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新课程实验七要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新课程实验七要素

音乐论文之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新课程实验七要素 ‎ ‎《音乐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是实施艺术(音乐、美术)教学的行动指南。现阶段,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必须依照学科课程标准,努力体现艺术课程(音乐、美术)的基本性质、价值、基本理念,参照学科课程标准内容标准,采用新的课程资源、评价方式和实施策略,实现艺术学科(音乐、美术)课程的目标。笔者经过学习、研究和实验,总结归纳了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新课程实验的七个要素,与大家共同研讨。一、要体现一个基本性质——人文性艺术学科(音乐、美术)的基本性质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性。艺术学科(音乐、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人文学科关心的是人,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要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艺术作为人文学科中的核心学科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要尊重和关怀每一个性迥异、环境不同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艺术课堂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被鼓舞、被感动、被启迪的欢欣,课堂中要充满人文情感。通过艺术教学,要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二、要实现两个重大突破本次课程改革提出了六大总目标,其中,要在“课程结构内容过于强调学科专业本位”、“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 上有所改变是本次程改革的两大亮点和重点。艺术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而不是以学科为本。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科技的联系,要摆脱全面、系统、高难度学科专业知识技能的束缚,避免枯燥地、死板地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从学以致用,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在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上,要采用综合多样的方式开展艺术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艺术学习活动。三、把准三个维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调控的作用,是教学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要打破单一的传统双基(知识、技能)目标,建立三个维度的多基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具体从人文素养(即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艺术能力(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两大方面将课程的三个维度的总目标统整起来。在教学目标的拟定上要依照标准、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的意味来拟定。倡导教学目标拟定多元化,个性化,只有目标取向多元化、个性化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四、要掌握四个领域内容标准《美术课程标准》、《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分别界定了四个学习领域在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标准,是开展艺术学科教学具体的参照目标。对这些内容标准,艺术学科教师要深入学习研究、理解掌握,做到心中有数,有标可依。建立领会教材意图、依照标准进行教学的教材观。积极主动地依据课程标准开发设计、丰富完善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资源。五、要体现五个重要理念《音乐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分别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中有五个共通之处必须要牢牢把握,充分体现。1、要突现人文主题,注重情感体验。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提出了“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等基本理念。三套标准都将“人文情感”、“文化情境”、“审美因素”等反映艺术本质特性的教学要素列在基本理念之中。不能突现人文主题,缺少情感体验的教学就会偏离艺术(音乐、美术)课程和方向,与艺术教育本质相悖,就会走回“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工具性课程的老路上。音乐学科主要以听觉体验的方式,美术学科主要以视觉体验的方式。艺术学科(音乐、美术)的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的层面提高到艺术(音乐、美术)文化的学习的层面。突现人文主题,注重情感体验是艺术学科(音乐、美术)的首要的核心理念。2、要激发学习兴趣,追求过程愉悦。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要努力寻找教学中的兴趣点,营造生动活泼的、愉悦美妙的课堂。兴趣是艺术(音乐、美术)课程实施的基础,学生没了学习兴趣,艺术课程(音乐、美术)就可能成为虚设。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要在学生心中保有一席之地,就要让学生对艺术(音乐、美 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内在的兴趣。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的艺术(音乐、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国民艺术教育、一种生活艺术教育,不是专业艺术教育,不需要学生动用顽强的意志来进行学习!3、要注重艺术实践,形成基本素养。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教学要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饶有趣味地掌握基本的艺术(音乐、美术)素养。艺术教学是很难用传授的、说教的方式来教会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习得的。4、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创造创新。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艺术(音乐、美术),享受艺术的乐趣,参与各种艺术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能力。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给予学生鼓励性和发展性的评价。5、要提倡学科综合,提高综合能力。提倡学科综合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是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重要举措。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新特点。音乐课程标准与美术课程标准分别提出“音乐与相关文化”、“综合·探索”‎ 这一新的教学领域,艺术教师要加强理解和研究综合的意义、内容、方法,与学生一起发展综合艺术实践能力,提升综合艺术素养。六、要体现教师的六项综合素养音乐、美术学科教学正在向综合艺术课程的方向发展。艺术课程的实施将拓宽艺术学习的领域,原来的学科知识结构和体系将会被打破,除音乐、美术以外,还要增设舞蹈、戏剧等教学内容。艺术课程与音乐、美术单科课程一并已全国各地开始展实验。目前,音美学科教师要主动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感、提升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扩大自己的文化艺术视野,使自己成为“多专一能”的艺术教师,以适应和胜任将来的艺术课程教学。新课程实验教学中要着力体现教师的六项综合素养:在单科教学中,单科背景的音乐教师除了要在“琴”(琴法)、“歌”(声乐)、“舞”(舞蹈)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素养,单科背景的美术教师除了要在“书”(书法)、“画”(绘画)、“制”(设计制作)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素养,另外还要共同在“语”(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等)、“演”(情境性戏剧表演、现代化媒体演示、艺术作品创作演示等)、“悟”(对音乐、美术、戏剧、舞蹈、摄影、文学、等作品和现象的艺术感悟能力以及其他学科的通感能力)三方面有一定的素养。    七、要做好七项常规工作艺术学科教学要做好“备”、“上”、“评”、“辅”、“访”、“研”、“训”等教学常规工作。“备”,即备课。备课不等同于写教案。艺术学科除了要以书面形式写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表述主要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来拟定,而不是从教师施教方式的角度来拟定)、教材分析(指教材的特点以及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指主要的教学活动环节以各环节之间教学用语等),教学反思等内容外,音乐教师还尤其要备好“琴”、“歌”、“舞”,美术教师还尤其要备好“画”、“制”、“书”。教学过程要繁简适当,做到教学环节简明扼要,教学活动丰富有序。教学环节要反映学科特点与新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如:“‎ 引入课题-感受体验-综合探究-表现创造-评价反思-拓展延伸”等。教师要努力追求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上”,即上课。课堂上要力求体现以上的五个重要理念。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处理好预设教案与生成性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练习之间的关系、面向全体与个性发展的之间的关系、模仿与创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这些关系的处理上必须以后者为重。坚持每一课教学努力让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是有发展和提高的。“评”,即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1、学生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遵循鼓励与发展的原则。随堂多采用自评、互评、他评的方式,学生习作和课业成绩采用定性(评语或其他形式)与定等(A、B、C或其他方式)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进行。并探究适用不同学生的评价内容标准和评价方法,实现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基本理念。2、艺术学科教师评价要建立综合考评机制,不能以“考查学生课业成绩”这种一考定教学绩效的偏激方式。要以重课堂教学过程性的考查与考核为主,评价内容主要是教育教学思想、业务素养、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教学业绩(含课外教学活动)以及在师生的交往与沟通中是否爱护和尊重学生。课程评价要充分贯彻课标理念。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艺术类学科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辅”,即辅导。要加强辅导的针对性,随堂进行,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访”‎ ‎、即咨询校长或相关教学管理人员,问访家长,社会调查访问等。这一环节是以往艺术(音乐、美术)教师容易忽视的但很有必要的教学坏节,缺乏与学校校长或教学管理人员、家庭、社会沟通与合作的艺术(音乐、美术)教育是不完整、不完善的艺术教育,也是苍白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必须取得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社会各届的关心、支持和重视才能健康地茁壮地发展。“研”、即教学研究。在新课程实验中教学研究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缺少研究精神的教师是很难胜任新课程实验的。艺术学科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教研组活动、校本教研活动、区域性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和承担学科课题材研究实验。“训”,即课程、课标、教材、教学法培训,现阶段要积极参加各种新课程实验的培训。加强培训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