员审核审批,加强特困 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动态管理,开展特困人员清理核查,切实保障特困 供养人员合法权益,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建立特困人员供养标 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标准逐年增加。截止 2019 年 12 月,全市城乡 特困供养对象 2117 人,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 1055 元/月人, 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 878 元/月·人, 2016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累计发放生活救助金 6933.2 万元。 三是临时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加大资金投入,科学确定救助标准, 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明确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要求,将家 庭成员因病、遭遇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其家庭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 纳入救助范围。2016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共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5201 户次,发放救助金 529.55 万元。 四是核对机制全面建立。2016 年 9 月,市民政局整合人社、税 务、工商、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数据,建立了市居民家庭经济情况核 对信息系统。我市成立了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全面开展救助 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保障各类社会救助对象准确、高效、公 正认定。平台建立至 2019 年 12 月,共核对各类申请救助对象 57914 户次 132096 人次。 ——地名管理不断加强 积极开展地名设标工作,为城区 55 个老旧小区和 103 条背街小 巷设置了 199 块地名标牌,为 19 个乡镇(街道)、102 个村设置了 107 块村镇地名标牌,在全市 63 个村设置了 5 万余块农村住户门牌。开 展城乡地名标牌专项整治,对 26 条道路 52 块不规范地名标牌进行了 整改、对 51 条没有地名标牌的道路增设了 143 块地名标志。圆满完 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全市共采集 11 大类 64 个子类各类地 名信息 6182 条,全部录入国家地名数据库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大 力开展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编制出版了《行政区划图》《地名文 化集锦》,编制的《标准地名录》正在审核中,即将正式出版。完成 了边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加大边界纠纷调处 力度,有力维护了边界地区社会稳定。 ——社会组织管理不断规范 全市累计登记各类社会组织 355 家,通过不断健全规章政策、转 变政府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等措施,基本形成了布局 合理、功能明确、政策完善的社会组织发展新格局。 ——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社区综合服务能力设施逐步完善,全市 102 个村、18 个社区全部建 成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 100%,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 务设施面积达 32 平方米。二是服务内容逐步丰富。通过“试点先行, 逐步推开”的方式,打造了一批高标准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增设 各类便民服务设施,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办事流程,提升为民服 务能力和水。社区公共服务扩大覆盖,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服务蓬勃 开展。三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每年举办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考 前培训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职业水平考试,按照初级 100 元 /月、中级 200 元/月、高级 300 元/月标准予以职业津,社区专职工 作人员、专业社工人才及社区志愿者数量不断增长。四是信息共享正 在形成。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逐步普及,信息化与社区服务深 度融合,提高了公共服务便捷性和群众办事满意度。 二、民政事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三五”期间,民政部门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践中作 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民政工 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基层服务力量不足。民政工作是一项关乎困难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性 工作。近几年来,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多,民政工作已由 传统的十余项职责增加到三十多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而基层民政 工作人员编制却未增加。救助对象核查、走访联系制度、救急难制度 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基层工作人员负担重、压力大。二是 基础服务设施比较薄弱。不论是我市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是 城乡社区服务、未成年人保护等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离群众的需求都 有很大差距。三是民政对象需求不断增长给民政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 民政工作对象的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趋势,给民 政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矛盾。 三、“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的任务 (一)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1、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建设 根据养老市场需求,统筹做好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实现 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 45 张;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能力建设,实现 标准化医务室 100%全覆盖,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 50%以上,并建立健 全养老机构医疗护理补贴制度;加快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 实现城市社区 100%全覆盖,每个乡镇覆盖 2-3 个村;建立健全养老 服务设施运营管理和政府补贴制度,鼓励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对社 区养老服务统一打包,交由社会力量运营,争取实现区域内的社区养 老服务统一标准、统一运营。 2、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稳步推进市社会福利院公司化运营改革,逐步探索发展医养结合、 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等业务;实现 80%以上的农村敬老院实现公建民 营管理,在提升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的同时,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 服务需求;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机制,培育养老服 务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十四五”期间力争打造一个智慧养老试点 示范工程、建设一家省级示范智慧养老机构和一家省级智慧社区示范 养老服务示范项目;继续实施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扩 大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保障标准。 3、健全养老服务管理机制 建设全市养老机构监管平台,加强养老机构和城乡养老服务“三 级中心”的日常监管力度;建立星等级与运营补贴挂钩制度和运营补 贴绩效管理制度,有效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定期组织养老机构管 理人员培训,提升养老服务管理水平,全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率 达到 100%,养老机构消防安全员持证上岗率 100%;加强养老服务人 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养 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完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扶持政策, 逐步建立志愿服务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行集约化运作、项目化服务,促进社区居家养 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建设。 4、补齐养老服务体系短板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养老服务倾 斜,完成乡镇(街道)敬老院扩建、迁建工作;建设特困失能人员集 中供养中心 100 张床位,失能失智人员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 100%;加大养老项目招引力度,引进全国知名养老、医护等机构,围 绕健康养生、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产业功能布局,实现养老服务业 全面发展。 5、加快推进残疾人福利工作 全面运行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规范实施残疾人两项补 贴制度,确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建立 起家庭善尽义务、社会积极扶助、政府积极保障的责任共担格局。 (二)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1、完善救助政策 探索完善社会救助标准量化确定机制,建立有利于保障不同困难 人群的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持续推进社会救助 综合改革,完善各项救助政策,探索制定与家庭规模、结构相对应的 救助标准和与促进就业政策联动的救助工作机制;不断拓展医疗、教 育、住房等单项救助政策的范围,逐步体现救助政策的“梯度效应”, 完善核对平台系统数据,健全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实现 “凡救助、必核对”要求,体现公平正义的救助理念;注重做好救助 与其他保障政策之间的有机衔接。 2、改进救助手段 建立困难群众基本信息数据库,完善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整 合民政、应急、医保、教体、住建、人社、工会等相关部门的救助资 源,探索跨部门信息共享的办法措施,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联 动机制,推进“互联网+救助”,使困难群体公平享受救助待遇。不 断推进和深化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深入 实施,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三)加强区划地名管理 适应城乡规划体系布局要求,科学、合理、适时调整行政区划, 促进城乡规划与行政区划相协调。加大力度,全面完成乡镇地名标牌 和农村住户门牌的设置工作。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加强边界 线联合检查力度,实现对行政区域界线的长效动态管理。加快地名普 查成果转化,适时编制出版标准地名词典、标准地名志等地名成果资 料。 (四)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1、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进一步培育发展居民服务类、文体活动类、公益慈善类、参与基 层治理类社区社会组织,加快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 会组织服务中心等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力争“十四五”末,城市社 区平均拥有不少于 30 个社区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 10 个社区社会组织,有效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作用。 2、创新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有形”向“有效”转变,加强社会组 织“党建+公益”服务品牌建设。探索采取居民点单、民政局派单、 社会组织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服务模式,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 与志愿服务和关爱帮扶活动。着力破解为困难群众服务供需脱节的难 题,实现社会组织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与服务对象的无缝对接,增 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3、不断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 进一步压实社会组织双重管理的监管职责,不断规范社会组织年 度检查工作,力争“十四五”末,90%的社会组织每年年检前进行专 业审计。持续开展社会组织抽查审计、不规范问题集中排查整改、整 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等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社会 组织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多种方式不断 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 4、推动社会组织有效发挥作用 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依托,注重社会组织孵化、赋能作用,不 断引领全市社会组织规范化、职业化建设。推动落实政府向社会组织 购买服务政策,力争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项目进行归口管理, 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增强社会组织的活力,不断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 会的意愿和能力。 (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 1、不断深化殡葬改革 一是全面推进惠民殡葬,惠民政策覆盖面达到 100%。二是加强 殡葬管理,规范殡葬车辆服务行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殡葬服务能力水 平。三是持续推进新增骨灰集中安葬工作,新增骨灰公墓集中安装率 达到 100%。四是大力开展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群众丧事简 办、文明治丧。 2、加强婚姻登记管理 坚持“依法行政、为民服务”宗旨,以创建文明窗口为载体,以 优质文明服务为目标,规范执法程序,为当事人提供优质服务;规范 内部管理,确保婚姻登记工作有序透明;完善办公设施,提升婚姻登 记服务水平;加强登记管理队伍建设,树立婚姻登记机关良好形象。 3、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建立健全由政府领导,民政牵头,教育、公安、卫健、司法、财 政等部门和群团组织参加的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工作领导机制。牵头协调、监督管理,组织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开 展业务培训,开展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摸排走访建档工作, 加强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切实履行民政部门监护兜底职责。 4、推进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转型升级 在做好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基础上,强化救助管理站未 成年人保护中心职能,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对生活无着的流 浪乞讨、遭受监护侵害、暂时无人监护等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 时监护责任;协调开通未成年人保护专线,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 困境儿童等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宣传。 (六)创新城乡社区服务实效 1、推动形成互联、互动、互补的治理格局 深入推进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促进基 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村(居)民自治充满活力, 群众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规范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队伍逐步壮大, 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 动,促进社会安定有序。 2、加快构建多元、多层、多样的服务网络 社区服务日益完善,建设一批服务大众、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 社会服务和福利设施,健全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形 成覆盖全体社区居民、内容完备、机制灵活、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体 系。 3、全面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新型社区 在总结全省及我市智慧社区试点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广 科学、实用、高效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通过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与健康、卫生、体育、教育等其他智慧系统互联互通,力争社区所有 公共服务进入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同时在养老、家政、生活服 务等领域与线下实体对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商业服务体系建设,推 出多种品牌社区服务。 4、基本健全协调、协作、协同的民政工作机制 增强民政工作的开放性、融合性、科学性,提高民政综合统筹能 力,形成综合协调有序、部门协作有力、社会协同有效的工作局面。 5、基层社会管理类指标 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率达 100%以上;村(居)委会办公及综合 活动用房达标准化要求;社会组织作用和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每万人 拥有社会组织数量达 6 个以上;社会工作者数量达 600 人以上;社区 志愿者人数达 2 万人以上。 6、基本公共服务类指标 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机构规范建设达标率 100%以上,实 现社区“下楼工程”率达 10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