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中心校行风自查自纠报告与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合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城北中心校行风自查自纠报告与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合集

城北中心校行风自查自纠报告与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合集 城北中心校行风自查自纠报告 当前学生家长对学校有三大问题最关注,一是学校的教育质量;二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三是学生在校能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我校根据上述问题,开展了“开辟四条渠道”、“搭建四个平台”的教学改革活动。‎ 一、开辟四条渠道(一)以绿色理念打造生态课堂。我们坚持通过课堂微格研究、小课题研究、推门听课、白纸备课、年级组赛课、一课三上、三课一评、网上教研、博客评选等形式,调动广大教师自觉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已成功举办昆山市级教学观摩活动10次以上,包括苏州市级劳技教学观摩活动3次。昆山市教研室在我校举办“高效课堂”推门听课活动,共听课128节,其中有6节是省内网上直播课,共涉及教师108名。收回评价表250张,获优秀等第248个,良好等第2个,得到市、省教研室领导专家的好评。‎ ‎(二)以绿色的理念构建生态德育。引导做到“十个好’。通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活动自己策划等一系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活动,养成“读好书、写好字、上好课、做好操、扫好地、唱好歌、走好路、说好话、吃好饭、洗好手”的好习惯。相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多年来,学生无违法违纪现象。学校被评为苏州市德育示范学校。‎ ‎(三)以绿色的理念实施生态管理。高举科学、民主旗帜。把为师生的最大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作为管理的最高境界,努力寻找制度化与人性化的管理衔接点。‎ 在有效的引领和有价值的服务上做文章。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重大问题、人事任免和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均递交教代会通过。昆山教育局基教科、教研室先后三次组织全市一把手校长、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观摩我校开展的规范管理展示日活动、有效教学展示日活动、高效课堂推门听课半日展示活动,受到领导和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四)用绿色的理念营造校园环境。每学期举办一次“红领巾义卖”活动,让学生用过的书籍、文具等得到循环利用。校园里全部安装了太阳能和风能互补的路灯。生态园里安置了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并配上文字说明;生态园灌溉用水全部实行天然水的循环使用。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节能减碳环保教育。将校园“三化”(净化、绿化、美化)、“四节”(节水、节电、节粮、节纸)和“两高”(校产完好率高、垃圾分类处置率高)作为评选绿色班级和绿色之星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搭建四个平台(一)开设“绿之风”教育论坛。‎ 在论坛上,既有专家、领导的旁征博引,也有一线教师的切身体会,近年来,教师在省级发表论文和获奖304篇,苏州市级69篇,昆山市级143篇。‎ ‎(二)开展“绿之源”课堂教学展示和评比活动。对不同教师实行分类要求,分层指导。提出新教师的入格培养、青年教师的升格培养、骨干教师的风格培养的发展目标。学校经常举办各类教学竞赛,有说课比赛、会教、解题竞赛和年级组赛课等。还邀请上海市建平实验小学、浙江绍兴名师来做教学展示。同时,成批派出教师到北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听课,到学校跟名师听课一周等形式,让教师开眼界、增才干,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 ‎(三)开设“绿之芽”讲坛。‎ 在上好校本教材《绿色家园》基础上,经常邀请专家开设科技创新、集邮、摄影、气象、新能源、新材料等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依托校园里占地2997平方的星火生态园,开展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18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28项,其中1个项目获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3个项目获昆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多年来,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在省乃至全国小学中一直保持领先优势。‎ ‎(四)组织“绿之梦”综合活动。‎ 在保证文化质量的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开展“绿之韵”艺术节、“绿之艺”科普美术节、“绿之行”游戏节、“绿之园”开心农场和小小陶吧等活动。年级组还自主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如:跳绳、踢毽比赛,呼啦圈比赛,运球、投篮比赛,演讲比赛,创新设计比赛等,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给学生的童年留下难忘、感动瞬间。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我们坚持以科学的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以特色建设提升办学质量,不断追求绿色教育生态梦想,促进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连续三年的昆山市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考评中,我校始终保持在前三名,连续八年评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五星级先进集体,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江苏省首家“国际生态学校”,被苏州市教育局确认为苏州大市小学教育“创新与特色”10个实践样本之一,2017年9月,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我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摇篮奖”荣誉称号。学校基本实现了“校风正、教风纯、学风浓,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市内一流、省内外有影响”的预定办学目标。‎ 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调研报告 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决定了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所有适龄儿童和少年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确保教育公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我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措施积极,成效初显。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也不容低估。当前,务必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努力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发展总体情况 一)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现状 目前,全区有公立小学265所,1607个班,在校学生56898人。其中,农村小学234所,1068个班,在校生29266人,平均每校4.6个班,每班学生27人。在农村学校中,有村小176所,483个班,在校生8253人,平均每校6个班,每班学生17人,其中10人以下的小班占三分之一左右。有城区小学31所,539个班,在校生27632人,平均每校17.4个班,每班学生51.2人,其中55人以上大班额和超大班额占37%。全区有初中学校49所,676个班,在校学生32030人。其中农村初中33所,401个班,在校生13585人,平均每校 ‎11.4个班 ,每班学生33.8人。有城区中学16所,275个班,在校生18445人,平均每校17个班,每班学生67人。‎ 二)近年来**义务教育发展主要举措 ‎1、财政投入向农村教育倾斜。按照“三个增长”要求,财政对教育投入从20**年8087.4万元,增加到了20**年的1.89亿元。区财政每年投入1800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三免一补”;每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每年投入500万元,建立起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等等。‎ ‎2、通过“撤、迁、并、建、扩、改”等有效途径,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年以来,全区撤销村小75所,迁建小学1所,合并初中3所小学1所,扩建初中16所小学156所。投资5300万元,对165所中小学的10万平方米危房进行了改造。‎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中,实施了学历跨越工程,定期开展岗位业务培训。对农村教师实施了地区补贴和工作补贴,财政为学校注入了医保经费。对269名农村代课教师按政策规定及时转为了公办教师。‎ ‎4、建立强校带弱校的对口帮扶机制。有23所城区学校与46所农村中小学结为帮扶对子。‎ 三)**义务教育发展基本评价 区委、区政府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为本、科教兴区战略,营造了义务教育发展必要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办学条件快速改善,师资素质不断提高,全区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满意度逐步升高。但是,目前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难”,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等矛盾依然凸显,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当前热点问题。‎ 二、**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突出表现 一)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过大 ‎1、基本办学条件悬殊 两路、龙溪地区的多数义务教育学校,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具有布局集中,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等特点,基本办学条件按照直辖市主城区要求,校园校舍建设高标准,设施设备高质量,功能齐全配套,学校处处散发出浓郁的现代化气息。分布在1000多平方公里面积上的农村学校,散、小、弱是其主要特征,校园校舍陈旧简陋,设施设备不配套,与城区学校形成强烈反差。‎ ‎2、师资素质差异明显 城区学校规模大,条件好,吸引了大量农村骨干教师“孔雀向南飞”,汇聚了大批高素质教育人才。据龙兴镇反映,20**年以来,该镇教师调入城区学校任领导和骨干教师已达85人。城区教师编制充裕,学科教师配套,专科专任,专业水平普遍较高。城区学校经费充足,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福利待遇好,专心教育,思想稳定。农村学校规模小,条件差,缺乏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必要条件,骨干教师大量流向城区。农村教师编制少,学科教师不配套,在村小往往1师1班,在完小被迫多级多科上课,“万金油”教师是农村学校的常态。农村学校经费紧缺,进修提高机会极少,福利待遇微薄,农村教师不安心农村,不安心教育,不求进取,已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一大障碍。‎ ‎3、生源质量区别太大 在城区,市场经济竞争激烈,进校读书已成为城区儿童和少年成长的迫切要求,渴望学习,安心读书是学生中的主流,生源质量普遍较好。城区学校条件好,农村优秀学生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大量进城“择校”读书。据区教委统计,20**学年中,全区农村学生转入城区学校达1419人。在农村,受市场经济影响和农民所处环境局限,尤其在义务教育出口被堵和不畅的情况下,家长和子女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忽视子女教育,学生无心读书不在少数,农村学校生源质量一般不高。古路镇中小学中,在校生有一半属单亲家庭、隔代亲教育、暴力型家庭教育、溺爱型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洛碛镇中小学中,留守儿童达到40%,个别学校高达60%。‎ 二)区域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 ‎1、城区街道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城区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学校布局不合理,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难矛盾过于集中。在两路城区,16万人口的双凤桥街道,布局中小学15所,配备教师936人,**中学、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多所名校在这里荟萃,优质教育资源在此处高度集中。按区政府规划,市级联招学校南华中学也即将入驻该地区,双凤桥街道义务教育届时将锦上添花。拥有12万人口的双龙湖街道,配备了3所完小、2所村小,“入学难”压力在转嫁给回兴和双凤桥两街道之后矛盾依旧凸显。21万人口的回兴街道,仅1所中学3所小学,招生已达极限,学 ‎3 ,农村薄弱学校太多。‎ 三、**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导致工业化、城市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从而引导着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优先发展城区教育。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教育资源十分有限,为了使现有资源效用最大化,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进重点地区教育发展,加快重点学校建设,培育教育品牌,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一定历史阶段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面广人多,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扭转散小弱的被动局面,只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认识上的偏差重经济效益轻教育投入的观念作祟。在我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有权决定学校建设命运的各级领导和开发商,往往经济效益至上,拆除学校雷厉风行决不手软,建设学校动作迟缓难上加难,致使部分城区义务教育发展长期陷入被动之中。单纯追求升学率的传统观念影响。有关部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法令不以为然,对本区域义务教育日益扩大的差距熟视无睹,对统筹城乡发展中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缺乏实际思考和具体规划,乐于锦上添花,忽视雪中送炭。‎ ‎(三)财政投入不足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后,尽管区级财政坚持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预算标准一致,区级及以上政府制定的政策标准依法全部执行。但是,由于农村学校基础差、底子薄、欠帐多,运行成本高,这种预算体制和政策,仍使农村学校发展举步维艰。近3年,按照“三个增长”要求,区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尚差3642万元。‎ ‎(四)管理体制不顺城乡学校布局规划管理体制不顺。现行体制处于城乡分割状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规划布局,由区教委牵头,区教委和镇政府共同实施。城区在开发建设中,学校布局由区规划分局牵头、区教委和国土分局、所在街道配合;按照“谁开发,谁建校”的原则,由开发园区和开发商实施。由于不由区教委牵头,未建立监管督办和问责机制,在开发建设中,学校规划建设可随意调整和不建,无须经过区教委和所在街道同意。这种体制弊端是带来城区“入学难”的根本原因。区教委与镇街、教管中心关系不顺。全区义务教育学校体制上划区教委管理后,区政府未出台文件具体明确区教委、镇街、教管中心各自具体的职责任务及权限,对各方工作配合缺乏界定。导致对教育投入和管理,由过去两个积极性变成了一个积极性,“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开始显山露水。镇街教管中心只负履行职能责任,未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这种责权不对应的体制是否科学,究竟能正常运行多久?‎ ‎(五)师资管理政策不完善教师编制政策重城轻乡。现行教师定编的标准是师生比,政策规定城区学校17个学生配备1名教师,农村学校22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大学生班额也大,农村学校规模小学生班额也小,该政策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出现“超编缺员”这一普遍现象。现行人事政策只允许引进**籍大学生,不允许面向全国全市公开选拔人才;每年下达教育系统新进教师人数少于教师自然减员人数,导致城区新建学校和城区缺编学校,面向全区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公开选聘人才,引导骨干教师纷纷离开农村,这是农村学校骨干老师严重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农村教师进修提高费用未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使农村教师个人消费成本增加,学校负担加重,进修机会减少,素质难以提高。农村学校缺少增收渠道,使城乡教师待遇差距过大。‎ ‎(六)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不够面对农村学校散、小、弱状况,尤其是村小较多、学生太少、师资紧缺状况,对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撤并小规模学校挂钩的顾虑较多,调查研究和宣传解释不够,对盘活已撤销学校的土地资源缺少打算,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效用未能实现最大化。‎ 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防止两种倾向,校正思维航向实现**义务教 ‎3 ‎ ‎ 育均衡发展,要防止不以为然和急于求成两种倾向。在区级机关和城区学校,往往是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受益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紧迫性感受不深,普遍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以为然。镇村干部和农村学校师生,倍感城乡巨大差距,对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承受到巨大压力,付出了一定代价,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之时,本能地涌现出急于求成的冲动情绪。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要高度重视又要冷静应对,只有沿着正确的思维航向前进才能成功。‎ ‎(二)财政重点倾斜,扶持农村学校财政在认真执行教育投入和教育预算政策的同时,应坚持公共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倾斜。要确保区财政将新增教育经费的70%用于农村教育,落实多渠道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具体措施。学习借鉴区卫生系统财力向农村倾斜,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成功做法,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建设投入力度。深化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建立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保底制度,全额预算农村学校建设和校舍维修、设施设备配置、教师进修培训等专项经费。‎ ‎(三)强化规划建设,合理布局学校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要求,以及城乡人口变化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议由区教委牵头,区发改委、规划、国土、建委、财政及镇街配合,尽快制定**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在规划建设中,要注意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撤并小规模学校、盘活已撤学校土地资源挂钩。在城区开发建设中,对学校必须坚持“先建后撤”原则。区政府应尽快出台在开发建设中已规划应建的学校,未经教育主管部门和所在街道同意,擅自不建和久拖不建者的问责制度。国土部门应按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留足学校建设用地,凡教育规划用地使用的审批及教育用地功能的改变,必须事先征得区教委同意。‎ ‎(四)完善管理机制,铸造教管合力区政府应出台专门文件,细化新体制下区教委、镇街、教管中心和学校的工作责任、工作关系和相应权利,尽可能责权对应、权利义务对称,从而建立起以区为主,镇街、教管中心、学校职责明确,政令畅通,工作主动,配合默契的教育管理网络。要坚决防止新的管理断层产生。‎ ‎(五)实施“治薄”工程,缩小发展差距对义务教育发展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进行有计划的治理,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紧迫的任务。实施“治薄”工程,应通过规范程序确定义务教育发展薄弱区域和薄弱学校。凡义务教育“入学难”已危及地区社会稳定的,应确定为义务教育薄弱区域,必须优先治理。凡与标准化学校差距太大且师资、管理等问题突出的,可确定为薄弱学校,分轻重缓急有计划地治理。要结合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治薄”规划,落实“治薄”专项资金,明确“治薄”目标任务和责任,严格督办检查,使“治薄”工程收到实效。‎ ‎(六)统筹配置教师资源,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和农村学校现状,建议城乡学校教师统一按照1:定编,村小按每班2人配备教职工。要完善农村学校教师向城区学校流动的条件和程序。大学生分配在农村学校3年以上,晋升中级和高级教师职务后分别工作3年以上,担任中小学校级领导5年以上,经所在学校同意,方可向城区学校流动。英语、计算机、音、体、美、心理健康、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配备,应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实行农村学校教师进修提高经费全额报销制度;继续执行有利于边远山区学校教师稳定的补贴政策;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指标应向农村学校倾斜;修建边远农村学校教师公寓,努力为农村学校教师创造安心教育、服务农村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要针对农村教师实际,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自觉发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献身教育、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作风。‎ ‎(七)对口帮扶,以强带弱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强校带弱校制度。对口帮扶,务求实效,必须防止形式主义。区教委在总结过去帮扶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应尽快制定**区强校带弱校对口帮扶工作管理规定,对帮扶工作目标任务、对口帮扶学校双方的权利义务、帮扶人员素质要求及待遇、督办检查、奖惩激励要有明确具体规定,要把对口帮扶工作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事来抓。‎ ‎(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畅通义务教育出口义务教育出口主要来自升学与就业压力。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不景气和职教学生就业供不应求的新形势下,畅通义务教育出口,关键在职业教育快发展大发展。**应加快**北部职教城建设,努力拓展职业教育新空间。要适应实施农民转移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我区职业教育制度。对未考入上一级学校就读的高、初中毕业生,一律纳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政府可根据财力变化状况,从给予一定补助逐步发展为义务教育,同时提供就业岗位。‎ ‎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