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3篇
2020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3篇 【篇一】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xx”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攻坚时期,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有基础 (一)基本情况 1.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 第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 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省2019个乡镇、5万个行政村和40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信息网整合了12个涉农部门,建立了农经、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设立服务栏目近万个,数据总量达3760GB,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农业网站百强”称号。研制开发了4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面积达2019多万亩,增收节支10多亿元。“12316”三农热线、“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等服务平台,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咨询服务。藁城市“三电一厅”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被列为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8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8名信息员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先进。 第二,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 据不完全调查,大中型制造企业70%实现了生产过程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90%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62%采用了数字化研发设计系统,85%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48%应用了不同程度的电子商务。**钢铁、**三友、**水泥、**天威等3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的部分骨干企业开展了信息化综合集成应用,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丝网、**管道管件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建设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了中小企业和产业的聚集发展。建立了省市两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全省752家企业、1176个排污口的联网自动监控,建设了覆盖40多万家污染源企业的基础数据库,有效抑制了企业的偷排和超标排放。唐钢等13家钢铁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被列为国家示范项目。2019年**暨曹妃甸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首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第三,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稳步发展。 培育了**国大、**晨砻等30家电子商务以及**集团、**港等10家现代物流示范试点企业,网上购物人数迅速增加,形成了以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依托商务部新农村商务网,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三次“新农村农副产品网上购销会”,累计成交额达47亿元。中华标准件网、中国耐材之窗网、中国枣网、中国辣椒网等一批特色经济网站迅速崛起,辐射和带动了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被国家确定为首个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并已通过国家专家验收,丝网机械设备数字化率达30%,企业网站拥有率达92%,经常使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占70%,网上贸易额占比超50%。 2.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全省电子政务框架初步形成。实施了“112工程”,构建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重点推进了12个跨部门应用系统。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26个部门提供了纵向业务专网服务,支撑网上审批、财政网上支付等多个跨部门应用。人口与人力资源、法人、基础地理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全省统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共享,促进了财税增收。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提前两年完成了“**”提出的60%行政许可实现网上办理的目标任务。省级49个部门473项行政许可事项中,除25项因涉密外,其余448项全部实现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走在了全国前列。省直部门核心业务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信息化,上报省的政府的文件已全部实现网上传输。全省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已基本形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网民使用政府的网站的比例达到25.5%,通过政府的网站查询政务信息的比例达到74.1%。**市和**市区政府门户网站位列全国30强。我省被国家列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份,探索形成了“**省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与管理模式”,属国内首创。 3.社会信息化惠及百姓 社会信息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远程教育网覆盖了全省所有中小学校,初步形成了集教育教学、科学普及、服务“三农”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服务平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社保信息系统开通了12333电话咨询服务热线,全省企业养老保险监测数据库入库率达97.3%,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市“五险合一”服务模式实现了基金统一征缴和支付,在全国得以推广;**、承德、**、**、**、**被评为“全国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了新农合管理、妇幼卫生监测、社区卫生服务等功能,提高了卫生系统行政管理效率及公共服务与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了重大疫情的网络直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形成了专业艺术、群众文化、文物博物、民间艺术等大文化信息资源框架体系,每年可提供万册以上电子图书、200小时视频资源,信息总量达27TB,位居全国前列;建设了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服务范围覆盖全省5万个行政村。实施了城市和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11个设区市建设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等市探索了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提高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城乡一体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城乡服务等值化。**光彩集团“全国联网家庭服务信息支撑平台”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已覆盖56个城市。**、**先后启动建设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并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被评为“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 4.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通信方面,**年底全省光缆总长度达45.6万公里,是2019年末的2.33倍;局用和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分别为961.4万门和8080万户;电话用户数为5604.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353.5万户,是**年末的2.44倍;电话普及率达79.7%,较**年上升29.5%。广电方面,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网改造,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70万户,双向网覆盖用户接近300万户;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覆盖11个设区市城区,用户达50万户;完成了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覆盖25万户农村家庭。互联网方面,**年底全省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1335G,网民数达到2197万人,网民普及率达到31.2%;互联网宽带用户达667万户,居全国第5位;全省行政村通宽带比率达95.1%。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融合加快,**电视台实现了7套节目的低码流网上直播和部分栏目的网上点播,网站日访问量超过100万次。**电台网站实现了9个频道的在线直播,阳光热线实现了网上视频直播和点播。信息网络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建立了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电子政务数字认证中心、信息安全通报中心和应急支援中心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制定了《**省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CA证书在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得到广泛推广。对811个党政群机关门户网站实施定期监测,完成了55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评。开展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试点。省市两级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协调体系,省市县三级1074个重要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安全事件网上直报,对965个单位开展了信息安全专项检查,保障了全国重大活动期间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经验和做法。 6.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 “**”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年底,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95.5亿元,工业增加值297.7亿元,实现利税174.51亿元,平均增速分别为35.98%、32.08%、44.24%,分别是“**”末的4.65、4.02、和6.24倍。产业链逐步完善,形成了太阳能光伏、通信与卫星导航、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五大产业链,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形成了“四基地”、“八园区”和环京津发展的格局。 7.信息化环境日益优化 信息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正确领导下,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协商沟通机制。开展了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基础调研,建立了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和设区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评估和发布,初步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评价机制。调整充实了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我省信息化领域各类协会作用,形成信息化宏观研究和辅助决策机制。倡导建立了京津冀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了与京津地区的沟通交流和区域合作。 信息化立法、政策和标准制订工作取得新进展。《**省信息化条例》已进入立法调研阶段。制定了《**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关于加强全省“**”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省电子商务“**”规划》、《**省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化工程招投标工作的意见》等十多项政策性文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标准,组织开展了信息资源基础编码、电子文件存档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完善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了**省信息共享标准管理系统,对省级信息化标准工作进行了探索。 信息化宣传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一年一度的**国际信息产业周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独具特色、规模较大的信息产业行业盛会;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省内外新闻媒体、**“5.18”经贸洽谈会,对我省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成果集中进行发布和展览宣传;多次举办信息化发展形势、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报告会或高峰论坛,全省信息化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在20所高校开设或增设了26个计算机相关专业,举办了两届**省高校网络技能大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在省委党校建立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培训基地,开设了信息化知识培训课程;与中欧信息社会项目办公室联合举办了“中欧信息社会-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培训会;组织开展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培训;成功举办了信息化与电子政务高级研修班、厅局级干部信息资源规划培训、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高级研修班等多次专题培训,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两化融合深度不够。信息化的高投入与应用系统建设低效益的矛盾突出,业务技术两张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标准建设滞后,信息化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二是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自成体系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机构改革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推进力度有所削弱,市县机构改革的时间梯度差,制约了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是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省信息化条例受立法资源限制,立法进程相对缓慢。企业信息化缺乏政策支持,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电子政务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约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 四是全社会信息化投入不足,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没有将其放在战略层面去认识和推动,信息化建设资金持续投入力度不够。市县两级政府尚未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额度占财政可支配收入比例逐年减少。 五是人才队伍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不足。软件企业水平偏低,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党政机关和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尚未建立,国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能力较低。 二、面临形势 (一)信息化成为后危机时代的共同选择 “xx”时期,世界经济将进入中长期结构调整阶段,各国都把信息化作为助推经济发展、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2019年,欧盟出台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英国推出了《数字不列颠计划》,日本发布了智能日本(i-Japan2019)计划,韩国发布“IT韩国未来战略”,新加坡全面实施《智慧国2019计划》,美国Obama政府提出了5个方面复苏经济计划(绿色能源中的智能电网和智能建筑、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现代医疗保健体系、21世纪教室试验室、下一代宽带网等),世界各国力求通过推动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应用,带动和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催生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兴业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全球信息化正在向高端化发展 近年来,宽带和移动宽带、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泛在计算等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正在酝酿更新的、更大的突破,信息化正在向以泛在化、可视化、智能化为特征的高端化迈进。信息网络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战略性投资的重要领域,不断加快宽带化、移动化进程,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研究表明,网络平均带宽每增长10%可以拉动GDP增长1.21%,世界各国都将宽带目标定为100Mbps。物联网与电信网、互联网交融发展,正在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和对物理世界的实时便捷管理成为现实,极大地改变着生产方式、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类生活。为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命脉,保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从电网到运输网,战略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先进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正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通过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催生一批新兴业态,加速了现代产业体系结构调整和重构。 (三)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xx”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科技创新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信息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倍增和创新作用,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届*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全面论述和部署,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为支撑“xx”期间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任务,信息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必将进入“深化应用、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xx”期间,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加快**沿海地区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竞争优势,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省委省的政府提出的“一圈、一带、一区、一批”战略任务,迫切需要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完善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支撑。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篇二】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一、农村网络现状 富拉尔基区下设两乡,共有行政村10个,总人口3.39万人。根据实地调研,目前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已经全部覆盖;宽带互联网业务除了海格村外,其他九个村实现了光纤到村、宽带到户;无线数字电视实现村村通。另外,富拉尔基区的十个村屯现已经具备了基于固定电话业务开通的平安互助功能,此功能不但实现了村民危难时能够自救,而且还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助功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农村信息化应用状况 (一)在七个农村中小学中,除了海格村外,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业务,实现了农村学生的互联网内容教学,但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方面,由于资金问题,均没有实现。 (三)所有的村均没有建立信息服务站,没有一个公共的、可供全村农民共享的信息服务系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农村信息服务的推广和应用上的引导。致使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在沿袭传统的耕作意识,从众意识强,思想落后,距离建设新农村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但农民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乡村后,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民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情报反应迟钝、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敏感性。因而对信息技术需求欲望低。这种现状,使农村仍然存在着信息流、物流不畅,生产、销售和需求相脱节,一些农产品被压等压价,甚至出现滞销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一点必须形成共识。 (二)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农民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农村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实现信息化,人才是关键。由于农业发展相对落后,信息技术人才很少,尤其是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更少。同时受经济能力制约,很难吸引外地人才。 (三)农村信息服务推广力度有待加强。农村信息服务推广离不开政府统筹协调,才能使各个领域协调一致地将涉农信息有效落地,才能通过信息服务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扩大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对此项工作增大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中,增大财政投入。由于财政困难,信息化建设缺乏专项资金扶持,加之村集体经济薄弱,以致信息化建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前期的信息化服务推广工作。 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改变农村的风貌。农民可以通过上网查价格、上网查政策、上网选择良种、上网销售和采购,在网上听课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网络信息在农民心中会成为一种依赖,成为学习实践、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信息化不但能增长农民的见识,还会增强公民意识,渐渐学会运用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将会明显提高。 (二)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如今电话、电视、电脑多源的信息渠道使农产品价格公开透明,销路增多,农产品坐地增值。市场化的农产品价格直接影响了再生产取向,也将自发地引起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譬如山西省应县龙泉村以产胡萝卜为主,过去没有网络,胡萝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牛。自从有了网络后,从未滞销,而且价格高。通过网络还从日本引进了新的优良品种。如今按订单生产,远销东南亚。胡萝卜种植面积达到了6000亩,占全村耕地的一大半。每年户均收入两万元,人均6000元。胡萝卜的大量生产,又带动村里发展起了胡萝卜科研、加工、冷库储藏等产业链。龙泉村先后上马5座冷库、4个储藏库、1个高产试验中心。村支书刘建银说:“鼠标和键盘已经成了新时代农民的锄头和镰刀,是离不开的生产工具”。 (三)推动农村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目前远程医疗、网上门诊、住院预约、远程视频诊断等等网上医疗功能均面向社会开放,极大方便了社会就医途径。另外,农民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各种疾病的防治、预防和保养。农村信息化工程带来了农村远程教育。通过有效建设远程教育网,使农村中小学连上北京101远程教育网,通过互联网,成立好课堂。以此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拉近城乡教育差距,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缓解农村师资匮乏的问题。 五、几点建议 (一)增强信息意识,加强。 组织领导。开展农村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信息意识,提高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协调信息化建设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资金支持。一是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要有计划地安排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二是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信息化建设职能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三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专项资金。通过信息化手段帮扶农村脱贫致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增值和应用管理,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宋俊德教授提出“内容建设比网络建设更为重要,而这项工程通信运营商是无法独自完成的,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议“在通信运营商搭建了信息沟通的平台后,各级政府、研究院所、科技单位应该有意识的在农村信息化问题上形成共识与合力,依据各自的长处为农村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如先进的种植方法、防灾方法、预警信息等。同时,政府应该给予实施内容交流平台建设的单位一定的支持,如财政、税收等政策支持”。我区当务之急是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应该在各村建立信息服务站,聘用专兼职信息员。作好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具有指导性,推动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各专业协会、农研所、村干部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信息内容的本地化,增强时效性、正确性和实用性,最终使信息服务惠及广大农民。 (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手段,加大培训力度。一是对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二是积极探索合适的方式,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有文化的农民学习信息网络知识,通过组建农民信息协会、农民科技协会等形式,开展“网络联乡村,信息进万家”活动,组织带动农民上网利用信息实现增收;三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篇三】信息化现状调查报告 一、把农村网络建设和使用及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龙凤乡红旗村位于区境北部,南岳衡山麓下,海拔600多米的高寒山上。该村离南岳区境30余公里,地处偏远,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基础薄弱,居民富裕指数偏低,一方山水难以增加一方人的经济收入,提高一方人的生活质量,丰富一方人的业余生活水平。目前该村移动通信和固定电话业务覆盖率不到70%,宽带互联网业务仅不到5%,光纤到村、宽带到户几乎为零,远低于农村的平均水平。为此,政府应从推动科学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把加快农村网络建设和使用及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明确网络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丰富工作内涵,强化组织领导,找准限制农村网络信息化发展的突破口,多策并举,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 统筹区域发展,把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信息化使用和建设的首要任务。 从区域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立在美丽乡村信息化的建设基础上的小康社会。衡阳是一个多山的地区,特别是地貌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比例大,具统计,全市共有近10万农民聚居在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高寒山区已成全市相对集中的连片山区,红旗村的调查表明,该村村民2012年人均纯收入为5160元,仅相当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440元的69%;乡村无集体经济收入,且负债。因此,就我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高寒山区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问题,不能简单地看作山区单个乡村发展问题,而是要统筹规划,制定长期的发展工作方案,科学管理,步步实施,攻坚克难,把信息化建设和长远发展以及高效使用信息化提到事关湖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吸引青壮年扎根农村,推动三农发展,促进农村网络建设和使用信息化建设的完善。 青年人是推动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国家富强的生力军,也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美丽乡村信息化使用的建设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当前,我市高寒山区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分散居住形势严重。红旗村总人口1053人,外出人口460余人,其中留守儿童93人,在家留守的老人占67%,在家青壮年比重小。青年劳动力、科学技术、科学规划管理是推动三农发展的主要因素,而科学技术的信息传递最直接的是青年人,所以就当前红旗村现状来看,我们首先应该在吸引青壮年到村从事农业生产,加强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依靠农业现代化管理,促进三农发展,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来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和使用发展的绊脚石。 规划好当前及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总导向,完善信息化便民利民的总举措。 从此次我们调研的红旗村以及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对农村建设的要求由过去宽敞的家庭住房,轻便的自行车,电灯电话向现在的家用电脑,私家汽车以及优质的公共服务,良好的居住环境转变。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我们在开展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上确立新的理念和政策,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打造新产业,在突破瓶颈上探索发展新方法,在提升品质上设计新载体。目前,浙江等城市美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使用的成功事例表明,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人人幸福”的目标,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和使用,统筹兼顾产业协调和发展、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整体差距是当前发挥好信息化成果便民利民的本质要求。因此,美丽乡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我市高寒山区下一步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依山脱贫提供正确导向,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新阶段,新政策,新形势下的地域化和形象化的重要体现,符合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动新农村发展的转型需要。 二、加快高寒山区信息化使用和建设需要破解的难题 从红旗村来看,高寒山区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光纤进村和传统相比的巨大的成本优势以及设备安全性更高、建网速度更快、综合建网成本更低等优势。但也面临着自然气候条件恶劣,基层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经济整体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为以下六大难题: 1、村民居住分散。人口集中对信息传播、使用、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寒山区村面积大,人口少,居住分散。红旗村总面积4750于亩,人口1053人,其中常驻人口仅590余人,人口居住分散,人口密度小。 2、老年化比重大。老龄化加剧,老龄化比重加大是当前高寒山村的一个非常严峻的形势。据我们问卷调查统计,红旗村,在常驻人口的590人中,青年人不到1/5,青壮年农民的大量外出,高寒山区劳动力短缺,类似这样山区发展经济和信息化建设困难重重。 3、信息意识薄弱。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业生产信息化投入较少,信息闭塞,在加上有关部门干部以及村民本身对农村信息化意识不够强,对农村信息的实质,意义重要性以及建设认识不深,没有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完成,造成农业信息化滞后和信息化建设服务意识不高。 4、基础设施落后。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互联网络,在我国农村经济应用范围的比例仍然很小。在红旗村,据调查,村民获得信息来源依旧是过去的电视,广播,报子和相关部门发放的宣传资料为主,这些传统的传媒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农民提供相关信息,但是无法向农民提供互动式的咨询平台。全村仅有3台电脑,山区电力供应不足,每天分时段供应且供应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也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全村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 5、信息人才缺乏。信息化使用的建设和信息化人才是对立统一关系。但目前农村信息化人才参差不齐,大多没有通过专业培训,对信息服务业务不熟,在加上农村本身青年人非常少,信息接受群体基础素质差,影响信息服务质量。信息人员的质量和素质不能满足基层科技信息服务的需要。就红旗村而言,目前该村的信息资源开发管理还停留在低级阶段,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还是最传统的方式,电子化程度以及信息化服务效益差和利用率非常低。 6、资金投入匮乏。高寒山区条件十分落后,要帮助当地的村民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了解,红旗村开发融资渠道单一,除政府补贴,其余均靠村民集资搞建设。而该村目前主要经济来源是650多亩水稻生产和2760多亩的竹林。其中该村的竹林开发利用率小,仅21%的竹子被村民当做建筑材料使用或者以600元/吨的买给收购商,由于交通闭塞,物流成本高,销量不容乐观。 三、积极探索加快农村网络建设使用和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当前,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最基础的民生需求。就从当前红旗村基本情况,了解信息设置的途径、信息设施在生活生产的运用,信息站建设情况这一整情况,农村信息闭塞不仅仅影响到农村,而且是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故此,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和使用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1、发挥好政府对信息化使用建设的主导作用。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巨大收效长远的工程,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高寒山区村民集聚点以及道路、水、电与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城农村信息综合处理中心,乡镇信息处理站及村级信息处理终端,实现市,县、乡、村各级网络连通。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网络管理体制,改善投资融资政策。大力推广,电视网、电话网、互联网的融合,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国家公共物品的范畴,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以及对信息化建设的补贴和奖励,科学管理,统筹规划,着力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运用新技术通过农业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 2、把发展经济建设作为信息建设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人口稀少,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意识薄弱,信息人才缺乏的关键。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招商引资。以村部和学校为核心点,加强电网升级改造,由村级组织牵头集资,政府补贴与自己出工修桥铺路,建设自来水处理系统,建设自来水基站能保证满足工业用水。积极引进投资商开发,依托本身的地理优势和地理文化,构建以曾国藩古道为标志的新的朝圣线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固经济稳定发展。依托境内丰富的楠竹和花岗石、红石资源。通过网络营销加大对该区竹制工艺品、花岗岩制品、旅游工艺品、优质云雾茶系列产品在各地的销售。充分利用好“五岳独秀”的南岳衡山核心景区座落境内这一区位优势,开展佛教文化养身活动、全素宴、竹炭养身馆等自己的特色品牌,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加强对楠竹科学种植、合理开发。开发竹制品加工场,引进技术与文化竹艺术品制作中心,生产例如:竹炭雕、竹碗、竹制小商品、竹制摆件、挂饰等等。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农家乐,开实现自我经济长足发展,解决当地外出青年的就业问题而引起的一系列遗留问题。 3、发挥农村信息化三农服务优势,建立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长效机制。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村民通过村部红星视频以及自己上网,查询农业种植的相关教学视频教学,种植、养殖技术做为指导,学习用网络推销农产品,从而杜绝盲目生产,同时收集信息,利用信息,围绕了解市场需求的信息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种植。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为农业经营者提供丰富精确,畅通及时的信息渠道,从而将农业化管理上升到一个新水平,促进农业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家书对信息化传递的作用,把农家书屋农村信息开放共享,村民通过在农家书屋查看农业生产等相关书籍,学习种养殖实用等技术,让农家书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加油站。 4、开发信息化人才资源,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农村信息化区域发展不平衡,除了建设和完善好组织协调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宣传交流机制、激励机制、整体推机制五大长效运行机制之外,当前形势,人才培训机制也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长期发展的策略。为此,我们要培养一批既了解农业生产经营,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信息化干部队伍,加快乡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农业信息化技术培训,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与技术推广,提高信息采集,确保农村信息化建设事业快速、有效推进。另外,充分发挥好大学生村官在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角色,鼓励支持对大学生村官参加信息化建设的专业培训,把大学村官加快培养为农村信息化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和信息化专业型人才,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增添力量。 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改进和学习是推动农村信息走向产业化的重要举措。如中国电信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实施“村通工程”为重点,积极建设优质、高效、便捷、丰富的信息网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农村信息化使用及信息化的建设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不断的追求和学习,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全新服务,它的努力,将会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