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红楼梦》儒释道意蕴的断想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有关《红楼梦》儒释道意蕴的断想

“无立足境,方为干净”——有关《红楼梦》儒释道意蕴的断想写在前面:疫情难却,观红楼文脉通日月;情丝枉拢,悟三教化人大抵空。2020的开年,整个世界都显得尤为艰难。去年年底的澳洲大火而今才扑灭,东非的蝗灾,湖北的疫情等等,鼠年,你还好吗?不过万事皆有两面。感谢这次疫情,全家齐聚一堂,每天守候在一起;感谢这次疫情,出行减少,天空比以前更蓝了;感谢这次疫情,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十八般武艺”;感谢这次疫情,我们能够沉下来好好反思自己,整装待发。祝祖国一切安好!《红楼梦》是一本神奇的书。这本书让人猜不透,读不够,说不尽,挖不完,不读个十遍八遍的人,都不敢说自己对《红楼梦》有所了解,甚至余英时先生都说,“《红楼梦》简直是一个碰不得的题目,只要一碰到它就不可避免地要惹出笔墨官司”。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角度有太多,而自己读的遍数又少得可怜,谈一下自己读的过程中最大的感悟吧!(文章发乎于情总是好的,哈哈。)对于《红楼梦》,我最有感触的就是曹雪芹在书中有关哲学思想方面的造诣,令人叹止!仅以一点点愚见来来表达我对曹公的敬仰之情。一、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和解 如果从哲学层面上来看,儒释道都可以看作是哲学,而其中释道又被看作是宗教学派的两大派别。除了佛教,儒学和道教都是属于中国本土的哲学体系,尤其是道教,它是中国特有的宗教传统。佛教在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的时候,还不被时人所认可,所以不得不带有很大的妥协性,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需要借助道教的传播方式来使时人接受。在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宗教传统)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佛教不断地进行着“中国化”,最终在隋唐达到了兴盛时期。到了明末清初之际,由于时代变革之大、人们思想的开化,导致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遭受危机,此时的释道思想越来越活跃,逐渐地从国家层面渗透到了老百姓当中。而正是因为儒家思想在朱熹之后,就有走向“灭人欲”的极端方向的趋势,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这些儒家的道德束缚已经无法再像以往那样地限制人们进步的思想了。即便是这样,儒家思想依旧是社会的主流思想。“经世致用”“内圣外王”的传统观念还是儒家学说的实践方向,这一点与“无为顺应自然”的道教和“人心合一”的佛教还是有根本性的冲突与对立的。另一方面,儒家、佛教与道教融合的这一历史背景在《红楼梦》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例如第一回当中一僧一道同时出现,这也是在一般小说当中不常见的,并且我们还能隐约感觉到在曹雪芹心中,佛教的地位略高,那僧有道:“若说你灵性,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可见佛道之间的关键事件都是由僧人来完成的,足见佛教在曹雪芹心中的地位略高一些。而且在最后宝玉出家之前,携玉而来的正是一位和尚而非道长,最终宝玉也是削发为僧。佛道的统一融合还体现在第十三回中,秦可卿死后,贾珍命: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怨洗业醮……再如张道士每次看见贾母都要说“无量寿佛”或者“阿弥陀佛”等等。 《红楼梦》的浩瀚不仅仅在于主题的多义性、叙事结构的圆融性、写作技巧的创新性,更重要的是其关乎宇宙中超脱情欲生死、万物皆空的哲学层面的探索。这些都是诸如写实的《金瓶梅》、志怪的《西游记》、浪漫的《桃花扇》等所不能比的。《红楼梦》虽说“大旨谈情”,全书也都是以情写情、非情不谈为主线的,但是曹雪芹以其宏大宇宙观以及他深厚的才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能度脱众生的“孽海情天”。这可能就是《红楼梦》特有的魅力吧!我想,伟大的作家从来都不会只写柴米油盐,他一定会借助笔下的人物和世界来提醒时人如何安住当下,也会劝导他们学会放下,或许这便是哲学的力量。二、儒释道对人物和主题的影响首先,儒家思想对于整个贾府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最外显的是日常礼仪,最深刻的是等级观念以及嫡长子观念,最终极的是经世致用、求取功名。第一,日常礼仪的外显。在每次的家族节日和祭祀、宴请宾客或是进宫探望之时,曹公都会细致地描写众人的座次或者是祭祀的顺序。这无不体现着儒家传统观念的深入人心,就连贾宝玉这样的“自由人”也会在这样的场合表现的妥当、应景。这些礼数在贾宝玉眼中是繁琐和无用的,但是在贾母面前,他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很合时宜,他怕老祖宗不高兴。第二,等级观念的渊薮。自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级尊卑、嫡长子继承制、重男轻女等思想早已流淌在人们的血液中,时至今日都还有残存。在《红楼梦》这样的大家族式的典型环境中,等级尊卑就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最让我感到悲凉的是贾母对林黛玉婚嫁事宜的态度,在第九十六回中,贾母和王夫人商议宝玉的婚事,袭人把林黛玉的心事如此这般地告诉了贾母,贾母的反应是“半日没言语”,只见贾母叹道:“别的事都好说。林丫头倒没有什么;若宝玉真是这样,这可叫人作了难了。” 为什么“作难”?从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之后,我们不是处处能够感受得到贾母对她外孙女的疼爱吗?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又“倒没有什么”了?其实,在贾母的眼里,谁都不能和宝玉比,因为他是长孙,所有的人和事都要给贾宝玉的福祉做出让步甚至是牺牲。黛玉的婚事和心事在次,先要看看宝玉的想法。当贾母说到其他几位姑娘都不能跟宝钗比的时候,她应该已经有自己的判断了。黛玉将死之际说的那句“老太太,你白疼了我了”,是黛玉的绝望、无奈、无尽的怨恨。她原以为疼爱她的外祖母会倾爱于她,最终的结局令她彻底心灰意冷,第九十七回中“黛玉微微一笑,把眼睛又闭上了。”闭上的不仅仅是眼睛,还有那颗诗人般的心。即使这样,贾母还埋怨黛玉不懂事,第九十七回中,贾母心里还纳闷,孩子们从小一处顽,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他。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为什么在这里,我却是读出了几分冷酷无情?这是慈爱的贾母吗?面对礼教之仪,她希望黛玉能有及笄之后的懂事,而不需要一个违抗礼教的、不本分的姑娘!另外,在等级和嫡长子制的环境中,赵姨娘和贾环也是一对跳梁小丑的人设。其实,静下来想想,倘若不是因为赵姨娘是妾,那么贾环也不会那么卑微;倘若赵姨娘不是妾,她就不会那么受人排挤,那么想证明自己,不断地在各种不合时宜的场合刷存在感,反而弄巧成拙;日积月累就变得讨人厌,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要跟她划清界限,贾环也不会变得那么贼眉鼠眼、心眼歹毒;我觉得这些都是有必然联系的。第三,积极入世的目的。贾府倘若没有老一辈的人因常伴君侧(奶妈、陪读郎)而打下的家业,也不会有如此厚重的经济实力以及遍通南北的、庞杂的家族势力。为了继承祖辈的家业以及延续子孙后代,贾家的中青年一代就需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以不辜负世职的继承。《红楼梦》中的男子本应是顶天立地、积极入世的,可却没有几个能够做到韬光养晦、勤读不辍的;相反,书中的女性却往往都是知书达理、人情练达、诗词歌赋皆通习之的,每每奉劝男子勤用功时,却反被嘲笑或无视,这就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另外,书中很多的“众人”围在贾政身边,这些“众人”是些什么人?他们是贾政的门客,一群附庸风雅、溜须拍马的寄生虫。这些人想不劳而获,走入世的捷径,耻矣! 而这些满嘴经济文章的“禄蠹”,是最为贾宝玉所不齿的,就连原本性情相近的甄宝玉在几年之后,也变得行尸走肉,在第一一五回中,甄贾宝玉一番试探之后,贾宝玉愈听愈不耐烦,只能将言语支吾。再比如在整个小说中,贾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儒学的代表,他对于贾宝玉的关爱都体现在对他的严格教育和近似无情地管教上。这种父爱不是完全彻底的父爱,而是建立在儒家传统“内圣外王”“积极入世”的理念下,近乎压抑和没有温暖的爱,而这一切的结束是最后宝玉的出家,贾政回顾了他这19年的光景,以一个父亲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儿子时,他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读懂宝玉,称宝玉为“借胎”。其次,道家思想对于《红楼梦》中人物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力,道家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代表,其产生及变革都是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所以道家的影响力在魏晋南北朝之前都是具有“垄断性”意味的,可见其对整个民族的影响程度。道家思想中特别强调自然无为的思想境界,也鼓励人们无欲无争,也提倡庄子的“逍遥”思想。这些在《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当中都能探寻一二。第一,在《红楼梦》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贾敬,修炼仙丹求长生不老,终死于仙丹和导气术。这是一种走火入魔的状态,家事国事一概不问,潜心修炼,终没有修炼成仙。第二,在第一回中的《好了歌》,每一句的开端都是“世人都晓神仙好”,而神仙则是道家的代表,可见曹公也羡慕神仙的那种自由、逍遥的生活状态。第三,盘古神话、女娲神话都是道家传世的世俗依托,所以道家的神话故事也是极具魅力和特色的,曹公在这里刻意而为之。道家的思想对于《红楼梦》的影响略弱于释家思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佛道融合,二者同时出现的场景。道家的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也在《红楼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多人物都是一个矛盾体,不能称之为绝对的好,也不能称之为绝对的坏。真正的小说家不会把一个主要个人物写成一个扁平人物,他一定是圆形人物,具有多面性的这么一个人物。 最后,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佛教对于这本书的影响。通览全书,整个《红楼梦》的最高哲学境界就是林黛玉的这两句:无立足境,方为干净。这其中的哲学命题就是佛家的“无”“空”的思想。所以从整本书的架构来看,“一切归于无”这一终极命题是支撑整个《红楼梦》的所有人物最理想状态的哲学境界,曹公希望大家都能顺利地度脱到彼岸世界,了脱生死,解脱情欲,跳脱六道轮回,达到人心合一,万法皆空的不二法门。第一,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在《红楼梦》中有很多场景、很多事件作者都是在给我们传递有关因果报应这一佛家基本理念。比如说“还泪之说”虽然奇特,但终其究竟还是属于因果关系的论断。当林黛玉把神瑛侍者累世为其灌溉的露珠这一“因”还尽之后,“果”就自然来了,所以林黛玉最后也是带着无限的哀愁和怨恨而去的。书中还有很多处因果报应的实例,比如凤姐在抄家前的表现和临死前的状态,就是最大的讽刺。第二,“阿弥陀佛”人人都说。《红楼梦》中从上到下,从老到幼,无一例外。当他们要表达不可思议、惊讶或者叹惋之情时,都会不自觉地喊出“阿弥陀佛”。就连张道士都喊老太太“无量寿佛”“阿弥陀佛”,足见佛教的影响力。第三,临摹经文,功德无量。贾府中,最愿意积功累德的就是贾母了,所以她的结果很好。她经常嘱咐他人帮她誊抄《心经》《金刚经》,尤其是在世俗的重大节日前,更是如此。鸳鸯也深受其影响,为老太太祈福念“米佛”,足见老太太对于佛家的重视程度。第四,大彻大悟,圆满究竟。很多学者都说《红楼梦》的架构是一个美丽的圆形,每一个圈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从第一回的“凡心已炽”,就是万事之音,到后来,“佛法助你”,到“劫终之日,复还本质”,都是佛家的一些影响。再照应开头部分“夙缘一了,形质归一”,宝玉的出生到最终的出家也是一个完美的圆形结构,这一切都写的非常美。一度闭上眼睛感受“那白茫茫一片大雪,真干净!”远处一位光头和尚身披一顶红猩猩毡的僧人形象。 综上所述,在《红楼梦》中,我认为三教合一最好的实践者就是——贾宝玉,他慈悲、隐忍、善良、圆融、自由,他本不属于那个时代,那个家庭,但是偏要生在那个家庭,那个时代。曹公意欲何为?大抵是想度脱时人,放下情执,回归璞真。在仅有的一次生命历程中,做自己,做真正无挂碍的人,可是这真的太难了……读完《红楼梦》,让我几度落泪的场面有三个,一个是林黛玉说“老太太你可白疼了我了”,另一个就是贾宝玉应考前给母亲叩头、给宝钗作揖,最后一个就是出家后在岸边看见贾政后的“又悲又喜”以及最后的问讯顶礼。这三个场景是我认为悲剧意识较为浓烈的,那种痛彻心扉的撕裂感,不是用言语能说尽的,难怪很多时候优秀的小说家不描写感受,而只写动作或语言,因为一举一动皆为情。写不动了,江郎才尽了。只想致敬曹公,致敬那些给每一个过去和未来的时代带来跫音和改写的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