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论文之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经历了一段坎坷的发展之路,从一开始把科学教育几乎等同于“读科学书”的狭隘认识,到80年代的教材教法改革把自然课定性为“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直至现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如何才能有效地、真正地落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一目标呢?《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  让我们的孩子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切实提高学生探究的实效性,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根本保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呢?一、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 我们的教师往往比较注重学生能否提出探究问题,能否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缺乏应有的关注,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而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探究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而消极的情感体验,必然会让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科学探究,影响到探究的实效性,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愉悦与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是有助于科学精神的形成的,作为教师——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引领者,必须关注学生整个探究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努力使学生能始终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例如:在学习《蜗牛》一课前 ,教师有意识地带学生在学校的生物园地去观察小动物,当学生发现了几只小蜗牛后,都会兴奋不已,跑来问老师很多问题: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它像我们一样有牙齿吗?它喜欢吃什么食物? ……这时候教师引导他们:我们这个学期很快就会学到有关蜗牛的内容,不如我们先花几天时间一起来观察蜗牛吧!学生们对蜗牛的生活习性等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都迫切想知道原因,就会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为即将开展的探究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 ,让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探究问题,为验证假设设计出可行的实验,讨论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以及教师真诚的赞誉等等,都会引起学生惊奇、疑问、新鲜、亲近、兴奋、愉悦等情绪,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探究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中,积极地去探求其中的奥妙,二、提供条件,指导方法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探究活动大多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才有可能得于开展下去,并取得成功。因此,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条件,在学生探究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是真正使学生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提高探究的实效,在自主探究中养成科学素质的必要保证。         1、提供良好的探究条件     在科学探究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探究的各个环节,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典型、较为完整的有结构材料,设计一个能满足学生探究需求的典型环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途径,调动手、口、眼、脑、耳等多种器官,参与探究过程。 如教学《物体的沉浮》一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物体的沉浮情况,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三组有结构的材料: 准备体积大小相等,重量不同的一组材料;准备重量相等,体积不一样的一组材料; 准备两种体积和重量都不相等的一组材料。这样,学生凭借教师提供的条件,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做好实验操作结果的记录,进行比较,采用可能归纳出物体沉浮的条件。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体现在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条件,确保学生探究活动能开展下去。只有在良好的探究条件下,学生探究参与程度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实效性才能增强。2、加强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    教师材料的充分准备只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客观可能,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探究的动力不可能持久,再充分的探究材料也是形同虚设, 要想让学生真正在科学探究中,提高科学素质,关键还要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 因此,在科学探究中,教师除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外,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指导。如教学《植物的根》一课,可先让学生提前在家把一株小树苗栽进一个透明的瓶内,装上水,做出标记,然后用眼观察。过不了几天,学生就会发现“水少了!”由于所发现的问题是学生亲眼观察所得,所以他们异常兴奋。“为什么会减少呢?”教师抓住机会指导学生思考。“肯定被树苗喝了!”学生不假思索地说。“植物能喝水吗?它们用什么喝的呢?”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们纷纷动脑,作出了假设:根在喝水。接着教师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实践,想出方法来证明根在“喝”水,并且能看见根在“喝”。不少学生想出在水中加红墨水,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是根在“喝”,并渗透到树苗的各个部位。由于教师的参与指导,全体学生都全身心参与,积极运用各种感官,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做好收集事实、整理事实、研究事实这三件事,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问题,获得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三、‎ ‎ 突出学生主体性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体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做了什么,学生是一个主动参与者。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而组织的,在活动中是学生在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没有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就没有学生的真正学习,更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发挥。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实效如何,关键就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何。科学素养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新教材给老师的选择余地和学生自主的余地大了,这就需要教师深刻领会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改变以知识为本的旧观念,努力发掘教材的教育价值,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并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典型活动。如在《探索纸的秘密》这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说出一些用纸制作的物品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你怎么知道它们都是纸呢?有什么办法?”于是就会出现“撕、刮、水泡”等方法,下面的活动才能按其方法一一去探究;在“区别纸与塑料”这一活动时,拿出两块表面上看极像的塑料和纸,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两种材料各是什么?”然后商议“你有什么办法识别哪块是塑料,哪块是纸?”有的学生会说用火烧,有的学生会说用水浸泡,还有学生的会说撕撕看……真是百花齐放。接着,可以让学生按各自的办法进行活动,得出结论,科学地区别纸与塑料。这样,在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过程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地展示和培养,     四、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课堂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主阵地,但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如学了《凤仙花的种子》一课后,发给学生每人一小包种子,要求回家在花盆里学种凤仙花 ,有条件的还可在自家院子里种,并作凤仙花生长情况记录。一个月后,把凤仙花捧来,全班展览、交流观察记录,进行打分、评比,评出前10名为种植小能手。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积极性很高。探究植物、动物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内容,是不可能在课堂短短几十分钟中完成的,如果教师只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活动,而忽视对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指导,那么学生在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是很肤浅的,甚至只是流于形式。   ‎ ‎ 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让探究走进生活,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 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育中, 我们教师要唤起学生积极的探究情感,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要为学生创设一片自主探究学习的广阔天地,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实效,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终目标。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