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20/30/c768eef52fa27bf1b8d74928f505af79/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20/30/c768eef52fa27bf1b8d74928f505af79/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20/30/c768eef52fa27bf1b8d74928f505af79/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提高学生的有效阅读
语文论文之提高学生的有效阅读 摘要:阅读能力是当今社会人们获得成功的基础条件,也是一个人未来成功从事各项工作的必备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有效阅读能力成了一个教育的关注。教师应该尽量多地利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对阅读抱着正确的态度,经常参与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有效阅读能力。 关键词:兴趣 方法 步骤 有效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个人作文创作水平的高低和作文质量的优劣。掌握阅读能力,不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文知识,而且通过学习借鉴别人优秀的语言文字,写作方法,还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自行创作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效阅读。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维甚至使人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阅读也不例外,如果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体验阅读的乐趣,就能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愉悦感。 1、巧用故事悬念又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不要说小孩子,就连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往往经不住故事的诱惑,比如说我虽然已经从教三年多了,但一听故事就着迷。学生也是一样,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有趣、惊险、奇特、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融,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我们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以绘画的形式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孩子自然有孩子童年的乐趣,而且他们都喜欢表现自我,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将贮存在脑海中最喜欢的东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作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鼓励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绘画。也可以对原有绘画的内容有所改动,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3、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因其身心发展幼稚,认知能力较差,最易产生的模仿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对读书要有较大兴趣,给学生以表率作用,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就像讲解《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可以讲解一些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并适当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环境方面的专业术语,即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也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读书,可以在教室里设一个教师书架,将自己平时急需的书籍搁置在那里做出个“样子”让学生看。每天晨读,教师一定要率先朗读,非常投入地读,让自己的阅读作用产生“阅读情感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引人入胜,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情趣,引发学生的读书爱好。 二、交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和步骤 “要想攻其城,必先利其器。” 有了阅读的兴趣,不掌握进行阅读的方法还是不行。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掌握进行阅读的方法和步骤。在进行阅读课文教学时,我教给学生四种学习方法: 1、初读 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 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悟读 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如《穷人》一文,这篇课文通篇除了题目外,再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字里行间处处反映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文章没有直接描述当时黑暗社会制度,而通篇却无情地按照揭露了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对穷人的残酷剥削。学生要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赁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4、熟读 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沉重熟读成诵。以便在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归纳出进行阅读的步骤。“阅预习→明要求→读课文→抓重点→解疑难”。阅读大体可以这样指导:①读通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阅读,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查字典,讨论,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词;通过检查,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较难的词句。②读懂课文。根据课后的练习和教师的启发,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清层次结构;通过提问解答或组织讨论,帮助学生落实课后练习的训练要求。③读活课文。放手让学生熟读精思重点内容,议论解答,落实有关重点项目的训练要求;教师要着重帮助学生练习运用从讲读课文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并有所领会,为学生读写例话打好基础。 三、把读与说结合起来,深化学生阅读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部分时,我就组织学生续编故事,说说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没有?当学生的思维闸门一打开,他们就会想象奇特、丰富多彩,并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有的说,小羊那么善良温顺,不会被狼吃掉的。狼太坏了是没有好下场的,一定会掉进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说,小羊被他妈妈救走了,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说话中很有思想,认为好人有好报,恶人没好下场。读书、说话、情感陶冶三结合,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读写结合,实现有效阅读 1、树立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意识,明确“读写”训练目标 著名教育专家、北师大教授肖川博士曾指出:语文课堂教学,核心要素是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的学科特性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这就确定了语文课堂应该凭借语文文本中的字、词、句、段、篇方面的语文知识,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文的熏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确立怎样的“读写”训练目标呢? 我认为,这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应该明确课标中各年段目标的要求,要“到位”而“不越位” 。低年段应确立为写话,写四要素完整的话;中年段确立为写段,重点抓片断训练;高年段确立为写篇,侧重于文章的篇章结构训练。二是与我们具体训练的安排而定,包括训练时间的安排、训练内容的安排,当然,即使高年级安排写段、写话,要求也应该是与中年段、低年段不同的。 2、紧密融于课堂教学当中,多种形式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而这个“例子”的完成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中,所以,“读写结合”的落实,主要也应立足于课堂,再根据实际适当延伸课外。从时间上的安排来说,有课时教学中的训练、课文教学中的训练和课内外结合的训练。 (一)立足于一个课时教学中的训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读写训练也一样。课时教学中读写结合的训练,指的是训练的安排是某一课时教学时安排的某一个写的环节。这样的训练,一般写的内容较少,都是围绕课文中的某一训练点进行安排的,教学预设时只是作为教学流程当中的一个环节来进行。它一般的形式有: 1、写学后感想 当课文的教学进人到高潮时,对课文中人和事总会有所感触,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时候,适当安排学生的练笔,是很顺其自然的。如学习了《丰碑》后,让学生写写对军需处长、将军、红军部队的一些看法和感受;学了《大自然的启示》后让学生写写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和自己知道的一些事例;学了《草船借箭》后用上课文中的信息写写某个人物等等。 2、填补课文空白 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内容安排上都有独到之处,往往会给我们留下一些空间,这给续写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如《将相和》一文中,就有许多留有想象的空间,如: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他(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这两个地方,就有许多想象的空间:秦王怎样说“好商量”的?是如何“拒绝”、“还是拒绝”的?蔺相如如何“再要求”的?当时的表情、动作、语气各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深入体会文本后,很好的训练材料,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进行补白练笔。其实,课文的补白还可以对中心深化处进行补白;对文本高潮处进行补白;对标点符号处,如省略号、感叹号等处进行补白等等。 3、仿写片段 片段的训练,在课文中有丰富的资源。课文中的许多片段,有总分、分总、总分总关系的;有因果关系的;有独特的构段形式的;有很有特色的描写的;有独特的描写方法的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后进行训练。如《桂林山水》中描写水的特点和写山特点的段落中构段方式和描写写法,可以让学生仿照进行练习。又如《威尼斯的小艇》中的第四自然段,通过三个方面围绕中心句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的,也是训练的好材料,通过写的训练,一定会比单单理解文章高效得多。 (二)立足于一篇课文中的训练 立足于一篇课文中的训练,往往要与课文的教材处理安排结合起来,有些教学安排还会与平时的教材处理不同,需从不同的侧重点去处理、安排教学。如《颐和园》的教学,如从训练学生写的角度出发,我们第一课时的教学解决字词、理解内容、读通读顺课文,第二课时则从写作的角度去组织教学,理出课文的写作条理: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上昆明湖、十七孔桥。让学生明白“游记”的写法:移步换景、抓主要景点、详略结合。然后让学生练写,最直接的材料就是让学生按方法去写写校园,效果必会不错。 还有一种方法是“课文集美”,这是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独创的一种课文教学和读写训练的方法,顾名思义,“课文集美”就是集课文中的美言美语,汇成一篇文章。其实,在集美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写的训练、写的创造。如五年级《钓鱼的启示》一文,学生把文中描写湖面的句子集美成一篇短短的美文: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 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三)立足于课内外结合的训练 课内外结合的训练即是课堂中不能完成,需用课堂外的时间来完成但又与课内的教学有紧密关系的读写训练。它的主要形式有:学文仿写、续写课文、改写课文、写读后感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只要我们老师有心,有意,就会发现更多的方法,让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活跃、自主的环境中健康地学习、成长;要循序渐进、切切实实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赖德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窦桂梅,《小学语文教师》,中国青年,2007年05月。 3、丁有宽 戴汝潜 朱作仁 田本娜,《丁有宽读写结合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