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文六篇与党建工作经验总结材料六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体育教学论文六篇与党建工作经验总结材料六篇

体育教学论文六篇与党建工作经验总结材料六篇 体育教学论文六篇 ‎【篇一】‎ 内容摘要: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和不懈努力精神支柱。高三体训班作为培养促进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人才基地,如何加强和改进武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神圣而不可推卸的任务。本文以武术大学生理想信念为例,分析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困境,提出了如何加强和改进武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武术大学生;理想信念;困境;对策 理想信念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学生热爱专业、坚定学习目标和不断努力的不竭动力。高三体训班,作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高三体训班学生思想单纯,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做事极易凭兴趣与爱好,随着就业竞争和各方面的压力,容易动摇学习信念和前进目标。所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武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抵御各种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正确认识目前遇到的困难和发展前景,是摆在我们高三体训班思想政治工作者前面的一项重任。‎ ‎1武术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1存在的主要问题 理想信念在高中体育考生主要表现在社会理想信念和体育事业理想信念两个方面。社会理想信念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马列主义和对党的认识和信念;体育事业理想信念主要体现在对从事的体育事业,学习目标与方向等方面的认识。‎ ‎1.1.1对社会主义、党的理想信念 调查显示,武术大学生在社会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好的,多数学生对马列主义信仰比较坚定,对党和政府比较信任[1]。但也存在着各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少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对一些重大问题认识模糊或错误,认为马列主义是虚的东西,不值得去学习和领会,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虽有一定的接触,但不能理解其精神实质。表现在不愿意上思政课程,一部分学生对开始的马列、毛概和邓三等课程要么翘课,要么消极上课,导致相关课程的补考,重修等现象;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东西不能正确看待,对西方的所谓“民主”存在一种向往和崇拜现象,对共产主义丧失信心;不能正确看待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等,对党的感情麻木,对党的执政能力持怀疑态度;入党动机趋向务实,政治取向上功利性倾向比较严重,金钱观、利益观较强;个人主义思想泛滥,道德理想观念淡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传统道德表现出冷漠和疏离。‎ ‎1.1.2 体育事业理想信念 武术大学生大多数对自己所从事的体育事业充满信心,特别是很多从小进行武术专业训练的人,更是有抱有持久的热情投入到专业训练,提高武术技术,提升文化修养。但是一部分人从进入大二阶段就开始有懈怠的情况,动摇了对体育事业的理想信念,出现了学生放弃学业的退学、或者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业等现象。认为从事体育事业没意思,没有好的“钱途”,毕业年级就业竞争的激烈,导致他们对体育事业失去信心;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未来的职业去向不明朗,一些学生对现在开设的课程只图应付,导致专业不精,知识面不广。这些更加动摇了学生对体育事业事业的理想信念。‎ ‎1.2原因分析 当代武术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许多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2.1对社会的误解    ‎ 高三体训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过去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和教育效果。然而,刚刚步入半个社会的当代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完整认识,以前在中学受到的传统教育内容方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再加上西方文化的渗透,一些腐朽的思想、价值观念乘虚而入,改变了一些高三体训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科学的认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引用了资本主义的做法,对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提出质疑。[2]也有一些武术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对当前的目标任务缺乏正确认识,一切向经济看齐,影响其学业的顺利完成。‎ ‎1.2.2现代传媒的影响 现代传媒所带带来的多元性化的背景下,对武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传媒作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无疑会对人造成直接地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高三体训班学生,影响更为显著。西方文化的引入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宣传中没有进行批判地选择,其中不乏糟粕成份,这些对于一个人生观、价值观均未完全定型的高三体训班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再加上这些误导在全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崇洋的环境[3],这就是更加容易造成高三体训班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的形成出现偏差。‎ ‎1.2.3家庭教育的缺失    ‎ 客观地讲,现代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培养是非常重视的,然而,家长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等方面的压力,工作节奏的加剧,一些家长难以花更多的时间在孩子身上,以及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出现,对孩子教育的缺失。由于溺爱心理,很多家长多重物质追求而轻思想意识培养,重专业技术技能培训而轻理想道德教育,致使高三体训班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存在逆反心理,对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极大影响。‎ ‎2加强武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思考 切实加强武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学生成为体育事业接班人的必要环节。‎ ‎2.1用科学发展的思想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正确认识和看待这些社会问题,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要从实际出发,对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澄清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2.2充分发挥学校全面育人的功能。‎ 全面育人包括全员育人和对学生全方位的育人。提出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使其得到均衡的发展。提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就是要在学校形成一种全员育人的氛围,培养一种育人育好人的特定环境,使学生置身于此环境下,能感受到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气氛,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一点还做得很不够。高三体训班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义建设事业培养多少合格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功能的发挥程度。因此,要搞好武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就必须把全校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以形成“合力”。‎ ‎2.3 转变教育观念,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把理想信念看作是单方面的工作,以老师或教育者来对学生实施教育。学生则以受教育者的身份被动、消极把接受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脱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造成学生对所教内容漠不关心,对教育者不信任。转变教育观念把老师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老师要为学生提供服务,学生的个人主动才能够坦诚把自己的思想、看法与老师进行广泛地交流和探讨。这种做法既发挥了理想信念教育中高三体训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同时也比较符合高三体训班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性强的特点,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4]通过职业规划的相关指导才可能让学生认清就业前景,坚定学习信心,最终形成体育事业理想信念。‎ ‎2.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其内在的教育导向,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其他形式的教育难以替代的,而校园文化建设又能为武术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供生存的土壤和升华的优良环境。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政治方向明确,学术氛围健康,道德风气高尚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加强和改进武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更为重要。‎ ‎2.5要关爱学生,理解学生。‎ 高三体训班学生在学生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的压力,如: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有时还要面临社会岐视压力。作为学校和学校的教职员工,要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心理方面遇到的困难,尤其对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更应伸出温暖之手,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对那些违纪学生,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进行教育引导,不能方法简单、态度粗鲁,要让他们充分感觉到领导、老师、同学的关怀和友爱,这样就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有了其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参考文献 ‎[1]焦子国.当代学生理想信念的困惑与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2]孙婧.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传承,2008,2‎ ‎[3]赖玉萍,刘毅,田晓放,王其奇.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0,(3)‎ ‎[4]仓明.建构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立体教育模式[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1,6‎ ‎【篇二】‎ 内容摘要: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思想解放,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较快,任性、自我约束力差,意志比较薄弱,大多数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缺乏挑战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培养和磨练,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工作。‎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意志品质 注重培养  学生 薄弱 ‎1 前言 当今社会家庭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思想解放,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较快,但都任性、自我约束力差,意志比较薄弱,大多数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缺乏挑战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培养,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着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既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取得竞赛胜利,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磨炼他们的意志,为将来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如果忽视这一点,既影响教学质量,又限制了学生将来能力的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现结合体育教学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2 在体育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组织开展一些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高、跳山羊、攀登、耐久跑等。在这些活动中,有的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其原因有这几方面:有的学生在一次跳高、或跳山羊中不慎摔伤,下次就会害怕,甚至一听到跳高就紧张。如有的学生怕跳高,会影响到跳山羊、跳远,甚至怕单腿跳等与跳高相似的活动。有的学生怕跳高,其他学生也受其感染,也怕跳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教师要讲清动作要领,注意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们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 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800 -1000米自然地形跑、600-15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口干腹痛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现象。对于那些意志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鼓励与支持。“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 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如羽毛球、排球、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勇敢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3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 体育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难度的标准应是:只要努力,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能达到要求。一个好的教师应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运动项目的特点,在内容难度、动作要求、练习强度、练习密度、学生的心理要求等方面,结合具体条件进行妥善安排,努力做到难易适中。教师要遵循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的原则,教学中,要从难从严要求,培养学生克服客观困难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客观困难情境”对学生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难度,加大运动量,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中逐步适应。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与主观困难,如疲劳,小病,不愉快情绪等作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体育水平,在同一年龄阶段和班级,虽然大体是比较接近的,但仍存在差异。因此,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特别要关心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增强自信,逐步改善健康状况;对有运动才能的学生,也要通过课余训练等方式,提高运动水平,发挥他们的运动才能。‎ 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如队列操练、武术等,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自控力等意志品质。‎ ‎4 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文明行为 在自我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注意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体育课要上得生动活泼、有乐趣,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作为教师要注意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身体条件和运动基础,在做高难度动作时,教师要重视保护,但不要过分“帮助”,否则不利于学生意志发展,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放松要求。‎ 如何加强学生意志的自我培养呢?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作业、自我要求,自我监督的能力,并进行自我暗示的训练。‎ 自我作业。即要求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细心揣摩动作要领,一次次地独立完成教师所规定的动作。‎ 自我要求。要求学生对自己严要求,高标准,不要轻易降低要求和难度,如有的学生在做出山羊分腿腾越时,由于步伐混乱,踏跳不准,胸腹撞到山羊上了,以后见到跳山羊就害怕,甚至认为自己其他体育项目都行,只有山羊过不去无所谓。这时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用优秀运动员带伤坚持比赛,为国争光的事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要放松要求。同时,教师要加强必要环节的保护,争取一次成功,如一次不行,就继续做,直到找回自已建立的正确条件反射,消除摔跤留下的“心理伤痕”。‎ 自我监督。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监督,做到上公开课和一般课一样,教师在与不在一样,测验和平时训练一样,校内和校外锻炼一样。‎ 自我暗示。要注意学生的自我暗示训练,对培养学生意志,提高成绩都是有利的。例如:早晨天冷不想起床,学生可自我暗示:“天冷算什么,要学习解放军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保卫北国边疆,与严寒作斗争的精神。这样学生就可以一骨碌起来,穿衣下床,跑步训练。‎ 在体育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群体意识,进行热爱集体,关心同伴、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教育,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活动。尤其要针对活动中的突发事件,采取表扬、批评和诱导的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 教师要在言传身教中结合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本身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显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去影响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同学之间相互爱护,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以及缓解那些具有恐惧心理的学生紧张情绪,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师还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的士气,激励学生的斗志。对学生所表现出的勇敢行为,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活动中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还要让他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知道,作为一种社会责任,使自己体魄健壮是每位公民的神圣义务,通过“练好身体,建设祖国“的教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所以说体育活动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意志的最好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6结论 ‎6.1体育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加大运动量和练习难度,使学生在练习中树立信心,感受成就感,潜移默化地磨练学生的意志。‎ ‎6.2建立学生自我培养的意识,把“让我练”转化成“我要练”,通过自我作业、自我要求、自我监督和自我暗示的手段,调动学生克服困难的主观能动性。‎ ‎6.3教师还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的士气,激励学生的斗志。对学生所表现出的勇敢行为,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季浏,殷恒婵,颜军 主编. 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 ‎〔2〕大学体育理论教程编委会.大学体育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3〕冯忠良 等著.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7)‎ ‎【篇三】‎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体育教学受到重要的关注和重视,田径作为其重要的内容,应当注重其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难题,也是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应当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竞技精神和运动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体育田径教学水平的提升,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文章中以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为例,提出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体育; 田径教学;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一、注重教材的深入开发和利用,加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 初中体育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树立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以基础课程作为基础,深入研究和研读教材,注重各项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当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结合体育教学理念和主要要点,加大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相应的知识素材,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例如,初中田径中跑步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常见的活动项目。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加强学生热身、呼吸以及节奏等技能的培养,讲解各种注意事项,但是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则很少讲授。在课程开展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对跑步相关知识进行采集和整理。如跑步的定义、类型、原则以及好处等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跑步相关知识深入理解。如短跑训练可以提高爆发力,长跑可以提高耐力,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化等,让学生对跑步的好处深入理解,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田径教材内容,深入发掘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注重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化学生身体素质 在初中体育课堂活动中,田径场是田径教学的主要场地,同时由于教学条件、场地不足等原因,给田径课程活动带来影响。教师需要根据田径教学的特点,对社会资源进行深入开发和利用,设计具有特色的体育课程,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调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积极性,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例如,针对一些学校田径场地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徒步拉练、爬山等活动,促进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同时加强学校和社会公共体育场所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标准的场地,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活动。同时在学生体育技能培养的同时,需要注重学生自我防护和户外生存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初中体育田径教学中,在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深入发掘社会教学资源,还应当将安全问题作为首要内容,做好室外场地的选择和考核,采取相应的方式约束学生,保证学生的安全。‎ 三、注重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学生视野扩展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方式,创新课堂活动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教师应当注重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扩展学生的视野。教师根据田径教学内容,构建相应的课程资源讨论群,借助微信、微博、论坛等平台,加强田径教学经验的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吸收他人教学经验,改善体育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对田径课程信息进行寻找,结合学生田径活动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课程内容,不断完善体育教师备课活动。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视频,向学生展示田径项目规范动作,不断扩展课程知识内容,促进学生体育知识视野的扩展。如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比赛视频,通过视频的观看,帮助学生了解田径项目的规则和内容。同时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对田径项目发展历史深入理解,让学生对田径知识和规则的变化发展深入理解,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四、结语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促进课程资源的丰富,实现教学方式的改进,实现学生教学内容的丰富。田径项目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应当注重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体育教师应当以教材作为基础,深入开发课程资源,加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社会资源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实现学生全面综合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J].运动,2017(14):123-124.‎ ‎[2]李维.田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新课程上,2017(9).‎ ‎【篇四】‎ 摘   要: 田径运动是初中体育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长跑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不仅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锻炼学生坚定的毅力,提升学生的忍耐力,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文章基于初中体育长跑训练存在的问题,对初中体育长跑训练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 初中体育; 长跑; 训练; 身体素质;‎ 体育课程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形成,还能够放松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很大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进行身体和心理上的放松,而长跑则是不二之选。长跑主要考验学生的反应能力、忍耐力和冲刺能力,本文就这几点进行阐述,并提出具体实例,以供参考。‎ 一、初中体育长跑训练存在的问题 长跑是一项较难开展的体育运动,长跑的动作单一,没有很强的趣味性,导致学生参加长跑训练的过程中往往提不起兴趣。长跑训练是很难开展的,长久的长跑训练对学生来说是痛苦的,学生往往只有突破运动极限才能够取得体育锻炼的进步,这使其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些学生受身体素质的局限,在开展长跑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气短、胸闷等情况,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无法克服这些困难。所以,在开展初中体育长跑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没有计划性的长跑训练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是没有益处的,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损坏学生的身体机能。‎ 二、初中体育长跑训练策略 ‎1. 反应能力训练 一个人发现另一个人一拳打过来,其中枢神经意识到要进行一定反应,但是其具体反应是用左手格挡的同时用右手进行反击,也就是说或许需要一定的思考过程才能做出对应的选择,思考时间的长短就体现了反应能力的高低。同时,如果拳头袭击的速度太快,其意识可能会十分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定时间来进行反应。但是,如果一个人对这一拳的反应已经进行了一定训练,从而产生了思维上的“防御”,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省去思考的时间,从而更加直接地做出反应,即大大提高了反应的速度。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只在室内坐着上课。这样的学习模式会导致学生对突然发生的事件无法迅速做出反应,对学生反应能力的提高是很不利的。提高反应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学生自身相关的体育天赋之外,与专门的体育长跑训练也分不开。在长跑运动中,双方运动员竞争的时间比较长,即决定胜负的过程较长。若运动员自身的综合反应能力较差的话,可能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时候就会在体育长跑竞赛场上出现“先盛后衰”的情况。因此,运动员如何提高反应能力的水平就很重要了。教师可以改变原有的训练模式,进行趣味性的反应能力训练。‎ 例如,教师可以将体育游戏与课堂相结合,将数字1~10配上相应的动作,如数字4对应的动作就是站立,数字5对应的动作是向左转,数字6对应的动作就是蹲下,让学生根据教师口中喊的数字做出对应的动作,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这种方法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起来,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由于体育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体力,所以很多学生对体育学习提不起兴趣,而游戏化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 ‎2. 忍耐力训练 长跑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学生忍耐能力的考查。只有忍耐力较强的学生才能在长跑中脱颖而出,只有注重忍耐力的长跑训练才是有效的。学生在长跑运动中会遭遇自己运动的极限点,在超出极限点之后,长跑会变得十分艰难。很多学生在长跑训练中由于缺乏忍耐力的训练,在长跑中难以坚持下来。所以在日常的长跑训练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突破自己的极限点,在长跑训练中注重对忍耐力的训练,从而取得更好的长跑成绩。‎ 教师可以在进行长跑前,把长跑需要的一些呼吸技巧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理论上明白应该跑两步或者跑三步吸一口气,跑两步或者三步再呼一口气。然后教师要在学生即将到达自己的极限点时,在旁边喊出呼吸方法,帮助学生调整呼吸节奏,从而让学生在长跑的过程中掌握呼吸技巧,增强忍耐力。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长跑技能得到提升,并且可以让学生突破自己的极限。但是教师也不能对所有的学生采取同样的训练强度,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让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生理机能检查后,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再进行忍耐力的训练。而对那些本身身体素质就已经很好的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训练强度,为其提供最适合的长跑训练方法,从真正意义上锻炼其忍耐力。这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责任心是一个挑战,既需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关心学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冲刺能力训练 冲刺阶段在长跑中是至关重要的阶段,冲刺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在长跑比赛中超越他人,取得良好的成绩。长跑是一项注重坚持的运动,不但要在长跑的初始运用正确的跑步方法,更应该在长跑的结尾积蓄力量,突破学生体力的极限和忍耐度的极限。长跑虽然着重考查学生的忍耐力,但是在最后一圈也就是即将到达终点的时候,实质上也是对学生冲刺能力的考查。而冲刺能力,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激发自身的潜能来达到最快速度。长跑的时候,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学生的体力趋近于耗尽,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很难在最后时刻爆发出力量来进行冲刺。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设置合理的方案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能够通过冲刺训练不断缩短冲刺加速时间,加快冲刺的速度,爆发出更加强劲的力量。‎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慢跑两圈,再进行冲刺。这种训练主要设置在慢跑之后,更加接近在长跑冲刺阶段学生的身体反应,能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当然,在这种训练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跑400米的时候就进行最后冲刺,而身体素质稍弱的学生可以在最后阶段也就是在最后的100米或者200米再进行冲刺。教师不能把全体学生的冲刺时间固定下来,不然无论是对身体素质较差或者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教师也可以结合具体的比赛场景,设计适合学生的冲刺能力训练。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教师可在冲刺训练时,先让学生进行十分钟缓步跑热身,在热身的时候再做一些大跨步动作,以提前为冲刺做好相关的准备,并要求学生至少完成10组冲刺,同时每一组冲刺应持续十二秒左右,以能达到的最快速度来完成。但是教师也要注意,每组训练间休息至少一分钟。‎ 三、结语 总之,教师在开展长跑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忍耐力和冲刺能力加强训练,可以提高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长跑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大致了解长跑所需的基本技能,并根据这些技能的训练需要,对所教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学生定制一套具体方案,告知学生长跑时的注意事项,在保证学生安全不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长跑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海明.初中学生中长跑项目的身体素质训练[J].当代体育科技,2017(28).‎ ‎[2]徐亮.初中体育中长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田径,2016(08).‎ ‎[3]刘邓生.试论初中体育中长跑项目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6(10).‎ ‎[4]张成军.试论初中体育中长跑的训练意义与技术指导[J].田径,2015(11).‎ ‎【篇五】‎ 摘   要: 长期以来,高中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强调的也是运动技能的培养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于体育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教师很少去考虑和研究。正因为如此,有必要对体育教学进行探索和改革,让学生能够真正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得自己的综合素养得到培养,实现增强体育课程实用性的作用,并在课程中加强德育渗透。‎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实效性; 措施;‎ 一、目前的体育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认识不够 高中学生由于面临升学压力,很多学生压缩自己活动的时间,挤出时间安排其它学科的学习。学生本身也认为体育课对于目前的阶段存在的意义不是很重大,甚至有些学生会认为体育课程的安排是浪费学习时间。学生的认识不足,导致体育课程变成无关紧要的学科。‎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传统教育模式对于学生和老师的考察依据是成绩,这似乎成为高中学校评判老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也正由于这样的弊端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实效性的认识不足。‎ ‎(三)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较少 同样的,高中教师在平时课堂上出于理解学生平时的压力,给学生充足的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选择活动。有些老师则是组织学生简单地学习一些体育知识,但是方式也是教师对动作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跟着老师做就可以。但是,大部分教师在讲解时学生都是抱着偷懒的心态,消极对待。根据调查,高中大概基本都是一周安排一节体育课,但其实这样的课程安排想要起到锻炼身体和学习一门体育技能是很难的。‎ 二、体育课程实效性突显的重要意义 ‎(一)强健体魄,休养身心 首先,体育课程的开设是让学生能够锻炼身体,达到强健体魄、休养身心目的。高中学生由于每天上课时间安排得很满,自由活动的时间其实很少,再加上每天处于高压状态之中,加强身体锻炼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组织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对于不愿意活动的学生可以慢走或者静静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调整一下自己的状态。‎ ‎(二)培养创新意识 能够在体育课程中达到培养自己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体育课程中可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简单地制作一些手工艺或者体育教具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大胆想象动手操作。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研发小游戏,只要可以在保护大家安全的前提先都可以试玩。体育课程是相对很开放的课程,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教师也要结合实际情况支持和鼓励学生。‎ ‎(三)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体育课程其实不仅仅是足球、篮球等活动,还有很多的体育知识学生都没有了解和接触。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其实是有很长的历史,其中一些演变的过程也很值得学生去思考和关注一下。同时,体育运动其实对人体构造以及一些关键的部位如何保护都具有很完备的知识储备。当然,老师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如给女同学讲解一些女子防身术,让学生增强保护自己的技能;给男同学讲解一些在平时打闹中应该要注意的关键性的穴位等知识。体育课程其实是一门很复杂和包罗万象的课程,深入研究就会学习到很多贴近生活的知识。‎ 三、增强体育课程实效性的措施 ‎(一)注重德育渗透 高中体育教学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全面健康型的人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在平时的育人过程中将德育思想贯穿其中,培养学生健康合理的生活习惯以及刻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具有高度的集体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培育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学生,为日后在社会中就业或者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高中学生普遍就学压力大,不少同学因为学习成绩难以提高或者难以面临学习的压力而变得易怒、脆弱、抑郁、焦虑,但是体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压力和提高情绪的。据研究发现,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达到治疗心里疾病,缓解不良情绪和抑郁焦虑的症状。因此,对于高中学生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压力的学生来讲,这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有义务在平时的上课中为学生创设运动情景,着力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加以夸奖,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自我调整心理状态和情绪,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关注特殊群体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同学大肌肉群动作力量不足、平衡能力差,这些同学普遍因为自己的这样的小缺陷不敢大胆尝试,胆小谨慎,不能大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潜力。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关注这类学生,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且给予他们展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发现自己也可以做到,使得他们能够在体育课上健康快乐地放松自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课程的实效性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意义,同时也可以满足当前追求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课程在高中学生极为高压状态下的调节作用不可忽视的,所以体育教学应被高度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娜.探索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现代化,2018,(39) :385.‎ ‎【篇六】‎ 摘要: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 在教会学生运动方法、技巧、能力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不但要教给他们知识, 还要教会他们做人。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更是体育新课标的要求。该文从体育对德育教育的意义、德育教育在体育活动中的体现、在体育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以及体育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技巧等4个方面进行阐述, 为体育教师进行德育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育教育,新课程标准 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展、良好品德修养养成的重要时期。在学校教育中, 对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重要内容,‎ 而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 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有方法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关于体育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1 体育对德育教育的意义 在我国当今教育中,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中。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体育既要育体, 还要育心, 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新课标的要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目标提出了五大教学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由此可见, 体育是同德育、智育是联在一起的, 德育教育是体育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运动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 塑造学生健康体魄, 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塑造学生灵魂。体育教育本身首先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包含了情感教育、挫折教育、拼搏精神和坚强毅力等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就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之中,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英勇拼搏、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相互帮助、严于律己、为国争光等意志品质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 德育教育在体育活动中的体现 ‎(1) 不同的体育教材体现不同的德育教育。例如:田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体操技巧项目可以培养学生果敢、机智、相互帮助等品质;集体性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体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战胜挫折、克服骄傲自大。因此, 体育教材丰富的内容本身就是一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培养的教餐。‎ ‎(2) 不同的体育教学组织方式、学练方法体现不同的德育教育。任何体育活动的组织都不是固定的, 它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学练方法。例如:按照运动水平进行分组轮换,‎ ‎ 把水平相当的放在同一组进行练习,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练习当中的保护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和对同伴的信任;分组进行团体竞技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运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以好带差的分组学练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友情;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这些组织教法过程中都蕴含着生动的德育教育因素, 因此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去进行各方面的德育教育。‎ ‎(3) 不同的体育竞赛活动体现不同的德育教育。例如, 开展田径运动会, 能够激励学生力争上游, 奋勇拼搏的竞争精神, 还能培养为班争光的集体主义精神;开展大课间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终身体育意识, 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创新能力、找到自信;开展团队比赛 (篮球、足球、毽球等)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 积极应对各种困难, 并果断做出决策;开展小球类项目比赛 (羽毛球、乒乓球等) 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应对挫折和失败并保持稳定情绪;开展体操、武术、健美操等项目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形体美的追求和勇敢、沉着、机智、果断和自控能力。因此, 体育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比赛项目制定一套适合本校实情的长远的体育竞赛计划。‎ ‎3 体育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 ‎(1) 在常规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体育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制度, 它不仅能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 还具有强大的思想教育效果。它包括严格的考勤制度、规范的着装、师生问好、安全教育等内容。贯彻这个制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文明礼貌的教育过程。比如, 在集队环节, 教师可以弘扬准时的品德, 在结束环节, 可以对收拾器材的学生进行表扬, 以达到教育学生要无私奉献的目的。在常规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就是要灵活多样, 符合实际, 因势利导。‎ ‎(2) 根据不同的教材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材内容多样, 每个项目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体育教师要根据特点挖掘其内涵, 并结合学生学情,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德育教育。比如:学习篮球、排球、足球、接力等项目, 教师在讲战术、技术配合时, 要特别强调集体配合的重要性, 进而灌输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明白一场胜利是来自集体的奋斗, 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耐久跑是一项目吃力而且枯燥的项目, 体育教师就要强调它的意义, 可以从马拉松的故事讲起, 进而进行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等思想教育。在队列练习时就应突出遵守纪律、严肃认真, 步调一致的教育。为此, 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的内涵, 结合学生特点融合德育教育。‎ ‎(3) 体育教师的情感作用及表率作用。所谓为人师表, 就是要求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 从日常习惯到为人处世都应该成为学生的模范。这样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所以我们体育教师时时要留意自己的形象, 上课准时, 教学讲解示范准确规范, 说话文明, 言而有信, 敢做敢当, 不怕辛苦, 细致耐心, 关爱学生, 帮助学生, 面对学生的问题要有专业精神不能随口忽悠学生, 处理突发事件实事求是、公平公正, 用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4) 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合适的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在备课环节就应当注重教材内容与教法选择的合理性, 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比如投掷实心球, 运用启发式教学。先让学生了解基本知识:握球的方法、力学原理分析, 然后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思考与练习, 让学生自己琢磨怎样才能投得更远, 最后总结分析, 教师再提出建议。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的思想活动在教学中呈现积极状态。作为体育教师而言, 要能结合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活动, 利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思想教育。‎ ‎(5) 关注学生性格差异, 因材施教。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思想教育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 这样教育才能奏效。不同的学生,‎ 有不同的内在, 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性格差异, 对于同一个问题,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关键点在于, 教师要了解学生, 针对他的需要, 对症下药, 这样思想教育才能有的放矢。例如:批评教育。有的学生受到批评能够接受, 得到改正, 而有的学生受的批评后可能出现变本加厉的情况。‎ ‎(6) 结合感人的体育事件进行德育教育。大部分的体育课都是在室外, 但偶尔雨天体育课就在课室,‎ ‎ 这个时候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室里给学生介绍我国体育发展历史、体育成就和为振兴我国体育事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感人事迹,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中国健儿为了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事迹去感染、激励学生;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给学生播放体育赛事的精彩感人时刻, 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7) 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在学生学练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及时做出合理评价, 并要抓住时机因势导利, 及时表扬、批评, 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每个值得称赞的行为体育教师都要做出好的评价, 给予肯定, 树立正气, 以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课堂的不良行为体育教师要进行适当适时的批评, 及时教育, 启发学生认识和改正;体育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心灵深处的闪光点, 适时称赞, 以达到教育所有学生的目的。‎ ‎4 体育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技巧 ‎(1) 暗示法。就是通过语言或是体态暗示学生,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 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眼神、间接的语言、手势等传递信息给学生, 以示提醒或制止, 以达到教育的效果, 这比当众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 语言激励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激励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激励先进, 鼓励后进, 表扬战胜困难、英勇顽强的行为。‎ ‎(3) 宣传教育。就是通过体育媒体, 让学生对运动赛事进行了解, 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 激发学生自我提升意识,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4) 以德服人。俗话说:“一屋不扫, 何以扫下天?”体育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在处理体育教学突出事件时, 要依据事实, 讲明道理, 对事件进行公正合理的处理, 做到不偏不倚,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事非观。‎ ‎(5) 捕捉恰当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机非常重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把握和捕捉良机, 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 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例如, 接力比赛时, 摔倒的学生立即站起来继续比赛, 体育教师对这种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对培养学生顽强拼搏、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有很大作用。面对某些不良行为时, 批评的时机要因人而异, 面对自尊心、叛逆心强的学生最好是事后单独谈话比较妥当。‎ 综上所述, 通过体育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是校园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体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又无不体现了德育教育的内容。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挖掘体育教育中的德育素材, 结合实际、把握时机, 采取有效方式, 把德育教育融入体育教育的每个环节, 使德育教育寓教于乐, 体现体育教育潜在价值, 实现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目标,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炳容.浅谈中学体育课的德育渗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张志勇.体育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党建工作经验总结材料六篇 党建工作经验总结材料六篇 ‎【篇一】‎ ‎**市**区认真落实“基层减负年”要求,着力在基层党组织“减肥、减负、减忧”方面下功夫,真正让基层党组织在群众面前秀出完美好身材,提升服务居民高效能。‎ 一是清除挂牌、取消证明,减掉多余“小肥肉”。为破解“挂牌多”“证明多”难题,先后印发了《关于清理规范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挂牌机构的通知》《关于重申规范社区开具证明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村、社区“123”挂牌事项和“9不开”证明。“123”即,“一个审批”,凡是想要在村、社区进行挂牌的单位,必须统一由区委组织部进行审核,对“不出钱、不出人”的挂牌单位一律挡在门外。“两道程序”,坚持先清理、后规范,除党组织活动阵地大门两侧牌匾和明确挂牌的机构外,一律予以清除,目前,共清理机构挂牌25类176块。同时,对确因工作和服务群众需要,经审批后可在规定地点统一悬挂标识。“三块牌匾”,在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大门两侧,只能竖挂村、社区党组织和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3块牌子,明确基层主责主业。“9不开”,即“无违法犯罪”“亲属关系”“患病”“无业”“户在人不在”“低保”“单身”“危房”“不拆迁”等证明不再由社区开具,并规范了统一的证明制式格式。‎ 二是分担任务、共融共建,减少日常“小烦恼”。“任务多”“事情杂”是基层开展工作的“头疼事”,为切实减轻基层人少事多,着力在“找帮手”上下功夫,印发了《关于建立“先锋家园”深入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的实施方案》,8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1200余名党员积极踊跃到社区报到,组建了以90支志愿服务队伍为主体的“先锋家园”,通过群众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初步探索了“社区吹哨、部门报到”运行机制。开展市民文明教育、上门义诊、扶贫帮困、环境治理、矛盾化解等工作,进一步缓解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和任务负担。同时,以签订《社区资源共享承诺书》契约化方式,驻社区单位先后向社区居民群众开放阅览室13个、文体场馆22个、道德和**先锋大讲堂22个、单位厕所10 个,做到了单位与社区资源共享、阵地共享、文化共享。‎ 三是提升服务、定期疏导,减轻内心“小忧愁”。“压力大”“理解少”是基层工作者普遍存在的“烦心事”,为减轻基层工作者的心理负担,健全了区、街两级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体系,每年在自主培训的基础上,积极选派基层党务干部赴外培训,不断拓宽街道社区干部视野。加强基层工作力量,采取社会购买、公开招聘等方式,为11个社区配备了33名民生协理、综治专员,逐步形成“一人一岗”“AB互补”的工作模式。鼓励参加社工考试,对持证社工每月给予200元—500元的奖励性补贴。同时,积极利用“老党员工作室”“心理驿站”“****谈心谈话制度”等,定期对基层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及时了解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惑、家庭中遇到的困境、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真正让减负减到实处,暖到心里。‎ ‎【篇二】‎ 近年来,**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富民党建”主题,以提升基层组织力为重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任务落实,认真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持续深化包联驻村工作,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了全**农村牧区党建科学化水平,让广大农牧民过上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党建引领促融合,多方合力助脱贫。通过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把**村、包联部门、帮扶企业组建成一个党建联合体,推动形成“村党支部+帮扶企业+包联部门+贫困户”产业发展新模式,聚合各方力量,大力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推动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用实际行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谋幸福。2019年以来,全**共成立了农牧民合作社13个、农牧业企业24个,达成帮扶**村集体经济项目108个,吸纳企业投资7300余万元,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达2亿元,年盈利收入突破亿元大关,9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上,引领带动全**2108名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面脱贫。‎ 齐抓共管聚合力,集中整顿促转化。坚持把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坚持边查边改对症下药,专门成立了由全**40名县处级领导带队任组长,各镇主要领导、包片领导、包联单位负责人、驻村第一书记为成员的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组,按照“四必访”和“三必问”要求,逐村开展摸底排查,确保所有**村全覆盖,弄清每个**村的具体问题,最终确定了4个**村党组织为软弱涣散整顿对象,按照“八个一”工作机制,以“一村一策”原则制定了整顿转化工作方案,现已全部整改完毕。‎ 包联驻村解难题,履职尽责显担当。按照“抽硬人、硬抽人”和“一村一队”的工作原则,2019年共选派了165名优秀年轻干部开展驻村工作,广大驻村干部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十项具体任务”,立足岗位职责,积极利用包联单位和帮扶企业人财物等政策、资源优势,不断强化帮扶力度,切实帮助解决突出问题,助推**村加快发展,引领基层群众增收致富,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以来,各包联部门和帮扶企业共为全**7个镇138个**村实施土地整理项目48个,整理土地54705亩,新修农村公路345公里,打机电井324眼,改造高低压线路819公里,安装配备变压器322个,新建或启用蔬菜大棚121栋。通过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和农村电商等平台,帮助全**农牧民销售农副产品1600余万元。‎ ‎【篇三】‎ ‎**深化实施党建示范创新提质工程,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性创新提质。充分激活城市基层各类党组织,实现组织功能、组织优势、组织力量最大化,不断提高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 深入开展融合党建,在做强街道上创新提质。抓住机构改革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推动街道聚焦主责主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调整优化街道内设机构,强化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机构和力量。成立街道社区联合党(工)委,推行联合党委书记轮值制度,定期组织召开联合党工委联席会议,召开互联互动工作推进及表彰会议,实行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积分制,2019年以来,4个街道与盟**232个机关事业单位签定共建协议书,共计6116名党员到社区开展“双报到”工作,累计认领服务需求2239条,开展环境卫生清扫、帮扶慰问、志愿服务、联谊等活动224次,走访慰问党员、困难群众400余人,解决实际问题71件,投入资金20余万元,为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党建引领推进社区治理,在做优社区上创新提质。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是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广泛动员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群众团体、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采取吹哨报到、专兼职网格员+执法力量,解决好辖区矛盾和问题。二是强化引领物业管理。组建以辖区物业公司为主的非公经济组织党支部,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逐步进入业委会成员,针对辖区物业矛盾纠纷较多的状况,街道充分发挥社区法律服务站的工作优势,组织法院、公安、交通、市监、城市执法等部门力量,组成联合调解工作组开展物业矛盾纠纷工作。三是完善网格管理,街道设置街道、社区、片区三级社会治理网格,把党建工作、服务群众、市容环境、安全稳定等纳入网格管理,充分发挥街道联动指挥分中心联动指挥效能,积极发挥专兼职网格员作用,形成社会治理联动指挥机制,在辖区网格内,及时发现问题线索,第一时间处置、解决,先后化解邻里纠纷、夫妻矛盾、物业管理、水、电、暖等大小矛盾纠纷660余件。‎ 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在做实服务上创新提质。以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站)建设为契机,不断强化城市基层党建的引擎作用,结合街道、社区综合改革、法治政府建设和“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逐步建立起构建组织融合、资源融合、工作融合,实现多元联动的党建融合新格局,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三级组织联动、充分发挥各领域党建的融合效应,全**4个街道20个社区90个党支部共开展集中学习246次,送学上门259人次,累计发放学习资料2074本,开展集中研讨36次,组织爱国主义教育40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39次,集中轮训4次,调研46次,形成调研报告32篇,累计讲党课30次,受众2400余人。通过调研走访、开门纳谏等途径,收集问题126条,其中整改完成113条,切实解决了小区排污、变压器更换、天然气接通、充电桩布设、围墙修缮等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篇四】‎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这样那样的矛盾不断突显,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区着力在加强城市党建引领力上下功夫,架起“服务、组织、资源、治理”四座连心桥,让党的关怀和温暖充满城市每一个角落。‎ 提能力、找问题、谋思路,打造“服务”连心桥。一是积极选派15名街道社区书记到深圳、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学习考察,编印了《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资料汇编》等学习教材,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为载体,深入开展以“思想再解放、融合促发展”为主题的城市基层党建大学习大讨论,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二是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调研活动,由15名县处级党员干部带队,深入4个街道(镇)和11个社区,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检视问题等方式,全面了解掌握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找准基层治理的问题短板,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方法和路径。三是制定印发了《**区城市基层党建“融合行动”重点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围绕“思想融合、组织融合、资源融合、治理融合和保障措施”5个方面,细化了26个小项的具体任务措施,明确了完成时限和牵头责任单位,确保城市基层党建方向明确、任务具体、保障完善。‎ 明责任、抓落实、促引领,打造“组织”连心桥。在区委层面,坚持大抓基层,履行主体责任,成立城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除区级职能部门外,还把驻区单位和街道党工委吸收进来,共抓基层党建,共商区域发展。在街道层面,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作用,2个城市街道全部建立“大工委”、党建联席会议,将辖区内各类党组织负责人吸纳进来,明确包抓街道工作的常委同志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做到了“一月一会一主题”。在社区层面,建立“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网络体系,组建11个社区联合党委,成立网格党支部30个,设立楼栋党小组42个,通过“轮值书记”“兼职委员”等制度发挥成员单位的优势。在商圈市场、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新兴领域,建立了2个个私党群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实行街道社区对辖区小微企业、社会组织等党建工作实行兜底管理,打造了夕阳红文艺、果品批发市场、创业街、自行车和乒乓球协会等一批功能型服务点,努力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党建联合体,推进了党的基层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创新。‎ 建机制、聚合力、搭平台,打造“资源”连心桥。一是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统筹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探索建立资源清单、服务清单、项目清单,推动实现双向联系、双向服务。例如,拉僧仲街道采取“双向承诺、协议共建”的方式,将辖区各类党组织聚拢到街道党工委周围,实现责任共担,难题共解,活动共办。**街道推行“一册一卡一号”,即便民服务手册、便民服务卡、微信公众号,将在职党员、社区党员有机联结起来,为居民群众开展服务,让每名党员“发光发热”。二是印发了《关于建立“先锋家园”深入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的实施方案》,87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1200余名党员实现“双报到双服务”,通过群众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初步探索了 ‎ “社区吹哨、部门报到”运行机制。同时,社区党组织采取“季度小结、半年反馈、年底考核”管理机制,建立在职党员进社区年度档案,民主评选“星级党员”,调动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热情。三是街道社区党组织组建了以90支志愿服务队伍为主体的“先锋家园”,开展市民文明教育、上门义诊、扶贫帮困、环境治理、矛盾化解等工作,形成了社区+物业+包联长效机制,寓“心”于服务,融“情”于群众。以签订《社区资源共享承诺书》契约化方式,将驻区单位的硬件设施向社区居民群众开放。目前,共开放阅览室13个、文体场馆22个、道德和**先锋大讲堂22个、单位厕所10 个,做到了资源共享、阵地共享、文化共享。‎ 抓队伍、强阵地、谋创新,打造“治理”连心桥。一是不断充实工作力量,采取社会购买、公开招聘等方式,为11个社区配备了33名民生协理、综治专员。鼓励参加社工考试,138名社区工作者中,具备专业社工资质的占11.6%,对持证社工每月给予200元—500元的奖励性补贴。二是投资300余万元,集中打造了3个“精品社区”、2个商贸和个私经济党群服务中心,并统一规范了功能设置、外观标识和管理制度。在住宅小区、棚户区及单体楼集中片区设立居民活动室24个,形成了社区活动场所“1+N”建设使用新格局。三是探索“156”基层治理新模式,即以小区党组织为核心,通过“走、记、办、回、评”五个步骤掌握民情、办理民事,采取上门、组团、代办、预约、错时和志愿服务六种方式满足民需,实现民情掌控无盲点,精准服务无缝隙。四是以“党建+”系列活动为抓手,引导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把群众的需求作为互联互动的结合点,开设民生服务“直通车”,建立了43个网格微信群,在7个社区建立学生“五点半课堂”,在45个居民小区设置了“十五分钟”生活圈导图,进一步提高了精细化精准化服务水平。打造暖心服务“红名片”,探索创新了“四民五心” “四联四共”“三微三带动”等社区党建品牌,做到了一社区一特点、一社区一品牌。‎ ‎【篇五】‎ 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促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主体责任,抓好工作落实,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市把脉基层,开方抓药,有效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良性、健康运行。‎ 组建党建“智囊团”为基层党建把脉。从党组织书记、分管副局长、党务干部中,选出了15名理论功底深、指导能力强、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机关干部作为首批党建“智囊团”成员,切实发挥专家引领作用,通过采取“基层点菜、工委接单、专家授课”等方式,向广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传授工作经验和先进方法,并通过开展实地调研、互动交流等形式,为党建问诊把脉。2018年以来,针对个别机关党务干部业务不精、党建与业务工作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强化教育培训、党建结合业务、注重载体创新、健全激励机制等22条具体建议,被市直机关工委采纳17条。‎ 量化考评“晒清单”为基层党建开方。制定下发《党建工作量化管理考评实施细则》《党建工作任务推进清单》及《党建工作责任落实清单》,将党建工作任务按月、季度、半年、全年细化分解为4个基本项33个具体项,把责任目标层层予以分解,根据工作实际和工作重点,强化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同时,将考评工作贯穿全年始终,通过单位自查、随机督查、年度互检等形式,及时掌握各党组织日常工作的开展情况,以查促改、以考促优,帮助各党组织找准不足,精准施策,在互学互促中提高机关党建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党员管理“积分制”为基层党建抓药。细化**市党员积分制管理细则,采取百分制积分方法,将“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标准与党建工作、业务工作、队伍建设中心工作充分融合,逐一严明积分标准和分值,实行“一人一档,跟踪管理”,以打破党员管理“大锅饭”为导向,充分结合党建和业务特性,对各项工作全面实施积分量化,同时结合开展“依法办、精准干”“争创优质窗口,争做服务标兵”活动,切实形成激励先进、鼓励奉献、体现差异的管理机制,提升依法办事能力和行政工作效率,引导党员提升服务能力,树立良好形象。‎ ‎【篇六】‎ ‎**区紧紧遵循党员在哪里,组织就跟进到哪里,党的工作就推进到哪里的原则,立足**教育基地“创业”+“育人”的属性,以“党建引领 育见未来”为理念,探索楼宇党建“+服务-问题×信任÷责任”的工作载体,推动组织联建、资源共享、企业互融,规范楼宇治理联合主体,让**教育基地12家校外教育培训机构,310名从业教师,5000余名学生有了主心骨。‎ 搭建三个平台加“服务”,助力企业专业化 发挥党组织组织优势,常态化开展街道和培训机构联建活动,帮助培训机构引进专业人才80名,帮助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帮助从业教师提升职业素养。发挥党组织资源优势,定期组织培训机构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5次,帮助企业树立校外教育品牌,提高家长满意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力争创业从业者价值最大化,家庭投资和孩子成才有效益。发挥党组织引领优势,适时组织培训机构和家长进行联谊活动12场次,企业充分展示资深教育硬实力,家长全面了解孩子成长全过程,促进企业获得感和家庭幸福感同步提升。‎ 注重三个维度,减“问题”,推动培训规范化 坚持党组织引领楼宇安全、企业规范、教师合格的思路,树立校外培训机构问题导向,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增强楼宇安全隐患排查监管力度,确保企业和孩子时刻置身于无风险的场所环境。会同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建立校外培训教育机构信息互通机制,及时排查、清理、关闭无资质、不规范的校外培训机构5家,确保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孩子真正受益,家长不被骗。联合相关执法部门定期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和专兼职教师进行资格审核和人员信息审查,确保人生安全、思想安全、成长安全。‎ 打通三个壁垒,乘“信任”引领发展一体化 发挥党组织思想引领作用,共享红色教育阵地和党员教育资源,开展“主题党日+”、群众性文化活动、文明争创活动30次,带动校外培训机构传播党的声音、厚植党的元素、贯彻党的教育思想。街道党组织围绕“建设有建设性的联盟、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群”思路,联合辖区8所公立学校吸纳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组建“最美海北立德树人党建联盟”,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强化校外培训机构党的思想理论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促进公立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联动融合发展。利用街道“红色展馆”党性教育基地,开展社会教育机构开展契约化红色体验共建活动24次,让教师和学生讲述红色故事、讲解党史国史红色奋斗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促进党性教育基地和校外教育机构思想政治教育双提升。围绕社区“四点半”课堂志愿服务载体,吸纳社会教育机构组团委派教师定期志愿服务贫困家庭的孩子,组织培训机构学有所成的学生与“四点半”课堂的学生结对互促成长。让教育机构的师生在回馈社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助人,学到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做人。通过团队、教师、学生,争做品格和能力双达标的“**之星”活动,逐步实现企业在融合中共同发展,企业与家庭在互信中建立品牌。‎ 建强三支队伍, 除“责任”助力教育多元化 围绕在**教育的每个孩子健康茁壮成长,凝聚联系**教育的每个责任主体,共同担起安全责任、管理责任、教育责任。在**教育基地联合党组织下,组织不同主体构建三支队伍。即:以物业管理企业为主,吸纳教育培训机构党员,组成**教育“红色物管员”队伍10人,负责楼宇保障和基础设施运行维护;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吸纳企业负责人和家长党员,组成**教育“红色监督员”队伍18人,负责培训机构资质资格日常核查和信息发布;以联合党组织党员为主,吸纳社区党员志愿者、从业教师党员和家长党员,组成**教育“红色服务员”队伍50余人,负责日常秩序维护以及孩子接送志愿服务等。三支队伍在联合党组织领导下,建立既相互联系又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形成合力为整栋楼宇、各家企业、所有孩子保驾护航。让企业品牌化发展有力量,让孩子全方位成长有源泉,让家庭投资教育有未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