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得)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班主任(心得)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班主任论文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 ‎  长期以来“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念一直被许多人持有,然而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精神障碍已成为当前我国病症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它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专利”,也成为了困惑一些孩子的“隐形杀手”。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 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 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曾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500多个教学班的两万多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过跟踪调查,结论是,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而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200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有焦虑症倾向者占49。82%,胆怯、自卑者占37。83%,抑郁症者占24。24%。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 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  一、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  1.   缺乏信仰,政治盲从。现在有的学生一提政治就反感,不愿接受正面教育,因而出现不明事理,不辩真假,学习盲从,在个人追求中一旦出现偏差,便心灰意冷,痛苦失望,自暴自弃等。‎ ‎  2.    压抑与自卑。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些学生会产生压抑 自卑,精神上萎靡不振,情绪上消极低落,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  3、性格孤僻,不合群。适应能力差,合群意识弱,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对同学不愿深交,对待学习不够主动等。‎ ‎  4、多疑和嫉妒,不信任他人。受疑心的困惑,在别人成功的面前,失去内心平衡, 为别人的成功而懊恼,为别人失败而庆幸,这是常见的嫉妒心理疾病。‎ ‎  5、残酷与自私心理。少数学生存在有这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以戏弄别人,暴露,嘲弄和编造别人的流言快事,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甚至以残忍的方式虐待动物,弱小的同学等。‎ ‎  二、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  孩子们的“心病”‎ 从何而来呢?据专家介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因素很多,包括先天遗传因素和生理基础,父母人格及其管教方式,挫折及其应对措施,家庭教育和经济条件,社会文化背景与外界环境影响以及卫生事业的发展等。但在这些因素中,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可以说举足轻重。‎ ‎  1、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  (1)过分保护、溺爱使孩子心理扭曲。父母不从孩子的实际生理与心理年龄出发,代包代办子女的一切问题,以致一些中学生到了高中不会削苹果,上了大学还不会洗衣服、叠被子。这种教养方式实际上就是溺爱,它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开拓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必然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受到限制,而在心理上,很可能逐渐形成胆小、依赖性强等不健康心理。再有就是隔辈的过度溺爱,宠惯娇养,同样会把孩子“宠坏”。因为家庭条件过于优越,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经常给孩子零花钱,直接会养成孩子乱花钱的不良习惯及盲目攀比的不健康心理。而生活一旦发生改变,手中没钱了,便容易产生不良行为,轻者抢掠同班或低年级同学的钱物,重者会逐渐演变成犯罪心理,以致到社会上进行欺骗、偷盗。‎ ‎  (2)严厉处罚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家长教育子女的态度有的比较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或者强迫孩子接受父母的看法与认识;或者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子女。长此以往,一些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伤害,很容易形成胆怯、自卑和孤僻的不良品格;还有的孩子可能变得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易怒,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严重的形成心理疾病。‎ ‎  (3)父母离异、父母的不良行为,更是直接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导致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许多孩子认为,父母离异是自己家庭的一种耻辱,于是产生自悲心理,以致性格越来越内向,形成心理残疾。而父母之间经常的争吵打斗,又是一些孩子暴力行为产生的直接根源。‎ ‎  2、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够。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往往对学生不尊重,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心理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  3、社会环境污染。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  依据这一理论指导,我认为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1、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提出鲜明的育人目标,即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协作,学会生活等。根据总目标,各年级确定相应的阶梯式目标,根据不同育人的目标而定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学校除了注重各学科课堂主渠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辅导外,另外可设置课程类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学校举办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关注后辈的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途径和方法。建立健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监护机制。明确监护内容,拓宽监护途径,及时发现,诊断,干预,辅导,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和心理障碍,从而形成由“心理辅导室------校园教育问题-----教师----家长----学生”的心理问题监护体系,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心理指导,引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子方法,使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协调发展,以创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 ‎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  (1)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  (2)   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  (3)   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  (1)       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 ‎,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  (2)       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  (3)         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  3、 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  总之,搞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仅靠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关注。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但据记者了解,目前许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没有落到实处,个别学校心理咨询室根本就没有建立,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因此,各级学校一定要把学生的心理教育重视起来,同家庭一道为社会培养全面健康合格型有用人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