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教育心理学》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本章要点 描述道德认知发展的各种理论 举例说明在道德教育中应如何贯彻这些理论 运用道德情感的相关理论设计道德情感的培养方案 运用道德行为的相关理论设计道德行为 的培养方案 能够理解和处理常见的道德问题 设计常见道德问题的矫正方案 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 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 第三节 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 第四节 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 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第一,教师对儿童道德思维和行为水平的预期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第二,教师在课上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两难问题,以帮助学生发展道德推理。第三,教师应该注意文化和性对道德推理的影响。 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的研究主要以男孩为被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吉利根提出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道德概念和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之类抽象而理智的原则,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关心和同情;在移情上,女性也更容易移情,即在与他人交往时,女性更容易理解他人的想法,她们对亲密的人际关系特敏感;在心理取向上,男性更倾向于竞争取向,而女性更倾向于合作取向。在道德推理方面,男性的道德推理关注于个体的利益,而女性的道德推理则更关注于个体对他人所负的责任,因此在解决道德两难问题时,女性一般倾向于认可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而不是权利和规则 。 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 一、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 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 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 一、精神分析学派对道德情感的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儿童通过自居作用、自我惩罚、内疚等将父母的批评和社会的批评内化为良心或超我,帮助儿童在父母不在眼前时也能按道德规范来行动,抵制外界的诱惑。 二、人本主义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是情感取向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它主要来自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和哲学思想。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 : 1.承认人性是建设性的 2.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3.实施道德教育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 4.视道德教育为一种过程,教师应是这一过程的“促进者” 5.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 三、其他有关道德情感的研究 (一) 凯根的道德情感分类 凯根( Kagan , 1984 )认为,普通人的道德状况更主要的是受情感而不是受理性支配的,通过他们的情感来判断是非。 (二) 移情及其相关的心理研究 移情( empathy )就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 第三节 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 一、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道德行为的产生过程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 一、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 模仿学习及其经典实验 模仿学习( imitative learning )的实验研究是班杜拉和麦克唐纳在 1963 — 1968 年间做的。 研究者认为,儿童的道德定向不像皮亚杰所说的有明确的年龄差异,而更重要的是个体差异,后者主要是由于不同的社会学习和不同的成人及同辈榜样的影响造成的。 (二) 抗拒诱惑及其经典实验 抗拒诱惑( resistance to temptation )就是在具有诱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为上不致做出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 一、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 赏罚控制及其经典实验 该理论提出道德观念和行为经过后的观察学习可以形成 和改变;强调教师言行一致和为学生树立榜样的重要性;强调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品德形成的影响;强调社会环境中的影视和书刊等传播媒体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 二、道德行为的产生过程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 (一) 里康的四成分道德发展模型 里康提出了一个有关促进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四成分模型,四成分包括自尊、合作学习、自我道德反省以及参与制定决策。里康的研究表明,系统地运用这个模型,能够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显著增加。 (二)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这样一种心理学技术:使个人暂时置身于他 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个人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 第四节 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 一、作弊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 三、自杀 为了减少或者预防作弊,教师就应该尽量避免将学生放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中;确保学生做好考试前的复习,让他们不需要作弊就能够考得很好。另外教师还要相信学生并为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相信依靠自己的能力是能够通过考试的。 一、作弊行为 攻击性行为( aggressive behavior )可分为几种。 最常见的攻击性行为就 是工具性攻击( instrumental aggression ),这类攻击的目的是获得某种东西或权力。这种攻击并不是以伤害人为目的,但往往会造成对被攻击者人身的伤害。 第二种攻击就是敌意性攻击,施加故意的伤害。这种攻击可能是公开的威胁(我会揍你!)或身体攻击,或关系攻击,即威胁或破坏他人社会关系(我将永远不再和你说话!)。 二、攻击性行为 三、自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