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报告(3篇)与关于拖欠教师工资的网评3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报告(3篇)与关于拖欠教师工资的网评3篇

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报告(3篇)与关于拖欠教师工资的网评3篇 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报告(3篇)‎ ‎(篇一)‎ ‎**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同步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的实现提供着文化支撑。近年来,民进永川区委一直高度关注和助推永川乡村教育、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发展,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深入调研“永川区乡村文化振兴”系列课题。为高质量完成本次调研,民进永川区委课题组今年深入区内多个镇街和部门调研,6月份举行“寻找最美乡愁”年度界别活动,还在8月赴**、**开展“企业与乡村文化振兴”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案例研究、专家咨询,最终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的进展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基础已在我区得到夯实。在中央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年9月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2年)》,其中“第七篇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分3章做了专门论述。在市级层面,今年先后出台《重庆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关于聚焦乡村发展难题 精准落实“五个振兴”的意见》《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2年)》等文件。在区级层面,《重庆市永川区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永川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分别在5月、8月通过区委常委会审议,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要以“五进农家”和“四大行动”为行动抓手,并与开展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做好农村信教群众思想引导、加快乡贤评理堂建设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另据了解,《重庆市永川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2年)》编制的招标工作也已启动。‎ ‎(二)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领导机制与工作制度得以完善。各镇街、各部门均能及时学习、传达和贯彻最新的上级精神,研究、部署和推进所辖条块的相关工作。二是乡村文化供给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正在全区展开,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图书室等乡村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下乡”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创新。三是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初见成效。各个村两委加强了对农村群众的法治与德治教育,特别是让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精神在镇村基本做到了人人知晓,有效遏制了某些人情歪风和不良风气。‎ ‎(三)“永川新乡贤”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全国知名品牌。我区的新乡贤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早,主要工作经验可概括为:一是“循名责实”,明确了新乡贤的标准,赋于了“乡贤”一词新的时代内涵;二是“精挑细选”,新乡贤的推选工作包括了七大严格步骤;三是“树立标杆”,让乡贤事迹垂范乡里,并引导群众知乡贤、敬乡贤、争当乡贤;四是“以实正名”,引导新乡贤在传承传统美德、践行核心价值观、化解乡邻纠纷、奉献公益事业、反哺家乡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振兴本身:公共文化待提升,传统文化受冷落。一是公共文化硬件设施重“建”不重“管”。一些镇文化中心、村农家书屋存在被挤占、挪用甚至废弃的现象,农家书屋的图书很多种类不齐、数量不足、更新缓慢,镇村广播维护不到位,体育健身器材损坏后长期无人维修。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曲高和寡”。以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渠道之一的“送文化下乡”为例,乡村电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文艺演出、讲座的内容又不对群众“口味”,而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群众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却因经费、人才短缺等原因而“千呼万唤难出来”。三是传统文化在乡村明显衰落。传统的节庆、风俗、饮食文化正在我区农村失去传承土壤,因经费保障不足,不少区域性非遗项目得不到及时挖掘与整理,部分传承人无法依靠非遗技艺供养家庭,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二)助力生态振兴、乡风文明,文化振兴还任重道远。一方面,生态人居环境、村民卫生习惯都有待改善。除集镇和新建的集中安置点外,农村建房缺少整体规划,布局凌乱、色彩杂乱的砖混房屋影响着乡村生态美感。农村环卫设施配备不足,加上部分村民习惯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乱堆柴草,致使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突出。另一方面,乡风出现异化苗头,陈规陋习难以根除。部分村民的集体意识淡漠,责任意识淡化,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比富摆阔、婚丧大办、薄养厚葬、黄赌毒之风在农村还大行其道,封建迷信甚至邪教活动还很有市场。‎ ‎(三)从组织振兴追因:对乡村文化振兴重视和投入不足。一是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将乡村文化振兴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敷衍应付,导致乡村文化振兴在一些镇村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财政和社会资本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上而下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我区多数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室的日常运行经费捉襟见肘。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社会资本还处于观望和缺位状态。‎ ‎(四)从人才振兴溯源:主导、主体两端均缺少人才支撑。一端,作为乡村文化主导力量,文化专干队伍力量不足。镇文化中心在岗人员“不专业、不专干”的问题较为普遍。文艺专业毕业的只是专干队伍的“少数派”,而且名义上的专干还要“混岗”兼顾其他岗位,甚至干脆被镇政府其他部门“借调”或“借用”。而每个村文化中心至少应配置一个公益文化岗位的规定尚未在全区得到落实,很多还是由村干部兼任,他们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抓文化工作。另一端,作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一村村民难以组建一支业余文艺队。调研发现,农村人口中外出务工、经商的约占农村总人口的36%以上,而未外出的妇女又约有20%在集镇、城区购(租)房陪读,真正留守在农村的村民多为儿童、老人。农村严重的“空心化”,使乡村文化活动缺少主要参与人群。‎ ‎(五)从产业振兴评价: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度还亟待提升。在宏观视角,政府对乡村文化产业还缺少专门政策与规划。现有政策还散见于三产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相关文件。以讨论较多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例,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在区级层面还是分行业规划、分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充其量只能做到“配合”,很难做到“结合”,更谈不上“融合”,导致各方面资源的聚合效应太弱,条块分割导致乡村文化及相关产业“有珍珠、没项链”。在微观层面,文化元素对乡村各产业渗透、对企业的支持都不足。比如,因为与文化元素结合不够,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意、设计、工艺、品牌水平都很初级,农民的相关收入难以大幅提升。而对乡土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的乡村旅游,则深陷业态单一、模式趋同、回头率低、竞争力弱的窘境。‎ 三、对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建议 ‎(一)立足文化振兴,不断创新乡村文化软硬件建设思路。一方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创新运管制度。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进行科学评估,进而整合乃至增添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抓好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乡风家风馆、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建设与优化。建立图书室互通、电子资源共享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建议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征求乡村群众的阅读需求,助推“全民阅读”。鉴于文化设施目前还按照行政区划布局,场馆的服务半径有限,建议试行村民跨村、跨镇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实现“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建议用“菜单式”的文化服务模式实现让农民“自主点菜”,以增强“送文化”下乡的精准度。诸如区人社局等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应送到村一级,助力新型农民的培养。同时,加大在乡村“种文化”的力度,组建农民文化社团,开展城乡文化社团的结对帮扶,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积极挖掘和保护具有永川特色的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乡村旅游节、插秧比赛、山歌比赛等活动,真正让农村群众“唱主角”。‎ ‎(二)着眼生态振兴,外涨生态环境颜值,内升乡风文明气质。一是改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要兼顾“乡土”与“乡愁”。按照笔者的理解:习总书记强调的“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属于乡村文化外在的“形”,应包含于“乡土”概念之中;而“记得住的乡愁”则属于乡村文化内在的“韵”,集中表现为农耕文明、非物遗产、民风民俗。为此,我们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传统村落、文物古迹等有形的“乡土”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同时,也要支持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以保留“乡愁”味道。最终的成果,则是让农民更加看重“乡土美”而留在农村,让市民主要因为“乡愁美”而纷至沓来。二是以进一步打造永川新乡贤文化,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我区应让永川“新乡贤”的名片更加响亮。下一步,建议相关部门帮助新乡贤提升能力素质,搭建更多平台,可在“乡贤评理堂”基础上建设“新乡贤文化中心”。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村民委员会民主决策作用、乡贤带动引领作用的三结合,实现法治、德治、自治在乡村的和谐统一。同时,村支两委、村民、乡贤三方围绕家风家训建设、村规民约修订、红白事操办标准制定、“三乱”(乱扔、乱倒、乱吐)陋习根治、文明细胞(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创建等热点领域创新工作举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封建糟粕,培育健康、清新、向上的新习俗。‎ ‎(三)关注组织振兴,构建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第一步,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议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文化振兴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及镇街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每个镇街配备2~3名文化专干,每个村确定至少1名文化管家(或文化志愿者),专职负责文化工作。完善目标考核机制,把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区文化委要加强对镇、村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督促、考核,防止设施空置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场所的内容建设,明确量化指标,确保农家书屋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低于40小时。第二步,强化财政保障,拓宽经费来源,加强经费管理。一是建议将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的运维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一并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并预算新购置文体设备的专项经费。建议区财政每年为农村地区的非遗项目认定保护、乡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预算一笔基金。二是通过乡村自筹、单位帮扶、社会募捐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三是整合资源,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整合镇街的文化、卫生、教育、农业、党建、综治、体育等方面的宣传文化经费,形成统一的宣传文化经费管理和使用机制,并做到文化资金专户、专账、专人管理,从经费上保障农村文化阵地强起来、特色亮起来、人气旺起来。‎ ‎(四)立足人才振兴,夯实专兼结合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第一,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专干队伍。对有编无人的文化站,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文化站专技力量。对“被混岗”的文化专干,镇街应及时调整其工作,尽量做到专职,确保其将主要精力用在抓文化工作上。对文化工作任务重、文化站人员紧缺的,可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临聘民间文艺人才。同时,应充分发挥永川职教学生众多的独特优势,采取“区聘镇用”“镇聘村用”的方式从中选聘专(兼)职文化志愿者,作为文化专干“影响“村里的得力助手。第二,打造本村本乡的农民文化团体。通过开展活动、举行比赛,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充分发挥村小师生在文化活动中的特殊作用,确保每个村有1名志愿者、1个文化中心户、1支民间文艺团队。在此基础上,每个镇街应培育1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业余文体团队,拥有1个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文化品牌。第三,不断提高专兼职乡村文化人才的业务水平。区级层面应建立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数据库,针对各自特点开展不同的培训。对于文化专干,应逐步提高该群体的专业人才比例,优化人员结构,并将文化专干培训纳入区委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规划,切实提高其综合能力和服务意识。对于农村文体团队、文化骨干,除由文化专干下村进行指导和排练外,还可以邀请在永高校师生下村蹲点辅导,促使其多出文艺精品。‎ ‎(五)着眼产业振兴,以乡村文化为产业振兴提供持久动能。首先,促成乡村文化与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联姻”。比如,可以深挖某些镇街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地理标志产品”赋予深厚文化内涵,让产自该地的农产品、工艺品变得“背后有故事”。在产品设计、制作或包装过程中植入乡村文化元素,进行品牌营销创新,形成较高商业附加值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则指日可待。而重庆文理学院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镇,今后应在发掘文化底蕴、植入文化元素、开展文化活动等方面成为永川区的最佳合作伙伴。此外,也可以通过举办工业设计大赛等形式来提高我区农产品、手工艺品的文化性与档次感。其次,用乡村文化创意为农业和旅游业赋能,打造乡村文化乐园。未来五年,重庆市将打造100个乡村文化乐园,以实现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我们永川已经有一家入选,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书写记得住的动人乡愁,提升我区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最后,要为社会资本“来永”“下乡”做好充分准备。比如,优化农村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社会资本下乡的积极性。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库,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集聚区。为扩大我区乡村文化项目的知名度,还应创新营销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提高营销资源的精准投放度。‎ ‎(篇二)‎ ‎2018年以来,赣县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同城化”发展和“后花园”定位,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全力争当赣南乡村全面振兴排头兵。‎ 一、调研开展情况 ‎2019年9月开始,在进一步疏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展的基础上,区农业农村局选取了全区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发展乡镇五云镇、现代农业乡镇江口镇、乡村旅游乡镇三溪乡、宝莲山、人口大镇湖江镇、田村镇、果业发展乡镇吉埠镇、王母渡镇进行调研,从产业发展水平、乡村本土人才、村落居住环境、基层组织建设、村民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了解农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自我认知、生活需求、发展需求、政策需求;为做好课题研究提供支撑。‎ 二、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 ‎(一)聚焦精准扶贫,脱贫摘帽即将达成 严守“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聚焦提高脱贫质量,以“三集中一边倒”的态势和决心,狠抓工作落实、政策落实和责任落实,从**年底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1万户7.82万人、93个“十三五”贫困村、14.8%的贫困发生率,到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万户7.14万人,累计退出“十三五”贫困村54个,减贫1.2万户4.9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4%;**年计划退出的47个贫困村、18441脱贫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贫困发生率将下降至0.6%左右,完全有信心实现全区高质量脱贫摘帽,全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二)聚焦产业兴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做实产业发展文章,大力发展蔬菜、脐橙、甜叶菊、油茶等农业产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引导群众自主发展产业,让农民获得稳定收益,目前全区稳定发展烟叶2500亩;累计发展油茶28.91万亩;发展脐橙9.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1万亩。充分利用土地确权成果,加快指导土地规模流转,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29家、合作社398家、家庭农场1083家,为提升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提供了主体保证。强化龙头培植和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谱赛科、天绿生化、金溪农业、中民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蔬菜(铭宸蔬菜)搭乘中欧班列、代表江西第一次走出国门,打响了赣南蔬菜品牌,铭宸蔬菜、谱赛科甜叶菊、金溪油茶、中民果业等产业已成为**名片。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 ‎(三)聚焦补齐短板,生活条件根本改观 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乡村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重点围绕高质量脱贫,优先完成宜居村组两不愁三保障项目建设,加快村组“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有条件和需求的村组因地制宜配置“8+4”公共服务项目,推动所有宜居村组基本公共服务完善提升,提前一年即在**年实现了全区25户以上不迁并宜居村组整治建设全覆盖扫一遍。目前,全区乡镇公路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均达100%、通信网村组覆盖率100%、互联网行政村覆盖率100%、行政村卫生室覆盖率100%;农村常住户安全饮水达标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5%,入户路硬化率达95%、安全住房达标率100%、通生活用电率100%,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观。‎ ‎(四)聚焦生态宜居,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大力清除村庄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推进“厕所革命”、清理乱搭乱建,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实行了政府购买服务农村环卫一体化保洁,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把扫帚扫到底”。立足“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总体思路,全区范围内大力开展了“空心房”拆除、铁皮棚拆除、畜禽渔污染源整治,生态宜居带动采摘、体验、观光、加工、包装、电商销售等产业链条,不断增强了赣县区乡村旅游的“人气”,全区有各类休闲农业企业223个,年接待游客达22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亿元。赣县祥云湖紫薇小镇成功认定为江西省4A级乡村旅游点、赣县金湾农庄成功评为江西省四星级农庄,客家文化城入选为赣南客家民俗风情之旅精品路线。‎ ‎(六)聚焦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深入推进 坚持扶贫、扶志、扶智、扶德相结合,强化正向引导和思想道建设,广泛用好互联网、手机报、手机短信、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介宣传以“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为主要内容的乡风文明行动,倡导勤俭持家、崇尚科学、厚养薄葬,助推文明风气蔚然成风。以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感恩教育评比为抓手,通过巡回宣讲活动、群众性文艺演出和微信公众号评选模范等宣传活动,用身边正面典型、身边的事引导身边的人,扎实开展农村志愿服务、“赣南新妇女”以及“五星创评”活动,以“智”“志”双扶为目标开展感恩教育,不断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不孝老爱亲风、乱埋乱葬风、赌博风、铺张浪费风、迷信风得到有效整治,乡村文化生活健康繁荣。‎ ‎(七)聚焦治理有效,基层组织建强有力 注重支部引领,强化党员带头,积极探索开展“党旗引领·五星创评”活动,进一步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群众感恩共产党、感恩习近平总书记。由村党支部牵头,结合主题党日,按照“农户自主申报、帮扶干部推荐、村民会议评定、星级结果公示”的程序,定期分家庭卫生、勤劳致富、遵纪守法、邻里和睦、诚信感恩五类情况进行评星定级,让群众有标杆、有遵循、有约束。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每个村设立一块红黑公示榜,坚持每周评比、每月公示。从广大党员带头做起、践行“五星”标准要求,将其星级评定情况纳入党性分析、先锋创绩、公开承诺等范畴,形成党员亮身份带动比星级的良好局面。坚持以“乡村夜话”为抓手,引导广大干部进村入组,在乡村广场、宗族祠堂、农户家中围坐一起,在面对面交流中察民情、集民智、连民心,真正实现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坚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脱贫攻坚、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区276个行政村全部下派了第一书记,村级党组织牵头创办产业合作社103个,扶持主导产业281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3687.13万元,平均13.36万元/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近年来,**区打好以脱贫攻坚和人居环境整治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取得了显著成绩,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仍然明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一定困难。‎ ‎(一)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缺乏特色产业基础 一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明显乏力,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下滑,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经营净收入之外的国家财政或务工支撑,产业入股分红等财产性收入比重极小,比如在脐橙产业、蔬菜产业还是以土地租金、简单劳务收入为主。二是缺乏特色产业基础,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还未形成产业体系,比如休闲旅游就是吃餐饭,没有延伸收益。三是产业转型效益不明显。蔬菜、脐橙、甜叶菊、油茶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工附加值不高,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整体效益不够明显,比如农产品仍在鲜活原料产品和初级产品加工供应等最初层级。四是产业化层级偏低,缺少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品牌,销售体系配套跟不上,比如沙地板鸭、五云蔬菜、阳埠腐竹、茶油、脐橙等仍然是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 ‎(二)农村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建设无序发展 一是大部分村庄建设没规划,或者部分规划设计定位与乡村特色结合不紧密,对乡村特色、历史文脉、生态资源挖掘不够。已有规划执行不到位,乱修乱建、无序发展,现阶段农户随处建房、户型随意等现象没有得到转变。二是农村生活陋习依然存在,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依然薄弱,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现阶段农户乱倒乱扔、乱堆乱放、乱挖乱占、乱搭乱建、乱贴乱挂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易反弹,农村门前屋后清扫不到位、垃圾不入桶、垃圾乱倒等现象仍有存在。四是规范管理欠缺,队伍缺员资金缺钱,常常是一整就好,一过就糟。‎ ‎(三)农业生产要素制约明显,集体经济带动乏力 一是农业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业抵御风险能力差,仍是靠天吃饭。二是城乡劳动生产率及生产效益比较差距显著,多数有文化、有知识、懂技术、高素质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不会、不敢从事农业生产,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三是基层农技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没有新力量补充,没有补技术带动。四是多数农村缺乏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收入来单一,经济实力有限,部分村受地域、资源、环境等因素制约,潜能尚未激发,“造血”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大,乡村建设可支配资金捉襟见肘,基础设施条件仍停留在有没有的水平,根本谈不上好不好,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 ‎(四)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缺位,自治参与服务失力 一是群众参与度低,村民外出打工多,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成为农村人口代表,农村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常住农村的妇幼老弱人员受身体、年龄和文化素质等影响,对村庄事务关注度降低,没有参与乡村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二是乡村治理缺少有效管理措施,村民没有实施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村规民约等公德意识较为淡薄,没有形成有效的长效管护制度。三是村民参政议政与民主意识热情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建基础设施,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四是村民对村庄规划、发展愿景没有认识,对想建成什么样,该怎么建设,发展什么特色根本没有认识,等着政府来推进。‎ ‎(五)乡村振兴缺乏资金保障,深度融合发展受抑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实际可支配财力明显不足,产业培育、文化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人居环境改善等大投入公共服务仍然靠县区级一级解决。二是部分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下,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复合型人才,对电子商务、网店微店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认识不足,抑制了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三是传统文化转化率低,民俗文化缺乏载体,文化资源利用程度低,文化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本优势,乡村文化活动缺乏参与性、体验性和代入感,比如东河戏、花灯、米果都停留在纸上、名誉上,听起来响亮却没有带动效益。四是社会和民间资本不能有效投入乡村振兴,金融机构支持和服务乡村振兴效应不明显。‎ ‎(六)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强,党组织堡垒显效不明显。村“两委”干部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问题,服务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的能力不强;村干部报酬偏低,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一些农村党支部由于集体经济缺乏,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资金不足,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四、十四五发展思路及意见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区应当聚焦“同城化”发展和“后花园”定位,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相促进,突出完善乡村设施与提升村容村貌有机结合,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十四五发展思路 ‎1、注重产业融合,在“产业升级”上求突破。‎ ‎(1)发展优势规模产业。按照“一区三园”的产业格局,重点发展蔬菜、甜叶菊、油茶、脐橙等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一大批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集群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挥品牌优势,建成集生产、休闲、观光、体验、物流、销售于一体的蔬菜产业,建成集育苗、种植、加工于一体的脐橙产业,建成集生产、观光、精深加工于一体的油茶产业,建成集科研、育苗、种植、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甜叶菊产业。到2025年末,发展稳定脐橙10万亩、甜叶菊5000亩、设施蔬菜12万亩、油茶30万亩,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初步形成农业产业集群,农业总收入达150亿元以上。‎ ‎(2)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的城乡互动产业。重点发挥城郊优势,发展白鹭古村、田村花灯等传统文化特色旅游,发展大埠垂钓体验、湖江水上体验等参与体验收特色旅游,发展宝莲山、寨九坳、韩坊万象山等生态景观旅游,发展江口都是客乡村、五云蔬果小镇等农业体验旅游,结合不同乡镇特色,在每个乡镇错位发展不同的休闲农业业态。到2025年末,建成1家以上国家4A级旅游景区、5家以上3A乡村旅游点、星级民宿12家以上,初步建成乡村旅游项目10个以上,打造6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120家采摘园,3个田园综合体,创建20个县级以上休闲农业品牌,其中市级以上10家。接待国内外旅客1000万人以上,旅游总收入达30亿元以上。‎ ‎(3)积极发展有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产品。继续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品牌产业,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到2025年,276个行政村均实现有1项以上特色产业,1个以上产业基地,形成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0家,带动农民就业5万人,人均增加收入1万元。培育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其中市级以上10家;培育农产品加工型企业15家。‎ ‎(4)积极发展农村微田园产业。创造条件把村民的住宅中多余的房间与种植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由集体经济组织租赁对符合利用条件的村民住宅进行合理改造,租赁合适的闲置土地进行田园改造,采取充分休闲民宿、体验农田等模式引导城市居民到农村居住、到农村种植,提升村民的住宅利用率、土地利用率,提升村民房屋价值、土地价值,从而使得村民真正从本身固有的资源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到2025年,创建微田园5000户以上。‎ ‎2、注重全民培训,在“人才升级”上求突破。‎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全民培训工程。整合培训资源,优化职业教育方式,开展全民培训,培育一批技能农民、农业技术人员、乡土人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商品营销人员。到2025年,确保适龄劳动力至少掌握1门策划实用技能。‎ ‎(2)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引导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大力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人员、致富带头人、“一村一名大学生”,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支持鼓励职业农民创新创业,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建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到2025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0人。‎ ‎3、注重留住乡愁,在“文化繁荣”上求突破。‎ ‎(1)深挖传统文明蕴藏。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更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传统村落。到2025年,形成传统文化村庄20个以上。‎ ‎(2)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以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综合服务平台为载体,不定期举办一些贴近群众生活的讲座,如农业科技培训、健康教育讲座等,引导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开展 ‎ “文化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全民阅读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依法依规成立各类群众文化服务团队,让群众自发、主动的获取文化,尊重文化、热爱文化,并从中得到愉悦和实惠。‎ ‎(3)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乡村风貌,统筹好“钱、地、人”三者的关系,注重保留乡村风貌和乡土味道,打造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延得了文脉、留得住乡愁的宜人居所。以宣传教育、记住乡愁、弘扬礼仪、丰富文艺为建设内容,积极探索建立一批“乡村记忆”示范点。到2025年,形成生态示范村庄20个以上。‎ ‎4、注重宜居宜业,在“生态发展”上求突破 ‎(1)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加大绿化美化力度,梯次推动乡村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改善,让农村更洁净、更美好。到2025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第三方治理,无害化水冲式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以上,村庄公共厕所普及率达50%以上,农村集中居住生活污水处理率达3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覆盖率100%。‎ ‎(2)着力补齐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全面加强农村道路、供水、通讯、网络等建设,稳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覆盖率,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城镇光纤入户、农村光缆入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 ‎(3)严格规范管控。突出乡村特色,加强农房、乡村基础设施等规划管理,合理引导乡村村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现代文明向农村拓展,真正建设好“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到2025年,实现乡村控制性规范全覆盖。‎ ‎5、注重规范管理,在“治理有效”上求突破 ‎(1)全面提升村“两委”干部的管理水平。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学习考察先进的村庄管理,统一乡村干部关于乡村振兴的思想认识,通过制度设置,激励和制约村干部正常履职,全面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实现能者上庸者下。‎ ‎(2)充分发挥村庄乡贤、能人的带动作用。把乡村振兴的规划、思路及美好愿景,以会议、文艺演出、微信宣传、效果图等多种形式反复向村民宣传,使之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认识,鼓励群众为村庄出谋划策。‎ ‎3、提升乡村道德法治水平。广泛开展“文明户”“五星家庭”“清洁户”等评选表彰,弘扬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和陈规陋习,树立乡贤好人,倡导祖训家教,激励孝老护幼,弘扬正能量,刹住歪风邪气,使农村更加安定和谐。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惩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村霸”“宗族恶势力”及其背后的保护伞,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加快平安乡村建设,让农村居民在乡村振兴中收获稳稳的幸福。‎ ‎6、注重深化改革,在“助推振兴”上求突破 ‎(1)持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抵押融资办法,促进农村“沉睡的资源”转化成“鲜活的资产”。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构建防范自然风险保增收与防范市场风险促增收体系,充分发挥减灾体系建设和农业保险的保护兜底效应,确保农民安全增收不滑坡。‎ ‎(2)持续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落实;探索推广“反租倒包”制度,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遏制耕地撂荒现象。‎ ‎(3)持续深化投入保障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资金支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巩固“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成果,积极扩大信贷规模,抓好风险防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金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保证各级财政资金足额配套;引进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4)加强城乡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发展。认真落实低保、优抚、救助等民生政策,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探索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逐步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全方位保障群众健康生活。‎ ‎(二)意见建议 ‎1、全面开展乡村规划编制。推行“多规合一”,通过3-5年时间,对每个村庄从规划布局到公共设施布置进行统筹安排,统一考虑居住、产业、环境的布局,改线状布局为块状布局;新农村集聚点从规划布点、建设标准、环境配套到基础设施等进行系统设计,修编乡村规划,通过规划约束和政策引导逐步实现集聚居住,节约土地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本,建成美丽宜居乡村。‎ ‎2、聚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挖掘自然景观、文化传统优势资源,结合地方风俗传统与绿化生态环境,发挥后花园优势定位,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生态旅游、农业体验、客家风情、休闲观光示范乡村。‎ ‎3、进一步完善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单位、部门多,工作面广,为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工作实效,要强化人员配置,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确保办公所需经费,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篇三)‎ 按照区党工委统一安排,我们一行8人于9月23日至27日外出考察乡村振兴工作。从**到**,从**到**,我们边走、边看、边听、边学、边想,感受到了“五朵金花”的四季如春、战旗新村的不忘初心、袁家古村的非凡人气。‎ 一、五朵金花,城中娇子。‎ 五村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规划科学、抱团发展。“五朵金花”是繁华城市中的一片绿洲,处处有亮点,村村有产业,人人有向往,不愧为城中娇子。‎ ‎1、幸福村。幸福梅林,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幸福村,以傲雪寒梅闻名全国。该村紧邻锦江大道,地理位置优越,全村共有825户,2918人。以梅花种植推动乡村振兴,以文化底蕴发展富民产业。将农家乐、艺家乐、国学书院等相结合发展民宿文化产业,将生日派对、中西婚庆、小型聚会、商务洽谈、国学艺术等融入到农家乐中,多元发展,带动致富。‎ ‎2、红砂村。花香农居,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红砂村,以百花争艳闻名全国。全村共有696户,总人口3001人。以花卉盆景推动乡村振兴,以休闲娱乐发展富民产业。目前,该村已列入城中村改造之列。‎ ‎3、江家村。江家菜地,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江家村,以农耕文化闻名全国。全村共有1139户,总人口3987人。以田间种植推动乡村振兴,以农耕文化发展富民产业。游客在此体验“休闲、劳作、收获”的田间耕作过程,形成一种全新的健康休闲方式。同时以蔬菜种植、生态养殖、休闲垂钓为主题发展农家乐。‎ ‎4、驸马村。东篱菊园,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驸马村,以昨日黄花闻名全国。全村共有1120户,总人口3280人。今日的驸马村以养植菊花推动乡村振兴,以休闲垂钓发展富民产业。该村菊花大田种植1000余亩,古院错落有致,道路曲径通幽,形成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极致意境。‎ ‎5、万福村。荷塘月色,作为“五朵金花”之一的万福村,以月色荷塘闻名全国。全村共有806户,总人口2910人。该村以荷花美景推动乡村振兴,以赏荷摘蓬发展富民产业。万福村主灌河道陡沟河贯穿全村,形成一幅蔚为壮观、雅致的"荷塘月色",占地200余亩地的荷花池很好的诠释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境。‎ 二、战旗新村,产业引领。‎ ‎**村位于**市**区唐昌街道,距**市中心四十多公里,全村共有1704人,总面积3090亩,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9人。**村先后荣获“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村”、“全省百强村”等荣誉称号。邓小平、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先后前来参观。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村以“四村共治”标准化建设为理念,坚持党建领村、规划兴村、三治管村、产业富村。在发展乡村振兴的同时,突出产业发展,以组织建设引领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 ‎1、以绿色为地板,整治人居环境,制定乡风村规民约。该村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目标,共建设401套别墅式楼房,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花木成荫,整洁的泊油路通往各家各户,垃圾分类井然有序,形成了一副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的祥和氛围。‎ ‎2、以红色为底蕴,渲染党的关怀,加强党风教育建设。进入该村,仿佛进入到了一片红色的海洋,红色的五星红旗在街道,在广场,在家中,在心里,处处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难怪习总书记会发出:战旗飘飘,名副其实的赞誉。‎ ‎3、以黄色为底线,促进经济发展,创新村企互动结合。该村共拥有7家集体企业,民营企业5家,其中郫县豆瓣酱、战旗牛肉酱等已响誉全国。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同时村组织与企业建立有组织性、紧密性、经常性的联合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以企带村,以工补农,时刻警惕,创新产业融合,在新型经济体系中保持活力,持续性,长效性发展。‎ 三、袁家古村,关中文化。‎ ‎**县袁家村位于关中环线附近,坐落在举世闻名的盛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脚下,距离**约70公里,处在西咸经济圈内,交通便利。全村共有62户,286人,总面积800亩,其中耕地面积620亩。该村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关中风情观光旅游、地域特色小吃、秦腔文化传播、特色农家乐等项目发展乡村振兴。‎ ‎1、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临近**,交通便捷,作为闻名世界的四大古都之一、六大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凭借此资源吸引着各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游玩,同时袁家村依托陵山,潜在客源丰富,依靠唐太宗李世民陵山,大量仰慕秦风汉韵的游客聚集于此。‎ ‎2、文化底蕴,源远流长。走进袁家村,青砖灰瓦、雕梁画栋便映入眼帘,村口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以突出关中民间生活形态和传统特色作坊为主流,传统建筑鳞次栉比,传统特色的老店,突出了民族生活文化,营造着关中文化氛围。手工作坊里,一幕幕传统工艺精彩纷呈,令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袁家村借此创办具有风情浓厚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和观光水果采摘园。‎ ‎3、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回看、分析袁家村的发展史,袁家村也曾因发展工业富裕过一段时间,好景不长,工业企业效益不断下降,但袁家村敢为人先,通过乡村旅游加快三产融合促提升的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又发展成集房地产开发、医药化工、餐饮旅游、影视文化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成为红遍全省、享誉全国的新农村典型。袁家村走出了一条比较科学的发展路径,为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参考。打响了袁家村的招牌,同时通过合作社模式--合作社+全村众筹+分红的方式,财务统一收支管理,实现全民参与,减少收益差距,带动共同致富。‎ 四、学习感悟,几点思考。‎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 ‎1、文化先行,突出特色,多元发展。‎ 乡村振兴的发展,文化是灵魂。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多元统筹发展。像**锦江区“五朵金花”的花文化,依靠地域特色,以花文化为载体,打造春有百花,夏有荷花、秋有菊花、冬有寒梅,四季都有农耕的特色风景区,以此发展乡村振兴;陂都**村的红色文化,通过红色旅游、特色产业、川西文化等有机结合,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陕西袁家村的关中文化,因地制宜,打造关中体验地,发展特色小吃,秦腔文化等,以发展关中文化为主导,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2、产业支撑,龙头带动,增强后劲。‎ 乡村振兴的发展,产业是基础。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将传统农业向休闲经济发展,创新思维,发展特色经济。像锦江区“五朵金花”,依靠花卉博览会吸引游客,通过盆栽、根雕及休闲农家乐带动经济;**村依托郫县豆瓣酱、战旗牛肉酱名气,发展特色有机萝卜、有机韭菜及特色蜀绣,发展多元化经济;陕西袁家村则依托太宗陵园,发展特色关中文化,地域小吃,农家乐,以村民入股分红的形式反哺村民。‎ ‎3、构筑体系,建立长效,创新机制。‎ 乡村振兴的发展,创新是保障。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用勇于创新思维,才能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脱颖而出,保持长效。“五朵金花”闹中取静,创新产业,依靠发展集休闲、垂钓、文艺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家乐,让人们能在繁华的都市中感受到绿洲中清净和安详;战旗新村,红色海洋,发展特色农作物产业,让人们在不忘初心中感受到祖国繁荣和昌盛;袁家古村,关中文化,风情体验,发展特色旅游、地道小吃,保留古迹,让人们能在现代化都市中追忆过往。‎ 学习五朵金花的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学习战旗新村的红色理念,不忘初心就是顺应民心。‎ 学习袁家古村的转型升级,奋斗人生就是幸福人生。‎ 五、回看排湖,若干建议。‎ ‎1、群众参与,推动乡村振兴。‎ 群众是乡村振兴建设的主体。只有群众参与,才能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只有群众参与,才能加快乡村振兴的建设;只有群众参与,才能保证乡村振兴的成功。一是选好一名带头人。支部书记是乡村振兴的红色头雁,加强工作领导,吸引群众参与,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引好一名致富人。科技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柱,带动村民,帮助村民,引领村民,致富村民;三是找好一名转型人。转型升级是乡村振兴的思想理念,鼓励群众转型升级,在发展农业渔业的的同时,积极发展特色民宿,特色餐饮,特色工艺,创新思维,大胆探索。‎ ‎2、发展经济,促进增收致富。‎ 发展是乡村振兴永恒的目标。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实现安居乐业;只有发展经济,才能达到国富民安;只有发展经济才能建成小康社会。一是巩固现有产业,稳中求进。巩固我区现有“河蟹3+5”养殖模式,确保我区养殖稳步升级;二是探索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提倡经验养殖,不提倡盲目养殖;提倡规模养殖,不提倡小型养殖;提倡创新养殖,不提倡常规养殖。三是努力招大引强,示范带动。用好政策引进好企业,用好模式引进好伙伴,用好市场引进好个体,用好文化引进好产业,用好民风引进好民宿,用好乡风引进好工艺。‎ ‎3、建立体系,保证长效机制。‎ 体系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只有建立体系,才能形成长效;只有建立体系,才能拥有活力;只有建立体系,才能保证持续。一是建立经营体系。推行“农业+旅游+产业+营销”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公平有序经营,真正做到村美民富,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二是建立管理体系,做到有文化基地,有展览展示,有文体团队,有礼仪传习,有素质培训,有村规民约,有长效机制;三是建立保障体系。民生保障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做到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 关于拖欠教师工资的网评3篇 关于拖欠教师工资的网评3篇 ‎【篇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础性、根本性工程,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主力军与先锋队,承担着立德树人、解疑释惑、传递文明的职责与使命,是灵魂的工程师与裁剪师,其价值地位和作用效应固然不言而喻。所谓“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尊师重傅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起码标配,然如何做到尊师重傅,最根本的要求定然是保障其基本待遇,让其投入到教学育人中而无后顾之忧。‎ 近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被披露自2015年起拖欠教师绩效工资、生活补贴、五险一金等费用多达4.79亿元,并挪用上级拨付的教育专项经费3.4亿余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师工资补贴是其该有的经济收入,相关地方部门拖欠教师工资,显然是违规违法行为,也侵犯了广大教师群体的合法权益。‎ 当然,关于后续的调查,诸如资金拖欠的相关责任人、违规行为、资金流向等等,必然会随着调查深入公布于众。只不过,大方县将“截留克扣”的招数用在教师身上,不免让人感觉到是对“大方”二字的侮辱。更为重要的是,伤害了教师群众的社会情感,也给当地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度负面影响。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拖欠教师工资补贴,让教育事业“欠费”,如何能做到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岂不是反倒构成对教育事业的掣肘与阻碍。‎ 人们常说,“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师为我们承担起教育后代、传递能量、灌输知识的担子,为社会沉淀了所有的“哭”,我们理应在行动上、思想上、实践中为其酝酿出一份“甜”。诚然,在不少县级地方存在财政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现象和问题,尤其受疫情防控影响,更是让不少地方财政难以支撑。但是“穷不能穷教育,苦不能苦孩子”,更何况是本应属于教师的一份薪水与收入。‎ 此外,对于地方财政除了开源、更须节流。前不久,某地贫困县花大价钱打造豪华校园,结果在舆论压力下被迫整改。这也从侧面告诫了一个道理:在教育经费使用上,还真不忘初心所欲、任性而为。其实,无论是拖欠教师工资补贴,还是滥用经费资源,本质上都是在对教育事业“挖墙脚”。对于教师和教育,全社会都应该有尊师重道、崇尚教育的自觉,遑论相关政府部门要带头履行职责、落实政策,确保让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无论如何,教师在砥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追求理念之际,社会就应该秉持“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感恩情怀。这点,相关政府部门难辞其责,拖欠教师工资补贴更难辞其咎。‎ ‎【篇二】‎ 近日,国办督查室派员赴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进行了明察暗访,发现大方县自2015年起即拖欠教师工资补贴,截至2020年8月20日,共计拖欠教师绩效工资、生活补贴、五险一金等费用47961万元,挪用上级拨付的教育专项经费34194万元,引发广泛关注。‎ 教育部等六部门日前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逆向的督查暗访和正向的政策引导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老师。教师工资、教育经费决不能被拖欠、挤占、挪用。‎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这些年来,贫困山区的教育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依然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着力破解结构性缺员较为突出、素质能力有待提升、发展通道相对偏窄、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安心从教;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他们才能热心从教。一些贫困地区发生的教师欠薪现象,表面看是财政吃紧、账上没钱形成的窟窿,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一些地方对教育“嘴上重视、心里轻视甚至无视”,把教育资金当成拆东墙补西墙的头寸。对这种错误做法,要从认识上加以扭转,更要从制度上加以约束,确保教师工资没人敢扣、教育经费没人敢碰。在当前过紧日子的大背景下,政府更应省吃俭用,多方筹措,加强经费保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获得感。‎ 善待乡村教师就是善待乡村未来。建设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让乡村子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既是夯实脱贫攻坚根基之所在,也是迈向乡村振兴之所系。‎ ‎【篇三】‎ 近日,根据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上反映的问题线索,国办督查室派员赴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进行了明察暗访,发现大方县自2015年起即拖欠教师工资补贴。截至2020年8月20日,共计拖欠教师绩效工资、生活补贴、五险一金等费用47961万元,挪用上级拨付的教育专项经费34194万元。同时发现,大方县假借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名义,发起成立融资平台公司违规吸纳资金,变相强制教师存款入股,截留困难学生生活补贴。(9月4日中国政府网)‎ 大方是一个非常让人喜欢的称呼,笔者不知道这个县的“大方”美名是如何来的?因为大方总是跟慷慨形影不离,所以人们也就特别愿意同慷慨大方的人交往,跟这样的人打交道,是多么值得期待的事。‎ 按照正常逻辑,生活在大方县的人民教师肯定会充分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可他们实际享受到的是什么呢?被拖欠工资,持续数年,数额又巨大到令人吃惊;整个教育部门,还把上级拨付的巨额专用经费特别“大方”地挪用;教师自己的钱,要被“大方”地强制入股,成为“股东”。就连困难学生的补助也会被“大方”地截留,这到底是怎样畸形的大方?这是典型的霸道任性、无法无天!‎ 无疑,虽然县名叫大方,但政府部门履职时不能任性大方,而应该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行事。可是大方县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对教师如此“大方”?这哪里是大方?是大胆!‎ 一个县级政府如此任性而为,将“我的地盘我做主”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感依法行政在有些地方政府那里还远远停留在一句口号上,这是特别需要反省与改正的。同时,大方县长时间如此任性的背后,那些被拖欠、挪用与截留的巨款到底被真正“大方”地用到了哪里?也需要有个明白的交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