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经济学讲义
实用文档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西方)经济学涵义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定义教学难点: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西方)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社会科学,内容博大庞杂,分支众多,研究者阵营强大,因而难以有标准的定义。这里给出若干定义,以见其内涵。1.定义一:经济学是研究国民财富生产的。(亚当?斯密)2.定义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事物的科学。(阿尔弗雷德?马歇尔)3.定义三:经济学是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4.定义四: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萨谬尔森)。5.其他含义:“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对某一经济部门或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二、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1.经济科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科学分为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如物理学与各种工程技术学。经济科学也是如此,分为理论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等)和应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是纯粹研究经济理论的学科。这并不能说明经济学是一门枯燥的学问,恰恰相反。2.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学科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或者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的学科,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或者是应用经济学理论解决具体领域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如技术经济学;或者综合应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理论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如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学等。三、(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和批判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生产相关的或其后面的生产关系,或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研究目的在于提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因此,经典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疏于对具体人的行为和经济行为分析。更由于历史原因或历史任务所限,没研究在具体社会制度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2.(西方)经济学在学术渊源上,西方经济学继承了斯密的庸俗部分,视资本主义社会为永恒的社会,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外生因素)。所以,西方经济学被称为纯粹经济学,因不涉及或不研究社会政治制度,甚至不涉及道德(价值判断)。作为纯粹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在私有制和市场(自由)竞争的制度前提下和经济人的基本假设下,资源的配置问题或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3.东西方经济学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显然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宗旨的东方或社会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各自都是不完全的,即各自与现实和实践都不完全契合。这使其在指导社会发展中,均存在一定的失误,需要相互借鉴以求发展。\n实用文档我们在改革中,借鉴和引入西方经济学原理、方法甚至政策手段。中国经济学人在转轨经济学的研究中,也试图出中国经济学。西方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科斯为代表的学者也将制度和制度演变纳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因此,在我们的专业学习,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经济理论课程。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教学难点:基本经济问题的三种不同解决方式教学方法:讲授法,对比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根据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定义,隐含了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率地利用他们的资源。1.稀缺性:资源稀缺与无穷欲望的基本经济矛盾稀缺性指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要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不够的,稀缺的。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的,相对与人们无限的需要,资源总是稀缺的。但这并不否认人类的无穷欲望。没有无穷的欲望人类社会和文明就不会进步,但是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如污染,过度开发等,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2.资源配置: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资源的稀缺性和欲望的无限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主要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个定义与经济学的定义比较类似,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就是资源配置问题。3.效率与最优化要想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在生产时必须做到有效率: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这项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称帕累托效率。二、资源配置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资源配置是如何把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一种资源有很多用途,如钢铁,可以制造飞机、轮船、大炮等等。到底生产什么?怎样进行选择?选择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一吨钢铁生产什么,汽车还是飞机?若生产飞机,生产多少最好?2.如何生产用什么方法生产。如蔬菜,用大棚生产还是传统的生产?是资本密集型生产,还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生产?也要做出选择。3.为谁生产是分配问题。生产出的产品分配给谁?以上是由资源配置而产生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这三个问题如何解决,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有不同的解决方法。(4.谁来做抉择)三、基本经济问题的三种不同解决方式:三种经济制度\n实用文档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区别: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对此有明确的区分,经济制度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也称社会经济结构。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在一定的经济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组织管理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制度、方式、方法的总和。如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没有非常明确的划分,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经常通用,如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称市场经济为经济制度。在我国强调二者的不同是为了说明市场经济是一种体制,社会主义制度中可以有这种体制而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1.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国家所有,靠计划当局的指令性计划解决基本经济问题。(分别说明三种情况)计划当局象管理一个大公司那样管理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计划经济有其必然性和优越性,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但在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以后,管理就会出现困难,漏洞也越来越多,计划经济就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了。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私人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摘自萨缪尔森《经济学》)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经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厂商生产什么产品?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也就是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如消费者喜欢史泰龙的动作片,好来坞就要不停地的拍摄类似的动作片。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生产成本低,效率高的生产方法必然取代成本高的生产方法。如日本的纺织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在10美圆以上,中国的纺织工人每月只有几百上千元人民币,在日本,纺织业应少雇工人,实行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而中国则适宜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这样才能实现成本最低。为谁生产,是分配问题,市场经济中,分配的原则是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不同)。市场经济的运转是靠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实现的。与计划经济不同。但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也存在着缺陷,也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在最后一章我们会专门学习这个问题。纯粹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各有其利弊,所以现实中的经济制度大都是一种混合的经济制度。3.混合经济既带有市场成分又有指令成分的经济制度。经济问题的解决既依赖于市场价格机制,又有政府的调控和管制。如对于垄断行为,政府就要干预。如美国和中国都是混合经济制度,只不过美国的市场成分多一些,中国的计划成分多一些。第三节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教学难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经济学的十大原理1.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原理一:人们面临交替关系为了得到喜爱的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也喜欢的东西。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得必有失”,“效率与平等的矛盾”。原理二:机会成本原理\n实用文档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而放弃的东西。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当一个自变量发生变动的时候,会引起因变量发生怎样的变动呢?理性人会考虑这种变化。原理四:激励反映原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苹果的价格上升了,会引起果园园主摘苹果的积极性增加;个人所得税减少了,会引起人们的工作的积极性增加。2.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个人、国家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相互贸易,从使各方面状况都变好。原理六:“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效果为大。”这就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协调发展。原理七:“看得见的手”的原理政府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促进效率和公平。3.整体经济如何运行原理八:生产率差异原理各个国家生活水平的不同,很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单位时间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的差别。原理九:边际收益递减原理在技术水平不变得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得生产要素中去的时候,引起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交替关系当整个社会面临高的失业率的时候,整个社会可能面临低的通货膨胀率;当整个社会面临高的通货膨胀率时,整个社会面临低的失业率;这就给政府一个两难的境地。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①定义:对经济中个单个经济因素行为的分析。②基本假设:第一:市场出清第二:完全理性第三:完全信息第四:私有制\n实用文档③基本内容:第一:均衡价格理论第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三:生产理论第四:分配理论第五: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第六: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2.宏观经济学①定义:对经济中总体行为的分析。②基本假设:第一: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第二: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点③基本内容:第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二: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第三: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第四:开放经济理论第五:宏观经济政策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两者互相补充,资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方面。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区别:微观经济学的本质:市场有效,市场万能;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市场不完善,政府有能力。第一,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的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如个别的消费者,工人,厂商即生产者等。宏观经济学则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如研究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第二,二者研究目的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为单个经济单位的决策服务。如我们到商店买一件衣服,这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则可以解释为什么消费者做出这样的决策,如果消费者的收入或服装的价格发生了变化,消费者的决策又如何变化。所以它是为微观决策服务的。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则是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服务的。当然这里所说的目的只是主要目的。二者还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经济社会,让每个人都更好地生活。第三,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分析,宏观经济学则主要是规范分析。在第11章《福利经济学》中将学习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第四,拟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利用问题,因为有限的资源往往还有很大的浪费,如失业,是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宏观经济学研究在经济活动中怎样把有限的资源都充分利用。第四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学难点: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n实用文档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实证分析法1.定义:在作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的前提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结果。2.注意①回答的是“是什么”②其结论可以通过事实得到检验,具有客观性二、规范经济学1.定义: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种标准的理论与政策。2.注意①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②其结论含有价值判断在里面,不能通过事实得到检验,具有主观性三、内省法设身处地。把研究者处于被研究者的地位。四、演绎与归纳法演绎:从一般到特殊。归纳:从个别到一般。五、边际分析法六、均衡分析法七、数学方法第五节(西方)经济学(economy)的由来和演变教学重点:介绍经济学的发展阶段教学难点:“看不见的手”润含的经济思想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1.经济:产出/投入的最优化。拜物教:最少的资源投入,得到最大的物质享受;最高境界:最少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快乐或幸福。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学科)—萨谬尔森。或者,研究如何用尽可能少的支出,以取得所期望的目的的原理或方法的科学。一、起源于古希腊的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Aristotes,前384—前322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经济思想主要见之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他认为,经济一词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家庭关系,除夫妻关系外,主要是研究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二是研究致富技术。二、古典经济学阶段(PoliticalEconomy)1.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经济学的第一次综合或革命)亚当?斯密(Smith\n实用文档Adam,1723-1790)英国伦理学家,经济学家,集重农学派和重商主义理论之大成而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主要著作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名《国富论》。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即人的利已本性。继承了英法古典经济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的传统,同时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致富源泉的错误观点,也摆脱了“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重农主义的片面看法。他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并据此提出了利润和地租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其“看不见的手”的著名论断至今仍是经济学家们热烈争论的话题之一。2.古典经济学的分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斯密对经济学的发展贡献很大,萨伊等人致力于分离斯密中的庸俗成分,将其发展成为一个庸俗的经济学体系,即现在的西方经济学体系。马克思则一方面吸收斯密学说中介的科学成分,一方面对其学说中的错误成分给予中肯的批判,创建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解剖和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的政治经济学。因此,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物质生产相关的或其后面的生产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在不同阶级的行为分析和利益矛盾分析,而疏于对具体人的行为和经济行为分析。在马克思那里,人是阶级性的人,是社会的人,抽象的人,只有阶级性,而又具体的人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很好地解释生产关系变化和发展规律,解释历史变动规律,却没能解释人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经济行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规律。(庸俗政治)经济学:作为资本主义上层建筑之意识形态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至18世纪下半叶开始,其主要任务转到为资本主义秩序辩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上,从而形成马克思所称的庸俗政治经济学或当今经济学。在学术渊源上,庸俗政治经济学继承了斯密的庸俗部分,视资本主义社会为永恒的社会,是历史的终结,因而只研究经济现象的外在联系,为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并最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而将政策经济学视为政治经济学。三、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派(从PoliticalEconomy到Economy,第二次综合)1.“新古典学派”是19世纪末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有较大影响的学派。他们以局部均衡论为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价值和分配理论,分析经济体系中的价格形成过程和资源配置的过程。马歇尔在英国传统的庸俗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各种新的庸俗经济学的学说,写成了《经济学原理》(1890),用折衷的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论等溶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其特点是:用主观心理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用社会达尔文进化论和“连续原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方法论上吸收边际效用学派的边际分析方法和力学上的均衡概念。关于价值、价格的决定问题,古典经济学家一般是从供给即生产费用方面进行解释的,而边际效用学派则侧重从需求即效用方面来加以解释。马歇尔将两者综合,认为商品的价值、价格决定于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当代西方经济学界称剑桥学派为“新古典学派”,主要就是指在这一点上“新”于古典学派。在政策主张上,是自由放任的积极鼓吹者。2.凯恩斯革命KeynesJohn\n实用文档Maynard,1883-1946,现代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多次担任英国政府要职,曾任英财政部高级官员,主要著作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即容易流动的资产为人们所偏好因而喜欢以现金形式保存一部分资产-导致投资需求不足);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认为如果投资支出或政府支出有一定增加,必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据此,凯恩斯强调实行国家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府刺激消费、投资和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扩大商品与资本输出政策,加之福利政策等,以调节国内阶级利益矛盾、熨平周期性经济波动,促进资本主义持续稳定发展。凯恩斯的主要思想为:1、否定萨伊定律2、否定投资永远等于储蓄3、承认经济社会有失业,否认传统就业理论4、否定传统就业理论中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由凯恩斯开始,西方经济学便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而宏观经济学更多地涉及到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国家如何管理社会经济的问题和采取何种经济政策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中不同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问题。四、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萨谬尔森,新古典综合学派,第三次综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萨谬尔森,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代表学者。其自1948年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D?诺德豪斯合作的《经济学》教科书,于1998年出版了第15版,为世界上最畅销的经济学教授书,共有40多种文字的译本。以萨谬尔森为代表所提出的“新古典综合”,在坚持新古典学派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做到了与时俱进。其《经济学》涵括了(评述或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前沿领域,因而成为当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阅读材料:1.亚当?斯密(公元1723~公元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AdamSmith,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时也因此发生糗事,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有次因独自出神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研究起来相当专注、热情,甚至废寝忘食。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of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at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1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n实用文档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亚当斯密之母于1784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亚当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 亚当?斯密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并非新颖独特,但是他首次提出了全面系统的经济学说,为该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说《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但是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把工作做得恰到好处。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为坚决反对高关税而申辩。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有些人认为亚当?斯密只不过是一位商业利益的辩护士,但是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他经常反复用最强烈的言辞痛斥垄断商的活动,坚决要求将其消灭。亚当斯密对现实的商业活动的认识也并非天真幼稚。《国富论》中记有这样一个典型观察:“同行人很少聚会,但是他们会谈不是策划出一个对付公众的阴谋就是炮制出一个掩人耳目提高物价的计划。” 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体系结构严密,论证有力,使经济思想学派在几十年内就被抛弃了。实际上亚当?斯密把他们所有的优点都吸入进了自己的体系,同时也系统地披露了他们的缺点。亚当斯密的接班人,包括象托马斯?马尔萨斯和大卫?李嘉图这样著名的经济学家对他的体系进行了精心的充实和修正(没有改变基本纲要),今天被称为经典经济学体系。虽然现代经济学说又增加了新的概念和方法,但这些大体说来是经典经济学的自然产物。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自然不是他的政治学说)都可以看作是经典经济学说的继续。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虽然李嘉图和卡尔?马克思都坚持认为人口负担会阻碍工资高出维持生计的水平(所谓的“工资钢铁定律”),但是亚当斯密指出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工资就会增长。事实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亚当斯密在这一点上正确,而李嘉图和马克思是错的。 除了亚当斯密观点的正确性及对后来理论家的影响之外就是他对立法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国富论》一书技巧高超,文笔清晰,拥有广泛的读者。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事实上他对这些政策的影响今天人们仍能感觉出来。 自从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致他的一些思想已被搁置一边,因而人们容易低估他的重要性。但实际上他是使经济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的主要创立人,因而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主要人物。2.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n实用文档阿尔弗里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年出版3.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托宾、索洛,等。?理论特征:?(1)继承并发扬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理论;?(2)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肯定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理论),并把均衡方法引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4.宏观经济学创始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凯恩斯是马歇尔的弟子,马歇尔是凯恩斯父亲的哥们,因为凯恩斯的父亲的剑桥大学的教务长,凯恩斯是学数学的,因为其母的关系,其母亲是市长,转移到研究经济、社会领域。凯恩斯是一个全面的天才。他在数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方面都有建树。另外,他分身有术,经营一有大的保险公司,出任英国财政部顾问,协助管理英格兰银行,编辑一本世界闻名的经济学杂志,收集现代艺术品和珍品图书,还创立了一家剧院,娶了一位漂亮的俄国最著名的芭蕾舞演员,犹其精通投资赚钱,为自己还为他所在的剑桥大学的坎斯学院赚了大钱。当然其最大的贡献是首创宏观经济学。思考题?人是自利还是利他的??一个世界上最可靠的产业是让别人赚钱的产业??为什么有贸易?如果我样样都比别人行,是否样样自己做就是最好??用机会成本解释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第二章供求理论第一节需求教学重点:介绍需求的定义,需求的表示方法,需求定理教学难点: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法,图像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需求和供给是本章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其名著《经济学》中就曾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你甚至可以使鹦鹉成为博学的经济学家,它所必须学的就是供给与需求两个名词”,足见两个概念的重要性。一、需求的意义l.需求的定义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2.构成需求有两个条件:①\n实用文档要有购买欲望,即愿意购买,没有购买欲望不能形成需求。例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主义者看到中国这样一个广阔的市场,非常高兴,他们把大批的棉布、棉纱、甚至吃西餐用的刀叉都运到了中国,却几乎无人问津,为什么?是中国人买不起吗?不是,许多有钱人是买得起的,但他们宁可仍穿中国传统的绫罗绸缎,也不去买那些洋布,人们宁愿用自己的筷子却不愿意用英国的刀叉,因为还没有穿洋布用刀叉的欲望,所以,不能形成需求。②要形成需求,不仅要有购买欲望,而且还要有购买能力,或支付能力,即要能够买得起。90年代住房开发热及后来的巨大浪费,闲置住宅5000亿以上,就是因为只考虑到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却没有考虑消费者的购买能力。3.需求的种类①按对象分:最终需求和派生需求②按主体分: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二、需求的表示方法有三种表示方法:1.需求表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的购买量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为了学习需求这个概念,让我们先看看自由市场里商品买卖的情况。假设有商品西红柿,买多少?那得看多少钱1斤,例如,若2元钱l斤,则买1斤;若1.5元1斤,则买2斤;1.2元,买3斤;1.0元,买4斤;0.8元,买5斤,等等,不同的价格,购买的数量也不同。我们可将这些不同价格下对应的不同数量,列成一个表:P21.51.210.8Q12345这种表称为需求表。2.需求曲线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的购买量用坐标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图2——1这条曲线称为需求曲线。这条需求曲线是描述某一个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价格和数量的关系,称作个人需求曲线。若一个市场上有多个消费者,则将每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沿水平方向相加,就得到市场需求曲线。例如,设市场上只有两个消费者A、B,各自的需求曲线为Da、Db,则个人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的关系可如下所示。A的需求曲线B的需求曲线市场需求曲线3.需求函数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得购买量用方程式的形式表示出来。Qd=f(p)三、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2.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这里又分为两类:①互补商品\n实用文档互补商品,即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商品共同满足人们的一种欲望的商品,例如,录音机和磁带,照相机和胶卷,等等。当照相机的价格很高时,很少有人拥有,所以,对胶卷的需求较小;若照相机降价了,许多人都买得起了,对胶卷的需求量就会增加。即一种商品的下降,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二者呈反向变化的关系。②替代商品如大米和白面,猪肉和牛肉,等等,大米涨价了,就多吃白面;猪肉涨价了,就多吃牛肉。即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另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加,二者呈正向变动的关系。3.消费者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收入减少,需求下降,对大多数商品来讲,这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政府为了启动消费需求,曾经7次降低利率,但收效甚微,后来又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居民购买住房和汽车,仍不见效。最近,又决定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就是利用了收入和消费需求的关系,消费最终是决定于收入的。收入分配集中于少数富人,则对生活必须品的需求减少,对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据报道,这几年,法国名酒人头马在中国的销售量很大,甚至超过了它的本土法国,许多西方人对此大惑不解,认为象中国这么低的人均收入的国家,怎么可能达到消费这么多高档名酒的程度,实际上,这主要并不是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而是收入分配状况在起作用,它反映了我国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据官方统计,199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约为0.45,非官方的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59(何清涟:现代化陷阱),而美国的基尼系数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也才只有0.44左右,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美国。4.消费者的偏好偏好,也可以看成是喜欢程度,主要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广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消费者的偏好,从而改变消费者的需求,所以,许多厂商不借血本在电视、报纸上做广告,原因就在于可改变消费者的偏好,增加需求。5.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口增加,需求增加1人口减少,需求减少。这自不用说。人口结构主要可影响需求结构。例如,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对时装的需求,增加对保健用品的需求。年龄结构的例子,在美国,住宅开发商十分注意消费者的年龄结构,因为,这是影响住房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知道了人口的年龄结构,就可以估计出某一段时间进入婚龄的人数,从而对住宅的需求。6.政府的消费政策例如,提高利息率,会减少需求;而实行消费信贷,则会增加需求。7.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例如,若预期不久会找到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则会增加需求;预期商品会涨价,也会增加需求。影响需求的因素还有很多,主要列举以上几种。四、需求定理1.定义它说明商品的需求量和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和价格呈反向变化的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反映在图形上,二者的关系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所以又称作需求向下倾斜规律。对需求定理的解释:为什么需求曲线会向下倾斜?①较低的价格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n实用文档②收入效应: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在名义收入不变时相当于实际收入下降,于是不得不减少购买商品的数量。③替代效应: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其它替代品的价格相对下降,于是更愿意购买其替代品。注意:需求定理有一个前提,“其它条件不变”,即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离开了这个前提,需求定理就不成立。2.需求定理的例外①某些炫耀性商品如珠宝,项链等的消费,是为了显示身份,财富和社会地位,这类商品的价格下降,便起不到炫耀的作用,于是,需求量可能反而会减少。②吉芬商品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大灾荒时,人们用于充饥的马铃薯的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了,这种现象被称作“吉芬之谜”,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被作为“吉芬商品”,它一般是低档生活必需品。③投机性商品如股票,黄金等等,价格小幅度变动时,需求按正常情况变动,价格变动较大时,则可能反过来,或者呈不规则变动。五、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1.需求量,是某一特定价格下的需求数量,反映在图形上是一个点,不同的价格对应不同的需求量。如图:需求量的变动,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本身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点在同一曲线上的移动。如图:2.需求,不同的价格对应不同的需求量的总称。是指整个的趋势,反映在图形上,是整条的需求曲线。如图:需求的变动,是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的变动引起的需求的变动,是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第二节供给教学重点:供给的定义及影响因素教学难点:供给及供给量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法,图像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供给和需求是一对概念,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掌握了需求以后,供给就较易掌握了。一、供给的意义1.供给的定义:厂商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量。\n实用文档2.构成供给的两个条件供给愿望供给能力3.种类个人供给和市场供给二、供给的表示方法1.供给表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得购买量用表格的形式表示。2.供给曲线: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得购买量用坐标图的形式表示出来。3.供给函数把不同的价格和相应得购买量用方程式的形式表示出来。Qs=f(p)三、影响供给的因素1.厂商的目标2.商品本身的价格3.其他商品的价格互补商品:甲的价格上升,乙的需求下降,乙的价格下降,乙的供给减少,呈反向关系。替代商品:甲的价格上升,乙的需求增加,乙的价格上升,乙的供给增加,呈正向关系。无关商品:例如,大炮与黄油,大炮价格上涨,增加生产大炮,由于资源一定,于是减少生产黄油。4.生产技术的变动生产技术提高,会使资源得到充分从而增加供给。5.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价格下降,会使成本下降,利润增加,从而供给增加。6.政府政策.如政府的税收政策。政府减税,会增加供给,增税,则减少供给。7.厂商对未来的预期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则增加供给,持悲观态度,则减少供给。四、供给定理1.定义:它说明商品的供给量和其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和价格呈正方向变化的关系: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反映在图形上,二者的关系是一条左上方倾斜的曲线。注意:其他条件不变。2.供给定理的例外①劳动的供给起初,增加工资,劳动供给增加,但工资上升到一定阶段,工资再增加,劳动供给反而减少,呈现出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所以,用提高工资的办法来刺激工人干活有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工人可能反而不愿多干活了。工作日的下降趋势。\n实用文档②某些特殊商品有些商品的供给量是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上升,供给量不增加,如古董文物等等。五、供给和供给量的区别1.供给量:在一特定价格下,厂商计划生产的量。如图: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生产量的变动。如图:2.供给:不同的价格对应不同的生产量的总称。如图:供给的变动:在物品本身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条件的变动而引起的厂商生产量的变动。如图:第三节均衡价格和价格机制教学重点:介绍均衡价格的定义,均衡价格的变动教学难点:价格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均衡价格的决定1.均衡价格的含义在讲均衡价格以前,必须先了解另外两个概念。需求价格:消费者对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例如,前面举的西红柿的例子,我们说过,当价格是2元时,愿意购买的数量是一斤,我们也以可反过来说,为得到一斤西红柿,我愿意付出的价格2元,那么,对一斤西红柿这么多数量的需求价格是2元。供给价格:厂商对一定量商品所能接受的价格。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即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或者,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均衡数量:处于均衡价格下的商品数量。2.均衡价格的形成上面讲的均衡价格,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前面讲了需求和供给,现在我们将二者合起来分析,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设价格为2元,此时,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1斤,而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是5斤,即在此价格下,愿提供5,却只卖得出去1,还有4斤卖不出去,即有了积压,(积压说明什么问题?—一不均衡)。这积压的4斤,便给价格一个向下的压力,使价格下降。(存在超额供给,生产者发现在这个价格上不能卖掉愿出售的全部商品,所以其中一些人将把价格降低。)说明P=2是不能持久的,不稳定的。\n实用文档设价格为0.8元,此时,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是5,而厂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数量是1,还差4斤,(还差,说明也不均衡)这必然使有一部分消费者想买却又买不到,这些失望的消费者便给价格一个向上的压力,使价格上涨。(用表和图显示)(此时存在超额需求,不能买到意想中的全部学派的消费者将把出价抬高。这说明P=O.8也是不能持久的,不稳定的。不仅如此,凡是价格低于1.2元时,需求量都会大于供给量,都不均衡,从而使价格上涨;凡是价格高于1.2元时,供给量都会大于需求量,从而会使价格下降。P<1.2,不能持久,不稳定。P>1.2,不能持久,不稳定。当且仅当P=1.2时,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和生产者愿意出售的数量恰好相等,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于是,价格处于稳定状态,不发生变化,这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注意:掌握均衡价格这一概念,关键在于体会“均衡”的含义,会不会持久,有没有使价格变动的压力。均衡:稳定,没有变化的趋势。是否均衡,并不是看购买量是否等于销售量,这二者永远相等,而是看愿意购买的数量和愿意销售的数量是否相等(不相等,则有变化趋势)我们讲的均衡价格的决定,是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自动形成的,这时,只有需求和供给影响价格,不存在第三种力量,若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则价格不一定稳定于均衡价格。例如,以前,我国市场上为何一方面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又大量短缺,因为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价格不仅受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还有其他力量在起作用,一方面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大量短缺,说明资源配置不合理。二、均衡价格的变动前面讲过,均衡价格只受需求和供给的影响,所以,需求和供给的变动都可以使均衡价格变动。l.需求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前面我们已经区分了需求和需求量之间的差别,这里我们讲的需求的变动,指的是价格本身以外的因素引起的需求的变动,即需求曲线的移动。假定原先均衡点在E点,后来由于收入增加或其他原因,使需求增加,即需求曲线右上方移动,从D变为D′,D′和原供给曲线形成了新的均衡点E′,在新的均衡点,均衡价格上升,增衡数量增加,均衡点的移动,表明由于需求的变动,’旧的均衡被打破,新的均衡产生。反之,若需求减少,则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到D〞,产生新的均衡点E〞,此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2.供给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和前面需求的变动分析类似,供给增加,使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形成新的均衡点E′,此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反之,供给减少,给供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3.供求定理将以上分析综合起来,便是供求定理。\n实用文档l)需求增加,均衡价格上升,均衙数量增加;2)需求减少,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3)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4)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它说明市场供求变化是如何影响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三、均衡价格的应用1.限制价格(ceilingPrice)①定义:是政府为限制某些商品的价格上升而规定这些商品的最高价格。限制价格如果定在高于或等于均衡价格的位置,则这种限制是不起作用的,所以,限制价格必须低于均衡价格。②评价:限制价格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但限制价格也会产生的不利后果。第一:价格水平低不利于刺激生产,从而会使产品长期存在短缺现象。第二:价格水平低不利于抑制需求,从而会在资源缺乏的同时又造成严重的浪费。第三:限制价格之下所实行的配给制会引起社会风尚败坏。产生“黑市交易”2.支持价格(SupportPrice)①定义: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我国实行的农产品保护价,实际上就是一种支持价格。支持价格一般要高于均衡价格,这时会引起产品供过于求,此时一般由政府收购过剩的粮食。②评价:支持价格的运用对经济发展和稳定有其积极的意义。以对农产品实行的支持价格为例,有利的地方为:第一:稳定了农业生产,减缓了经济危机对农业的冲击 第二:通过对不同农产品的不同支持价格,可以调整农业结构,使之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 第三:扩大农业投资,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国家实行支持价格由国家来收购过剩的产品,从而使国家的财政支出增加,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包袱。四、价格机制机制:机器与制动两个词而来,原指机器的构造及其制动原理和运行规则,后引申到生物学中,指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即内在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后又借用到社会科学中,指社会本身运行、调节的方式和规律。价格机制:价格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方式和规律。l.价格调节经济的条件简单地说,就是市场经济存在,这就要求:①经济中的各经济单位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生产者是自由企业,(自行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使服从价格指挥成为可能;自负盈亏:使服从价格指挥成为必要)其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其经济活动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为什么要有这个条件?因为只有满足了这个条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才会受到价格支配,否则,生产者没有自主权,或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则价格上升,供给量不一定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也不一定减少,从而价格机制无法发挥作用。②要存在市场\n实用文档市场是交易的场所,是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地方,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经济活动都是通过市场来进行的。③市场要实现完全竞争’这样才能保证价格仅由需求和供给决定,才能形成均衡价格。2.价格的作用关于看不见的手,斯密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每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的最大的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在市场经济中,为什么无人指挥,却能能够协一致,井然有序?为什么追求利己,却同时能够利他,而且比利他的人更利他?所有这些,都归功于市场经济的总指挥——价格。①传递信息,调节供求传递信息:价格,作为一个指示器,可反映供求状况,市场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如何能知道这些变化呢?价格便是一个最好的指示器。它的升降涨落,无一不是在向消费者和生产者明确传递市场供求变化的信息,生产者消费者根据从价格变化反映的信息,便会调整自己的生产和消费,使需求和供给趋于一致,既无过剩,又无短缺,比较协调一致的状态。(注意:通过价格)调节需求:消费者要实现最大满足,就要按价格的变化来进行购买,所以,价格能调节需求。涨价,能减少需求,降价,能增加需,价格的这种作用是任何其他东西都无法代替的。例如,住房短缺,需减少需求,别的方法都难以奏效,只有靠价格来调节才最灵。节约用电,用什么节约?发号召?爱国?价格!调节供给:生产者要实现利润最大化,也要根据价格的变化来进行生产和销售,所以价格能调节供给,能减少供给;涨价,能增加供给。价格的这种作用,也是任何其他东西所无法替代的。例如,我国的粮食生产,80年代处,实行责任制后,出现农民不愿意种粮食的现象,如何鼓励农民种粮食?曾经采取了许多办法,如签定合同,供应平价化肥等等,都不理想,最后,采取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办法,便解决了此难题。②可实现最有效的生产用什么方法生产,使用哪些资源,各种资源按什么比例组合来生产产品?价格制度可使人们最节约地使用资源,用最有效率的方法进行生产。例如,设有劳动和土地这两种资源,若劳动较丰富,而土地较稀缺,则劳动价格较高,这就会使生产者在生产粮食时使用较多的劳动,较少的土地,即实行精耕细作的方法,而不是广种薄收的方法进行生产。因为这样成本较低,从而效率较高。③可决定谁获得多少产品这个问题实际是生产要素价格问题,所以由价格决定,通过价格机制解决。\n实用文档以上所讲的价格的三种作用,也就是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三大经济问题。3.价格调节经济的方式胡萝卜加大棒猪肉和牛肉的例子汽车的例子第三章弹性分析第一节需求价格弹性教学重点:需求价格弹性的定义、类型、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教学难点: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前面我们讲了需求量和价格是反向变化的关系,供给量和价格是正向变化的关系,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但是,这里的关系,只是指出了各变量变化的方向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我们还需知道,这些变量变化的具体数值之间的关系,即我们不仅要知道,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减少,而且还要知道,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相应地会下降多少?是下降一点点,还是下降很多?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灵敏度)如何。若价格的微小变化会引起需求量的很大变化,则反应很灵敏,反之,则不灵敏。知道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非常重要。同样的价格变化,反应程度不同,结果可能大不相同。例如,许多人都以为,涨价就能多赚钱,果真如此吗?不一定。假设某商品价格为1元钱一件,在这个价格下,每天能卖10件,收入是10元。设价格涨到1.5元一件,若需求量只下降一点点,比如说,只下降2件,每天可卖8件,则每天的收益是12元,即涨价多赚了。可是,若需求量下降较多,比如说,下降6件,每天只能卖4件,则收益是6元,即涨价反而少赚了。又假设,价格下降到0.7元,这时,若需求量大增,比如说,每天可卖20件,则收益为14元;即降价反而多赚了。若需求量增加不多,比如说,只增加2件,每天可卖12件,则收益为8.4元,即降价使得少赚了。所以,价格变化后,是比原来多赚了还是比原来少赚了,和需求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有很大关系,同样的涨价(或降价),需求量反应程度不同,结果大不相同。象这一类涉及反映程度的问题,就是弹性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弹性理论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情况下应该降价,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什么时候应该涨价,实行高价少销的策略.为什么丰收了,农民反而会遭受损失。经济危机时,为什么要销毁商品,销毁的是哪类商品。需求弹性反映了需求量和它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种商品受本身价格的影响,需求量对本身价格变化的反映程度,叫做需求的价格弹性;同样,需求量还受收入的影响,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映程度,叫做需求的收入性,需求量还受其他商品的价格的影响,需求量对其他商品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叫做需求的交叉弹性。下面就分别介绍这几种需求弹性。一、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需求的价格弹性是需求弹性中最重要的一种,所以,一般都简称为需求弹性,它是指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即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用需求弹性系数Ep衡量。\n实用文档即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例如,设经过市场调查资料,猪肉价格上涨10%,需求量减少20%,则一般,我们并不能收集到变动的百分比的数据,而只能知道变动的绝对量,故需将绝对量转换成相对量。例如,前例中,P=1,Q=10,ΔP=0.5,ΔQ=-2.二、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1.完全无弹性无论价格怎样变,需求量都不变,即,所以,反映在图形上,需求曲线为一条铅垂线。如急救药。2.完全有弹性在某一既定价格下,需求量为无穷大,有多少买多少,Ep?∞ 此时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政府收购黄金、军火可认为是其例。3.单位弹性需求量和价格按同样的比例变动,Ep=1,此时需求曲线为一条双曲线,有人认为,服装的需求接近于单位弹性。以上三种情况,是三个特例,在实际中比较罕见,我们讨论需求弹性,主要还是讨论另外两种类型.4.缺乏弹性价格较大的变动只引起需求量较小的变动,即0<Ep<1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此时,需求曲线是一条较陡的曲线。一般认为,生活必需品的弹性较小。5.富有弹性价格较小的变动可引起需求量较大的变动,即1<Ed<∞ 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此时需求曲线是一条较平坦的曲线。一般认为,耐用消费品,奢侈品的弹性较大。三、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1.弧弹性法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描叙的是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价格发生变化时需求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n实用文档有误差,需对其进行调整,采用中点法可以用公式:该公式可以消除误差,所以我们计算某种商品的弧弹性时,一般采用该公式。2.点弹性需求曲线上某点的弹性系数的大小。描叙的是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价格变动趋向于0时需求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公式为: 注意:前面在将弹性的分类时,我们用一条较陡的曲线表示缺乏弹性,用一条较平坦的曲线曲线表示富有弹性,许多人往往会由此产生误解,将弹性和斜率混为一谈,认为斜率大(曲线较陡)则弹性小,斜率小(曲线较平坦),则弹性大,其实不然,看看弹性系数的公式,就可知道,弹性不仅和斜率有关,而且还和比值P/Q有关,对于直线,斜率是不变的,但比值P/Q则还随直线上的位置而变,不同的位置,P/Q不同,从而弹性不同。例如,前例中,当 P=1.5时,Ep=3 P=1 Ep=1 P=0.5 Ep=1/3 一般地,越靠近直线上部,P/Q越大,则弹性越大;越靠近直线下部,P/Q越小,则弹性越小。 ΔQ 斜率,是两变量绝对变动之比, ΔP ΔQ/Q弹性,是两变量相对变动之比,ΔP/P故,单位弹性,即在任一点都有Ed=1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双曲线,而不是一条直线。我们用较陡的直线表示缺乏弹性,用较平坦的直线表示富有弹性,只是为了大致区别二者,而不是具体精确计算弹性数值,并不能认为曲线较陡,弹性数值就较小,曲线较平坦,弹性数值就较大。四、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1.替代品的多少和替代程度若替代品较多,或替代品很相近(替代程度高),则弹性较大,反之,则弹性较小.\n实用文档一种商品有无替代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一种商品所下的定义,例如,若定义为粮食,则没有替代,所以弹性很小,若定义为大米,则有白面等替代,故弹性变大,若定义为某一品种的大米,则弹性更大,等等。2.需求程度的大小对生活必需品,弹性较小;奢侈品,弹性较大.3.用途是否广泛用途越广,弹性越大,用途越窄,弹性越小.例如,粮食和水都是生存不可缺少的,但粮食用途较窄,只能用来吃,所以弹性较小,而水,用途很广,可用来喝,洗脸,洗衣,浇花等等,所以水的弹性较大,当水非常贵的时候,只用来喝,降价了,可用来洗脸,再降,可用来洗衣.为什么安装了水表后,居民用水节约很多?为什么许多城市缺水严重?(水价太低,有限的水资源无法配置到每一种用途上。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价格配置资源的作用,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99年长沙市缺水的例子。4.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例如,盐,火柴,肥皂等等弹性较小,因为用于它们的钱很少,5.时间的长短短期,弹性小;长期,弹性大。例:某市商业局估计将香烟提价30%后可使收入增加500万,但提价后的情况是,烟民大量戒烟,对香烟的需求量大幅下降,数万箱香烟积压,霉变,造成损失大于500万。(清华版P.69)五、需求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研究需求弹性的意义,主要就在于,由弹性可知价格变动和总收益变动的关系。前面我们给出了例子,说明价格上涨,总收益可能增加,也可能下降,价格下降,总收益可能减少,也可能增加,下面我们将说明,价格变化后,总收益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弹性的大小。P0Q0R0P1Q1R1ΔREd110101.5812+20.41.546-41.20.72014+430.7128.4-1.60.6结论:1)Ed>1,即富有弹性,则价格上升,会使需求量以更大的幅度下降,从而使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需求量以更大的幅度上升,从而使总收益增加。即:总收益和价格反向变化。2)若Ed<1,即缺乏弹性,则价格上升,会使需求量只有较小幅度的减少,从而使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需求量只有较小幅度上升,从而使总收益减少.即总收益和价格同向变化。若将总收益理解为面积,则以上关系可以清楚地用图形直观地表示出来。由以上结论,我们可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1)什么时候应该实行薄利多销?Ed>1时,这时,降价可使总收益增加;2)危机时,为何要销毁某些商品?销毁的是什么商品?销毁的是Ed<1\n实用文档的商品.因为这些商品若进入市场,较多的供给量会使价格下降较多,从而使总收益减少.所以,牛奶倒进大海也不降价销售,牛奶不仅Ed<1,而且不宜保存,所以适合于高价少销,(销毁的一定是Ep<1,且不宜保存的商品.)3)为什么丰收了,农民反而受损失(谷贱伤农)?因为粮食的Ep<1,丰收了,供给量增加,使价格下降较多,从而使总收益减少.谷贵伤民民航管制票价的后果(2000.4.24.长沙信息港)摘自中新社2000年04月24日08:14 中新社上海四月二十三日电:今年“五一”的七天长假,无疑给旅游和交通运输业带来了“利好”消息。然而来自旅行社的消息表明,今年的航空旅游线路生意冷清,走铁路的中短旅游线路异常火爆。 据了解,今年“五一”期间,上海各旅行社推出的旅游主打线路,以火车居多,游程以中短线为主,像井冈山、庐山、黄山大都已经客满,而往年热门的海南、昆明、张家界等航空线路,却风光不再。目前在上海青旅报名“五一”海南游的游客只有30人。有的旅行社60%百分之六十以上。一家航空公司的上海营业部透露,“五一”七天长假以及长假前两天的出行高峰期,他们的航班订座率到现在只达到30%右,实际的出票率更低。 据业内人士分析,“长线飞机游”遭冷遇,主要是由于机票的价格造成的,在铁路的优惠价格和积极灵活的竞争面前,航空丧失了优势。 今年四月各航空公司实行航线联营后,机票价格居高不下,致使航空旅游线路价格上涨。上海青旅过去海南游的价格仅需1800-1900元人民币,航线联营之后上升到了3250元。因此,海南游从热门转为冷门也就理所当然了。与航空相反,铁路在“五一”客流争夺战中,则放下了“铁老大”的架子,采取了许多优惠措施,显得相当灵活。比如,30人的团队即可免一个人的车票;开往雁荡山的软座旅游专列,只按硬座的价格出票等。上海铁路部门“五一”期间推出的七条线路,九对假日列车,火车票可以打九折。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客流“弃空走陆”趋势明显。第二节其他弹性教学重点:需求收入弹性的定义、类型教学难点:需求交叉弹性的类型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需求的收入弹性1.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如前所述,需求的收入弹性,就是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反映程度。一般地说,收入增加,需求量增加,收入减少,需求量减少,即需求量和收入成同方向变动,所以,EI一般为正,但也有例外,例如,收入较低时,吃黑面,窝窝头,收入增加了,就改吃白面了这种类型的商品,收入增加,需求量反而减少,即EI为负数,这种商品称为“低档商品”(inferiorgoods).\n实用文档不同的商品,对收入增加的反映程度是不同的,例如,收入增加100%,用于食物支出会增加100%吗?几乎肯定不会,(原来,100__70,现在,200__140?不会,可能100,或120,虽然增加,但比收入增加的比例低.)一般地,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低,奢侈品的收入弹性高。有人干脆用收入弹性来定义必需品和奢侈品,收入弹性大于0小于1的为必需品,收入弹性大于1的为奢侈品。2.需求收入弹性的分类①完全无弹性消费者的收入变化,对商品的需求量完全没有变化,即弹性系数等于零,Ei=0反映在图形上,收入和数量的关系是一条垂线。这表明对这类商品的需求量基本是固定的,如食盐就是一个例子。②单一弹性表明需求量和收入同比例变化,其在收入中的比重保持不变。Ei=1,反映在图形上,是一条45度线。③负弹性收入增加,其需求量反而减少,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负值,Ei<0,反映在图形上,为一条斜率为负的曲线。这种商品称为低档商品,如黑白电视。④缺乏弹性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动时,对该商品的需求会发生同方向的变动,但变动的百分比要小于收入变动的百分比,即0
1,反映在图形上,是一条较平坦的曲线。一般地讲,奢侈品的收入弹性较大,如高档家用电器。有人干脆反过来,用收入弹性定义必需品、奢侈品。如现在我国彩电的收入弹性小于1,于是得出结论,中国彩电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3.恩格尔定理由于食物这种生活必需品的收入弹性较小,即收入增加时,食物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小于收入增加的百分比,于是有,随着收入增加,用于食物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下降,这就是恩格尔定理: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对统计资料的研究,发现一个家庭的收入越低,食物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越大,随着收入增加,一个家庭用于食物支出的比重会下降。恩格尔系数可反映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生活水平越高,在恩格尔之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发现,不仅食物,其他一些生活必需品,如服装,住房等等,也有和恩格尔定理类似的情况,随着收入增加,指出比重下降,即收入弹性<1,恩格尔定理在研究消费结构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二、需求的交叉弹性1.需求交叉弹性的含义用来衡量某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映程度.\n实用文档X商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Qx/QxEc==Y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Py/Py2.需求交叉弹性的变动因为互补商品之间需求量和价格成反向变动的关系,所以,若X和Y是互补商品,则Ec为负,且Ec的绝对值越大,其互补性越大。因为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成正向变动的关系,所以,若X和Y是替代商品,则交叉弹性为正,且弹性系数越大,替代性越大。若两种商品的交叉弹性为零,则两种商品无关.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一节欲望与效用教学重点:效用的定义教学难点:效用的度量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消费者又称居民户,指经济中能作出统一的消费决策的单位。一、欲望1.定义指人们对物品缺乏的心理感受和求得满足的主观愿望。条件:①有不足之感②有求足之愿2.特性①欲望的无限性②欲望的层次性从低到高的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③欲望强度的递减性二、效用1.定义:效用是指物品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注意:①效用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②效用本身不会有伦理学的意义③效用有正负之分④同一物品会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用2.效用的度量两种消费者行为理论①基数效用论基本观点:效用可以度量并加总求和。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②序数效用论基本观点: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采用无差异分析法。第二节边际效用分析法\n实用文档教学重点: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定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教学难点:消费者均衡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1.总效用:指消费者消费一定量某物品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TU=f﹝Q﹞2.边际效用:指某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TUMU=?Q?TUdTUMU=lim=?Q-0?QdQ3.两者的关系如表4-1某商品的消费量总效用边际效用001101021883246428453026300728-2由上表可得图形如下:由此可知:①边际效用为正数时,总效用增加②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达到最大③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减少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内容:随着消费者对某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2.原因①生理或心理的原因②物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三、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1.消费者均衡的基本假设①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②收入既定,每一元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③物品的价格既定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在收入既定和商品价格已知时,每一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n实用文档3.消费者均衡的公式 PxQx+PyQy=M①MUxMUy=②PxPy4.例已知某消费者用12元钱去购买苹果和西红柿,苹果为2元每斤,西红柿为1元每斤,求购买多少苹果和多少西红柿可以取得效用最大化?Q0123456789101112Tux01630425260667072MUx-161412108642TUy0112130384551566063656666MUy-11109876543210解:要取得效用最大化,可用公式PxQx+PyQy=M①MUxMUy=②PxPy代入已知条件得2Qx+Qy=12①MUxMUy=②21由此可知,虽然题目提供了两个方程式,但有四个未知量,所以只能一个一个的代入,结果发现,符合第一式的有七种情况,分别为Qx=0,Qy=12;Qx=1,Qy=10;Qx=2,Qy=8;Qx=3,Qy=6;Qx=4,Qy=4;Qx=5,Qy=2;Qx=6,Qy=0;但同时要符合地二式的只有第四种情况,即Qx=3,Qy=6时,该消费者取得效用最大化,最大效用为93。四、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对某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就是消费着剩余。 消费者购买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市场价格消费者剩余 1725 2624 3523 4422 5321 6220也可用图形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就表示消费者剩余。第三节无差异分析法教学重点:介绍无差异曲线的定义、特征教学难点:消费者均衡\n实用文档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关于偏好1.定义:偏好,也就是喜欢或爱好。2.特征:①完全性②可传递性③非饱和性二、无差异曲线1.定义: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数量组合。组合方式X商品Y商品A530B1018C1513D2010E2582.特征:①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表示效用越大②在同意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③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三、边际替代率1.内容: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效用时,减少的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与增加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之比。X代替y的边际替代率:MRSxy=△Y/△XMRSxy:边际替代率△X:x商品的增加量△Y:y商品的减少量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时,随着一种商品消费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如表变动情况△X△YMRSxyA—B5122.4B—C551C—D530.6D—E520.4四、消费者可能线1.定义:指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2.公式PxQx+PyQy=M上式也可以写成:MPx\n实用文档Qy=--QxPypy由此可以知道,这实际上是一个直线方程式,如果设M=60,Px=20,Py=10,则可得方程为Qy=6-2Qx,图形为:2.移动消费者可能线也可以发生移动,下面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1.Px、Py不变,M变时。M增加时消费者可能线平行的向右上方移动,M减少时消费者可能线平行的向左下方移动。如图:2.M不变,Px、Py同比例同方向变时。Px、Py同方向同比例增加时,消费者可能线平行的向左下方移动;Px、Py同方向同比例减少时,消费者可能线平行的向右上方移动。如图:3.Py、M不变时,Px变时消费者可能线在Y轴上的截距不变,在X轴的截距随Px的增加而减少。如图:五、消费者均衡把消费者可能线和无差异曲线结合起来,消费者可能线必定和无数条无差异曲线中的一条相切,这个切点就是消费者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点。A点就是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点。B点不是,因为它在消费者可能线之外,超支了;C点不是,虽然它在消费者可能线之上,但它并不是效用最大的;D点不是,因为收入还没有用完,还可以继续购买物品。第五章生产理论前面,我们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说明了均衡价格的决定和变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价格机制是如何调节经济的,然后,又对需求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的分析将转向供给方面,供给的基础是生产,生产的过程,就是把投入变成产出的过程,因此,我们分析供给,主要是分析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看:从实物上看,投入的是生产要素,产出的是产品(也可以叫做产量);从价值上看,投入的是成本,产出的是收益,其中,实物关系是价值关系的基础,所以,我们先分析投入和产出的实物关系,下一章,再分析投入和产出的价值关系。
第一节生产与生产函数教学重点:介绍生产要素的定义教学难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从实物上看,要到得利润,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进行生产。这里的生产是广义的,不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且还包括劳务的生产,例如,提供运输、金融、销售等等。一生产要素投入,就是投人生产要素,什么是生产要素?它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资源。一般认为,有四种生产要素:劳动(L):指劳动力提供的服务,例如,工人从事生产的活动。\n实用文档资本(K):指厂房、设备、原料等等。(人力资本,含义,重要性,发展,知识经济)土地(N):指自然资源、土地、水、河流、海洋,是大自然的恩赐,企业家才能(E):指企业家对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二生产函数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生产多少产品,取决于投入要素的数量及其组合,即产量和要素之间有一种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用函数的形式描述出来,就叫做生产函数。它表示产量随投入要素的数量及其组合的变化而变。Q=f(L,K,N,E)注意:①生产函数表示是投入一定生产要素和它的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②生产函数总是以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作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技术水平改变,就会形成新的生产函数,同样的投入可能会有更大的产量。生产函数描述的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如果只考虑两种要素L,K,则生产函数变为:Q=f(K,L)本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根据美国1897—1922年的统计资料,得出美国制造业的生产函数为:Q=ALαK1-α这就是著名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中,A表示技术进步率,α和I—α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贡献。他们还具体地计算出A和α的数值,A=1.Ol,α=3/4,(l—α=l/4),它表明,劳动增加1%所引起的产量增加,三倍于资本增加1%所引起的产量增加,这一结论与美国工资收入和资本收益之比为3:1大体相符。三技术系数指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配合比例。如果这种比例是固定的,则称固定技术系数.若这种比例是可变的,则称可变技术系数,前者要素间不能替代,后者可以替代,如多用某种要素,则可少用另一种要素,(例如,生产一定量产品,可以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方式,用较多的劳动,较少的资本;也可以采用资本密集型的方式,用较多的资本,较少的劳动。)上面我们用生产函数描述了投入和产出的一般关系。下面进一步分析:投入要素的变化对产出产量的影响。我们可以分三种情况讨论:先讨论最简单的一种情况:只有一种要素变化,其他要素不变时,这种要素投入多少最好?即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问题;然后分析稍复杂一点的情况:所有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化,即生产规模变动时,以多大的规模生产最好?这就是规模经济问题;最后分析各种要素按不同的比例变动时,各种要素之间接什么比例组合最好?即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问题。第二节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教学重点: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教学难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现在讨论:在所有生产要素中,只变动其中一种,其他保持不变的情况。\n实用文档假设有土地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土地的数量是不变的,劳动的数量可变。我们考察:产出的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如何随着劳动的变化而变。1.总产量(TotalProduct,简称TP)是指一个企业在某一给定的时期内所生产的产品总量。2.平均产量(AverageProduct,简称AP)是指每单位可变要素的产量,如果可变要素是劳动,劳动的平均产量,就是用所使用的劳动的数量除总产量,即AP=TP/L,它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3.边际产量(MarginaIProduct,简称MP)是指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如果可变要素是劳动,劳动的边际产量就是用劳动的增加量ΔL除总产量的增加量,即MP=ΔTP/ΔL,它反映了劳动的变化引起总产量变化的变化率。假设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随劳动的变化而变的关系如下表所示:从表中我们看到,当劳动为1时,产量为2;当劳动增加到2时,产量却增长到3。为什么增加这第二个人所增加的产量比原来第一个人的产量要多呢?这是因为,当只有一个人时,所有的各种工作都由他一个人做,因此效率较低。但有了两个人以后,就可以进行分工,“你挑水来我浇园”。有了分工.就可以产生新的生产力,从而提高效率。再增加一个人,分工更细,例如,可以一个人挑水,一个人浇园,一个做其他辅助工作,这样,效率更高。因此,当劳动增加到3时,产量增加到7。劳动分工可以产生巨大的生产力:①专业化节约了工人从某一生产任务转到另一生产任务的时间;②重复同一工作使工作技术得以提高;③劳动分工常常导致创造发明。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就是从分析分工开始的。斯密推测,一个辛勤劳作的人每天大概可以制造20根针。但他观察到,用同样的手工工具,把这个过程分为许多人专门从事的个别小操作时——通过劳动分工——10个人一天可以制造48000根针。一个人抽钢丝,另一个人将它弄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做成针,第五个人磨尖。三个专业工人做针头,第四个人放在一起。最后将针磨好并包装。但是,这种随着劳动的增加,产量的增加量越来越大(即边际产量递增)的情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当劳动增加到一定量时,如例中的劳动为5个单位时,再增加劳动,虽然产量还会继续增加,但增加的量却比前面要小了。随着劳动的不断增加,产量的增加量会越来越小,即出现边际产量递减的现象。当劳动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比方说例中的劳动为7个单位时,再增加劳动,可能甚至会出现产量不仅不增加,而且反而会减少的现象。这是因为,土地的数量是不变的,在这固定的土地上,如果劳动增加得过多,则增加的劳动不仅自己插不上手,而且还会妨碍别人做事,所以总产量反而会减少。我们还可以将上例中由表5一1反映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随劳动的变化而变的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如图5一1所示图5一l\n实用文档从表5一l和图5一l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随着劳动的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在开始都是增加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减少,从图形上看,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然后下降。第二,当边际产量上升时,总产量增加较快,当边际产量下降但仍大于零时,总产量增加的速度变慢,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增加到最大值,以后边际产量为负时,总产量就会减少。第三,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有如此关系: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相交,在相交以前,平均产量上升,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在相交以后,平均产量下降,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的这种关系,不仅适合于产量,而且适合于其他边际量和平均量之间的关系,因而十分重要。为什么会有这种关系呢?我们从一个例子便可理解:假设我们班上有40个学生,平均年龄是35岁,现在如果增加一个学生,问增加这个学生后,全班的平均年龄是会上升呢还是下降?显然,这取决于增加的这个学生的年龄(边际年龄),若这个学生的年龄大于35岁,则增加这个学生后全班的平均年龄将会上升;反之,若这个学生年龄小于35岁,则平均年龄将会下降,若这个学生的年龄恰好等于35岁,则平均年龄将保持不变。平均量和边际量的这种关系,可以从数学上加以证明,总产量为TP,平均产量AP=TP/L,边际产量MP=ΔTP/ΔL,当ΔL→0时,MP=limΔTP/ΔL=TP’。因为AP=TP/L,所以,AP’=(TP/L)’=(TP’.L-TP)/L2=(TP’-TP/L)/L=(MP-AP)/L此式表明:当MP>AP时,AP’>0,即AP上升。当MP<AP时,AP′<0,即AP下降。当MP=AP时,AP′=0,即AP达到顶点。一般地,对平均量和边际量,我们有:当边际量大干平均量时,平均量上升;当边际量小于平均量时,平均量下降;当边际量等于平均等时,平均量既不上升,也不下降,达到极值点。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其他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时,如果按等量不断增加某一种要素,则产量的增加量在一开始可能会上升,但超过某一定点后,等量增加该可变要素所带来的产量的增加量就会下降。例如劳动的数量增加到5个单位以后,其边际产量就逐渐下降,从7减降到5,再降到4,等等,一直降下去。在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时,必须注意的是:第一,这一规律是假定技术水平不变,其他要素保持不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技术水平变了,或者其他要素变了,就不一定适用了。第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并不是讲随着某一可变要素的增加,总产量递减,而是指总产量的增加量递减,总产量本身可能仍在增加,只是增加的量越来越少了,递减的是增量,而不是总量。第三,边际收益递减并不一定在一开始就出现,但当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限度后,它终究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经济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普遍规律,它实际上是反映了生产中各种要素间必须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开始,可变要素很少,相对来讲,固定要素显得过多,而司变要累显得过少,二者比例不协调,使得固定要素没有充分利用,因而效率很低,而随着可变要素的增加,因固定要素是保持不变的,所以相对过少的可变要素就会逐渐变得不是过少,即二者的比例逐渐从不协调定向协调,于是,效率提高,从而出现边际收益递增的现象。但可变要素继续增加,到一定限度后,最终总会便网变要素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讲是过多了,于是,二者的关系又从另二个方向逐渐变得不协调了,从而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现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推广:两种变动要素,多种变动要素(但至少有一个不变要素)。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人口呈几何级数,粮食呈算术级数,导致人口危机,但为何没有出现?因为其它条件变了(生产技术变了)。三、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n实用文档图5一l描述了随着劳动这一要素的增加,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变化的情况,根据这种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我们可大致确定,一种要素合理投入量的范围。根据图5一l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可将随劳动增加的生产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如图5—2所示。第一阶段:劳动量从零增加到A点,平均产量达到最大值,第二阶段:劳动量从A增加到B边际产量为零处,第三阶段:劳动量增加到大于B以后。那么,劳动这种生产要素投入多少最合适呢?显然不是越多好。劳动的投入量超过了B以后,即进入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边际产量为负,投入劳动量增加,总产量不仅没有增加,而且反而减少了,也就是说,增加劳动投入的效果是负的,追逐利润的厂商是不会干这种蠢事的,所以,第三阶段显然不应该选择。第一阶段行不行?第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平均产量一直上升,这时,增加劳动不仅使总产量增加,而且使劳动本身的效率提高。因此,增加劳动量是有利可图的.这样,利润的刺激,使企业对劳动的投入量不会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一直增加劳动量,进入第二阶段。由上可知,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应是第二阶段。但究竟在第二个阶段的哪一点,现在还不能确定,还需结合成本和收益分析才能确定。第三节多种要素的合理投入(l):规模经济教学重点: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况教学难点:规模收益变动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前面分析了某一种要素的投入变动对产量的影响,并据此找出了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的范围。现在,我们要寻找多种要素的合理投入,就要分析多种要素的投入变动对产量的影响,先分析这样一种情况:多种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动时,产量如何变动。一、规模收益各种要素按同一比例变动,也就是生产规模的变动。生产规模变动和产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就是规模收益。规模收益可以有三种情况:1.规模收益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增加的比例。例如,所有要素都增加一倍,产量增加了一倍半,这种情况就是规模收益递增。2.规模收益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和要素增加的比例相等。例如,所有要素都增加一倍,产量也增加一倍,这就是规模收益不变。3.规模收益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要素增加的比例。例如,所有要素都增加一倍,产量只增加半倍,这就是收益递减。一般地讲,随着各生产要素按同样比例增加,生产规模扩大,规模收益会依次经历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三个阶段。当企业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时,扩大生产是合算的,因为此时产量增加的比例大干要素增加的比例。当企业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时,扩大规模是不合算的,而缩小规模是合算的,适度规模一般在第二阶段。如果用横轴表示要素的变化,纵轴表示产量的变化,则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况可分别用下面图5—3中的三个图形描述。图3—3二规模收益变动的原因1、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n实用文档有人可能会认为,如果所有要素增加一倍,产量似乎也只应该增加一倍,怎么会增加一倍多?之所以产生规模收益递增,可能是因为:第一,由于企业规模大,它可以采用在较小规模时没法采用的大型设备,例如生产流水线,就只可能在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使用。第二,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它所使用的劳动和机器设备数量较多,就可以进一步分工和专业化,例如,当机床数量较少时,各种工作都只能由这有限的几台机床加工,就只能使用通用机床,而当机床数量较多时,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工作,采用专用机床,效率则会高得多。第三,大规模企业可以进行产品的综合开发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第四,企业规模扩大,可以改善市场经营条件,如大量采购和销售可以节省购销费用,大批量购买价格更低。第五,由于整个行业扩大,可以便企业在人才培训、交通运输、信息等方面获得好处而使收益增加。有些行业,规模收益递增十分明显,这时,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效率就会比小规模生产高出许多。例如,汽车行业就是如此。例如,在美国、日本等国,汽车制造企业规模都非常大,整个行业基本上只由少数几家巨头垄断。小企业没达到一定规模,效率较低,是无法和大企业竞争的。而我国,目前有一百二十多家汽车厂,只生产着一百六十多万辆汽车,规模最大的年产量也只不过几十万辆,而美国的通用福特、日本的丰田等公司,各自的产量都在几百万以上。因此,我们汽车生产的成本比国外大企业高得多,在国家进一步开放的今天,如果不实行大规模生产,就无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就难以和国外企业竞争。VCD的生产四川长虹的例子。规模大,从而成本低,于是在竞争中处于主动。2、规模收益递减的原因一个企业如果规模过大,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减现象。规模收益之所以递减,可能是因为,规模过大,就难以进行协调、管理,从而使效率降低,或者是因为行业规模过大,各企业争夺原料使其价格上涨,争夺市场从而增加广告、宣传费用等等。第四节多种要素的合理投入(2):最佳组合教学重点: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教学难点:等产量线、等成本线的定义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现在讨论各种要素按不同比例变动对产量的影响,以便我们能寻求要素间最佳配合比例。这里,我们对问题的提法是:当成不一定时,各种要素按什么比例配合使产量达到最大?或者,当产量一定时,各种要素按什么比例配合使成本最小?一、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边际分析(代数分析)为分析方便起见,假定只有两种要素L和K,成本为一定:PLQL十PKQK=C...........(1)式中,PL为劳动的价格,PK为资本的价格,QL和Q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那么,我们可以证明,当投入的两种要素满足如下关系时,产量达到最大。MPL/PL=MPK/PK........(2)\n实用文档为什么会有此结论?我们来看看此式的两边。左边分子是劳动的边际产量,即增加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分母是劳动的价格,也是增加一单位劳动所需要的钱,二者相除,那么左边就是每增加一元钱的劳动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右边则是增加一块钱资本投入所增加的产量。如果等式(2)不成立,设左边为3,右边为2,则此时可将资本少投入一块钱,使产量减2,而将劳动多投入一块钱,这将使产量增加3,也就是将一块钱从资本投入转移到劳动收入,这种转移使总成本保持不变,但总产量却会增加l,也就是说,当等式(2)不成立时,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投入的转移使产量增加,既然还可以增加,就没有达到最大产量,只有当(2)式成立时,产量就不能再增加了,这时就达到了产量最大。如果有n种要素,只要使这几种要素满足下式:MP1/P1=MP2/P2=...=MPn/Pn.......(3)就可使产量达到最大。以上结论,就是边际均衡原理,或者称为“等边际原理”。它不仅对生产过程的投入和产出适用,而且对其他类似的资源配置问题(一定的资源,用于不同的方向,如何配置最好)也适用,它是一个普遍的规律,是一个逻辑的结论。二、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几何分析1.等产量线一般地说,生产同样的产量,可以用不同的要素组合,也就是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假设生产1000斤粮食,可以有以下不同组合:(1L,6K);(2L,3K);(3L,2K);(6L,lK);.....将这些不同的组合连接成一条光滑的曲线,就是等产量线。图5——4等产量曲线的特点:1)等产量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且凸向原点。2)在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表示同样的产量,不同的等产量线表示不同的产量。离原点越近,表示产量越低,离原点越远,表示产量越高。3)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相交。2.等成本线等成本曲线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这条曲线上,投入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都不会引起总成本的变化。设有两种要素L和K,各自的价格为PL和PK则等成本线就是如C=PLQL十PKQK的曲线。显然,这是一条直线,若C=100,PL=10,PK=20,则等成本线就是如图5—5所示的曲线。若总成中增加(即常数c增加)则等成本线向上平移,如c=200时,等成本线移到如图5一5;所示位置,反之,则向下平移。图5—53.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有了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就可以从图形上找出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组合,方法是将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画在同一个坐标系中,如图5—6所示。对C=C1这一确定的成本,两种要素L和K如何组合才能使产量达到最大呢?只能在等成本线C1和与产量线相切处,此时产量最大为Q1。等成本线上的任何其他组合,产量都比Q1要小,所以,切点El处的组合(Ll,Kl)是在成本一定的产量达到最大的组合,即最佳组合。而在等成本线上另一点A,只能达到产量Q3(<Q1),此时的要素组合(L2,K2)就不是最佳组合。其它点如B点不行,因为成本达不到,C点成本还有剩余。图5——6价格变化对最佳组合的影响:减少使用涨价的要素。60’_70’\n实用文档,美国汽车和钢铁行业工会为其会员要求更高的工资,并使厂商同意支付,结果使厂商加倍努力寻求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以尽量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经一段时间后,这种努力导致这些行业就业量的减少。(Stiglitz,P.270)例:印度尼西亚的碾米业在印度尼西亚有一组美国工程师进行一项研究以确定何种工具适用于碾米业。准备选择的工具有:(1)去壳机;(2)联合碾米机;(3)大型卫星;(4)大型终端。在他们的首份报告中,研究小组建议印度尼西亚把它的大部分基金投入到后三种机器中。在提出报告后不久,C.彼得.蒂默这位哈佛的经济学家作出了碾米业的等产量曲线(根据生产的大米相关数量)投入是劳动和资本。在下图中显示了等产量曲线。等产量曲线上的点与每种类型的工具相对应。例如,大型终端生产这种数量的产出需要78000美元的资本一个工人。2、如果等成本线是一条平行于AB的直线(如图中所示),何种工具是最优的?(b)工程师们强调使用大型终端和大型卫星是因为它们有助于印度尼西亚大米市场的现代化,这具有说服力吗?第六章成本与收益一个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利润,而能否取得利润,最终就取决于其收益是否超过成本,因此,分析成本和收益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企业领导的经营管理决策就是至关重要的。第一节成本函数分析教学重点: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可变成本,短期边际成本的定义教学难点:短期和长期的定义,什么是停止营业点和收支相抵点?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分折企业成本问题,重点是要分析成本函数,即生产成本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一、短期成本函数l.什么是短期在这里,短期并不是相对于时间和长短而言的,而是相对于生产要素的调整而言的。短期,是指时间短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企业来不及调整全部要素,例如,来不及调整厂房、机器、设备等要素,而只能调整原料、燃料、劳动力等要素。在短期内,企业可以增雇或解雇工人,增加或减少购买原料,但要增加厂房、添置新机器设备则是不可能的。那么,所谓长期,就是指时间长到足以使企业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所有要素。正因为短期和长期是相对于要素的调整来划分的,所以,不同的行业,调整全部要素所需的时间不同,长短期所指的时间也就不同。例如,服装行业调整全都要素所需时间比较短,可能只需二、三个月,而钢铁行业调整全部要素所需时间比较长,可能需要一、二年。因此,对服装行业来讲,可能两个月就算长期了,而对钢铁行业来讲,可能要到两年才能算长期。2.短期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①短期总成本短期总成本(Short-runTotaICost,简称STC)是短期内企业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额。由于在短期内只有一部分要素可以随产量的变化而调整,而另一部分要素还来不及调整,其投入量不能随产量而变。因此,短期的总成本就相应地分成两个部分:和不能调整的那部分要素相对应的成本就叫固定成本(Fixed\n实用文档cost,简称FC),和可调整的那部分要素相对应的成本就叫可变成本(VariableCost,简称VC)。固定成本是短期内用于支付固定生产要素的成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的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这部分成本在短期内是固定的,不随产量而变,反映在图形上,它是一条水平线。可变成本是短期内用于支付可变生产要素的成本,包括原料、湖料、动力、工人的工资等,它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却不是成比例地增加,在开始时增加较慢,后面增加较快。短期总成本就是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即TC=FC十VC,因此,它的变动规律同可变成本,其图形是可变成本向上平移FC的距离。②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成本(Short—runAverageCost,简称SAC),是指短期内生产每单位产品所需的成本,它是短期总成本除以产量所得的商。由于短期总成本可以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和,相应地,短期平均成本也可以分解为平均固定成本(AverageFixedCost,简称AFC)和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VariableCost,简称AVC)之和.即:SAC=STC/Q=(FC+VC)/Q=FC/Q+VC/Q=AFC+ AVC平均固定成本是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因为产品数量越多,分摊到每一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就越少,所以,随产量增加,平均固定成不断减少。越来越趋向于0。如图所示。平均可变成本是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它的变动规律是:开始时,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又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见图6—2)短期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也是开始时随产量增加而减少,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又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平均成本到后来主要受平均可变成本的影响,二者的大小会越来越接近,但不会相等;图形也会越来越接近,但不会相交。图6—2③短期边际成本短期边际成本(Short-runMarginaLCost,简称SMC),是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它等于总成本的增量除以产量的增量。SMC=ΔSTC/ΔQMC=ΔTC/ΔQ=(ΔTFC+ΔTVC)/ΔQ=ΔTVC/ΔQ设W为可变投入品的价格,ΔU为由于产量增加ΔQ所引起可变投入品的增加量,则ΔTVC=W(ΔU),于是有:MC=WΔU/ΔQ=W/MP由于边际产量MP的变动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故MC的变动规律和MP相反,短期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也是在开始时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然后又随产量增加而增加,如图6—3所示。图6—3当存在过剩生产能力时,每增加一单位产出所花费的边际成本并不会增加太多,MC相对平缓(厂商发现,增加10%的产量恰好需要增加10%的工人及其他原料的投入,闲置的机器只不过是被开动起来了),然而,增加一单位产出的成本最终会增加,工人必须工作更多的时间(且通常额外工时的报酬更高),超负荷运转的机器更容易出现故障。\n实用文档3.短期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关系和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相类似,边际成本曲线SMC,一定通过平均成本曲线SAC的最低点E,在二条曲线相交以前,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相交以后,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如图6—4所示。图6—44、收支相抵点和停止营业点当价格达到短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时,这就是企业的收支相抵点(图6—5中的E点),因为价格就是平均收益,在E点,价格(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从而总收益等于总成本,收支正好抵消,若价格在E点以上,企业处于盈利状态,若价格在E点以下,企业收不抵支,处于亏损状态。企业是为盈利面生产的,那么,当价格低于E点,企业出现亏损时,是否应该停止生产呢?从短期来看,并非如此。这是因为,在短期内,企业即使不生产,也要支付固定成本FC,它停止生产的损失是FC,但若进行生产呢?只要价格高于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图6—5中的H点),那么,生产的收益弥补了可变成本后还有一个剩余可用来抵消一部分固定成本的亏损,使亏损小于FC,因此,当价格在E点之下但在H点之上时,企业停止生产,亏损FC,不停止生产,亏损小于FC,自然它不应该停止生产。但如果价格降到了H点之下,这时,企业生产的收益还不足以弥补可变成本,其亏损额除了固定成本外,可变成本也还要亏损一部分,因此,如果企业不生产,亏损FC,生产,则亏损大于FC,既然如此,它当然就应该停止生产了。所以,在短期,平均可变成本的最低点就是企业的停止营业点。图6—5二、长期成本函数在长期中,所有要素都可调整,所以,长期的成本无固定和可变之分,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l、长期总成本长期总成本(Long-runTotalCost,简称LTC),是企业在长期内生产一定产量所需成本的总和,它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由于所有要素都可以调整,所以,当产量为零时,可将要素调整到零,从而成本为零。反映在图形上,就是长期总成本曲线通过原点,如图6—6所示。这是和短期总成本曲线的一个重要区别。在短期,产量为零时,企业却无法将要素调整到零,所以短期总成本曲线和纵轴有一个截距。图6—62、长期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Long-runAverageCost,简称LAC)是长期中平均单位产品的成本。长期平均成本的变动规律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开始是下降的到一定程度后又变成上升的。长期成本曲线是一条U型线,但它比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平坦,实际上,它是一条和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线相切而形成的曲线,在数学上称为这无穷多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为什么会如此?我们可用图4一7加以说明。在图6—7中,有三条不同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1,SAC2,\n实用文档SAC3,代表三种不同的生产规模。如果某企业的生产规模为以上三种规模中的第二种,对应的短期平均成本为SAC2,假设它要生产L的产量.在短期内,因为规模不能改变,所以它只能以LD的平均成本生产,但在长期内情况就不同了,长期内所有要素都可调整,企业可以改变生产规模,对于生产L的产量,它将选择平均成本最低的第一种生产规模,此时平均成本为LA。同理,如果它生产M的产量,将会选择第二种生产规模,此时平均成本为MB,生产N的产量,选择第三种规模,对应的平均成本为NC,如图6—7所示。图6—7假定生产规模可以无限细分,那么,可以有无限多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对每一个产量,企业都可以选择使其平均成本最低的那个规模,这时的平均成本就是该规模所对应的短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由于对每一产量都可如此选择,将所有短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连成一条光滑曲线,这就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如图4一8所示。图6—8这条长期平均成本线就是无限多条短期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它也是先下降后上升的。它之所以先下降,是因为在产量较低时,企业规模较小,随着产量增加,企业会不断对其规模作相应的调整,扩大生产规模,这时,企业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所以平均成本就会下降。之所以长期平均成本后来会上升,是因为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从而使平均成本上升。 一个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利润,而能否取得利润,最终就取决于其收益是否超过成本,因此,分析成本和收益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企业领导的经营管理决策就是至关重要的。第二节几个重要的成本概念教学重点:机会成本的定义教学难点:什么是沉没成本?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机会成本和会计成本会计成本是企业会计人员在帐面上记录下来的成本,它反映的是企业的实际支出额,如工资支出、原材料支出和折旧费等。由于会计成本只是一种历史成本,只是反映过去实际发生的情况,而不能反映未来的情况,特别是不能反映不同决策将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因而不能比较不同决策方案的优劣,它不适应企业经营决策的需要。机会成本是将一定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物品时所放弃的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收益。例如,假定某人花一万元购买土地、劳动、种子、肥料等生产要素,用于生产水稻可得收益1.2万元。假设他将这些资源不用于生产水稻,还可以用来生产小麦,用于生产小麦可得收益1.5万元。从会计成本看,生产水稻的利润=收益一成本=1200O—\n实用文档10000=2000,即赚了2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生产水稻收益1.2万,生产小麦收益1.5万,将资源用于生产水稻,就不能同时又用于生产小麦,这就是说,他生产水稻,就必须放弃生产小麦。取得生产水稻的1.2万元收益,就放弃了取得生产小麦的1.5万元收益的机会,这放弃了的生产小麦可获得的1.5万元收益,就是生产水稻的机会成本。那么,从机会成本的观点来看,生产水稻的利润(经济利润)=收益一机会成本=12000一15000=一3000,所以,从会计成本的角度看.生产水稻是赚了2千,而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生产水稻是以放弃生产小麦为代价的,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赚1.5万元的机会,所以是亏了3千(更准确地说,是少赚了3千)。机会成本是一个很重要很有用的概念,它是一种未来成本或称预期成本,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决策方案在未来将要发生的成本,并据此比较它们的优劣,作出最佳选择,所以它又是一种选择成本。正因为如此,它已成为企业进行决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管理决策目的。因此,管理经济学中的成本就不能用会计成本了。实际上,我们在管理经济学中讲的成本,就包含有机会成本的因素。例如,会计成本是不包括利润的,但在我们后面要讲的成本概念中,就还包括在会计帐目中应记入盈利项的正常利润,例如,一个企业家如果受聘于人,可得到5万元的年薪,如果他自己办企业并自己管理,就失去了到别人的企业工作赚取5万元的机会,这就是他自己办企业的机会成本。在他自己企业的成本中;就应该包括这部分机会成本(作为正常利润记人成本)。如果他自己办企业,在帐面上看是赚了4万元,那么,在我们的成本概念中,由于包括5万元机会成本的正常利润,他就是亏了l万元,既然自己办企业会亏l万元,那么他的正确决策就不应是自己办企业而应到别人的企业工作。而这一点,从会计成本上是看不出来的。从会计成本上看,他还赚了4万呢!为什么不自己办企业呢?由此可见,在成本中计入机会成本,对企业的正确决策,对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是何等重要。同理,自己的房子,应计房租;自己的资金,应计利息。机会成本的推广:我们做什么事都有机会成本,例如,学习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挣钱的机会,或是休息的机会,等等。宝钢的例子。兵工厂搬迁的例子,是用国家提供的优惠贷款还是用自有资金?自有资金不需付利息,没有会计成本,但却有机会成本,甚至可能还很高。两个厂子,两种结果。一个决策的优劣,不是从决策本身是否赚钱来判断,而更重要的是应该从它失去的机会来判断,即用机会成本的观点来看问题。二、显明成本和隐含成本1.显明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购买和租用所有生产要素的实际货币支出。会计人员考虑这种成本的存在。2.隐含成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但并不表现为实际货币的支出。经济学家会考虑这种成本的存在,会计人员一般不会考虑这种成本的存在。三、增量成本和沉没成本增量成本就是因做出某一决策而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它反应了决策对成本的影响,因而是我们在决策时必须考虑的,而沉没成本就是不因决策而变化的成本,既然它和我们的决策无关,因此在决策时不予考虑。区分增量成本和沉没成本,对于企业进行正确的决策十分重要。在运用增量成本时,还需结合增量收益,才能进行决策。例如,93年在全国房地产开发热中,石家庄市某房地产开发商花了七、八十万盖了10栋花园别墅,可长期无人问津,于是,该房地产开发商毅然决定,将那十栋别墅炸掉,另盖4栋普通高层住宅,结果很快就销售出去了,所得收益不仅弥补了10栋花园别墅的损失,而且还赚了一笔。\n实用文档这里,花园别墅所花的80万成本就是沉没成本,和如何处置这10栋别墅的决策无关,是让它们闲置,还是降价卖掉,还是炸掉,这80万都是不变的,因此,在决策时就不应考虑。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眼睛盯着这80万,一定要将这80万赚回来,那么就绝不会炸掉它,结果很可能是房子一直就闲置在那里,占压了大量的资金。因此,炸掉它们是明智的选择(虽然可能是痛苦的选择)。例:2002年中国消费者报纸全文检索库?2002中国消费者报社刊名:百姓周刊日期:2002/3/22主持人:张松伟标题:青岛开发商自毁别墅群作者:朱丽亚,杨猛 数十幢别墅夷为平地 在环境优美的青岛雕塑艺术馆北面,坐落着一栋栋红色的观海别墅。近日,路过这里的青岛市民发现,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拆除这些别墅,一栋栋小楼被夷为平地,大片大片的瓦砾和依然矗立、等待拆除的别墅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些已经建成的数十幢别墅被夷为平地,既不是因为自然灾害,也不是因为政府部门行政干预,而是因为房地产开发商要推倒重建。被拆除的数十幢别墅位于青岛市东部崂山区的黄金海岸线上,别墅区的北边不远处有连绵的青山,南面则紧靠蔚蓝的大海。而且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金都碧海山庄”。记者费尽周折才找到一位建筑公司的保管员。这位保管员告诉记者,这些别墅已建好多年,总共有100多幢,一直卖不动,有几幢卖出去的也没人来住,南区大约有50多幢别墅,现在只住着他和保安。 别墅群毁于设计缺陷 “设计得不好,挨得又近。”保管员向记者解释了别墅滞销的原因。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进入其中一幢别墅,站在楼顶想要举目远望,但看到的全是相邻的别墅,邻家的活动尽收眼底。据介绍,这些别墅存在着规划和设计上的缺陷,楼间距太小,绿化率太低,建筑材料已经落伍。 青岛市规划局的有关人士说,拆除别墅是开发商自己的事,规划上不存在问题。开发金都碧海山庄的远东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宋先生告诉记者,这个别墅群建于1995年,当时别墅还比较少,建房之前还有不少房地产“二道贩子”交了订金,不料建好之后,对方却不要那么多了,只是要了相当于订金价值的房产。其余房产一直卖不动。有关专家指出,金都碧海山庄是青岛市房地产开发过热的产物。 据了解,北区别墅已经被鲁信房地产开发公司买走,现在要推倒北区别墅重建的正是鲁信公司,北区被拆别墅数量大约为六七十幢。对南区别墅,鲁信公司也有收购的意向。 记者从青岛市规划局崂山分局了解到,新的开发商准备重建的不再是别墅,而是多层公寓。据了解,金都碧海山庄的别墅原售价为3000元到4000多元/平方米,而与之毗邻的瑞士花园的多层公寓均价为5000多元/平方米,虽建成不久,售楼人员告诉记者,100多套公寓基本售完。 市场终会规范开发行为 专家认为,不经过市场调查,盲目乱上项目是每个城市都存在的问题。\n实用文档 以金都碧海山庄为例,据专家目测,楼间距、绿化率应是符合规划标准的,但大家都觉得看上去很拥挤,与消费者的预期存在较大的距离。以前住宅有别墅和正宅之分,城里有正宅,别墅是在乡下度假用的。现在别墅建到了城里,也成了正宅,房地产开发商认为别墅就是独立的房子,消费者却不认可。 数十幢别墅被拆令人震惊,但有关专家认为金都碧海山庄不过只开了个头,距离金都碧海山庄不远处的几栋别墅群很可能重蹈它的覆辙。据了解,这几个别墅群与金都碧海山庄一样,均已建好数年,但一直卖不出去。 青岛建工学院土木系副教授邹建喜认为,在“土地行为”不规范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就不可能规范。现在政府对土地进行公开拍卖,这种透明度决定了房地产商必须正当经营,不能钻空子。此外,全国很多地方都对房地产公司的注册资金作了规定,青岛市新近规定房地产公司的注册资金须在1000万元以上,这将使“胆大就可以玩房地产”的现象越来越少。第三节收益与利润最大法原则教学重点: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确定教学难点: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1.总收益(TotalRevenue,简称TR)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销售一定量产品的全部收益,它等于价格乘以销售量。TR=P×Q如果价格是不变的,则总收益函数是一条通过原点的斜线(如图6—9所示),这时,总收益随销售量成比例上升。图6一9如果价格随销售量而变,则一般地,销售量越大,价格就只能越低,销售量越小,价格就可以定得越高(这一点是由需求曲线决定了的),这时,总收益曲线就是一条抛物形的曲线,起初总收益随销售量增加而增加,然后,随销售量增加而减少。这一点可由第二章中的需求弹性得到解释:开始需求弹性较大,因此,降低价格增加销售量可使总收益增加,但到后来,弹性较小,这时降低价格增加销售量使总收益反而减少了,如图6—10所示。图6一102.平均收益(AverageRevenue,简称AR)是每单位产品的收益,它等于总收益除以销售量,即等于价格:AR=TR/Q=P×Q/Q=P所以,平均收益和销售量的关系,也就是价格和销售量的关系。平均收益曲线也就是需求曲线。图6—ll\n实用文档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线,所以其平均收益曲线亦如此。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需求曲线,亦即平均收益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见图6一ll。3.边际收益(MarginalRevenue,简称MP)是增加一单位销售量所增加的总收益。MR=ΔTR/ΔQ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为一常数,MR=ΔTR/ΔQ=Δ(P×Q)/ΔQ=P×ΔQ/ΔQ=P,所以,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即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而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平均收益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假定它为一条直线,则边际收益曲线必为位于它下方的一条直线,如图6一12所示。图6一12二、利润最大化产量的确定前面分析了成本函数和收益函数,即成本、收益和产量的关系,利润等于收益减去成本,有了成本函数和收益函数,我们就可以分析利润和产量的关系,进而得出,在产量为多少时,利润为最大。由于利润π=TR—TC,要确定利润最大的产量,由徽积分知识可知,只要将利润π对Q求导,并令其等于零即可。dπ/dQ=d(TR)/dQ—d(TC)/dQ=0因为d(TR)/dQ=MR,d(TC)/dQ=MC,所以dπ/dQ=O,也就是MR—MC=0,即:MR=MC这一结论也是容易理解的。因为如果在某一产量下MR>Mc,表明增加一单产量所增加的收益大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这时增加产量可使利润增加,既然利润还可以增加,就没有达到最大,反之,若在某产量下有MR<MC,说明减少一单位产量所减少的收益小于减少一单位产量所减少的成本,这时减少产量可使利润增加,所以利润也没有达到最大。既然当MR>MC和MR<Mc时利润都不是最大,那么只有可能在MR=MC时达到利润最大。MR=MC这一公式十分重要,反映了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适用于最佳投入量(或产出量)的确定这一类广泛的问题。例如,投入多少广告费?派多少推销员?MR=MC公式的推广:最佳治理污染的确定,最佳工作时间的确定。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产量和价格的决策是厂商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但各个厂商所面临的市场结构是不相同的,例如,一个农场主和一个钢铁大王所面临的市场,就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反映在企业的行为上,其产量和价格的决策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本章就是讨论在不同市场结构市场上卖者的数量、产品差异程度、成本结构、供给者纵向一体化程度等等)下,企业不同的行为(价格、产量、广告、投资、研究与开发等等)。经济学家一般将市场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以一家单独的企业控制价格的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一家企业丝毫不能控制价格。例如,生产粮食的农场对价格的控制无能为力。而一家垄断企业对价格有极大的控制力。\n实用文档市场结构还视企业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同而不同。所有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企业生产同一的产品。如一个农场生产的小麦和另一个农场的小麦完全相同。在垄断竞争行业,如衬衫行业中,厂商生产的产品略有不同。在寡头市场中,企业一般生产相同的产品。在垄断市场中,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会有所不同,因为整个行业只有一家企业。市场结构还视企业进入一个市场的难易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完全竞争市场中准入壁垒很弱,因此进入农业市场中的许多部分都只需一笔很小的投资。垄断竞争市场的进入壁垒也很弱,但相汽车或者炼油之类的寡头垄断市场,进入壁垒就相当强,因为建造一座汽车制造厂或炼油厂是极其昂贵的。在垄断市场中,市场准入是不存在的。市场结构还视企业就广告和产品特性差异而展开的竞争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完全竞争市场中不存在非价格竞争(如果所有的农场主生产相同的谷物,且均为价格接受者,那还有什么必要去做广告呢?)。垄断竞争市场中,非价格竞争便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衬衫生产商就开发新款式和利用广告宣传其产品系列展开竞争。寡头也倾向于依赖非价格竞争。完全垄断厂商也积极做广告,这倒不是为和行业的企业抢市场,而是为了扩大市场总需求。第一节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教学重点: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短期均衡产量的决定、长期均衡产量的决定教学难点:完全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完全竞争的含义和条件1.含义: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情况。2.完全竞争的条件是:①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其中任何一个在整个市场上只占很小的份额,从而任何一个人都不能通过自己的买卖行为来影响市场价格,任何人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②产品无差别这里的产品差别不是指不同种类产品之间的差别,不是指彩电和冰箱的差别,而是指同种产品在质量、包装、式样等方面的差别,如彩电在品牌(是长虹的还是牡丹的)、尺寸(是18英寸还是29英寸)、功能(是否有遥控,是否带画中画)等方面的差别。产品的这些差别,可使厂商通过自己产品的特殊性形成垄断,控制市场价格,因此,产品无差别就使任何厂商的产品和其他竞争者完全一样,完全可以替代,从而不能通过产品的这些特殊性来影响产品的价格。③各种资源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即每个厂商都可以自由地加入或退出某行业,不受任何限制。从而可以使资源流到最有利的地方去。④市场信息畅通。买者和卖者完全掌握市场信息,不存在欺骗。从而使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做出自己最优的决策。现实中,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的,一般认为,农产品市场和股票市场比较接近于完全竞争。虽然完全竞争的市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它却是分析其他市场结构的基础,所以,仍然十分重要。二、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n实用文档l.需求曲线这里必须区分行业需求和厂商需求,对于行业需求,前面第一章已讲过,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但对某—厂商来讲,情况就不同了。因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厂商在市场中所占份额太小,且产品和别人完全一样,因此,厂商卖得再少,也不能将价格提高,卖得再多,不会使市场价格降低,其需求曲线表现为一条水平线,如图7一l所示,图7一12.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因为在一定的价格下,每件商品都是按同一价格出售的,所以,平均收益,即平均每件产品的收益就是其价格。平均收益曲线就是需求曲线。由于对厂商而言,市场价格不因其售出的商品多少而变,增加一件商品所增加的收益,所以,边际收益曲线也就是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三条曲线是重合的,就是一条水平线。三、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产量决策如前所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厂商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所以,这里只考虑产量的决策。1.产量的决定图7—2.那么,对企业而言产量是不是越大越好呢?显然不是的。因为随着产量的增加,收益和成本虽然都会增加,但二者的增加是不一样的。不论产量为多少,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都是一样的,而成本的增加则不同。当产量超过了一定限度后,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会提高,以致超过收益的增加,从而使总利润反而减少,甚至亏本。那么,产量定为多少利润最大呢?由上一章可知,当MR=MC时利润最大,所以,产量由MR和MC的交点决定。此时的产量为Q*,如图7—2所示。2.赢利分析企业以价格P*出售数量为Q*的商品,收益为TR=AR×Q=P*Q*即四边形NEQ*O的面积;成本TC=AC×Q*,即四边形GKQ*O的面积:利润π=TR—TC,即四边形NEKG的面积,由于成本中已包括了正常利润,这里的利润指的是超额利润。图7—3如果价格低于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企业就会出现亏损。在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如何使短期亏损最小呢?同样,当MR=MC时,亏损为最小。此时产量为Q*,如图7—\n实用文档3所示。企业获得亏损,那么还要不要继续生产下去呢,这时要看价格是否高于停止营业点,如果高于,则可以继续生产下去;如果低于,则应该停止生产;如果等于,则企业可以生产也可以关门。总之,在短期中,厂商的产量决策是,将产量定在MR=MC处。所以,短期内厂商均衡的条件是:MR=MC=P四、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产量决策以上讲的存在短期超额利润或亏损的情况,从长期看都不可能持续下去,因为,在长期内,所有要素都能调整,如果存在超额利润,就会刺激新厂商加入,随着新厂商的不断加入,整个行业的供给不断增加,价格就会下降,超额利润就会减少,直至消失;而如果存在亏损,就会迫使有些厂商退出,而随着厂商的不断退出,整个行业的供给减少,价格就会上升,从而亏损减少,直至消失。最后,市场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厂商既无超额利润,又无亏损,这既使其他厂商没有加入该行业的刺激,也使原有厂商没有退出的动机,从而达到长期均衡状态。由图7--4我们看到,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达到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MC=AC=AR=P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是一个重要的结论,它保证了资源达到最佳配置。这一结论也可以由价格等于常数时的利润最大化推出。若令利润最大化,则对Q的导数为0:这就要求:即:五、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供给曲线根据利润最大法原则确定产量,如图7--5,当价格为P1时对应得产量为Q1,当价格为P2时对应的产量为Q2,当价格为P3时对应得产量为Q3,当价格为P4时对应的产量为Q4等等。我们发现价格和产量之间呈一一对应关系,并且都对应在边际成本曲线上,所以完全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就是它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但价格太低,企业可能停止生产,由此只有高于停止营业点的边际成本曲线才是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供给曲线。六、评价对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从而可以实现:第一,社会的需求和供给相等,从而自愿得到最优配置;第二,在长期均衡中平均成本最低,通过完全竞争与资源的自由流动,使生产要素的效率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第三,平均成本最低,从而价格低。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第一,各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并不一定是社会成本最低;第二,产品无差异,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第三,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者规模小,无法实现技术突破;第四,在实际中完全竞争很少,很可能会引起垄断。第二节完全垄断条件下的厂商均衡教学重点:完全垄断的形成原因、完全垄断市场的收益曲线、价格歧视的定义教学难点:完全垄断市场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完全垄断1.定义:\n实用文档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完行处于一家厂商控制之下,它所生产的产品没有其他产品可以替代,新企业的进入又有很大障碍,于是形成完全垄断。2.形成原因:①某家企业拥有了生产某种产品的关键资源②专利权③政府特许④自然垄断总之,完全垄断可能产生于规模经济,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铁路,这些行业在开始时需要建设大量设施,垄断也可能市场有限而形成。此时,需求可能小到只需一家企业就可生产所有的产量了。此外,对专利权的控制,对重要的原料的控制(如二战前的美国铝公司),也可能形成垄断。3.特征:①一个行业只有一个厂商②其产品或劳务没有相近或相似的替代品③其他厂商很难进入该行业二、完全垄断条件下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l.需求曲线在完全垄断下,整个行业就只有一家厂商,所以,行业的需求就是厂商的需求,其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见图7—6。图7—62.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在完全垄断条件下,不同的产量按不同的价格出售,但对某一定产量,每一件产品都是按同一价格出售的,所以.每一单位产品的卖价就是平均收益,即R=P。由于需求曲线是下降的,即AR曲线下降,则必有MR<AR,反映在图形上,则是,MR曲线在AR曲线(即需求曲线)的下方。三、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产量和价格决策1.产量产量定在何处?仍然是MR=MC处,两条曲线的交点E便决定了产量,此时产量为Q’,如图7—8所示。2.价格Q*这么多产量,可卖多少价格?对厂商而言,自然是价格越高越好,但最高不能超过由Q*和需求曲线所对应的价格P*,因为,由需求曲线可知,当价格为P*时,可卖出的产量为Q*,超过了P*,便卖不出Q*这么多的产量了。因此,垄断者将把价格定为P*。3.收益由图可知,收益TR=(AR)Q=P*Q*,即四边形NGQ*O的面积。4.成本为确定成本,需作出AC曲线,Q*和AC的交点G便决定了平均成本,总成本TC=(AC)Q*,即为四边形KFQ*O。5.利润π=TR—TC,即四边形NGFK的面积。这时存在垄断超额利润。图7—9以上分析该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但在短期的时间内,由于企业很难对自己的生产要素全部进行调整,从而使企业所生产的产量会出现供大于求、供小于求、供求相等三种情况出现,从而引起价格偏高、低、均衡三种情况的出现,从而使该企业在短期的时间内除了获得超额利润的均衡外,还有可能获得正常利润和亏损的均衡。四、完全垄断条件下企业的长期产量和价格的决策\n实用文档在短期,企业规模不能改变,企业只能根据既定规模下的短期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确定最佳产量。如下图所示,短期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分别为SAC和SMC。,企业将把产量和价格定在Q。和P。,见图7—10。而在长期条件下,垄断企业则可以通过调整企业规模使利润增加。例如,在长期,企业可使产量定在长期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处(图中Q1),生产规模定为SAC1所对应的规模,则利润可由四边形P。C。A1B1增加到四边形PlC1A1Bl。与完全竞争不同的是,在长期中,垄断企业仍可保持垄断超额利涸,因为在完全垄断条件下,新厂商不能加入,垄断企业可长期保持其垄断地位。图7—10例:垄断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决策设一家垄断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为:其中P为价格(千元)Q为产量(千单位)。企业的总成本函数为:其中TC为总成本(百万元)从需求曲线的表达式我们可以得出企业总收益的表达式:边际收益为3-12Q由总成本函数可得边际成本:令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解出Q=1.5代入需求曲线解出:P=30-6×1.5=21因此,为了使利润最大化,该公司应该定价21000元,并生产1500单位的产品。五、价格歧视1.定义: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的顾客出售同一物品的经营做法。2.条件实行价格歧视需要一定的条件①市场存在不完善性②各个市场对同种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同③有效的把不同市场之间或市场的各部分之间分开3.类型①一级价格歧视,根据支付意愿制定价格标准。②二级价格歧视,根据消费数量实行价格歧视。③三级价格歧视,根据地区的不同实行价格歧视。六、评价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完全垄断对经济是不利的,因为:第一:生产资源的浪费,平均成本高而产量低第二:社会福利的损失,垄断厂商实行价格歧视,消费者所付出的价格高,就是消费者剩余的减少第三:垄断厂商获得超额利润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也阻碍了技术进步也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有些垄断,如公用事业由政府垄断,利润率低,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所必需的;其次垄断企业资金雄厚,有力于促进技术进步。\n实用文档第三节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企业行为模式教学重点:垄断竞争的形成原因教学难点:垄断竞争的短期和长期均衡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上面讲的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是介于这两者之者的情况,西方经济学家将其分为两种: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一、什么是垄断竞争垄断竞争,顾名思义,就是既有垄断又有竞争。垄断竞争的条件是:1.产品有差别前面在讲完全竞争的条件时,我们讲到条件之一是产品无差别,而这里是产品有差别,这一字之差,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呢?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于产品无差别,某行业中各个企业出售的产品完全一样,旦每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很小,因此,个别企业不能控制价格,只要他的价格高于其他企业,其需求量就降为0,他只能接受现行价格。而产品有差别,情况就不同的。例如服装,别人生产的是茄克,我生产的是西服,和别人不一样,那么,总有一部分消费者比较喜欢西服,这时,即使我的价格比别人的高一点,这部分消费者也不在乎(需求不会降到0,这是和完全竞争的一个重要区别),因此,产品差别的后果是,使我的西服在一部分消费者中形成垄断,进而可以控制价格。2.企业数量较多,每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不大3.企业进出这个行业是自由的。由于企业较多,且可自由进出,各企业所生产的有差别的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替代性,这就形成了竞争,这种竞争性使得企业的产品价格虽然可以比别人高,却不能高得过多,否则,需求量就会大大减少,这样,它的需求曲线虽然象完全垄断那样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但弹性却较大,即需求曲线比较平坦,如图7一11所示。图7——11二、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的短期产量和价格决策从短期看,产品有差别,(如服装的新式样)可引起一部分消费者的追求,使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处于垄断的地位,因此,短期的情况和完全垄断类似,存在超额利润。这时,产量仍然由MR=MC确定,价格由需求曲线上和最佳产量所对应点确定(如下图所示),利润为阴影响部分四边形的面积。图7—12垄断竞争也可能有三种情况的出现,那就是获得超额利润、亏损、正常利润的均衡,在此不再分析。三、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产量和价格决策\n实用文档从长期来看,情况就不同了。一个企业因某种产品差别形成垄断,获取了超额利润,于是激励了其他企业加入该行业。其他企业也可以创造别的产品差别,吸引消费者,从而使一部分消费者转而购买其他企业的产品,这样,该企业的产品在每一个价格—亡都比原来的需求量小,即需求曲线向下移动,只要有超额利润,就会刺激别的企业加入进来,需求曲线就会进一步向下移动,只到和平均成本相切,这时,超额利润消失,其他企业不再加入,于是达到长期均衡状态。因此,长期均衡的条件之一是不存在超额利润或亏损。否则的话回有企业加入或退出发生,这不符合长期均衡的含义。长期均衡的另一个条件是在长期均衡下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那么什么样的价格和产量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呢?如图7-13所示的P*和Q*可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图7—13第四节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企业行为模式教学重点: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确定教学难点: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什么是寡头垄断1.寡头垄断的含义寡头垄断是指少数企业在整个行业中占据支配地位,提供了某种产品的大部分,它是介于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之间的一种市场类型。生产相同产品的叫做纯粹寡头,存在于钢铁、炼铝等基本工业部门中。生产具有差别产品的称做有产品差别的寡头,存在于汽车,重型机械,电子、香烟等行业中。寡头垄断形成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行业中可能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第二存在着许多行业进入障碍。2、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①企业数量很少,每个企业在市场中都有巨大的控制力量,对其产品价格有相当大的影响力。②相互依存关系。在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这三种类型的市场中,各企业之间多少是各自独立的,例如,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任一企业占市场份额都非常小,其产量价格决策不会影响到其他企业,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上,企业数量众多,任何一个难以直接影响竞争对手,即使有些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而完全垄断是独家企业,其决策自然无对手可影响。但是,寡头垄断的市场则不然。由于企业数量不多,每一家都占较大的市场份额,它们生产的产品都是非常接近的替代品,因而一家企业的产量——价格决策,必须会直接影响以其对手的利益,都会引起对手的反应,寡头垄断市场上各企业间决策行为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③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由于寡头垄断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导致了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例如,某寡头垄断企业打算采取削价促销的策略,但最终结果取决于其他企业的反应,若其他企业跟着削价,则该企业的销量可能不会增加,甚至反而减少,若其他企业并不立即降价,则该企业的销量可能会增加。事实上,其他企业的反应是不确定的,所以,该企业削价促销结果也不确定。④企业进入不易。寡头垄断形成的基本原因是存在着进入障碍。二、寡头垄断条件下的产量和价格决策对于产量的决定,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勾结的情况下,一种是在不存在勾结的情况下。在这里,主要要给大家介绍两种模型:\n实用文档1.古渃模型是法国经济学家古渃提出来的用以解析寡头厂商相互竞争而最终瓜分市场的模型。它研究的是一种双头垄断,即一种产品的市场上只有两个卖者。①前提条件:第一,生产单一的产品,如矿泉水,这是指自然矿泉水,MC=0;第二,每个生产者面临着相同的需求曲线,且是线性的第三,每一方都根据对方采取的行动,并假定对方会继续这样行事来作出自己的决策。②产量的决定:如图,假设市场需求曲线为D,D=D1。第一轮竞争:厂商A首先来到市场上,他面临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按照MR=MC利润最大化原则,将产量确定为全部产量的一半,即1200瓶中的600瓶。接着B来到市场上,他发现市场已被厂商A占去了一半,他面临的需求曲线已不是全部,而是全部需求量的一半,他同样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确定自己的产量为300单位。第二轮竞争:此时A发现他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不再是D1,而是D1减少300单位后的D3,于是,将产量定在450单位。这时B发现他的市场已经扩大了,他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原需求曲线D向左移动450单位的D4,它将产量定在剩余全部产品的一半375个单位。这个过程一直会继续下去,厂商A从最初的产量不断减少其销售量,厂商B则在最初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其销售量,最终两家厂商和整个市场实现料价格和产量的均衡,分别以4美元的价格出售400单位矿泉水,各自得到收益1600美元。③推论当有n个寡头时,总供给量为Q,每个厂商瓜分的市场份额为2.张伯伦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提出,用以解释寡头厂商相互依赖而瓜分市场的模型。①前提条件:第一,生产单一的产品,如矿泉水,这是指自然矿泉水,MC=0;第二,每个生产者面临着相同的需求曲线,且是线性的第三,每一方都根据对方采取的行动,并假定对方会继续这样行事来作出自己的决策。②产量的决定:如上图,假设市场需求曲线为D,D=D1。第一轮竞争:厂商A首先来到市场上,他面临整个市场的需求曲线,按照MR=MC利润最大化原则,将产量确定为全部产量的一半,即1200瓶中的600瓶。接着B来到市场上,他发现市场已被厂商A占去了一半,他面临的需求曲线已不是全部,而是全部需求量的一半,他同样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确定自己的产量为300单位。但是,两家寡头很快发现,相互竞争只会两败俱伤,所以不要竞争下去,相互勾结起来,维持6美元的价格,600个单位销商量,结果,每个寡头厂商得到了1800美元的总收益,比古模型中的寡头厂商多得了200美元。③推论当有n个寡头时,总供给量为Q,每个厂商瓜分的市场份额为三、寡头垄断定价模式在寡头垄断市场中,由于相互竞争的企业相互依存,某企业想通过减价的方式扩大销售量,很容易引起竞争对手报复,展开价格战.结果是两败俱伤。因此,他们往往会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勾结起来,共同确定最佳价格和产量。\n实用文档1.卡特尔定价模型卡特尔是独立企业之间有关价格、产量和瓜分销售区域等事项的明确协议。这是一种正式的、公开的勾结。形成卡特尔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整体的最大利润,并使备成员共同分享,这就要求大家采取一致行动,限制产量,维持高价,否则,大家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盲目竞争,扩大产量,降低价格,使大家遭受损失。①产量和价格决定首先,要确定整个卡特尔总需求曲线DD,有了需求曲线,就可以求出总的边际收益曲线MR。然后再求出整个卡特尔的边际成本曲线,它是各成员企业边际成本曲线沿水平方向相加而成,MC=ΣMCi,有了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MC,便可确定卡待尔的最佳总产量Q*和价格P*,如图7一l4所示。图7一I4②总产量在备成员之间的分配上面确定的价格P*,就是卡特尔垄断价格,各成员必须接受这一定价,那么,对总产量Q*,如何在成员之间分配呢?为简单起见,假设只有两个成员A和B,它们的边际成本分别为MCA和MCB,则由MR=MC确定的边际成本水平,各成员边际成本上和此水平相等的边际成本所对应的产量,就是各成员的最佳配额产量。反映在图形上,由MR和MC的交点,作一水平线,MCA和MCB与此水平线交点所对应的产量QA、QB为最佳配额,且有QA十QB=Q*图7一15按这种方法在各成员企业中分配产量所确定的配额为最佳配额,此时整个卡特尔的利润最大,是因为它是按照等边际成本原则进行分配。若成员企业间的边际成本不相等,比方说MCA>MCB,则将A成员减少一定配额转给B,这时因二成员有相同的边际收益,这种配额的转移便可使总利润增加,直到二者的成本相等时为止。②卡特尔协议的不稳定性虽然遵守卡特尔协议可使备成员总体利益最大,各成员也可因此得到好处,而不遵守卡特尔协议则可能最终使大家都受损失,但卡特尔仍然具有不稳定性。这是因为各成员之间为争取自我利益,互不信任,任一成员暗中增加产量或降低价格,都会使自己的利润增加,而卡特尔协议往往又不受法律保护,这就使得卡特尔成员往往怀有违反协议的强烈动机,一旦某成员违反协议,其他成员就会因遵守协议而“吃亏”,从而引起违反协议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卡特尔破裂。所以卡特尔一般难以持久存在下去。此外,低成本的成员企业还可以退出卡特尔,公开以稍低于卡特尔的垄断高价出售真产品,这时,它需求曲线非常富有弹性,因为只要它的售价低于卡特尔的垄断价格。就能使销售量大大增加。2.价格领导模型由于公开的勾结或正式的协议在不少国家为法律所禁止,而寡头垄断为了减少竞争给自己造成的危害,以保持较高的利润,有相互勾结的动机,于是,寡头垄断者往往采取非正式的,暗中的共谋行为,价格领导制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的形式。价格领导是指在一个行业中由一家或几家企业先行制定价格,其他企业随后以该领导价格为基准,再决定各自的产品价格。价格领导制通常可分为晴雨表型和支配型两类。\n实用文档在晴雨表型价格领导制中,处于价格领导地位的企业不一定是员大或最强的企业,但往往是能较准确地判断本行业供求状况,并作出较合理反应的企业,这种类型的价格领导制常出现在价格变动较大的时期,当市场出现萧条时,价格领导企业能较早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先于其他企业作出反应。当市场情况好转时,它又带头提高价格,其他企业则随之作出相应的价格调整,价格领导企业在价格变动中正象一个市场行情的睛雨表一样,故名。在支配型价格领导制中,一家企业或因生产规程较大,成本较低,或因其他原因而在该行业中处于支配地位。该支配型企业根据自身利润最大化准则确定其产量和价格,其它企业则随支配型企业制定的价格v并据此确定各自的利润最大的产量。其他企业(往往是较小企业)愿意遵循由领袖企业制定的价格,也许是因为他们自知无法和支配企业抗衡而不顾从事价格竞争,或者是因为这种价格可能相对较稳定,并且可为小企业提供较为可观的利润。Intel和AMD的定价四、博弈论模型在寡头垄断市场上,企业无法确定竞争对手的反应,具有博弈的性质,1944年,美国学者诺依曼和摩尔根斯坦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提出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寡头之间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合理决策的问题,使博弈论成为分析寡头行为的重要工具。博弈论,英文是Gametheory,直译就是游戏理论,博,指的是赌博,弈,指的是下棋,所以,博弈,就是说象一些类似赌博、下棋这样的游戏一样,其结果是不确定的,取决于对手的反应,对局者都试图以最有效的策略战胜对手,而竞争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每个对局者所采取的策略,所以,GameTheory又译作对策论。博弈论是战后微观经济学最重要的发展之一,被称作是经济学中的一场“革命”,1994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授予了3个在博弈论专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纳什(JohnF.Nash)教授、德国波恩大学经济学系的泽尔腾(ReinhardSelten)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豪尔绍尼(JohnC.Harsanyi)教授,以表彰他们在将博弈论应用于经济学中所做的开创性贡献。博弈论的一个著名的模型是“囚犯的两难困境”模型。囚犯的两难困境,反映了现实中一个深刻的矛盾: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博弈论就是可以用于分析这种情况的一个有力工具。寡头垄断的情况和囚犯的两难困境类似,我们考虑一种简单情况,即只有二个竞争者,其中每个只有二种策略可供选择。假设有A、B两家企业,每家企业可采取的定价策略都是lO元和15元,情况如下所示:矩阵内的数字,前者表示A可获得的利润(万元),后者表示B可获得的利润,从中可看出,A将选择定价10元的策略,因为此时无论B采取什么策略,A都能获得比定价15元更多的利润。同样,B也将选择定价10元的策略,因此,结果是A、B都将定价10元,A获得100万,B获得8O万。但是,如果A、B都充分掌握上述矩阵的各种信息,并采取相互合作的态度,则二者都采取定价15元的策略,就能使双方都获得更高利润。但只要任何一方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定价10元,它就能获得更有利的结果。而另一方则受损,可对方也如此想而将价格也定为10元呢?因此,究竟是将价格定为10元还是定为15元呢?这确实是一个“囚犯的两难困境”。寡头垄断是一种重要的市场类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在寡头垄断的条件下,各寡头垄断企业就产量、价格等这成一致协议,大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卡特尔联盟,往往会使大家都得到好处。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是输出国组织\n实用文档(OPEC),该组织成立于1960年,但直到1973年以后,它才逐渐活跃起来,其成员定期开会,共同决定统一的油价和总产量。该组织能长期存在并积极发挥作用,恐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1973年该组织大幅提高石油价格,限制产量,从而使各个成员都尝到了联合起来的一致行动的甜头,大家心里都明白,违反协议只会带来一时的利益,如果大家都违反协议,结果是大家都受损失。可以设想,如果没有OPEC,世界市场上的石油价格恐怕要比现在低得多,任何一个出售石油的国家恐怕都没有今天这样高的利润了。相比之下,我国许多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常常为了争取客户而互相大肆杀价,例如前些年我国外贸出口中的“蚕茧大战”、“生丝大战”、“筷子大战”等等,就是惨痛的教训,如果这些企业象OPEC一样,联合起来一致对外,结果一定会好得多,大家都能分享其中的利益。(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筷子大战何时休?北方箸业协会规定对日销售一次性筷子价格下限。环境保护问题,日本森林覆盖面积远高于中国(日本为65%,中国只有13%),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木材生产一次性筷子?)推广:广告的例子军备竞赛(美苏,印巴核竞赛)优势策略(dominantstrategy)(占优策略,超优策略),不论对手采取什么策略,这个策略总是有优势,不比其他策略差(大于等于其他策略)。严格优势策略不仅仅是不比其他策略差,而且比其他策略明显要好(大于其他策略)。囚犯的两难困境中,坦白就是双方的严格优势策略:不论对方采取什么策略,对方坦白,我坦白比不坦白好,对方不坦白,我坦白也比不坦白好,所以是一个严格优势策略。劣势策略(dominatedstrategy)严格劣势策略如囚犯两难困境中,不坦白就是双方的严格劣势策略。严格优势策略均衡在一个博弈中,如果所有参与人都有严格优势策略,则每个人都会选择这个策略,这种选择就会构成一个均衡状态,没有人会改变自己的选择,因为没有一个理性人会选择劣势策略。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参与人有积极性改变自己的选择,从而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囚犯两难困境的例子中,坦白,坦白就是一个纳什均衡。显然,严格优势策略就是纳什均衡,但纳什均衡却比严格优势策略要广。纳什均衡的意义在于:对一项协议或规则,在没有外在的强制力约束时,当事人是否会自觉遵守这个协议?或者说,这个协议是否可以自动实施?说当事人会自觉遵守这个协议,就是说,这个协议构成一个纳什均衡:给定别人遵守的情况下,没有人有积极性偏离协议规定的自己的行为规则。如果一个协议不构成纳什均衡,则它就不可能自动实施,所以,不满足纳什均衡的协议是没有意义的。这就是纳什均衡的哲学思想。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但是,不少地方只是一纸空文,如我们长沙,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规定不构成一个纳什均衡。对这个规定,人们有两种选择,遵守或者违反,于是,吸烟者从违反这个规定中可以得到好处,自然不会遵守它。从囚犯的两难困境,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一种制度(体制)安排,要发生效力,必须是一种纳什均衡,否则,这种制度安排便不能成立。卡特尔协议的不稳定性。严格劣势策略剔除法智猪博弈(张维迎,P.17)\n实用文档假设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一个猪食槽,另一头装有一个按纽,控制着猪食的供应。按下按纽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谁按按纽谁就要付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大猪得到9个单位,小猪只能得到1个单位;若同时到,大猪得7个单位,小猪得3个单位;若小猪先到,大猪得6个单位,小猪得4个单位。扣除按按纽者的2单位成本,则可得支付矩阵如下:这个例子的纳什均衡是什么?显然,小猪有严格优势策略,不论大猪选择按还是等待,小猪的最优选择都是等待,所以,等待是小猪的优势策略,,但大猪没有,所以,它没有严格优势均衡,但却有纳什均衡。“按“是小猪的严格劣势策略,所以,它不会选择这个策略,我们可以将其剔除。剔除了小猪的“按”,即小猪总是选择等待,在给定小猪是等待的情况下,大猪的最优选择只能是按,所以纳什均衡就是:大猪按,小猪等待,各吃4个单位。在这个位置,二者谁也没有积极性改变自己的选择。股票市场上炒股票也是如此。大户收集信息,小户跟大户。改革往往是靠“大猪”推动的。相对优势策略圈定法房地产开发商博弈(张维迎,P.43)假设一个房地产开发商A正在考虑是否要在北京的某一地段开发一栋新的写字楼。他面临的选择是开发或不开发。如果决定开发,他必须投入1亿资金;当然,如果决定不开发,资金投入为0。在做这个决定时,他关心的当然是开发是否有利可图。像房地产这样的市场充满了风险。风险首先来自市场的需求不确定性。需求可能大,也可能小。风险的另一来源是竞争对手,房地产开发商B。假定开发商B也面临与A同样的问题:是否投入1亿元资金开发一栋同样的写字楼。假定,如果市场上有两栋楼出售,需求大时,每栋售价可达1.4亿,需求小时,售价为7千万;如果市场上只有一栋楼出售,需求大时售价为1.8亿,需求小时售价为1.1亿。这样,有以下可能情况:进入障碍博弈(王则柯,P.126)设想垄断企业一直可以卖高价赚取每年10亿元的利润。别的企业为了进入这个在垄断的行业,需要4亿元的投资。当别的企业准备进入的时候,原有企业必须决策:或者容忍进入,就是收缩产量维持高价,利润降为5亿,这时对方的利润也是5亿,但要减去4亿元的投资,实得1亿;或者展开商战抵抗,就是加大产量,降低价格,力图把进入者挤出去,这时原来垄断的企业的利润降到2亿,对方得2亿元还抵不过投资的4亿元,亏损2个亿。对方不进入也可以采取降价威胁的策略,利润下降为4亿元。这样,我们可以写下博弈矩阵如下。唯一的纳什均衡在左上角:潜在的企业进入,原有企业容忍。潜在者之所以要进入,是因为他觉得原有垄断企业的抵抗威胁不可信:我真要进来,你容忍还可以得5,抵抗却只能得2。为你自己的利益,你不会真的抵抗。所以他不相信。\n实用文档在实际商战中,我们却看到许多不惜亏本也要拼死抵抗的案例。这是不是非理性的行为?问题的结症在于:原有企业的着眼点,不是当时的利害,而是比较长远的利益。你是新进入企业,你今年站不住,以后就没戏了。所以你关心的是当年的利益。他是已经居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他今年拼死把你打垮,后面几年还是他垄断的天下。所以他着眼于长远丽日。比方他看以后3年的利益吧,由于今年抵抗,三年平均,将是每年利润(2+10+10)/3=22/3亿元。这样,在他的眼里,博弈形势应该像第二个矩阵那个样子。所以为了长远利益,他要抵抗。可见,垄断企业的抵抗威胁,并非不可信。第八章分配理论第一节分配的基本原理教学重点:边际生产力的定义、生产要素的需求、生产要素的供给教学难点:生产要素均衡价格的决定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生产要素的价格如何决定,存在两种理论,一种是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另一种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供求均衡理论。一、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1.什么是边际生产力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增加的产出。如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出,构成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2.边际生产力的分类①边际物质产量:以物质的形式表示MPP②边际收益产量:以价值的形式表示MRP3.观点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生产者按照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支付报酬。这样,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决定了劳动的价格---工资;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即决定了资本的价格---利息。以劳动为例,如图横轴代表劳动L的投入量,纵轴代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可以看出,当劳动者雇佣一个劳动力时,该劳动力的产出为Q1,当雇佣两个劳动力时,第二个劳动力的产出为Q2,…假定该生产者共雇佣了5个工人,则他应该按照第5个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支付工资,否则,第5个工人的产出补偿不了其工资,他不会再雇佣第5个工人。如果把追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要支付的费用称为边际要素成本MFC,则:MRP〉MFC增加单位要素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所花费的成本,生产者应增加要素的雇佣量MRP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