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_工作计划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_工作计划

全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_工作计划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全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_工作计划 ‎【按统筹国家“改薄”资金5.2亿元,改造危房13.9万平方米,新建教学及辅助功能用房、生活用房16.1万平方米,兴建标准化足球场、运动场36.4万平方米,购置生活设备2万套(件),购置计算机等多媒体远程教育设备6005套(件),购置体音美器材83129套(件),添置课桌椅16821套,购置图书55万册,购置实验实习设备21.4万套(件);购置安保器械1548套(件)。…初心优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全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5年)》和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快xx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现建设“教育强市”的战略目标,结合xx教育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教育系统攻坚克难,坚持创新,深化改革,优化结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标全面实现。 ‎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高,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5%,小学、初中入学率、小学合格率均保持100%,初中合格率达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4.5%,高中学业水平一次性合格率达98%,一、二本上线率达61%,2020年高考综合指标创20年历史新高。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共向社会输送5.8万大中专毕业生,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迈上新台阶。 ——学校布局不断优化。广辟资金渠道,新改扩建公办中心幼儿园和高标准民办幼儿园74所,新建义务教育学校6所、提升改建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120所,平稳撤并彭场高中、下查高中、毛嘴高中、电大附中、沔州中学等薄弱高中学校,南城荣怀教育园建成投入使用,教育布局日显优势。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累计投入资金5.21亿元,实施项目928个,使所有中小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所有学生全部坐上了升降式课桌椅;所有城镇学校建成了录播教室,装备了视频会议系统;所有中小学建成了网络教室,接入了10-100M宽带,实现了多媒体教学“班班通”,办学条件实现新跨越。 ——师资水平稳步提高。在编教师中,获得本科学历的4569人,研究生学历4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所占比例达42%。“十三五”期间,共推荐评选省级特级教师16名,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师36名、名师3名、劳模2名,培养市及以上级骨干教师248名,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3%。 ‎ ‎——教育体制充满活力。创造性地实施了“学区制”、“一校制”、“联校制”改革(以下简称“三制”改革),突破了固有的体制束缚和制度瓶颈,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制”改革被写入《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健全了以政策激励和待遇保障为核心的支教走教制度,推进了城乡间教师交流。推出了城镇优质学校对口帮扶村小和薄弱学校的工作机制,让广大老百姓子女在家门口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国教育报》、湖北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予以专题报道。同时,在校园安全保卫、校车公司运营等方面创新践行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教育形象大幅提升。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累计发放贫困助学资金9843万元,资助贫困学生8.9万人次,学生资助实现了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全覆盖。大力推行简便易行的入学措施,妥善安排1.4万多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就读。圆满完成特殊教育学校省级扩建项目,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政风行风建设深入推进,有偿家教整治得力,校园安保水平上档升级,群众满意度得到新提升。 二、“十四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建成教育强市的冲刺阶段,经济新常态、社会新转型、科技新发展、区域新格局、群众新期待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重点、发展方式,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大战略对xx教育提供新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5年)》的出台实施,促进了近几年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政策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重要布署,明确了教育领域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快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空间。xx作为地处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政策试验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为争取国家教育重大项目布点,争取更多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化政策,加快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经济新常态对xx教育搭建新平台。在经济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下,国家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这是实现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基,更是“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当前,教育优先发展意识日益突出,教育投入依法增长,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地位逐步提升,教育事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 ‎ 新型城镇化对xx教育提出新挑战。“十四五”期间,xx南城新区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对教育人口的布局和结构将产生重大影响,我市义务教育将面临学龄人口规模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对优化布局结构带来重大挑战;高中阶段将进入学龄人口运行的谷底期,虽然有利于巩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成果,但对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前教育将处于适龄人口持续增长期,面临扩大办学规模和持续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亟待加大投入,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学前教育发展。 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对xx教育提出新期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xx教育已由“有学上”阶段进入“上好学”的新阶段,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程度持续提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对多样化教育的渴望日益迫切。回应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公平教育、优质教育、多样化教育的需求和期待,要求xx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公办和民办教育间的发展差距,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加快实现有质量的公平教育、有选择的终身教育。 ‎ 信息技术革命对xx教育带来新变革。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教育将突破时空限制,一根网线和一台终端就可以链接全世界的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将深刻影响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有力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将面临育人功能被弱化,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网络沉迷等现象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主权等方面的挑战。 教育内部矛盾对xx教育提出新要求。我市教育资源总量仍然短缺,教育规划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需进一步加大,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之间、中小学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教师的教育观念难以适应新高考、新教材、新评价的新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形式化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不能适应教育发展,教育家办学的氛围尚未形成等。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三、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针,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5年)》的战略部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快现代教育体系建设进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对人力资源强市建设的贡献度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推动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优先发展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证教育发展投入,公共资源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人员规划编制优先满足教师队伍需求。建立并实施对全市财政性教育投入的绩效评估和优先发展问责机制,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以教书育人为根本。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具备强健体魄、良好品德、健全人格,具有较强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能积极适应社会,主动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质量评价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灵活用人机制,实行开放办学,推进民主管理,积极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多样的办学体制和科学灵活的管理模式,为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方式,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鼓励特色办学、内涵发展,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以服务民生为目标。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方面逐步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努力为学生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巩固“三制”改革成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缓解择校问题。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完善助学体系,确保学生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面普及15年基础教育,形成现代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人才培养质量、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经费总量显著增加,绩效显著提高,实现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和免费的高中教育;教育信息化水平上档升级,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依法治教能力全面提升,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使全市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更为满意的公平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前列,打造xx教育“升级版”,建设全国教育现代化的xx案例样板。 ‎ ‎ ——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办园形式多样、结构布局合理、办园资质达标、管理体制完善、师资队伍优化、保教质量优良的学前教育体系。新改扩建幼儿园73所,新增普惠性入园幼儿学位10000个,使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达幼儿总数80%以上,全市3—6岁幼儿毛入园率保持95%以上。力争5所以上幼儿园达到省级示范标准,建成湖北省学前教育示范市。 ——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三制”改革全面深化,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配置和教育信息技术全面优化,特殊群体教育全面覆盖,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全市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公平、优质教育,义务教育完成率保持100%,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小于0.5。 ——普高教育特色多元。以“特色+多元”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基本形成,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内涵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足够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到2025年,40%的普通高中达到省级示范高中标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保持98%以上。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现代开放。建成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备产教融合、中高职衔接、普职教相通功能的现代职业教育园区。筹建1所全日制本科院校。 ‎ ‎——继续教育体系完备。基本建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25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达95%以上。 ——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形成民办教育综合治理管理网络,实现民办教育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规模办学的发展格局。 四、主要任务 (一)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优化学前教育布局。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建设、计划生育政策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政策等对人口发展趋势的影响,秉承“就近、方便、安全”的总体思路,超前谋划学前教育全域布局。城镇要对公办园建设用地实行城市控规管理,将建设重点放在城乡结合部和城镇新增的居民区;乡镇所辖的行政村要根据需要考虑联村办园或单设幼儿班。原则上,布局小学、初小和小学教学点的地方要布点建设幼儿园或单设幼儿班,其服务范围不超过3公里、办园规模不超过360人。乡镇及以下农村幼儿园建设以政府投入举办为主;民营资本举办的小区配套幼儿园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提供土地使用权、提供贴息贷款等方式,引导和支持举办者提供普惠性服务,不断扩大普惠幼儿园比例。 ‎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学前教育经费纳入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不低于5%,并逐年增长,确保公办幼儿园建设经费和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经费。制定学期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建立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与补充制度,落实公办幼儿园教师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的合同制教师的工资待遇。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支持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提高教师素质;鼓励乡镇开展“学前教育示范镇”创建。完善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优惠政策,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补助。 强化学前教育管理。健全由市政府领导、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学前教育综合治理机制,实行办园年检评估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机制。规范幼儿园收费行为。加强幼儿园安全监管,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完善安全防护体系,重点抓好校车治理。加强幼儿园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坚决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严禁小学招生进行任何形式的知识性测试和考试;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使用幼儿教材、给幼儿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行为。探索“名园办新园、名园扶弱园、名园帮民园”的办园模式,提高办园效益。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完善教研联组机制,定期开展保教工作研究,提高保教质量。 (二)均衡义务教育资源 ‎ ‎ 深化“三制”改革创新。认真总结“三制”改革试点学校在移植办学理念、承接管理方式、交流干部和优秀教师、共享现代教育资源、实施一对一帮扶、促进学校联动发展等方面的亮点和经验,纵深推进试点学校在制度建设、文化交流、政策保障等方面开展深度研究与合作,大力探索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一体化提升的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办学模式,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和办学水平的均衡。发挥“三制”改革试点学校经验优势,发展农村学校、改造薄弱学校、扶持新建学校,让城镇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共同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编制中长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建设规划,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改造工程。按照“政府制定规划,企业出资兴建、产权无偿移交、优质学校管办”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在城郊结合部、人口密集区新建一批义务教育学校。落实《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规划》,加快推进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确保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舍建设、课程设置、教师资格、班额、教学设施设备、图书、学生生活设施设备、教育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达到国家标准。紧密关注学龄人口结构变化,根据增长需求抓好中心村完小和教学点恢复重建工作。 ‎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灵活高效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推进校长教师优质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与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挂钩,给予倾斜。出台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激励政策,在绩效工资、职称评聘等方面对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予以倾斜,在核准岗位结构比例时高级教师岗位向农村学校倾斜。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统筹规划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采取商品房固定比例配售、在城镇定向开发产权房等形式,切实改善乡村教师住房条件,推进城镇优秀干部教师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 (三)优化高中教育结构 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与普通高中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合理布局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需求。统筹协调高中阶段学校发展,科学、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在9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除学费,到20XX年,全面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 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完善支持普通高中发展的政策措施,化解普通高中债务,改善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加强省级示范高中建设,积极筹资兴建xx中学南城新校区。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大力推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逐步构建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高中教学组织管理形式、资源配置方式。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着力培训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学生理想、学业、升学、就业、心理等方面的指导。 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坚持“特色+多元”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特色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工程,支持普通高中开展国际合作,建设一批国际化的特色课程。到2025年,建设特色项目不少于5个。推动普通高中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支持发展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促进xx职业学院在普通高中建立教学、招生与指导基地。鼓励xx职业学院向普通高中开放课程、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探索建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体化通道。 (四)加快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 ‎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xx职业学院为龙头,以xx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为基础,以xx工业园区为平台,广泛吸纳市内骨干企业参与,整合现有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资源,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园区。建立和完善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开展中职与应用技术型本科衔接试点,扩大“五年一贯制”、“3+2”中高职专业覆盖面。以课程衔接为核心,逐步完善分段培养模式和转段选拔方式,建立中高职人才培养有效衔接的保障体系。加快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衔接,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按照“大学小镇”构想,在南城新区建设1所教育资源校地共享的开放性全日制本科院校。 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对接产业发展,加快构建服务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探索“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办学体制,推进集团化办学。围绕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校企共建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品牌。完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制度、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订单培养制度、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从教制度。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推动行业、企业和社区参与职业院校治理。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持xx职业学院与企业共同建设一批具备教学、生产、培训和鉴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示范性实训基地,开发一批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提升职业教育实力。提高“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到2025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0%以上。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积极探索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度。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开发,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与特色专业。完善以服务和贡献为核心指标的职业教育评价办法,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度、社会贡献力报告制度和就业率发布制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五)完善继续教育体系 ‎ 研究建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推进继续教育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定期更新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状况作为定期注册的重要条件,把参与继续教育的学习经历和成果与岗位聘任(聘用)、职务(职称)评聘相衔接。稳步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支持xx市成人教育中心与各类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以网络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为主要方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继续教育。推进数字图书馆和手掌阅读平台建设,构建资源大储备、网络全覆盖、体验式学习和虚拟式学习相结合的大教育网络。健全继续教育协调、激励和评估考核机制,完善培训补贴政策,形成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六)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在有条件的区域探索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初中、中等职业学校直接注册入学的办法;扩大高职院校初中起点的“3+2”和“五年一贯制”考试招生的招录计划,探索高职院校直接注册的招生制度。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系统培养、终身学习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实施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职业)教育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探索引进PISA测试项目,对15岁的学生进行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的测试,实施中小学绿色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 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和服务,保障教育部门的行政自主权。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减少对学校办学行为的行政干预,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财政拨款、标准、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和督促学校规范办学。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建立依法治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制定符合学校特点、操作性强的绩效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中小学在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提高办学效益。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坚持校长负责制,健全校务委员会议、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等“三会”制度,邀请学生、家长、社区和社会人士广泛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开放办学。创新教育督导工作机制,强化教育督导公告、结果公开、限期整改、表彰奖励、约谈问责等工作机制,吸收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中小学校长、教科研人员、政府部门管理专家、社会知名人士进入兼职督学队伍,实施督学与督政结合、督促检查与指导服务并举、鉴定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估并重的督导工作。 ‎ 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推进公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合作办园,探索连锁管理、集团办园。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实行“三制”改革下的多种形式办学,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支持示范高中与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合作办学。探索中等职业学校与xx职业学院合作共建、分段培养。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完善民办学校管理,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打通公民办学校体制障碍,推动公办学校干部教师到民办学校任职任教。加强农村普惠性幼儿园规模建设,引导仙源学校、精英学校举办义务教育,支持民办普通高中发展。 ‎ 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公开招录工作,按照“增减平衡、缺一补一”的原则,建立常态化人员补充机制。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分配、动态调整各校教职工编制。实施“学校师资共同体建设工程”,通过实施启明星计划、学科带头人巡回指导计划,推动优质师资团队化交流。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体系。扩大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岗位和特设岗位结构比例,单独设置乡村教师高级职称序列,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探索建立能上能下的教师岗位职数聘任制度,不断优化教师结构,逐步实现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健全教师退出机制,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全面推行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探索建立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工资改革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建成教师队伍大数据库,实施“一师一号”制度,对教师调配、职务晋升、校级交流等实行信息化、动态化管理。 (七)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政治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依法从教意识。以“教师讲坛”、“最美教师评选”、“师德标兵评选”、“优秀教师巡回演讲”等活动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和拓展教师职业文化内涵。建立师德师风问责制和教师信用体系,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评价和职称评审的首要内容,实行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 ‎ 加强骨干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大力开展全员培训。建立教师职业素养的评价体系与机制,健全从学校首席教师到省市名师、特级教师的培养、评选、考核和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探索幼儿园、小学段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为村小和教学点定向培养全科教师。探索个性化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能力要求和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构建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机制,提高职业教育师资水平。实施“未来教育家”培养工程,扶持名师工作室建设,搭建支持教育家和名师成长的多元化平台,着力打造一批能够引领全市教育发展、在省内外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教育家和名师。 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深化学校管理干部公开选聘制度,加快建立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任期制。制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淡化并逐步取消校长行政级别,探索建立以特级校长为最高等级的校长专业成长新通道,推进中小学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任职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重视对教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努力打造一支理念先进、结构合理、业务精深、创新进取的学校管理队伍。 (八)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融于学校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各方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生活的基本遵循。深化德育活动课程化研究,抓好传统美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道德认知教育、情感体验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分层推进、有效衔接的德育序列。加强国防教育,小学和初中要把国防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和教育教学,高中阶段学校和高职院校要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知识讲座,认真组织学生军事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国防素养。重视学校德育阵地建设和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建设,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学校依托地方优秀文化积淀,开发地方特色课程,开展“美丽学校”创建,不断提高环境育人效能。探索“中小学教师德育能力培养”项目化管理,建设德育资源共享平台,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 改进体育艺术教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全面实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完善学生体质监测评价机制,建立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制度。深化体育课程改革,认真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推进体教结合,实施体育特色和示范学校创建计划,建立和完善体育特色人才的政策保障。以“冬季长跑”、“体育大课间”等主题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校园足球推进计划,推进足球项目课程建设,推进校园足球场地和设施建设,增加足球专项课时,切实加强足球人才培养。普及音乐、美术教育教学,开齐开足课时。探索文化艺术与教育融合发展新机制,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提升“大家唱、大家跳”活动品质,实施中小学艺术素质评价,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 强化教学研究管理。加强学校教育科研队伍建设,重视并支持建成素质高、能力强、数量充足的科研队伍,充分发挥科研队伍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服务作用。建立市教科院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指导和检查制度,通过专家引领、项目合作、任务驱动、案例研究、网络交流等方式,系统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与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育观念转变,推进教学方法革新。强化教学管理,严格执行课程方案,控制书面家庭作业总量,规范教辅材料使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纵深推进“教科研月”和“教学管理月”活动,加强教学常规监管,建立一批“教学常规管理示范校”。重视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多层次、广领域开展国际学术研究,拓展国际教育项目,引进国际课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包容多元文化的优秀人才。 深化教育信息化运用。统筹专项经费,更新升级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重点加强乡镇学校、幼儿园数字图书馆、视频点播系统和开放式电子阅览室建设,着力构建校园学习终端。开发面向不同学科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一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深度融合,打造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教学模式,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 五、重点项目 (一)学前教育提升项目 ‎ 实施xx市第二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筹措资金4600万,重点建设和平社区幼儿园、上林仙苑幼儿园、满庭春幼儿园,完善提升镇办直中心幼儿园及中心村幼儿园,配齐配足各级各类教具玩具,基本建成以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项目 统筹国家“改薄”资金5.2亿元,改造危房13.9万平方米,新建教学及辅助功能用房、生活用房16.1万平方米,兴建标准化足球场、运动场36.4万平方米,购置生活设备2万套(件),购置计算机等多媒体远程教育设备6005套(件),购置体音美器材83129套(件),添置课桌椅16821套,购置图书55万册,购置实验实习设备21.4万套(件);购置安保器械1548套(件)。 (三)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优质资源扩充项目 计划投入1.65亿元,新建xx小学新校区、上林仙苑小学、龙华山和平社区小学、绿湾小学、杜柳小学及实验小学教学楼;改扩建城区相关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生活用房、运动场、足球场,加快荣怀学校二期建设,实现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整体优化。 (四)xx中学南城新校区建设项目 积极筹资推动xx中学南城新校建设,努力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促进全市普通高中学校上档升级。 (五)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 坚持整体规划,建设以xx职业学院为中心的职教园区。投入5000万元,建设xx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综合大楼,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中职校区;投入5000万元,新建xx职业学院学生公寓、运动场及实训基地,使其成为集教学、科研、创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职业大学。 (六)高等学校建设项目 按照“大学小镇”构想,在南城新区规划5000亩土地,筹建1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实现“校在城中、城在园中、教育融入城镇功能、生态植入城市空间”的教育发展新思路。 (七)教师队伍建设项目 按教师工资总额2%的标准统筹教师培训经费1650万元,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教师培训资金2250万元,共计投入4500万元,大力开展校长、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5年内,计划重点培养50名中青年骨干校长、600名骨干班主任、1000名骨干教师和500名幼儿教师。同时,积极推进市教师进修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10个名师工作室建设,夯实教师培训基地。 (八)青少年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争取国家项目资金3000万元,其中基建资金2400万元,设施设备资金600万元,建设集高档次综合楼、科技馆、展厅、风雨操场、通用技术教室、训练场地、宿舍、澡堂一体,能同时满足1000人次封闭式训练的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 (九)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 ‎ 统筹“改薄”专项信息化设施设备资金5069万元、学校公用经费专项信息化设施设备资金900万元,总投资5969万元,实施中小学城域网全覆盖工程,建设视频会议室、录播室、计算机室、网络教室。拟采购计算机3395台、建设计算机网络教室97个、“班班通”教室1404套、“桌桌通”试点工程6000套。 (十)学生资助项目 十四五期间,继续加大学生资助力度,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资助范围,不断提高中小学贫困寄宿学生的资助比例和补助标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免除学费人数比例,健全大学生生源地“应贷尽贷”的信用助学贷款体系,拟筹集资金9000万元,精准资助贫困学生8万人次,切实做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领导,推进依法治教 ‎ 坚持把教育优先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保市委市政府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统筹领导。建立教育和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和定期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解决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强化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教育事务,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建立部门间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中小学办学违规行为的治理力度,着力化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逐步建立层级完整、内容全面、程序规范的信息公开制度体系。加强学校章程和制度建设,促进学校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健全依法治校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作为政府、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着力打造教育机关依法行政、教育机构依法办学、教育质量依法接受社会监督的教育事业发展新格局。 (二)完善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 ‎ 研究制定政府教育投入监督检查办法,建立政府教育投入公告制度,完善教育拨款增长的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加大政府财政基本建设资金、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福彩体彩公益金收益等资金对教育的投入。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研究制定教育投入三年规划,逐步形成事业发展与经费安排有效衔接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完善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推进教育精准扶贫,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规范教育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加强对教育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重视对教育经费支出的监督检查和过程监管,提高财政教育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三)落实责任分工,强化调控监管 形成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共同推进的规划实施路径。市教育局负责规划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各学校(单位)和职能科室要结合实际,围绕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研究制定相对应的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并抓紧组织实施。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跟踪监测制度,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各学校(单位)重点工作和改革任务的推进、完成情况,适时发布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报告。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细化校园及周边综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护校安园”专项行动、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学校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端,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坚持正面宣传,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广泛宣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性、紧迫性,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教育、重视教育、支持教育,为规划的实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