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价值范文_精准扶贫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价值范文_精准扶贫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价值范文_精准扶贫 【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的鲜明标志。这是在系统总结建党 90 多年、执政 60 多年… 优秀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价值 优秀范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价值 龚建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的鲜明标志。这是在系统总结建党 90 多年、执政 60 多年、 改革开放 30 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作出的战略选 择和庄严承诺。现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2020 年仅剩 8 年 时间,无论是理论准备还是实践进程,都需要我们予以正确 把握。 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及评价体系 小康社会的本质涵义。国际上对小康或小康社会没有明 确的定义和标准,小康社会是一个反映中华民族对幸福向往 和追求的特有概念。“小康”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三:其一,“小 康”最初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 有余而富裕不足,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小康” 一词,最早出自距今大约 2500 年前西周时期的《诗经》。《诗 塚大雅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老 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其二, “小康”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作 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是在战国末年或秦汉时候成书的《礼 记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贵 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 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 里……是谓小康。”这里所指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 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其三,“小康”词 意家庭经济比较宽裕。《辞海》对小康的解释,主要指经济 比较宽裕的状况。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就有“(刘) 痒……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之后见诸各类报端、报 告中所出现的“小康”,基本都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家 庭经济生活富足”之意。 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历史意义的十八大,根据我国 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 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 社会。其主要内涵应是: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发展的 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 大。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建立尊 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社会。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以公 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和文化强国基础。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社 会保障初步达到全民覆盖,持久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五是生 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积极进步,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自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 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七大丰富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目标内涵,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 历史的进程决定了目标的定位。 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1979 年 12 月,邓小平指 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概念,我们的四 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为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 蓝图,邓小平设想了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 从 1981 年到 1990 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 二步,从 1991 年到 20 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 到小康;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 国家水平。2000 年我们初步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 第二步目标,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却是低水 平、不全面和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 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 就是总体小康基本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上,而发展性消费 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 提高。所谓不平衡,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产业之间的 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江泽民提出“新三步走战略”。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 的历史机遇,十五大对第三步战略目标作出更具体的战略规 划。江泽民提出 21 世纪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 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 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 到建党 100 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 21 世纪中叶建国 100 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 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们从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 2010 年、2020 年、2050 年三 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新三步走战 略”的目标,十六大明确提出本世纪头 20 年,我们将集中 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 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全面”二字,涵盖了经济、政 治、文化和社会等全面发展的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实际,要求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标的基础上,十八大明确了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一递进式的目标,在我国现代化的历史 进程中,具有了里程碑意义。 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从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不难看出, 小康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具有一般社会所具有的本质属 性,但又体现出一种时代性和独特性,极具与历史上其他社 会形态不同的鲜明特征。 从纵向看,小康社会是最接近现代化的社会形态。十一 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科学分析了 我国基本国情,提出像我们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入社 会主义社会必然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至少要 经历 100 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 定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的、渐进 的发展过程,而小康社会是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则是较高标准的小康,它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 足。 从横向看,小康社会是比肩中等收入国家乃至中等发达 国家的社会形态。我国小康社会人均 GDP、城镇化率、基本 社会保险覆盖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 住房使用面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单位 GDP 能耗、 环境质量指数等各方面的目标值放在国际上比较,全面建成 的小康社会只是目前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内部看,小康社会是协调均衡发展的社会形态。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小 康的基本特征。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小康,是一个全方位的小 康,强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 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从而使 社会整体得到可持续发展;除了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外,还 追求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 改善;同时,全面小康还是一个发展相对平衡的小康,中西 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区域、城乡差距进 一步缩小,协调均衡发展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 特征。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进的社会形态。 从深层看,小康社会是改革开放更加深入推进的社会形 态。十八大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必由之路,我国 30 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推动 的;未来的科学发展,也必须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更需不失时机地深化改革,破除阻碍科学发 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 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也昭示了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是 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之一。 从本质看,小康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形态。科学发展 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到十八大报告 的新要求,始终贯穿了以人为本这根主线。小康的最终目的 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小康社会的具体标准,最终要 用老百姓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满意予以反证。显然,“以人为 本”是全面小康的最根本特征。 小康社会的评价标准及其体系。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小康 社会的统计监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评价体系包括经 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 环境等六大方面 23 个监测指标:一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包括人均 GDP、R&D(即科学技术领域)经费支出占 GDP 比 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 镇)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二是社 会和谐指标体系。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 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 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 三是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 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 寿命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四 是民主法制指标体系。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 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五是文化教育指标体系。包括文化 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 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文化教 育方面的发展情况。六是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包括单位 GDP 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 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 可以看出,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是经济、政治、社会、文 化、生态五大建设的目标细化,科学、有机、完整地反映了 十八大 “五位一体”总要求,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 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 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 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总体布局,不能顾此失彼,必须协同并 进,唯此才能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 历史。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我党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上的传承与拓展。我们党从建党宗旨到执政使命,再到 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定位都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品质,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民生 思想的光芒。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鲜明指 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 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又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 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 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 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 需要的资料”。“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历史得以可 能的前提和基础”。列宁甚至这样讲:“只要能改善工农的生 活状况,我们不惜让外国资本家拿走 2000%的利润,而改善 工农生活状况这一点无论如何是应当实现的”。由此可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精髓一脉相承,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革命与执政建设的追求与探 索。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我们党成立至今所走过的 90 多年 历程中,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之 所以能推翻“三座大山”、夺取政权,正是因为与国民党在 “谁选择了人们,人们就选择谁”上的本质差异。新中国成 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改革,大力改善民生,赢 得到广大人民的“满意、高兴、拥护”。同样,我们党背离 人民意愿和利益所走的弯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 动以及“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 “党在人民当中的威信不如过去了”。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 “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 一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无疑是对中国革命的卓绝探索、执政建设的伟大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信 心与标志。十八大坚定地回答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 朝什么方向前进的时代主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我们 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集中体现。 首先表现为道路自信。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人民幸福。90 多年来,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和挑战, 我们党用国家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安康的伟大成就来证明, 在道路的选择上,中国没有“十字路口”的迟疑和彷徨,以 从未有过的自信,坚定地昭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 们党紧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取得一系列 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 础,更印证了中国人民心中的一个共同信念:只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今后的发展中,坚决不走封闭僵 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前进。 其次表现为理论自信。坚持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 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保持党的先 进性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 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成 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的现实需要。十六大以来,我们党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执政 为民作为最高标准,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自觉 践行,转化为巨大的现实力量和辉煌的发展成果。毫无疑问, 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于代 表了人民的愿望,符合时代的潮流,从而成为全党推进发展、 人民追求幸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新的起点上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再次表现为制度自信。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 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党不 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和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 以予人自信心、富含生命力,正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 制度设计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上。这一制度,成为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特点和优势。基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 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的阶段性特征, 十八大提出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是 源于我们不断增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和自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