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哲学精神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革新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培养哲学精神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革新

万方数据第22卷第1期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3月型:丝:型!:!趔圆些堡望幽婴型坠卫丛塑螋巡:婴培养哲学精神: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革新唐文文(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体现哲学的反思功能,渗透哲学的批判精神,贯彻以培养学生“思”的能力为目标的哲学教育观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失其为哲学的本性,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生命力。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哲学精神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25(2009)01-0074-03作者简介:唐文文(1985一),女,安徽南陵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0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发挥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作用,离不开哲学的教育和普及。哲学的教育和普及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研究和总结高校哲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发挥其育人功能,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历史回顾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同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联。一些建立较早的高校,在解放初期便为大学生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的课程。主要是开设了社会发展史方面的课程或讲座,而后改为马克思主义基础(即联共(布)党史)课程11J。从1953年开始,增设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课程。1959年一1960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毛泽东的著作《矛盾论》、《实践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先后进入课堂。从1960年开始在高校开设哲学、自然辩证法等课程。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停开后,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师被分散到系参加劳动或到“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高校恢复政治教研组,教师陆续被调回,逐步为学生开设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74收稿日期:2008—10-24课。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面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本科生中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生中开设了自然辩证法。1982年9月,根据教育部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决定,各高校成立了德育教研室。原来各高校的政治教研室陆续更名为社会科学部或马列主义教研部。1985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随后党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育的若干意见》,规定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等三部分课程,一直持续到1998年4月。从1998年后半年开始,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在各高校又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从1998年开始的哲学教学改革,被称为新一轮改革【2J。应该说新一轮改革是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又有其新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揭示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等,作为研究的对象。二、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哲学是什么?哲学作为智慧之学,通过批判常识导引心灵,获得真正的生存智慧。其实质就是要\n万方数据人们着眼于生存的终极目的和总体状况来反思生存,谋求生存,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境遇。然而哲学的智慧已被今天僵化的、教条化的哲学教育所遮蔽,致使哲学及其教育被人们所忽视。(一)传统的政治化哲学教育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认为是科学,应该由政治领域扩展到教育领域,高校哲学教育就在于使大学生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并最终培养他们成为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这种教育观念导致教材内容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学说的阐述和已获得认同的学术理论,教材成为随时间流逝而衰老的可以一版再版的“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成为凝固的可供一代又一代人学习的“样板工程”。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革命的必要性,失去发展创新的内核,只剩下一系列说教,被改造成为老师容易表述的模式和令学生容易背诵的框架,成为功利社会的又一种速递文化。(二)抽象的教学目的与块状的教科书体系根据教学大纲,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目的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受教学内容体系的影响,这样的教学目的却让人无法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为框架,内容划分为四大块,即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虽然从形式上看,它有章,有节,有纵,有横,方方面面,完整无缺,但从内容上看,这个“体系”的概念、原理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缺乏由浅入深的概念发展。这样的“体系”无非就是概念、原理的简单罗列,缺少内在的“逻辑”。即使我们把这样一个内容体系掌握得十分牢固,记住了许多的概念和规律,知道了许多的原理,但我们并不会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智慧”,也不会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同样也不会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由于内容体系的局限,造成了教学目的的无从把握,从而影响了教学的预期效果。(三)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由于我们的教学是以掌握抽象的哲学知识为目的,这客观上决定了我们要采取以传授哲学知识为特点的教学方法。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哲学内容很显然并不是学生所关心的,也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教学手段单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手段依然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即使偶有其他教学手段的采用,也不能动摇传统教学手段的地位。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困境。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课遭遇困境不是偶然的,“内容”和“形式”的众多问题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新的世纪焕发出新的活力。三、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出路(一)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哲学教育就是反思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教育,而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真正的哲学教育不是教哲学,而是教人们用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应是反思性、批判性、创新性的教育,而不能等同纯粹知识教育bJ。只有实现这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现状,克服其中存在的各种具体困难,使其由纯粹知识教育转变为反思性、批判性、创新性的教育,增强教育的吸引力。第一,完成这一转变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之间的交流,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三种资源的整合。在纯粹知识教育观念的支配下,我们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始终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对立起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巅峰,是哲学的唯一形态,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进而排斥其他思想理论并进而认定它们只具有谬论的性质或反面的意义。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能够进行交流。因为“对话”的双方一定要有共同的“话题”,这样“话”才能“对”得起来。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之间的交流,才能使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才能在世界哲学图景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价值,赢得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第二,完成这一转变必须注重“史”、“论”、“著”的结合,加大文本的分量。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存在着“史”、“论”、“著”三者的严重失衡。教学内容中原理性、知识性的内容分量过重,而哲学史和文本的分量过轻。教学过程中原理的讲授过分突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分析非常欠缺。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就是只告诉原理的真理宣示式的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讲授就只是空洞的、教条式的外部灌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需要更多地引入可以进行分析和批判的历史文本,教学需要在原理讲授时加大文本的分量,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取不同数量和篇幅的文本进行讲授,尽可能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手材料。75\n万方数据第三,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大力加强哲学教学研究。既然哲学教育不是纯粹知识教育,而是反思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教育,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工作者就不应只是一个知识传播者、观念灌输者而同时更应是一个研究者、对话者甚至被质疑者。因此,哲学教学应该是论辩式的,而不应是布道。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大力加强哲学教学研究。具体说来,教师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对学术动态有所了解,并把它们渗透到哲学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二)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关键首先,哲学教育要体现哲学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反思精神具体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批判精神;标新立异的勇气;超验意识,以此摆脱现象世界的束缚而达到自由思索的目的;理想主义,人应不断提升自我,超越现实,进入更高生存境界。其次,哲学教育要体现哲学的人文关怀精神。哲学是属人的,关注人和人的世界是哲学的本性。哲学教育回归人的生活,是通过回答受教育者自身的问题以及关于时代的、社会的乃至人类的问题得到体现的。哲学教育不仅要从整体上解释世界,使人们了解自然秘密,还要有深切的忧患意识和强烈历史使命感、深邃的眼光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著,对人自身的尊严、理想和幸福给予关注,对平民生存处境和人类的未来命运给予关怀。最后,哲学教育要体现哲学的科学思维和行动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在教学中应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精神,注意把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教学内容统一起来,而且教师还应精心设计课堂讨论和案例剖析,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科学行为能力。(三)适应全新的哲学教育观念应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第一,教师自己在课堂上要善“思”,敢“思”,会“思”。在教学中确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某一方面提出质疑和批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破高校哲学教学中的教材内容千篇一律和广大教师照本宣科的局面,才能做到因材施76教、因情施教、因时施教,培养学生批判反思能力,培育学生的丰富个性。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的引导。教师应扎扎实实地倾注大量心血于教学中,在备课中,在讲课中,在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中以一点一点的努力引导学生走上勤“思”、爱“思”、会“思”的人生道路。只有在“思”的过程中,才会诞生知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批判本质和创新精神,才会产生符合教育之本质的教育。教师应吃透教材,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和相关知识的储备,用“心”教学,在很多的理论讲授中都可以采用这种从生活出发逐层提升的方法。第三,全新的哲学教育观念要求采用“问题”教学的方法,即以“问题”带动理论的深入,以“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的能力,发挥学生在“思”这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在哲学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最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以及相关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老师的课前备课和课堂教学朝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带动和培养学生“思”的能力的这个方向努力。教师可以以自己的深厚哲学根底为基础,为学生提供多种(包括西方哲学史上和中国哲学史上的)思考文本,让学生在思考中作出自己的判断,给出自己的回答。大学阶段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不同情况下他应该做的事情”[4】。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能帮助青年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论,形成创新能力,能科学地指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否定、自我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大学生素质提高提供了最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批判的工具,对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形成新观念、开拓新视野、创造新业绩,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参考文献:[1]李其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1.[2]林茂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3]王威孚.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指导[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一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责任编校王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