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论文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策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中学语文教学在课改暖风的吹拂下时时掀起奔涌的浪潮。可眼下各级各类学校在实施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将眼光投向课堂之外,而忽视了在课堂之上充分利用教材文本探究实施研究学习的便利条件。因而,出现了一种怪异现象,课堂之外研究学习搞得轰轰烈烈,课堂之上依然充斥着“一言堂”、“满堂灌”等传统教法的幽灵。笔者以为,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注意营造课堂探究氛围,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逐渐把探究性教学这股时代的“活水”注入传统的课堂。本文主要是针对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探究式教学模式”如何在课堂上开展,作了一些探讨。 一、立足课堂,激活探究情趣。探究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动力。这种动力就是探究情趣和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教学的实践使我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做法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怎样记住老师讲授的知识点以应付考试上,根本就难以产生问题意识。为此,教学中必须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探究情趣和质疑问难的能力。怎样激活学生的探究情趣呢?首先应当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比如,我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或坐着发言、插话。此外,我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 其次,要讲究方法,如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词句,并阐述喜欢的理由;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学习的体会等。把课堂变成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教师应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也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思考、去回答。比如在课堂上,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以激励学生去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谁的答案与众不同?”“谁能把大家问倒?”“你真行”“你的看法很独特”“你敢向名家名篇挑战,真了不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 如教学《鸿门宴》,我在总结课文时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在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认为表现了他的‘君子之度’,你坚持哪种观点呢?” 我没有立即让学生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成正方和反方进行组合,然后思考、讨论,最后分别请正反方派出代表进行辩论,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最后,我为了让学生理解这次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想像能力,用300字描绘一下项羽兵败垓下刎颈自杀的场面,并探讨分析,假如当时项羽杀了刘邦,历史将会怎样改写?通过这样问题的设置和方法的指导,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会探究的教学效果。 二 面向教材,激发探究意识。 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不少人提出,探究性学习就是课题研究,于是他们把很多精力花在远离教材的课题研究上,贪多求远,我认为不一定适合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都很少的中学生。我认为探究性学习的重心在于学习,而不是研究,探究性学习应该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当前,学校学习的主要形式,还是要以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载体。我们要让研究的精神走进日常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用研究的目光看待学习的对象——教材。 传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由教师诱导学生去理解教材里埋藏着的知识点,学生的认识都统一到教材和教师的意图上来,很少有自我意识的活动空间。探究性学习就是改变以往的弊端,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灌输转变到主动的探索研究,从知识的记忆、文章内容的再现转变到问题的发现、解决,从迷信教材转变到平等的审视教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一篇课文放到一个更火的参造系中,互相参考,比较印证,发现异同,探讨普遍性规律,让学生获得更开阔的视野。 如分析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时,我试探性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因嫁祥林而得名,那后来她嫁给了贺老六,为何不叫老六嫂 ,而人们仍然称呼她为祥林嫂呢?”以下是经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的一组答案:生1:或许是叫习惯了,不便改口。生2: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结合小说主旨,大概表现了那种“从一而终”的封 建意识和节烈观。生3:人们对祥林嫂前后称呼的不变,正反映鲁镇人们所受封建礼教的毒害之深。生4:称呼的不变恰好说明鲁镇封建势力的根深蒂固,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典型环境。经过这样一番质疑探究,学生不仅把握了祥林嫂的形象特征,而且激发了学生研究的浓厚兴趣。接着我设计了一道延伸探究题:要求学生课后做些调查研究,看看我们的周围是否还有“祥林嫂”第二存在,并说明为什么?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调查报告证实了我的问题,结论是:在偏僻落后的乡村,人们在对女性的称呼上依然存在活用祥林嫂式的称呼。诸如以女性的籍贯、出生地、夫名或区域名称呼女性,而相应地隐去了她的真实姓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由这个问题还引发了一场关于封建礼教余毒如何侵蚀现代人思想的大讨论大批判。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习惯、兴趣、能力和氛围,学生课下的探究才有了示范、基础和条件。 三、 研究策略,尝试探究模式 一位教育者所言:“教师的高明在于隐身在学生背后,悄悄为学生设下一个个路标,使学生既沿着教师设下的轨道前进,又感受到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乐趣。” 因此: (1)在教学中,要强调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设计模式。要把探究式教学的思想本质时时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即把合作意识、探究及解释与依据等的思想、观念随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中。不仅要强调探究中的动手,更要强调动脑。如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一双被岁月磨损的拖鞋……,都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2)语文探究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给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在探究中要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这具体表现在探究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的观点,探究过程中要珍视并正确处理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和原始概念,引导学生积极反思;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还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 如在某单元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以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批判精神。⑴有人认为《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和《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都是那个时代的“良民”,你的看法如何?⑵有一种观点认为让《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当个公关小姐或公司总裁未必不可,你的意见如何?⑶根据你所掌握的资料,给《祝福》中的祥林嫂立个小传,以示后人,我们的祖母辈曾经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道中?(4)《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林黛玉的“病态” 形象能否算得上一种美,为何封建士大夫之流却趋之若鹜?对于这样的问题,有的课堂上三言两语带过,有的可以略加讨论,有的可以写成短文进行交流展示。这些过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可贵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剖一两只麻雀,学会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思辨的能力。总之,教材给我们师生的不是缰绳而是魔杖,我们要用它演绎百花齐放的课堂春天。 (3)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探究性学习与现代技术(如多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使学生在现代化技术的指导下,提高自身的探究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 如教师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就可以给学生播放背景音乐视听,再现康桥的美丽景色;教授《边城》时就可以运用影视片段教学或者历史资料图片再现湘西凤凰城美丽风光画面,达到让学生对作品的形象美、人情美、语言美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再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当清华园的月色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完全被清华园的月色,荷花的美艳,周围的景物所折服,被朗诵者磁性的语言所吸引,真正感悟到散文情与景融合在一起的文体特点和通感的修辞手法,理解文中“淡淡的忧愁”的主题。 教学实践证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策略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及其感悟,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化解在层层的感知与理解、体验中,循序渐进,拨云见日。其过程对学生产生了莫大的吸引与挑战,学习主动性得到强烈扩张,探究意识和释疑能力由此而得到逐步增强,真正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但是走进探究式教学,其复杂性、优越性还有许多值得探究,希有志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语文教学中闯出一片天地。 主要参考资料:1,福建福安二中 李铃川《充分利用教材文本,探究实施研究性学习》2,广东省阳山县南阳中学 成有威《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实践》3,福建厦门集美灌口中学 柯月霞《让语文课堂充满探究精神》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