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沉落变形观测5589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沉落变形观测55896

客运专线 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变形监测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变形监测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变形监测 一、目的 为满足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①线下构筑物变形评估 的需要,并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机,以及②为运营养护、 维修提供依据,应建立线下构筑物变形监测网,对线下构筑 物进行变形观测。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1、《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 [2006]158号); 2、《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 77号 3、《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铁建设2007〕85号)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5、《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变形监测 三、变形测量主要内容 变形测量的应建立变形监测网(包括水 平位移监测网、垂直位移监测网) 、设置变 形监测点以及变形观测。 变形测量的内容包括路基、涵洞、桥梁、 隧道等大型构筑物的垂直位移监测网和水平 位移监测网。 对于建设期间客运专线铁路来说重点是 垂直位移监测,也就是通常说的沉降观测。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变形监测 四、垂直位移监测网的建立 垂直位移监测网可根据需要独立建网,按 照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依照国家二等水 准测量精度施测,高程应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 系统。不能利用水准基点的监测网,在施工阶 段至少应与一个施工高程控制点联测,使垂直 位移监测网与施工高程控制网高程基准一致; 全线二等水准贯通后,应将垂直位移监测 网与二等水准基点联测,将垂直位移监测网高 程基准归化到二等水准基点上。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变形监测 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变形测量 等级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 变形观测点的高 程中误差(mm) 相邻变形观测点 的高差中误差 (mm) 变形观测点的 点位中误差 (mm) 三等 ±1.0 ±0.5 ±6.0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变形监测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n——为测段水准测量站数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变形监测 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 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准点: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 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的间距不宜大于1km。基准点宜 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 点或稳固的其它水准基点; 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 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 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基准点不足可加密,加密后的 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 的位置,并与建筑物稳固地连接在一起。沉降变形点按路 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为了保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基准点、工作基点 进行定期检测。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变形监测 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采用的仪器应进行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 每周期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 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周期变形观测时,宜按下列规定执行:   ● 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 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 固定观测人员;   ● 固定基准点和工作基点;   ●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路基沉降观测 五、路基沉降观测 1、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 1) 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 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工后 沉降一般不应超过15mm。 2) 沉降比较均匀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竖曲线 半径应能够满足下式要求时,允许的最大工后沉 降量为30mm。 3)路桥、路隧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差异沉 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 或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 路基沉降观测 2、路基沉降观测的内容和方法 路基变形监测主要包括:路基面的沉降观 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路基坡脚位移观测和 过渡段沉降观测。 通常情况下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 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路基沉降观测 ●地基沉降观测 非岩石地基,均应进行地基沉降观测。 地基沉降观测可采用沉降板、剖面沉降管、位移 计等方法进行监测。沉降板简单、实用、可靠,是 常用的地基沉降观测方法。 地基沉降观测沉降板埋设示意图 路基沉降观测 普通沉降板由底板、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见 右图。底板可采用混凝土预制或采用钢板,底板 尺寸为50cm×50cm×5cm,混凝土预制底板用 C25 混凝土预制;测杆采用Φ40mm钢管,与底板 固定在垂直位置上;保护管采用塑料套管,套管 尺寸以能套住测杆并使标尺能进人为宜。随着填 土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接高,每节长不超过 1.0 m。接高后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测杆 顶用顶帽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 杆下沉自由度。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 沉降板一般设置在线路中心或路肩,根据观测内容不 同,沉降板埋设于路基基底(路基基底处理完成后,在基 底碎石垫层顶部开槽埋设)或路堤基床底层表面(监测堆 载预压期间路基填筑体的沉降量),对于桩网复合地基应 埋设于垫层上顶面,沉降板埋设位置采用全站仪定位。 观测方法: a. 采用水准测量,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 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 b. 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 c. 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 心为一半球形的测点为宜; d. 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 程。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面沉降观测 路基面沉降数据是确定路基工后沉降是否满足无砟轨道铺 设技术要求的依据。路基地段均应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 路基面沉降观测采用观测桩法进行。在基床底层或基床表 层施工完成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埋设,桩周围用级配碎石固 定;当采用堆载预压进行路基处理时在卸载后埋设观测桩进行 测量。 路基面沉降观测观测桩埋设示意图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可采用埋设钢钎或钢筋混凝土沉降观测桩,钢钎长度 不小于60cm,直径不小于40mm,顶面磨圆。轨道板底座两侧或支挡等结构 物上设置观测桩时,可采用不锈钢观测标。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桩一般设置在路基面两侧路肩、轨道板底 座两侧或挡土墙等支挡结构物上,或根据需要设置,基 础必须稳定坚固。 观测方法:沉降观测桩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 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标顶面测点高程。 沉降板和路基面观测桩水准路线示意图 路基沉降观测 ●过渡段不均匀变形观测 路基过渡段不均匀变形是否满足无砟轨道铺 设技术要求,必须通过沿线路纵向的连续的沉 降观测进行判断或评估。 路基过渡段不均匀变形可以采用连续的路基 面沉降观测桩,也可采用沿线路纵向布置剖面 沉降仪进行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 过渡段不均匀变形路基面沉降观测桩埋设示意图 过渡段不均匀变形剖面沉降管埋设示意图 路基沉降观测 b.测量原理:剖面沉降观测管在路基断面埋设一 根柔性测斜导管,测头沿管内导槽每50cm移动一次, 测头的传感器可以测出在某一处的倾角,输出一个电 压信号,由读数计显示出数据。测头相对于水平面的 倾角的正弦函数,是测试的沉降位移。 a. 仪器构成:一般由探测器(沉降仪探头)、手提式 数字指示器、连接电缆、剖面沉降管、观测标和保护 墩等部分组成。 剖面沉降测试仪 路基沉降观测 剖面管采用专用的高强PVc塑料硬管,其抗弯刚度能适应被测 土体的竖向位移要求,柔韧性好,不易压碎。 沉降管两头设置0.5 m×0.5 m×0.95m C20的混凝土保 护墩。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20的混凝土灌注, 断面采用0.5 m×0.5 m×1.6m,并在观测桩顶预埋不锈钢观测 标。 c. 埋设位置:一般埋设于路基地基处理面以上,桩网复合地 基应埋设于垫层上顶面。 d. 埋设方法如下: 在地基加固或路基面施工完毕,填土至一定高度(0.6m )、 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20~30 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 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一定厚度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 降管内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 压面平齐。 沉降管埋设位置处于挡土墙或其他结构物处沿所设孔洞穿越。 路基沉降观测 e. 管口保护:在观测坑上加设盖板,对孔口进 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其周围的排水。 f. 观测方法如下: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 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标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标顶测量初值,然后用 横剖仪测量各测点。 横剖仪观测应在无风或微风的天气下观测。 测点间距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地质特点确定。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 于4mm/30m。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 3、观测断面布置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 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 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确定。 路基沉降观测以地基沉降观测和路基面沉降 观测为主。路基面沉降是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是 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技术条件的依据,因此, 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中又以路基面沉降 观测为主。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布置应符合以下基本原则: 1)能够反映构筑物的变形特征; 2)便于观测作业。 ●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 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沉降观测断面的间 距一般不大于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 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 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路基沉降观测 ●路桥过渡段、路隧过渡段、路涵过渡段, 于不同结构物起点5~10m处、距起点20~ 30m、50m处各设一断面。路涵过渡段宜在 涵洞顶斜向设置横剖面管,并于涵洞两侧2m 处设一观测断面。 4、观测点的布置原则 1)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 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 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路基沉降观测 2)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 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 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 基中心。(下图为未设堆载预压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 路基沉降观测 堆载预压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 路基沉降观测 3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 括剖面沉降管、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 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 双线路基中心及两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双 线路基中心,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 脚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 板位于同一断面上,剖面沉降管位于基底。 路基沉降观测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 路基沉降观测 4)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分别于路基中心,左右中心 线以外2m的路基面处各设1根沉降观测桩,观测 路基面的沉降。 未设堆载预压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 路基沉降观测 堆载预压路堑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 路基沉降观测 5、观测要求 观测精度一般应小于或等于变形的数量级。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限值的数量级为毫 米,因此,路基工后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精度采用1 mm, 读数取位至0.1 mm;剖面沉降仪的测量精度不应低 于4 mm/30 m。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 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 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期。观测数据不 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 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路基沉降观测 6、观测点的转移 路基面观测设备由于受到施工干扰,其设置位置 及方式有时候需要根据施工进程进行调整。 比如用于测量路基面沉降的沉降板在预压土卸载 后如果保留会对后续基床表层填筑及轨道结构施工造 成干扰,因此需要随预压土一起撤除。为保证路基面 沉降观测的连续性,可在路肩位置设置观测标取代沉 降板的观测。 路肩观测标同样存在施工干扰及稳定问题,因此 可在轨道底座板施工完成后,将观测标移至底座板边 缘进行长期沉降变形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 观测点的转移 路基沉降观测 7、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 1次/天 沉降量突变 2~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3天 堆载预压或 路基施工完毕 第1个月 1次/周 第2、3个月 1次/2周 3个月以后 1次/月 架桥机(运梁 车)通过 全程 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 后每1次/天,连续2次;其 后1次/3天,连续3次;以 后1次/周 无砟轨道铺设 后 第1个月 1次/2周 第2、3个月 1次/月 3~12个月 1次/3月 在沉降观测实施过程 中,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 根据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 速率进行调整。 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 差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 频次; 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 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 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 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 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 8、路基沉降观测成果资料整理 1)应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格, 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观测资料应齐全、 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 2 )根据观测资料,及时完成每个观测标 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的绘制。 3 )及时整理、汇总、分析沉降观测资料, 按有关规定整理成册,报送有关单位进行沉降 分析、评估。 桥涵沉降观测 六、桥涵沉降观测 1、桥涵变形控制标准 桥梁墩台:自无砟轨道铺设后,桥梁墩台的均匀沉降量不应超 过15 mm,相邻墩台的沉降量差不应超过5 mm。 徐变上拱度:终张拉60 d后,跨度L≤50 m梁体跨中徐变上拱 度不应大于7 mm;跨度L>50 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不应大于L/7 000或14 mm。 涵身整体沉降:要求无砟轨道铺设后的工后沉降量与相邻段的 路基相一致,且≤15 mm。 涵节间的差异沉降:要求控制相邻涵节的沉降量,且沉降差不 得大于5 mm。 涵路差异沉降:要求涵身沉降与过渡段的沉降应基本一致。当 不一致时,其形成的沉降差不得大于5 mm。 桥涵沉降观测 2、桥涵沉降观测的内容 桥梁变形观测包括桥梁承台、墩身和梁体 徐变变形观测; 涵洞变形观测包括涵洞自身及涵顶填土沉 降观测。 3、桥梁观测标埋设原则: 1)桥台观测标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 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 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桥涵沉降观测 桥台变形观测点布置示意图 桥涵沉降观测 2)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 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 标-1、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 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 上。 沉降变形观测标志应牢固设 置于桥梁结构上,观测标志直径 20 mm,埋入混凝土深度500 mm并设标准半圆弯钩,外露 20mm,材质为不锈钢 GB00Crl7Nil4M02。 桥涵沉降观测 3 )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14m时(指承台 顶至墩台垫石顶),需要埋设2个墩身观测标;当墩 全高≤14m时,埋设1个墩身观测标。 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 0.5m左右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 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 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 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 桥涵沉降观测 桥涵沉降观测 2 0 4 0 100 20 120 20 2 1 0 1 0 1 0 4 40x40x2 墩身观测标埋设示意图 桥涵沉降观测 4、梁体变形观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 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前3孔梁逐孔设置观测标,每30孔梁选 择1孔梁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 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 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梁进行重点 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 可每10孔梁选择1孔梁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 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 2)简支梁的1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 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 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 置点相同。 桥涵沉降观测 梁体变形观测点布置 桥梁徐变的观测标志同于桥台、承台等沉降变形观测标志。 3)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6个观测标,分 别在支点及跨中设置。 4)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应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施工单 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 桥涵沉降观测 大跨度梁体徐变观测路线示意图 小跨度梁体徐变观测路线示意图 桥涵沉降观测 5、涵洞观测标埋设原则 涵洞自身沉降观测需要在涵洞边墙两侧布置沉 降观测点,测点数量不少于6个。涵顶填土沉降观 测参照路基地段沉降观测点布置方式,采用在涵 顶线路中心位置埋设沉降板进行观测的方式。 桥涵沉降观测 6、桥涵变形观测要求 1)依据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变形观测点布点图,确定变形观 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变形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观测方法可采用 支路线法和附合水准路线法。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 观测均沿同一路线。 2)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首期观测应连续进行二次观测,取 其平均值作为首期观测值。 3) 变形观测中应符合以下规定: ●按三等垂直位移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各次观测宜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桥涵沉降观测 桥涵沉降观测路线示意图 桥涵沉降观测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设置观测点 墩台混凝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 1次/周 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二者高程转换时的测量精度要 求不应低于首次测量要求 预制 梁桥 架梁前 全程 1次/周 预制梁架设 全程 前后各1次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 1次/周 桥位施 工桥梁 制梁前 全程 1次/周 上部结构施工 中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 1次/周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架桥机 (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 其后每1次/天,连续2次, 其后1次/3天,连续3次, 以后1次/周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 轨道铺设前 ≥6个月 1次/周 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次/天 无砟轨道铺设 完成后 24 个 月 0~3个月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 1次/3月 13~24个月 1次/6月 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7、桥涵沉降观测频次 桥涵沉降观测 梁体变形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周期 预应力张拉期间 张拉前、后各1次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安装前、后各1次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 张拉完成后第1天 张拉完成后第3天 张拉完成后第5天 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每天1次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第0~3个月,每1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第4~12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第13~24个月,每3个月为一测量周期 注:梁体变形观测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桥涵沉降观测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涵洞基础施工完成 设置观测点 涵洞主体施工完成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 涵顶填土施工 全程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每1次 /天,连续2次,其后1次/3天,连 续3次,以后1次/周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涵洞完工~无砟轨道 铺设前 ≥6个月 1次/周 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 少于2个月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6个月 1次/天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0~3个月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 1次/3个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注:观测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桥涵沉降观测 8、桥涵沉降观测成果资料整理 1)应采用统一的桥涵沉降观测记录表格,做 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 规范,符合设计要求。 2 )根据观测资料,及时完成每个观测标志点 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的绘制。无砟轨道桥梁 相邻墩台累积沉降量之差:Δ≤5 mm。 3 )及时整理、汇总、分析沉降观测资料,按 有关规定整理成册,报送有关单位进行沉降分析、 评估。 隧道沉降观测 七、隧道沉降观测 1、隧道变形控制标准 1)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 2)轨道基础与路基、桥涵等结构物间的工 后差异沉降小于5mm,折角不应大于 1/1000 。 隧道沉降观测 2、观测时机 隧道变形测量应在隧 道主体工程完工后(一般 在仰拱施工结束后)进行, 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 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 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 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 测期。 短隧道(长度2km以下)观测路线示意图 长隧道(长度2km以上)观测路线示意图 长隧道如果有斜井, 可附合到斜井口水 准点。 隧道沉降观测 3、观测断面布设原则 1)隧道洞门结构范围内应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2)隧道内围岩变化处应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3)隧道内一般地段观测断面的布设应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Ⅱ级围岩 段原则上不设变形观测点,必要时每800m设一处变形观测断面,Ⅲ级围岩每 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 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应适当加密布设。 4)隧道洞口、明暗分界处和变形缝处均应进行沉降观测。 5)每个观测断面在仰拱填充面距离水沟电缆槽侧壁10cm处埋设一对沉降 观测点。 隧道沉降观测 4、观测点位布置与埋设 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 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 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2 m处。 沉降观测标志埋设如下图所 示,按水准测量法,采用水准仪 进行量测。 隧道沉降观测 5、隧道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隧底工程完成后 3个月 1次/周 无砟轨道铺设后 3个月 0~1个月 1次/周 1~3个月 1次/2周 隧道沉降观测 6、隧道沉降观测成果资料整理 1)应采用统一的隧道沉降观测记录表 格,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观测资料 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 2 )根据观测资料,及时完成每个观测 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的绘制。 3 )及时整理、汇总、分析沉降观测资 料,按有关规定整理成册,报送有关单位进 行沉降分析、评估。 观测注意事项 八、观测注意事项 1、沉降观测数据是沉降预测的基础资料,直接决 定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沉降观测工作任务量大,要求 高,专业性强,需要具有资质的专业测量队伍承担。 测量过程中应根据精度控制要求配备测量仪器与设备, 并加强测量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同时需加强沉降观测 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检查和指导,保证沉降观测工作按 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行。 2、为保证观测结果真实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必 须加强水准基点、观测标志和观测元器件的规范设置 与保护工作。 观测注意事项 3、异常数据的分析处理 现象1:水准基点扰动引起的异常观测数据。 分析处理方法:水准基点破坏或发生较大扰动时, 现场测量时可以发现,应及时恢复水准基点并进行补 充测量,然后才能进行变形观测。当平面基点、水准 基点少量扰动时,现场测量不易发现,但通过对引用 同一水准基点的多个观测标突然发生同一趋势较大量 的异常变化分析,结合相邻水准基点的检核结果可以 判定原因。当确认属于水准基点扰动时,应首先对水 准基点进行补充测量,消除问题,然后进行变形观测。 观测注意事项 现象2:观测标或观测元器件扰动引起的异常观测数据。 分析处理方法:当观测标或观测元器件破坏或发生较大扰动 时,现场测量时可以发现,应及时恢复观测标或观测元器件,然 后进行变形观测。当观测标或观测元器件少量扰动时,现场测量 不易发现,但通过与相邻观测标或观测元器件变形差异分析,结 合地形地质状况、施工加载情况对比分析可初步判定,然后通过 后续的观测可进一步验证之。 观测标或观测元器件的破坏或扰动将引起变形观测的不连续, 即上一次观测至本次观测的变形量无法准确测定,因此将会影响 变形观测成果的质量,当观测标或观测元器件频繁破坏或扰动时, 将会严重影响变形观测成果的质量。 对观测标或观测元器件扰动引起异常观测数据的情况,当两次 观测之间时间较短时,可采取本期变形值归零的方式;当两次观 测之间时间较长时,可采取按上期变形值线性变化的方式确定本 期变形值。 观测注意事项 现象3:测量错误引起的异常观测数据。 分析处理方法:可以通过检查核对观测记 录和计算数据发现,当未发现时,可以通过补 充观测发现。测量错误引起的异常观测数据只 要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不会对变形观测成果 质量产生影响。 沉降观测职责-施工单位 九、沉降观测职责 ㈠ 沉降观测的主体单位为施工单位,应由专业测量人员组成,其 主要职责如下: 1、参与制订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的实施细则。 2、配备观测人员、仪器和设备。 3、组织人员培训和仪器检校。 4、平面基点、水准基点埋标、测量和平差处理。 5、建立变形监测网并进行有效保护。 6、按设计要求布置变形观测断面和观测点。 7、按变形观测技术方案要求组织变形观测。 8、对变形观测数据整理和分析,对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 9、根据评估单位检查要求进行复测和数据复核整理。 10、提供观测成果数据供评估单位进行评估。 沉降观测职责-监理单位 ㈡ 监理单位是沉降观测实施的监控单位,确保观 测程序、方法规范,观测数据真实、可靠,其主要职 责如下: 1、参与制订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的实施细则; 2、全面监督、检查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 护,确保各种监测设备、仪器、仪标的工作状态符合 相关要求; 3、对变形观测过程进行工作检查、监督和质量审 核,对重要环节进行旁站监理; 4、对观测单位的观测数据及时签字确认; 5、按建设单位要求,选取代表性地段按规定进行 平行观测、复核工作。 沉降观测职责-监理单位 监理单位平行观测: 1)由专业监理人员采用与施工单位观测人员“换手复测”的方 式同 步进行。 2)平行观测数量要求:一般地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10%,地 质 复杂、沉降变化大以及过渡段为施工单位总测数的30%。 3)平行观测地段应集中选择关键地段进行,避免太过分散,要求 获 取某测段完整的沉降观测资料与施工单位同测段的观测资料进行比, 由各监理、设计单位根据设计资料共同确定位置。 4)监理单位“换手复测’’要求:采用相同的水准路线,可利用 施工单 位的测量仪器,但必须独立观测,以校核施工单位观测成果,严禁 直 接利用施工单位的置镜观测来读取数据。 5)对原始观测资料和各项记录表格要随观测进度及时整理。 6)如发现测量数据与施工单位存在较大误差,应及时查找原因。 沉降观测工作程序 1、沉降观测的组织准备 (1)建立沉降观测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成员单位应包括建设、咨询、设计、施工、监 理单位,各单位应确定工作组织(人员),指定工作负责人(联系人)。 (2)建立沟通联系工作制度,保证沉降观测工作协调、有序开展。 (3)沉降观测工作启动前,设计、咨询单位对各参与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 培训或交底。 (4)施工单位按设计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设计文件要求布设沉降观测点及观测断面, 埋设观测元器件,配备适应测量要求的有关仪器设备。观测工作启动前,施工单位应报请 监理单位对测点布置、元器件埋设、测量仪器等准备工作进行检查验收,以确保观测测量 工作具备合格的工作基础。 2、施工期内的沉降变形观测及分析评估 (1)施工单位按要求进行沉降观测工作,每月按表格格式汇总观测资料,适时将汇总 的观测资料(含电子文档)提交设计、咨询单位。观测资料应得到监理单位的审核签字确 认。原始记录资料要形成拷贝,由施工单位保存备查。 (2)设计单位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工程稳定分析和趋势预测,根据分析和预测结果 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建议,适时整理形成沉降观测分析报告提交给大西沉降观测评估组。 3、沉降变形评估 (1)大西沉降观测评估组,对设计单位提交的沉降观测分析报告进行评估,必要时组 织专家研讨会进行评审,确认基础工程是否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技术条件。 (2)建设单位和咨询单位对沉降观测成果及评估报告进行审核确认。 沉降观测工作要求 1、沉降观测起测基准点及观测线路应相对固定,严格按观测 周期和观测精度要求进行观测。 2、沉降观测工作必须做好原始记录,坚持复核签认制度。 3、沉降观测各项资料按要求形成,必须齐全完整。 4、为确保沉降观测工作顺利进行和测量成果的连续性,必须 对沉降观测标志和标桩妥善保护,发现破坏应及时恢复。 5、施工单位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误差和错误报告 制度,监理单位负责检查把关。发现沉降观测资料有误或精度不符 合规定要求时,应及时报设计和监理单位协调解决。 6、各单位应按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强沟通联系、相互配合, 整体推进观测工作的开展。 7、沉降观测资料及分析评估报告要作为竣工文件存档,各有 关单位应规范管理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和损坏,测量资料和成 果资料应装订成册、妥善归档保管。 谢谢大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