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信息 沟通 体验 ——提倡生活化的语文学习
语文论文之信息 沟通 体验 ——提倡生活化的语文学习 语言产生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因此语言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学习、生活和娱乐现在学生成长阅历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而语文学习很大程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脱节,语文学习一旦脱离学生的生活体验,就会导致学生变得懒散、枯燥、肤浅、劳累、烦恼、压抑,更不能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兴趣。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选入课文的编排,就凸现了新课程观下语文学习的成功途径:语文学习生活化。 在此不赘述编排的情况,单就如何实施这一意图,做以讨: 1.信息化识字 汉字是音形义结合体文字,学生必须在掌握读音和字形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意义,即是要充分掌握汉字、词语所传载的信息。信息是事物表象或内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各种反映,学生只有深刻把握了信息,并且将之同自己生活阅历进行链接,才能够透过表义体领会别人表达的意义,才能够准确地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呼之于声、记之于形,实现无障碍交流。比较普遍的是,学生对于各种信息的认知,几乎都只停留在文字的水平。文字仅是符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靠不住的认知发展基础,学生识字只是一个途径,其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识字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我们可以探索认知过程的简捷,但绝对不可把学生的认知过程缩短为简单的“识字”。 比如教学名词“桥” ,学生从辞典上可以找到的意义有十几项,这些意义的表述也是依赖于文字,但是学生光熟记这些文字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透过文字,深刻把握“桥”所代表的信息。学生在熟练感知各种不同形式的“桥”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明确各种不同形式的桥的共同功用——“沟通此到彼”,于是,“桥”就形成很多的比喻意义和引申意义。这样,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这些比喻意义和引申意义的时候,就不至于断章取义、形而上学的作出错误的理解;在自己表达的时候,也可以因为深刻地把握了信息而有创造性地发挥。 又如教学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感动”,就必须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阅历当中搜寻材料并且做出“感动”的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和巩固关于“感动”的体验。比如受到关爱时、看到别人做出义举时、听到某个事迹或故事时、看到一种自然现象时……这时候心理活动的状态就叫“感动”。这样,对于“感动”一词的理解就以体验和情境场面高度融合的形式永久存入智慧,用之则出神入化。 2.沟通化阅读 这里所谓的沟通,就是运用想象、比对等手段,抓住欣赏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在各种阅读中把作品(源于并高于生活)中的人、事、物、场景、现象、感想、主张、美感等等同自己的生活阅历进行各种程度的沟通,从而实现自己相应的认知和体验,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作品理想境界的提升。 值得重视的是,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大多是通过阅读文字作品或观看影视等得以丰富的。比如送别的情感体验。七年级语文教材《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有一段送别的文字“长亭外,古道边……” ,如果我们企图借此丰富和提升学生关于离愁别绪的认知和体验,教学时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2.1运用想象,入情入境,同感离别情愫。这里强调先是想象,而不能首先用影视资料替代学生的想象,两种做法的区别在于,在想象中体验,学生是主动的,脑力劳动具有自内而外、个性化的特点;用影视作感染,学生是被动的,自外而内,忽视了学生认知起点的个体差异。我们要珍视学生差异性的想象力基础,忽视了这点,学生就无法实现对作品场面和情感有个性差异的沟通。在学生想象处于相对饱和状态之后,我们应该用展示影视场面或教师情景化语言描述来告知学生理想的想象场面,从而使学生想象、认知得以丰富和提升。 2.2运用对比,返视自己的生活阅历。离别之时,形式可以怎样的优化、情感可以怎样的理想化抒发、怎样使自己关于离别的各种体验再积极进步一些等等。 2.3抓好欣赏。欣赏不是以观众的心态去对待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的精神财富。欣赏是“爱”或“崇拜”,是对沟通过程的整体回味(其中包括对自己沟通过程的满足感的进一步回味)。欣赏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当好求索者,要从欣赏中间去收获美,收获关于表达的启迪,收获自己创造美和创造性表达的各种感悟。 3.体验化表达 信息化识字和沟通化阅读实际上都是为体验化表达做准备的。 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由讲话的时候,千言万语都难以穷尽,但是轮到书面作文的时候,却是老虎啃天,无处下口。原因就在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没能将高于自己认知体验的东西纳入自己“原生态”的认知体验,没能够及时发展、充实自己的体验,面对“正规化操作”,就出现明显的断层,因而不能进行有明确表达目的、有独到认知体验的语言表达。 强调学生的体验化作文,我主张学生首先从体验日记开始,不断丰富体验的积累。中学生体验具有敏感性、多维性、直接性、求异性等特点,要拓宽学生体验的范围(包括音乐、美术、运动、时事等),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感知和体验进行理性的梳理,做好准确记录体验结果的辅导,做到有内容、有技法、有策略。同时还要适时的回味,巩固并提升自己的体验。(需要提及的是:当前作文教学中间,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作文的序列化,忽视了及时回味修改提升自己的作文——作文能力提高应该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其次做好体验的组合,这是一个唤起体验、丰富体验并创造性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利用学生不断积累的体验,实现学生作文能力持续发展的过程,学生只要有丰富的体验作基础,自然就有“言力求尽”、“言力求妙”的创作心理需求,一旦有了这样的创作需求,就几乎把写作兴趣、写作技法等作文难题消解于无形之中了。 在此,我引入我的一位学生体验日记中关于送别的选句:“我终于发现,不管我是如何的不舍,班车——更恰当的说是班车的司机是熟视无睹的,或许他以为涟涟泪珠就是不断重复的多余, ‘嘀’的一声,我还没来得及把眼泪擦去换上坚定的笑脸,就只有在滚滚的烟尘中木然地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珍重’……” 这是我们所能读到的离别作品中没有的字句,出自七年级一位学生的手。新课程提出“语文素质”这个概念,实施以信息化识字、沟通化阅读和体验化表达为构件的语文教学,不但让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语文能力的训练得到进一层的优化,还可以使学生的情操、美育等人文素质在有机的发展中得以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语文素质步入理想的生长状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