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文明村镇事迹材料五篇
2020文明村镇事迹材料五篇 【篇一】 **村位于**区**镇最西部,共有153户,503人,党员28名。**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10元,位居全镇前列。近年来,**庄村在抓经济发展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村民素质不断提高。 加强教育引导,宣传工作到位。为营造创建文明村氛围,村“两委”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宣传动员全体村民投入到文明村创建活动中来。积极利用村务栏、标语、广播等多种形式作宣传,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创建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强化党建工作,夯实创建基础。村党支部时刻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带领党员紧跟形势,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文明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夯实民生基础,推进村庄建设。村“两委”班子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对村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解决了村内长期存在的上下水管道老化、排水不畅、吃水困难、水质不达标、公共环境差、没有绿化带及“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夜晚漆黑一片”等问题,使村容村貌有了彻底改观,全部达到了“六化、六有”建设标准。 推行民主管理,营造文明氛围。在推进文明村创建具体实践中,**庄村始终坚持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努力提高村务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确保村务管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真正实现了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管理,使百姓气顺心平,减少了决策失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倡导文明新风,实现和谐发展。在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中,不断巩固和完善社会治安防范管理体系,将平安村庄创建活动与文明村创建活动有机结合。一是搞好普法宣传,营造守法氛围。二是组织村民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成了“**庄村网站”,举办了声势浩大的“颂歌献给党—**庄村庆七一联欢会”,组织“书画下乡”活动。三是教育村民增强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引导村民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篇二】 **村隶属**区丰台镇,共有耕地575亩,有68户、人口200人、党员18名。全村以经营特色果蔬种植为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5万元。 加强领导,夯实组织保障。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全村重点工作,与全村各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动。每年年初,支部班子研究制定《丰台镇**村精神文明精神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党支部书记认真落实“第一责任”。同时,将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投入纳入村集体经费预算,做到足额拨付,使用到位,保证了精神文明建设稳步有效推进。 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生活新风尚。一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先后投入10余万元,打造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粉刷上墙、悬挂于灯杆,美化村容环境的同时,让村民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强化教育培训。利用远程教育平台、“三会一课”农村党员教育载体,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中国梦”、“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活动。通过组织观看道德模范宣传片、收看“核心价值观”专题栏目、召开专题研讨会,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三是持续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将移风易俗与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展“庆十一”“迎新春”“清明—文明祭扫”等主题宣传活动,使“讲文明、树新风”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文明新风尚。近年来,全村没有出现“黄赌博”、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四是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全村志愿者开展“环境大清整”“邻里守望”“治安巡逻”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五是开展文化活动。调动全村文化艺人积极性,吸纳文艺爱好者,组建文艺队伍,鼓励文艺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组织编排广场舞、秧歌等文艺节目,利用农闲时节为群众表演。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改扩建村级文化综合活动室,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活动中心,为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先后以迎新春、迎中秋等传统节日为主题,组织文艺活动达20多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建设和谐宜居新家园。累积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治理废弃坑塘1个,新建健身广场,总占地120平方米,配备了10多种健身器材;绿化植树200棵,购置垃圾箱200多个;清理垃圾20多吨,清除卫生死角10多处,使村容环境焕然一新。同时,加大环境日常管护力度,使生态环境管护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 【篇三】 **村隶属**区**镇,地处**湖东岸、**新城核心区域,全村在册人口385人,整体面积2000余亩,全村拥有15家企业,**年人均年收入50000元以上。多年来,村“两委”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和谐文明的新农村建设为工作目标,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 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村领导班子严格落实两委工作制度,对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合理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年初有计划,年底有总结。多年来,在他们严抓细管下,全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全村文明户、遵纪守法户100%,家家成为尊老爱幼的和谐家庭。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村依托本村企业发展基础和土地等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多渠道、多层次的村民增收工程,目前参与企业股份的村民达到60%;本村有效劳动力平均每人年工资收入在5万元以上;在企业退休的人员每年享受退休补贴3600元,65岁以上的老人每年享受1500元的养老补贴。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硬。经常对村民进行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订立村规民约,指导村民和外来人员树新风、立新貌,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着力改善村民居住生活环境,投资5000万元,兴建了3万多平方米的住宅楼。组建卫生清洁队。投资上千万元用于村小学和幼儿教育。先后投资500万元建起了健身广场、图书馆、党员活动室、健身室。组建了秧歌队、舞蹈队。平均每年投资近30万元,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每年在“三八”“五一”“ 国庆” 等节日组织开展座谈会、义务劳动、联欢会、参观学习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关系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经常开展岗位培训和劳动技能大赛,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技能水平。热心公益、勇担社会责任。多年来,**村关怀社会弱势群体,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帮扶,近几年,单就村内最大企业华源集团,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上,参与了捐款、助人、防汛、抢险等多项社会公益事业。 【篇四】 **街隶属**市**区**镇,核心区所辖面积2.7平方公里。现有村民350户、1210人,两委成员9名,所属党支部6个,党员118名。**街在文明村创建中,坚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利民惠民上,通过大力实施民心工程,提升创建水平、涵养村民文明素质,村民在创建实践中不断增强获得感。 强化组织领导。**街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文明村创建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健全联络机制,在全街各学校、企业、家庭开展宣传教育、广泛发动,持续动员,调动了全民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热情,营造出倡导文明、共建共享的创建氛围。 强化物质基础。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技术革新,该街所属企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发展效益逐年提升,涌现出德利泰农业等一大批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强、技术优的知名企业,壮大了全街经济实力。 强化环境建设。**街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街道亮化,投入巨资实施供暖改造工程,让全体村民温暖过冬。加快推进环境治理,实现供暖锅炉消音除尘作业,有效消减因供暖产生的噪音、烟尘对群众的影响。连续每年投资100余万元,实施主干道路面改造和新建居民区道路硬化提升工程;投资150万元,全部更换了新式太阳能路灯。同时,启动居民燃气工程,全街全部实现清洁能源利用。 强化民生保障。每年出资邀请市、区医院专家为35岁及以上村民免费体检,每年由集体出资为60到90岁以上老人发放2800元到6400元不等的退休补贴,每年由两委班子带队走访弱势群众和困难群众,不让一家一户在小康路上掉队。 强化平台建设。制定了《**街创建文明村街规划》,做到有组织、有目标、有人员、有经费保障。高标准建设党员活动室及街综合服务站、道德讲堂。发挥党员在文明创建工作中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入户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建立“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区“五爱”教育阵地,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文明教育,激发未成年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篇五】 **村位于**区**镇西北部,全村共88户,人口总数312人,耕地面积2045亩。村庄紧邻潮白新河,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悠久,民风醇厚朴实,文化底蕴深厚,曾是北宋辽国萧太后运粮河码头之一,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主要经济收入以水稻种植为主,兼有水产捕捞及旅游服务业,**年人均纯收入15743元。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文明办的大力指导下,**村两委班子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适应形势变化,认真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总体要求,密切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以农村特色旅游开发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村庄基础设施改造,努力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积极塑造农村新风新貌,村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一是以加强领导为核心,为村庄文明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为切实加强**村生态文明建设,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专项工作组,协助村两委班子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全村形成了作风实、民风顺、事业兴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是以设施改造为基础,努力提升村庄生态文明水平。 在对全村道路进行全面硬化的同时,加大渠道清理淤积力度,填埋废旧坑塘,新建休闲娱乐广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风情景观带,使自身特色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体现,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是以旅游开发为突破,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村和休闲旅游佳地。 一方面利用本村曾是北宋辽国萧太后运粮码头之一,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这一历史文化遗迹,打造漕运文化名村;另一方面利用**洼是**水稻种植发源地这一优势条件及明朝万历年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袁黄任**知县期间多次到**指导农民兴修水利、种植水稻、并著有《**劝农书》等经历,复原了接官亭、官仓、晾米台等历史建筑,深度挖掘水稻文化;第三是充分利用地理交通优势条件,全面打造生态旅游特色村,形成了以农事体验、农家美食、休闲娱乐、了凡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名村,特别是2010年与今晚传媒集团《渤海早报》、北京《法制晚报》共同主办了“**DIY生态水稻公社”项目,全力打造了都市人参与农事活动、体验农民快乐、感受农村风情的特色游新路线。经过四年多的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吸引了近20万外地游客的慕名而来, **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743元,年实现直接旅游收入300万。村庄打造了以水稻文化园、水生植物园、听潮阁、了凡广场、环村水系为代表的旅游设施,梳理了以漕运文化、了凡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脉络,一个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生产发展、社会和谐的生态型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呈现在世人面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