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心得)之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术(心得)之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美术论文之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 ‎  [摘要]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创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会话,单向的传授方式应该被淘汰。‎ ‎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交流   尊重 ‎  美术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基本的美术技法和掌握相应的材料工具,能运用美术的语言和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爱,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新课程课本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新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领域。首先,美术课堂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 ‎  1、美术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倾向性,尊重学生的选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明确任务 ‎  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联络和交流得到加强,学生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作用。美术课与其它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制定整齐划一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要求不能规定的过死。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以门类、画种作为教学脉络,比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是老师教学生怎么画,而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是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想要展现的事物画得更好,是老师帮学生怎么画。美术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审美感受力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各自的审美表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成长。不同学生由于个人性格、气质、生活环境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艺术倾向和趣味,有的喜爱工笔,有的偏向写意,有的追求厚实,有的欣赏飘逸,教师要尊重学生艺术趣味的多样化,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对学生表现枉加评判。‎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愿学的内动力。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搞好教学“开场白”‎ ‎,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对学习美术知识的愿望。教书是为了育人,学生获取知识是发展自己的起点,学生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 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的兴趣,小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 发挥、扩大它的优势作用,任课教师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的“开场白”,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能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 ‎  2、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调整引导与传授的比例,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不可代庖。‎ ‎  美术教学是指以美术课程内容为中介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 的角色。传统中小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学认真的教师,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课标》也建议:“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教师要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完全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后说,让 学生们有的说感受、有的说见解、有的提问题、有的做补充,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艺术课是一门双向的、互动的、交流的、师生共同协作的课程,二者缺一不可。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要及时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变“传话”为“对话”,确立“平等中的首席”地位,能“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同学生一起成长”‎ ‎。这样,学生的学习会更积极、更主动。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当然这需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提前预习。这种方法胜于在学生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防止造成先入为主的不良后果,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得到了转变,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于此同时,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参与者”很容易成为学生的朋友,这个角色要求美术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力的保障。‎ ‎  传统美术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脉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与训练,学习内容难、繁、偏、旧,过于专业。用专业、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学生被动接受,难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更谈不上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很多学生平时喜爱画画,却不喜欢上美术课。除兴趣发生转移外,教师课堂上说一不二,灌输式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生活经验,把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感觉学习机械、乏味,这都是原因。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局限性,自己的作品又很难适合老师的口味,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可望而不可及,丧失了自信。所以,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转变角色,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和互相交流,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这样做有以下好处:1、让学生全面了解其他学生是如何处理他也曾经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公开了他们的成功,也公开了他们的失败;2、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培养了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的兴趣;3、给老师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学生学情的机会,诊断性地运用他们的意见,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要引导者。由 “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还原学生喜爱美术的天性,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更具个性的美术作品。‎ ‎  3、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 ‎  美术新课标准中提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正地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说,课程评价是现代教育系统的“重要环节”。‎ ‎  美术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发展,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作用,突出评价的改善、促进功能,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让评价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益。为实现这一评价目的,教师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美术课程评价理念。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单一,教师往往以学生做的好不好画的像不像,把眼光老放在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等来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其它方面所呈现的闪光点,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因此,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要求。在学业评价的范围上,不仅应该有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价。只有综合全面的评价才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不断发展,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 ‎  教师对于学生作品的评价,仅仅依靠“像”与“不像”或“对”与“错”作为衡量标准,极大程度地压抑了学生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精神。其实学生的美术作品,原本就浸透了学生的各种情感,有些想象的、抽象的作品可能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但也可能是学生构图能力的局限,甚至是因为某些个性的因素使然。所以教师不应对学生横加干涉,而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以异于他人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树立起自我表现的信心。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用学生的眼光去理解他们试图表现的内容,做到理解和尊重学生。在看似幼稚杂乱的图形和线条中发现他们的才华,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应抱着一种充分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运用笑脸和恰当的评语谈出自己的体会和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鼓励学生创造能力和学生很好地交流的作用,学生也会更能敢于与众不同,这正是新课标中提到的: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对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  学生的美术作品无“好”、“坏”之分,只有“好”与“更好”“优秀”与“更优秀”可言。只要他在创作,教师都应肯定他。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品都很自信心,勇于创新,让学生在作品中敢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和态度。他们的画在成人看来也许很稚拙,但每一幅画他们都有这样画的理由。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在激发创作欲望,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              参考书目: 钟启泉 《美术教育展望》[J]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J]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 ‎  王大根 《美术教学论》[J]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