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疫情防控六保六稳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书记
3541 2020年疫情防控六保六稳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理论文章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深刻理解、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精神,就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促变,提升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能力,保持只争朝夕、尽锐出战的状态,奋力实现经济发展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努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释放我国发展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的战略举措 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较大冲击。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应对当前复杂局势的科学思维,是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的战略举措。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我们党是诞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党的历史也是一部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不懈斗争史。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从来都是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砥砺前行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顺应时代前进潮流,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以短暂的经济代价换取化险为夷的战略主动,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危和机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即是机;困难和成绩相伴相随,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后取得的成绩也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危”和“机”的辩证关系,指引我们统筹好与快、把握稳和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和优势,推动疫情防控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推动中国经济展现出让人惊叹、令人鼓舞的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越是形势复杂,越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坚定不移听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号令;越是爬坡过坎,越要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草摇叶响知鹿过”的思想敏锐、强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砥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中国这艘巨轮就一定能在应对危机变局中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把握发展大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 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必须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守住“保”的底线,实现以保促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是影响经济前景的主要因素,越是不确定性增加,“保”的意义就越大。保住了就业、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就能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为此,安徽加大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力度。优先保居民就业,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开展稳就业专项行动,推进贫困地区农民工在就业地稳岗就业。今年1—5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28.1万人。坚决保基本民生,深入实施33项民生工程,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持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我们聚焦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等深度贫困地区,紧盯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老少病残孤”困难群体“三户一体”,深入开展“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探索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方法路径,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重点保市场主体,建立资金直接惠企利民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实施“大带小、上下游、产供销”企业协同联保,发展直播经济、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夜市经济,开展减税、减费、减息、减租、减支行动,前4个月累计减税降费274亿元。 筑牢“稳”的基础,实现稳中求进。“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稳住经济基本盘,实现稳中求进,就能渡过难关、化危为机。为此,要突出“两新一重”扩大有效投资,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点领域,谋划启动一批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大项目好项目。今年安徽已建成5G基站1万多个;相继建成运营杭黄铁路、商合杭高铁,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统筹“线上线下”,推动消费回升,鼓励大宗消费、线上消费、健康消费、农村消费,支持生活性服务业恢复发展,开展“皖美购物季”、发放消费券等促销活动,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联通“国际国内”,开拓市场空间,深化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提升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欧班列等开放平台功能,精心筹备江淮线上经济合作论坛暨“六百对接”活动,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市场。 保持“进”的态势,实现以进谋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要靠创新来有效对冲外部不确定性。一是着眼“科技创新”打造策源地。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滨湖科学城“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健全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机制,加快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和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环境等研究院建设,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进全省科技资源全面“上云”。二是着眼“产业创新”培育增长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现代家电、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上马一批有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引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重大企业,建设一批支柱性、主导型新基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地,打造一批稳定性强、竞争力强的重大产业,布局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探索建立“新基建+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开展强链、延链、补链“三大行动”,今年5月份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5%。三是着眼“格局创新”推进一体化,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大力推动“一岭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产业集中合作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各类省际产业合作园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三区一体一廊”建设。今年以来,沪苏浙来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600多个、实际到位资金1700多亿元。 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努力于变局中开新局 努力于变局中开新局,需要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在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推出管用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以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强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全力推进与“六稳”“六保”直接相关的改革举措,扎实推进能够补齐发展短板、应对风险挑战的改革举措,统筹推进事关长远发展的改革举措,努力把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坚定不移把党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好,抓住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国内需求、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要方面,大力深化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 以抓铁有痕的韧劲“优服务”,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大力推动“皖事通办”全面接入长三角“一网通办”。坚决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切实消除在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努力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 以逢山开路的干劲“勇担当”,着力掀起干事创业热潮。推动干部保持良好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树正选人用人风向标,完善有为有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在严峻斗争实践、破解“两难”“多难”问题中考察识别干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营造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让吃苦的人吃香、让实干的人实惠、让有为的人有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