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探究性科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心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探究性科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心得)

小学科学论文之探究性科学教学的实施策略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论文 ‎ 刘沛光                                                    大朗镇黄草朗小学 【摘要】科学课要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素质和优质高效的目的,必须致力于探究性课堂的打造。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三种实施策略,是在探究性科学课堂中可以行之有效的:“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挖掘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求知”和“尊重自主创造,形成科技素养”。【关键词】探究性科学课堂  问题情境  课程资源  自主创造科学学科的性质、任务和教材都决定了,采用探究性教学,构建探究性课堂是非常必要的。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出以下三种实施策略,兹简述如下。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有没有未知的欲望,以及未知的欲望高不高,直接决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能全情投入。而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进而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的好方法。问题情境的设置,途径之一是让学生亲历自然情景,发现问题,拓展想象,深化思维,再在探究中学到知识。例如在《光》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出现的可以赖以创设情境的“触发点”‎ ‎,多次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引导页中,有这样一段小诗:“星星眨着俏皮的眼睛,太阳送来无尽的光明;雨过天晴常见彩虹的身影,有了光才会有缤纷的美景。”教师如能抓住诗句的意境,或声情并茂地朗读诗句,或对光的现象进行一番入情入境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因光而生的美丽境界中,他们势必对光这种现象的来源、性质和作用等有关光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第二段中,对“阳光来自远方,走的是一条什么路径?光与七彩颜色有何关系?”一问,教师不能急于作答,而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回忆与彩虹有关的童年经历,产生关于“大雨过后,彩虹出现”原因的问题,然后教师再要学生试着回答,或以一句“这一切,都等着我们去弄清、去探索”的导语引出本单元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又将极大地被激发。后来在同单元的《彩虹》一课中,教师安排了“再现彩虹”活动,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彩虹”,使他们对彩虹这种自然现象不再觉得陌生和遥远。问题情境的设置,途径之二是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在探究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例如,教学《有趣的磁现象》一课,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善于思考和探索,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先准备道具——一个透明玻璃杯,一个硬币,一小块磁铁(事先藏着),教师一上课就为学生表演一个小魔术——“硬币不见了”,当着全班学生纵目睽睽把硬币“偷走”了,全班一片哗然。此时,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 为什么我的手不能变走硬币呢?“难道老师的手有机关?”“究竟是什么秘密呢?”“老师的手有磁性吗?”此时,学生探究的兴趣达到了沸点。教师再在让学生充分作出假设和推测后,亮出“谜底”,学生就会在大脑中留下永久难忘的印象。再如,在执教五年级《电路的研究》一课时,老师在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然后让学生分组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去操作实验,还可以比比哪个小组最快让小灯泡发光。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与学生共同操作,或及时提供帮助。二、挖掘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求知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探究浇花喷水器的原理,了解家电线路的设计,进行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开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变废为 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电话听筒,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可以用来做其他实验的器材,帮助我们完成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对科学的探究,在探究中体现了对科学的认识过程。三年级《往水里加点东西》一课,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糖和盐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教师不须讲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将油,茶叶,面粉,粉笔末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可以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象油,粉笔末,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教师有意识地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提出质疑,如“实验过程中,你看到什么现象?空气是怎样运动的?空气的相对流动的快慢与它是否有关系?怎样称量空气的轻重?”等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有诱发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这些创意设计培养了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而将设想变成现实,又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扶”时大胆放手,“放”时选准机会。恰当有效的学生以指导。如对上述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学生处于“山穷水尽”时也就处于“愤”和“悱”的状态,这时最需要老师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三、尊重自主创造,形成科技素养   “学生是会思考的个体,是天性的学习者”‎ ‎。如:在动手操作时,他会有自己的选择,他的办法也许有新颖、巧妙,也许幼稚、笨拙,但都是动脑筋的结果,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从心理角度讲,学生希望得到他人的鼓励和认可,老师包办是对“快乐的掠夺”。所以教师课前要准备了大量的,尽可能的实验材料满足学生不同的“胃口”,为学生多种尝试提供保障,学生不致“难为无米之炊”‎ ‎。例如:教学《材料的认识》一科,谢教师事前已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谢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这种情景教学,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我想这样的课堂,会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感觉、体验,能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又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科学是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活动,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总是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 【参考文献】1.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广东教育出版社。2.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广东教育出版社。3.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师用书》,广东教育出版社。4.《透视科学探究性学习》 罗星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