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 意见》(国办发〔2015〕79 号)等要求,为落实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 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建 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 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 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 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按照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 要求,以提高国有企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强化对权力集 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部门和岗位的监督为重点,严格 问责、完善机制,构建权责清晰、约束有效的经营投资责任体系,全 面推进依法治企,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 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本 保值增值。 (二)基本原则。 1.依法合规、违规必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严格执行企业 内部管理规定,对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国有资产 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严格界定 违规经营投资责任,严肃追究问责,实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2.分级组织、分类处理。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和国有企业按照 国有资产分级管理要求和干部管理权限,分别组织开展责任追究工作。 对违纪违法行为,严格依纪依法处理。 3.客观公正、责罚适当。在充分调查核实和责任认定的基础上, 既考虑量的标准也考虑质的不同,实事求是地确定资产损失程度和责 任追究范围,恰当公正地处理相关责任人。 4.惩教结合、纠建并举。在严肃追究违规经营投资责任的同时, 加强案例总结和警示教育,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及时堵塞经营管理漏 洞,建立问责长效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主要目标。在 2017 年年底前,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 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基本形成,责任追究的范围、标准、程序 和方式清晰规范,责任追究工作实现有章可循。在 2020 年年底前, 全面建立覆盖各级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及国有企业的责任追究工 作体系,形成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 对相关责任人及时追究问责,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意识和责任约束 显著增强。 二、责任追究范围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 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发生下列情形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集团管控方面。所属子企业发生重大违纪违法问题,造成 重大资产损失,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或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未履行或 未正确履行职责致使集团发生较大资产损失,对生产经营、财务状况 产生重大影响;对集团重大风险隐患、内控缺陷等问题失察,或虽发 现但没有及时报告、处理,造成重大风险等。 (二)购销管理方面。未按照规定订立、履行合同,未履行或未 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合同标的价格明显不公允;交易行为虚假或违规开 展“空转”贸易;利用关联交易输送利益;未按照规定进行招标或未 执行招标结果;违反规定提供赊销信用、资质、担保(含抵押、质押 等)或预付款项,利用业务预付或物资交易等方式变相融资或投资; 违规开展商品期货、期权等衍生业务;未按规定对应收款项及时追索 或采取有效保全措施等。 (三)工程承包建设方面。未按规定对合同标的进行调查论证, 未经授权或超越授权投标,中标价格严重低于成本,造成企业资产损 失;违反规定擅自签订或变更合同,合同约定未经严格审查,存在重 大疏漏;工程物资未按规定招标;违反规定转包、分包;工程组织管 理混乱,致使工程质量不达标,工程成本严重超支;违反合同约定超 计价、超进度付款等。 (四)转让产权、上市公司股权和资产方面。未按规定履行决策 和审批程序或超越授权范围转让;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违反相关规定; 组织提供和披露虚假信息,操纵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财务审计、资产评 估鉴证结果;未按相关规定执行回避制度,造成资产损失;违反相关 规定和公开公平交易原则,低价转让企业产权、上市公司股权和资产 等。 (五)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未按规定进行可行性研究或风险分析; 项目概算未经严格审查,严重偏离实际;未按规定履行决策和审批程 序擅自投资,造成资产损失;购建项目未按规定招标,干预或操纵招 标;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未按规定及时调整投资方案并采取止损 措施;擅自变更工程设计、建设内容;项目管理混乱,致使建设严重 拖期、成本明显高于同类项目等。 (六)投资并购方面。投资并购未按规定开展尽职调查,或尽职 调查未进行风险分析等,存在重大疏漏;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或估值 违反相关规定,或投资并购过程中授意、指使中介机构或有关单位出 具虚假报告;未按规定履行决策和审批程序,决策未充分考虑重大风 险因素,未制定风险防范预案;违规以各种形式为其他合资合作方提 供垫资,或通过高溢价并购等手段向关联方输送利益;投资合同、协 议及标的企业公司章程中国有权益保护条款缺失,对标的企业管理失 控;投资参股后未行使股东权利,发生重大变化未及时采取止损措施; 违反合同约定提前支付并购价款等。 (七)改组改制方面。未按规定履行决策和审批程序;未按规定 组织开展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故意转移、隐匿国有资产 或向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操纵中介机构出具虚假清产核资、财务 审计与资产评估鉴证结果;将国有资产以明显不公允低价折股、出售 或无偿分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施员工持股 计划等改组改制过程中变相套取、私分国有股权;未按规定收取国有 资产转让价款;改制后的公司章程中国有权益保护条款缺失等。 (八)资金管理方面。违反决策和审批程序或超越权限批准资金 支出;设立“小金库”;违规集资、发行股票(债券)、捐赠、担保、 委托理财、拆借资金或开立信用证、办理银行票据;虚列支出套取资 金;违规以个人名义留存资金、收支结算、开立银行账户;违规超发、 滥发职工薪酬福利;因财务内控缺失,发生侵占、盗取、欺诈等。 (九)风险管理方面。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缺失,内控流程存在 重大缺陷或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对经营投资重大风险未能及时分析、 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对企业规章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 法律审核不到位;过度负债危及企业持续经营,恶意逃废金融债务; 瞒报、漏报重大风险及风险损失事件,指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企业 账实严重不符等。 (十)其他违反规定,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 三、资产损失认定 对国有企业经营投资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当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 依据有关规定认定损失金额及影响。 (一)资产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与相关人 员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损失金额及影响。间接损失是由相关人员行 为引发或导致的,除直接损失外、能够确认计量的其他损失金额及影 响。 (二)资产损失分为一般资产损失、较大资产损失和重大资产损 失。涉及违纪违法和犯罪行为查处的损失标准,遵照相关党内法规和 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涉及其他责任追究处理的,由履行出资人 职责的机构和国有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资产损失程度划分标准。 (三)资产损失的金额及影响,可根据司法、行政机关出具的书 面文件,具有相应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 等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审计、评估或鉴证报告,以及企业内部证明材 料等进行综合研判认定。相关经营投资虽尚未形成事实损失,经中介 机构评估在可预见未来将发生的损失,可以认定为或有资产损失。 四、经营投资责任认定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任职期间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 履行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应当追究其相 应责任;已调任其他岗位或退休的,应当纳入责任追究范围,实行重 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经营投资责任根据工作职责划分为直接责 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一)直接责任是指相关人员在其工作职责范围内,违反规定, 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资产损失或其他不良后果起决定 性直接作用时应当承担的责任。 企业负责人存在以下情形的,应当承担直接责任:本人或与他人 共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授意、指使、强令、纵 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未经民主 决策、相关会议讨论或文件传签、报审等规定程序,直接决定、批准、 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 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以文件传签等其他方式研究时,在多数人不同意 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造成重大资产 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将按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应作为第一责任人 (总负责)的事项、签订的有关目标责任事项或应当履行的其他重要 职责,授权(委托)其他领导干部决策且决策不当或决策失误造成重 大资产损失或其他严重不良后果;其他失职、渎职和应当承担直接责 任的行为。 (二)主管责任是指相关人员在其直接主管(分管)工作职责范 围内,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资产损失或不 良后果应当承担的责任。 (三)领导责任是指主要负责人在其工作职责范围内,违反规定, 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资产损失或不良后果应当承担的 责任。 五、责任追究处理 (一)根据资产损失程度、问题性质等,对相关责任人采取组织 处理、扣减薪酬、禁入限制、纪律处分、移送司法机关等方式处理。 1.组织处理。包括批评教育、责令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诫勉、 停职、调离工作岗位、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责令辞职、免职等。 2.扣减薪酬。扣减和追索绩效年薪或任期激励收入,终止或收回 中长期激励收益,取消参加中长期激励资格等。 3.禁入限制。五年内直至终身不得担任国有企业董事、监事、高 级管理人员。 4.纪律处分。由相应的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规查处。 5.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移送司法机关依 法查处。 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 (二)国有企业发生资产损失,经过查证核实和责任认定后,除 依据有关规定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外,应当按以下方式处理: 1.发生较大资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责任人给予通报批 评、诫勉、停职、调离工作岗位、降职等处理,同时按照以下标准扣 减薪酬: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 50%—100%的绩效年薪、扣减和追 索责任认定年度(含)前三年 50%—100%的任期激励收入并延期支付 绩效年薪,终止尚未行使的中长期激励权益、上缴责任认定年度及前 一年度的全部中长期激励收益、五年内不得参加企业新的中长期激励。 对领导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诫勉、停职、调离工作岗位等处理, 同时按照以下标准扣减薪酬: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 30%—70%的 绩效年薪、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含)前三年 30%—70%的任期 激励收入并延期支付绩效年薪,终止尚未行使的中长期激励权益、三 年内不得参加企业新的中长期激励。 2.发生重大资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责任人给予降职、 改任非领导职务、责令辞职、免职和禁入限制等处理,同时按照以下 标准扣减薪酬: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 100%的绩效年薪、扣减和 追索责任认定年度(含)前三年 100%的任期激励收入并延期支付绩 效年薪,终止尚未行使的中长期激励权益、上缴责任认定年度(含) 前三年的全部中长期激励收益、不得参加企业新的中长期激励。 对领导责任人给予调离工作岗位、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责令 辞职、免职和禁入限制等处理,同时按照以下标准扣减薪酬:扣减和 追索责任认定年度 70%—100%的绩效年薪、扣减和追索责任认定年度 (含)前三年 70%—100%的任期激励收入并延期支付绩效年薪,终止 尚未行使的中长期激励权益、上缴责任认定年度(含)前三年的全部 中长期激励收益、五年内不得参加企业新的中长期激励。 3.责任人在责任认定年度已不在本企业领取绩效年薪的,按离职 前一年度全部绩效年薪及前三年任期激励收入总和计算,参照上述标 准追索扣回其薪酬。 4.对同一事件、同一责任人的薪酬扣减和追索,按照党纪政纪处 分、责任追究等扣减薪酬处理的最高标准执行,但不合并使用。 (三)对资产损失频繁发生、金额巨大、后果严重、影响恶劣的, 未及时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力导致资产损失扩大的,以及瞒报、谎报资 产损失的,应当从重处理。对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挽回损失并消除不 良影响的,可以适当从轻处理。 (四)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处理的具体标准,由各级 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根据资产损失程度、应当承担责任等情况,依 照本意见制定。 六、责任追究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开展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应当遵循以下 程序: 1.受理。资产损失一经发现,应当立即按管辖规定及相关程序报 告。受理部门应当对掌握的资产损失线索进行初步核实,属于责任追 究范围的,应当及时启动责任追究工作。 2.调查。受理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及时组织开展调查,核查资 产损失及相关业务情况、核实损失金额和损失情形、查清损失原因、 认定相应责任、提出整改措施等,必要时可经批准组成联合调查组进 行核查,并出具资产损失情况调查报告。 3.处理。根据调查事实,依照管辖规定移送有关部门,按照管理 权限和相关程序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相关责任人对处理决定有异 议的,有权提出申诉,但申诉期间不停止原处理决定的执行。责任追 究调查情况及处理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4.整改。发生资产损失的国有企业应当认真总结吸取教训,落实 整改措施,堵塞管理漏洞,建立健全防范损失的长效机制。 (二)责任追究工作原则上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开展,一般资 产损失由本企业依据相关规定自行开展责任追究工作,上级企业或履 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认为有必要的,可直接组织开展;达到较大或重 大资产损失标准的,应当由上级企业或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开展责 任追究工作;多次发生重大资产损失或造成其他严重不良影响、资产 损失金额特别巨大且危及企业生存发展的,应当由履行出资人职责的 机构开展责任追究工作。 (三)对违反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国有资产损失 的董事,除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外,应当依照公司法、公司章程及本意 见规定对其进行处理。对重大资产损失负有直接责任的董事,应及时 调整或解聘。 (四)经营投资责任调查期间,对相关责任人未支付或兑现的绩 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中长期激励收益等均应暂停支付或兑现;对 有可能影响调查工作顺利开展的相关责任人,可视情采取停职、调离 工作岗位、免职等措施。 (五)对发生安全生产、环境污染责任事故和重大不稳定事件的,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处理。 七、工作要求 (一)各级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要明确所出资企业负责人在经 营投资活动中须履行的职责,引导其树立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依法 经营,廉洁从业,坚持职业操守,履职尽责,规范经营投资决策,维 护国有资产安全。国有企业要依据公司法规定完善公司章程,建立健 全重大决策评估、决策事项履职记录、决策过错认定等配套制度,细 化各类经营投资责任清单,明确岗位职责和履职程序,不断提高经营 投资责任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和国有 企业应在有关外聘董事、职业经理人聘任合同中,明确违规经营投资 责任追究的原则要求。 (二)各级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和国有企业要按照本意见要求, 建立健全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细化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的原则、 范围、依据、启动机制、程序、方式、标准和职责,保障违规经营投 资责任追究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 究制度应当报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备案。 (三)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审计、财务、法律、人力资 源、巡视、纪检监察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形成联合实施、协同联动、 规范有序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重要情况和问题及时向履行出资人职 责的机构报告。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要加强与外派监事会、巡视组、 审计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的协同配合,共同做好国有企业 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对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等重大违法违 纪违规问题应当发现而未发现或敷衍不追、隐匿不报、查处不力的, 严格追究企业和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有关人员的失职渎职责任。 (四)各级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和国有企业要做好国有企业违 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相关制度的宣传解释工作,凝聚社会共识,为深 入开展责任追究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要结合对具体案例的调查处理, 在适当范围进行总结和通报,探索向社会公开调查处理情况,接受社 会监督,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本意见适用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 金融、文化等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中央另有规定的 依其规定执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