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有感5篇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有感5篇 【篇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28日开始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中国砥砺前行了七十年,达到了今日的成就,在这七十年间,曾因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受到排挤,因国力的衰弱而受到轻视,甚至一度仍有国家颠覆的危险。在经历了七十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建设史之后,我们正高擎着伟人的思想、主义的光芒阔步走在伟大复兴的大道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一以贯之。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指出:“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成功属于永不放弃的人,要幸福就要奋斗。忆往昔,“雄关漫道真如铁”,我们的道路洒满阳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创造性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那时起,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不懈奋斗、竞相奋斗、团结奋斗、永远奋斗,不断用奋斗建功新时代、描绘新画卷。 我们走在大路上,一往情深。“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党的“人格魅力”,就是党的情感力量,映照党的初心和使命。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就要有“情”,对国家、对岗位的情。努力做到“以身许岗”,从现在做起,从情融入祖国改革发展伟大事业之中。始终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为群众多解操心事烦心事。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把工作当事业做、当学问做、当享受做,以“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昂扬姿态,在状态、有激情地干事创业。 我们走在大路上,一往无前。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是党的形象代言人,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与群众接触最紧密的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把初心使命举过头顶,恪守为民造福的职责,严守敬业奉献的本职,保持一份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十九届四中全会已经闭幕,我们也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必将迎来中华民族更加光明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得以实现。 【篇二】 大疫如大考,治理见真章。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蔓延,广大城乡社区党组织牢记奋斗初心、践行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全面落实联防控措施,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彰显了党的领导这个根本制度的独特优势。同时,这场疫情大考,也暴露出一些社区治理的短板和不足,凸显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以制度供给的视角,总结梳理这次疫情的成功经验和短板不足,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增强党建制度供给,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以党建链引领和带动服务链、治理链、发展链,更好地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去体制掣肘,破解社区“小马拉大车”困境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着力点也在基层。疫情防控初期的被动和混乱,凸显社区“小马拉大车”的治理困境。打破“条块分割”,畅通“血脉经络”,方可破除治理困局。要深化扁平化区域化党建,健全与人口结构需求相适应、与社区形态功能相匹配、与社会组织形式相融合的社区“大党委”,把“党建孤岛”串联成“党建高地”,使社区党组织组织功能、组织优势、组织力量倍增。要以做好乡镇(街道)、村(社区)建制调整后半篇文章为抓手,推动部门职能下延、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财力下倾,把责权利和人财物落实,把条块关系理顺,建强“轴心”,制度配套衔接,力量协同一致,破除“九龙治水”困局。要坚持“区域统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强化社区党组织对社区资源进行系统挖掘与整合的能力,以系统集成、简约高效的多元主体共治“满园春色”,实现功能在基层细胞集成、问题在神经末梢解决、服务在群众身边见效。 去覆盖盲点,补齐党建“水流不到头”短板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疫情防控中,个别社区疫情扩散蔓延风险频现,反映出与日益多元的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相比,党的组织覆盖还不到位、工作覆盖还不深入。组织覆盖和有效融合是党组织发挥作用、引领治理的前提。要不断扩大基层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推动党的组织和党员进小区、进楼栋、进单元,把党的组织延伸到各个领域、各个角落。要大力推进“党建+”行动,推动社区、单位、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把党的领导有效嵌入各类社会组织和新兴领域。要固化疫情防控期间市、县、乡联系社区工作机制,健全党员干部到社区“双报到、双报告、双评议”制度,通过实施“党建先锋工程”,推行“党员义工日”“主题党日活动”等,把每一名党员都编入社区战队,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社区治理的一面旗帜,把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落实到社区治理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去融合顽疾,打通党建引领治理“任督二脉” 把党建工作落实到展板、牌匾上,橱窗、景观里,党建与治理“两张皮”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最大绊脚石。“两张皮”现象,既有工作落实的问题,也有制度设计的原因。有效破解“两张皮”,必须着力打通党建引领治理的“任督二脉”。要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一肩挑”,从组织体系上把基层党建、社区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保障党的建设与社区治理相融共生。要坚持谋划部署、工作落实、考核评价一体贯通,推动党建工作与治理工作从“单一布局”向“整体谋局”转变,从“独轮前行”向“双轮同行”转变,从“表层结合”向“深度融合”转变,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区治理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把狠抓落实作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根本逻辑,精准把脉社区治理痛点、难点,打通服务群众“最畅一公里”,释放社会治理的“磁力”,像吸铁石一样把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把社区打造成守望相助的大家庭、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 降考核留痕,卸掉干部干事创业“捆绑枷锁” 高频考核、过度留痕将工作落实的“指挥棒”异化成束缚干事创业手脚的“捆仙绳”,衍生出重“痕”不重“绩”、留“迹”不忘初心”的“病态落实”,成为疫情防控的最大拦路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从政绩观、工作作风和领导方法上深挖作风积弊,改变过度留痕等机械式做法,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要聚焦层层发文、层层开会、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等突出问题,制定负面清单,划出灰色地带,建立完善问题、责任、整改、基层和群众满意“四张”清单,强化刚性约束,项目化、一体化“清权、减权、制权、晒权”,为会议“束腰”、为考核“瘦身”、让报表“减肥”,卸掉干部干事创业“捆绑枷锁”。要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和固有工作定势,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实现基层治理“一网通”,推进基础数据、督查信息资源共享、减少报表、跑会、迎检,让基层干部回到服务民生的工作本源,把耗费在“完成任务”上的时间腾出来“绣花”。 补源头活水,淬炼社区干部治理“硬核内功”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把治理能力有效嵌入干部工作全过程全方位,方可激荡社区治理的源头活水。要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广纳人才”,探索贴榜招贤、试岗任职等“精准识才”,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联审、常委会票决等“严格用才”,把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选上来。要拓宽视野“选苗”、创新方式“育苗”,做好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建好社区干部队伍“蓄水池”。要把增强制度执行力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根本任务,突出靶向提升、综合提能,推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头脑”,现代治理理念和方法“进教材”,实战训练“进课堂”,在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专业训练、实践锻炼中淬炼社区干部治理能力“硬核内功”。要坚持严管和厚爱、激励和约束并重,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激励社区干部勤钻“矛盾窝”、善接“烫手山芋”、勇当“战斗员”,初心挥毫、担当泼墨,倾情绘织新时代社区治理“清明上河图”。 【篇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式后出席记者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在回答记者关于稳就业的提问时,谈到:西部有座城市按照当地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一夜之间10万人就业。“地摊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关键时期,有利于应对疫情冲击和加快恢复、稳定就业,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疫情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 事实上,“地摊”停留在人们脑中是脏乱、无序的刻板印象,如何让“小地摊”激活基层治理“新引擎”需要多措并举。要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让“地摊经济”这个支点既撬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为人民生活增加更多“烟火味”。 下好“先手棋”,强化顶层设计。事实上,促进“地摊经济”的发展正是促进生活服务业恢复的有力之举。一方面拉动灵活就业,让受疫情影响的“下班族”重获就业,增加多源收入;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便利居民生活、创造就业岗位、营造城市文化。因此,要强化顶层设计,做好政策保障,释放“新引擎”。城管、市监、安全、卫健、工商等相关部门要联合制定统一的“地摊经济”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和商品入市手续,采取颁发资格证、许可证等方式,给予“地摊经济”与从业者合法地位。例如:四川成都制定《关于建立城市管理“八项机制”深化柔性管理服务助力“六保”任务落实落地的意见》,实行一街一策、一点一策,明确摆摊时间、摆摊地点、秩序维护等问题,为“地摊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用好“平衡术”,提升精细水平。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不考核并不意味着不管控。要在“放”与“管”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通过提高治理的精细化水平,规范提升“地摊经济”,避免摆地摊而带来的占道经营、无证经营、市场混乱、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隐患和风险,不断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成立“劝导红袖套”党支部,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规范商家依规合法经营。 当好“服务员”,彰显治理温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发展“地摊经济”作为惠民生的重要举措,是政府这双“无形的手”充当好“服务员”角色的表现。一方面,放开“地摊经济”不意味着“一放了之”,要“问之于需”,充分征求商家对发展“地摊经济”的有效建议,合理解决诉求,一定程度上保障商家的权益。另一方面,保障好消费者权益,发挥基层网格员作用,将网格化管理应用到“地摊经济”的监管中,分片区、分业态和分时段地对摆摊设点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及时有效地解决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矛盾问题,保障好“地摊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发展“地摊经济”恰逢其时,是落实“六稳”“六保”的有效举措,是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彰显。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整洁形象固然不可丢失,但只要用心管理,在规范上下足功夫,保证商品质量安全,“地摊经济”亦可激活基层治理“新引擎”,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四】 “回顾在社区工作30年,最有感触的是,社区工作搞好了,就是一个‘小社会’,‘小社会’做好了,‘大社会’就稳定了。”5月22日上午,2020年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开启,朱国萍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言。30年工作心得虽然简短质朴,却饱含智慧和力量,这是30年群众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历经30年实践检验的朴素真理。尤其是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唯有确保每一个社区“小社会”居民奔小康,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共同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门。 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特别是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斗争中,社区承担着守护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神圣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最有效的防线,更是我们严防死守的主阵地。面对疫情这个“魔鬼”,广大社区工作者挺在前、干在先,用行动温暖人心、鼓舞人心、振奋人心,成为我们社区联防联控的“主心骨”。今天,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是千千万万社区平安、居民健康的“集合”,是广大社区工作者日以继夜、英勇奋斗的“战果”。正因如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社区建设,以更大的担当和作为,推动社区治理向纵深发展。 把舵定向,以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方向。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社区建设,同样要牢牢坚持党的领导,紧紧抓好社区党建这一核心与关键。书画室、棋牌室、便民超市、社区道德讲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今天,这些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的场景都是社区党建工程的“一砖一瓦”,共同构筑起社区居民的美好生活。全民战疫时,鲜红的党旗在社区疫情防控斗争的第一线高高飘扬,党旗所指就是社区治理的正确方向,不断夯实社区公共卫生安全。正如朱国萍代表所说,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经颁布了30年,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社区治理之路如何走,面对全面小康的各项目标任务,面对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挑战,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唯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社区党建赋能社区治理、创新社区治理。 主动作为,以党员上阵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广大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就是连通党和群众的“毛细血管”。社区防线上,他们是不合眼的社区“前哨”,坚守在风雪中,站稳小区安全岗;他们是不歇脚的社区“快递员”,穿梭于楼栋间,为居民送上温暖;他们是不停机的社区“热线”,奋战到天亮时,确保家家户户平安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所参观的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就是社区治理的未来蓝图。“数字治堵”“数字治城”“数字治疫”等新技术新应用,需要社区工作者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工作本领,不断释放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惠民红利。广大社区工作者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东湖新城社区全体社区工作者的回信精神,继续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善于作为的智气,提升社区治理成效。 共建共享,以群众路线凝聚社区治理智慧。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关系每个人切身利益,家家户户都有话语权。居委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出现,正是充分考虑基层治理现实需要的产物。社区治理要得到居民认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我们要学习朱国萍代表那股为民服务的真诚劲,拆掉办公室大门、公开手机号码、每月走访入户。做好群众工作,说到底就是勤于同居民直接打交道,坚持以心交心,认真倾听居民的需求、群众的声音,为我们社区治理提供新点子、找到新法子、探索新路子。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根端优势。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参与了国旗法等35部法律修改,提出了610条意见。当前正是全国两会进行时,作为代表委员的社区工作者,要将百姓智慧带进人民大会堂,为社区治理贡献人民力量。 长风过隘口,奋斗正当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要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社区治理就是坚持“实”字为要、“干”字当头,把群众的问题解决好、群众的事情办理好、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辟了“中国之治”新境界,对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出了明确要求,广大社区工作者更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带领居民群众从社区“小社会”迈进小康“大社会”,奔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篇五】 “治大国如烹小鲜”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把治国形象地比喻成烹饪小鱼,寓意深厚,体现出老子治国思想的精髓。“烹小鲜”讲究火候控制,不可搅动太多,否则鱼肉易碎,不能过咸,也不能过淡,五味调和方为妙。“烹小鲜”如此,“治大国”亦然,不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朝令夕改瞎指挥、急功近利谋政绩、政令繁苛载怨道,使民无所适从,要在充分考虑国情、体察民心的前提下施政治国。 治理要学“烹小鲜”,谨慎戒惧、把握节奏,实现资源的通盘谋划、有效利用。烹小鲜急不得,南怀瑾在《老子他说》中指出,“烹”要用文火、细火慢慢熬炖,精妙的菜是要细心烹调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于求成就会出现纰漏差错,影响进度。“一刀切”“拍脑袋”决策看似雷厉风行、轰轰烈烈,实则是表面化、简单化、绝对化。像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看似是黑天鹅事件,其实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整合力量、全力抗击疫情,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是各地政府面临的考题。领导干部既要抓大放小、有的放矢,又要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注重整体推进,实现各领域的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做到“十个手指弹钢琴”。用发展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对潜在风险科学预判,对看得清苗头的趋势分析透彻,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实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两手抓”“两手硬”。 治理要学“烹小鲜”,夙夜在公、勤政爱民,实现“以道莅天下”的理想蓝图。老子认为,能以烹小鲜治理国家的人,为圣人。他们秉持“道法自然”的理念,无私心杂念,远离贪欲,利他爱民,为而不争。圣人就是得道之人,《道德经》中“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爱国治民,能无为乎”等语句都体现出浓浓的爱民情怀。施政者首要之事,是生蓄长养,对整个世界负起责任,让人民过上一种自作自息、恬静自怡的生活。不是从自我意志出发去决定好恶、判断是非,而以众人之智为智,以百姓之心为心。破除“我执”,就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老子更是进一步提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施政者若放下自己的尊贵,破除对立的隔阂,与百姓融为一体,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统一。树高千尺不忘根,领导干部要扑下身子为群众办事,为老百姓谋福利、办难事、解难题。下基层不能“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窗口接待不能“门难进、脸难看”,调查研究不能“走马观花”“纸上谈兵”,多到田间地头拉拉家常,多到生产车间问问情况,多到百姓家门揭揭锅盖,以行动践行“治大国”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治理要学“烹小鲜”,遵循规律、无为而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圆融无间、共生共荣。“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自然即自然而然,亦可引申为规律。无为而治不是“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不做无为之事。从天籁地籁之音,到日月江河之运行;从鸟兽鱼虫、花草丛林,到四季轮换,雨雪风霜,万物自然兴替、生生不息,非人力之所为。过去,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滥砍滥伐酿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空气污浊等。人们在反思教训的同时,也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害人类自身。”山峦层林浸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既是美的享受,也是走向未来的依托。“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领导干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走得更远,推陈出新,水流不腐,静久生动,动中守静。 治理要学“烹小鲜”,久久为功、善作善为,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制度的约束、激励和保证,是实现“烹小鲜”流程的前提条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不仅提出了“大制不割”(宏大的制度应是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的制度设想,而且极力倡导按照制度来规范治理行为:“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治理能力的提升,得益于治理制度的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制度治国,就要扎紧制度的笼子。制度建设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避免“牛栏关猫”“蟠根错节”。制度设计要切实可行又解决问题,用务实管用的办法切中要害;既坚持目标导向又立足实际,既坚持创新发展又坚持有机衔接。老子的制度设想,不仅指出了“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内在要求,而且也为我们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了思想镜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