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美国高等教育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等教育学——美国高等教育史

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世事皆有因果。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公理会)为逃避国教会(圣公会)的迫害而大举殖民北美,这些因信仰背井离乡的清教徒,虽然对反对他们的人也是极尽迫害之能事,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向后代传输他们信奉的宗教典义和随之而来的清规戒律。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湾区的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拨款400英镑,建立英国在新大陆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因为建校监理会(BoardofOverseers)12名成员中有8人毕业于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所选校址波士顿附近的新城也被改名为剑桥市。这所学校1638年开学,首届共有九名学生,在接受约翰.哈佛(生卒年月1607-1638)的遗赠之后,他一半的家产约780英镑和他所有的近400册藏书,1639年3月马萨诸塞的议会正式将它命名为哈佛学院(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它几乎是完全按照剑桥大学埃马纽埃尔学院(EmmanuelCollege)规划的。哈佛的首位“主管”伊顿及其夫人因为种种不端被双双赶出校门后,1640年8月哈佛监理会任命30岁的剑桥大学毕业生邓斯特(HenryDunster,1640-1654在任,后被迫辞职)为第一任——也是哈佛至今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他对哈佛的成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邓斯特于1650年从殖民地政府为哈佛取得了宪章,在这份特许状中哈佛的教育目标制定的十分远大,它说大学的第一笔捐赠将用于“发展优秀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成果……增进来自英国和本地(印地安)年轻人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住所和其它必需的设施”,不过在哈佛校史上这个远大的理想很少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依据1650宪章成立的哈佛法人(HavardCorporation),是美国最早的法人机构,最初由校长、财务主管、五名教师会员组成,哈佛法人减少了当时由牧师和政府官员组成的监理会对学校的控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该校实际的董事会,形成了哈佛独特的“两会制”管理模式。约翰.哈佛捐赠的近400本书没有多久被一场大火付之一炬,只有一本由于头天晚上一名学生违规带出图书馆而免遭劫难,第二天这个学生去归还那本珍贵的“孤本”时,邓斯特校长首先表示谢意,然后以“违反校规”的名义把这个学生开除了。哈佛的校徽“真理盾”在1643年1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通过后,邓斯特随手把会议记录放到一堆文件中,它就这样沉睡近200年,直到1836昆西(JosiahQuincy,1829-1845在任)校长主持哈佛200年校庆时无意中发现这份文件,才使哈佛校徽重现人间。邓斯特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主持修建哈佛的第一座建筑——“哈佛学院”,可惜的是1764年1月又一场大火把它烧成了平地。哈佛学院几乎是整个17世纪北美洲唯一的高校,美国第二所学院——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虽然建立于1693年,但是它迟至1700年才授出第一个学位。17世纪末时政府与教会、自由派与保守派对哈佛展开争夺战,虽然第六任校长玛瑟(Increase\nMather,1685-1701在任)想把哈佛转化成正统清教徒控制的神学院,但是由于他极端保守而且忙于牧师职务长期不在校内,结果自由派占了上风玛瑟本人也被省立法会内的自由派罢免了校长职务,虽然他还是哈佛监理会成员但被罢免后玛瑟从未出席过监理会的会议。英格里斯.玛瑟是第一位美国出生的哈佛校长,也是第一位从美国大学获荣誉学位的人,他在1692获哈佛神学荣誉博士学位。玛瑟的儿子卡顿.玛瑟12到15岁在哈佛学习,在欧洲获神学博士学位并且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当了近50年牧师波士顿一万多居民中有1500多人听他的布道,他一生写了450多本书其中有关女巫的描写对臭名昭著的“搜巫”事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卡顿.玛瑟是殖民时期在本杰明.富兰克林之前最有影响的人物,从其父被罢免到莱瓦莱特校长去世,哈佛总共有三次选举新校长机会,因为他比父亲更保守,卡顿.玛瑟每次都想当校长每次都没能如愿。约翰.莱瓦莱特(JohnLeverett,1708-1724在任)是哈佛第一位非神职校长,自由派为他举行了隆重而奢华的就职典礼,那么隆重的仪式据说直到1933科南特任校长时才重演了一遍。莱瓦莱特奠定了哈佛的自由主义倾向,他与英王委任的省长保持着良好关系,对圣公会及其它教派也能容纳。正统清教徒对他这些做法非常不满,但哈佛的教师和学生对莱瓦莱特非常尊敬,在其任内哈佛花3500英镑公款于1720年建成马萨诸塞大楼,它是哈佛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哈佛的自由主义倾向是保守派建立耶鲁的直接诱因,玛瑟父子在其中出了不少力气。1701年10月9日康涅狄格殖民地议会通过法案,批准建立一所“学院式学校”(CollegiateSchool),该法案措辞极为小心尽量减少可能来自英国的猜疑,建校十位牧师中九人是哈佛毕业生,亚伯拉罕.比尔逊被推选为第一任校长。1718、1721两次接受伊利胡.耶鲁从英国邮寄来的捐赠礼物后,总价值562英镑12先令的物品、417本书及英王乔治一世的肖像和纹章、甚至还有部分武器,该校第一座也是此后34年唯一的建筑物遂被命名为“耶鲁学院”,富豪耶鲁的名字就这样“永垂不朽比埃及的金字塔还要宝贵”。耶鲁学院(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网址www.yale.edu)一直在为保持清教徒的正统信仰而不懈的努力着,可以说它是美国独立前保守势力最顽固的高校,自办校之日起耶鲁就明确自己的宗旨,继承欧洲人文传统并为教会培养合格神职人员。教会主宰学校生活每一方面,指挥学生生活节奏,学生必须住校,到教堂作礼拜,学习神学和古典文学,并遵守严格的教规。1722年该校解除了宣布皈依圣公会的校长卡特勒牧师的职务,并要求以后的校长必须公开声明自己是正统清教徒。十几年后“大觉醒”(TheGreatAwakening)宗教狂潮席卷新英格兰,时任耶鲁校长的哈佛毕业生克莱珀(1740-1766在任)拿那些反叛的学生大开杀戒,结果闹得校长和学生势成水火不共戴天,他被迫辞职后几个月就去世了。其实克莱珀对耶鲁的贡献是相当大的,他亲手制定的一个巨细无遗的学校法规影响了美国的高校半个多世纪,他还仿效哈佛于1745年为耶鲁制订了宪章成立“耶鲁学院校长及会员”法人团,与哈佛1650年宪章一样耶鲁1745年宪章至今有效。耶鲁还学习哈佛按学生家世显赫程度进行排名,这个排名从新生踏入校门开始,一直持续到毕业甚至保留到毕业生名录中,一旦名次排定学生在教室、教堂、食堂的位置也就依此确定下来,当时对学生惩罚手段之一就是将他的排名降低,可见这个名次的重要,许多学生的家长则经常抱怨学校将他们的地位低估了。不用说,殖民地总督、耶鲁校长的子孙肯定是名列前茅,其他如董事会成员的儿子、著名家族的后裔也会被另眼相看,次一等的是牧师和校友的孩子,最底层的是农民、商人、工匠的子弟。耶鲁的第一位“教授”达杰在耶鲁上学时被排在36名同学中的第33位,他1766年正式当上校长后就把这一排名制度废除了。哈佛在1773年也终止了按家世排名的“传统”,此后学生名单是按照学习成绩排列的,但据说直到19世纪中叶校长手头还保有按家世排名的学生名单。1741年耶鲁的一名学生因为宣传“大觉醒”并指责一位辅导员而被开除,迪肯逊、巴尔等人求情也不管用,他们对哈佛和耶鲁敌视“大觉醒”的做法非常不满,于是决定另外建一所学校。1746年10月22日\n新任新泽西总督约翰.汉密尔顿批准迪肯逊等人提出的开办新泽西学院的请求,第一第二任校长就是迪肯逊和巴尔,汉密尔顿总督的继任人乔纳森.贝尔乔在1748年又补发了一个新的授权书,贝尔乔对新泽西学院的成长起了极大的作用,授权状明确规定该校招生时不限制学生的宗教信仰,任何教派在这所学院都享有自由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七个创始人中有六个是耶鲁的毕业生,其后增加的五名董事中的四人和第四第五任校长则都是“木楞学院”的毕业生,所以有些人把“木楞学院”看成是新泽西学院的前身,不过这所美国最具贵族气质的学校一向不屑于认这门亲。新泽西学院于1747年5月正式开学,该校的主楼“拿骚”大楼1756年在位于费城和纽约之间的小城普林斯顿市落成。拿骚大楼名气很大,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为躲避士兵要求发饷而可能发生的叛乱从费城迁到这里并驻札6个月,后院草坪上至今保存着华盛顿将军在普林斯顿战役中使用的一尊加农炮,在改校名前普林斯顿的学生就叫自己的学校“拿骚大楼”,它的样式被其它大学复制了十几次,1896年新泽西学院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University,网址www.princeton.edu)。普林斯顿的前六任校长都死在任上,第六任校长约翰.卫扎思蓬(1768-1794在任)毕业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ofEdinburgh,网址www.ed.ac.uk),是该校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之一,他亲自签署了《独立宣言》,是所有签名人中唯一的神职人员。在卫扎思蓬任内普林斯顿声名鹊起,培养了许多开国元勋和政要人物,卫扎思蓬不仅将苏格兰的大学注重科学研究的传统带到普林斯顿,他还亲自为学校募集资金,这在当时的美国高校实属破天荒之举。如此这般,从102名“朝拜圣地之人”(Pilgrims)乘坐“五月花”号船抵达今天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普利茅茨(1620.11.19)算起,到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150多年的殖民地时期,前后一共有九所学院建成。这几个规模很小、收费昂贵的私立高等学校,是在教派纷争和殖民开拓的双重背景下出现的,它们把牛津(UniversityofOxford,网址www.ox.ac.uk\n)和剑桥当成学习的榜样,因此在许多地方都延续了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神学理性主义传统,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有知识的神职人员,并帮助清教徒移民把从英格兰带来的知识在北美大陆发扬光大。这些学校的董事会多由创办教会的牧师们把持,校长一般也都是牧师。因为学生人数很少,教学一般由校长和几名教员(tutor)承担,教员是由高年级或者即将踏上教会工作岗位的的毕业生担任。在教授职位出现之前,校长或许上一些课,不过大部分教学任务是由教员完成的,他们都是“照本宣科”而已,而且当时还无法做到学生人手一本教材。教学具有浓厚的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古希腊博雅教育思想盛行,具体课程则以古代所谓“七艺”为基础,学习逻辑学、倏辞学、语法(拉丁语、希腊语、希伯莱语)、伦理学、形而上学、外加一点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算术、几何、天文),而《圣经》始终是学习的精神核心。学生自然全部是男生而且大多家世显赫,所有学生接受的教育都是完全一样的,除了将来当神父和教师外,许多课程对学生日后生活的意义并不大。当时希望投身学术的年轻人除了教会很少有其它工作可以选择,因此多数毕业生从事当时社会地位最高的神职工作成为“虔诚的学者”,其次才是公职和其它职业的人员。以哈佛为例,1642-1689共有388名毕业生,其中有180人从事神职42人从政27人从医13人从教10人从商。教学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员一般要讲所有的课,只要教员还没有离校,他就跟着班级走直到本班学生毕业。教员整天和学生在一起,共同参加早晚的祈祷仪式,甚至与学生同居一室,因此师生接触非常频繁。教员除了上课还负责维持纪律和秩序,学生出勤是强制性的,校内纪律严明,对学生的处罚方式以罚款和体罚为主,如哈佛迟到罚两便士、逃课四便士、打架撒谎五先令等等,如果学生有错校长和教员有权打学生耳光,最重的如抢劫、伪造、私通则会被开除学籍。因为学校规模不大这套制度还行得通,1721年以前哈佛的每届学生不超过25人,1771年毕业生人数是独立战争前人数最多的达63名,实际上直到1860哈佛的每届学生才达到100人。当时大学的学生年龄也要比现在小,入学的平均年龄1741年为15岁,1769年上升为17岁,经过三四年学习后毕业。除了听课,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有自学、背诵、逻辑和修辞方面的辩论,学生每天都要背诵规定的内容。这一制度并不是为了把缺乏历练的年轻人打磨成社会有用之材,而主要是为了表明学生的努力应该配得上他们所继承的精英地位。教员通常仅仅是把从先辈那里学来知识传给下一代,但课程内容在一代又一代的不断重复中被扭曲了。偶尔举行的考试只是为了迫使学生埋头苦读,哈佛早年记录安排考试“是为了让学生不虚度光阴,不给上帝和社会丢脸,并令亲朋好友放心,这样学生每年才会有进步,能力才会得到发展”。总的来说,九所学院的教学质量其实是相当低的,它们更像是普通学校而不是高等学府,甚至比不上如今有活力的中学。当时接受高等教育基本是上层社会成员的特权,出身名门的那些学生都非常反叛,认真学习的并不多,当然当时的课程内容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也实在是枯燥无味。家世背景几乎注定那些学生会“成功”,因此这几所学院从一开始就“培养”出大量的“精英”人物,在北美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宣告美国诞生的《独立宣言》(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其56个签名人当中,有八名哈佛毕业生,四名耶鲁毕业生,宾夕法尼亚和普林斯顿各两名,威廉和码丽学院则有两名毕业生和两名肄业生签署了宣言。2高等教育科学化实用化初现端倪18世纪20年代哈佛接受伦敦浸礼会教徒托马斯.霍利斯(ThomasHollis)的赠款,在哈佛设立了神学和数学教授职位,从而在美国开辟了大学教师这一职业,学科专业化也由此开始。1728年哈佛1721届毕业生,在伦敦进修过自然科学的艾萨克.格林伍德(IsaacGreenwood),成为首位霍利斯数学和自然哲学教授,传统哈佛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开始发生变化。格林伍德向全校学生开设课程,他不再照本宣科因为其课程根本没有现成的教材,他在课堂上向大家讲述天文和其它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发现,学生则在下面做笔记。不过格林伍德在哈佛的结局不太妙,他是哈佛第一位被任命为文理学领域的教授,也是第一位被解职的教授。1737哈佛董事会因发现格林伍德“举止放纵,酗酒过度”而犯有过失,遂将其解雇,因此格林伍德也可以说是大学里众多放荡不羁学者形象的开端。接替格林伍德的霍利斯教授职位的是24岁的约翰,温思柔(John\nWinthrop),他是哈佛第一位重要的科学家,也是哈佛实践学术自由的第一人。在1738-1779长达41年的教授任期内,温思柔从科学角度对一系列问题进行解释,比如地震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他因此成为教会嘲讽的对象,同时也成为学生们崇拜的对象,公众则对其充满好奇。温思柔在科学方面的广度与富兰克林不相上下,但比富兰克林要深入得多,两人是好朋友。温思柔观测了哈雷彗星和1740年的水星凌日,1761到纽芬兰观测了金星凌日,并且在美国第一个观测了太阳黑子,除了天文学他对电学和地震学也有研究,他领导的物理实验室是美国第一个同类实验室。1769哈佛法人请他当校长,温思柔以年高为由谢绝了好意。整个18世纪哈佛的课程逐步走向专业化,也更加贴近现实。但在新英格兰地区哈佛和其它大学的重要性日益降低,美国上大学的人口比例在减少,那些最具学识和影响力的人物(如富兰克林)根本就没上过大学。这种情况实际上一直持续到美国内战之后。来自英国的传统观点认为不管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那样的精神贵族,美国立国后一种新兴观点则认为高等教育应该为社会各方面发展服务,而当时的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都已经不能适应美国建设过程中对人才的需要。传统势力提出的理想显得那么美好,可是长久以来这个理想造成的实际效果仅仅是成就了极少数贵族,而把绝大多数平民百姓排除在高等教育之外。英王的统治在这里虽已倒台,不过保守势力在新成立的美国依然是强大的,大学基本上还是一个通过不断重复先辈曾聆听过的课程来培养绅士的地方。美国立国后到南北战争期间,是美国高等教育青黄不接的时代,旧的埋头重复的教学让人无法容忍,而与新学习方式相适应的教育制度还没有过建立起来。19世纪初的哈佛,其发展已经落在时代之后,它依然是一所地方性学校,教学科目和方法基本上还是为新英格兰的清教徒服务。与此同时,美国社会日益开放,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家庭把孩子送到欧洲见世面。而哈佛在美国独立后的头几十年里一直在“近亲繁殖”,1812哈佛教授名单上,有13名教授、3名教员、1名校长、4名“哈佛董事会”成员,这21个人全都是哈佛本校的毕业生。哈佛令人厌倦的操练陈旧课程的传统还在延续,背诵始终是重要的教学方法,强迫式的问答则保持了师生之间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互动。一名卸任校长回忆19世纪20年代的哈佛,“只要学生行为习惯正常,好歹能回答大半问题,不管答案如何不着边际,一般总能获得学位。”学生对沉闷的课堂和校方许多方面的高压政策早已怨声载道,1807、1819哈佛分别出现学生骚乱,更严重的是1823和1834的动乱,前者导致毕业前不久近一半的毕业生被开除,后者导致哈佛当年几乎所有二年级学生都被开除。19世纪中叶,自满的哈佛受到其它大学的竞争,其声望在不断下降。1844哈佛监理会一名成员对对本校校友说,“哈佛最近在不断丧失其声望的基础,社会上对哈佛的支持也大不如前,哈佛正沦为一所波士顿及周边地区为青年人提供教育机会的高中。”亨利.亚当斯(HenryAdams,生卒年份1838-1918)回顾19世纪50年代他在哈佛读书的情况时说,“没有人太把哈佛当一回事。大家到这里来,是因为他们的朋友也在这里。哈佛学院是大家社交的理想场所。就教育而言,哈佛学院是一所温和、自由的学校。它给从这里毕业的学生留下的财富,可以让他们日后成为受人尊敬和对社会有用的人……事实上,哈佛的教育只是为学生确立了大致的方向,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哈佛教给学生的东西并不多(当然也没有教给学生太多坏的东西),它只是打开了学生的胸襟,让他们没有成见。学生没有记住一大堆事实,却又是‘孺子可教’……”亚当斯的这段话在150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做为哈佛和其它许多著名大学本科生教育状况的真实写照。1827年9月耶鲁杰里迈亚.戴校长组织人马研讨是否应该淘汰那些古老的课程,次年发表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经典文献之一《耶鲁1828年报告》,它涉及了更大的范围。该报告首先承认耶鲁的教育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而有些现代科学加入到课程体系中已经成为不争事实,美国独立前学院课程始终以“七艺”为基础,独立后英语等现代语言、现代历史政治、化学地质等自然科学纷纷走进高校的课堂。但是耶鲁报告特别强调,古典课程对教育目的有着独特的作用,它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一是开发学生智力二是传授知识,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而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在开发智力方面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点。大学应该专注于“博雅教育”,培养训练青年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判断想象归纳等能力,技能性职业性训练任务则不应该由大学承担。耶鲁报告结尾处如此写到,“难道一个人的优良教育、广博的视野、坚实典雅的造诣(这些对提高他的社会地位比仅仅拥有财产要有价值得多,使他不会吝惜或者挥霍自己的财富),不比掌握某些专业技能对国家和社会更为有益吗?”除了课程,耶鲁报告对传统的辅导员制和其它教学方法也都给予了辩护。当时南方和西部新建立的学院,有许多校长和教师都是耶鲁的毕业生,因此耶鲁报告的影响特别大,它影响了耶鲁整个19世纪,影响其它学校也有几十年。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美国共成立了800多所高等院校,到1900年这些学校只剩下了180所。1840年美国每1549人中有一名大学生,1860年时是2012分之一,1869年时是2546分之一,大学生比重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没有用处,另一方面象牙塔里那些自命不凡的“学者”也看不起实业家。一些反对耶鲁报告的人建立了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网址www.nyu.edu),但纽约大学与当时许多其它教育试验一样,结果令人非常的失望,不久一些出色的学者离开那里,其中包括亨利.大班(HenryTappan),他后来去了1817年成立的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网址www.umich.edu\n)当校长,使该校成为自由派和德国式大学在西部的重要据点。在戴校长任内,耶鲁对美国高等教育还有一个巨大的影响,那就是他确立的“耶鲁思想”:在没有得到学校教师的建议或同意之前,学校董事会不能单方面就学术方面的问题做出重大决定。“耶鲁思想”使教授们在学校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对学校事务享有极大的发言权,并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起很大的作用,康乃尔大学首任校长怀特、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和其他耶鲁的毕业生后来将这一思想发扬光大。尽管南北战争以前的高等教育很不如人意,但是在它的内部以及周边却发生着引人注目的变革。19世纪上半叶哈佛再次向自由化迈出一大步,踏上与正统清教徒分离的不归路。哈佛法人先后选择持“一位神论”(认为上帝并非三位一体的存在,而耶稣只是一个人)的韦伯(SamuelWebber,1806-1810在任)和科克兰(JohnT.Kirkland,1810-1828在任)当第13第14任校长,此间天主教、犹太教学生开始在哈佛读书。专制的卡尔文教失去了对哈佛的控制权,哈佛依然是一所对宗教怀有虔诚之心的学校,但其教育更倾向于人性化,在此人们已经可以讨论启蒙思想和科学理性的问题。从40年代开始,哈佛监理会先是逐步取消了牧师的席位,接着把政府官员也赶了出去,到1865年30名监理全部由校友选举产生,哈佛从教会和政府的控制下金蝉脱壳演变成一所名符其实的私立大学。不过1823最后一名教授离开哈佛董事会,在随后的近150年的历史中,哈佛董事会没有引进新教授,虽然它一直保留着“哈佛学院教授会”(FellowsofHarvardCollege)这个正式名称,这一年哈佛的教授反对董事会“将他们的职位贬低为‘教会办事员’,他们被置于校长的严密管制之下”。科克兰是哈佛历史上最受学生爱戴的校长之一,他任职期间哈佛在1817、1819分别建立了法学院、神学院,任命了第一批在欧洲训练的学者当教授。19世纪德国的大学是世界一流的,美国的大学还无法望其项背,德国大学自由开放的学习方式,与英美学院里死记硬背的教学形成鲜明的对照。1815年哈佛派出第一个公派留学生艾瓦莱特(EdwardEverett)带薪到德国哥廷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atGottingen,因无法打出德文用英文字母a和o代替相应德文字母,网址www.uni-goettingen.de)学习,他和达特茅茨学院(成立于1769,DartmouthCollege,网址www.dartmouth.edu)毕业生乔治.泰克诺(George\nTicknor)、还有后来的哈佛图书馆馆长约瑟夫.考格斯威尔是美国最早到德国求学的留学生,这些留德学生在回国后对哈佛有非常积极的影响。艾瓦莱特在哈佛任希腊文教授的时候,根据当时教学情景有针对性收集教学素材,从而率先在美国的大学里建立了修辞精到、能提供不可思议“别具匠心的学习经验”的杰出课程,甚至能把兴趣不大或者不能完全听懂的学生吸引过来。哈佛学院的舞台对艾瓦莱特来说太小了,他开始给波士顿甚至更远地方的人授课,艾瓦莱特1846-1849出任哈佛第16任校长,接着成为马萨诸塞州的州长。泰克诺围绕“西班牙语”课程也设计了独具匠心的讲座,在新英格兰这是破天荒的学术进步,但哈佛僵化的制度还不能接受那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德国大学式的学术研究还无法在哈佛站稳脚跟。泰克诺和哈佛的一些教授(例如他的连襟诺顿,两人都是后来的哈佛校长爱略特的姑父)推动了哈佛1825改革,试行分系教学和课程选修,为后来爱略特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托马斯.杰弗逊曾就建立弗吉尼亚大学而向泰克诺请教。哈佛1825年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对1823年学生动乱的回应,校方逐渐放松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压迫式控制。1825哈佛允许学生有一定程度课程选择权,学生可以选修法语、意大利语或西班牙语,此举不仅标志着哈佛选修学习制度的开端,而且也是为学生开设他们认为有用的基础性课程的开端。19世纪30年代,哈佛选修课范围越来越大,直到后来出现保守的反对力量才有所收敛。在1825改革中,哈佛监理会将教师“分成独立的系……这样的安排可以将那些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学科集合到一起”,各专业领域的教师们则被赋予各自领域的控制权。分系教学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机遇,而在原来行政机构统一管制的课程制度下,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术权力下放对教育管理也具有深远意义,自然科学学者而不是古典学科学者,有权决定科学教学的内容和教师的人选。哈佛监理会投票决定建立学系标志着,从此大学知识的精深和专业性取代原先知识的广博和互通性,不过今天许多学者认为哈佛1825划定的知识领域之间的界限后来变得过于等级森严了。“守旧堡垒”耶鲁1946在本杰明.西利曼的压力下,同意他的儿子小西利曼和另一位年轻教师开设农业化学和其它实用技能课程,组建起所谓的“哲学与工艺系”。但耶鲁只给政策不给资助,两个年轻人开始时只好自己出钱租房子买器材,而收入则完全靠学生交的学杂费,后来该系的一位年轻教师娶了大富翁谢菲尔德的女儿,从些收到上百万美元的捐款。1860“哲学与工艺系”改名为谢菲尔德自然科学学院,1861它授出美国第一个哲学博士学位(化学),当时耶鲁的首批博士共三人,获得学位的规定也非常简单,这个学院还开设了美国第一个机械工程方面的课程,1869培养出第一个黑人哲学博士。谢菲尔德自然科学学院成就虽大,但在耶鲁一直处在私生子地位,1886校长泡特(NoahPorter)坚持不让该学院的教授进入耶鲁赴哈佛250年校庆的代表团,到1920年它才与耶鲁学院原则上合并。泡特是守旧派的领袖,1871战胜吉尔曼成为耶鲁校长,他曾攻击康乃尔大学的实用主义教育,反对哈佛推行的课程选修制,对当时流行的科学实证主义也持否定态度,可以说泡特使耶鲁向现代化转变延缓了几十年。1879耶鲁历史上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萨姆纳选用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作为本科生教科书,泡特写信给萨姆纳表示反对,萨姆纳为此给校董会写了洋洋洒洒近4000字的信,为教师挑选教材的权力辩护,这是美国高教史上争取学术自由的著名案例之一。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始终有人在勇敢的尝试。实际上,美利坚合众国1776.7.4立国(UnitedStatesofAmerica,USA,政府官方网站www.usa.gov)之后,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导致了多种高等教育形式的出现,特别是单独组织的专业学院。1802开办的西点军校(UnitedStatesMilitaryAcademyatWestPoint,网址www.usma.edu)是美国第一所开设工程技术科目的学院,而1824在纽约正式成立的美国第一所民用工程技术高校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PolytechnicInstitute,网址www.rpi.edu),到19世纪中期已经发展成名符其实的“培养建筑师、土木工程师、矿冶工程师、测绘工程师”的摇篮。30年代以勤工俭学为主要方式,使贫穷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所谓“手工学院”也出现了;从课程改革方面来讲,密歇根大学大班校长在那里开设了物理、民用工程以及美国的第一个研究生项目。随兴建农工学院的这一波热潮,1847哈佛组建劳伦斯科学学院(LawrenceScientificSchool),耶鲁同年成立谢菲尔德自然科学学院,其它学校也纷纷增设土木工程、矿山冶金等专业,美国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初步发挥。商人、实业家阿伯特.劳伦斯捐款五万美元,要在哈佛建一所教实用知识的工程技术学院,而当时哈佛认为那些科目根本不配进入大学的殿堂,结果用这笔钱建了讲授纯科学的劳伦斯科学学院,它其实办的很不成功。此时,一些州开始创办州立大学,一些市政当局开办市立学院,如1819托马斯.杰弗逊建立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ofVirginia,网址www.virginia.edu),而1837路易维尔学院(路易维尔大学,UniversityofLouisville,网址www.louisville.edu)首开市立学院先河,公立高校的产生打破了高等教育长期由宗教教派控制的局面。此外,中高等程度的师范学院逐渐取代了只培养小学老师的师范学校。除单独的女子学院外这时还出现了男女合校的学院,比如1833年开办的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OberlinCollege,网址www.oberlin.edu),它不仅是美国第一所可授予学位的男女合校的高校,还率先招收黑人子弟,现在奥柏林学院的毕业生以关注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闻名。还有,1840美国第一个专业学会美国地质学会成立,美国科学促进学会也在八年后建立。总之,美国高等教育科学化、实用化、平民化都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以前萌芽成长起来的,后来才慢慢从边缘走向主流,当时的单科学院能够生存下来的,到20世纪多数发展成多科学院甚至是综合性大学。\n3向德国式研究型大学转化(A)美国独立后蓄奴制仍然存在,北方新兴资本家和南方种植园主的矛盾日益激化,终于发生1861-1865的南北内战,结果北方资产阶级获得胜利。美国从内战的废墟上迅速崛起,蒸气机带来的工业革命进入全盛时期,开发西部开发矿藏修建铁路修建工厂,“好像每个人都在赚钱”。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麦克斯韦的电磁学说为代表的一批新学科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整个世界。与此同时,正如许多教育家一直批评的那样,传统大学课程空洞肤浅,长期对社会需求麻木不仁,而社会对科学知识和技术人员的需求与日俱增,创建新型大学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了。美国工业总产值急剧增长,迫切要求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奠定了资本和物质基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高校规模扩张,招生范围扩大;创建或改造原有的一些大学为德国式的研究型大学(也就是美国的现代化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和学生专攻学术研究;学科进而迅速分化,专业编制趋多,众多的学院又分化成诸多系,规模较大的高校开始分系教学;哈佛课程选修制被广泛效仿,不过在研究型大学里,本科生教育开始成了研究生教育的从属;《莫里尔赠地法案》促使一大批农工学院兴起,原有学院纷纷开设农工机械方面的课程,许多新的农工学院也相继创建,其中有一部分发展成州立大学;公立高等教育的另外一种类型初级学院此时也开始出现,它们演变成二战后的社区学院。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美国高等教育主要有两个前进方向,也就是向科学化和实用化的道路大举进军。下面先行介绍美国高等教育在科学化过程中大致的发展情况。现代研究型大学几乎是偶然的在欧洲两个贫瘠之地苏格兰和德意志诞生,那里的大学为节省有限的资源开始聘请只有一技之长的专家当教师,他们自发地在各自领域开展研究从而使相应学科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南北战争后到德国留学的美国学生愈来愈多,特别是到洪堡建立的柏林大学(二战后柏林分治柏林大学也一分为二,东柏林的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atzuBerlin网址www.hu-berlin.de,和西柏林的柏林自由大学Freie-UniversitatBerlin网址www.fu-berlin.de,因无法打出德文用英文字母a代替相应德文字母,1990德国重新统一后两校在许多领域开展合作)留学,19世纪80年代美在德留学生超过2000仅柏林大学就有1300多,而一战前美国有近万名留学德国的青年学成归国,他们之中很多人后来充任各大高校的校长或者教授。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对这批人有着极大的震撼,与英国式书院教学、培养悠哉游哉的绅士学者不同,德国的大学以课堂授课、学生自由选课、教授自由研讨为主,浓厚的学术研究空气、对获取新知识的孜孜不倦等特点使美国的留学生们耳目一新。威斯康星大学的巴纳(HenryBarnard),密歇根大学的太班(HenryTappan)和安吉尔(JamesAngel),明尼苏达大学的伏尔威尔(WilliamFolwell),康乃尔大学的怀特(AndrewWhite),克拉克大学的霍尔(GranvilleStanleyHall)等人,这些大学校长积极吸收德国大学的经验,开始卓有成效的校政建设和教育改革。再加上1870之后,军国主义教育在德意志帝国盛行,一批遭到迫害的学者流亡美国,在各大高校担任教授,学术研究遂在美国大学慰然成风。美国第一所德国式研究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的创立后,其它大学纷纷跟进,它们也采用类似的方式,实现了由学院向现代化大学的过渡。“重术轻学”和“重学轻术”两种意见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妥协,从而产生美国式的高等学校结构,即以承担普通本科教育任务的英国式文理学院为基础,其上兴建强调科研的德国式研究生院,周围辅之以法、医、工程、教育、管理等专业学院,芝加哥大学被认为是第一所这样的美国式大学。3(B)霍普金斯大学开创美国研究生教育新纪元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University,网址www.jhu.edu\n)的创立。约翰斯.霍普金斯是个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他和表妹相恋一生,不为世人所容,两人皆终身未曾婚嫁。霍普金斯一直有个梦想,建立一所医院和一所大学,1867他注册了两个相应的法人机构,医院和大学都成了他的“孩子”,他800万美元遗产中的700万平均分给了它俩。筹建大学的董事会请来12位社会名流贤达,他们在建校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董事造访国内知名高校、或亲自到欧洲考察、还广泛听取许多高校校长就建校事宜所提出的宝贵意见。哈佛大学校长爱略特、康乃尔大学校长怀特、密歇根大学校长安吉尔等人都认为对大学来说,人才比楼房更重要,也都认为南方的教育水平比北方要差,因此不要希冀在短时间内这所学校达到很高的水平。董事会就学生的录取、奖学金的设置、是否招收女生、古老的课程和新兴学科的优劣、选修制的可行性、专业学院的设立等等问题都进行了讨论。说实话对应该建一所什么样子的大学并没有人提出完整而具体的意见,但是对校长的人选董事会却得到其它高校校长们异口同声的推荐,那就是吉尔曼(DanialC.Gilman)!吉尔曼的家境很好,他在耶鲁读本科,在哈佛读研究生,后来又到欧洲游历两年多,1866在耶鲁谢菲尔德自然科学学院主管行政。锐意进取的吉尔曼本想在母校干一番事业,可是老校长伍尔希退休时,由清一色牧师组成的耶鲁董事会却选择了道德哲学教授泡特当校长,吉尔曼只好接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再次邀请出任其校长。当时加州大学的董事会由政府官员组成,对学校事务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对校长极不尊重认为他只是教师的一位代表,吉尔曼被弄得左右掣肘根本无法实施自己的办学计划。1874年10月霍普金斯大学建校董事会向吉尔曼发出邀请,信中说这所大学有350万资产,建校事宜不受政治及宗教势力的丝毫限制,校长和董事会对学校建设拥有全权。一心改革的吉尔曼听到梦寐以求的福音,1875他来到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出任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年薪8000美元。霍普金斯在遗嘱中明确指示要建大学而不是学院,哈佛1779就改称大学,耶鲁、普林斯顿则分别迟至1887、1896,那么大学和学院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学仅仅是比学院规模大,还是除文理学院外尚有医法等职业学院?对这些话题当时并无定论。吉尔曼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些机构的组合,这些机构传授知识训练学者的同时,还应该搞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知识,而当时美国大学并不尊重科研,没有条件没有设备科学学院的教授待遇很差。霍普金斯350万建校基金并不是非常充足,这就需要决定轻重缓急,以使这笔钱能产生最大的效力。吉尔曼说他宁可将钱花在人员上而不是砖瓦上,霍普金斯大学在美国首次以教授为学校运转中心,建校之初甚至根本就没有校园,后来开学时校董会仅花了7.5万买了两栋房子当校舍。众望所归的吉尔曼上任后不拘一格网罗人才,这是霍普金斯大学能够成功的关键。他曾想从哈佛耶鲁聘几位著名教授,那些新英格兰的学者根本不认为在南方能建成一流的学校,他们一个也没来。尽管如此,霍普金斯大学最初用高薪聘任的六位教授仍旧是一时之选,他们在当时或后来都是各自领域内出类拔萃之辈。数学教授塞尔维斯特1878创办《美国数学学报》,这是美国的第一份学术期刊;化学教授瑞姆森(InaRemsen)1879创办《美国化学学报》,并在1901接替吉尔曼任霍普金斯大学第二任校长;希腊文教授格尔德斯利夫是美国当时最杰出的古希腊领域学者,1880创建《美国语言学学报》;物理学教授罗兰德,他的研究成果受到英国物理学权威麦克斯韦的极力称赞,稍后罗兰德就和美国第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梅契尔逊(AlbertA.Michelson)、耶鲁大学的吉布斯成为美国物理学界最高权威。吉尔曼还为这几个教授每人都专门聘任了一位助手。霍普金斯大学最成功的项目当推它的研究生奖学金制。早期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之所以发展不起来,除了学校的研究气氛不浓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研究生没有资助。哈佛根据学生的经济情况分发奖学金,其它学校的奖学金也都是只颁发给本校的毕业生。而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对外开放,最初152个申请人来自美国40\n多所大学,还有英国剑桥、德国哥廷根大学的毕业生。校董会于是把奖学金名额从最早宣布的10个增加到20个,每人每年资助500美元,奖学金获得者必须每年汇报学习研究的进展情况。第一批20人几乎都学有所成,其中亨利.亚当斯1878获得霍普金斯大学第一个哲学博士学位,他是美国经济学会发起人,对美国经济学的发展极有影响。在1876年9月霍普金斯大学成立大会上,英国著名进化论倡导者托马斯.赫胥黎在水泄不通的会场上发表讲演成了全国性新闻,但这个“有赫胥黎没有祷告”的成立大会也使很多保守人士大为不满。吉尔曼在就职演说中极力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声称追求新知识是霍普金斯大学的首要目标。吉尔曼原计划将霍普金斯大学建成美国第一所研究生院,完全按照德国的模式百分之百的投入科学研究而不搞本科教育,但是巴尔的摩的舆论界和部分董事认为应该兼顾当地需要招收本科生,吉尔曼只好让步。开始时本科分为古典语言、医学、数学、科学、神学、法律、文学七个专业,三年即可毕业得到学士学位。第一年霍普金斯大学有研究生54人本科生23人,十年后分别为186人和96人,20年后分别为406人和149人。霍布金斯大学一时英才济济,引进了许多高水平科目,自然科学倍受尊崇,古典与社会学科也获得提高,学术研究硕果累累,随着新科目的增多遂设立了课程选修制。霍普金斯大学当时很多做法令同行侧目,聘请教授只看研究水平,为他们提供最好的科研设备,择优录取学生,现在这些措施已经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定规。霍普金斯大学很快成了美国高校的榜样,著名的学校几乎是群起而效之,在很短的时间内它们都成了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建校50年间,共培养了1440名哲学博士,被誉为“博士制造工厂”,其中70%在大学任教,对美国的高等教育德国化起了第二次冲击波的作用。哲学博士学位很快标准化,一二战之间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各专业设置博士学位,专业研究生院相继级建,新兴的美国研究型大学组建了美国大学联合会(AssociationofAmericanUniversities,AAU,网址www.aau.edu)。但是霍普金斯大学本身只伟大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在吉尔曼退休那年,罗兰德去世,哈佛等原有高校的跟进,芝加哥、斯坦福等大学的建立,都使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自身财务上捉襟见肘,霍普金斯大学再未能独领风骚,尽管它始终是美国的一流大学。1926美国发表一份“最杰出科学家”的名单,四分之一是霍普金斯大学的校友。霍普金斯大学早期的博士最著名的有两人,一是伍德罗.威尔逊,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新泽西州州长、美国总统,后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另外一人在美国教育界的影响和声望远在威尔逊之上,他就是约翰.杜威(1859-1952),杜威是美国现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1884他从霍普金斯大学毕业后,追随老师莫里斯去了密歇根大学,十年后又转到芝加哥大学。3(C)哈佛爱略特推行课程选修,本科教育大变革美国著名大学推广研究生教育全面德国化的同时,本科生教育也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以哈佛校长爱略特推行课程选修制所产生的影响最为巨大。南北战争后许多大学都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哈佛这座古老学院的情形实在不容乐观,几乎有沦落为普通“高中”的危险,关键时刻哈佛法人选择35岁的年轻化学家查尔斯.威廉.爱略特(CharlesW.Eliot,1869-1909在校长任)当第21任校长。爱略特家族是典型的哈佛世家,上溯三四代人都对哈佛有很大影响,爱略特本人是哈佛的学士、硕士。1869爱略特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nMonthly)发表长文“新教育”后一举成名,不久他被任命为哈佛校长,尽管哈佛教授两大派别古典学科派和自然科学派都持反对意见,哈佛监理会还是通过了法人团的任命。爱略特长达100分钟的就职演说,被认为是美国高教史上最重要的就职演说之一,他提出新型大学的两大理想教授追求学术卓越和学生自由选择课程,他还宣布哈佛教育内容将覆盖人类所有知识,对文学、语言、哲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兼收并蓄各取所长”。爱略特是至今哈佛历史上最重要的校长,他在任40年,倡导改革、言出即行、说到做到,历经无数轮思想交流、游说和实施,使哈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从古老的地方性学院转变成一所现代化、全国性知名大学。爱略特上任之初霍普金斯大学还没有建立,因此他提出大学应该实现学术卓越的理念——聘请最优秀的教师,给最优秀的学生上课,师生共同探究高深知识的殿堂,这无疑具有开创性。爱略特和美国其它大学进取的校长们相似,把邀聘贤能当做了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认为在探索真理方面,人人都是自由的、平等的,并且应该互促互助。爱略特对教授们礼遇有加,充分尊重学术上研究和探讨的自由,尽力充实其治学设备。据说他虽然参与不少论战,却从未因意见不合或学术上见解不同而排斥、挫伤过任何人,如此一来教授们学术积极性大为高涨,哈佛大学形成百家争鸣局面。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爱略特大力推行课程选修制,将其从本科高年级推广到低年级,革命性的把所有课程向所有学生开放。选修制并不是爱略特首创,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1797任威廉和玛丽学院的视察委员时,推动课程改革首次采用了选修课的形式,为学生引入了医学、法律、现代语等实用课程,而1824在杰佛逊的积极努力下建立的弗吉尼亚大学,其教学原则称学生在选听课程方面有完全的自由。哈佛1825也开始推行选修课,但范围很有限,学生学习方面的选择权微乎其微,实际上千篇一律的古典课程仍在各大学占据主导地位。19世纪后半期受工业革命、市场经济、都市化的影响,美国大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明显变化,社会对实用知识需求越来越高,新的科学知识也越来越多。早在1850马萨诸塞州立法机关就敦促哈佛传授有用的知识,指出在选修制度下“谁需要学习什么课程就得出钱,凡无人问津的课程就要放弃”。但是大学里的传统势力仍然十分强大,他们拒绝改革反对新学科,课程选修帛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绕开来自传统势力的直接阻力。在1872爱略特曾指出,在过去20年里哈佛已经摆脱“学童气质”,学生大学入学年龄从15岁上升到18岁,这一变化可能使爱略特认为大学生有能力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刻板的规章制度在学生那里收效甚微,于是被更加简单的规范和更具人性化的教育目标替代。爱略特把这种松绑与选修课程的目标结合起来,“18至22岁正是年轻人养成在自由环境里自我控制习惯的年纪,应该允许他们在受到良好监护的校园环境里体验自由和责任感,他们的错误可以纠正,他们的过失可以挽救,他们能随时得到原谅,对他们来说悔过自新总为时不晚。”爱略特上任第二年,创造性的提出包括课程名称和编号的“科目”(course)概念,以供各年级学生选修。几年后他推出另一创新性举措,学生选课时学校会告知特定课程由哪位教授任教。课程选修制度开始在哈佛盛行,到1884哈佛必修课所剩无几,又过了十年必修课消失殆尽。1877《哈佛讽刺》杂志刊登一幅爱略特校长的漫画,画中他手持一份宣言书,上写“更高标准,60%的学生取得学位,更严格的考试,更多的教授,更多的教室,更多的经费。”一切确实需要同步发展,哈佛的学生数、教师数随着课程数一起激增,1869哈佛有本科生570教授45,而到爱略特卸任时这两个数字分别达到2277和194,学校里非教授和研究人员数量也从15人增加到416人,哈佛储备基金则增长近10倍达到2000多万美元。除了现实的考虑,爱略特扩张式发展思想中包含了顺应时代的教育观念,教师规模需要扩大是因为教师的原有知识结构已经过于专门化了而大学正试图囊括所有知识领域,学生数量需要扩充因为这是民主化文明进程的需要,爱略特说“开启民智就必须传播各领域的知识,并让最大多数的人们接受这些知识。在当今世界,开启民智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过去高等教育是少数贵族的特权,现在大学逐渐向平民敞开大门,社会上那些最聪慧和最具雄心的平民子弟,也可以通过高等教育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了。爱略特大力推广课程选修制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由于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他们从教育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者,不仅调动学生的个人兴趣发挥他们的禀赋,而且课程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优胜劣汰,客观上扶植了新学科的存在与成长,而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古典课程的绝对权威地位一下子从天上落到了地上。因此选修制的一个实际效果就是完全突破原有古典教育传统,为学生引入了大量科学课程和专业实用课程。教师讲课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也变得积极主动,师生之间有问有答、相互讨论,而不在是枯燥的照本宣科。1880爱略特曾自豪的宣称,他在哈佛建起的“自由市场”给学生们带来了好处,因为“在所有的学系,教授感觉需要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以便让课程内容更有趣、更有用、更贴近学生实际”。1890哈佛还为本科生开设高级课程,邀请那些专门从事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学者给本科生上课。由于其它大学纷纷效仿跟进哈佛,课程选修制“将大学像烙饼一样翻了个底儿朝天”,它的建立被认为是美国大学向现代化转变重要的标志之一,到1901美国大学中有35%的学校所有课程几乎全部采用选修制,哈佛也是从此开始真正领导美国高等教育潮流的。随着教授的增多和知识专门化程度的提高,美国大学学习德国大学每个学科设置一个讲座,此时本科教学组织也发生了变化,按专业划分的学系成为教学组织的基本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变化,1886哈佛废除了从1825开始推行的“精确的”“排名量表”,转而采用“模糊的”A到E五个字母表示的等级来给学生评分。选修制大行其道,以班级必修课为基础、按修业年限颁发学位的作法逐渐不再适用了,1894年哈佛颁布新规,学生学满18个课程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这就是学分制的雏型。另外,爱略特任内哈佛还彻底改造了法学院和医学院,并于1908建立商学院。个性化教学、讲座制、分组教学,新型大学里本科教育新矛盾。随着选修课的推广,教师通过让学生背诵给其表现打分的做法几乎从哈佛消失了,取而代之教师为学生提供提问机会进行谈话式教学,以纠正学生错误理解,并归纳课程大意。本科教育中这种互动式课堂,与当时研究生教育中日益普遍的讨论会(seminar)很相似。日益随性和充满互动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巨大影响。虽然自己学生时代课堂气氛非常乏味,但亨利.亚当斯发现1870年代在他所教的历史课上,学生的表现与以前有天壤之别,“因为没有现存的教科书,教师所知并不比学生多,学生则可以随性的阅读,然后交流各自的读书心得,没有比这更好的教学活动了。”面对热烈课堂气氛里积极主动的学生,那些任教有年头的教师简直无法相信他们曾经失去的东西。遗憾的是个性化教学是昂贵的,正如亚当斯所说“教育的全部问题是费用”。1885爱略特宣称,异乎寻常的高师生比(1:12),使个性化教学成为一种惯例而非奢望,通过选修制和个别化课堂教学,整个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都在围绕学生个体发展展开。然而事实没有爱略特所描绘的那么乐观。“真正的问题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爱略特以实业生产领域的改革为例,设想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学生的“大规模生产”和“提高质量”就可以并行不悖,于是讲座制开始大受欢迎。爱略特指出讲座制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激发学生的灵感,提供指导,进行综合化教学”。但爱略特也认识到,讲座制通常在白白浪费时间与精力,教师不遗余力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可学生多数时候一个耳朵进另一个耳朵出。“学生的大脑只有工作起来才能得到锻炼”,爱略特后来调整了讲座制,采取了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学法。教师不再是一个人在讲坛上滔滔不绝地朗读或者演讲,而是经常停下来询问或者回答学生的问题。不管怎样,讲座制曾经并且将继续体现其巨大的实用和经济价值,它能适应大批量培养学生的需要,并且容易被“复制”,特别优秀的教师能同时给许多渴望知识的学生上课。在爱略特领导下哈佛规模迅速扩大,迫切需要设法解决讲座制效率低的问题,而又不至于增加学校教师方面的开支。分组教学(sections)便是一个解决之道,也就是说将上大课的学生分成基于小组,每个小组都配备实习教师与学生交流。1872爱略特成立的“文理研究生院”成为培养下一代大学教师的学术场所,这一制度对哈佛和其它美国研究型大学意义在于,文理研究生教育为本科生教学培养了一支辅助教授工作的教师队伍,不久爱略特又意识到年青的教师没有经过相关培训,分组教学因此存在问题。为了克服大课教学中非人性化问题,缺乏教学经验的研究生给本科生上小组讨论课。但是对文理研究生担当的青年教师来说,写毕业论文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而上课只是他们的“副业”。学生只能以开小差、讥讽或耍小花招来应对,这个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学生方面,实际上整个教学制度都需要检讨。爱略特卸任前几年,哈佛最大班级人数已经达到520人,这差不多是他上任时整个学校的学生数,三年后哈佛监理会要求校长少花钱提高“教育效率”。文理学院院长布里格斯也承认大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不打算花钱请更多助教的话,提高效率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教授延长工作时间承担起助教正在做的工作,布里格斯不无忧虑的说“如果由助教完成的工作重新交由教授来做,那么我们就无法吸引或留住最好的教授”。爱略特40年自由化改革计划出现意料不到的后果,如果教授把自己看作一名学者,那么本科教育将付出代价受到打击,唯一改善本科丰富而多样教学活动的办法似乎是,限制教授在教学内容上的选择自由强调必须开设的课程,而教授们是很不情愿放弃这一自由的。3(D)芝加哥大学,美国式现代化大学模型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ofChicago,网址www.uchicago.edu)的建立,洛克菲勒的大笔资助和哈泼校长的雄才大略。芝加哥大学被认为是第一所美国式的现代化大学,确立了美国大学特有模式,也就是以英国式本科学院为基础,建德国式研究生院于其上,周围辅之以职业学院,大学里的教授以科研为主要任务,学生除课堂学习外辅以体育、报纸等课外活动。芝加哥大学被称为“用洛克菲勒的钱将哈泼的计划落实在费尔德的土地上”,它和关门后让给它校名的“老芝加哥大学”、1876成立的“浸礼会联合神学院”(后来成了芝加哥大学的第一所专业学院),三者都在芝加哥市而且都是由浸礼会主办的。1888年5月代表36个州的浸礼教会的“美国浸礼会教育协会”在华盛顿成立,在成立大会上代表们通过一项决议要建立一所学院,洛克菲勒同意捐款60万美元,浸礼会教育协会按洛克菲勒的要求在一年内历尽艰辛筹到50多万匹配捐款,芝加哥的大地主马歇尔.费尔德则捐出十英亩田地当校园。约翰.洛克菲勒出身寒微,后来他创立美孚石油公司,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垄断了美国的相应市场,他也成了最被美国平民痛恨的人之一。在宋鸿兵编写的颇有阅读价值的《货币战争》一书当中,洛克菲勒、摩根等超级富豪都是金融巨头英国的罗斯彻尔德家族在美国扶持的代言人,这恐怕有相当的事实依据。不过受母亲的影响洛克菲勒还是一个忠实的教徒,他一直是浸礼会联合神学院的主要捐款人。在芝加哥大学成长过程中,洛克菲勒从一开始就在幕后起着积极的作用,到1910他为该校总共提供了3500万,并认为这是自己一生中“最好的投资”。洛克菲勒的“投资”策略非常高明,他每次捐款时都要求芝加哥大学先筹得相应的匹配款项,这样一元的投入总会得到一元以上的结果,并且调动了大学主动筹款的能力,进而将社区及所有与学校有联系的因子都动员起来支持学校。1890年7月一个五人董事会成立,接受浸礼会教育协会的委托筹建原定的高校,9月老芝加哥大学将校名让了出来,接着伊利诺斯州正式批准学校的宪章,承认了芝加哥大学的法人地位。宪章规定学校董事会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和校长必须是浸礼会教徒,但对其他学校成员教师、学生、其余的董事等人则不过问宗教信仰,宪章里还规定在本校男女平等。9月18日\n董事会一致选举威廉.哈泼为第一任校长年薪6000,另外他兼任的闪族语系主任还有薪金4000。哈泼上任后公布《官方公告》一至六号,将建校计划一丝不苟、极为详尽的昭于世人,在大学结构、学年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开辟了新路。公告将芝加哥大学分成教学科研部分、推广部分、出版社、各种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附属单位五个部分,这就使大学由以内部调整为主、以被动适应外界环境而自我生存式的内向型旧大学,转变成向外发展、对社会主动施加影响的外向型新大学。哈泼意识到美国大学传统的夏季放农忙假,对已经城市化的学生来说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他于是决定芝加哥大学全年动转,每年分成四个学期,学生和教师从中任选三个当成自己的一学年,剩下的一个就是长假期。新生可在任一学期之始入学,毕业生可在任一学期之未毕业,有能力的学生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四季学期制度的最大贡献就是,夏季学期实际上成了成人接受再教育和专业人员进修的最佳时间,也是四个学期中学生人数最多的一个,在芝加哥大学最初几十年,每个暑期有大约6000多学生在校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哈泼划分了主课和副课,每学期有一门课时较多的主课和数门课时较少的副课。哈泼还提出,传统四年大学本科教育可以分成“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两部分,一二年级是高中教育的继续,在这期间管理要严选修范围要窄,三四年级则是为以后研究生学习做准备,可以开始向各专业发展。另外在《官方公告》里哈泼还规划了芝加哥大学的神、法、医、工程、教育、美术、音乐等等专业学院。与当时其它大学的校长不同,哈泼把筹集资金当成份内之事,他对所有可能捐款的人迎以笑脸。哈泼把科研当成芝加哥大学的首要目标,其次才是教学,因此选择教师时看重的是热爱研究的学者,这些学者还应该愿意把自己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哈泼最终第一批招聘了120名教师,其中有八人是其它大学的现任或前任校长,其质量之高可谓空前绝后。这120人中有13名主教授(headprofessor),20名正教授(professor),16名副教授(associateprofessor),27名助教授(assistantprofessor),15名讲师(instructor),9名辅导员(tutor),4名助理(assistant),7名校对(reader),9名教员(docent)。哈泼为了组装教授队伍几乎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克拉克大学(ClarkUniversity,网址www.clarku.edu)被他整得一蹶不振,他挖去的那批人当中就有后来美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梅契尔逊,不过梅契尔逊获奖时是在海军学院(UnitedStatesNavalAcademy,网址www.usna.edu)工作。实验主义哲学大师约翰.杜威也是在芝加哥大学成名的,在这里他的思想和学术水平都达到了顶峰,杜威在1896创建的著名的实验学校是他留给芝加哥大学最大的纪念品,因为擅自任命自己的夫人当实验学校的校长和其它管理方面的问题,杜威与哈泼校长发生矛盾后愤而辞职。芝加哥大学建校时正值“哥特复兴”运动在美国达到高潮,哥特式建筑可以“将历史写在石头上”,向外界昭示自己的种族和文化来源,芝加哥大学的经过“人工老化”的古色古香的哥特式校园,在美国大学中大概只有普林斯顿大学才能与之媲美。哈泼请来了超一流的教授,正在建造异常美丽的校园和楼房,筹集到大笔款项,并且有洛克菲勒做为后台老板,1892年10月1日芝加哥大学“完美”开学,第一年的742名学生来自美国33个州及世界上15个国家。哈泼精力十分旺盛被肋手称为“穿裤子的蒸气机”,他为芝加哥大学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06年50岁的哈泼因癌症逝世,死前他笑着对董事们说“现在我可要去休那半年假了”,为了使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不会中断哈泼甚至对自己的葬礼都做好了安排。哈泼逝世后原副校长朱德逊继任,他使学校从财务赤字的阴影中彻底走出来,从而得到洛克菲勒的肯定,朱德逊在任最初六年洛克菲勒把“所有的零花钱”2000多万美元捐赠给芝加哥大学。1923朱德逊退休时,芝加哥大学资产已经增长到5000万,学生总数达1.2万余,其中研究生3700多名。\n4几种职业学院的发展(A)哈佛法学院和美国法学教育规范化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美国的法、医、教育、新闻等职业教育也发生很大变化。先来简略看看欧美历史最悠久的职业学院法学院的规范化,这方面还是哈佛法学院带了头,该院院长朗德尔的改革措施,后来几乎成了美国所有法学院的定规。1870爱略特任命律师朗德尔为哈佛法学院的院长,朗德尔要求律师从业人员必须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他认为法学院培养律师要比传统律师楼师徒相传的教育方式先进的多,法学院建在大学之内比独立自主要好得多,法律知识能够而且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而要使法学院在大学中占一席之地也必须使法律“科学化”。于是朗德尔改革了法学的授课方式,过去是教师照本宣科单纯讲授古老的法律原则,让学生牢记法学大师对法规的评论,现在则改成了案例教学,从对实际案例分析中总结归纳法律原则,这应该是开创性的举动。朗德尔还提高了学生入学的要求,将法学院的学制延长为三年,建立了循序渐进的课程计划,并且设立了笔试。另外哈佛法学院率先创立了研究生系,授予法律科学博士学位S.J.D.,将法学教育提升到研究生水平。20世纪初,美国法学院联合会正式要求其成员学校最低学制为三年,有三名以上全职教授,学院图书馆必须拥有5000册以上的图书。4(B)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引领美国医学教育霍普金斯医院的董事会请来毕灵斯负责设计建造,直到1889才正式建成,毕灵斯还积极参加了医学院的筹建工作。霍普金斯医院建成后,本想走美国其它医学院的老路,在医院的基础上自行授课,只与大学保持表面的联系,靠从学生那里收费来维持,没有实验室、没有入学标准、临床课在病房内进行,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马上阻止了这一企图。吉尔曼很早就在筹建医学院,1877美国第一次全国总罢工爆发,大学的基金本金贬值,收入减少,使其计划搁浅。后来吉尔曼求教于专家,采纳了医学院应当以病理学为核心的建议,并且聘请在纽约贝拉芙医学院工作的韦尔奇任院长兼病理学教授。韦尔奇放手组织医学院,他和他请来的教授都是美国当时医学各领域的权威,他们让实验室取代了课堂授课的重要性,学习由记忆转变为理解,从阅读听课转变成观察和亲自动手。韦尔奇为医学院设计的医学课程结构是,临床基础课(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与实验室教学相联系,临床课程(内科、外科、妇科等)与附属医院的治疗及其实验室相联系,而附属医院各科主管皆由医学院的教授担任。1893在接到著名女士凯芮.托马斯(后来就任布林莫尔女子学院校长)与玛丽.盖莱特等人成立的全国性“妇女基金委员会”捐赠的50万美元善款,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院才得以成立,玛丽.盖莱特是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公司总裁的女儿,她一个人前后两次共捐了35万美元。“妇女基金委员会”成了医学院的大东家,它唯一的条件就是要求这所医学院招收女生。女士们设想的招生政策其实与韦尔奇基本相同,但韦尔奇和吉尔曼不愿意听从女人的指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招生标准又提高了一步。新生必须具有学士学位,有丰富的化学、生物、法语、德语知识,还要有数学、物理、拉丁文等学科的基础知识,霍普金斯医学院将入学标准定得如此之高在美国尚属首次,据说教授奥斯勒对韦尔奇开玩笑说:“韦尔奇,我们非常幸运到这当教授,否则的话,你我可能都不够格到这儿来当学生。”1893霍普金斯医学院正式开学,首届有18名学生,其中有3名女生,到1900它的医学教学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甚至超过了德国的医学院。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早期最著名的女毕业生当属弗洛伦斯.萨宾,她从史密斯学院毕业后1896到霍普金斯学习,师从富兰克林.茅尔,在其指导下对淋巴组织的结构做出重大发现。有了卓著的研究成果,萨宾在学术的金光大道上威名赫赫,1903被聘为肋教授成了霍普金斯大学第一位女教师,1924成为美国解剖学家学会第一位女会长,1925成为美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年她被西门.福莱克斯纳请到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洛克菲勒大学的前身)主持细胞学研究,萨宾被公认为是美国20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女科学家。韦尔奇是美国医学界的传奇性人物,他与他的助手和学生(被噱称为“韦尔奇的兔崽子”)占据了当时美国医学领域的许多重要职务,他本人被尊称为“美国现代医学之父”。1917韦尔奇辞去霍普金斯医学院病理学教授职务,在霍普金斯利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26万美元赠款创建公共健康和卫生学院(SchoolofHygienceandPublic\nHealth),这是世界上第一所卫生学院。1922洛克菲勒基金会又给了这所学院600万美元,这所学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伦敦、多伦多、哥本哈根、圣保罗、萨格勒布、布拉格、东京、安卡拉、索菲亚等地创建同类学院的模型。1930韦尔奇80大寿,世界各地为他举行庆祝活动,真是盛况空前,中国北平协和医学院也给他送去了寿联。韦尔奇的一个学生西门.福莱克斯纳被称为“美国现代医学之叔”,后来他成为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主任,但真正使美国医学教育步入新世纪的人,却是他的弟弟阿伯拉罕.福莱克斯纳。阿伯拉罕.福莱克斯纳1884被哥哥送到霍普金斯大学,因为想家和缺钱他拼命学习,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三年的课程,获得学士学位(霍普金斯大学在1907才将本科学制从三年改成四年)。1908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请福莱克斯纳以外行人的身份考察美国医学教育情况,他在18个月内走遍当时美国所有的155所医学院,1910写成著名报告《美国和加拿大的医学教育》,这个报告只花了1.4万美元。报告中说,美国的医学教育长期是学徒制度的补充,19世纪初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ofMaryland,网址www.umd.edu)医学系开创“专属医学院”的恶例,其它大学的医学院也跟着效仿,脱离大学成为独立的学校,到20世纪初除了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之外,其它医学院的情况都糟到不能再糟的地步。福莱克斯纳根据自己的考察提出许多建议,其中有一点说慈善基金会应该重点扶持35所有希望的医学院,其它120所都应该关闭,后来他去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主持医学教育改革,总共花了一亿美元,各校自筹的匹配款项达六亿美元。阿伯拉罕.福国莱克斯纳手握重金,全力促进美国的医学教育走上霍普金斯医学院的轨道,使跟不上潮流的学校无法生存,因此他的报告产生强大的威力。相形之下,美国医学学会很早就开始发文揭露医学院的落后与欺诈,1904还成立医学教育理事会给美国医学院公开评分,但是美国医学学会手里没钱,既然不能奖优也就无从汰劣。1930福莱克斯纳接受200万美元捐赠,创立了世界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InstituteforAdvancedStudy,网址www.ias.edu),并请来了爱因斯坦,福莱克斯纳学习吉尔曼,将人才请来后就不再打扰他们,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的天分。4(C)哥伦比亚大学早期发展和它的教师学院美国第一二所医学院分别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国王学院医学院,成立于1756的国王学院就是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UniversityintheCityofNewYork,网址www.columbia.edu)的前身。1746-1751纽约殖民地议会靠发行彩票筹集3000多英镑,于是成立由纽约圣公会长老会等五个教派牧师组成的建校董事会,1754英国国王乔治二世批准授权正式建立国王学院,其第一任校长是毕业于牛津的的神学博士塞缪尔.约翰逊,他曾拒绝本杰明.富兰克林邀其出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的美意。1756年7月约翰逊在曼哈顿百老汇街上一栋房子里主持第一批八名学生的开学仪式,他为学生们确立的目标是拓宽视野、加深理解、完善自身、使之适应今后的光辉事业。美国独立前国王学院培养出两位重要历史人物,一个是最高法院第一任首席大法官约翰.杰伊,另一个是合众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84它改名为哥伦比亚学院。从建校到南北战争100多年里哥伦比亚学院发展非常缓慢,1813其医学院因为竞争不过六年前成立的“纽约内外科医师学院”而被迫关闭,哥伦比亚学院的保守倾向和它狭窄课程设置是纽约大学1831成立的最直接原因。纽约内外科医师学院1860名义上归附哥伦比亚大学,其毕业生学位证书由两所学校校长共同签署颁发,它在1891才将财产权交给哥伦比亚大学。1854哥伦比亚董事会内保守派圣公会牧师因宗教信仰问题,阻挠了1841届毕业生吉布斯回母校接替退休的化学主教授职位的议案,校友和自由派董事对此事愤恨之极,说哥伦比亚在以后几十年注定要成为一个“末流高中”。吉布斯一直是一位有影响的科学家,当时在纽约市立学院前身免费学院里任教,1863哈佛把化学讲座席位给了他而不是后来的校长爱略特,爱略特竞争失败只好去麻省理工任教。不过校长伯纳德(1865-1889在任)使哥伦比亚大学从昏睡中苏醒,在他去世前该校在学生数、教授数、储备基金、课程、教学质量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伯纳德一个重要贡献是经过十年艰苦努力促使董事会同意建立一所女子学院。1890西斯.露当上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他本是非常成功的商人,他把商业管理经验应用到高校管理从而吸引了一流的教授,露还积极把原本相互独立的学院控制在学校掌握之下使它们合作并分享资源。露任内哥伦比亚大学搬到晨边高地(Morningside\nHeights),请来著名建筑设计师麦克金设计新校园,与耶鲁普林斯顿的哥特式风格不同,哥伦比亚大学建筑按意大利文艺复兴基调设计,采用雅典广场式布局整体结构庄严宏伟气派十足,与纽约“帝国之州”美称非常相配。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以图书馆为中心,与体育馆剧场食堂成一主轴,其余部分对称分布在两侧,其中露图书馆具有巴洛克风采,它前面的广场和台阶十分宽阔,衬托出主楼的雄伟高大,与哥特式狭窄封闭的特点形成鲜明对照。现在露图书馆是学校的行政办公大楼,也是纽约的历史性建筑,学校主图书馆则是南校园的巴特勒图书馆。在露任内哥伦比亚建成影响很大的教师学院,它对美国师范教育的规范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它的诞生与后来的校长巴特勒有很大关系。1886巴特勒参与校外一个教会组织的专门训练女学生家政和园艺的俱乐部,第二年巴特勒把它改造成一个教育学会,并开始利用周末在哥伦比亚校园内为公立学校的老师提供教育方面的课程,这一课程非常成功,于是1889这个教育学会改名为“纽约教师培训学院”。美国高等师范教育从19世纪开始,1885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Iowa,网址www.uiowa.edu)建立了师范系,18年后建立讲座教授席位,其它大学也相继建立教育系,到1898美国有一百多所高校提供教育方面的课程,但总的来说师范教育还毫无规范可言,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极少。1898罗素被任命为哥伦比亚教师学院院长,他从四个方面对师范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扩展普通文化背景激发教师对知识的尊敬和对真理的热爱,加强特殊学术训练使教师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知识使教师根据学生及其所处社会背景来权衡所教授的科目和整个课程体系,讲求教学技巧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左右逢源。什么样的教师才算合格?真正的教师必须了解头脑的本质、学习的过程、思想的形成、意志的发展、性格的成长,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科熟练掌握,使学生视野宽阔、兴趣加深,而教学想成为一种艺术就必须要建立在科学化教学的基础之上。有了理念然后付诸实施,罗素将教师学院的师资在质量和数量上大大提高,建立了新的科系,搞教育学研究,从而将教师学院的整体水平提高到与哥伦比亚其它学院相当的高度。教师学院的学生一般是通过入学考试的中学毕业生,学制四年,他们攻读学士学位的同时还可以选择一系列教学证书之一,这些学生和哥伦比亚学院、伯纳德学院的学生一般可以互相选课,继续深造的学生能获得文科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总之罗素的改革非常成功,教育系成了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人数最多的系,1904教师学院有研究生100多,本科生500余。1893哥伦比亚教师学院授出美国第一个教育学科的哲学博士学位,1920哈佛教育研究生院开始了第一个专业教育博士学位,哥伦比亚教师学院也在1934设立教育博士学位项目。20世纪90年代,美国有800多所研究生教育学院,有25万名攻读教育学的研究生,占全美研究生总数的五分之一,而哥伦比亚教师学院是其中资格最老、规模最大、声望最高的一个,它现有学生4300多且全部是研究生。和伯纳德学院一样,教师学院只是在名义上与哥伦比亚大学有附属关系,在课程、教师、财务等方面基本上是独立的。1993新院长列文上任,他认为美国教育学院过分强调知识化,而与公共教育事业脱节,列文把原来的17个系420个专业削减到9个系70多个专业。\n4(D)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普利策奖约瑟夫.普利策本是匈牙利人,他在美国有传奇式的人生经历,从一文不名的“流浪汉”成为美国报业大亨。普利策对纽约有着特殊的感情,就是他把自由女神像从法国运到美国并安置在纽约港。事业成功后,普利策想对自己的职业新闻业做出个巨大贡献,他要将新闻业提高到与法律、医药、教育同等的地位。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使新闻业职业化,在一所著名大学建立一座新闻学院。普利策从1902开始拟定计划,他又效仿诺贝尔从准备捐赠给新闻学院的200万美元当中拨出50万,设立几项新闻及写作年度大奖,奖励“公共服务、公共道德、美国文学和教育的进步”,这就是著名的“普利策奖”。普利策奖现在可以说是美国新闻文学艺术领域第一大奖,美国各类奖励奖章奖金多如牛毛,但是没有几个能比上普利策奖的声望。当时这个奖励只是普利策心中新闻学院的一个附属项目,不过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巴特勒和校董会对普利策奖十分热心,对建立新闻学院却有很多顾虑,怕这所新式学院会影响哥伦比亚大学的名声。普利策对巴特勒非常不信任,他把捐款计划一式两份,一份送给巴特勒另一份送给哈佛校长爱略特,大概爱略特看出普利策只是用自己要挟巴特勒,所以对普利策的建议没有显出足够的热情,普利策只好与巴特勒直接交锋。两个人在其它方面还能达成一致,但普利策坚持建立由新闻界领袖组成的“新闻学院咨询委员会”,并让这个委员会掌握新闻学院的全权,他还坚持让爱略特和康乃尔大学前校长怀特加盟委员会,他曾说爱略特“值20个编辑”。巴特勒几番争执,因为普利策态度坚决,才很不痛快的让步了,双方1903年8月宣布达成协议,新闻学院定于次年开学,但哥伦比亚大学有意不公布新闻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名单,普利策的《世界报》则把名单公布出来。普利策看巴特勒对咨询委员会没诚意,写信说“您和哥伦比亚的教授都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我希望这所学院被掌握在所能找到的、最有能力的人手中,我希望您在使用您的权力时,不要无视他们的意见,也不要将他们视为下属和点缀。”普利策1903拿出20万,1904又拿出80万,此时他决定将捐款计划推迟到逝世之后,“以免使自己恼火和失望”。1911年10月普利策去世,他的遗嘱规定普利策奖要在新闻学院“成功地”开课三年之后方可开始准备颁发,并接收那200万剩下的一半。1912年9月新闻学院开学,1915哥伦比亚大学开始筹备评奖,1917年6月普利策奖授予了第一批得奖人。评奖过程是这样的,书籍和戏剧的评委由美国艺术及文学学院提名,新闻奖的评委则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授中产生,评比结果上交咨询委员会,后者有否决权,最后结果由哥伦比亚大学董事会在年度毕业典礼上宣布。活人到底战胜了死人,普利策要办一个半独立新闻学院的想法最终没能实现,巴特勒和其后历任哥伦比亚校长都自动成为新闻学院咨询委员会成员。新闻学院咨询委员会后来干脆改名为普利策奖咨询委员会,它的职能只是监督普利策奖评选颁发,这也有违普利策的初衷。巴特勒在任长达44年,为本校筹款达1.2亿多美元,他曾拒绝900多万的有条件赠款,而普利策的200万可能算得上是最艰难的一笔,可这200万价值超凡,它带给哥伦比亚大学一个一流的学院,还将普利策奖永久的联系到哥伦比亚大学。5研究型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反思(A)复古思潮和兴建哥特式建筑“矫枉过正”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常规现象,普林斯顿第11任校长麦克考什认为选修制有很多缺点,爱略特几乎取消必修课的做法太过火,事实证明他说对了。麦克考什和百年前的本校那位伟大校长卫扎思蓬一样,也是来自苏格兰毕业于爱丁堡大学,他尊重科学,在其任内普林斯顿几乎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变,与哈佛不同的是,在转变的过程中普林斯顿保持英国牛津式的知识氛围,也就是教授和学生密切接触。普林斯顿的建筑各个时代有不同的风格,19世纪中叶以前主要是乔治亚式,19世纪中叶以后是意大利式,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主要是哥特式,20世纪中叶后则以现代派为主,此外校园内还有世界著名艺术家毕加索的作品。普林斯顿最著名的建筑无可争议地是拿骚大楼,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研究生院的克利夫兰塔楼。从1870起康涅狄格州的三一学院(TrinityCollege,网址www.trincoll.edu\n)率先在美国大学校园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其它大学几乎是争先恐后效仿,普林斯顿董事会听说附近的布林莫尔学院兴建哥特式建筑,亲自参观后请来那些设计师,为普林斯顿设计两个宿舍楼、研究生院、体育馆、物理实验室大楼等建筑,威尔逊曾说“只通过简单的建造一些都铎哥特式建筑,我们就将学校历史增加了一千年,好像是与牛津和剑桥同龄”。“哥特复兴”运动19世纪30年代在英国开始,其主旨就是要确立盎格鲁萨克逊人种族独特性,19世纪80年代在美国学术界和建筑界开始流行,其主要倡导人认为,哥特风格的艺术形式是对终极真理和美好理念追求的象征,是生命在各个领域所有阶层的人们中统一的象征,是有史以来最完美的标志。当时美国大学经历德国化之后,开始复古怀旧思潮,要回归英国教育传统,这在校园中最明显的印迹就是哥特式建筑。当时德意志日尔曼民族日益强大,对美国科学教育的影响如日中天,东欧移民大批涌入美国,美国大学校园里充斥着东欧犹太人学生,使美国英裔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感到自己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逐渐减少,外族的威胁逐渐逼近,美国大学采用哥特风格建筑是要将大学的本民族的印迹刻在石头上。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学校园哥特式转化基本完成,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普林斯顿、耶鲁、宾夕法尼亚、芝加哥、华盛顿、杜克等大学,而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无疑是全美最美的校园之一。5(B)哈佛洛厄尔时期“广泛涉猎学有专攻”1891哈佛哲学教授乔西亚.罗伊斯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欢欣鼓舞,他说“传统大学将自己的功能定位于培养个体的心智,而现代大学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任务是组织和发展知识。”很多大学教授像罗伊斯那样认为,现代大学的本质在于学术研究而不是教书育人,他们希望摆脱本科教育依赖教学活动的困扰,专心研究伟大的理想。教授正成为专业人员,他们的工作性质今非昔比,过去教师主要精力集中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现在教授的任务则是把研究生或者具有潜力的本科生培养成未来的学者。大学教育越来越服务于学者们的利益,在优秀的研究型大学里,本科生从一开始就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1901一位评论员写道,“不足为奇的是任何领域中高级或专门化的课程都是由最出色的学者开设的”,但是“事实上研究生院的成功是以牺牲本科教育为代价的”,“现在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是,既然很多研究生毕业后很少直接参与社会日常活动,那么以牺牲本科教育来换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否值得?”到19世纪末许多大学的本科生已经享有充分的选择权,然而学生们还是太年轻,很多人并不清楚所学的一切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事实上课程选修制诞生之日起就显现出诸多弊端,它不能保证学生受到全面的教育,学生倾向于选择容易的课程选择轻易给出高分的教授,而且它不提供精神素养方面的训练。另外,优秀大学请专家上课也带来意料之外的后果,他们醉心于学术研究却把本科教育的宗旨置于脑后。教学内容和方式虽然有很多改进,但随着学生选择权的扩大,教师也开始随心所欲的选择教学内容。让教授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固然保证他们做为学者的基本地位,但也纵容教师漠视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学校从此殚精竭虑的设计课程,并采用学生选择这一“无形的手”,但学生的选择参差不齐,他们选了一大堆课程的同时留下一大堆的问题。1901-1908不少著名大学都因自身选修课体系过于庞大,而采用了分类限选,“指定选修课程”的方式。与此同时,在哈佛的教师队伍里,洛厄尔(AbbottLawrenceLowell,1909-1933在哈佛校长任)是批评老校长最积极的一位,特别是爱略特允许本科生自由选课方面。洛厄尔也是典型的哈佛世家,直系上溯六代都是哈佛毕业生,该家族一个半世纪以来至少有7人进入过哈佛法人团或者监理会,洛厄尔的外孙邦迪后来当上哈佛学院的院长、肯尼迪总统和约翰逊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艾特任期最后几年,洛厄尔主持的一项本科教育评估工作显示,在选修课制度下大多数哈佛学生并没有认真读书,也很少有学生选修比入门课更高层次的课程。1909洛厄尔当上哈佛校长后立即指出,教学规模越来越大,教学节奏越来越快,原有的那些简单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在这种情况下不管知识多样性有多重要,它还是有破坏性的一面。爱略特“新的教学方法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支离破碎和不同学生在学习进度上的差异,这些都破坏了原告教学组织的完整性”。何况各学科领域发展得非常广泛,新知识不断添加到教学计划中,“如此庞杂的课程内容,没有一个学生能应付得过来”。针对自由选修课的弊端,洛厄尔提出他的“专业课指定选修课”的改革方案。用洛厄尔自己的话说,“每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什么都懂一点,而对有的学科要懂得彻底”,也就是“广泛涉猎学有专攻”(alittleofeverything,something\nwell)。哈佛文理学院从1914届开始,要求学生同时研修专业课和通识课,洛厄尔提出的这套课程改革方案至今仍是哈佛本科教学的基本模式。学有专攻还算容易些,缩微型博士课程正是最好的例子,但要求学生从互不关联的学科中选择大量通识教育课程,做到广泛涉猎却是十分困难。对于如何扩展教育广度,洛厄尔要比爱略特的认识清醒一些,“为此需要在每个学科大类中规定一定的通识课程,让那些不希望在某个领域继续深造的学生,掌握这些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思维方法。”于是哈佛文理学院对通识课程设置了四个大类,1语言、文学、艺术和音乐,2自然科学,3历史、政治和社会科学,4哲学和数学,要求学生根据一些严格的规定在每个领域中选修课程,这一计划后来被称为“指定选修课程”(distributionrequirement)。指定选修课程虽不是哈佛首创,但像哈佛那样从研究生教育高度出发,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课指定选修课”的做法,还是显得独树一帜甚至有些离经叛道,原告培养博士的学系现在要给本科生提供专业教育和四大类的通识教育。洛厄尔希望通识课不仅仅是入门课,但其校长任期内他这个想法没有得到实现。另外本科通识教育教师方面的问题始终是悬而未决,洛厄尔早就认识到“那些功成名就的教授们宁愿讲高级课而对基础课教学退避三舍”,他希望教师们有成熟的心智、广阔而有远见的学术视野、并且具有“异乎寻常的清晰思维、入木三分的言辞和激情四溢的表达”,但在实际中由于这些品质与教师的学术成就几乎没有关联,因此大学在招聘和考核教授时一直很少涉及对大学教师来说本该具有的优秀品质。总体上讲,洛厄尔的课程改革方案还算是成功的,其指定选修课的具体措施对学生和教师都简捷易行。教授们能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教学,同时还能得心应手帮助本科生拓展知识基础,而学生们则利用课程设置的“游戏规则”,争取在各课程模块中选修那些最容易的科目。有意思的是,每经过一次选修课程的“博弈”,学生和教师都清楚的意识到,指定选修课制度在某各程度上是向文科学生“强加”了理科课程。理科学生感觉轻松些,他们觉得文科科目碍的碍脚,甚至嗤之以鼻,文科学生则总是望理科课程而生畏。5(C)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统治”时期,“现代文明”和人文必修课巴特勒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上最重要的校长,他1902-1945在任“统治”了哥伦比亚40多年。巴特勒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都是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的,他声称曾与13位总统结识并经常到白宫与西奥多.罗斯福、哈定、柯立芝总统交谈,在其任内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接连被本校的校友担任,巴特勒从洛克菲勒基金会、普通教育理事会、卡耐基基金会各得100万,建立了集教育科研治疗于一体的长老会医学中心。巴特勒上任之初极力强调实用、职业和专业教育,1905起他要求本科生学习两年后直接进入医法教师等职业学院,此时哥伦比亚甚至开出了“实用养禽”之类的课程,1916本校教授约翰.厄金斯开始《伟大经典著作》课,实际上就是对巴特勒实用教育思想的反击。1909哥伦比亚大学取消了把拉丁文做为入学要求的规定,由于入学门槛的降低,20世纪初大量涌入美国的雄心勃勃的移民,特别是犹太人后代纷纷跨入大学校门,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是首先受到冲击的著名私立大学。在文化观念上,这些移民后代与昔日哥伦比亚大学的主体英裔学生很少有共同之处,学生构成的变化,动摇了原先庞大课程体系的基础——对罗马文学知识的绝对信仰,校长巴特勒对此忧心忡忡,他本人支持职业主义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在美国率先推出本科生的核心课程教育计划,并且不屈从于职业主义潮流成立了一个专门学院。1918哥伦比亚大学为训练美军开设了“战争的目的”这门课,一战结束后它被改选成“和平的目的”,第二年又改名为“现代文明”(ContemporaryCivilization),现代文明课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必修课,本科生必须在头两年完成,教师则由经济历史政府哲学各系组成。1919哥伦比亚大学率先把通识教育课程推向更高级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并且为所有研究生开列了必读书目,社会学家丹尼尔虞我诈.贝尔(Daniel\nBell)称此举包含了“地方主义的、社会政治的和哲学的动机”,用贝尔的话说“(他们)坚守人文学科的阵地……维护学生群体的社会多样性……在教育指导思想上,让学生接受主流学术思想,开拓他们的想像力”。1937哥伦比亚大学增加了统一的人文必修课,后虽经局部变革,至今仍是该校本科生共同的核心课程。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突出对古典人文著作的研读,要求学生接触“西方艺术、音乐、文学和哲学中最伟大的思想”,例如“人文文学”这门课让学生阅读从荷马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77部伟大文学作品,而“现代文明”学的是从柏拉图到加缪的哲学,1999春季学期这门课有16部必读著作,包括卢梭的《论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休谟的《道德哲学研究》,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许多教授对巴特勒校长专制独裁的治学倾向很不满意,其中一位著名心理学教授组建本校心理学系的卡特尔就一直与巴特勒做对。卡特尔在1913写了一本书《大学管理》,他主张废除校长和董事会,教授完全独立自主,大学民主选举产生领导班子,由教授实行全面控制。对巴特勒来说学术自由仅是教授有权选择喜欢的研究项目,但对于教授课堂内外发表的政治见解则有所保留。卡特尔对巴特勒极为蔑视,并多次对其担任校长的能力表示怀疑,巴特勒数次想迫使卡特尔“退休”,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们使他无法得逞。一战时卡特尔进行的反战活动为巴特勒提供绝好的理由,当议员向巴特勒抱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不爱国时,巴特勒通过董事会把卡特尔踢出校门,并不顾专门成立的“九人委员会”的决定,不给卡特尔分文“退休金”。巴特勒在美国参加一战后曾说,“以前能容忍的现在不能容忍,以前属于错误的言论现在是煽动叛乱,以前被认为是愚蠢的行为现在是卖国”。巴特勒和董事会对卡特尔的做法惹怒了教授们,著名历史学教授别尔德愤而辞职,他两年后在纽约创建“社会研究新学校”要“与巴特勒的哥伦比亚唱对台戏”,这所学校起初不设校长由教授委员会管理校务,但教授之间总是争吵不休,过了两年社会研究新学校只好设立校长职位,而巴特勒校长则因为对世界和平的贡献在1931获得诺贝尔和平奖。5(D)哈佛和耶鲁建起本科住宿学院19世纪末美国大学向德国式研究型大学转化,其主要特征是教授以研究为主教学为辅,教学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本科生教育又以课程选修制和学分制为主要方式。美国著名大学从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成以教授为中心,本科生“天之骄子”的地位一去不复返,甚至沦落成研究型大学里可有可无的人,教授对于他们除了讲课之外就可望而不可即。20世纪初许多有影响的教育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很多建议,最主要的就是回到英国式大学的老路上去向牛津剑桥学习,综合考试、辅导员定期单独辅导、学生自由选择最终学位,更为重要的是是建立住宿学院使师生朝夕相处,教师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二者潜移默化从而达到高等教育的目的。“牛桥”的学生一直是美国教育家欣赏的对象,他们有良好的社交技能和优雅的风度,在知识和智力上似乎也比美国大学生高出一大截,而美国大学生好像只知道谈论球赛。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芝加哥大学校长哈泼等人都曾提出过建立住宿学院的设想或者计划,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尔逊(Woodrow\nWilson)和哈佛校长洛厄尔对美国大学德国化不满,提出了“教育全人”的思想。理想是美好的只是大多数人被排除在外,反对者说“全人”就是保守、反进步、精英主义、非拜物主义的代名词,而牛桥教育目标“绅士学者”正是“全人”的原型。威尔逊说“我们的学院所要传授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的精神,学分制和学生课余活动使学生与学校脱节是全人教育的最大障碍,而这也正是德国化的结果”,威尔逊1906也主张把该校的“食堂俱乐部”改造成牛津式住宿学院,但因为势力强大的校友对食堂俱乐部太有感情,他们的反对使威尔逊的计划流产了。可以说20世纪初美国大学怀旧之风颇盛,而英国式住宿学院最终能在美国大学校园复现,完全是靠耶鲁一位有钱的校友。1921当上耶鲁校长的安吉尔(J.R.Angell)1925提出他的住宿学院建议,董事会一名对该计划非常感兴趣的成员于是找到校友爱德华.哈克耐斯请他提供资金,哈克耐斯经过再三斟酌在1926年夏决定支持这个计划同时要求学校为他保密。哈克耐斯生性腼腆在耶鲁读书时感到很孤独,因此非常同情没能加入兄弟会或其它社团的学生,他毕业后更深深体会到缺乏社交生活的大学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想改变耶鲁学生的课余生活,哈克耐斯的父亲是洛克菲勒在美孚石油公司的合伙人,他一个哥哥又将家财大大扩张成了巨富。但耶鲁以为哈克耐斯的钱已经是口中的肥肉,内斗(新住宿学院会使校内势力发生变化)和其它一些原因,使耶鲁大学花了近两年时间尚末提出一个完整健全的住宿学院实施方案。哈克耐斯等的不耐烦,要求耶鲁在1928年7月1日最后限期前拿出方案,否则他就把钱捐给其它学校,耶鲁却并不在意仍然进行着无休止的争论到十月份还举棋不定。哈克耐斯一气之下找到哈佛校长洛厄尔,用“大约10秒钟”就将捐赠之事敲定,于是哈佛用哈克耐斯给的1300多万沿查尔斯河建成七个“洛厄尔学舍”,大大改善了本校学生的住宿条件。哈佛爱略特时代资金主要用于聘请著名教授和发展图书馆,洛厄尔任内哈佛建筑面积急剧增长用于建筑的资金高达3500万,可以说补上了爱略特在这方面的欠账,洛厄尔任内哈佛还在1920、1922分别建立了教育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哈佛1884起放松对学生住在学校宿舍的要求,因为学校食宿条件极差多数学生搬到校外居住,到1900大约只有四分之一住在校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联系越来越少距离进一步加大。洛厄尔刚上任时就强调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将大学的中心任务重新定位于培养本科生,而本科生中日后投身学术生涯的并不多。用洛厄尔的话说,创建哈佛不是为了培养通向教授之路的学术“隐士”,不是“将学生紧锁在各自知识探索的监牢里”。他认为随着哈佛规模的扩大,学生也变得相互疏远互不相识,其结果是“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大学教育出现了分裂的倾向”。洛厄尔意识到,将“学术探究”置于本科教育之上,会使本科生付出高昂的“社会代价”。他写道,在大规模学校里,“师生间要开展一对一的交流更加困难他。规模庞大的群体,会根据来源地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自发形成小帮派。大量乳臭未干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容易形成肤浅的思想与兴趣,这将有害于学生个人的心智发展,而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健全心智发展。教育目标的偏差……导致了学生更看重个人和眼前的兴趣,而不在乎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也就是威尔逊任普林斯顿校长时所说的‘本末倒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洛厄尔设想在哈佛创建旨在促进来自不同阶层和地区学生融合的本科生住校系统,恰好哈克耐斯找上门来,主动提供大笔资金,两人于是一拍即合。洛厄尔的出发点是相当民主的,他关于“大学社区”(collegecommunity)的设想,便是让不同背景、志趣各异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当时哈佛学院的院长A.C.Hanford也如此表述,“无论穷人家的孩子或富家子弟,无论来自普通高中或私立中学,无论是银行家的儿子或农民的儿子,都被安排在一块住宿。来自不同中学、不同地区的学生有机会与新群体接触,这打破了学生间的社会差异,并建立起民主的班级精神。”但是,与19世纪新英格兰地区成长起来的许多贵族一样,洛厄尔还带有让今天的人们反感的社会偏见。他对推进妇女教育没有作出丁点贡献,迫害同性恋学生,限制在哈佛的犹太学生人数,还不允许哈佛仅有的几名黑人学生在宿舍区住宿,声称这样安排是为他们好。尽管认识存在局限性,但洛厄尔“集体寄宿”的理念在原则上是正确的,他当校长的年代,哈佛对多数学生来说也仍然是个很适意的地方。洛厄尔推行人数限制和其它禁令,同时来自波士顿本地的贫困生继续选择走读,而富家子弟宁愿在校外的豪华公寓居住,因此事实上直到几十所后哈佛学生宿舍才真正实现多元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种形式的歧视在哈佛都烟消云散,哈佛学生宿舍实现真正意义的“社会融合”(social\nunity)。与“鼻祖”牛津、剑桥大学里各学院不同,哈佛创建学生宿舍制度的目的与学术教育毫无关联,它推崇的是更广泛更深刻意义上的教育目的。哈佛学生宿舍计划使学生个体得到更多的关注,住校也迫使学生学会自立,学生自学的时间增加了,同时教师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指。学生宿舍计划培养了学生认真成熟的态度,它是实施道德教育的社会工具。到20世纪末哈佛共建成12座学生宿舍,供本科高年级学生居住,一年级学生住在老校园二年级开始在住宿学院里生活,每幢宿舍里住有300-400名背景不同的学生,同时还配备有研究生和辅导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年轻专业人员。如今哈佛的学生,无论男女无论种族都会被随机分配到各学生宿舍,当然他们也可以提出与朋友同住一室。尽管校方没有强制规定,但实际上现在所有哈佛学生都选择住校。耶鲁对哈克耐斯转而资助哈佛的举动极为震惊,最终安吉尔校长求得谅解,并任命一个委员会完全按哈克耐斯的想法在1930年初拿出方案,哈克耐斯于是大笔一挥又给了耶鲁1570万建造八所住宿学院,据说后来哈克耐斯看到哈佛的“学舍”House宽敞舒适、景色美丽,很是后悔没有将耶鲁的“学院”College也沿着河边建造。耶鲁最初八所住宿学院中的七所是罗杰斯设计的,八所中六所是哥特风格一所是乔治亚复兴风格一所是两种风格的混合,学院的名字则均是来自耶鲁和康涅狄格殖民地的历史。耶鲁1935建成第九座住宿学院蒂莫西.德怀特学院(TimothyDwightCollege),第八任校长(1795-1817在任)和他的孙子第十二任校长都叫这个名字,小蒂莫西.德怀特又被称为“耶鲁大学之父”,在他任内耶鲁才真正完成从学院向大学的转变。西利曼学院1940建成,它是以耶鲁第一位化学教授著名的本杰明.西利曼(1779-1864)命名的,西利曼对耶鲁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方面作出很大贡献。现在耶鲁有12所住宿学院每所有400左右的学生,每个学院都有一个主管生活的“主人”和一个主管学业的“院长”两者常驻院内,每个住宿学院还配有食堂、图书馆、计算机房、健身房或者其它学习娱乐设施,除课堂学习外耶鲁本科生课外生活都是围绕这12个学院组织的。5(E)哈钦斯计划和“伟大的经典著作”20世纪初芝加哥大学优秀的研究生教育和成问题的本科生教育也一直困扰着校方,有人主张增大资金投入建立本科生院单独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师队伍,更有人主张干脆甩掉本科生院了事,可本科生交的学费是学校用于他们教育的资金的两倍,没了这些钱研究生教育所需资金也会没了着落。1929芝加哥大学董事会选择了年仅30的罗伯特.哈钦斯当第五任校长(1929-1950在任),他先后在奥柏林学院和耶鲁大学读书,上任之前刚当了一年耶鲁法学院院长。哈钦斯一上任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通识教育试验、本科学院编制、学术自由维护都搞得有声有色,引起全国的关注,他本人是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大学校长之一,连哈佛校长科南特都避其锋芒。哈钦斯最重视通识教育,他主张高中后两年可以和大学头两年合并,使学生集中全力于通识教育,毕业后就可获得学士学位。哈钦斯认为当时芝加哥大学各系之间缺乏联系,为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他将学校的39个系划分成人文(Humanities)、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生命科学(LifeScience)和物质科学(PhysicalScience)四个分部,它们各给本科生开一门必修的普通基础课。任何学生不论是否听课只要能通过专门考试委员会主持的综合考试就可以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在学校注册一年以上修满学分就可获得学位而不受时间限制,哈钦斯还建立美国大学第一个教学优秀奖,这一套改革被称为“芝加哥计划”或者“哈钦斯计划”。哈钦斯集前辈教育家设想之大成,并将理念付诸行动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哈钦斯计划被国内外普遍认为是美国20世纪高等教育第一次伟大改革。不过哈钦斯并不满意,他认为传授的知识支离破碎、专业化过强,对教师单方面宣讲的教育方法也保留态度,既然苏格拉底式的师生面对面讨论难以实现,那就让学生加入到历史上“由伟大的思想家就伟大的问题而展开的伟大的辩论”之中,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伟大经典著作”计划。1945-1952哈钦斯与他最得力的助手阿德勒编辑了54卷,共443部作品的《西方世界的伟大经典著作》(GreatBooksoftheWesten\nWorld),包括从荷马到弗洛伊德的74位作者,它和1909哈佛退休校长爱略特主持的“哈佛经典”在书目上大同小异,据称读者通过常年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就可以达到大学通识教育水准。不难看出哈钦斯的通识教育目标不是针对社会需要,而是要回到以前的古典课程教育,宏扬西方传统文化,实际是搞精英教育,他的教育理念在芝加哥大学得到部分实施,至今美国还有不少大学把“伟大经典著作”当成核心课程。1935美国激烈反共的报界大亨赫斯特在芝加哥《先驱检查官》报背后操纵了一起臭名昭著的反“赤化”案,哈钦斯维护学术自由与美国极右势力对着干,他曾说过教授的私生活、政治观点、社会态度、经济理念等等都和学校无关,教授是否胜任工作是决定他们去留的唯一前提。在州参议院的听证会上,哈钦斯和富翁查尔斯.卫尔格林大战一场,“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是守法爱国的公民,我代表他们完全否认对他们的指控,那些提出指控的人,如果不是无知、不明真象,受人愚弄,就是恶意中伤”。不打不相识,有意思的是,两个人后来成了好朋友,卫尔格林后来时常让仆人把自己大厨做的菜送给“亲爱的大鲍勃”也就是哈钦斯尝一尝。在后续事件中,哈钦斯对教授劳维特的维护使自己赢得全校师生的尊敬,事件平息后洛克菲勒基金会送来300万美元表彰芝加哥大学的“全面优秀”。罗斯福上台实行新政后多次邀请哈钦斯到华盛顿当官,可他对高教改革抱有厚望因此拒绝了对方美意,1932哈佛寻找新校长时富兰克福特就此事向哈钦斯请教,哈钦斯说“在这一关键时刻,高等教育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这一领导不仅把注意力放在财务危机上,而且要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把注意力放在调整教育体制上以应对当前社会需要,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改进我们的方法、组织和课程”,哈佛后来选择有机化学教授科南特当校长。“珍珠港事件”一个月后哈钦斯宣布,教育和研究等长期活动必须为短期活动打赢这场战争让步,国家现在需要的是技术和应用科学,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必须提供什么,二战期间芝加哥大学一半以上的科研是为战争服务的。哈钦斯在任21年,芝加哥大学募集到9300万美元仅次于同期的哈佛和耶鲁,此间芝加哥大学排名第一的系也最多。哈钦斯辞职时,每15个名列《美国科学名人》中的科学家,每11个名列《教育界领袖》中的教育家,每10个名列《美国学者通讯录》中的学者,就有一名芝加哥大学的校友。1943参议员本顿从席尔斯公司买下《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版权,由哈钦斯任编委会主席,所得收入全部捐给芝加哥大学,在之后50多年这个出版社为芝加哥大学贡献了上亿美元,1996它以四亿美元转让。1951哈钦斯到福特基金会任副总裁,建立共和国基金会和民主制度研究中心,与麦卡锡主义抗争。哈钦斯离职后芝加哥大学经历很长一段艰难时世,财务赤字、学校周围社区种族关系日益恶化是两个最主要的难题,另外教师裁员、两年制学士学位被取消,芝加哥大学学术方面的排名也下降了。5(F)哈佛科南特时期通识教育“红皮书”洛厄尔于1933退休,继任者是化学系主任科南特(JamesB.Conant,1933-1953在任),他被称为“平民校长”,当科南特向老校长询问自己工资多少时,对方冷冷的回答“对哈佛我只给予而从不索取”。科南特自己曾说:“1933年对德国、美国和我本人是不寻常的一年,希特勒掌权,罗斯福进入白宫,我当上了哈佛的校长。”他上任后第一项主要决定是中断近170年的教堂晨祷钟声。哈佛300年校庆盛况空前,全世界一万多有名望的学者接到了邀请,1936年9月16\n日正式仪式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代表轮流向哈佛致敬,最后出场的是中国大学代表胡适先生,爱因斯坦没有到会因为德国的科学家也来了,英国作家萧伯纳则破口大骂说,哈佛耶鲁牛津剑桥巴黎大学等腐蚀青年的著名学府全都自焚然后再撒上咸盐他才高兴。科南特校长40年代初开始从政,1940他接受范内瓦.布什的邀请加入新成立的国家防务研究委员会,这两个人在制定原子弹研究政策过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上任时,科南特表示他认为美国已经步入缓慢发展期,而高等教育也不应该继续大规模扩张,在他看来当时美国每200人中有一名大学生的比例已经足够了,关键是“相反,应该完善我们的选拔机制,遴选那些最有希望从四年大学教育和未来的专业培养中获益的学生”。科南特建立“国家学者奖学金”面向全国招收优秀学生,他使哈佛学生群体逐渐多样化,此前哈佛的学生有四成来自马萨诸塞州,于是有人打趣说哈佛终于加入美利坚合众国了。用历史学家Morton和PhyllisKeller的话说,科南特“试图建立一所前所未有的‘知识精英’(meritocracy)的大学,也就是说,吸纳一批杰出的学生和教师——不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出身多么高贵,而是因为他们的才智和品质高人一等”。科南特一开始就致力于聘请世界一流“有创造力”的学者,并为他们设立讲座,使之不受所在系的制约,教学科研随心所欲的跨越学科界限,科南特直言不讳的对青年教师说,教书再好也不能保证他们能晋升。为了创建一支精英教师队伍,大学必须建立一套更加客观有序的教授任命制度,特别昌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终身教职制度。1943在科南特主持下哈佛将聘任教授的程序进行了改革,当一个系出现空缺时,这个系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成员包括这个系的教授、外校本专业教授及学术界以外的人士。这个委员会决定如何填补空缺,是由校内人员晋升还是在全国招聘,向校长建议候选人,校长、董事会、监理会相继批准后才能正式录用。被聘的新人有八年时间向哈佛证明自己是否有获得终生教职的资格,但一般在第七年之前学校就应对这个人的去留做出决定。八年“非升即走”(uporout)制度和校外专家审查制度,至今仍然是哈佛聘请教授程序中的基本骨架。让校外专家审查本校的新聘教授,此举旨在消除学术上任人唯亲和教授过分重用自己博士生的做法,这项改革如果充分实行,哈佛的教授就都是出类拔萃的学者了,但在实践中学校只聘请到一些“专家”,他们可能是世界上最顶尖的,但他们从事的领域却不那么举足轻重。对校外专家的依赖,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教授任命过程中只注重学者的声望,而忽视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及其对大学发展贡献的大小。1943哈佛校长科南特任命一个委员会,论证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或者LiberalEducation也有人译为普通教育、博雅教育等)的目的,1945发表报告《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因其红色装帧又被称为“红皮书”,其主要执笔人是哈佛希腊文教授芬利(JohnFinley)。芬利是通识教育方面的传奇人物,他把毕生精力用于教学工作,同时在1942-1968长期担任哈佛爱略特学舍的主管(MasterofEliot\nHouse)。红皮书一经哈佛出版社出版,就对全美高等教育产生极大影响,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界的一份纲领性文件。通识教育指的是大学生应当具有的共同知识和训练,专业训练使人分化成不同职业、爱好,而通识教育则要在这些专业化的人之间建立社会凝聚力。“现在我们面临一个教育多样化的时代,虽然这样的教育环境不乏可取之处,却与社会的福祉相悖,因为这样的教育破坏了教育学生的共同基础,也抛弃了任何社会都需要的共同的远见卓识。”红皮书立意更高,它是从如何继承西方共同文化传统的角度,诠释和深入探讨年轻一代主要是大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通识教育。红皮书认为通识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它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将学生塑造成有责任感的成人和公民,同时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认识自我及世界的方法。“一种成功的民主制度(不仅指政府制度,而且还包括人们精神世界都渗透了的民主思想),需要最大多数的人们共享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任何简单的事实都不能构成通识教育的内涵,公民社会需要不同背景的人们具有共享的价值观。“通识教育的核心是继承自由和人文的传统,单纯的知识学习或技能培养都不能帮助学生明白我们的文明得以源远流长的基础是什么……除非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让他们持续地、带着价值批判地接触这些自由和人文的传统,否则通识教育的理想就是一名空话。”通识教育应该设法找到“一个能统揽全局的逻辑体系,一种强有力的认识架构……足以为整个教育制度提供目标和指引”,“这种逻辑体系还应该融合美国精神的元素,特别是那种虽然追求各异却依然精诚合作的精神——也就是说,相信人类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不随人们理解的不同而有差异。”在通识教育中,价值教育应该渗透到各课程中,甚至应该成为理科课程的一部分,“自然科学中事实研究和价值判断通常是分开的……这种分离虽然有其现实需要,但一旦成为教育的终极状态,其后果是可怕的,价值观根植于事实,在一定意义上,人类思想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红皮书出版后“主流社会”赞扬哈佛重新肯定通识教育的价值,《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均给予好评,两年后白宫高教委员会发表报告也步其后尘强调通识教育必要性,“常春藤学校”掀起通识教育热潮,但红皮书的保守倾向和精英主义也受到一些教育界人士的批评。常春藤联盟(IvyLeague)由美国东北部七所大学及一所学院组成,它们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于1740,UniversityofPennsylvania,网址www.upenn.edu)、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成立于1764,BrownUniversity,网址www.brown.edu)、达特茅茨学院、康乃尔大学,除康乃尔大学外其它学校均创设于美国独立战争之前。19世纪末,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四所高校组成校际体育竞赛联盟,它们的体育活动极大的影响了美国的体育和娱乐事业。但是体育竞赛的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各校为争抢体育学生高手,而忽视学习成绩和其它方面的入学要求,所以四校开始共同制定招生原则,依家庭经济情况而不依体育或其它方面的特殊才能发放奖学金。有利就有弊,这一条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学术质量,却也使常春藤联盟的体育水平沦落到如今美国大学体育竞赛中的三四流。另外四校相继加入,1956常春藤联盟正式成立,联盟各校不仅定立体育竞赛规则,亦定订了盟校的规章,各校校长、运动主任、及其他一些行政主管,定期聚会讨论各校间共同的有关入学、财务、援助、及行政方面的问题。这八所高校都是公认的学术一流的高校,它们的历史悠久,治学严谨,教授科研水平高,学生质量好,因此“常春藤大学”时常被引申为顶尖名校的代名词,该称呼也就象征着身份、地位、财富、声望。书归正传。美国大学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发源于哥伦比亚大学1919“伟大教育”项目,30年代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发起“伟大对话”“伟大经典著作”教育改革,但哈佛的地位使《红皮书》产生空前影响,科南特也成了“通识教育之父”。哈佛教授评议会1945年12月正式通过了通识教育计划,第二年秋季在文理学院开始试行,五年后通识教育课程成了本科生必修课。不过,红皮书提出的一些具体的课程建议,从一开始就对现实做出了让步,实施通识教育的必修课计划被放弃了,取而代之要求学生在专门开设的若干课程中选修部分课程。哈佛供学生选择的通识教育课程最初只有16门,如人文学科类“荷马、旧约和柏拉图”、“但丁、蒙田和莎士比亚”、“史诗”、“文学名著”(GreatTextsofLiterature),社会科学类“西方思想和制度”(WesternThoughtand\nInstitutions)、“西方文明社会继承引论”,自然科学类“物质科学原理”、“生物科学原理”。哈佛通识教育课程开始时还算保持了系统完整性,不过其课程的范围很快就失去了控制,课程门数迅速增加,1969达到101门,像“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古典音乐”“爱尔兰社会中妇女的作用”等五花八门的课都成了“通识教育”课程。50、60年代通识教育课程经历数次调整,后来变成完全由各系自己掌握,“通识教育变得越来越专门化了”,而哈佛学生只要从三大部类各选一门课就可以。红皮书问世三十年里,课程的专业性和选择性完全占据了主导,二战后提出围绕民主社会公民意识,为不同学生提供共同体验的理想消失殆尽。60年代社会动荡潮流席卷哈佛校园时,通识课程被视为“无望的”、“不合时宜的”和“沙文主义的”,历经动荡剩下的课程由于缺乏内在逻辑,学生因此怀疑大学教育的价值。对学生来说,尽管他们认同通识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标,但是他们一直讨厌课程刻板的组织方式。在论及课程形式化问题时,哈佛学生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这是一个令人困惑和混乱的年代,而不是一个欣欣向荣、引人入胜的年代,课程中没有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永恒价值或未来文明的素材”。在教师方面,红皮书提出的教育理想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那些著作等身功成名遂的大学者其实没有几个能够胜任,课程数量是如此庞大,即使最出色的教授也很难把广博的知识有机地浓缩到有限的教学计划之中。另外,通识教育实施几十年,教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时代在变化,新一代的教师并不认同前辈们的理想,因此通识教育要保持一贯的目标是困难的。当通识教育课程完全丧失其内在逻辑时,它已经成为各系安置没能力上专业课的教师的“垃圾场”,1977这些课程全被改成任意选修课,这就是红皮书提出的通识教育在哈佛的最终命运。6《莫里尔联邦赠地法案》和农工学院兴起(A)美国大学全面向德国式大学转变的同时,美国高等教育实用化也取得重大进展,广泛开展农工技术教育为社会各方面建设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联邦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法令的形式对美国的高校进行间接或者直接的资助。1785、1787的《西北法规》是联邦政府最早的赠地法案,它即使对新开发地区来说其影响也非常有限。1857议员莫里尔向国会提出议案,建议按每州议员人数(当时美国共有581名议员),每名议员赠送三万英亩土地,使每州建立至少一所学院,用于教授农业科学技术和机械技术课程,这项提案在参、众两院通过后1859被布坎南总统否决。林肯总统上台后,这项提案于1861再次由国会两院通过,次年由林肯总统签署生效成为法律,这就是著名的《莫里尔联邦赠地法案》(TheMorrillFederalLand-GrantAct)。1867国会决定设立“合众国教育专员公署”,负责“收集有关教育状况和进展的统计资料和事实”,“传布关于学校组织和管理及教学方法的情报”,这个机构对南北战争后美国教育的复兴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资助、维护和维持至少一所学院,这种学院主要讲授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知识,但也并不排斥其它科学的和古典的学科”,《莫里尔赠地法案》有两个主要目的,第一就是培养有实用知识的人才以适应当时工业化的发展需要,第二是推广高等教育使之平民化让更多的年轻人受到良好的教育。1862年的《赠地法案》共赠出1740多万英亩土地,合六万多平方公里,这与同年通过的《宅地法案》拿出的2\n.34亿英亩和后来赠给铁路建设的1.81亿英亩土地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各州根据实际情况对接受的赠地处理方式很不相同,有15个州在原有州立大学的内部增设农工学院并把赠地直接交给它们,有28个州以所获土地为基础另起炉灶独立设置新农工学院,有的州把卖地款项交给已有一所或者几所学校以便它们加授农工课程,还有的州甚至将赠地和私人捐款结合起来从而建立了新的大学(比如康乃尔大学)。根据《莫里尔赠地法案》,出卖土地获得的资金做为本金是不准动用的,只能使用它们的利息。但出卖这些土地究竟获得了多少钱一直没法算清,丑闻、舞弊、管理不善是家常便饭,有的州被骗卖地款所剩无几。出卖土地的价钱也不一样,最低的价格每英亩只有40美分。兴办农工学院的初期困难重重,有的州把联邦专项拨地廉价出售进行不正当的投资,按议员名额拨给土地的方式也有不受之处,还有传统大学观念的严重阻碍,优秀师资的匮乏,学费渐增成为农工家庭的学生负担等问题,直到19世纪末农业机械化、工业现代化,农工科专业逐渐成熟,形势才大为改善。当时的三位著名私立大学校长,哈佛爱略特、耶鲁泡特、普林斯顿麦克考什都对《莫里尔赠地法案》不以为然,耶鲁谢菲尔德科学学院和哈佛1871建起的布希学院,也开始搞农学研究但收效甚微。虽然这项立法在较长的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多大注意,但是现在它被认为是美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重要的法律之一。《莫里尔赠地法案》除了建立、扶持了一大批公立大学外,更重要的是使农工知识上升为可以在高等学府讲授的科目,从而使美国的高等教育发生根本上的转变。这些农工学院注重联系实际,开设农工类专业科目,旨在培养现代化农业和工业所需高水平人才。它们鼓励学生寒暑假从事农业生产,还为农民举办讲习班。家政此时也成为一种专业,引起高校的重视。又由于这些专业的生产活动与女性有很大联系,农工学院开始时就打破大学传统招收女生入学。1887联邦政府通过《孵育法案》(HatchAct ),规定联邦每年给各州1.5万美元,供建立农业试验站之用,这是联邦首次以直接拨款的方式资助高等教育。1890国会通过第二次《莫里尔赠款法案》(1907还通过一次修正案),由哈里森总统批准施行,以实际资金的形式对各农工学院继续补助,并明确资助用途,用于培养农工技术人才和教师。第二次莫里尔法案规定给每州的赠地学院1.5万美元,并逐年递增1000元,至2.5万美元为止,它还特别规定南部17州须为黑人设置水平相同的农工学院不然就会被中止补助。最早有九所“赠地大学”,第二次莫里尔法案后实际建立了15所黑人高校,到19世纪末这类学校的数目上升为69所,此后美国的领地及印地安部落学院等也成为“赠地大学”,因此赠地大学总数目达到107所,康乃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伊利诺斯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都是蒙受赠地法案的恩惠而创建发展起来的。它们对原单科学院开设的各种实用技术学科给予学术上正式的承认,使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项职责,农工技术教育的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国现代化过程中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又由于赠地大学提供了一种耗资少、收费低廉的高等教育形式,美国的高等教育开始向低收入家庭的青年敞开大门,从而走上平民化道路,也与欧洲传统的贵族式高等教育分道扬镳。总之,虽然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赠地大学培养了大量社会生产建设所需的人才,为美国工农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6(B)“抢地大学”康乃尔大学康乃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网址www.cornell.edu)创始人康乃尔和首任校长怀特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康乃尔出身微寒,高大强壮,白手起家,靠西方联合电报公司发家,对实用知识和技能给予极大尊重,对那些所谓高雅贵族式教育很不满甚至于鄙视,他说“我的财富都是合法所得,我从未投机股票,我从未与律师、医生、牧师、商人、政客、绅士们为伍”。至于怀特,他家境殷实,矮小体弱,自幼无冻馁之虞,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在耶鲁读书时是著名“秘密”团体“骷髅会”的成员,1853毕业后与好友后来的霍普金斯大学首任校长吉尔曼游学欧洲,回国后成为当时美国少数受到欧洲良好教育的人之一。康乃尔和怀特同在纽约州参议院时开始结交,康乃尔是农业委员会主席,怀特是“文学委员会”(主管教育事务)主席。怀特在密歇根大学教书时受到亨利.大班校长的很大影响,那时他就设想在家乡纽约建一所理想中的完美大学,“我要建立一所大学,在那里任何人都能找到他要学习的科目”,据说这名话就是怀特替康乃氽说的。康乃尔凭着生意人的精明,预计今后地价会上涨,于是以每英亩60美分的价钱从纽约州政府手中买下了50多万英亩土地,并且他表示获得的利润将交给康乃尔大学的基金会。康乃尔雇人将这片土地确定在威斯康星州的林区,1897这片土地被全部卖出,除去各种费用和每年交给威斯康星州的地产税外,共获利400多万美元。本来纽约州议会决定将联邦赠地全部交给“人民学院”,但该校的主要赞助人突然全身瘫痪使其无法完成州议会提出的条件。1863康乃尔提出,如果将农学院搬到他的老家伊萨卡,他将资助兴建一所大学。1865年2月怀特正式向州议会提出“建设康乃尔大学”的议案,其中条款规定纽约州政府将赠地基金年收入全部拨给康乃尔大学,康乃尔本人则必须在六个月内拿出50万匹配捐款。纽约州的其它20多所学院无法容忍康乃尔独吞这笔钱,他们联合起来攻击这所“没有上帝的大学”,谩骂康乃尔大学是“抢地大学”,康乃尔本人要用公款为自己树碑。但是怀特在议会内使尽手段,纵横捭阖,硬是使他的提案获得通过,在1865年4月27日\n康乃尔大学议案由纽约州长签署生效。怀特被选为康乃尔大学董事会成员后,制定了著名的“组织计划”,其要点是:全方位课程,课程科目之间平等,科学研究,通过学习商业政府等科目服务社会;对所有阶层的学生开放,高中毕业生可以入学,优秀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杰出的毕业生可以得到三年的研究生奖学金,最杰出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津贴继续研究国家和世界面临的最艰难的课题;董事会实行任期制,并逐渐由校友选举产生,学生自治等等。怀特建议在康乃尔大学成立商业及贸易系,在“普通文理部”实行有限选修制等,这些措施均为较有远见的主张。“康乃尔组织计划”影响非常大,明尼苏达大学(成立于1851,UniversityofMinnesota,网址www.umn.edu)几乎照搬了康乃尔大学的模式,威斯康星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成立于1848,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网址www.wisc.edu)将康乃尔大学的“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发扬光大,霍普金斯大学、克拉克大学、芝加哥大学无不从康乃尔模式中汲取了营养。1866年11月康乃尔大学董事会通过怀特的“组织计划”,并任命怀特为康乃尔大学第一任校长。怀特选择教师时,不仅看书面材料,而且坚持与候选人面谈,以尽量避免西部大学中存在的教授派系斗争的大弊端。1868年10月康乃尔大学正式开学,当时有教授17人,客座教授8人,第一期学生412人。怀特在就职典礼上说:“康乃尔的课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各门课程同等重要;科学研讨要在各个领域得到强调和重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学生在这里要从事体力劳动,即可自助,又能够获得宝贵的教育经验。”康乃尔大学最初要学生们勤工俭学,康乃尔本人要学生花四分之一的时间来做工,但这一做法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行不通,所以“勤工俭学”这一想法慢慢地自生自灭了。康乃尔大学开学后,怀特的伟大理想马上就与冷冰冰的现实激烈碰撞,露雨的房顶、冻裂的水管、闹事的学生、不满的教授让怀特应接不暇。后来康乃尔拒绝尽快将威斯康星的林地卖出,使大学财务捉襟见肘,1870康乃尔大学负债达十万元,怀特曾多次想甩手不干。接着州政府任命一个委员会调查康乃尔是否利用赠地法案假公济私、营私舞弊,虽然证明康乃尔是清白的,但是委员会对康乃尔大学在农业教育方面的进展非常不满。1876怀特校长到欧洲度了两年长假,回国后不到半年他又被海斯总统任命为驻德国公使,这一去又是两年,学校的乱摊子由副校长罗素料理,此间康乃尔大学的敌人一直没放过任何可以利用的机会攻击这所不受宗教约束、蔑视传统古典学科的学校。康乃尔大学群龙无首、摇摇欲坠,财务危机刚刚缓解,又出了“罗素事件”,接着发生了轰动全国的珍妮.麦克格劳遗嘱大案丑闻,董事塞奇和校长怀特在其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n6(C)康乃尔大学“公私合营”模式和它的农学院1885怀特辞职,继任人是他在密歇根大学时的得意门生亚当斯(1885-1892在任),亚当斯被称为“农夫校长”,由于不断出卖威斯康星的林地,康乃尔大学在1889是美国第三富裕的大学,排在哈佛和哥伦比亚大学之后。亚当斯后来在董事塞奇的逼迫下辞职,接着上台的是塞奇的得意弟子舒尔曼,有人曾邀请他当加州大学的校长。亚当斯和舒尔曼的就职演说都使怀特勃然大怒,前者“不公正的赞扬”了怀特的最大敌人哈佛校长爱略特,后者在康乃尔身上用了250行文字而在怀特身上仅用了8行笔墨。舒尔曼在任长达28年(1892-1920),是迄今康乃尔大学历史上除怀特外最有成就的校长,康乃尔大学独树一帜的“公私合营”模式就是在他任内实现的。舒尔曼是怀特和康乃尔教育理念的信徒,认为大学应该具有开放性、实用性、适应性,他要把康乃尔大学建成“人民的”大学,而“人民的”大学自然需要政府的支持,所以舒尔曼上台伊始就向州政府慷理直气壮慷慨激昂的伸手要钱。1894纽约州长签署法案,使兽医学院成为康乃大学第一个公立学院,这被舒尔曼称为“唯一的施舍”只是开了一个头。至今康乃尔大学四所州立学院都以舒尔曼设计的模式为准,由州政府出钱,而入学标准、课程设置、教授聘任等等都由康乃尔大学负责,不过到了今天康乃尔大学四所公立学院从州政府获得的拨款只占所需费用的四成。舒尔曼建立“公私合营”的伟业后,还促成该校教授进入学校董事会,到1956康乃尔大学就此在宪章中做出明确的规定。不过这两个“标新立异”的举措在当时并没有促使其它大学跟进,许多人认为教授在董事会外会使他们在谈判时地位更有利,如果是哈佛领头的话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康乃尔四所公立学院之一它的农学院,执美国农业高等教育之牛耳,中国著名的农学家冯泽芳等人都是这里的毕业生,它的成功完全应该归功于雷伯特.贝利。贝利1882获密歇根农学院(现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StateUniversity,网址www.msu.edu)理学学士学位,1886获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贝利留校教了两年园艺学,其间他组建全美第一个园艺与风景园林专业。1888贝利来到康乃尔大学任植物学和园艺学教授,把园艺研究、教学和实践建立在植物科学的基础上,他使美国的园艺从手工艺提高到应用科学的水平。19世纪末,在康乃尔大学的主持下,纽约州逐步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网。1900有“美国农业科学之父”称号的康乃尔大学农学院院长罗伯特派贝利到州议会游说,争取拨款,政客们几句话就把贝利两手空空的打发回来,贝利于是决定发动农民进行全美第一个农场推广计划。他走访各个农场时,告诉农民们纽约州需要一所高质量的农学院,有一年他在州内的行程达到4.5万多公里(我对这个数字很有疑问)。1903贝利就任农学院院长,第二年美国农业部长在联邦农业委员会的一次听证会上指责康乃尔大学农业教育不力,不久贝利起草的“在康乃尔大学建立纽约州立农学院”提交议会审议,虽然纽约其它高校对康乃尔大学独吞赠地款并且无度索求早已义愤填膺,但是在势力强大的纽约农夫坚决支持和贝利在上议院不懈游说下,议案最终获得通过,康乃尔农学院从此“充公”。舒尔曼想把农学院建成职业学院,而贝利则主张农学院的使命应当是为公共服务,农学院应该是整个农业的心脏,从这里流出的血液(农业科技知识)通过血管(农业技术推广站)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农场)。农学院的使命已经远远超出学术领域,它要教育农民,要影响乡村的日常生活,要促进农村的文明进程。1908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任命贝利领导总统委员会对美国乡村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并提出改善建议,乡村生活委员会(CountryLifeCommission)的成果报告为农艺教育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框架,并促使在全美公立大学中增加相应职位,其中包括为景观设计学创造了更多的职位,贝利的编辑助理威廉.米勒是最早获得这种职位的景观设计师,他接受的是伊利诺斯州立大学(IllinoisStateUniversity,网址www.ilstu.edu\n)扩增的职位。贝利不仅著述极多,而且对教学也热爱的入了迷,在1909的一次讲课中他宣告:“这所学院虽然直接关切的是增强土地的生产能力,但它的活动不能仅仅限制在这么狭窄的领域。它必须是乡村文明的象征,它必须在自己的活动中包括能够形成全部乡村生活哲学的一切科目。……因此,农学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院。它的职责就是要直接指导、帮助整个乡村文明的发展。这一职责使农学家侧身于国务活动家的行列。”虽然很难估量贝利的理想有多少变成现实,但是美国农业高等教育体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1850美国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63.7%,1900为37.5%,1950为11.6%,1990为2.4%。贝利能够跳出农业科学的圈子站在一定的高度为农业高等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这就是伟人与常人的一个不同之处。贝利曾想把康乃尔大学的兽医学院揽到农学院旗下,受挫后开始持续多年的辞职历程,虽然董事会对贝利功高震主和他的独立倾向颇有微辞,但是贝利是老罗斯福总统的好朋友,是纽约农夫们的大恩人,是农学院师生的主心骨,董事会因此就是不批准贝利的辞职申请。贝利任农学院院长十年,使农学院、纽约州农业科技和乡村文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学院不再是当年受歧视的“奶牛学院”,农学院的师生们也不再是“山野村夫”。校长舒尔曼要给院长贝利陪笑脸,议员们在议会上要对贝利起立致敬,在纽约各地贝利受到农民的爱戴,他任主席的“乡村生活委员会”在全美给贝利带来崇高的声誉,学校里的文理学院等“私营”学院当时甚至成为农学院的陪衬。贝利1913在为康乃尔大学服务25年后“成功”退休,一心一意进行研究、写作、编辑和演讲,他涉猎的主题十分广泛,从农业实践、园艺、景观设计,到哲学、公民学、自然研究、进化论等无所不包。退休期间,贝利将许多时间投入到研究和收集世界各地的植物,系统研究了如何栽培植物及其起源和适应性变化,1923-1949他发表了关于悬钩子属(Rubus)、葡萄属(Vitis)、芥属(Brassica)、棕搁及其它植物的一百多篇论文。贝利还同时在康乃尔大学的教室里和自己的农场上进行教学,邀请生理学家、化学家、遗传学家共同探索植物栽培和生产问题。并进行各种推广计划。此外,他花费了无数的时间来创建霍特托勒姆(Hortatorium),他描述它是“花园事物的陈列馆”,贝利在1935将霍特托勒姆也就是贝利园艺标本陈列馆捐献给了康乃尔大学,其中包括125000种植物的标本和一个拥有近3000册藏书的图书馆。贝利在1954年的圣诞节逝世,他一生著有700多篇论文和66本书籍,包括他主持编纂的几部著名百科全书,比如《美国园艺学百科全书》(CyclopediaofAmericanHorticulture)、《美国农业百科全书》(CyclopediaofAmericanAgriculture)和《园艺学标准百科全书》(TheStandardCyclopediaofHorticulture),其中《栽培植物手册》(ManualofCultivatedPlants)多次再版至今仍有很大价值。如今,康乃尔农学院发展成“康乃尔大学农业及生命科学学院”,有40多个系和单位。农学院不仅给纽约州的农民带来福利,给康乃尔大学带来世界性声誉,它本身还繁衍出另一个“怪物”家政系(HomeEconomics)。1907贝利决定成立家政系,主持者范.冉森列尔小姐只有中学文化程度,她和另一位同事成了康乃尔大学的第一批女性正教授。1921美国饭店协会决定资助开设饭店管理课程,第二年世界上第一门大学水平的饭店管理课程在康乃尔大学诞生,1925家政系被州议会立法升格为家政学院,1930政府拨出100万美元给它建新大楼。饭店管理专业办得十分成功,它的毕业生即使在美国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也几乎百分之百地就业,美国第二大快餐连锁店“汉堡包大王”的两个创建人吉姆.麦克拉摩尔和戴维.爱爵顿都是饭店管理系的毕业生。1950造价高达250万美元斯泰特勒大楼落成,饭店管理系从家政学院里独立出来,成为私营性质的饭店管理学院,家政学院在1969改名为“纽约州立人文生态学院”(NewYorkStateCollegeofHumanEcology),该学院学生管理着一家饭店做为实验场所。现在,康乃尔大学是常春藤联盟中本科教育规模最大、学科最多、涉及研究范围最广的大学。6(D)麻省理工学院与工业界的早期合作,实用知识和博雅教育之争1861在争取到十万美元捐款后,威廉.罗杰斯第三次向马萨诸塞州议会提出申请,要求建一所工程技术学校,这次终于得到批准。于是,罗杰斯和一些被哈佛视为叛逆者与弃儿的教育企业家,颇有远见的开办了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MIT,网址www.mit.edu\n),它于1865正式开学。从1863开始根据《莫里尔赠地法案》,MIT从州政府那里得到了联邦赠地基金收入的30%,比如1911州政府给了MIT十万美元。罗杰斯原来是弗吉尼亚大学自然哲学教授、地质学家,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首批院士之一,他不仅创建了MIT,而且在1862-1870和1879-1881两次出任校长,他在给1882届毕业生发表讲话时去世,弗吉尼亚最高的山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杰斯认为,“最完善实用的教育,应该以自然科学定律和原理为基础,并且应该与细致的观察、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广泛的通识教育联系在一起”,因此MIT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崭新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美国最早的工科学校是西点军校和伦斯勒理工学院,这类学校在《莫里尔赠地法案》通过后开始普及,1862-1872十年间美国的工程学院数目就从6所增加到70所,1917达到126所,从1870到一战爆发前,工程学院每年毕业生由100余人增长到4300多。实用知识是资本主义经济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不过许多大学对实用知识一直非常排斥。爱略特在执掌哈佛之前对大学教育充满象牙塔式色彩,“大学主导思想应该包括,追求最广博的文化,塑造和充实心灵,对学习的热爱不应夹杂功利目的。”大学学习好比业余体育理念,参与其中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也不是为了谋生,而纯粹是因为热爱它。1851哈佛成立劳伦斯科学学院,1863年轻的爱略特被调配到这里任教,出任Rumsford教授,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由于觉得在哈佛没有发展前途,爱略特于1865跳槽到MIT,在哪里爱略特提出他的传统学院和理工学院相区别的思想。南北战争结束后,科学技术给美国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各高校纷纷对国家需求做出响应,开始实施实用的教育。但在很长时间里,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方面的专家在学术界不仅远较古典学者的地位低,而且比“纯科学家”的地位也差了一大截,纯科学家和古典学者联手反对在大学教授工程技术课程。当年哈佛挑选校长,这两股势力都怕曾在MIT当过教授的爱略特把哈佛引上技术学院的道路,因此都反对他的当选。技术学院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开始在课程中增加科学的含量,并开设“文化研究”也就是人文学科的课程,当然增加课程中科学成分也是工程技术本身发展的需要。新兴的化工、电力等技术产业的教学必须依靠化学、物理学知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出现后,它们逐渐取代了古典人文学科(语言、《圣经》研究、道德哲学等)在工程学院的位置,使这类课程由装饰点缀向实用方面转化。爱略特也热情推崇实用教育,却不乏保留口吻。当他回到哈佛成为校长后,他说“我们要开设所有的学科,而且要把它们都办的最好”,但他最终没能实现这一夸张的承诺,哈佛对应用性科学还是很排斥。哪怕时至今日,仍有大批学者认为,大学不应该教授应用科学,因为大学生不应该被现实生活干扰,而应该处于“安静和隔离”的环境。爱略特曾总结说,“多科技术学校的精神在大学弥漫有多广,真正大学理想的沦陷就有多深。实用精神和博雅学术精神都很好,但二者无法兼容。如果混为一谈,二者的发展都将受到影响。”爱略特眼中的哈佛应该教纯科学,而不是应用科学,哈佛不是MIT,大家井水不犯河水。MIT和哈佛分别在波士顿市和剑桥市,两校其实只隔着一条查尔斯河。MIT建校后,哈佛一直想兼并它,以改造自己的劳伦斯科学学院,从而引发此后持续40多年的吞并与反吞并大战,不过爱略特任内的三次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MIT虽然学生数量比较多,教学也搞得不错,但它的致命缺点就是缺钱。1891哈佛劳伦斯科学学院的新院长在《大西洋月刊》发表一篇文章,把哈佛对实用技术教育的思想系统化了,强调技术学院必须依附于大学。他说独立的技术学院起源于欧洲僵硬的阶级制度,是专供工匠等下层人士学习的地方,所受的训练狭窄学生的前途有限,“年青人毕业时越适合特殊就业的要求,他就越缺乏在此之后继续发展的广泛基础。”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可以使学生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从而使不同职业人员之间的差别变小或者完全消失,进而使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上升到与其它职业(医、法、宗教等)相等的水平。在1905与1914-1917的两次合并事宜中,虽然MIT和哈佛都满意,可是马萨诸塞最高法院都做了否定的判决结果全都告吹,这后一次合并案中哈佛是急着把彻底失败的1906成立的“应用科学研究生院”推出去。洛厄尔校长要把哈佛应用科学送给MIT,包括劳伦斯科学学院及其资产,以及南北战争时期制鞋大亨Gordon\nMcKay遗赠的大量不动产。1914的合作建议使哈佛和MIT的许多人颇感不自在。更重要的是,McKay生前曾有人不断劝说他资助MIT,但都遭到了拒绝,为了让应用科学领域的学生接受更广博的教育,McKay最终选择了哈佛,并希望确保哈佛在接受捐赠后几百年内“信守承诺”。因此洛厄尔提议把McKay的捐赠转移到他生前明确反对的地方,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在McKay董事会的坚持下,马萨诸塞州高院驳回了哈佛的提议,哈佛的应用学科也因此得以被保留下来。19世纪末美国高校开设大量实用学科,康乃尔大学1894开设一个兽医学院,新泽西学院1896更名后采用校训为“普林斯顿为全美国服务”。为谋生而求学,学生获得理学学位,毕业后获得好工作的机会就更大,结果传统学院中文学学士学位大受影响。尽管爱略特时期的课程颇为混乱,但关于教育目的的假设却使当时的哈佛充满凝聚力,无论坚持统一课程还是实行选修制,哈佛的学生不是冲着实用知识去的,他们也不会拘泥于未来就业,不过这种哈佛的精神早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了。马萨诸塞州政府从1921起停止给MIT拨款,此前MIT多次发生财务危机,除了募捐外它在1920开始“工业技术计划”,这项计划被称为“MIT建校以来采取的最重要的步骤”。该计划规定,公司交费参加此项目,MIT为它们提供如下服务:图书馆和技术档案,帮助公司和相应技术人员会面,保留校友资料以便公司雇用,为公司提供在校生记录并安排他们与公司面试等等。这一计划开始时极为成功,有包括通用电器、美国电话电报、美国钢铁、美国橡胶等在内的150多家公司参加。“工业技术计划”使美国高教界与工业界合作搞研究的理念在MIT得到实现,20世纪前30年MIT的四位校长和不少教授都是这一思想的积极支持者,此间MIT董事会席位被大公司的老板包占了,他们来自杜邦、柯达、美国电话电报等公司。20世纪初MIT化学系是同辈中的佼佼者,校方听任该系分别以诺耶斯、沃尔克为首的两大派自由竞争,由于杜邦、伊斯特曼(柯达公司创建人)等大实业家的支持,主张坚持本校技术与应用传统的沃尔克为MIT争取来大量款项,而主张基础科研立校的诺耶斯败下阵来,诺耶斯1919到加州理工成就了事业。沃尔克1908建成的“应用化学研究实验室”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为工业界服务的学术单位。沃尔克1920担任MIT新成立的“工业合作研究部”的主任,主持“工业技术计划”,他这一年就给MIT带来40多万美元收入,占当年MIT总开支的四分之一。虽然MIT与工商界合作成效显著,并在全国受到注意,但除了一些二三流院校向它学习外,当时的“一流大学”对MIT的所作所为根本就看不起,更不用说向它学习了。由于种种原因沃尔克在任不到一年就被迫辞职,此后“工业技术计划”的收入直线下跌。大学与工业界合作的主要矛盾在那时已经暴露无遗,工业要求解决的都是一些应用方面的问题而对学术理论的探讨没有什么兴趣,另外工业界也不愿意把研究结果发表出来,因此双方合作的直接结果就是大学打工挣钱,间接结果就是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良好机会。7私营公益基金会和新知识产生(A)马克斯.韦伯(1846-1920,德国社会学家)《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说,教徒创造财富取得世俗经济行为的成功,不是为了享受和挥霍,而是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不管是真心向善还是躲法避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当中许多资本家不仅勤勉刻苦,而且确实是乐善好施,捐献如今几乎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普通平民经常从收入中抽出一定比例,捐赠到其所关注的慈善项目,数量虽少而且分散但他们的精神实在是可贵。不少富豪也习惯于拿出大笔款项用于慈善事业,据资中筠女士《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的述评》一书所言,大大小小众多的公益基金会,对美国乃至世界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扶贫救灾等许多方面的发展都起到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具体到高等教育方面,私人捐赠一直是私立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很早就有哈佛耶鲁的先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革命造就一批超级富豪,于是就有了康乃尔大学、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20世纪美国三个最有影响力的私立基金会分别是1911成立的卡耐基基金会,1913在纽约注册的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ifellerFoundation,网址www.rockfound.org),1936成立的福特基金会,以它们为代表的公益基金会对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创造,从天文、物理、化学、分子生物学、到社会科学,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早期公益基金会对科研进行一般性资助,后来逐渐变成对某些特定学科特定项目的资助,如洛克菲勒1940专门给加州大学的劳伦斯100多万美元供他研究回旋加速器。二战前后为了避免与联邦政府的大规模资助争锋,公益基金会对高校科研的主要资助方向又从自然科学转入社会科学。单说“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他是芝加哥大学创始时最主要的捐资人,成立于1901的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后来也发展为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University,网址\nwww.rockefeller.edu)。以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健康和卫生学院为模型,在世界各地组建的协和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对世界医学和医学教育的巨大贡献,1916-1947的32年间该基金会用于创建、维持和发展协和的拨款总额为4465万美元。洛克菲勒基金会曾发起“绿色革命”计划,在亚洲、拉丁美洲等多个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推广先进的耕作方法,消灭大规模饥荒。第一次“绿色革命”持续了很长时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投资,在60年代开始收到效果。2000年1月通过合并盖茨学习基金会和威廉.盖茨基金会,而创立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网址www.gatesfoundation.org),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约有资金270亿美元,每年捐赠其财产的5%用于慈善事业。不久前盖茨基金会与洛克菲勒基金会组成一个新的“绿色革命联盟”,2006.9.13他们表示将寻求一种更为系统而长期的方案,以解决非洲的贫困问题,盖茨夫妇第一次介入贫困和发展问题,此前多年他们的慈善活动主要集中于全球医疗和教育领域。据报道在这项援助计划的开始阶段,盖茨基金会的捐资额度相对较少,5年内每年1亿美元,再加上洛克菲勒基金会的5000万美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研制更为抗病、抗旱的农作物种子;加强种子和化肥的流通网络;以及通过大学培养非洲的农业科技人员。2000洛克菲勒基金会有资产33亿美元,2005年3月宾夕法尼亚大学前任校长JudithRodinj就任总裁,目前由家族第五代主持基金会,仍坚持最初的捐赠传统,关注点始终是教育、健康、民权、城市和农村的扶贫。对中国来说最早接触到的基金会就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对洛克菲勒来说中国也是其最早和最重要的海外工作对象。洛克菲勒基金会帮助中国学者与西方进行交流,其持续资助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是1949前中国最重要的研究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所。改革开放后,洛克菲勒基金会又是最早恢复与中国合作的基金会,现在在中国的资助领域和合作单位都非常广泛。“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AndrewCarnegie,1835-1919)出身于贫苦的苏格兰移民家庭,他的发家史和洛克菲勒相似,其间充斥着对工人的压榨剥削和暴力。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资中筠女士《财富的归宿》一书介绍,早在19世纪末卡耐基个人已有多项捐赠,最早最有名的创举是在美国各地和英语国家建立公共图书馆,20年中锲而不舍捐款总额达4300万美元共建立了2000座图书馆,其它种种个项捐赠还有诸如多家黑人学院、教堂管风琴等。20世纪初卡耐基想把学生们对橄榄球的热爱转移到更有绅士风度的划艇上,他赠款为普林斯顿大学修建了一个长三英里半宽800英尺的人工湖,麦克考什校长曾多次要求他的这位苏格兰老乡捐款却未获分文,人工湖修好后威尔逊校长想让卡耐基再给普林斯顿多投些钱,一次卡耐基被问烦了就说“我已经给你们一个湖了”,威尔逊则抱怨说“我们要的是面包,可你只给我们甜点”。卡耐基名下的基金会和非营利机构除最主要的卡耐基基金会外,还有卡耐基学会、卡耐基理工学院、苏格兰大学卡耐基信托基金、卡耐基华盛顿研究院、卡耐基英雄基金、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等。1卡耐基学会是卡耐基回报匹兹堡市的一座综合性文化设施,最初1893-1895出资112万建立了图书馆和音乐厅,之后又陆续捐款1100万建立了博物馆和画廊。2卡耐基理工学院,1900-1905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创建,最初是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工业学校,教育目标是“为匹兹堡的工人阶级子女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1912改名升级为以研究为主的卡耐基技术学院。它是美国最早把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包括在工程师培养中的理工科大学之一,1967与附近的梅隆科学研究院合并成为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网址www.cmu.edu),该校2007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andWorldReport,网址www.usnews.com\n)的全美大学综合排名中位居第21位。1912之前卡耐基前后投入约1000万卡耐基基金会成立之后对该大学也多有资助。3苏格兰大学卡耐基信托基金设立于1901,受惠者为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ofGlasgow,网址www.gla..ac.uk)、爱丁堡大学等4所苏格兰的大学,卡耐基为这项基金出资1000万这在苏格兰高等教育中是空前的,当时英国政府每年给这4所大学的总拨款为5万英镑。4卡耐基华盛顿研究院成立于1902,卡耐基原意是在华盛顿捐款成立一所欧洲式的国立大学,这是当年华盛顿总统曾经有意而未能实现的,后来卡耐基改变主意捐赠一家向全国所有大学提供支持的国家研究院,所以从一开始该研究院就带有官方性质。卡耐基向当时的老罗斯福总统提出,请政府指定地址,他一次出资1000万美元,后来到1911又陆续追加1200万。卡耐基聘请的第一届董事会成员有美国总统、参众两院议长、史密森学会秘书长、国家科学院院长等,第一届董事大会在国务卿办公室举行,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当选董事长,此后董事会成员逐步转变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百年来该研究院一直是最前沿的科研基地之一。5卡耐基英雄基金1904建立,1904年1月25日宾夕法尼亚州哈威克地方发生大规模煤矿爆炸181人死亡,其中两人是在爆炸发生之后赶去救人而牺牲的,事故发生3个月后,卡耐基捐出500万用于表彰美国和加拿大境内“文明的英雄”。卡耐基英雄基金每每年颁发五次,评选非常严格,从1904到1998的94年间已颁发8200枚奖章和2300万美元奖金,其中包括奖学金和连续补助。此外卡耐基还在欧洲各地,包括他的故乡苏格兰建立了10项同样性质的基金。6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于1905成立,1906在国会注册,启动资金1000万美元,用于大学教授的退休金和美国教育问题的研究。这一动作有深远意义,以此为开端引出1918成立的“教师保险与年金协会”,使教师先于其他社会阶层开始享受福利保障,当时已经成立的卡耐基基金会为此保险金首先捐款100万美元,后来该协会脱离卡耐基基金会完全独立出来,1952成立“大学退休金投资基金”成为现在美国大学普遍实行的一种投资咨询基金。另一方面,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促进了教育改革的研究,其中比较有名的如资助阿伯拉空.福莱克斯纳调查研究美国的医学教育,直接影响了美国医学教育和整个医疗改革。7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1910卡耐基75岁生日时宣布捐款1000万而成立,此前卡耐基于1903捐资150万建立海牙“和平宫”,即今国际法庭所在地。以上大都是在纽约的卡耐基基金会成立之前的捐赠,但是就这样捐了多年后到卡耐基76岁时,他的个人资产还有1.5亿美元,这使他感到为捐献作决定是个很大的“负担”,于是卡耐基接受其好友和律师罗脱(ElihuRoot)的建议,把剩余财产的绝大部分捐出去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卡耐基基金会”。卡耐基基金会1911在纽约注册成立,其宗旨是“增进和传播知识,并促进美国与曾经是英联邦海外成员的某些国家之间的了解”,至2000其资产有14亿美元。在漫长的岁月里,卡耐基基金会在变化的形势中不断提出新的工作重点,20世纪60年代之前贯穿始终的是教育,60年代至80年代倾向于社会平等和改良,80年代以后的几大目标是,避免核战争改善美苏关系,教育全体美国人特别是青年以适应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社会,防治各种对儿童和青少年的伤害包括吸毒、酗酒和少女怀孕等社会问题,在第三世界培训和开发人力资源。7(B)加州理工三驾马车海耳、诺耶斯和密立根科学为主建校方针。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CALTECH,网址www.caltech.edu\n)在美国高教史上占的地位并不是多么重要,但是它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则没有几所大学能望其顶背。从世界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到连接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从地震学到分子生物学,从夸克理论到太空探索,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所起的作用都是很难被别人取代的。加州理工学院的前身是1891由阿莫斯.色罗珀在洛杉矶市北帕萨地那创建的色罗珀工业技术学院,它在1920改名为加州理工CALTECH,20世纪初这所学院在著名天文学家乔治.海耳(1868-1938)的大力影响下,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海耳出身富豪,1890从麻省理工学院物理专业毕业,1891被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因而声名大噪,后被芝加哥大学第一任校长哈泼网罗门下。1904海耳得到卡耐基华盛顿研究院30多万美元赠款从而建立威尔逊山天文台,在这里海耳安装了60和100英寸的望远镜,发现了谱斑、太阳黑子强磁场、太阳黑子群磁场极性逆转22年周期,他从而被称为“太阳天文学之父”。1907海耳发表一篇文章讨论理工学院面临的教育问题,他说理工学院的学生一般兴趣狭窄、眼界不宽,对新的机会缺乏洞察力,而一个理想的理工学院培养出的学生应该能构想、规划、设计大项目,不能只满足于执行指令。海耳在改造加州理工的过程中,就是在极力修正他认为麻省理工MIT重技术轻科学而产生的这些不足之处。色罗珀工业技术学院校董会听取海耳的建议,把自己的目标定为建设一流的工程技术学校,于是它首先放弃了小学、中学、商业学校以及师范和护士项目,然后高标准挑选学生,1910年秋已经脱胎换骨的新学校对21名学生敞开大门,此前色罗珀有500多在校生。1911老罗斯福总统到色罗珀访问,他发表的讲话对该校的教育方针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州理工从此开始维持较小的规模,全力栽培“伟大科学家”。1919海耳好友诺耶斯来到加州理工,他实际上是该校科学传统的直接奠基人。诺耶斯毕业于麻省理工,后到德国莱比锡大学(UniversitatLeipzig,因无法打出用英文字母a代替了相应德文字母,网址www.uni-leipzig.de)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的物理化学家1909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斯瓦尔德。诺耶斯回到麻省理工后,于1903建成影响很大的“物理化学研究实验室”,但是麻省理工在科学与技术之间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诺耶斯手下干将纷纷跳槽被其它大学和企业请走,他的实验室也被对手沃尔克的应用化学研究实验室彻底打败,诺耶斯只好西走加州,加州理工为他建成更大、更好的“盖茨化学实验室”早就虚席以待。诺耶斯不负厚望,他和海耳、后来的密立根等人把加州理工改造成美国大学中的科研精英,该校的搞小而精、选择性招收学生、注重基础科学、给本科生以人文教育等办学方针都是诺耶斯亲手制定的。1920当了12年校长的舍勒辞职,海耳和诺耶斯请来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伯特.密立根继任。密立根当时名声极大四方争聘,加州理工海耳等几位董事知难而上,几乎倾尽家私筹备“密立根百万基金”,为他建立高水平物理实验室,并保证此后有充足稳定的研究经费,加州理工最终取得了这场艰苦战役的胜利。密立根到加州理工后,不想完全脱离实验室专门搞行政工作,于是成立一个执行理事会自己任主席,相当于校长,成员则由各分部教授代表和部分董事组成。在密立根任内,海耳的设想一步一步得到落实,当时自然科学正处在紧要关头,加州理工抓住机会,1921请来欧洲广有人脉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爱泼斯坦,1923密立根获诺贝尔奖,1927著名化学家泡令回到母校任教,1928从哥伦比亚大学挖来生物学家摩尔根,1929著名匈裔科学家卡曼主持建成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航空实验室(这就是后来蜚声全球的喷气推动实验室前身),这些人奠定了加州理工在天文、化学、物理、生物这些基础学科的坚实基础,也使“科学为主”的建校大计落到了实处。海耳对加州理工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1928洛克菲勒基金会国际教育理事会决定拨款600万美元,在加州建造安装一台200英寸的望远镜,但是因为和建造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卡耐基研究院发生矛盾,几使项目流产。此时60高龄的海耳,拖着病痛之躯,利用他的影响四处奔走,最终将项目敲定,这就是著名的帕洛玛天文台,1948时任校长的杜布里奇在天文台剪彩仪式上宣布,这台200英寸的望远镜被命名为“海耳望远镜”。国家研究理事会和博士后奖研金。沲耳不仅在天文学上做出杰出贡献,使加州理工获得新生,而且对美国科学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沲耳1902年33岁时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一战期间1916时任美国科学学院院长的韦尔奇率领海耳等人到白宫与威尔逊总统会谈,当年6月组建了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ResearchCouncil\n)。海耳、密立根是NRC的主要领导人,其宗旨是通过促进全国所有研究机构的合作,鼓励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研究,使之对国家安全和福利有益。NRC主要依靠有名望的科学家,搞精英主义,对技术人员更有轻视之意,后来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之父”范.布什在一战时曾兴冲冲的找到NRC的密立根,表示要为国家效力却受到冷遇。海耳还有意使NRC独立于政府,不要政府的经费,这些做法使NRC在一战中发挥十分有限的作用,有鉴于此二战期间范.布什制定了很多与NRC背道而驰的政策。一战后NRC由于没有经费,在二三十年代的主要作用就是管理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NRC博士后奖研金”,而博士后制度的建立也和海耳有相当大的关系。一战后美国私营慈善团体,尤其是卡耐基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开始大规模资助科学研究。1919在海耳等人的多次请求下,卡耐基集团决定给国家科学院100万美元建大楼,外加40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促进科学界和工业界的联系。当时海耳和西门.福莱克斯纳建议成立一个全国物理化学研究所,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文森请来五位专家讨论,不同意见经过妥协后,由诺耶斯起草一份报告。报告核心是,在全国建立三所由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运转资金的地域性大学,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文森最终否决了这个报告,但是他采纳了其中的“博士后奖研金”计划,于是NRC从卡耐基那里得到大楼和基金后,又从洛克菲勒基金会得到它的主要责任:管理博士后奖研金的选择、发放等工作。第一个博士后奖研金建立于1919,最早只设物理和化学,后来医学、生物学、数学等相继加入,在项目进行的前十几年里,它资助的“博士后”80%从事大学教育工作。博士后制度的建立被认为强化了博士与大学教师之间的连接,它也标志着私人基金会对自然科学大规模资助的开始,博士后奖研金的设立被普遍认为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对美国科学及教育所做的最大贡献。到1928物理化学奖研金总数是83万美元,医学155万美元,生物学是32万美元。当时每八名物理学博士中有一人获得奖金,并且这些博士后多数集中在加州理工、伯克利、普林斯顿、芝加哥、哈佛几所高校。1919-1939NRC总共从洛克菲勒基金会得到430多万美元奖研金,占同一时期它从两大基金会得到款项的三分之一以上。卡耐基集团在1915-1933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大约1700万美元,其中近700万分到卡耐基华盛顿研究院,600多万给了NRC,而加州理工得到近100万。美国第二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伯特.密立根毕业于俄亥俄奥柏林学院,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正碰上美国1893经济萧条余波,他于是以七分利息借了300美元去德国学习一年,回国后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开始时他热衷于教学因此晋升不快,于是夭志于研究在1910做出重大发现被晋升为正教授。密立根一战时参军入伍,主持军队科研工作(海耳曾说战争和密立根迫使科学站在了前线),一战后因为芝加哥大学无法满足他的耗资百万的研究计划,密立根于是去了老友海耳所在的加州理工,X射线发现人伦琴羡慕得不行他对同事感叹“想象一下密立根自己一年就有10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密立根到加州理工后他主持的物理系很快超过诺耶斯的化学系,他的一个学生卡尔.安德森从事博士后研究时发现正电子首次证明反物质的存在,安德森因此在1936成为美国第四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此前1931美国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梅契尔逊去世,剩下的第二和第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密立根和阿瑟.康普顿(他是第一批博士后奖研金的获得者),,因“宇宙射线是否由带电粒子组成”的争论而打得不可开交,结果证明密立根大错特错了。密立根是因1910“油滴实验”而获1923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但他去世后人们发现这个实验是他手下一位“对导师有感恩图报之意”的名叫哈威.弗莱彻的研究生完成的,80年代人们检查密立根的实验记录时又发现他在论文中省略49项实验结果,并从剩下的140项观测结果中挑选了58次“有利的漂亮的”数据,这一发现极大的震动了物理学界,原来伟大科学家也有不光彩的地方。加州理工走向辉煌。在海耳、诺耶斯和密立根的带领下,加州理工一时精英荟萃,科学研究从此取得累累硕果。20世纪30年代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是泡令关于化学键性质的研究,这个发现为化学家预测和操纵化学反应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泡令1925从加州理工获博士学位,自1927起在这里任教长达30多年,他还是分子生物学奠基人之一,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分别是1954的化学奖和1962的和平奖。汤马斯.摩尔根是现代遗传学鼻祖,他用果蝇做实验证明染色体与遗传性状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基因理论,摩尔根1890从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他的主要遗传学工作,从1928到1945去世他一直在加州理工,其主要著作《基因理论》和《进化论的科学根据》均发表于1932,摩尔根1933获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40年代物理学家戴尔布拉克用噬菌体做实验,对病毒遗传结构和复制机理做出重大发现导致分子遗传学的诞生,他是德国人从哥廷根大学获博士学位,1937-1976除在田纳西州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University,网址www.vanderbilt.edu)任教七年外,他一直在加州理工工作,戴尔布拉克获1969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二三十年代加州理工的三位科学家把地震学发展成一门国际性科学,地质学家伍德发明地震仪,物理学家里查和数学家伽坦堡发明里氏地震强度等级。维生素ABCD的成人每日推荐用量是加州理工生物学家亨利.波尔绍克在三四十年代试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科学界公认的地球年龄46亿年,这个数值是加州理工地质化学家派特森1953根据铅的同位素衰退率推算出来的,此后他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大气和海洋中铅污染的课题上,美国政府限制汽车使用含铅汽油很大程度上受他的研究结果影响,派特森获世界环境科学最高奖泰勒奖(TylerPrize)。加州理工凯洛格实验室在五六十年代经过试验证明,宇宙所有元素包括我们身体内的,都是通过星球内核反应产生的,这个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佛勒为此获1983诺贝尔物理学奖。60年代初加州理工的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夸克理论,认为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组成的,不久他的假说得到实验证明,他于是获得1969诺贝尔物理学奖。60年代加州理工生物学家劳温斯坦发现许多生物在体内制造磁性物质,据最近的研究认为这些磁性物质可能是迁移性动物体内的罗盘。加州理工心理学家罗杰斯.派瑞用猫和人做试验,发现大脑左右半球各司其职,左半球主管语言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他获1981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1986加州理工教授胡德发明脱氧核糖核酸序列分析器(DNASequenator),人类基因项目主要依靠这种仪器来解析基因序列。著名天文学家马丁里斯说“从天文学角度来说宇宙没有中心,但对天文学家来说天文学有一个中心,多少年来这个中心就在加利福尼亚的帕萨蒂那”,1948加州理工科学家首次勘测北半球整个星空发现数以千计的新星、星系和彗星,这本天文图谱至今被全世界天文学家奉为圭臬,另外1964天文学家施密特在加州理工发现类星体。帕洛玛天文台200英寸海耳望远镜(HaleTelescope),曾在40多年里是西半球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能看到14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许多重要发现都得益于它。80年代加州理工从一私人基金会得到7000万赠款,于90年代在夏威夷建成凯克天文台(W.M.KeckObservatory),有两台10公尺天文望远镜。再看看加州理工的教授们在一流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情况,1980-1990这里的教授平均每人在一流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3.36篇论文,而排第二的斯坦福大学为1.21篇仅及前者的三分之一,而同期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得到的联邦资助是加州理工教授的九成,也就是说同样数目的钱加州理工教授得出的成果要比斯坦福大学教授多许多。\n7(C)犹太和其他外籍科学家与美国物理学崛起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物理学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很低,物理学家莱比1927到德国洪堡大学搞研究时发现,洪堡大学为节省邮费每年一次买下美国“权威”《物理学评论》的12本刊物,尽管当时是物理学革命的紧要关头,但德国物理学家并不认为他们能从美国同行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知识。不过30年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1932是世界物理学界最辉煌的一年,英国卡德维克发现中子,英国考克罗夫特和爱尔兰华特逊建成粒子加速器,加州理工的卡尔.安德森发现正电子,加州大学劳伦斯建成回旋加速器,哥伦比亚大学尤里等人发现氢的同位素氘,这些人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五分之三的发现或者发明者是美国人,1936《新闻周刊》宣布美国物理学家领导世界。有人分析美国物理学在30年代崛起的原因,第一一战时美国物理学家组织动员起来向外界显示了自己的重要性和潜力,第二大基金会资助科学研究和博士后奖研金的建立,第三物理学家就业机会增加因而学生随之增多。1920美国培养出大约20名物理学博士,十年后达到百人以上。除了美国科学家本身原因外,量子力学20年代诞生于欧洲,它对各国物理学家来说都是新生事物,而这时美国年轻的物理学家如奥本海默、莱比等人都在欧洲求学或搞研究,他们一下子与欧洲的大师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另外美国实验物理学与理论物理学的界线很模糊,不像欧洲物理学家那样各不相干。二战前欧洲犹太科学家大量涌入美国,这也是美国物理学突飞猛进的一个原因。德国纳粹上台,法西斯专政,欧洲数千名科学家逃避迫害而来到美国,他们大都在大学里教学和进行科研,美国的科研队伍迅速壮大。其中,到1941共有100多个,包括八名已经和将要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物理学家,来到美国。比如,1933爱因斯坦从纳粹德国移居普林斯顿市,在高级研究所里做研究,他1921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向全美物理学家讲授相对论,五次讲座被普林斯顿编辑成书,以《相对论的含义》为名出版。爱因斯坦在世外桃源般的普林斯顿市安度人生最后20年,“我舒服得像一只冬眠的熊,在颠沛的一生,从未试过如此像在家里一样”,他在普林斯顿大学讲课和研究时喜爱随意写写画画,如今普林斯顿大学一座教学楼的窗户上,还保留着爱因斯坦亲笔写下的数学公式。如果说3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领导世界”尚不被广泛接受,那么二战后这已经是无可否认的事实,1921-1930美国人只获六项诺贝尔奖,而在1955-1957仅哥伦比亚大学就有五人获奖,包括华人李政道1957的物理学奖。事实上,1945恢复诺贝尔奖之后至今,得奖者大多数都是美国人。1958海军研究办公室请来一个公司,让它围绕一个科学家的工作向世人昭示基础科研的重要性,这个公司选择了莱比并画出著名的“莱比树”,这棵大树的根系是欧洲科学家对“分子束”的研究,主干底部是1929莱比“磁场对分子运动的影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枝繁叶茂共结出70多项重要科学发现,涉及20位诺贝尔获奖人,其中10个是美国人另有4人的工作是在美国完成的。莱比1898出生,早年求学时异常艰辛,他先在康乃尔大学学化学(中断过几年),1923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物理,1927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就到欧洲游学。在欧洲莱比“穿梭”于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所,结识了许多已经或者即将成名的科学家,1928他在奥脱斯特恩(1943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主持的实验室对分子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1929海森堡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学时大力推荐莱比,莱比遂获哥伦比亚大学讲师职位(年薪3000)而回国。后来莱比成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第一位“大学教授”(University\nProfessor),这是哥伦比亚大学所能授予的最高荣誉职称,“大学教授”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喜欢讲课就讲不想讲就不讲,更令人称奇的是大学教授可以在校内任何一个系讲课。5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有两位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他们是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和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吴健雄从南京的中央大学毕业后1936到美国留学,她原打算到中西部的密歇根大学学习,但在旧金山遇到了她后来的丈夫袁世凯的孙子袁家骝,于是改变主意进入蒸蒸日上的加州大学物理系,当时劳伦斯和奥本海默都在那里任教,奥本海默比吴健雄年长八岁却用中文称她为姐姐。起初加州大学给吴健雄和袁家骝的助学金只有200美元,所以当加州理工的密立根给袁家骝600奖学金时,袁家骝毫不犹豫的南下去了帕萨蒂那,后来吴健雄和袁家骝的婚礼就是在密立根家中举行的。吴健雄1940获得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又从事了两年研究,但加州大学拒绝了长期雇用吴健雄,于是她去了东海岸的史密斯女子学院教书。两年后由于美国物理学家严重短缺,再加上劳伦斯亲自为她写信推荐,使吴健雄一下子得到八所大学的聘请,她去了普林斯顿成为那里的第一位女讲师,不久她被请到哥伦比亚大学搞原子弹辐射检测研究。吴健雄在1952正式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她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81年退休,她的一个学生说她是四五十年代哥伦比亚物理系最仁义的教授。1956与吴健雄同在物理系的李政道和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杨振宁,合作研究一项困扰物理学家的K介子衰变问题,两个人写了一篇论文从理论上推论宇称守衡定律不适用于亚原子粒子的弱相互作用。这一推论在理论上十分大胆,而且要从实验上证明也极为困难,吴健雄当时就认为这个推论只有百万分之一正确的可能性。尽管如此吴健雄还是设计了一个实验,将有放射性的钴原子核在超低温强磁场的环境中有序排列成队,然后监测电子放射出来的方向。由于哥伦比亚大学没有超低温设备,吴健雄到华盛顿的国家标准局做实验,泡利与吴健雄打赌说她的实验注定要失败,但这个实验在1957年1月获得成功,仅仅10个月后提出推论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就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纽约时报》夸张的说,这个小女子比一个军队还要强,她打败了自然界的定律,吴杨李三人上了《时代》杂志和《新闻周刊》。虽然吴健雄对没能获得诺贝尔奖非常失望,但其它荣誉纷至沓来,国家科学院五年一度的寇姆斯托克奖(ComstockAward)、以色列国家沃尔夫奖(WolfPrize)、美国物理学会会长头衔、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吴健雄得到包括“三大家”在内的十多个大学的荣誉学位,她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七位女院士,一颗小行星以她的名字命名。当吴健雄的实验结果被写成论文时,国家标准局的合作者曾要求将作者按字母顺序排列,如果是那样的话吴的名字就会被排列在最后,以上的这些荣誉归谁就不一定了。至于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获得诺贝尔奖后就反目成仇,恩怨纠葛半个多世纪,至今没有理清,著名学者之间因名利而引发的纠纷让人尤为感慨。7(D)泡令和分子生物学,数理化对生命科学的渗透30年代后期洛克菲勒基金会对科学研究的资助重点由物理化学逐渐向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转移,加州理工受资助的重点也从密立根转变成摩尔根。加州理工在生物学内的显赫地位就是摩尔根打下的基础,而建立分子生物学则主要是化学家诺耶斯和泡令的功绩。泡令1922毕业于俄勒冈农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俄勒冈州立大学(OregonStateUniversity,网址http://oregonstate.edu\n),然后到加州理工读研究生,他的天赋和勤奋马上引起诺耶斯的注意。泡令1925获博士学位后,原打算到加州大学路易斯的实验室从事研究,但诺耶斯千方百计阻挠了这个计划然后送泡令去欧洲深造,两年后泡令便被诺耶斯请回加州理工任助教授。由于泡令是将物理学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化学领域的第一人,他的名气扶摇直上,加州大学和哈佛都想把他请过去,在与哈佛面谈后泡令还是决定留在加州理工,他的理由是在加州理工科学家可以自由的在不同领域从事研究,而在哈佛即使是在化学家之间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也是壁垒严明。泡令后来回忆说他没去哈佛的另一个原因是,“那里有许多重要人物,他们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而重要,而是因为他们的家世和金钱,我要是去了哈佛几乎注定要成为二等公民”。在加州理工泡令用了不到四年就成了正教授,1933年32岁的泡令成了美国国家科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他对科学的最大贡献是在30年代建立的化学键理论,他也是世界上最早应用物理和化学方法研究生物学的科学家之一。20年代末诺耶斯认为应用化学方法研究生物学会产生革命性结果,他争取当时美国唯一一个能达到欧洲水平的有机化学家后来的哈佛校长科南特却没有成功,于是开始鼓励泡令将他的化学键理论用来研究有机物质和生物,此时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大学科研的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被资助对象从大学整体变成特定学科特定科学家。曾在加州理工教过三年书的魏瓦尔成了洛克菲勒基金会自然科学部主管,他尽管自己搞科研不太在行但对科学发展方向有着灵敏的嗅觉,魏瓦尔认为物理化学数学与生物学的结合将彻底改造生物学,用他的话说就是“物质科学对生物科学的友好侵入”,此后生物科学成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新宠儿而物理化学开始受到冷落。魏瓦尔上任不久到加州理工视察,诺耶斯不失时机的向他推销泡令,“即使加州理工整个化学系被一扫而空,如果泡令还在这个系还会是世界一流的化学系”。于是魏瓦尔给出的最早一笔钱到了泡令手中,泡令至此对资助流向也就是科学发展方向有了明确认识,他下定决心从无机化学改行搞“生物有机化学”研究。与诺耶斯顾全大局事事以学校为重的精神相比,泡令被认为是一个只顾自己的人,诺耶斯本想让泡令接替自己主掌化学部,却遭到化学家们和密立根的反对,在魏瓦尔的斡旋下密立根才同意让泡令当化学部主任。泡令上台后化学系研究生和博士后人数在两年内就翻了一番,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金更是源源不断的流进泡令的“生物有机化学”项目,泡令对血红球蛋白以及抗体结构的研究也获得重大突破,他和戴尔布拉克1940联名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生物学过程中分子间作用力的本质》,被誉为“分子生物学宣言”。1940这一年加州理工教授图尔曼加入范.布什组织的国家防务研究委员会,任军械部主任,不久“加州理工学院的一大部分实际上成了国家防务研究委员会军械部的一个分支”。在布什的班子加州理工的另一个内线就是贝尔实验室总裁杰维特,二战期间加州理工获联邦资助仅次于MIT。此时密立根已经进入暮年很多观点远远落在时代之后,1944加州理工的董事会搞了一个“准宫廷政变”把密立根大部分权力夺走,第二年密立根从执行理事会主席职位上退了下来。日本投降后泡令找到魏瓦尔向他展示自己设计的蓝图,建两栋新楼、配备最新最好的设备、化学医学生物学通力合作,以求解开蛋白质结构和生物化学反应机理之谜,为了使计划更为可行泡令把在斯坦福大学任教的遗传学家比德尔拉入阵营,比德尔的“一个基因一个酶”的理论使他获得1958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泡令的总预算达800万,可是这时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赠款方针又开始发生大幅度变化,由于联邦政府在战时对科研投入巨资并且这一政策在战后有继续下去的趋势,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逐步退出自然科学而进入农业和社会科学领域以免与政府争锋。尽管魏瓦尔对泡令的计划非常支持,但基金董事会方针已定,最后泡令只得到70万,这笔钱也足以使加州理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基地。1951泡令关于蛋白质结构的研究取得决定性突破,其研究结果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接二连三发表,仅4月份泡令就一次寄出七篇论文稿,1954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二战后泡令的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反核运动”上,因此他是联邦调查局FBI的监视对象国会极右势力的眼中钉,连出境签证都得不到,1952泡令打算到英国开会但被国务院拒发护照,理由是有人说他是共产党。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华特逊对此深感侥幸,如果泡令那次去了英国便有机会看到伦敦国王学院(由英国国王乔冶四世于1829创办,King'sCollegeLondon,网址www.kcl.ac.uk\n)的那些脱氧核糖核酸X光衍射照片,从而破译它的结构之谜,有人说DNA双螺旋结构即使不被华特逊和克里克发现,也会很快被其他科学家发现而泡令最有可能了。加州理工董事会内许多人想把泡令踢出门外,但校长杜布里奇知道那会使本校在全世界名誉扫地,他一直等待机会让泡令自我开除。1962泡令获诺贝尔和平奖,杜布里奇在对新闻媒体的声明中说,“诺贝尔和平奖是对泡令博士长期以来向世人不懈地昭示核战争的危险及禁止核试验协议的重要性的肯定,虽然许多人对他的活动和所采取的方式持不赞成态度,他仍旧对世界的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杜布里奇的这段声明是绝妙的外交辞令,这也代表了美国多数人冷冰冰祝贺的态度,与泡令第一次得奖不同加州理工对他得到和平奖连一个正式庆祝集会都没举行,泡令在得奖一周后便离开加州理工到加利福尼亚的民主制度研究中心工作,这个中心是芝加哥大学前校长哈钦斯创建的。杜布里奇1946出任加州理工校长,他从加州理工获得博士学位,曾任MIT著名的辐射实验室主任,他在光电性方面的研究为他赢得全国性声誉。杜布里奇在任22年,期间加州理工校园从30英亩扩大到80英亩,校内建筑由20座增加到64座,储备基金从1700万增加到一亿,年预算从800万增加到3000万,教师从250人增加到550人。唯一没有长足增加的是学生人数,1946加州理工包括研究生在内共有学生1391名,1968学生总人数为1492名,杜布里奇坚信小规模高质量是加州理工与其它学校的主要区别。1920加州理工有9名研究生359名本科生60名教师,十年后有138名研究生510名本科生180名教师。1997刚从巴尔的摩事件阴影中解脱出来的著名病毒学家戴维.巴尔的摩就任加州理工新一任校长,他的加盟显示加州理工可能在生物技术领域会有很大发展。在巴尔的摩正式上任前一个月,美国著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被选入加州理工学院董事会,何大一在世界爱滋病病毒研究方面享有极高声誉,他1974毕业于加州理工,曾是美国《时代》杂志1996年度风云人物。7(E)福特基金会,行为科学、“软科学硬化”和“挑战赠款”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变化主要得助于联邦政府的投资,而社会科学的变革所需资金则主要来自卡耐基、洛克菲勒、福特等基金会,这三大基金会在1946-1958对美国大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资助金额超过8500万。一些规模小得多的基金会也支持社会科学研究,它们对行为科学或传统社会科学并没有特别的偏爱。二战后社会科学领域兴起如苏联研究、东亚研究等“地缘学科”和如文化人类学、传播学等“行为科学”,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渗透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社会科学的目的则逐渐由定性描述向预测、社会调整转变。这些变化被称为“行为革命”,行为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它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科学、管理科学等。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成立时,主持工作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家,他们认为社会科学缺少科学性,很难有评价其研究计划好坏的绝对标准,政府的资助很可能影响研究者得出客观结论,因此没设立社会科学项目。社会科学家的自尊受到很大挫伤,他们于是致力于使社会科学科学化。也有人说,战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和麦卡锡主义的猖獗,使传统的主观描述、判断为主的社会科学研究容易招灾惹祸,因而开始向客观、科学、实验性的方向发展。不论行为科学产生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它的成长与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密切相关。1936亨利.福特钻了罗斯福新政税务法的空子,将自己90%福特汽车公司股票转到慈善性质的“福特基金会”,从而避免了巨额遗产税。福特二世就任基金会主席后,他认为基金会应该帮助寻找并且解决重大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战后1946-1958年12年内,福特基金会分别向哈佛、芝加哥、斯坦福大学提供1400万、1000万、300万,资助社会科学研究。福特基金会研究委员会主任、后来的总裁盖瑟是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康普顿的好朋友,美国智囊机构“兰德”公司的主席,他在1949主持制定《福特基金会政策及项目研究报告》,建议福特基金会主要资助五个领域,1和平建设,2强化民主,3加强经济,4民主社会的教育,5个人行为与人类关系,项目之五就是所谓的行为科学。盖瑟称当时社会科学是“软科学”与自然科学“硬科学”对照,“硬科学”由假说、实验、收集数据、形成理论、验证理论,最后达到预测目的,而“软科学”没有科学的特点,没有实验,多数只停留在收集数据的水平上,即使形成理论也没有进一步的验证,而行为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将软科学“硬化\n”。斯坦福大学1950开始接受福特基金会这方面的研究资助,斯特林校长抽调各院系人马组成“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其成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类行为、传播交流及社会、经济现象的定量研究等,根据该委员会建议成立的“传播委员会”在1956正式组建成系,到1963传播系的校外资助达100多万,十倍于斯坦福大学给这个系的经费,《1998古曼报告》中斯坦福传播系在美国排名第二。福特基金会还仿照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在斯坦福地界里建立“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它虽然与斯坦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地理上的接近为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五六十年代福特基金会强调“加强美国的高等教育是福特基金会促进人类福利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此设立了三个主要项目将大笔金钱输送到美国的私立大学,一是专门给高质量大学的“成就赠款”以鼓励其它学校效仿,二是普及全美私立大学的“基金赠款”,三是为增加美国私立研究性大学数量的“挑战赠款”。福特基金会向斯坦福、芝加哥、哥伦比亚、纽约四所大学分别提供2500万美元,它在1955-1966年间仅“挑战赠款”一项就送给美国私立大学二亿美元左右,如果加上“挑战赠款”所要求各大学自筹的二到四倍的匹配款,三项赠款总额超过八亿美元。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由国会立法成立于1863,是联邦政府在科技方面的官方顾问,1968国会修改国家科学基金法案,将扶持社会科学研究当成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责任之一,从1971起国家科学院决定吸收社会科学家入院。对于社会科学界的学者来说,进入国家科学院就相当于“软科学”完成硬化,能够与自然科学家平起平坐了。“软科学”硬化最早从心理学和经济学开始,50年代有的政治科学家认为政治理论形成的过程达不到真正的科学标准,除非政治科学的研究结果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可以重复和验证,政治科学只能满足于与文艺批评为伍。于是政治科学界开始向科学化大举进军,也就是采用不同的“科学”方法进行研究,最常用的当然是数学,卡平方、随机、统计学显著性、标准差等名词充斥着政治科学的论文,其实使用这些名词的人不一定真的懂自己在说什么,“用数学做宣传”而已。碰到较真的人就会出问题,1986在耶鲁当数学教授的赫纪.朗,让哈佛政府系政治学教授汉丁顿吃了国家科学院的闭门羹。朗教授是典型的科学怪人,曾先后在芝加哥、哥伦比亚、哈佛等大学教书,1972去了耶鲁,1985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介绍自己的研究专长时,前两个是数学方面的,第三个则是“在某些社会科学领域内寻找、记录残次品,并绳之以科学标准”。而在哈佛的汉丁顿教授是80年代后期美国社会科学界非常有影响的人物,在国际关系领域他的文章被他人引用的次数最多,其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则“被广泛的视为经典”。阴差阳错,朗教授的反对使被国家科学院提名的汉丁顿未能获得法定三分之二多数而落选,1987汉丁顿再次被提名再次落选,62个候选人中他是唯一没能进入科学院的人。汉丁顿说“我发现很难认真对待赫纪朗的攻击,我的那些公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数学公式,它们不过是将我的意思简明的表达罢了。”8联邦政府的大规模资助和科技腾飞(A)二战之前,美国大学里的研究是研究生教学的副产品,主要以教学人员的个人兴趣为转移,基础科学研究很薄弱,联邦政府很少资助。二战时罗斯福总统命令范内瓦.布什将大学与工业界的力量组织起来,为赢得战争而进行国防科技开发,布什先后成立了国家防务研究委员会(NDRC)、科学研究开发办公室(OSRD),提供大量的资金资助大学科研工作,整个大战期间仅OSRD就支付了三亿多美元以供大学搞科研。布什制定了两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一是联邦给大学的研究经费以合同的形式进行,二是联邦不仅提供科研的直接费用还提供“间接费用”,布什有意识的将间接费用范围扩大到包括房屋折旧、水电、行政管理等费用,因此间接费用对私立大学来说有强烈的吸引力。战争改变了一切,从前私立大学的校长们对联邦资金流入校园感到不安,现在则开始堂而皇之的为争夺“大饼”而鼓励甚至迫使教授们行动起来,公开的理由当然是爱国主义,私下里则是害怕搭不上这列快车而被其它大学甩下。二战即将结束,大批青年将从战场归来,需要入学复读或者升入大学学习。1944美国国会通过《退伍军人权利法案》(G.I.Billof\nRight),规定战时服役的军人退役后可享受政府补贴从而进入大学学习,美国大学于是在经历了几年生源严重不足后突然间人满为患,仅哈佛在此后三年多就收到退伍军人申请表6万多份。《退伍军人权利法案》是《莫里尔赠地法案》后又一重要的联邦高等教育法案,它传达的信息是民主依赖受教育的人口而接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其直接后果是使大学殿堂的大门对普通百姓完全敞开,它与《赠地法案》一个不同的地方是使公立和私立大学都参加进这个联邦项目(《赠地法案》主要使公立大学受益)。《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供给符合规定的退伍军人的学费和津贴,国会最初估计只有15万退伍军人会根据该法案上大学,但到1946年秋参加此项目人数超过100万,每年联邦需拨款3亿余元,历史学家评论“《退伍军人权利法案》改变了我们谁该上大学的看法”。这些退伍兵学生和中国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很相似,年龄较大,求知欲较强,基础较差,对分数看的比较重,据称他们学有所成后成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主体。战后的经济复苏刺激了美国人学习知识提高文化水平的激情,因此很大程度推动了新的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美蓬勃发展。战争虽然大大促进了科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但却阻碍了科学本身的发展。战争使得科学家和教授们离开实验室和课堂,中断了大学和政府机构中的科学研究工作,然而被战争解放出来的各种力量,在战后的恢复时期又极大的激励着科学思想的萌发和科研的开展。二战后不久第三次科技革命便开始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广泛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劳动力大量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工农业转移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做为社会基础科研中心和应用科研重镇的高校,其地位相应大大提高,战时麻省理工等高校和战后斯坦福等大学利用机会都发展成一流大学。联邦政府把握时机,通过立法与投资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力。1957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举国震惊,此后十年联邦提供给大学用于基础研究的资金大幅增加,从不到1.8亿达到12.5亿。1963的《高等学校设备法》帮助大学建筑费用达90多亿,《职业教育法》《卫生专业教育援助法》也在这一年相继通过,整个60年代获得博士的人数增长了三倍,仅1968联邦给大学研究开发经费前二十所大学就达609939000美元,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1958《国防教育法》出台将教育和国防相关联,1965、1968、1972国会又三次通过《高等教育法》及其修正案,第一次明确规定,联邦应该向公私立高校提供长期资助,并促进校际间公平,保证学生更多的自由择校机会。联邦政府对全国几乎所有高校提供资助而不附带任何附加条件,联邦政府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最大投资者之一。联邦教育和科研方面的立法越来越多,它实际上是通过以相关教育法规为基础的各种特定用途的资助,引导高校开展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各种活动。1963加州大学校长科尔在哈佛讲演时将获得联邦政府科研资助的前20名大学称为联邦“赠款大学”,与联邦“赠地大学”相对应,其中前6所大学吸收了联邦资助的57%,前20所大学吸收了79%,1963这一年联邦给高等学校拨款14亿美元(相当于1990的60亿)非科学性拨款只占6%。精英大学几乎独吞联邦拨款,会造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对学术界、科技界和社会整体都是不利的,针对这一情况约翰逊总统在1964签署行政命令,要求联邦下属机关在给大学拨款时,不仅要考虑所能获得的效果,还要考虑到强化学术机构并增加能够从事高水平研究的机构数量。美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实际上把教育的管理权力划分给了各州州政府,直到1979联邦原教育总署才从联邦卫生教育福利部划分出来,成为独立的内阁级教育部(U.S.DepartmentofEducation,网址www.ed.gov)。美国教育部主要是根据国会的各种立法,把联邦的政策通过教育拨款间接的渗透到各州的教育系统包括高等教育系统,它还负责收集分发教育情报资料,推动教育研究,对全国的教育进行服务和引导。教育部对高等教育的资助其实只占联邦相关总资助的一小部分,其它联邦机构,比如国防部、农业部、商业部、能源部(原来的原子能委员会)、航空航天局等等,也大量向高校提供各种特定用途或目的的资助,这些资助都很大的影响着高校的科研方向。因此总的来说,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是在不断增强的。\n8(B)战争即机遇,范内瓦.布什“合同制联邦主义”和国家科学基金会1930卡尔.康普顿接替斯特拉顿(1923-1930在任)成为MIT第九任校长,他是著名的“康普顿三兄弟”中的老大。康普顿三兄弟都是普林斯顿的博士,老大卡尔.康普顿曾任普林斯顿物理系系主任后来当上MIT的校长,老二威尔逊.康普顿曾任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StateUniversity,网址www.wsu.edu)校长,老三阿瑟.康普顿是芝加哥大学教授获1927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曾任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WashingtonUniversityinSt.Louis,网址www.wustl.edu)校长,在普林斯顿研究生院有一座楼被命名为“康普顿四角大楼”。卡尔.康普顿管理才能极佳,深受MIT师生爱戴,他上任后逐步采纳了早已去了加州理工的诺耶斯科学立校的哲学思想。1930工业技术计划被MIT彻底放弃,1934应用化学研究实验室被关闭,工业合作研究部的指导思想也被重新确定:MIT不受理可以被其它私营公司完成的研究项目,与MIT合作的公司如果不许发表研究结果将受到经济制裁。卡尔.康普顿不仅使MIT的学位科学化,将充满“作坊味”的工程各系向数学、物理学方面靠拢,还将MIT的管理体制大大改善,逐渐使教师数量增加而学生数量保持稳定,另外教师的晋级提升以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为主要标准。康普顿还限制教师在校外兼职的份量,并决定对教授咨询收入课以50%的“税”,这些政策使电机工程系的范内瓦.布什大为光火,但是与康普顿理论一番后他被其个人魅力完全折服,此后忠心耿耿的为康普顿服务了十年,1932布什成为MIT的副校长兼工程学院院长。布什用四年的时间从塔夫茨大学(TuftsUniversity,网址www.tufts.edu)获学士和硕士学位,用一年的时间获MIT和哈佛工程博士学位,1919他回到MIT任副教授,不久就使电机工程系的研究生教育得到长足发展。MIT的电机工程系成立于1902,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同类系,它的成功主要是由于1907到MIT来的系主任杰克逊积极征求工业界对该系研究的资助。布什教学之余还到朋友的公司兼职,并帮助塔夫茨大学的老同学在1921组建雷射昂(Raytheon)公司。MIT的教授到外面兼职在当时已经成为风尚,电机工程系有的学生抱怨说,系主任杰克逊的讲课内容几乎全是公司啊、管理啊,却没有什么电机工程方面的内容。1926布什从雷射昂公司得到5000美元咨询费,超过了他在MIT的工资。布什的研究成果相当杰出,他在1931耗资2.5万美元设计出的机械计算机微分分析仪(differentialanalyzer),被认为是电子计算机的先驱,在1935就被应用在原子能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射线、地震研究等领域,国家科学院院长称之为“迄令发明的最复杂、最有力的数学工具”。1934布什被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45他在《大西洋月刊》撰文详尽预测个人电脑的结构和功能,布什曾得意的说“我常常被称为现代电脑之父”。范内瓦.布什在30年代先后参加过由罗斯福总统成立的科学顾问委员会(ScienceAdvisoryBoard)、一个由卡耐基基金会资助的委员会、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布什不久任主席)、美国科学院下属国家研究理事会(NRC),与MIT校长康普顿、哈佛校长科南特、贝尔实验室总裁杰维特(加州理工的学士、芝加哥大学的博士,1939被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霍普金斯大学校长鲍曼等人共事,这几个人后来经常在纽约的一个上流俱乐部聚会,通过这一层层的关系布什逐步组建了自己后来的班底。1939布什离开MIT,乘长风破万里浪,受邀出任卡耐基华盛顿研究院院长,他因此成了美国主要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董事。布什深知NRC在一战时的弱点,手里没钱没权所起作用非常有限,他要建立一个新的联邦机构来动员全国科学家,这个机构要像NACA那样,由政府出钱直接向总统报告。NACA成立于1915,是一战时美国集中科学研究的第一个机构。1940年6月,布什得到罗斯福总统的批准,成立国家防务研究委员会(NDRC),并一手招集了人马,康普顿、科南特、杰维特、图尔曼,还有专利局、海军、陆军的官员。布什一个对后来美国科技政策最有影响的决策是,NDRC不自建研究设施而是将研究项目以合同的形式与大学签订,以这一被称为“合同制联邦主义”(Federalismby\ncontract)的形式来资助科学研究,它使科学家对科研从上到下掌握了相对的主动权控制了研究资源。NDRC成立一年间,共与41所大学和研究机构、22个公司签订了207个合同,MIT和哈佛占据了其中的七分之一以上。有人说,NDRC的每一个资助合同都到了布什朋友手中,但布什仍对NDRC不满意,其一NDRC权限不包括航空和医学研究,其二它的资金来自总统的紧急基金这不是长远之计,其三没有开发武器的自主权只能被动的满足军方要求。总之,布什想建立的是一个在法律上定位,从国会直接取得拨款,并且独立自主的科研管理机构。1941年7月罗斯福总统签署行政命令,建立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OSRD),虽然隶属白宫紧急管理办公室,但直接对总统负责,布什任主任,而NDRC则成为它的顾问性质机构。布什利用战争这一“良机”,积极扩张私立高等院校在科技界的力量和影响,他本人成了当时最有权势的科学家,《时代》周刊称他为“物理学界的将军”。OSRD在二战期间的主要科学技术包括雷达、原子弹、炸弹的无线电引信装置、大批量生产青霉素等,而这些成果都是依傍于某些大学,主要是私立大学发展出来的。如雷达来自MIT的辐射实验室,炸弹的无线电引信装置来自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而主管生产青霉素的“医学研究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来自宾夕法尼亚、哈佛、哥伦比亚、霍普金斯和波士顿大学(BostonUniversity,网址www.bu.edu),加州大学是OSRD前十名主要客户中唯一的公立大学。1940英国将他们先进的雷达磁控管(cavitymagnetron)运到美国,这一“有史以来到达美国海岸最宝贵的货物”被送到MIT,在那里建成有传奇色彩的辐射实验室(RadiationLaboratory),它后来一共得到OSRD总经费的三分之一以上,战时最高峰雇员人数曾达3800人其中三成是科研人员。布什将研究雷达的中心辐射实验室抢到MIT的做法,使本来对这一技术垂涎三尺的贝尔实验室总裁杰维特大为光火,他后来成为科学家中反“麻省理工帮”的主力。辐射实验室是美国第一个大规模、跨学科、多功能实验室,集研究、开发、制造于一身,几乎就是一个高科技大企业,到二战结束时它制造了价值达2000万美元的产品。与曼哈顿计划由军方完全控制的管理方式不同,雷达研究一直在科学家们的掌握之下。雷达研究的直接商业价值就是使一些军工企业发了大财,并导致美国电子、半导体工业在50年代蓬勃发展。雷射昂公司老板依靠和布什的关系,虎口夺食抢到不少雷达生意,四五年的时间就发展成科技公司中的巨无霸,1945其产值达1.5亿美元雇员1.6万人,生产的磁控管占美国总产量的八成,雷射昂公司70年代仍是新英格兰雇员最多的公司。MIT是从二战中捞到最大好处的美国大学,战时四年就得到一亿美元以上的合同,比名列第二的加州理工和第三的哈佛加在一起还多。OSRD提供给大学合同金额的前八名之和占总研究经费的九成以上,一位英国高级官员说“很多年来,仅MIT的研究经费就比英国所有大学的研究经费总和还多”。二战不仅使MIT吃的膀大腰圆还使它的组织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跨学科的研究所、实验室、项目等等多如牛毛,这成了MIT的一大特色,比如现在的人工智能实验室(ArtificialIntelligenceLaboratory)、高级视觉研究中心(CenterforAdvancedVisualStudies)、信息系统研究中心(Centerfor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核反应堆实验室(NuclearReactorLaboratory)等。另外,MIT的学生数目猛增一倍1945达6200人,研究生教育更是突飞猛进,经过二战的洗礼,MIT从一个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的技术学院摇身一变,成了以研究生教育占重要地位的研究性大学。辐射实验室后来被解散,但它的理论部被改编成电子研究实验室(ResearchLaboratoryofElectronics),这个实验室的创始人中有两人后来成了MIT的校长,一人当了副校长,其地位的重要可想而知。电子研究实验室继承了辐射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并从军方那里得到每年60万美元的活动经费,以使其存活发展,一旦紧急情况出现可以立即投入军事研究。朝鲜战争爆发后,经过MIT的论证,国防部在1951建立著名的、由MIT代管的林肯国家实验室(Lincoln\nLaboratory),将军事研究从电子研究实验室转移给它。这两个实验室虽然表面上一个从事应用和军事研究,一个从事基础研究,但实际上它们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林肯实验室后来还成了电子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计划出资人。这两个实验室是联邦政府资助的高级电子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后来衍生出60多家电子公司,成了“马萨诸塞经济奇迹”的一支主力部队。在电子研究实验室内部,不同的课题组也不断繁殖、再生,1961课题组数目达到30个。1948该实验室的数学家维纳提出“控制论”,这一理论首先在电子研究实验室得到应用,而其应用范围后来扩展到通讯、电子、计算机、神经生理学、生物物理学以及语言的本质等等。控制论在语言学方面的应用,导致MIT在六十年代建立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语言学系。战后MIT接受海军研究办公室的资助,成立了核科学及工程实验室,它开设了美国第一个核反应堆设计和控制课程,并导致几年后在MIT建立核科学系。核科学及工程实验室从1948开始研制核动力潜水艇,并训练艇上技术人员。MIT的另外一个著名实验室自动化实验室(InstrucmentationLaboratory),在1968-1969年度雇员2000多人、财务预算5600多万美元,与林肯实验室的6700万相差不远,这两个实验室财务预算之和占MIT1969总预算的一半,MIT因此被称为“第二个五角大楼”。这一年的11月MIT数百学生示威,要求学校立即终止与军事有关的研究,约翰逊校长严辞拒绝了这一要求,并叫来警察,十名学生因此受伤。在校园反战、反军方的浪潮的冲击下,MIT最终被迫将自动化实验室开除,使之成为一个非牟利公司。二战时联邦大力资助大学搞科学研究,大学在原子能、交通、控制系统、推进器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1944年底布什应罗斯福总统要求,组织四个委员会,讨论如何将战时OSRD的经验用于扶持战后基础科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报告《科学——无尽的前线》是美国科技政策发展史上的一份经典文献,其中有言,“科学必须有一个广泛的、雄心勃勃的伟大目标”,“国家的利益要求科学的位置必须从两翼地位变为中心地位”,“应把基础研究放在首位,而大学正是搞基础研究最活跃的阵地”。该报告核心是要求联邦政府建立一个完全由科学家控制的“国家研究基金会”,统筹全国各个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布什为什么匆忙的将OSRD关闭,然后又全力以赴的要求另建一个联邦科研机构?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布什对自己的OSRD在战时的所做所为感到心虚不安,OSRD的主要官员正是他们最大合同主顾的雇员,这有极大的“自我交易”之嫌。此时布什得罪了杜鲁门总统,被其逐渐疏远,结果布什的研究报告《科学——无尽的前线》最终没有获得总统的支持。接着布什又因提交议案时大耍手段而惹恼参议员凯尔高尔,从而引发一场持续五年之久的“国家科学基金会”立法大战在国会两院和白宫之间展开。直到1950国会才正式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虽然它的名字来自凯尔高尔,但基本上反映了布什研究报告中的思想,国家科学基金会也尊布什为父。旷日持久的国会之争,给美国今天的科学界留下了十分明显的印迹,1945-1950海军研究办公室、原子能委员会、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分别将基础科学、高能物理、医学科学的联邦机构资助权利瓜分殆尽。二战前联邦政府对大学研究的资助仅限于“赠地大学”农业方面的研究,1940对全国大学科研资助款项总共是1300万美元且主要由农业部分发,到1950达到1.5亿多美元而分发渠道已经有十几个联邦机构,国家科学基金会实际上到50年代后期才开始真正发挥作用,而资助格局大势已定。至今国家科学基金会掌握的科研资金只占联邦政府用于科研的一小部分,1997联邦政府用于科研开发的总金额为700亿美元,其中国防部控制47%,卫生部18%,宇航局14%,能源部10%,而国家科学基金会仅据有区区4%。\n8(C)奥本海默,曼哈顿计划和大学代管的国家实验室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生于1904的罗伯特.奥本海默就是人们意念中哈佛毕业生的典型,他的父亲是一个穷犹太人移民,后来事业成功才赚了很多钱。奥本海默直接进入哈佛二年级,第一年主要学习法兰西文学和希腊文,第二年主攻化学,第三年他对物理学发生了兴趣。1925奥本海默从哈佛毕业后,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师从发现电子的汤姆逊,一年后他到德国哥廷根大学师从波恩,未来的很多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泡利、海森堡、费米等人当时都在那里,1927奥本海默获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29他回绝许多常春藤学校的邀请,去了当时声望并不很高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在加州理工学院兼职,他在伯克利与劳伦斯一起从无到有建立物理系,十年内加大物理系成了美国顶尖的物理系之一。奥本海默的学生们把他偶像化了什么都要模仿,连吸烟都要抽与老师的同样的牌子,在这期间奥本海默的许多亲朋加入美国共产党,这段经历后来给他带来无穷的麻烦,实际上奥本海默在主持曼哈顿计划期间就一直被情报部门监视,奥本海默的老朋友莱比曾说奥本海默被“教育过度”了。莱比和奥本海默有许多相似之处,纽约出生,犹太人,由化学转入物理,在欧洲完成教育,二战时参加战时研究,战后都是政府高级顾问。但莱比是正统犹太人,从不对自己出身感到自卑,而奥本海默一直不愿意让别人把自己看成是犹太人。不过,莱比对奥本海默的智力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说他与奥本海默从来就不是同一级别的人,他从未见过比奥本海默更聪慧的人。1942奥本海默建议曼哈顿计划主管格罗夫斯将这个项目的科研都集中在一起,而不是分散在全国各地,格罗夫斯同意了他的主张,并任命奥本海默为中心实验室的主任,这就是著名的洛莎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osAlamosNationalLaboratory,现由加州大学代能源部管理)了,MIT的核科学及工程实验室、芝加哥大学的核实验室、康乃尔大学的纽曼核研究实验室等都可以说是它的翻版。奥本海默比科南特小10岁比范.布什小14岁,却得到两人极大的尊重。战后奥本海默去了加州理工学院,一年后被任命为原子能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的主席、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所长,这是他生命中事业的顶峰。1949年9月23日苏联引爆第一颗原子弹,美国人猜测苏联窃取了美国的科技机密,奥本海默曾与共产党有关系,他还曾阻止美国的氢弹计划,他因此一直是“内控对象”。1953艾森豪威尔总统秘密褫夺了奥本海默接触原子能机密的特权,1954原子能委员会经过两个多月的听证,虽然科南特极力为奥本海默辩护,也没有证据表明奥本海默是苏联的间谍,可是奥本海默还是被正式取消了安全许可证。加州大学教授、“氢弹之父”、80年代“星球大战”计划总设计师泰勒在曼哈顿计划时就对奥本海默心怀不满,对氢弹计划受阻更是怀恨在心,他在听证会上作证时“眼睛露出仇恨的磷光”说“我认为不给他安全许可证是明智的”。尽管遭到了许多让人同情的迫害,但也有许多人认为奥本海默是咎由自取,他尖酸刻薄、自负任性从而使自己踏上毁灭之途。不过九年后美国总统约翰逊授予他原子能委员会的费米奖(Fermi Award),算是为奥本海默平反,科南特给他写信说“上帝知道作为科学家你已经赢得多少荣誉,没有一个美国政府的奖励能够抹去这个国家对你审判的耻辱”。奥本海默于1967去世。世界上首次核裂变链式反应是费米亲手在芝加哥大学校园里完成的,他参与的曼哈顿计划耗资20多亿,有72所大学、研究所、公司、医院,上千名科学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战后芝加哥大学成立三个研究所网罗这些科学家,核研究所、金属研究所、放射性及生物物理研究所,它们使芝加哥大学成了当时物理学领域的主流学校,这一时期的学生包括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盖尔曼、张伯伦、杨振宁、李政道等人。费米1938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领奖途中逃离法西斯统治的意大利,为了纪念他美国原子能委员会(能源部前身)设立了“费米奖”,还将一个主要的国家实验室命名为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FermiNationalAcceleratorLaboratory),造价达3.6亿的费米实验室建成于1968,由能源部和80多所大学共同管理使用,这里有美国最大的可产生近2万亿电子伏特能量的加速器,现雇员2000多人,占地近7000英亩,位于芝加哥市西部35英里巴塔维亚,每年仅电费就达2000万。另外。芝加哥大学代能源部管理的阿贡实验室(ArgonneNational\nLaboratory)是美国第一座国家实验室,它是由1943就开始存在的曼哈顿计划的“金属实验室”改建而来,1944世界上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在这里建成。现有4500多名雇员三分之一以上是科技人员其中有800多博士,每年经费达4.7亿,有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原子核的结构等200多个科研项目,它分成两部分一个在伊利诺斯州另一个在爱达荷州(主要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二战后曼哈顿计划结束时,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ErnestOrlandoLawrenceBerkeleyNationalLaborator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代能源部管理)得到500多万美元,芝加哥大学得到了阿贡实验室,而最早参与原子弹研究的哥伦比亚大学反倒两手空空,莱比于是找到曼哈顿计划军方主管格罗夫斯将军要“讨个说法”,这最终导致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NationalLaboratory)在纽约长岛的建立,这个实验室由美国东部大学组成的“联合大学公司”管理,哥伦比亚大学是其最初成员之一。至于普林斯顿大学代能源部管理的普林斯顿等离子物理实验室(PrincetonPoasmaPhysicsLaboratory),目前是美国唯一的研究核聚变的国家实验室,它的一个聚变反应堆可以产生摄氏4.6亿度的超高温,比太阳中心的温度还要高出20倍。1994这个实验室通过核聚变产生了900万瓦的能量,所耗费的能量则高达2000多万瓦,联邦政府为这个实验室已经投下几十亿美元的巨资,预计到2040可以建成产生能源的核聚变反应堆。1957原子能委员会初步同意在斯坦福大学建立一个加速器,但条件是将它定性为国家实验室,对全国物理学家开放,并由来自全国的专家组成的委员会管理,1959艾森豪威尔总统宣布支持这一预算达一亿的计划。这本应该对斯坦福大学是天大的喜讯,可是物理系教授内斗不休,最后只好决定将加速器中心单独建制与物理系脱离。1966建成的斯坦福大学代能源部管理的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tanfordLinearAcceleratorCenter),它距离斯坦福校园仅三英里,加速器全长二英里,可产生500亿电子伏特(50GeV)的能量。现在美国有18个由大学代为管理需要联邦常年拨款的国家实验室,《从哈佛到斯坦福》第394页“附表:美国由大学管理的国家实验室及其规模”,1995联邦给这18个国家实验室总共投入了35亿多美元,其中由国家太空署主管由加州理工代管的喷气推动实验室(JetPropulsionLaboratory,JPL)无疑是规模最大的,1995联邦政府拨款有10亿多占总拨款的30%左右。如今加州理工本身仅有雇员1700多却“管理”着总人数达5700人的巨型国家实验室JPL,下面简要介绍JPL发展历程,从中看一看国家实验室、代管大学和主管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1926加州理工从古庚海姆航空促进基金会得到30万赠款建成古庚海姆航空研究生院,三年后在卡曼主持下建成古庚海姆航空实验室,30年代这个实验室的三个研究生对火箭发生兴趣领头的叫麦利纳,他们三人在1936年10月首次成功发射一枚自制火箭,此后钱学森和另外一个研究生加入团队,他们的试验是私下进行的而且自己掏钱购买试验设备。学生们的热情引起卡曼关注,他允许这些学生在古庚海姆航空实验室进行小规模实验,1938美国空军司令到此视察时对火箭项目给予高度重视他要求国家科学院参与火箭的研究,于是这个靠百余美元自筹经费诞生的研制小组开始接受联邦的大笔资助,1940当时仍是美国陆军一部分的空军开始直接资助加州理工的火箭项目。1943古庚海姆航空实验室开始为军方研制远程导弹,卡曼根据麦利纳和钱学森的研究论证写成一份书面报告,这个报告里第一次使用“喷气推动实验室”的名称,尽管军方觉得导弹不一定能在二战中派上用场他们还是决定让加州理工成为全国导弹研究中心,于是军方拨款500万使JPL在1944年7月1日正式成立,JPL研制的第一个导弹就是由麦利纳和钱学森设计的。钱学森1949后要求回国,但美国政府认为他掌握的知识关系到美国的安全拒绝放行,钱学森在加州理工近似软禁的情况下教书一直到1955,移民局认为他的知识已经过时才允许他回国,钱学森回国后领导了中国的导弹事业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二战结束不久陆军要求加州理工永久性代替陆军管理\nJPL,当时美国的大学特别是私立大学对和平时期与政府军方保持联系有许多顾虑,此前加州理工曾拒绝海军要求它继续代管一个实验站的请求,而陆军方面认为导弹的重要性仅次于核武器且JPL由美国一流大学代管至关重要,为诱使加州理工同意代管JPL军方表示JPL将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并且有很大的自主权。JPL理事会主席、加州理工教授克拉克密立根(他是罗伯特密立根的儿子)坚决主张接管JPL,他的主要理由是,JPL将使加州理工保持航天领域的声誉,JPL的设备不应落入他人之手使之成为自己竞争的对象,JPL会雇用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但不耗费加州理工钱财,另外JPL将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加州理工董事会在1946接受陆军提出的代管JPL的请求。战后几年JPL仅仅与加州理工保持着形式上的联系,到1952加州理工只有16名研究生参与JPL的研究,与此同时军方许诺的基础研究并没能成为JPL的主要任务,1950JPL的研究报告90%属于军事机密。纯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的矛盾慢慢显露出来,加州理工的教授对JPL的应用研究持蔑视态度,认为与JPL的联系掉了他们的身价想要将加州理工与JPL完全分开,军方、武器、应用这些对象牙塔内的科学家来说始终是有些不齿。另外军方负责导弹研究的新头目,也对加州理工插在军方与JPL之间感到不解,他认为JPL应该摆脱加州理工独立出来。但加州理工校方已经尝到JPL的甜头不想让它跑掉,尤其是校长杜布里奇他在1950曾要与陆军签署长期合同,对间接费用率更是讨价还价,1953受朝鲜战争影响JPL预算达到1100万雇员超过1000人,而加州理工得到的间接费用也接近50万。 1952军方曾将JPL定为二级军事设施意即政府所有合同人管理的机构,JPL的主任未与杜布里奇商量就同意了这一变化,此后不仅政府表格文件络绎不绝军方还要派军代表常驻JPL,JPL的主任知道事情严重于是与杜布里奇联手抗议,杜布里奇威胁说如果军方不满意加州理工的管理那就自己全面接管JPL,军方没办法只好同意让JPL回到原来的管理模式。1957JPL的预算达到2400万,而加州理工的年预算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更重要的是JPL几乎已经完全成了武器研究基地,同时进行两个导弹研究项目。加州理工董事会决定认真检讨自己与JPL的关系,董事长的观点和教授们相似,他认为JPL与加州理工的科学教育及基础科研的宗旨不符最好将它归还政府,可是在校长杜布里奇的大力坚持下董事会还是同意继续保持与JPL的关系。1957年10月7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国的核垄断已经被打破了现在对手还在太空领域捷足先登,素来争强好胜的美国人举国震惊,一位议员甚至将苏联发射人造卫星称为“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其实兰德公司在40年代后期就曾建议美国空军研制人造卫星,陆军和海军还在1954与JPL合作完成人造卫星“轨道者”计划的技术论证,要在1957年8月前把人造卫星发射上天,但艾森豪威尔总统倾向于卫星的和平应用,结果使能收集更多科学数据但在发射技术上较为落伍的先锋计划上马,一着棋错满盘皆输先锋计划拖了美国太空竞赛的后腿。1957年10月25日JPL以加州理工名义写了一份叫“红袜子计划”的报告,建议美国向月球发射一系列共九枚火箭以开始科学探测月球项目,而当时美国太空研究刚刚起步JPL的报告有“一步登天”的嫌疑,结果红袜子计划没被上峰批准。同年11月3日苏联再次成功发射一颗重达1100磅的卫星里面还放了一条狗,美国政府再也坐不住了11月8日国防部批准了JPL拟定的“探险者”卫星计划,12月6日先锋计划的一个卫星在发射台上爆炸先锋计划彻底破产,1958年1月31日30余磅重的探险者1号卫星被送入轨道,JPL刹那间为美国争回面子找回信心也成了美国太空开发计划之母,JPL的主要研究也从导弹转移到航天技术。1959JPL从陆军转交到前一年成立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AeronauticsandSpaceAdministration,NASA),负责为NASA开发和管理无人空间探测任务,JPL从军方老大落到“协助”的地位,JPL要有自己的研究项目自己的开发计划,但NASA则要它当棋盘上的一个听候差遣的棋子。1958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美国公共法案85-568》,使NASA在1958年10月1日\n正式成立,总部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当时所有国防部管辖的非军事火箭及太空计划在总统行政命令下一起划归NASA,包括正在进行的先锋计划和探险者计划,以及美国全部科学卫星计划。原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的3个研究实验室兰利、刘易斯、艾姆斯编入NASA且都更名为研究中心,爱德华空军基地的飞行实验室改名为飞行研究中心,海军研究办公室有关先锋计划的部分划归NASA,在马里兰州组建了戈达德航天飞行研究中心。1960年6月接管冯.布劳恩领导的陆军弹道导弹局,在亨茨维尔组建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负责大型运载火箭的研究计划,尔后NASA还相继调整、组建了肯尼迪航天中心、约翰逊航天中心、太空飞行器中心。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宇宙飞船环绕地球飞行,几天后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的古巴锗罗湾登陆彻底失败,肯尼迪总统为挽回颜面而促使“阿波罗计划”迅速调整为毂人登月计划。阿波罗11号派遣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于1969年7月20日登月并于7月24日\n返回,登月后阿姆斯特朗说“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也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到1972为止共有12个宇航员成功登月。阿波罗计划耗资数十亿持续到17号,后因为预算紧缩(部分因为越南战争的高额支出),和建造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计划而结束。虽然阿波罗计划结束之后NASA的财政预算被大幅缩减,但机构内的官僚作风却没有改变,导致严重的铺张浪费,而且器械也没有保持在最佳状态,国际空间站计划也因为NASA的问题而停滞不前。1986挑战号和2003哥伦比亚号两次重大事故导致14位航天员死亡,NASA目前不考虑建造新的替补航天飞机,而是转而研发新的可代替宇宙飞船的机组探测飞行器计划奥来恩计划。NASA通过科研课题、合同、计划等形式与国防部、高等院校、工业企业的研究机构保持密切的关系,它下辖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有十几个,但科研工作80%以上委托局外各单位进行处理,研究成果以NASA出版物形式发表,出版物有《技术报告》、《技术札记》、《合同户报告》、《技术备忘录》、《技术译文》、《特殊出版物》等。目前NASA的年度预算为160亿美元,它已成为世界上所有航天和人类太空探险的先锋,在太空计划外NASA还进行长期的民用和军用航空太空研究,它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航天机构。JPL从1959开始主持了NASA第一个太空项目“巡骑兵计划”,1962起它被纳入阿波罗计划为人类登月收集数据和图像,但JPL自己不争气在1964前发射的六个飞船不是失败就是照相机失灵名符其实的全军覆没。当时宇航局有完全受自己管理和控制的研究中心唯有JPL例外,JPL几乎所有经费和设备都来自宇航局但在人事和购物政策上受加州理工约束,JPL的计划项目则必须由JPL和宇航局双方协商制定,宇航局是政府的一个部门而JPL是私营机构它处处要求避免政府的管束。JPL人员出差坐飞机头等舱住星级酒店,而与他们同级的宇航局人员则必须坐经济舱住普通旅馆,仅这一点双方就互相看不惯。JPL是宇航局无人月球和行星项目的主力,JPL的人虽然受加州理工的轻视但对宇航局及其下属也持蔑视态度,而宇航局认为尽管,JPL技术一流但它的管理混乱安全措施不力财务制度不健全,竟然有近百万美元物品找不到下落,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加州理工。1963JPL预算达到两亿多加州理工从中得到220万,占它年预算的11.8%比从学生那里收来的学费还多,这220万当中有95万是间接费用其余是管理费,间接费用中校长办公室经费的78.5%竟然由宇航局支付,一位联邦众议员也很是不满“我们花费在防务上的钱越多加州理工捞到的就越多”。当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管理三个国家实验室其总经费是2.64多亿,伯克利从中得到245万占加州大学系统年预算的0.5%,芝加哥大学管理的阿贡实验室总预算8400万,芝加哥大学从中得到130万占它年预算的1%,而加州理工几乎撒手不管坐享JPL带来的声誉和钱财,从JPL得来的钱竟然占到学校总开支的九分之一。校长杜布里奇罗列四条强词夺理的“理由”回答诘难,而加州理工在1964又提出让宇航局上调JPL的管理费和间接费用,本来即使不涨价宇航局也觉得所费很不值,此时正好借机“管理”一下加州理工的管理费,宇航局主张以年度考核的形式确定管理费数目的多少,杜布里奇知道这是一手狠着于是赶紧通知宇航局不涨价了。加州理工感觉到宇航局的敌意,万一宇航局收回JPL加州理工一时会承受不了财务上的损失,校方于是加强了对JPL的管理并对宇航局许多要求做出让步,其中包括聘请一个实验室总经理和接受宇航局年度审核并以其成绩决定管理费等等,这后一条对JPL和加州理工来说等于是接受每年一度的羞辱。但此时JPL和加州理工除了俯首称臣也实在没有选择余地,JPL巡骑兵计划前5号飞船连续发射失败,第6号飞船在1964年1月成功送上月球却发现照相机无法启动等于发射了一堆废铁,连续六次失败在美国航天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国会组成调查组得出的主要结论就是JPL拒绝接受宇航局的领导是失败最明显的原因,这实际上是各扇了JPL和加州理工一记耳光。JPL和宇航局确定新关系后,JPL从此一路顺风巡骑兵7、8、9号个个成功,接下来的“勘测者登月计划”也基本成功。JPL的问题解决了加州理工的问题来了,加州理工成了可有可无的人除了领取“工资”再就无所事事了,宇航局再次自问每年给加州理工那么多钱从中得到了什么,为了成绩评定和管理费加州理工和宇航局一直争吵到1968。这一年宇航局老局长退休新局长上任,新局长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博士,他对加州理工的态度不是那么敌视,于是宇航局与加州理工建立新关系,加州理工同意自己不仅仅是合同承包人而且是公共事业托管人,因此要主动介入参与JPL的事务,宇航局方面则表示克制自己大老板的态度对加州理工多多尊重。宇航局将JPL管理费增加四分之三达到近300万,新合同还规定在宇航局同意的前提下JPL可以寻求其它方面的资助,这为JPL重新与国防部打交道开了绿灯。杜布里奇1969当上尼克松总统的科学顾问,他的继任者布朗在任八年后到卡特政府任国防部长,JPL研制的无人宇宙飞船至今已经探测了太阳系所有大行星,比较著名的项目有伽利略木星探测任务和火星漫步任务(包括1997火星探路者任务和2003火星表面探测任务)等。8(D)哈佛转变合作态度,MIT特洛伊计划,联邦机构对社会科学项目的资助1947哈佛接受卡耐基基金会7.5万美元资助,成立哈佛第一个独立研究单位俄国研究中心,为联邦政府冷战政策服务。“中心”“研究所”在二战后美国大学泛滥成灾,大的有上百人小的只有一两人,根本没有什么标准可言。哈佛俄国研究中心还是美国大学中最早的地域研究中心,由社会关系、政府、历史、经济、法律、斯拉夫语等系教授及研究人员参加,此后密歇根大学建立了日本研究中心,耶鲁建立了东南亚研究中心,普林斯顿建立了近东研究中心,宾夕法尼亚建立了南亚研究中心。但哈佛俄国研究中心的主任在反共浪潮压力下,每当从书店购买宣传共产主义的图书时,都要通知联邦调查局。科南特对此不能容忍,宣布哈佛仅用联邦经费资助从事其结果能够公诸于众的研究,也就是不从事保密性质的军事研究,从而放弃战时与政府全力合作的政策。科南特将许多为军方服务的研究项目关闭,使哈佛在战后接受联邦科研资助款由战时第三位直线下降。其实早在1944科南特就通知海军,一旦战争结束哈佛不再继续管理海军的水下声纳实验室,它后来搬到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科南特在二战时甘当主管全国军事研究首领范.布什的副手,战后在比自己小十岁的奥本海默任主席的原子能委员会咨询委员会任职。科南特和奥本海默联手反对美国研制氢弹,不仅得罪军方惹恼杜鲁门总统,而且成了极力主张这个计划科学家们的仇敌。1950科学院选举新院长科南特被委员会提名,按常规这几乎等于“\n内定”就等全体大会通过了,但在只有200人参加的会议上,加州大学化学教授拉逖玛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教授拉莫两人提名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布朗克,结果布朗克登上宝座而科南特落选。1952对哈佛事务感到厌倦的科南特,爽快的接受了老朋友二战时盟军统帅、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刚当上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的邀请,出任驻联邦德国高级专员(相当于大使)。1953元旦科南特把他的决定通知哈佛董事会,哈佛学院院长邦迪感到老校长太掉价了,“堂堂哈佛校长仅仅去管德国?”但科南特对此并不在意。二战后自然科学的地位达到无与伦比的高度,社会科学则被讥为“软科学”,甚至是“伪科学”,国家科学基金会当时根本就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不予理睬。从战后到60年代,除了私营大基金会外,美国军事、情报、宣传机构是大规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主要扶持者,如哥伦比亚大学实用社会研究局(BureauofAppliedSocialResearch)、普林斯顿国际社会研究所(IstituteforInternationalSocialResearch)、MIT国际研究中心(CenterforInternationalStudies)等经费的大部分均来自于政府,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心(NationalOpinionResearchCenter)的后台老板实际就是美国国务院,而MIT主持的特洛伊计划(ProjectTroy)则为社会科学家与联邦政府合作建立了模式。冷战时期,热核武器的存在使孤立的军事行动引起全面战争的危险大大地增加,非军事行动如信息战、间谍战、心理战、宣传战的应用价值越来越高。特洛伊计划正是由美国国务院资助、由中央情报局CIA认为可靠的杰出社会和自然科学家参加,设计美国在全球开展冷战的策略,它要“将全国最优秀的头脑集中起来,设计出一个将美国真相送到铁幕后面的方法”。特洛伊计划是当时MIT接受的至少三个类似项目之一,它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其全套班子包括法律专家、无线电专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医学家、地理学家等,他们来自哈佛大学、MIT、马里兰大学、洛克菲勒基金会、国家标准局、贝尔实验室、兰德公司。整个计划从1950年8月开始到次年2月大致完成,它为美国与前苏联的宣传、心理、政治攻势设计了各种不同的策略,它的报告还特别指出通过对抗,相对贫穷的苏联将会花费远远高出美国的资金来与美国抗衡,使其无法全力从事经济发展。特洛伊计划中的许多建议被美国采纳,它的主要参加人后来每月的第一个周五在一起聚餐持续了15年之久。MIT的国际研究中心正是特洛伊计划的参加者、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密立根的儿子麦克斯.密立根在1952年1月创建的,其主要资助者是中央情报局和福特基金会。9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普及高等教育(A)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农业迅速发展,城市急剧扩大,电报电话广泛使用,与此同时初等和中等教育也迅速发展。公立初等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开始推行强迫义务教育,幼儿教育也开始兴起。1883霍尔在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一所儿童心理研究室,接着奥斯维哥(Oswego)运动、昆西(Quincy)运动、进步教育(ProgressiveEducation)运动对美国初、中等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都有很大的影响。进步教育运动首席代言人杜威,19世纪末在芝加哥大学创建一所实验学校,他认为学习应该从儿童的具体经验开始并使其继续扩大,因此他发表“做中学”的新教育信条,他还说“学校的宗旨是使学生适应现实生活”。20世纪初杜威在哥伦比亚大学宣传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写《民主主义和教育》一书,杜威所提倡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美国的各类教育都有很大的影响,进步教育运动则有力的促成了从幼儿、小学、初中、到高中一整套完善的教育体制,使得进入大学学习的新生有较为划一的知识文化水准。1952杜威与世长辞,1955进步教育协会宣告解散。世纪之交美国的中等教育发展迅猛,中等教育开始大众化,1900农村开始并校运动,中学改制(培养师资),中小学学习年限的6-3-3制和8-4制广为采用,教学一开始就注重实用知识,开设大量职业技术类学科。出现了普通中学、工科/农业/商业/工商业/家政等职业中学、综合中学等等,教学改革从逻辑组织向心理组织过渡,中学在升学和职业教育之间摇摆,1918美国发布《中等教育基本原则》。到1940美国中学生猛增到700万,一直迅速发展的中等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很大压力。私立两年制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1901美国第一所公立初级学院伊利诺斯州的朱丽叶初级学院(JolietJuniorCollege,网址www.jjc.edu\n)成立,它最初开设与四年制本科学院前两年普通教育相平行的课程(即转学性课程计划)。1907纽约州第一所农业和技术学院建立,从此以培养半熟练专业人员为目标,以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职业性课程计划也在初级学院发展起来。几个因素联合推动了公立两年制学院的发展,高中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教育者想把学院教育的低层次和高层次两部分分离开的愿望,提供能支付得起的在家庭附近的高中后教育的愿望,对高中后工人培训不断增加的需求及对地方社区声望的支持。初级学院多由社区兴办和管理,由于收费低廉,一般家庭的青年可以就近入学,在家食宿,毕业后又比较容易在本地就业,因此初级学院和由它发展起来的社区学院,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欢迎。此后20年两年制学院蓬勃发展,最初提供传统低层次的大学课程,20世纪30年代职业项目成为初级学院课程一个标准组成部分,到1940这样的学校有469所,在校生达23万多人。美国高校1940有1800所,在校生总数达150万(其中研究生10.57万),高校在校生占18-21岁青年比例已经达到18%。19世纪末美国高教界学习德国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正标志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始,莫里尔赠地法案通过后,公立高校才逐渐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种固定类型。由赠地大学发展来的州立大学,和由初级学院发展来的社区学院,两类公立高校的发展直接推动了美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二战后杜鲁门总统主政时期,美国民主高等教育的总统委员会提呈一份报告,提出为大多数美国人举办在家附近的由政府资助的两年制“社区学院”概念,这份报告是社区学院使命的一个转折点,它强调社区学院与其所在社区生活的密切联系,“不管社区学院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其目的是面向整个社区的教育服务,这要求社区学院有多种不同项目和功能。它当然会给社区青年提供学院教育,消除教育机会地理上和经济上的障碍,以较低的成本发现并开发个人的才能。除此之外,社区学院将作为一个活跃的成人教育中心,它将迎合与满足社区所有高中之后的教育需求。”社区学院被清楚的建立成一种综合的教育机构,它与商务和劳动力的关系被加强了。到20世纪50年代,社区学院完全从中等教育中分离出来并发展了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社区学院与四年制的学院和大学签订合同,使课程相互衔接,学生接受两年教育后可以转学到四年制学院。60年代是教育民主化的年代,人们认识到国家的人民正是它最大的资源,教育公民会使国家更加强大,1965年高等教育法案提供资金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支付得起高等教育的费用。从五十年代开始,主要由于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这两类公立高校的再次高歌猛进,使美国大学的个体和总体规模迅速扩张,至1976全美高校在校生已经有约973万人(其中研究生126万),研究生院和社区学院的学生增长速度均超过四年制本科生院。公立高校学生增长速度超过了私立高校,1970公立高校学生数目占高校总体比例已经达到73%,一些州立大学发展成包含众多分校、有学生数万甚至十数万以上的“巨型大学”,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阶段很快过渡到普及化阶段。社区学院在20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也获得迅猛发展,社区学院被叫做“人民的学院”、“民主的学院”、“开放的大门”、“机会学院”,反映了其价值及所提供的机会,许多在财力上、学习上及社会经济上身处劣势的学生可以在社区学院就读,这些学生在此前是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而许多成年人也在社区学院接受各种培训。1970纽约市立大学董事会采纳校长包克的建议,率先实行了开放招生制,中学毕业生只要申请一般都会被录取,大多数社区学院和不少州立大学相继效仿。社区学院敞开大门,不管性别、年龄、种族,任何年满18周岁高中毕业的人都可以来此学习,从各种项目中受益,它们吸引了大量的妇女、成年人、少数种族学生。1980年秋全美共有社区学院1231所其中公立学院1049所,这些社区学院它们占了高校总数的约三分之一,在校学生480万占当年美国大学生总数的40%左右。社区学院课程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课程与所在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毕业生比较容易就业,有些社区学院还成了所在社区的文化中心。80、90年代大学在校生占18~22岁适龄人口比率(即毛入学率)持续增长,1996达到80.9%。由于承担的项目、课程计划、任务日益繁多,社区学院质量提升缓慢而困难。纽约市立学院CityCollegeofNewYork,成立于1847年,现在是纽约市立大学(CityUniversityofNewYork,网址www.cuny.edu\n)系统的旗帜性学校。纽约市立大学属下有17间学院,包括11间四年制学院及6间两年制社区学院,另有一间医学院、一间法律学院及一间研究所,这二十所学院或者研究所分布于纽约市内五大区,90年代中期有超过218000学生就读。9(B)加州大学发展简史加大早期发展。19世纪40年代以前,美国人对墨西哥治下的北美中西部几乎是一无所知。1848联邦当局凭借军刀和枪炮,迫使墨西哥割让格兰德河以北的大片自然资源丰富的土地,其中包括日后的加州、犹他州、内华达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大部分。1850加利福尼亚正式加入联邦,成为合众国第31个州。由于发现金矿,加州出现历史上著名的“淘金热潮”,从而拉开美国西部开发的序幕。从1848开始,成千上万人背井离乡来到加州,寻找黄金挖掘财富。西部牛仔、酗酒和斗殴、疯狂的争夺,这块土地上到处是资本的野蛮扩张和对财富永无休止的攫取。1850加州人口92597,1870人口总数达560247。起初纽约派来大约一百名牧师和教士,到矿区和人口急剧增长的城镇布道传教,并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启蒙教育。接着一些私立学校相继设立,1853在奥克兰创办了康特拉科斯塔学园,二年后它改建成加利福尼亚学院,1865旧金山开办了托兰德医学院(加大旧金山分校前身),这几所学校大都因资金拮据筹措无门而举步维艰。南北战争后,加州新的工厂和油矿相继兴办,大型牧场和种植园毗邻相连,经济的迅猛发展急剧刺激着对专门技术和知识的需求。1866加州议会常委会决定实施《莫里尔赠地法案》,按规定得到了15万英亩土地,第二年一直苦于缺少办学资金的加利福尼亚学院,决定把该校的建筑物和土地转让给州政府以创办一所新的大学,唯一的条件是在农业矿业和机械工艺之外增开人文学科,加州议会接受了这个条件。1868年3月23日加州州长亨利海特签署同意成立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议案,第二年正式开学,首届学生38人,10名教职员被称为“微型学者团”。1873加大送走首届12名毕业生,这几个学生做出了可以彪炳加州乃至美国史册的业绩,因此被后世称为“十二使徒”。加大在奥克兰开课的同时,新校园也在旧址北向四英里远的地方不断建设中,加大的领导决定将新校园所在城区命名为“伯克利”,以纪念英国的一位先哲乔治伯克利,伯克利1729远涉重洋来到北美,希望为当地土著建立一所传播基督福音和文化知识的教育场所,但限于当时条件他的愿望没有实现。1873加大在校生搬到新校园伯克利上课,当时的一幢教学楼“南厅”一直保存至今。加大董事会(theBoardofRegents)曾想聘请GeorgeB.McClellan将军和耶鲁大学的吉尔曼教授担任校长,但都遭到拒绝,于是加大董事会选举了原加利福尼亚学院院长亨利杜兰特(HenryDurant,1870-1872在任)当第一任校长,此前校务是由约翰勒康特(JohnLeConte)以代理校长身份主持的,约翰勒康特和弟弟约瑟夫勒康特是加大最初“学者团”中的双璧,他俩吸引了不少学者到加大任教。首任校长杜兰特递交辞呈后,加大董事会向吉尔曼再次发出邀请,这一次在耶鲁难展宏图的吉尔曼欣然接受加大的聘请,到加州大学当第二任校长(1872-1875在任),在任虽短短三年,但吉尔曼对加大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吉尔曼致力于把加大建设成这样一所优秀的大学,它应该既能根植于本地为加州的发展做出贡献,又能眼界宽广用最广泛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武装自己的学生。大学的力量在于其教职员和学生,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毕业后就业的人生旅途。吉尔曼对教学和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设置了主课方案和有关讲授与使用图书方面的规定,同时制定了教师和学生的评选考核标准,他还为进一步扩大图书馆、增修讲演厅筹措了资金。吉尔曼十分重视医学教育,他任职不久就促使隔海相望的托兰德医学院成为加州大学的医学系,把医学系的学制从原本当时通行的2年必改为4年,并且详细制定的讲课纲要和辅课讲授制度。几个月后,吉尔曼又把加利福尼亚药学院并入加州大学,他还多次表示希望加大拥有一个牙医系,这个愿望在12年后得以实现。加大医学院决定招收女生,Lucy\nWanzer成为加州第一个从医学院毕业的女医生,此前伯克利的加大校园已经招收了数名女生,在当时女性社会地位还很低下,加大招收女生的做法无疑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吉尔曼为加大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他本人却经常遭到攻击和批评,他四处奔波筹集办学经费却使一些人遍生疑窦,州政府曾派调查组对吉尔曼所动用资金进行查验。吉尔曼感到缺乏信任难以继续工作下去,于是1874他向州政府递交辞呈却未获批准。在加大又干了一年吉尔曼便去巴尔的摩担任组建中的霍普金斯大学的首任校长,在那里吉尔曼把自己在加大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开创了美国研究生教育和医学教育的全新局面。崛起中的加大。加州大学的前几任校长都把吸引优秀学者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高薪聘请待遇优厚、优良的工作环境、自由开放的学术气氛、西海岸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伯克利分校从美国东北部学术重镇罗致了大批名牌教授,一批亨有国际声望的著名学者逐渐聚集在此。地质学和土壤化学家EugeneW.Hilgard1875来到加大,他一手筹办了农学院,在此5年之前加大已经设立“农学教授”讲座,专门为美国各农业研究机构的学者提供访问讲学和客座实验的机会。SamuelB.Christy1885成为加大矿冶学院院长,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设备完善的矿业实验室,他和1917就任该院院长的英国矿冶工程师FrankH.Probert,两人的努力使加大矿冶学院的声望牢固的建立起来。加大土木工程学院在20世纪初就增设水利灌溉系,这是由一直呼吁必须为消除干旱而兴修水利的著名水利学家ElwoodMead创议的,后来该系在CharlesDerleth的领导下主持设计了加州的不少水利工程,后来联邦把胡佛大坝那样的巨型水利工程的设计委托给加大土木工程学院。加大早期力量最雄厚的应该是化学系,那里人才济济硕果累累,1912物理化学家GilbertN.Lewis来此任职,他为重氢的聚合、光子理化、原子化合价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加大人文学科也有飞速发展,19世纪90年代CharlesMillsGayley创办英语系,它在美国教育界长期亨有威名。美国历史学界的边疆史派也发端于加大,从1902开始连续三任历史系主任HenryMorseStephens,HerbertE.Bolton,CharlesE.Chapman都将美国早期西部发展史和民族史作为教学和研究的重点,从而使民族发展史、地区开发史成为美国历史学界的大宗。另外,后来担任加大教育学院院长的AlexisLange1913来到加大,他是一直影响到今天的“高级学院运动”的理论之父。教育学院、商学院、行政学院的开设是加大职业教育的肇始。1891加大开办暑期课程,为中学培训物理和化学教师,中学教师培训班开办后大受欢迎,这一传统一直维持到今天。1893加大成立出版社,着重出版学术研究著作,它为激励科研开发科研做出不小的贡献。20世纪初加大新设立12个系,包括解剖学、天文学、建筑学、生物化学、家政学、家庭艺术、卫生、生理学、闪语和斯拉夫语等,原有的系也进行了调整,比如历史与政治系一分为三历史系、政治系、经济系,加大经济系在美国经济学界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初的快速发展时期,加大由惠勒(BenjaminIde\nWheeler,1899-1919在任)执掌校政,他适应发展形势,迅速使加大在规模、建筑、教材、教具等方面得到发展,使教员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自立自治从而达到个人的发展。加州大学素以学生自治著称,惠勒任内发动学生自行管理的“高年级学生作用活动”,就是让高年级学生自行组织学生会,带动和领导低年级学生,使学生的学习、课余活动及学生间交往由学生自己去主持。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的领导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解放了教授使他们能专注于学术研究。加大学生会的作用日益扩大,形成了与学校行政管理层、教员职工协会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加大的学生会成为美国学生运动中心之一。在激发学生自治的同时,惠勒四处求助募捐化缘极力促进加大的发展,他善于调理与州政府的关系,关注科研的发展和教学的改进,对图书馆、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倾注了心血。在惠勒任内加大开始向两翼发展,戴维斯设立了大学农场,里弗赛德建立了柑桔实验室,拉约拉建立了史克里普生物研究所,旧金山设置了胡帕医学研究基金会,洛杉矶创办了加大南分部。1893成立的校外分部在惠勒任内也得到飞速发展,成人教育、业余教育成为加大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大研究生部也在1914正式成立。惠勒校长的政绩有口皆碑,他的人口更是受人尊敬,他待人的平等态度,和蔼可亲的言谈举止,平易近人的工作伤风,这是加州乃至全美高校由贵族式教育转向平民教育的一条宝贵经验。1919惠勒离任,接替他的是加大政治学教授DavidPrescottBarrows,巴洛斯就任校长的重大事件是加大财务预算赤字(最初50万美元),不过一战后美国正处于一段畸形经济高速发展期,在董事会的支持下巴洛斯进一步扩张加州大学,接着加大向加州政府提出追加四百万的预算,尽管该提案以微弱少数未获得加州议会的通过,但却为几个月后以州立法形式给予加大财政援助的法案铺平了道路。惠勒上任时加大有学生2600,他卸任时人数已经增加了三倍有余,到巴洛斯离任的1923加大仅全日制学生就有14061人,超过了哥伦比亚大学,成为当时全美以至全世界最大的大学。到20年代末加大已经授予4万多个学位,它的校友已经有4位荣任加州州长,一些毕业生当选联邦议员,还有许多校友在通都大邑位据要津,这些人使加州大学的声望远播,但就学术与科研水平而言加大尚不能与美国东部著名私立大学相比。加大走向辉煌。加州人口仍然在急剧增长,不久就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的州,其中有不少海外移民滞留此地,加州大学长期受到社会需求的重压,于是它超出伯克利地区在整个加州布局开设分校,加州大学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步发展成一所以平行分校为基本体制的大学系统。1934是加大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CouncilofEducation,网址www.acenet.edu)举办了一次调查,向2000名美国著名学者征询全国高校学术状况,加大以其“杰出的”“适宜的”系科教育而跻身美国优秀大学的前列,从此公立大学身份的加州大学“正式”成为美国名牌高等学府。1930年仅39岁的斯普劳尔(RobertGordonSproul,1930-1958在任)出任加大校长,他是加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也是第一个任期超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校长,此外他还是第一个加州人出任的校长,第一个加大毕业生担任的校长。斯普劳尔是加大伯克利分校工学院的毕业生,学生时代他是一个学生运动积极分子和运动场上的健将,29岁担任加大董事会的秘书,34岁担任加大副校长和审计员,当上校长时他已经为加大服务了10年,斯普劳尔一生与加州大学紧密相连。斯普劳尔能言善辩、沉着冷静、处事有序,他上任生第一件事是推行全体制管理计划,使分散的加大几个分校紧密联结起来,对外应付分校所在地的社会需要,对内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使加大的设施、设备、教员、尤其是精神风貌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总体。斯普劳尔事必躬亲,为了分校的发展,为了分校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教学,许多年中他在加州往来奔波加大从一所管理松散的分校组合发展成一个结构较紧凑的大学系统,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各分校各有特色又浑然一体。在此基础上加大组建了“全大学教职工工会”,使各分校教员有一个统一的机构和固定的场所交流教学,交换思想,合作从事科学研究。为提高学校学术水平,斯普劳尔特别关心教师队伍建设,他为教师薪金和生活待遇大声疾呼,为科研设备和教材教具的更新到处游说斡旋,他不拘一格、广招英才,礼贤下士、延聘高手,加大教师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当时加大最有名的科学家是ErnestO.\nLawrence,劳伦斯是耶鲁的校友,1931在加大发明回旋加速器,成功利用这一设备探讨原子结构、特定分子嬗变影响和人造辐射线的形成,并将辐射有效的用于生物学和医学,从而极大的开拓了人工利用原子能的前景。劳伦斯因此1939获得诺贝尔奖,1957获得费米奖,他是加大伯克利分校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二战期间,加大所有分校都转入国防训练,每一所分校都成了一个战时科研和训练中心。成百上千的教师参加战时服务,有的投笔从戎,有的殚精竭虑投入战时科研和教学工作。当时加大认为战时训练首要项目应该是提高公民和官兵的身体素质,因此在营养学上大力开展科研,同时推动了医学和保健科学、社会科学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加大管理的洛莎拉莫斯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它被投放到日本广岛造成毁天灭地伤害的同时也加速了二战的终结,战后加大科研逐步转向和平利用原子能和原子医学方面的应用,当然并没有中止对原子武器和氢爆武器的研制。经历了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40年代的二战,美国成为西方世界的霸主,美国的一批大学发展成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群星闪耀中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极少数能与著名私立大学一较短长的公立高校,而加大整个系统的规模、教育和科研水平在全美乃至全世界都罕有匹敌,斯普劳尔任内正是加大走向辉煌的时期。加州大学,巨型大学系统。加州的人口增长速度长期是美国最快的州,加大在招生问题上承受的压力一直非常大,二战后原有大学有计划的发展受到新兴的数量众多的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的挑战,如何在保证教育水准的前提下满足大量普通民众进入大学学习的愿望?针对这一状况加州出台了两份报告,分别是1948《加州高等教育需求调查报告》和1955《加州高等教育需求的再研究报告》,随后加州制定了《1960-1975加州高等教育的主导规划》这样一份纲领性文件。1958克尔(Clark\nKerr,1958-1967在任)接替退休的斯普劳尔成为加大新一任校长,此时加大学生数已达4万6千余,而按主导规划15年后加大在校生总数将达12万人。主导规划1960获得加州议会的批准,并准许其它法人组织参加完成这一计划,在此前后加州政府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加州分别于1956、1958、1962、1964四个年份发行大量建筑债券,为加大的扩大发展筹募基金。加大明确宣告它将录取本州高中毕业生的12.5%,由于社区学院的大量开设新生质量有所提高,加大决定取消许多低级课程,并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根本性改革。加大还与加州的其它学院建立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关系,由加大授予某些专业的学位称号。1960加大在校生达5万,它大分校和研究机构占地面积扩大到数千英亩,整个事业费用一年需要3亿6千万美元。1961加大董事会制定了可预见未来的学术规划,特别强调和各分校在差异中求同的发展基调。圣迭戈分校、欧文分校、圣克鲁兹分校及下属几所新兴综合性学院相继设立,原有分校扩大传统多学科文理学院招生规模的同时增设了医、法、工程、教育、行政等专业学院,招募更多研究人员、争取更多研究项目、吸纳更多研究基金(1960-1974仅古庚海姆研究基金加大教师就获得618项),除了旧金山分校完全是医学教育外,其它分校几乎都在向各有侧重的综合性大学发展,各分校之间纵横交错联系也越来越复杂。面对实际情况,克尔校长推行他的分权和简政的政策,给每所分校更大的自主权,让分校校长取得主持分校日常工作的实际权力,减少行政人员,在学术规划上尽量把大型项目缩小并由个人承担,每所分校都可以自行招聘专业人才,教师以教学学时、学生以学分来衡量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情况,一些分校以系为教学单位、以学院为管理机构的试验性改革受到美国教育界的注视。随着科技浪潮对教育界的冲击,加州大学采取了诸多措施,在传统的学科教育组织之外设立了各类新兴学科组织,开设了大量的新兴学科课程和研究项目,并且对原有学科范围进行调整,增设了许多新的学科领域,此外学校还非常注意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仅60年代前半期加大就设立十所新学院(校),提供80个新的硕士学位课程和68个新的博士学位课程,教学人员1964达到5963人,其中有1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21名国家科学院院士,150名国家文理学院院士,加州大学的声望更高了。加大极力扩大了图书馆规模,同时为了更有效的使用全校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董事会批准了一项长远的资源使用规划,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的图书馆作为全校的主体图书馆,1963、1967、1973三次编制收藏丛书目录,其它分校按特定主题分门归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特色收藏,分校间每天都有校车往来以便图书的馆际互借,各分校相互补充联成图书网络。加大还开始向国外扩张,1962在法国波尔多设立第一个海外学习中心,此后在许多国家相继设立了数十个海外学习中心,加大的学生获得了不寻常的世界性高等教育机会。60年代加大董事会设立若干奖学金项目,对取得杰出成就、在学业上有成功希望而又需要津贴的学生提供资金援助,这项规划从一开始就包括其它州的学生乃到外国留学生,这种奖学金发放政策在当时美国公立大学中是非常少见的,1964又增设低收入家庭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项目,到60年代末加大奖学金总金额已达数百万美元。这一时期加大扩大了对地区的公益服务,一些分校相继开展地区发展问题的研究,开设都市规划、公共保健、法律、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加大卓有成效的承担了烟雾控制、水土保持、海水淡化、交通运输、航空保险、污水处理、森林保护、食物食品等有关项目的研究。加大还扩大了教育对象,推行终身教育规划,设立校外分部进行业务教学和继续教育,许多工程师、科学家、教师、工商界人士利用业余时间重返课堂更新知识或攻读更高层的学位,一个学年内多时能有超过20万人来加大注册学习。加大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大部分角落,大学的影响力大为提高,公众眼中的加州大学再也不是少数人进行专业研修的象牙塔,而是一所为公众服务、为所有人提供教育机会的大课堂。60年代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几乎所有新老大学都在迅速扩张,当时的另一个主题就是民权运动激发的学潮,加大一向是美国学生运动的中心,也是60年代大规模学生骚乱的策源地。为加大发展倾注了许多心血的克尔校长很不幸成为处理学潮不力的替罪羊,1967年1月加大董事会以14票对8票通过罢免克尔校长职务的议案,这在加大历史上尚属首次,不过7年后加大董事会授予克尔名誉校长的称号为他平了反,后任校长CharlesJ.Hitch则称他是“美国教育界的巨人之一”。学潮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各大学都扩大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加大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从1964年不足9%,增长到1973年的20%,1983年又上升到26%以上。1983学年加州大学有全日制本科生103034人,研究生38065人,加上各分部招收的各类非全日制业余学生,加大学生总数达到36万人,共提供1万余种计学分和不计学分的不同课程,这一年9所分校校区总面积达到1万3千英亩。9(C)社区学院总体情况,职业教育和服务社区21世纪初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mmunityColleges,AACC,网址http://www.aacc.nche.edu/Pages/default.aspx)统计,美国有1171所社区学院其中公立992所私立148所部落学院31所,全美有44%的大学生在社区学院就读人口为1040万,其中540万为学分制学生另外500万为非学分制学生,60%的学生超过21岁,30%的学生是少数民族,48%的学生有全职工作15%的学生有兼职工作,53.8%的学生能得到各种资助6%的学生能获得联邦政府的贷款,每个学生平均每年学杂费1518美元,每年有约45万学生拿到准学士学位,将近20万的学生能拿到两年的结业证书。社区学院学生组成多种多样,它们是教育机会的中心,开放办学,平等,提供综合的项目,基于社区的理念,对教学和终身学习的承诺,对社区和市场劳动力需求积极回应。从数量和布局分析,社区学院目前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美国各州约90%以上的居民在离家25英里以内就可以找到一所社区学院。AACC1997年一项调查显示,护士、计算机、汽车、法律等科目是目前社区学院里最受欢迎的科目。几所优秀社区学院及其网址,圣莫尼卡学院,SantaMonicaCollege,网址www.smc.edu;南内华达州社区学院,CollegeofSouthernNevada,网址www.csn.edu;奥斯丁社区学院,AustinCommunityCollege,网址www.austincc.edu\n。社区学院使命大体可以分成五类,转学教育,职业教育,一般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现在社区学院主要提供职业教育,其次是补偿教育,参加社区教育的人数也相当庞大。转学教育是社区学院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使命,因为进入四年制学院已经不是难事,参加转学教育的学生比例已经比较低了,不过许多社区学院仍然相当重视这一职能,因为转学教育是社区学院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主要标志。许多社区学院为转学教育做出很多努力,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被放在积极开发非学分和继续教育项目上,近年来它们还为中学生提供教育(多数是社会科学和人文课程)。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在社区学院所占比重最大,引导学生在工作中作出贡献,并为雇主提供有技能的工人。职业教育从一开始就存在矛盾,一方面它为高中后学生提供了获得工作技能的途径,另一方面总有这样的争论,学生在完成职业教育项目时,总是缺乏写作、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基本技能,而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另外,社区学院不断受到来自商界和政府的要求更有效工作培训项目的压力,社区学院的职业教育缺乏清晰的方向,它们的形式直接受到经济和劳动力战略的影响。一般教育项目常被认为是学生们为其他方面的一些努力的中转站,它本应该被认为是发展一个基础框架的过程,这个框架存放着来自各种渠道的知识,学会批判性思维、发展价值观、理解传统、尊重各种文化和观点,最重要的是能有效的利用知识。近年来许多社区学院开始重新重视一般教育项目,商业周刊认为有三个因素促使一般教育的复兴,一是技术的进步使大多数工作的内容得到更新,二高技能职业的工作数量增加最多,三工作的方式在变化,要求一种不断增加的能力以以融进公司的结构,在工作中与其他人交往并有效的沟通。补偿教育是为那些准备不充分的学生设置的,一项有关社区学院的研究表明,牢固基本技能的发展是公众对教育系统的一个明显的期望。补偿教育仍是争论的一个焦点,我们是否有能力确定谁应该接受补偿教育?接受哪些方面的补偿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是否存在一个社区学院不用再提供补偿教育的水平?还有一个问题,来自资源方面不断增加的压力,补偿教育的费用应该如何分担?还有人甚至建议,补偿教育不应该由社区学院负责,那些基本技能不足的人应该回到他们原来的学区去接受补偿课程,如果这样的观点变成公共政策的话,社区学院补偿教育的使命就应该被取消。社区学院的社区教育包括很宽范围的多种活动,诸如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合同培训、社区服务等等,这些课程内容和形式都多种多样,学习者可能是为了学习某种工作技能也可能纯粹是为了个人的兴趣追求。老年教育非常特殊,它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由于基金短缺,长期未受到足够重视,近年来一些社区学院开设老年学院或者相关课程,老年学生一般不收学费,不分年级,课程不计学分,需要健康护理,老年教育更多的是体现社会效益,它应该发展成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活动中心。一些学者把社区教育看作是社区学习系统与各种组织之间的一种联结,对人们的各种学习需求做出回应,社区学院未来委员会(1988)认为,“社区学院可以在社区发展的长期计划中担当领头羊的角色,它可以成为改善社区生活质量的一个焦点。”这些观点很鼓舞人心,但是目前许多州的筹款系统并没有给这些项目提供激励,因为很多人并不承认社区教育活动的一些开支。另外社区教育课程的内容有效性及其社会价值问题,经常受到人们的质疑。不管怎样,社区教育是所有学院的学习经验中最有适应力的、灵活的、积极回应的。社区学院特点。社区学院是社区的一部分,为社区发展服务是它的最高宗旨。社区学院关注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关心社区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尽量从教育服务、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提高社区民众素养等角度积极参与其中,因此社区学院的课程、系科、教学内容都经常变换更新以尽力满足社区需要。社区学院的教育资源都是社区的公共资源,图书馆、体育馆、礼堂剧场等都对社区居民开放,教师职员也大多是社区教育或其它活动的活跃分子。社区也视社区学院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与文化教育中心,不仅为社区学院提供经费,并且为学院利用资源与条件开展调研、组织教学等提供方便。社区学院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多功能,学科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不限种族、国别、年龄等的生源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区的需要,不断应用新的教育方式和工具(开设周末学院、远程教育项目等)。社区学院领导体制。社区学院由州及地方政府负责领导,各州一般设置学区,由学区选举社区学院的直接领导机构董事会,董事会成员一般是由本地公民推选的熟悉热衷教育事业的著名人士和企业家。社区学院院长负责学院的日常行政事务,负责与政府、公众、企业界、其他院校等外界机构团体组织的交流,为学校发展筹集经费是院长和另外一个主要职责。社区学院投资体制。多数民众对社区学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持肯定态度。社区学院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州政府拨款、地方税收、学生学费,三项所占比例各地有很大差别,各个时期也不一样,但总体上看州政府拨款所占比例最大,一般来说州政府资助的高一些学生的学费就低一些。另外联邦的拨款也占一定份额,但一般只有5%左右,80年代以来联邦对社区学院的直接拨款大为减少,但联邦的间接资助、贷款、合同金额增加了很多,联邦政府已经成为资助的一个主要来源。社区学院的学费一般只有公立大学的一半左右,是四年制私立大学的1/10左右,价廉利学的特点吸引了大批学习者,特别是本地社区和低收入家庭的学生,社区学院大力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许多情况下,社区学院资本建设的融资是可能的,它们纷纷在以学生为导向的服务领域进行投资,预算的75%是与学生的支出有关的,随着技术和人口特征的变化,社区学院的资金战略策划将是今后保持有效性和活力的主要因素。教学和学生管理。1实行开放招生,入学无门槛,尽力保证教学有起点(实习、按不同起点开课、建设自学助学资源中心、允许学生试听改选课程等)。2一张“菜单”选课,多种证书文凭出门,咨询、注册手续可以随时办理,电脑互联网广泛应用,24小时服务,所有信息一目了然,选课、注册十分方便。3严格质量管理,弹性时限学制。对教师工作有明确规范和要求,包括建立师生联系渠道,谈话、指导次数都有规定。对学生有出勤率等要求,达不到要求的不能参加考试。考试更严格,统一由考试中心组织,难有作弊通融机会。在坚持标准的同时,在时间上给予充分弹性,一次不过可以重修,次数不限,修得学分记入档案,长年有效。1981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2、3年内进入社区学院学习。学院不断吸引上年纪的学生,学生平均年龄在增加,兼职学生人数也在增加。有许多学生实际上已经获得学士或其它学位,他们进入社区学院出于某种兴趣或者想掌握某种技术技能。教师队伍组织与管理。社区学院教师主要职责是教学而不是搞研究,师生接触机会和时间一般比其它类型的高校要多。社区学院教师由专职、兼职两支队伍组成,兼职教师一般能占到一半以上,专职教师主要负责基础类、面广量大的课程,兼职教师主要承担专业性强、职业性强、需求量不多的课程。大量聘用兼职教师,社区学院能节省大量开支,课程的调整也变得十分自如,而且兼职教师多由现职人员中熟悉行业现状、熟悉岗位技能的人来担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社区学院对教师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办法,有人说社区学院的院长1年中有9个月在搞教师考核,另外与其它类型高校相比,女性在社区学院领导层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社区学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美国社区学院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和民主化作出重大贡献,在美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问题1,长期以来社区学院教育质量低,声誉不佳。美国中学教学质量差是长期存在的问题,而学业优秀的中学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被四年制院校录取了,面对高等院校拼命争夺生源的情况,社区学院开放招生的同时也造成生源素质过低且参差不齐,这是社区学院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许多社区学院管理制度混乱,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不严。招生规模大,学生流动性高,资源有限的社区学院很难有效的实现既定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少社区学院除了收学杂费和发放一些学习说明指南外,对学生是否按时上课、是否完成作业等教学情况很少过问。还有,各州对社区学院毕业生没有统一要求。美国是典型地方分权国家,联邦和州政府不直接管理属于地方的社区学院,而各社区学院对其毕业生或准学士学位的资格要求差异很大,经济条件好的社区学院可能对相关资格要求非常严格,而经济落后资金缺乏的社区学院(特别是黑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毕业资格要求则非常低,联邦和各州缺乏统一的对社区学院学生的最低要求,也是社区学院质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问题2,教师待遇不高流动性大。社区学院教师工作量大,据调查1986年社区学院教师每学期平均授课至少5门每周平均不少于15课时,而且社区学院班级规模要比四年制学院大许多因而教师负担很重。社区学院教师年薪明显比四年制学院低,据统计1986-1987年度美国社区学院专职教师平均年薪3.12万美元,而兼职教师年薪又仅为专职教师的一半。社区学院教师工作辛苦,年收入偏低,因而素质较好的教师纷纷离开另谋高就,社区学院教师流动性很大。稳定教师队伍,吸引高学历有才华的教师来任教,这是社区学院很难达到的目标。问题3,社区学院学生流失率很高。1970年美国社区学院在校生人数2447401人,当年获准学士学位者206023人占在校生人数的8.4%;1975社区学院在校生人数4069279人,当年获准学士学位者391454人占在校生人数的9.6%;1983年社区学院在校生人数4977975人,当年获准学士学位者481720人占在校生人数的9.67%。问题4,社区学院经费紧张,难以满足办学要求。二战后特别是60、70年代,美国社区学院数量和在校生规模急剧增加,虽然联邦、州、地方各级政府拨款数额大量增加,但还是无法满足社区学院办学需要。州和地方政府的拨款仍然是社区学院经费的最主要来源,但占总经费比例逐渐下降了。社区学院通过为当地企业和私人团体提供有偿服务争取财政支持,全美社区学院此类为社区服务所得到的经费占总经费比例,1970年为8%,1980年为7%,1992年为11%。学杂费一直是社区学院经费的重要来源,其占总经费比例1950年为9%,1965年为13%,1975年为15%,1992年增至20%。社区学院学杂费数额比以前大大增加了,70年代每个学生每年学杂费仅两三百美元,1987年接近700美元,1996上升到1500美元,虽然学杂费增加了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每年实际增长幅度并不大,90年代社区学院平均每个学生的学杂费仅占四年制学院的一半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进入社区学院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家庭年收入偏低,其中很大比例是黑人和少数民族的学生,如果各级政府不增加拨款,仅靠学杂费很难维持社区学院生存,也很难解决社区学院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10“一切向钱看”(A)斯坦福大学“生财有道”,与硅谷信息技术高科工业区搞科研需要大量的金钱,联邦政府和私营企业对大学的资助因此显得极为重要,下面看看斯坦福大学是如何施展浑身解数,拉关系、找项目、抓资金的,从而它飞速发展成“西部的哈佛”,并且带动了硅谷经济奇迹。“铁路大王”利兰.斯坦福投资铁路而成巨富,他1862出任加州第一任州长后来出任过联邦参议员,斯坦福夫妇为纪念病逝的独生爱子而创建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网址www.stanford.edu),校址在旧金山东南35英里的珀露奥脱(PoloAlto)农庄。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乔丹,从他的母校康乃尔大学和曾任职的印地安那大学(IndianaUniversity,网址www.indiana.edu)请来教师,组装了“西部的康乃尔”。斯坦福大学1887年5月14日小利兰.斯坦福19岁冥辰时奠基,1891年10月1日正式开学,该校招收女生,并且因为斯坦福夫妇“将加州的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而免收学费,当时的食宿条件也非常的好。1893年6月老斯坦福病逝后,斯坦福夫人这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垂帘听政,这期间斯坦福大学先后经历了财务危机、罗斯事件、伤寒流行、旧金山大地震、整肃校纪等等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直到赫伯特.胡佛1912进入董事会主理校务斯坦福大学才得以兴旺。斯坦福大学一位经历“罗斯(EdwardRoss)事件”而辞职的教授ArthurO.Lovejoy,到霍普金斯大学十年后对此事仍然念念不忘,他和JohnDewey在1915发起成立美国第一个全行业大学教授工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AmericanAssociationofUniversityProfessors,AAUP,网址www.aaup.org\n),AAUP目的是为了维护“学术自由”,它的成立直接导致了美国大学教授终身制的建立。胡佛和韦尔伯校长都是私有制的坚定信徒,他们反对罗斯福的“新政”,反对政府介入私立大学。可是30年代大萧条时斯坦福也发生了萧条,高贵的公主很有沦落风尘的危险。1934联邦政府开始通过大学资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包括哈佛和耶鲁在内的一百多所私立大学拒绝接受这一资助,斯坦福大学虽然从“原则”和脸面上都不想要这笔钱,可当时情况太艰难了,只好羞羞答答伸出手,这一年斯坦福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接受了联邦资助。从30年代末起联邦开始资助大学科研,许多私立大学的校长认为政府资金涌入校园是对私立大学的威胁,接受资助就意味着政府在今后对招生标准、课程设置、教授的研究方向等方面都会施加影响,斯坦福大学校长韦尔伯因此拒绝由学校出面与政府合作,与之相反,MIT校长卡尔.康普顿却在极力争取政府的科研资助。政府的资助可以不要,但科研不能不搞,不搞科研,研究生就愈来愈少,名教授愈不肯来,校友的捐肋愈不肯给,学校的声望会每况愈下,可是搞科研钱从哪里来?在联邦开始大规模资助大学科研之前,科研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个,私有企业和慈善机构。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卡耐基基金会等慈善机构的资助主要集中在尖子高校“要使高峰更高”,私有企业资助的科研以应用性、技术性产品开发为主,因此名牌大学根本不屑一顾。但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主任斯旺、电机系主任特曼却不以为工业企业服务为耻,特曼还认为MIT的声望是建立在与工业企业签订的合同之上的。这些合同可以吸引高质量的学生,并且使这些学生毕业后在著名公司就业,他们反过来会再回馈母校。尽管斯坦福大学在争取与工业界联合搞科研方面下了很大的气力,成效却不显著,参加项目的公司逐渐指手划脚,使科学家们感到受人资助与受人指使的相互关系,物理系主任在1939年底辞职时说,科学与专利就如同油和水一样根本混不到一起。斯坦福大学1939开始接受联邦科研经费,当时工程学院几有被关闭的危险。战时斯坦福大学利用一切关系极力争取联邦的研究项目,虽有成绩却很不显著,到战争快结束时,斯坦福大学总共才与NDRC和OSRD签了50余万美元的合同,排在前20名大学之外。 斯坦福大学终于认识到联邦科研经费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第四任校长特莱塞达在上任之前就组织人马讨论改革问题,他们一致看法是金钱是改变落后局面的关键。想要抓钱先要改变自己的意识,大学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而是“为社会服务”的机构。他们中的一些人预料到战后科技和工业会有长足发展,要斯坦福别再错过这次机会,特曼更认为学校应该将研究重点向应用领域转移,特别是无线电通讯、电话、电视、飞机导航系统等电子工业。特曼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电机系,导师是著名的高压电力专家莱恩,他后来又到MIT师从杰克逊和范.布什继续学习,20年代末回到斯坦福决心进行改革。二战时布什亲自选定自己的门生特曼到哈佛主持“无线电研究实验室”,主要从事干扰敌方雷达的研究,二战时这个实验室从联邦得到3100多万美元的资助。在哈佛特曼与工业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与海军研究办公室(OfficeofNaval\nResearch)发展了良好的关系。二战后财大气粗的哈佛大学拒绝为联邦政府管理大型实验室,拒绝从事保密性质的研究课题,而要将研究项目围绕着科学家展开搞“纯科学”。MIT正好相反,校长康普顿认为为军方服务未尝不可,但应该要求更加优惠的报酬做为条件,也就是在间接费用之外再加一点。MIT继续战时的做法,建立与学校相对独立的实验室,配备大批专职研究人员,他们从事几乎任何可以得到经费的项目。MIT会抓钱也会用钱,他们用部分间接费用做为补贴,使有能力获取大笔合同的教授工资高出正常工资许多,这些教授的科研合同会带来更多间接费用,其结果是“净赚”。这一做法对斯坦福来说特别有针对性,当时它的教授工资非常低,一流的科学家能走的都走了,一位院长不无悲愤的说“斯坦福以丧失有价值的人物并用便宜的货色来填补空缺而臭名远扬”。面对严峻的局面,“政府资助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妙的机会”,战时的机会已经错过,战后的机会斯坦福势在必得。特曼的目标是把斯坦福建成“西部的哈佛”,可是苦于没有那个本钱,所以他要走哈佛和MIT的折衷之路,也就是说即要无所顾忌的抓钱,又要将研究项目整合到学校的体系之内。特曼之所以能够把斯坦福全力推入与联邦政府合作的轨道,主要原因是特莱塞达校长从工业企业抓钱的政策失败了,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ResearchInstitute,它在60年代发展成美国第二大独立研究所,在学潮的压力下与斯坦福大学分离)成立两年后,不仅没赚钱反而耗去100多万。特莱塞达校长始终认为私营企业才是私立大学科研经费的“正当”来源,他1948在一次公出途中心脏病发作逝世。特曼认准微波电子和干扰技术会有大发展,他将战时在哈佛无线电研究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征集到斯坦福,这些人与军方的密切关系马上就为斯坦福拿到一个又一个合同。特曼利用在战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在华府上下奔波,在1946就与军方签订了50余万的合同,除了聘请他了解的能人外,特曼还主动征求联邦主管单位的意见,看谁有获得合同的可能马上就聘过来。1949华莱士.斯特林就任斯坦福第五任校长,斯坦福大学的真正崛起就是在他任内发生的,斯特林在任19年共筹到近3.3亿的捐赠,是他上任前斯坦福大学收到的所有捐款的十倍!1950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费开支随之膨胀,1951联邦用于科研的开支增长了两倍达15亿美元,MIT电子技术开发的经费也几乎一夜之间翻了一番,后来成立的林肯实验室主要研制防空和早期警报系统,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推动实验室则主要研制制导导弹,经费在1950-1953增长了一倍达1100万,而斯坦福大学军事电子技术科研经费在1950-1952增长了两倍达近200万美元,战争对斯坦福来说已经和机会成同义词了。这时的大学更像一个企业,预算、开支、利润、雇员,连习惯用语都企业化了,同时军方要求研究成果迅速转化成实用的武器,也使大学与企业的关系空前紧密起来。企业对斯坦福大学投以青睐,斯坦福大学自然不能亏待他们,斯坦福有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土地闭置不用不说每年还要缴纳地产税,这可不符合斯坦福的哲学。1951斯坦福大学根据特曼的建议,将其中的579英亩划出开辟为工业园,促使许多企业搬迁进来,斯坦福工业园是美国最早的工业园之一,特曼称之为“我们的秘密武器”。后来工业园里的公司给斯坦福的馈赠远远超过了他们交的地租,而斯坦福工业园的建立是闻名世界的“硅谷”诞生的最直接的契机。30年代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多数到东部地区寻求发展,特曼鼓励自己的得意第子惠莱特和派卡德在珀露奥脱创业,他俩建立了惠普公司,这个公司慢慢成了硅谷电子工业的重心,后来发展成美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之一,惠莱特和派卡德俩人给母校捐献了上亿美元。1947晶体管诞生,与电子管相比,它体积小、耗能低,并且便宜。八年后晶体管的发明人之一、1956诺贝尔奖获得者肖克莱被特曼请到斯坦福工业园,成立了“肖克莱半导体实验室”。这个公司办的不很成功,肖克莱最早雇用的12名博士中,有八人在1957离开后另起炉灶,成立公平孩子Fairchild(有人译为仙童)半导体公司,这八人后来又各奔前程且各有所成,他们之中有罗伯特.诺伊斯(Robert\nNoyce,1927-1990)和戈登.摩尔。诺耶斯是集成电路的发明人之一,1953获MIT博士学位。他的父亲是一位公理会牧师,但诺耶斯生性叛逆,大学本科时曾因“偷猪事件”被学校重罚过。由于肖克莱的家长制作风,加上折腾两年没搞出什么名堂,诺伊斯与其它7人(“叛逆的八人帮”)一同集体辞职,他挑头担任总经理将公平孩子维持了将近10年。1968年8月诺伊斯与负责研发的戈登.摩尔和工艺开发专家安迪.格罗夫一起从公平孩子辞职,三人首先去拜访莫逆之交风险资本家之王阿瑟.罗克,总共只用了五分钟就筹集了足够的创业资金250万美元,新公司很快改名为英特尔Intel。英特尔发展初期诺伊斯扮演了关键角色,奠定了公司文化,开创了没有墙壁的隔间办公室新格局,取消了管理上的等级观念。后来戈登.摩尔接替诺耶斯成了英特尔主要管理人,就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信息技术发展“摩尔定律”,近年来摩尔及其妻子投身于慈善事业,据美国《商业周刊》网站公布的2005美国“50位最慷慨慈善家”排行榜显示,这一年摩尔夫妇一不小心抢了盖茨夫妇“最大慈善家”的头衔。摩尔夫妇2007决定向加州理工和加州大学捐赠2亿美元,加上两校自筹的1亿美元用以建造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其观测直径达30米有效面积要比目前世界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大8倍以上。它被命名为“30米望远镜”,按计划其设计将于2009年3月完成,到2017才能建造完毕。安放在夏威夷的凯克天文望远镜直径为1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之一。总之公平孩子半导体公司对硅谷的发展起了至关重大的作用,有人统计说硅谷的绝大多数公司都与公平孩子半导体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到1979它总共衍生出50多家新公司。如此分裂、繁衍,使半导体、计算机工业由珀露奥脱向南漫延进入桑塔克拉拉郡的山间谷地,将一个盛产水果蔬菜的农业区变成高科技的工业区,硅谷迅速起飞。1986美国出版一本画册,介绍硅谷在电子技术、半导体、计算机不同发展时期的最重要先驱,62个人中有28人是斯坦福大学校友、教授或研究人员,占先驱总数的45%。2004谷歌搜索Google成功上市,给斯坦福带来1600万巨大收益,有人干脆把斯坦福大学戏称为硅谷最成功的一家“公司”。1953特曼建立“优先合作项目”,允许附近企业派雇员到斯坦福大学业余攻读硕士学位,除了学费外参加项目的企业还要交项目费,而企业得到的好处是参与斯坦福大学的科研活动。优先合作项目非常成功,后来特曼不得不限制每个企业派来的学生数。50年代末特曼的工程学院又建立“企业联合项目”,参加此项目的企业可以优先获得斯坦福的科研成果,当然这也都是要交钱的,这期间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院成了全国最优秀的两个工程学院之一。1954特曼被斯特林校长任命为第一副校长,把工程学院的“经验”推广到全校。特曼理想中的大学是,每名教授每年培养出一名博士,每个系、每个教授都应该依靠校外的资助自给自足,他认为能否获得校外资助是水平高低、能力大小的标志。特曼这些想法驱动了一些与军事不沾边的系也尽力攀亲,心理学系向临床心理倾斜帮助退伍军人调整退役后适应平民生活,哲学系也开讲高级逻辑、数理逻辑、集合论基础等课程。但是当时有不少系还没有搭上联邦快车,而一些天生靠吃奶生存的古典等系,水平再高能力再大也没法获得资助。一个系就像一所大学的缩影,要将它那一领域的学科尽可能包罗进来,想包罗万象不难,但想在任何方面都出人头地则几乎是不可能的。特曼知道这一点,于是提出“培养尖子”的主张,要求各系向容易得到资助的学科倾斜,逐渐摆脱那些古老的、缺少应用价值的学科,尽管它们可能极有学术价值。生物系自然历史博物馆主任梅耶斯要求填补动物分馆馆长的空档,特曼一直不批准他的请示,特曼甚至认为梅耶斯描述性的传统生物学研究没有什么价值,后来生物系干脆把这个博物馆关闭了事,并将分类学、形态学等传统学科砍掉。特曼和斯特林校长把“向钱看”当成指导原则,哪些方面可以得到资助就发展哪些方面,并促使甚至迫使各系向这些方面靠拢。斯坦福校方曾经为将政治系的人缘极好的出色教师学者西伯利赶出校门而费尽心机,因为他们认为西伯利的研究方向没有“钱途”,即带不来钱又带不来名将来只能靠学校经费生存。1959斯特林校长组织人员写成一份总结前十年成果、规划以后发展的报告,正在酝酿“挑战赠款”的福特基金会就不召自来,斯坦福大学的运气来了。1960福特基金会送给斯坦福大学2500万,唯一条件是必须自筹7500万匹配奖金。这是福特基金会“挑战赠款”计划的第一大笔款项。集资募捐如同滚雪球越到后面越容易,斯坦福大学在1961-1970一共筹到2.78亿。有了金钱万事不难,金钱可以买来质量,质量吸引金钱,良性循环,斯坦福大学在60年代教授人数、研究生规模、预算额等都迅速增长。特曼和斯特林终于将斯坦福大学改造成依靠联邦政府和私营企业资助的外向型研究性大学,迎来美国大学60年代所谓的“黄金岁月”,黄金岁月后斯坦福大学成了数一数二的联邦科研资金吸收大户。斯坦福大学1957只有五个系排在美国大学前十名以内,1964有18个系进入前十,1969再进一步有16个系进入前五,1977由卡耐基基金会资助的4000余名大学教师参与的大规模调查显示,斯坦福大学在商、医、法、工程和教育五个职业教育领域综合名次超过哈佛成为第一。\n10(B)耶鲁回归教育付出代价,与其“管理学院”的崛起振兴物理系力所不能及。二战时耶鲁和斯坦福都没有获得大宗政府研究合同,但耶鲁的学术地位似乎没受到多大影响,1946美国大学联合会评定各大学科系结果耶鲁总成绩第一,可仔细分析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耶鲁名列前茅的系多是些影响不太的人文学科,比如人类学、艺术、地质、德语、语言、东方研究、哲学等,而影响巨大的物理、化学、经济学等系的排名则比较落后。这种状况的产生实际源于耶鲁领导班子对大学发展方向的认识,塞莫尔校长要耶鲁重新回到以教学为主的老路上,他认为医学院主要根据研究成果而不是教学质量给教授晋级“非常可悲”,当时耶鲁科学学院教授的教学量与社会、人文学科的教授相当,比其它研究性大学的教授高出很多,另一方面耶鲁本科生中科学专业的学生只占学生总数10%左右,是同类学校的一半。著名物理学家劳伦斯1925博士毕业后留在耶鲁任教,后来去了加州大学,他对耶鲁就没有一丝留恋,虽然在这里他认识了未来的妻子耶鲁医学院院长的女儿,他说“我在加州大学的重要性是我在耶鲁多少年之后也无法企及的”,在加州大学几年劳伦斯就做出了争取到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1940耶鲁决定聘请一位明星级物理学家来振兴物理系,恰逢诺贝尔奖得主戴贝刚移民美国,可耶鲁开价太底,结果戴贝留存了康乃尔大学。1947耶鲁物理系从威斯康星大学挖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布雷特,他带来五个海军研究办公室资助的研究项目,而耶鲁物理系全年才有六个联邦资助的项目。1952耶鲁与原子能委员会签订一个建立线性电子加速器的合同,并商讨建立重离子加速器事宜,为扩充物理系耶鲁冻结了这一年的教授晋级。可到1957的一个全国排名,耶鲁物理系被排在前十名之外,仅强于地理系,这时物理系每年有上百万研究资助,学校花了血本扶持但水涨船高,耶鲁还是跟不上趟。耶鲁终于知道拼狠斗勇不是办法,于是成立一个委员会评估在科学方面努力的效果,结论是虽然物理系需要更多教授,但耶鲁也不能偏废其它学科,委员会建议将财力物力用在能使自己出人头地的领域。与物理系靠聘请大明星科学家的做法不同,耶鲁经济系则采取发现培养聘用有前途年轻经济学家的途径,战后不久经济系聘请的五名助理或副教授后来成了本系主角。50年代初经济系接受捐赠建立几个奖学金使它能招收一流研究生,同时增聘五名教授。1955一个著名定量经济学研究机构Cowles\nCommission从芝加哥搬到耶鲁,1957耶鲁经济系终于打破哈佛、芝加哥、哥伦比亚这个铁三角跻身第三名。整个50年代耶鲁校长是格里斯沃尔德,他是典型耶鲁校长,传统、守旧、执着,他认为大学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而对学生的教育应以普通教育为主,研究项目也应该围绕这个中心进行,那些应用、服务项目不应当在大学有立足之地。耶鲁于是取缔“研究所”之类的研究机构,著名的“国际研究所”就被格里斯沃尔德挤到普林斯顿去了,这个研究所是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在全国有很高的声望,别的大学为了抢到它可能会打破头,耶鲁却要把它驱逐出境,人们大惑不解,洛克菲勒基金会社会科学部的负责人称耶鲁的行为“令人惊叹”,一位普林斯顿的教授则不礼貌的称之为“愚蠢”。不仅如此,格里斯沃尔德还将护士学院、教育系关闭,还将工程系改造成文理学院的一个系,现在工程系是耶鲁最弱的一个系,排名在50位之外。“教育赤字”和财务赤字。60年代后期美国的大学普通经历一场财务危机,当时联邦对大学资助的“黄金岁月”接近尾声,私人捐赠也在减少。70年代初经济危机,股票市场萧条,大学储备基金赚不到钱,而“黄金岁月”时大学规模过分扩张,教授数量大增他们的薪水每年递增,还有行政机构等各方面的费用丝毫没有减少的苗头,即使最富裕的大学也开始出现赤字,这段时间也是耶鲁历史上最困难的经历之一。1963上任的校长布鲁斯特尔,本想集中财力解决他所谓的“教育赤字”问题,可是财务危机开始在全国高校蔓延,耶鲁除了提高学费,还设计一个起初被誉为“充满想象力”的储备基金投资理财计划。谁知人算不如天算,股票市场衰退而后萧条,耶鲁也出现赤字了,1970年达175万,次年达257万,至此“教育赤字”的重要性降到零点,而财务赤字成了生死存亡的问题。几年前著名的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ofPittsburgh,成立于1787,网址www.pitt.edu)就是从区区几百万美元的赤字走到濒临破产的边缘,1966被州政府接收改为公立大学,殷鉴不远不可不加小心。为了缓解财务危机,同时也是迫于女权运动压力,耶鲁1969与普林斯顿同时开始招收女生,耶鲁原想建立一个附属的女子学院,它的目标是把著名的薇莎女子学院娶进门,但被对方拒绝了。招收女生可以增加学费收入,又能吸引保留优秀男生,另外“黄金岁月”扩充的教师队伍由于研究项目减少、研究生数量下降正有空转之虞,兴旧利废好处多多何乐不为?开源节流,耶鲁另一方面开始紧缩政策,1970年75名教师离校空缺没有填补,1971学术开支减少10%,其后两年再减少10%,1970-1974耶鲁财务支出增长3170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减少1.4%,其中一半用于长薪水,另外一半用于水电保险办公等日常支出,财务赤字得到控制耶鲁可以喘一口气了。1951耶鲁250年校庆时《时代》周刊发表文章,除了一些好听的话外它还写道“有意无意地耶鲁在传统上等待他人的领导,观察先驱者踏出的道路,然后再选择中间路线,因此它的进展不是很快……。如果说它没有开拓出几个新领域的话,它至少还在紧紧的把握古老坚实的原则,耶鲁从它一出世就是保守主义的杰作。”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说:“难怪所有的美国人都喜爱耶鲁,在这里美国的传统坚固,美国的本能完整,而且年轻人在这里被训练、制造得急于为保持美国的生活方式而斗争。”异军突起,耶鲁管理学院。1974-1977耶鲁开展一个目标为3.7亿的筹款大战,迫于强大校友势力要求母校步入红尘跟上时代步伐发展职业教育的压力,耶鲁在1976建立了组织与管理学院(SchoolofOrganizationandManagement,SOM)。为了办出特色,也是为了与只培养私营企业管理人才的传统商学院划清界限,耶鲁SOM将自己的宗旨定位为培养公共和非牟利组织的管理人才,所以它的性质介乎哈佛的商学院与政府学院之间。耶鲁SOM羞羞答答掀起盖头,它不叫商学院(BusinessSchool),授予的学位也不叫MBA而是标新立异为MPPM(MasterinPublicandPrivateManagement)。如此铜臭气确实少了,可在强手如林的美国商学院中,办得过晚的耶鲁SOM,其独树一帜的举措实在有些立意太高不切实际。在耶鲁SOM开办的头二十年里,它显得不伦不类,靠着耶鲁的金字招牌勉强算是二流商学院。SOM培养出来的学生两头不讨好,在商界他们被视为缺乏必要的商业训练,难以应付激烈无情的市场竞争,而到了非营利部门则被视为铜臭气太浓,80年代有的人甚至把SOM戏称为“胡组织乱管理学院”。到了90年代耶鲁下决心改变SOM落后局面,1994它去掉“组织”一词改名为“管理学院”(SchoolofManagement),英文缩写仍然是SOM,1996耶鲁校长列文(RichardLevin)下了最后通牒“SOM要么成为一流的学校,要么就不要这样苟延残喘。”薛涌所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直话直说的政治》,此书中有部分涉及耶鲁管理学院的崛起,据其所说,1995被耶鲁校方任命为第8任院长的卡坦(JeffreyE.Garten)改变了SOM的命运。卡坦在克林顿政府中曾出任负责国际贸易的商业部副部长,并且是一位在华尔街从事国际投资的银行家,他首先把SOM的学位从古怪的MPPM改成传统的商学院学位MBA。他强调:“我们是响当当、硬碰硬的商学院,97%的毕业生都要进入商业界。不过我们依旧与众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来会在某个时期服务于公共与非营利机构,我们会为他们向这方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我们要为未来的企业界和社会两方面培养领袖。”卡坦要SOM先加强学生的基本商业技能训练,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发展自己的特点。本着这一精神,卡坦主持了对课程的全面修整,重点加强会计、市场、金融、战略、管理等几个传统基础课程。同时招兵买马,加强师资力量,几年内SOM的师资力量扩大了42%,实力大增。有9位资深教授离开哈佛、康乃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这样的一流商学院而加盟SOM。从哈佛挖来的大名鼎鼎的Florencio\nLopezdeSilanes说,他之所以决定离开哈佛拒绝其他名校许诺的教职而来到耶鲁,主要是SOM已经是美国商学院中的“五大顶尖学校”之一,SOM的师资已足以和哈佛、斯坦福抗衡。GeneralGeorgeRogersClark讲座教授DickWittink在康乃尔干了17年后也加盟SOM,理由是耶鲁的综合优势和SOM对研究的重视。在耶鲁校方的大力支持下,SOM于1998创建“领袖论坛”(LeadersForum),把企业界的领袖人物请到校园里来。1999再创“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CenterforFinance),从事环球金融业务的研究,并建立经济与市场的数据库。2001又成立了一个有150万美元资金的由学生经营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以在当地进行投资;同时还成立了一个ChiefExecutiveLeadershipInstitute,集思想库和教育中心为一体,使世界企业界领袖可以交流心得。2002世界银行的总裁JimWolfensohn参与创办了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CorporateGovernance,隶属于“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机构将与耶鲁法学院和由墨西哥前总统Zedillo(耶鲁毕业生)领衔的耶鲁“全球化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世界范围内的企业规制(CorporateGovernance),这样的机构只有很少几个商学院才有。耶鲁位于康州的小城纽黑文,距纽约要开车两个多小时,读文学、历史是个世外桃源,学经营管理未免离生意场太远,妨碍学生和世界金融中心、企业界领袖的接触。然而有了上述的项目,SOM一下成了企业界的一个思想中心,企业界领袖出入频繁,使学生眼界大开。不过卡坦并不满足于此。他首创了SOM巡游团(SOMontheRoad),亲自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不仅让学生开眼界,同时也把学生推荐给外部世界。1998他带领一小组学生访问华尔街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以向学生展示华尔街的幕后运行,在交易所转了一上午后,他们得以和证券交易所的主席RichardGrasso共进午餐。以惜时如金著称的Grasso与这些学生聊得过于高兴,以至让一位外国的财政部长等了他半个小时,最后所有的学生都从Grasso那里拿到一份工作。这一午餐被视为SOM历史上的转折点,尚未形成传统、没有显赫校友提携的SOM毕业生,终于引起了企业界的重视。SOM在美国商学院中的排名也扶摇直上。比如在2001年4月《华尔街日报》的排名中,SOM名列第三,竟超过了显赫的哈佛商学院好几位,《华尔街日报》的排名主要体现毕业生雇主的意见,这种“老板意见”可以说与学生的前途最为相关。在2001年Forbes的排名中,SOM排第6名,Forbes的排名反映的是受雇者的意见,即那些商学院的毕业生工作以后对自己上商学院的教育投资回报的评价。《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则是综合性的,从考试成绩、师资力量、学校声誉到课堂规模等等无不算分,牵制因素甚多,因而一般学校进了这个排名后,位置很难大幅度移动,但SOM在1996作为第19名的学校,2001跳到第12名,上升潜力仍然很大。盛名之下进SOM变得越来越难了,1995申请SOM硕士学位课程的人只有1400,32%的申请者被录取,到2000申请者多达2446录取率则降至17%。同期来SOM招募雇员的企业增加了60%,2000年21%的SOM毕业生就职于咨询公司,39%就职于金融机构,25%投身于IT产业,13%进入制造业,2%服务于非营利机构或公共领域。在传统的商业领域站稳了脚跟,SOM也进而能够保持和发扬自己的特色。SOM建校的哲学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生意,还要教他们如何服务于社会。这一理想在刚起步的小学校会显得大而无当,但如今SOM已经是个一流名校,自然有权威在商学院的教育上发出不同的声音。SOM由于其强调社会公益高于企业赢利的哲学,曾被称为“反商业学院”(Antibusinessschool)。但在当今的后安然时代,这种强调企业运营中社会公益的信条正可谓生逢其时。用管理学与经济学讲座教授SharonOster的话来说,“社会企业观”或“社会经营观”(socialentrepreneurship)是SOM的立足之本。根据SOM的哲学,所谓公共、私营、非营利机构之间的界限是人为的虚假概念,而SOM的教育就是要打破这些传统的界限。卡坦院长强调:\nSOM的长处是在于训练学生理解“企业经营的人性的一面”,即“如何领导,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组织自己的班子和团队,以及如何评估结果”。一句话,企业的领袖同时也是社会的领袖。因而学生不仅要理解企业,更要理解社会。像SOM的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CorporateGovernance,就是致力于研究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企业运行的基本游戏规则,以及如何规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SOM利用耶鲁大学固有的人文学科优势,借花献佛,突出多学科的训练。领导“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与管理讲座教授WilliamGoetzmann指出,他的中心的成员许多来自耶鲁法学院、经济系、历史系、心理系和人类学系。而上述院系都具有美国超一流的水平。SOM为鼓励学生利用耶鲁的这些优势,容许学生在SOM之外的耶鲁各院系选四分之一的课程,并和耶鲁医学院、法学院、护士学院、神学院、戏剧学院、林学院(包括环境科学)等建立了一系列联合学位课程。比如最近SOM的管理与环境联合学位,被AspenInstitute和theWorldResourceInstitute出版的BeyondCreyPrinstripes2001: PreparingMBAsforSocialandEnvironmentStewardship评为最优秀的课程之一。这种“社会经营”的理念,使SOM把经营意识扩散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领域,站在了开拓经营思想的前沿。比如最近耶鲁的一位应届毕业生刚接到伦敦的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创建于1826,网址www.ucl.ac.uk,是伦敦大学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学院)艺术史系博士课程的录取通知,但她突然改变计划,明年将到SOM就读同时不放弃自己艺术史的博士梦,她在读第一年商学院的同时将继续艺术史博士课程的研究。这位学生的志趣是当一位博物馆馆长。目前的博物馆产业正急需既有经营管理背景又有艺术史训练的人才,于是她破天荒地在两个大学同时攻读学位。除了利用耶鲁的人文优势外,SOM还严守耶鲁的另一传统,小而精。在美国精英教育界,有一句老话:“耶鲁的教育,哈佛的文凭。”其底蕴是: 哈佛规模庞大,名声在外,但教育还是耶鲁的好。由于规模小,师生、同学之间容易接近,有一种社区精神。一些耶鲁师生提起哈佛就耸耸肩说:那里有许多诺贝尔奖得主,但和学生有何关系?你反正永远见不到他们,而在耶鲁你多了不起也得给本科生上课。这些虽是门户之见,却多少反映了耶鲁的特点。据说哈佛法学院因长年被耶鲁法学院压一头,后来花钱请人评估,如何才能取耶鲁而代之,结果评估的结论是:缩小规模!哈佛法学院的学生总数几乎是耶鲁法学院的三倍,有人称一旦跨进耶鲁法学院的门就一辈子不用愁,但进了哈佛法学院只有名次进了前三分之一才敢说这话,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多招那三分之二愁眉苦脸的人呢?\n10(C)“贪婪的十年”,专利权官司,与生命科技革命的开端哈佛开先例,谋利而未果。基因工程在美国商业化始于1976,当时哈佛MBA斯旺逊是花旗银行投资分析师,他对基因工程发生兴趣决定在这方面创业,他找到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分子生物学家赫伯特.鲍耶尔(他与斯坦福大学的寇汉共同发明质料载体),两人各出资500美元成立“遗传技术”公司,斯旺逊又通过以前的关系为这家公司找到大资本家当后台。这家公司在1980年成为美国首家主要生物技术上市公司,100万上市股票在第一天的20分钟内从35美元狂飙到89美元,斯旺逊和鲍耶尔一个上午每人在账面上赚了8200万。1974哈佛医学院与蒙山督公司签署一份协议,蒙山督公司12年内出资2350万供哈佛医学院的两位教授从事研究,教授的发明和发现将由蒙山督公司获得全球独家许可进行商业化开发,这一合作为80年代美国大学与企业界联合开创了先例,此前哈佛的政策是医疗和卫生方面的发明专利将捐献给公众不申请其它方面的专例,这个合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打破了研究计划由同行评审的惯例。1975哈佛颁布新专利政策,使资助研究的企业可以从专利许可中获得投资回报。1981哈佛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麻省总医院,与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德国的赫希斯特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这是美国第一项大规模生物技术合同,其期限长达十年,涉及金额高达7000万美元。这个合同惊动了国会,时任联邦众议员的戈尔为美国纳税人鸣不平,过去20年联邦每年投入二三千万,到头来却让外国公司获得独家专利。据说赫希斯特公司之所以投下巨款,是为了笼络一位名叫霍华德.古德曼的科学家,他原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1977在世界上首先克隆了胰岛素基因,接着又克隆了生长素和乙肝表面抗体基因,这些成果具有市场开发的巨大潜力,古德曼因此成为众多大学、研究机构和生物技术公司追求的目标。古德曼1977成为赫希斯特的顾问,1980他从该公司得到一笔资助要建立一个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对此项目似乎不太热心,古德曼一气之下横越北美大陆来到东海岸的麻省总医院,他把赫希斯特的资金也带来了。按照协议约定,赫希斯特公司在麻省总医院另建一个系,这个系的科学家完全从事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先交公司审查,所获专利虽由医院拥有但公司将享有独家许可。麻省总医院虽是哈佛附属医院,但它财务上是独立的而且行政上也不受哈佛控制,它与赫希斯特的合作根本没有让哈佛参与。80年代美国最高学府、许多最有成就的科学家都被卷入贪婪的漩涡,哈佛的一位教授发明了一种通过基因工程手段使细菌表达异源蛋白质的方法,但他对赚钱不感兴趣,哈佛的专利办公室几经劝说才使这位教授申请了专利。1979通用电器的一个子公司要用50万买这个专利,但此时哈佛想挣大钱,它准备和投资公司合开一个公司,哈佛出教授、专利和设备,投资公司出钱并负责推销。但这一想法遭到哈佛教授、学生、校友、媒体和社会其它方面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如果哈佛带头从事赢利性商业行为,将会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与企业界的直接竞争。哈佛教授吉尔伯特是1980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因发明用化学方法分析基因序列而成名,后来参与建立生物技术公司。吉尔伯特下海不下岗,在哈佛自己的办公室处理自己公司的事务,此事曝光后被迫辞职。不过几年后吉尔伯特厌倦了商海沉浮,又回到哈佛继续当教授了。《纽约时报》一篇社论问道,这一追钱逐利的行为是否有止境?法学院为什么不能办律师事务所?商学院为什么不能办咨询公司?工程学院为什么不能办建筑公司?这篇社论告诫说,大学在逐利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学术灵魂给丢掉。连自己是一家公司创办人之一的戴维.\n巴尔的摩也说,大学必须将投资政策与学术政策分开。哈佛在强大反对声浪下,被迫放弃开办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司计划,波克校长在1981年度报告中指出,大学在技术转让中的合理作用应该是咨询、与企业联合、专利许可证、研究协议等,而不是与自己的教授开办新的企业。与计算机、集成电路、微电子工业发展道路不同,当生物技术工业突然出现时,几乎所有的分子生物学家都在大学,一位生物技术公司的总裁在80年代初说,如果要点出当今最优秀的25名分子生物学家的话,他们全部都在大学或研究院工作。最初的基因工程公司全部由教授创建,80年代初MIT生物系至少有15名教授是不同生物技术公司的股东,教授成了真正的老板,他要剥削的最直接对象就是他手下的研究生和博士后。MIT怀特海德研究所的建立,开创了高校和外界合作的新关系。富豪爱德温.怀特海德70年代初为创建一个研究所而与几所名牌大学联系,1974开始他与杜克大学谈判了三年,最终因其对研究所要求的控制权力太大而告吹。怀特海德后来结识在MIT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戴维.巴尔的摩,巴尔的摩特别强调这个研究所一定要依附于一所主要大学。怀特海德1980开始与MIT谈判,考虑到这个新研究所会使MIT校方的生物科学在一夜之间变成巨人,加上巴尔的摩的极力敦促,1981年MIT召开的教授会议最终通过了建立研究所的决议。其条款要点除了怀特海德巨额捐赠外,还包括研究所有权自行任命教授,辖下20名教授的工资由研究所支付,他们享有MIT生物系教授的一切权利,可以使用MIT对其教授开放的所有设施,但是他们做出的发明和智力产权由研究所拥有。实际上,怀特海德研究所只与MIT保持着名义上的联系,在行政方面几乎完全不容MIT干预。美国私立大学最喜欢标榜自己的独立性,独立于政府,独立于金钱,独立于各方势力,怀特海德之所以与其它诸多大学谈不拢,主要原因就是涉及到学校的主权问题。MIT则不顾这些,以为自己又为美国大学与外界的合作闯出了新路。芝加哥大学校长格雷对MIT这一合作模式非常不满,公开批评说它将使传统的大学教授任命程序变质,舆论界则认为MIT为了金钱把自己卖了出去。MIT的一位教授在《国家》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出卖大学”,这位教授后来没能得到终生教职,与MIT打了五六年的官司。现在怀特海德研究所每年有3000万美元的经费,其中三分之二来自联邦政府,五分之一来自怀特海德基金的投资收入,它的“怀特海德学者”项目是高级博士后研究项目,从这个项目走出的研究人员个个都成了美国大学的科研机构有影响的科学家。怀特海德研究所90年代中期有14名“成员”教授,300多名研究人员,500多名职员。霍普金斯大学专利权官司。对美国大学来说,专利收入虽然所占比重不大,但它属于细水流长,一旦碰上好运,财富就可以在几十年内源源不断涌入校园,所以尽管申请专利费用庞大,学校当局也往往在所不惜。1982-1996美国大学共获16603个专利,其中加州大学系统九个分校最多共获1320个专利,其次是MIT它获得1216个专利,第三是斯坦福大学获692个。1997美国前132所大学获得专利总共为2239个,这些大学当年专利收入总和为4.83亿,按1997专利收入排名加州大学系统九个分校列第一为6128万美元(当年获专利206个),第二名是哥伦比亚大学专利收入为46105192(当年获专利43个),第三是斯坦福大学34014000(当年获专利64个),MIT虽然1997获专利个数居第二位134个但是当年专利带来的收入列第5位为19860549。因为专利美国著名大学有时会官司缠身,比如加州大学系统从1990起与一家制药公司打官司,控告对方侵犯它的胰岛素专利权,1995联邦法官判决说加州大学这个1984的专利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加州大学不仅榆了官司还丢了人,两年后上诉法庭联邦法官的判决书仍然认定制药公司没有侵权,打了七年官司加州大学的律师费就达1200多万。与加州大学相比霍普金斯应该感到庆幸。1981年5月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教授西纹研制出一种能从骨髓和血液中鉴别分离干细胞的抗体,这项发明对治疗癌症有很大应用价值,经过几年深入研究后西纹鉴定出抗体是与干细胞表面一种抗原相结合的,这种抗原被命名为CD-34。霍普金斯大学1984年2月为这项发明申请了专利,并把独家许可权卖给贝克顿公司,西纹这年6月将研究结果发表出来,申请的这方面的四项专利从1987陆续获得批准,它们包括的范围很广,凡是识别CD-34抗原的抗体统统属于西纹的发明专利。但是1984西纹研究结果发表后不久,华盛顿的一家研究机构也制成能识别CD-34的抗体,1989华盛顿州成立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职业细胞公司,它从那家研究所得到许可证要利用这项技术研制仪器,以便从血液和骨髓中分离干细胞供临床治疗之用。1990贝克顿公司将专利许可权以125万的价格,卖给美国医药行业的大公司巴克斯塔公司(BaxterHealthcareCorp.)外加从销售额中提成。巴克斯塔公司财大气粗,声称职业细胞公司侵犯干细胞的专利权,要它交纳75万并要提成销售额的8%。职业细胞公司嫌条件太苛刻,于1992年4月到华盛顿地区的联邦法院控告巴克斯塔公司和贝克顿公司,说它们搞托拉斯实行不公平竞争,并控告这两家公司使西纹的发明得不到应用以图暴利。一年半后华盛顿地区联邦法院以霍普金斯大学在它的辖区之外为由,拒绝审理职业细胞公司的投诉。很快轮到职业细胞公司当被告了,霍普金斯大学贝克顿公司和巴克斯塔公司联合起来,于1994年3月到特拉华地区联邦法院控告职业细胞公司侵犯专利权。过了一年多联邦法院陪审团判决霍普金斯的干细胞专利无效,结果职业细胞公司大获全胜,不过又过了一年联邦法院的一位法官推翻了原来的判决,重新确定干细胞专利有效而职业细胞公司侵权,并要求陪审团重新审理但内容是确定职业细胞是否有意侵权好以此为根据来决定罚款数额。这个案子不仅是法律事件而且是公关大战,职业细胞公司创建人是一个患有淋巴肿瘤的癌症患者,他在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网址\nwww.washington.edu)的医院用自己公司生产的设备“清洗”血液除去癌细胞的效果颇佳,这对癌症患者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事。美国的报纸杂志电视均对这一事件给予报道,同时职业细胞公司还花重金请来著名公关公司为自己造声势,一时间霍普金斯大学很是难堪好像它只是为了出卖专利根本不考虑科学发明能否早日为人类造福,霍普金斯大学在那两家公司的资助下也请来公关公司以扶正自己的形象,校方给学校教职员工发出通知申明学校立场要全校上下统一口径。1997年3月职业细胞公司又出奇招,它要求联邦政府出面干预此案,理由是霍普金斯大学的这项发明受联邦政府的资助,根据联邦1980贝尔-杜尔法案(Bayh-DoleAct),受到联邦资助的研究人员可以申请并拥有从该研究中获得的专利,但对关系到国民健康事业的发明联邦政府有权介入以防一些公司囤积炒卖专利权牟取暴利,尽管该法案起草人之一有“技术转让之父”称号的前联邦参议员贝尔担当职业细胞公司的律师,但国家卫生研究院最终决定不介入此案。联邦法院1997年7月认定职业细胞公司故意侵犯专利权,要它赔偿对方720万,霍普金斯大学可以得到其中的三分之一,职业细胞的上诉于1998年9月被驳回,10月这家公司宣布破产。持续五六年的官司结束了,霍普金斯大学打胜了,但它仅律师费就耗去900多万!职业细胞公司生产的干细胞分离器,是第一个得到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同类产品,巴克斯塔公司的产品尚在临床试验阶段根本不许投入市场,癌症病人只有耐心等待。据巴克斯塔公司估计这项技术很可能在今后几年内达到上亿美元产值,而霍普金斯大学每年只能从贝克顿公司得到十万,一项靠纳税人的钱得出的能够造福人类的发明只富了几个律师和一两家公司,这道理到底要怎样讲?11最有权势的校友(A)威尔逊总统和普林斯顿大学,食堂俱乐部伍德罗.威尔逊在普林斯顿读本科,在弗吉尼亚大学学法律,1885从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国会政府》使他一举成名,1890威尔逊回到普林斯顿成了最受欢迎的教授,在150校庆时做了著名的“为国家服务”(PrincetonintheNation's\nService)的演讲。1902威尔逊出任普林斯顿第一位非神职人员校长,其前任巴顿是长老会内部保守势力的代表,被一位教授称为“糟糕到奇妙程度”的管理者。威尔逊主持的一个委员会提出报告指出,巴顿的管理没有效率不符合职业要求,普林斯顿学生们对学习毫不在意有失学者准则。校董事会于是在1902决定成立一个由董事和教授组成的执行委员会以接管校长的部分职权,巴顿极力反对最后愤而辞职,董事会待他不薄给了他相当于六年的薪水。威尔逊上任后改革课程设置,开设荣誉课程,并且建立了导师制。威尔逊反对哈佛的全面选修,而是允许学生从二年级逐渐有选择课程的自由,他的改革计划使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向自己所选专业侧重,成绩好的毕业班学生可以用学术论文顶替一门课,这是普林斯顿规定毕业论文的开端。威尔逊最著名的改革措施是建立导师制,也就是学生在高年级时由一些年轻的学有所成的“导师”(实际上是辅导员)指导学习开展小组讨论和独立学习,这个头衔在1925被取消,辅导的任务则由各系的教师担任。威尔逊还引进德国式的学术报告seminar,也就是研究班讨论会,由一个人做一个读书或研究报告,然后听众提出问题,报告人或者其他听众解答。教学方面的改革在校友们的大力支持下基本达到了目标,这些措施拉近学生和教授间的距离促进相互交流,但是威尔逊要改变学生生活的“四合院计划”却失败了。普林斯顿食堂俱乐部起源于19世纪中叶,当时学生数量增多,而学校食堂的伙食极差,学生多次抗议闹事后,学校被迫允许他们到校外就餐。1879一群自称“常春藤俱乐部”的学生获得许可,正式登记注册为法人团体,并建成了自己的建筑。此后其他学生群起而效之建立了更多的这类俱乐部,除了吃饭俱乐部几乎成了学生们课余活动的中心。后来各俱乐部开始有选择性的吸收新会员,使本来就有贵族化倾向的普林斯顿,在贵族中还要再分成三六九等。威尔逊任校长时三分之二的高年级学生属于这些俱乐部,因此没有入选的学生被威尔逊称为“悲惨的三分之一”。威尔逊对此非常不满,想将食堂俱乐部拆散,把学生分配到几座供给食宿的四合式建筑物里面,实际上就是英国牛津剑桥式的住宿学院。1907威尔逊向董事会提议将本科生分在四个“四合院”内,每院配有单身教授当主管和辅导员,整个计划耗资200万,当时芝加哥大学也在酝酿住宿学院计划的实施,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普林斯顿的四合院计划与课程没有联系。可是普林斯顿的势力强大的校友们对食堂俱乐部太有感情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使四合院计划最终流产。1917克利夫兰总统的儿子曾领导学生拒绝加入食堂俱乐部得到很大反响,但因美国参加一战而不了了之,二三十年代威尔逊提出的英式住宿学院的想法却在哈佛和耶鲁得以实现。80年代普林斯顿借助校友的巨大财力,终于落实了住宿学院计划,建成五所住宿学院,与食堂俱乐部和平共处。普林斯顿的五个住宿学院现在以一二年级学生为主,高年级学生多数还是选择搬走,以便在食堂俱乐部就餐。这些食堂俱乐部全在同一条街上,即有厨师又有侍者建筑装修相当豪华,里面除了吃饭还有游戏室、计算机室和集会场所,12个俱乐部有5个选择性吸收新会员,其它7个抽签决定。每个俱乐部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注重体育,有的偏爱艺术,周末聚会舞会等多数由这些俱乐部主持,“在普林斯顿周末从星期四就开始了”。威尔逊除了四合院计划受阻外,还因研究生院的院址问题与研究生院的院长魏斯特发生分歧,结果院长战胜了校长。普林斯顿1877建立研究生系,1900正式成立研究生院,首任院长叫魏斯特。研究生院要建造研究生自己的住宿学院,由大建筑师莱姆设计,这是美国第一座专门用于研究生宿舍的建筑,而魏斯特因为院址一事与威尔逊打得不可开交。威尔逊要将研究生院建在校园之中,使研究生和本科生生活在一起。魏斯特则主张将研究生院建在离主校园一英里外的地方,为了建研究生宿舍楼他甚至谢绝了MIT请他当校长的美意。当时有钱的校友都支持魏斯特,捐款时指明款项用于魏斯特的计划,威尔逊气愤的说“为了这50名研究生魏斯特牺牲了1200名本科生的利益”。威尔逊1910辞去校长职务,不久当选新泽西州州长,两年后当选美国第28任总统,被称为“学术地位最高的”总统,1919提出“十四点和平建议”,并因主张建立“国联”卸任后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威尔逊任期内普林斯顿的学科,特别是数学和物理有了长足的发展,比如请来了著名的詹姆士.金斯和理查德森等人。现在普林斯顿大学设有伍德罗.威尔逊校友奖,本科生住宿学院伍德罗.威尔逊学院,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罗里佛.克利夫兰是至今美国唯一当了两届却不是连任的总统,他虽然不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但与其关系相当密切。克利夫兰退休后一直在普林斯顿定居,他给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讲过课,担任过校董会的董事,和研究生院的院长魏斯特是好朋友,普林斯顿校园内最引人注目的建筑、研究生院的克利夫兰塔楼就是以他命名的。在魏斯特与威尔逊为研究生院的地址发生争执时,克利夫兰站在了魏斯特一边,他还反对威尔逊的住宿学院计划。哈佛250周年校庆时授出42个荣誉学位,克利夫兰总统以自己所受教育不多在法学上无太大成就,而谢绝了要颁发给他的法学博士学位。普林斯顿19世纪早期最有名的一位校友是副总统艾阿荣.巴尔(1756-1836),他被认为是普林斯顿18世纪最聪明的学生。巴尔的父亲老艾阿荣.巴尔就是普林斯顿的第二任校长,他的外祖父是大觉醒运动的发起人乔纳森.爱德华,爱德华在女婿去世后接班成了普林斯顿的第三任校长。爱德华在美国宗教界更是大名鼎鼎,他毕业于耶鲁,三个儿子都毕业于普林斯顿,八个女儿有三个嫁给耶鲁的毕业生,其中就有老巴尔和耶鲁三位德怀特校长的先人,今天耶鲁的住宿学院中就有一所叫乔纳森.爱德华学院。小艾阿尔.巴荣13岁进普林斯顿二年级16岁毕业,1778美国的秘密警卫(Secret\nService)成立他当上第一任主任,1800戏剧性的总统选举大战中巴尔成了杰弗逊的副手,四年后巴尔在决斗中枪杀了汉密尔顿,他于是逃跑到西南部要成立一个帝国,1807巴尔以叛国罪被起诉但被判无罪,巴尔死后被埋在普林斯顿的校园墓地葬礼非常隆重。威尔逊如是评价巴尔,“有足够的天才使自己永垂不朽,有足够的非正轨热情使自己臭名远扬”。11(B)胡佛总统和斯坦福大学,总统图书馆总统胡佛是斯坦福大学的首期学生,1895毕业典礼上乔丹校长说“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是看他的成就,而不是看他的梦想”,这句话使胡佛终生难忘。胡佛的生平经历又是一个美国式传奇,出身贫苦,白手起家,雄心勃勃,奋发图强,他在中国发家后(其间被义和团围困过)一路走向事业的顶峰。1928胡佛竞选总统成功,消息传来,斯坦福大学的堂弟学妹们在教授的带领下,奏乐游行到学校附近胡佛的被政敌称为“宫殿”的住所,以示庆贺,胡佛一时风光无限。不过胡佛当总统的时候非常不幸的遇上了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他应对无力的政策使本就挑剔的民众怨声载道,大萧条也被深深打上胡佛的烙印。胡佛一家都是斯坦福毕业生,他被认为是斯坦福大学最有价值的校友,从1902就开始回馈母校,后来利用自己在政界的影响积极为母校争取捐款和研究资金,但由于他从不声张资助款项具体数目几乎永远也算不清,胡佛对斯坦福大学前五任校长的去留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没有哪一位美国总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为一所大学的发展作过这么多的贡献”,斯坦福大学新闻服务社在胡佛逝世前几个月如是说。胡佛留给斯坦福大学最宝贵的财富是“胡佛研究院”,它全称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院(HooverInstitutiononWarRevolutionandPeace),始建于1919。胡佛在一战时收集有关战争经济历史和社会变迁方面的文献,用胡佛自己的话说这个研究院的目的是“促进世界和平,这里的记录对发动战争的人是挑战,对录求和平的人是宝藏”。随着收藏的增加和人员的增多,它逐渐演化成美国第一个“思想库”,是世界上20世纪这方面收藏最完整的图书馆。八九十年代胡佛研究院的60多位住院学者(resident\nscholars),都是美国乃至世界上在政治经济历史国际关系方面的权威人士,他们研究分析写作发表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还有国内外许多学者知名人士政府要员到这里访问,现在胡佛研究院有150万份文件。从1919开始胡佛利用自己在各方面的影响,为他的图书馆获取一切可能得到的资助和文字材料,二三十年代他从“解救比利时委员会”和“美国解救署”总共弄来89万美元,他本人先后投入近20万,这些钱统统用于战争图书馆。一战后胡佛多次要求美国驻欧洲使馆把收集到的资料免费运回美国,为此国务院在1927曾要求胡佛任部长的商业部交纳2万5千服务费。二战前夕胡佛又派人在欧洲建立了一个收集网络,由当地的图书馆员书商政府官员提供有偿服务。1938斯坦福大学董事会批准60万预算为胡佛图书馆建大楼,这座被称为“胡佛塔”的建筑在斯坦福50年校庆时建成,采用西班牙教堂圆顶塔式风格,现在是斯坦福校园的标志性建筑物。这个曾先后被称为图书馆研究所的机构也被正式命名为胡佛战争革命与和平研究院,此后胡佛就这个研究院的建制、资金、管理、人员等等问题与母校矛盾冲突此起彼伏。40年代末50年代初胡佛研究院几乎成了自由派的大本营,它的一个副主任曾是著名共产党嫌疑犯阿尔加.希斯在国务院的助手,它的主任费希尔曾与被麦卡锡指控为“苏联在美国的头号代理人”霍普金斯大学的拉蒂摩尔共事。费希尔曾公开批评蒋介石政府和麦卡锡参议员,因此受到以胡佛为主的右翼势力的攻击,他要求辞职时他从前的学生当时的校长斯特林怕斯坦福的学术自由名声会受影响,因此让费希尔继续保留头街却将他的实权慢慢剥去。费希尔的得意门生诺斯勇气很大,1953麦卡锡反共潮流正盛时他通过胡佛研究院出了一本叫《莫斯科和中国共产党》的书,指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不是由于美国政府内有共产党奸细,而是国民党政府自己的腐败及美国政府判断失误。诺斯在书的结尾处说,“现在不是查禁书籍、抑制非正统思想或搜寻共产党的时候,恰恰相反这是一个我们应该重新读一读《独立宣言》、将《权利法案》钉在门上……的时刻”。1955国会通过法案,由联邦政府出资建立总统图书馆,胡佛的好多私人文件都由他个人保存在胡佛塔内准备以后交给母校。有人建议胡佛将胡佛塔的一层改成总统图书馆,这样每年胡佛研究院能从联邦政府获得十余万的经费,但胡佛对自己的研究院的自由化倾向十分不满断然拒绝了建议,最终他将图书馆建在他的老家爱荷华州。1987胡佛研究院搞了一项调查,共调查斯坦福大学262名教授,其中218人参加了选举登记,这218人中有174人是自由派民主党,21人是独立派,23人是保守派共和党。而胡佛研究院被认为是斯坦福的西柏林,也就是被自由派包围的保守派重镇。1988年18名斯坦福大学资深教授提议要将胡佛研究院置于学校“正常学术管理”之下,即由教授大会管理使之成为斯坦福大学一个主要研究分支,同时又有57位教授给学校写信,要求或者将该研究院完全接管或者与它断绝关系。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认为这是自由派要限制保守派的学术自由,胡佛研究院拼命抵抗才使它继续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1992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评定胡佛研究院在世界上主要思想库中名列第一。总统图书馆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小罗斯福总统,罗斯福于1934批准成立国家档案馆的法令后,决定把自己的文件最终归属于国家档案馆而不是交到国会图书馆手中。罗斯福的文件也比以往的总统多得多。他1939向联邦政府进行了捐赠,并批准成立国家总统图书馆系统,管理这些资料。罗斯福总统图书馆是美国建成的第一个总统图书馆,由民间捐款修建在纽约市哈德逊河畔海德公园内。1939国会通过一项议案,决定接受罗斯福总统把该图书馆赠送给国家的请求,并划归国家档案馆管理。1955国会才正式决定以罗斯福总统图书馆的形式为每一位离任总统修造一个总统图书馆,建成后所有权归联邦政府,由国家档案文件管理局管理。1978年11月卡特总统签署了“总统文件法”,规定自1981年1月20日起,所有美国总统文件都成为国家财产,“合众国将保留并持有总统文件的所有,拥有及管理权”,还规定“当总统任期届满,或在任期届满时,国家档案文件局局长即履行保管、管理、保存和请点总统文件的职责”。该法案的出现,标志着美国政府在集中保管公务文件方面迈出了一大步,美国联邦政府的全部公务档案因而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80年代中期有人建议将里根总统图书馆建在斯坦福大学,这一总值5000万的图书馆不但能提高斯坦福大学的声誉,为全校师生及全世界学者提供研究当代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要文献,而且不花斯坦福一分钱。按理说这本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但斯坦福的教授们对里根的保守政治主张充满敌视,坚决反对将他的图书馆引入校园,经过几年辩论讨论研究谈判斯坦福董事会决定接受这个图书馆,但不允许兴建按常规应随之而来的公共事务中心。据里根亲信分析,斯坦福董事会不好意思公开拒绝一个现任总统的美意,所以想出这么一着要总统知难而退,可能太想与胡佛研究院为伍里根却出乎意料的接受了有羞辱意味的条件。斯坦福的教授们对董事会的决定极为恼火,开始又一轮对里根的攻击,最后里根命令“里根基金会”将这个图书馆挪到南加州,“远离一切大学”。里根(RonaldWilsonReagan,1911.2.6-2004.6.5)1928-1932在伊利诺斯州名不见经传的尤里卡学院(EurekaCollege,网址www.eureka.edu)学习,主修经济学和社会学。他很少花时间在课业上,只拿到了中等的成绩,但他却是校园里许多俱乐部和运动队的领导人,被称为“校园里的大角色”。里根后来回忆自己大学生活中真正难忘的是加入兄弟会的那段经历。里根(总统任期1981.1.20-1989.1.20)当过演员,离过婚,上任时已经70岁了,这些都破了美国总统的“纪录”。1981年3月30日\n刚上任不久的里根遭遇枪击刺杀却大难不死,在急救病房里他用前拳击冠军Dempsey被击倒时说的名言,对妻子南希开玩笑“亲爱的我忘记蹲下了。”在就职典礼上里根说,“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他对政府干涉社会生活始终持怀疑态度,比如在经济方面里根政府奉行的是自由市场机制政策。在军事和外交方面,里根政府以“唯有实力才能获致和平”为名大规模扩军,继续推行美国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许多美国人把拖垮苏联打赢冷战的功绩归之于里根。和多数美国总统相似,里根任内也被牵连进许多严重的政治丑闻,他能度过这些危机多少得益于他的口才。里根的演说风格高明而极具说服力,他因此被媒体誉为“伟大的沟通者”,包括盖洛普民意测验在内的许多民意调查中里根都被人们选为最受欢迎的美国总统之一。2004年6月11日里根的葬礼在华盛顿国家大教堂隆重举行,在任总统小布什,前任所有活着的总统福特、卡特、老布什、克林顿,前苏联主席戈尔巴乔夫、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等政界名人参加了葬礼。11(C)出身哈佛的两位伟大总统罗斯福和肯尼迪,肯尼迪政府学院论功绩论影响力,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1882.1.30-1945.4.12)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这个家族20世纪最有名的成员自然是两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富兰克林.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1858.10.27-1919.1.6)是小罗斯福的远房堂叔,1901年9月份当选副总统不久的老罗斯福,接替被刺杀身亡的麦金莱(William\nMcKinley)成为美国第26任总统(任期1901-1909),老罗斯福在多种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可称得上是位科学家总统,是那个时代世界上最有学养的政治领袖之一。老罗斯福虽然是共和党,但他反垄断、支持罢工,任内他还积极推动对美国来说极有战略价值的巴拿马运河工程,他因成功调停日俄战争而获1906诺贝尔和平奖,老罗斯福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个美国人。罗斯福家族是正牌哈佛世家,从小罗斯福上溯到他的曾祖父都是哈佛人。小罗斯福的爸爸是百万富翁,他的妈妈比爸爸小26岁,他的外祖父是在与中国贸易中发了大财的。14岁时富兰克林.罗斯福去了著名贵族子弟学校格柔顿Groton,1900他进入哈佛学习。小罗斯福从一开始就竞争本科学生报纸《深红报》的编辑,有人说他成功邀请还在当纽约州州长的堂叔西奥多.罗斯福到哈佛讲演,因此他才得到了那份工作。虽然不算是好记者写的文章也一般,但他在报纸上花大把的时间每天工作六七个小时,所以他在编辑部一直做到主编。由于在格柔顿已经修了一些大学课程,罗斯福只用三年时间就毕业了,可他太喜欢报纸编辑工作了,所以在哈佛多呆一年。罗斯福所选专业是历史和政府,他学习成绩一般据说除了一门课是B,其余都是“绅士的分数”C。罗斯福在哈佛最大挫折发生在二年级,当时学生俱乐部发展新会员,挑选标准虽无明文,但这几个俱乐部实在太重要了,加入进去不仅身份会提高一大截,而且是进入波士顿上层社会的通行证,毕业后进入名牌公司合同单。罗斯福急着想进地位最高的珀赛琳Porcellian却吃了闭门羹,只进了次一等的“苍蝇”Fly俱乐部。据说这是罗斯福成长过程中所受最沉重打击,简直就使他改变了对社会中被排斥打击、痛苦无助的小人物的看法,罗斯福的父亲和堂叔西奥多.罗斯福都曾是珀赛琳的会员。珀赛琳成立于1791,它一直是哈佛本科生向往的高层次社交圈,在年龄上仅次于美国最早学生荣誉团体φBK。φBK在美国众多学生荣誉团体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某学校设有该团体的支部表明其教育水准相当不错,学生被吸收入会表明该生在学业上有出色成绩。罗斯福1904从哈佛毕业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习,1905他与西奥多.罗斯福的侄女爱莉诺结婚,现任总统亲自参加了结婚仪式使得典礼非常隆重。1910罗斯福以民主党人的身份开始涉足政界,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身为共和党人的总统叔叔时,对方怒极破口大骂小罗斯福为“叛徒”。实际上正是老罗斯福引发了共和党的分裂,1912他退出共和党另组进步党参加总统大选试图东山再起,但败于民主党候选人伍德罗.威尔逊。1921年8月小罗斯福带全家在坎波贝洛岛休假,在扑灭了一场林火后,他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脊髓灰质炎而致残。高烧、疼痛、麻木以及终生残疾的前景,并没有使罗斯福放弃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坚持不懈地锻炼,企图恢复站立和行走能力。1928在妻子的理解与支持下,罗斯福重返政界,参加纽约州州长竞选而险胜。1932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次年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当上总统后,哈佛的教授校友一夜之间成了华盛顿的权要,二战时哈佛是除MIT外捞到最大好处的私立大学,哈佛对美国平民百姓的影响也正是从这时开始的。与罗斯福同岁的富兰克福特是总统的私人顾问,他留在哈佛为总统推荐政府要员人选,福兰克福特自称白宫的“征员主管”,30年代他劝说纽约一位富翁捐款200万给哈佛建立公共行政管理研究生院(肯尼迪政府学院前身),开创政府官员再教育再培训的先河,1939富兰克福特就任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罗斯福就职时对美国民众说“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自身”,没有什么能阻挡前进的步伐,他实施“新政”积极应对经济大萧条,他带领美国参加二战打垮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罗斯福还促成了联合国的建立。据说,罗斯福5岁时曾跟随父亲拜见当时的总统克利夫兰,克利夫兰给他一个奇怪的祝愿:“祈求上帝永远不要让你当美国总统。”可是“事与愿违”,罗斯福不仅当上总统,还因为功绩卓著而打破开国元勋华盛顿留下的总统任期不得超过两届的惯例,成了美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总统,1933-1945成功竞选4届总统连任12年真是空前绝后。由于1951国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的限制,他将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任期达4届的总统。可惜,天妒英才,1945年4月12日第4次当选总统后不久,63岁的罗斯福突发脑溢血去世。慑人的魅力,愉快地工作,对未来充满信心,虽出身贵族却为平民的权利而战,罗斯福是20世纪最受美国百姓爱戴的总统(也是另一部分人最憎恨的对象)之一,作为身残志坚的代表人物更是倍受世人的尊敬。罗斯福与之顽强斗争一生的脊髓灰质炎症,在他去世整整十年后1955年4月12日被最终攻克。20世纪美国另一个极有影响力的总统是第35任约翰.肯尼迪(JFK,1917-1963)总统,他的父亲老肯尼迪是天主教徒,穷爱尔兰人出身,靠炒股挣下万贯家财。老肯尼迪后来投靠小罗斯福总统,因为深知股市非法交易奥秘,他被任命为证券交易委员会主任,这着真是以毒攻毒,他将股市弊端一一治理。肯尼迪总统是老肯尼迪的二儿子,他们兄弟四个都是哈佛的学士(还有五个亲姐妹),他大哥约瑟夫二战时牺牲在英国战场上,三弟罗伯特被兄长任命为司法部长1968竞选总统提名时步兄长后尘被人刺杀,四弟爱德华曾任联邦参议员因酒后驾车冲入湖里致女友溺死而断送当总统的希望。肯尼迪总统从私立中学乔艾特毕业,它虽然比不上格柔顿、密尔顿、安多瓦那样高贵,可也相当不错是专门为富家子弟升入哈佛做准备的。肯尼迪从小体弱多病,他原想到普林斯顿学习,但在那里只过了六周就病重入院。1936肯尼迪正式进入哈佛,他是一年级游泳队成员泳技出色,所在队伍曾战胜耶鲁和达特茅茨。肯尼迪在哈佛时还参加了橄榄球、高尔夫球的比赛,组织了哈佛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春季舞会,他对分数根本就不放在心上,第一学期肯尼迪选择了政府专业,1937肯尼迪入住以体育运动而闻名的温斯柔学舍。10月是俱乐部挑选成员的季节,八个俱乐部各选10到15人。在WASP(WhitesAnglo-SaxonsProtestants,白人、盎格鲁-撒克逊裔、新教徒)占统治地位的哈佛,肯尼迪三条中差了两条(爱尔兰裔、天主教徒),他能进入任何一个俱乐部都会满足的。关键时刻肯尼迪两个朋友拔刀相助共同进退,结果他们三人如愿以偿的进入斯皮Spee俱乐部。就像罗斯福被珀赛琳拒绝对其产生很大影响,肯尼迪成功进入斯皮俱乐部对他产生非常大的正面影响,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可以比自己的哥哥强,他也从家庭背景出超脱出来,没有人敢再对他不屑一顾。肯尼迪大学期间成绩还算不错,四年级时还获得做荣誉毕业论文的资格,他倾注许多心血讨论英国外交政策,一位教授本来要给他“优异”,但弗里德里希(后来亨利.基辛格的导师)认为肯尼迪的论文“太长、罗嗦、重复,参考文献不系统,并且卖弄……”,结果成绩降了一等得到“\n优秀”,肯尼迪对此非常失望。但肯尼迪父亲的一位朋友是《纽约时报》华盛顿记者站主管,他对这篇论文赞赏不已极力主张发表,尽管哈佛的教授们老大不高兴,这篇经过修饰最后取名为《英国为何沉睡不醒》的文章,在1940年7月出版后马上成了全国畅销书。两个月后哈佛本科生院院长、肯尼迪的老师给他写信提出几点劝告,不要马上再写书,完成自己的教育,不要忘乎所以,“如果别人恭维你就回答,侥幸侥幸”。这本书为肯尼迪挣了4万美元稿费,他用这笔钱买了一辆别克敞蓬车,其余的钱捐给了一个受到德军轰炸的城市。二战时肯尼迪因为身体原因很不容易才参军入伍,1943年8月他指挥的鱼雷艇被日本驱逐舰撞成两截后沉没,两人丧生,活着的11人漂游到敌后荒岛经历七天艰苦逃生后归队,肯尼迪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使他成为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新闻人物,他也因此获得包括紫心勋章在内的诸多奖章。战后退伍的肯尼迪进入政坛,1947-1953当了3届众议员,从1953开始当了八年联邦参议员,期间多次病危他曾先后四次接受天主教临终祷告,为了从政肯尼迪疾病缠身的事实被刻意掩盖了,直到他去世后许久才为世人所知。1955养病期间又写了一本书《当仁不让》,它很快成为畅销书,两年后肯尼迪获得了普利策奖,可是后来有人说这本书是肯尼迪找人代写的。1960同党竞选人实力强大的约翰逊加入肯尼迪阵营,然后43岁的肯尼迪以千分之二微弱多数击败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继任总统职位时是42岁,但他四年后通过大选登上总统宝座时已经46了),他也是美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肯尼迪总统1961年1月20日就职典礼上发表的就职演说,被认为是继小罗斯福总统第一次就职演说之后,又一份激励型和呼唤公民义务的典范之作,“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Asknotwhatyourcountrycandoforyou,askwhatyoucandoforyourcountry),很快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肯尼迪上任后哈佛有50多人随之进入政界,当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农业部长宣誓就职时,记者问他怎么得到这份工作的,农业部长回答“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因为哈佛没有农学院的缘故”。1963年11月22日\n,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乘坐敞蓬轿车前往达拉斯市区时遇刺身亡,身中数枪的总统倒在旁边的妻子杰奎琳膝上,抱着丈夫尸体的第一夫人惊慌失措满身鲜血。肯尼迪遇刺与一百年前林肯遇刺有诸多惊人的巧合之处,但数十年来肯尼迪被刺的一些具体事实虽被民众广泛的关注却始终是扑朔迷离,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过去40多年里相关“内幕”就至少有36种不同的版本。最高法院《沃伦报告》称整个事件系凶手一人所为实在有故意掩盖真相之嫌,一种比较可信的说法,肯尼迪之所以遇刺是因为他推行的一些政策严重损害了后台老板们的利益,而美国政府和国会内许多要员都参与了这项政治大阴谋。肯尼迪家族是美国20世纪势力强大的政治家族之一,有人称之为“美国王室”,但同时这个家族也非常令人同情,从老肯尼迪发家开始,祖孙三代有多名家族成员遭遇意外事件甚至意外死亡,真可谓多灾多难。近年来爱德华.肯尼迪还跻身于政界,另外肯尼迪总统的一个外甥女玛丽亚(现在是美国著名电视记者),她的丈夫施瓦辛格2003当上了加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出生于奥地利,六七十年代他是非常有名的健美运动员,拿过多项世界级大奖,后来移居美国1983加入美国籍,曾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并获得了商业经济学学士学位。80年代施瓦辛格进入好莱坞“半路出家”当了演员,很快他成了有名的硬汉型影星,其主演的多部动作片数次创造新的票房纪录。谁说四肢发达头脑就一定简单?大块头自有大块头的智慧。实际上在影界成名前,施瓦辛格已经通过经营房地产而成为百万富翁,他与史泰龙、布鲁斯.威利斯合伙创办的好莱坞星际酒店生意十分火爆,《福布斯》杂志曾将他列为“好莱坞最富有的演员”。新世纪之初施瓦辛格又进入了政界,2003原加州州长被罢免,施瓦辛格轻松击败134个对手当选加州第38任州长,在2006年底新一轮选举中施瓦辛格获胜后得以连任州长。肯尼迪总统遇刺后,为了纪念他全美各地到处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事物,哈佛不甘落后1966也将公共行政管理研究生院改称为肯尼迪研究生政府学院,并成立了政治学研究所。不过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在哈佛的命运就完全不同了,肯尼迪家族本来要将这个图书馆建在哈佛广场附近,1964肯尼迪总统遗孀杰奎琳选中与肯尼迪同龄且都是哈佛人的贝聿铭负责设计肯尼迪图书馆,据说年纪相对轻名气相对小是贝聿铭中选的重要原因。但是初出茅庐的未来建筑大师在肯尼迪总统50岁冥寿时公布的设计实在太过壮丽辉煌了,一座高达85英尺被钢架撑起的巨大玻璃金字塔,这明显是在为整个肯尼迪家族树碑。在民权运动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肯尼迪图书馆选址时就几经波折,现在贝聿铭的设计更惹恼了剑桥市的社区居民,这个设计如果建造的话剑桥市就会变成迪斯尼乐园了,游客更将蜂拥而至其它大堆问题也会紧随其后,而这时素来傲慢却曾受到肯尼迪家族轻视的哈佛却选择袖手旁观看热闹。对抗的双方后来闹到法院打官司,就在法官做出判决前几小时,肯尼迪家族宣布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将不会建在剑桥市了。原来杰奎琳对哈佛在整个事件中表现的傲慢气的不行,最终在1975年底决定将整个图书馆建在马萨诸塞大学的波士顿校园。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倒拣了个大便宜,在图书馆原定地址建了一座外表“又士又旧”的大楼,但它内部三层楼高的古罗马式中庭,使进去的人马上打消小觑它的念头。肯尼迪总统图书馆于1979年10月建成,它的设计为贝聿铭赢得美国建筑研究院(AmericanInstituteofArchitects)的金奖。肯尼迪政府学院以硕士项目为主有700多学生,它和文理研究生院的政府系联合管理三个博士项目,攻读博士的学生头两年在政府学院修课然后转到研究生院的政府系。在通过包括公共管理、经济学、分析方法、实验方法及所选专业的综合考试之后,学生便成了“博士候选人”。博士候选人作论文的同时还要讲课,答辩通过后才算修成正果成为“公共政策哲学博士”,前前后后要花六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获得学位。每年有600多名政府及非赢利团体的中高级官员参加哈佛政府学院各类讲座、讲习班、进修班等,政府学院还从事公共政策的研究,它的政治学研究所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政界要人到哈佛做演讲和研究。从小罗斯福当上总统后历届总统的顾问或内阁都有政府学院的毕业生,90年代它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国外,2万名毕业生分布在世界120多个国家。至于哈佛文理研究生院的政府系,1997共有博士候选人189名本科生420名,是哈佛第三大专业,政府系的51名教授在政治学的四个主要领域美国政治学、政治理论、比较政治学、国际关系都是执牛耳之辈。政府系不招收硕士研究生,但博士研究生可以在攻读博士过程中从政府学院顺手牵羊的获得硕士学位。文理研究生院的政府系最有名的校友大概算是亨利.基辛格了,他是1947纽约州两名哈佛“国家学者奖学金”当中的一个,因此直接进入哈佛二年级。在哈佛基辛格以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而闻名,他的舍友曾说“当我们追女孩时他读书”,每天苦学到半夜一边读书还一边咬指甲,他咬指甲的习惯直到当上国务卿也没改。基辛格在哈佛学习七年,学士硕士博士学位都是在这里获得的,他的博导先是在政治理论方面威望极高的弗里德里希教授,不久转到冷战斗士、有“导弹先生”之称的实用政治学大师威廉.爱略特门下。爱略特为基辛格搞到奖学金,让他主持著名的“哈佛国际讲座”,参加这个讲座的人都是国外未来的领袖,其中有后来加拿大、法国的总理,美国的总统福特、尼泊尔的国王,后来表明这个讲座的资金来自中央情报局(CIA)。基辛格毕业后本想留校任教但没能如愿,他于是到《外交事务》杂志主持冷战军事策略研究,期间结识许多权要,1957基辛格的畅销书《核武器与外交政策》使他一举成名,哈佛终于邀请他回校当终生教授。据说因为邦迪的关系,基辛格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里坐了几年冷板凳,到尼克松当上总统基辛格才发挥大作用。邦迪是世家哈佛,哈佛校长洛厄尔的外孙,他在耶鲁大学得到学士学位,在哈佛读研究生的时候邦迪给本科生讲授一门政府系的课“美国在世界中的作用”。由于学生反响极好,政府系的教授们让只有学士学位并且从来没修政府学课程的邦迪当终生教授,校长科南特无可奈何的说“这种事绝对不会发生在化学系”。邦迪几年后就成了哈佛学院的院长,科南特离职后据说邦迪很可能继任校长,虽然他当时只有34岁。\n11(D)耶鲁本科毕业生布什父子和法学院校友福特、克林顿夫妇19世纪早期耶鲁培养的一位副总统,1804届的毕业生约翰.卡尔弘非常有名,他是19世纪上半叶美国政坛“三雄”之一,在政府里呼风唤雨、兴风作浪,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临去世时说,他生平两大遗憾之一就是没能绞死卡尔弘。耶鲁至今培养出五位总统,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最近连续三任总统都是耶鲁的校友,2004总统竞选成了“耶鲁人之间的较量”。布什家族是当今美国著名政治家族之一,一门父子三人都是美国政坛重量级人物,老布什和大儿子都当过总统,二儿子则当过佛罗里达州的州长。老布什总统的父亲,是华尔街一位富有的银行家,曾是共和党参议员。老布什1945以退伍军人的身份进入耶鲁,他那一届新生多达8000是耶鲁历史之最。学校安排这些退伍兵学生两年半学完全部课程,布什和新婚妻子芭芭拉住在学校改建的简易住宅里,1946.7.6他们的大儿子在此出生。1948年6月毕业时老布什是美国最老学生荣誉团体φBK的成员,还是耶鲁棒球队队长,老布什球技很棒毕业后差一点进入职业球队。老布什的父辈、兄弟、他的大儿子小布什总统也都是耶鲁子弟,祖孙三人还都曾是耶鲁秘密学生俱乐部“骷髅会”的成员。耶鲁总共有12个秘密学生组织,其成员和活动内容一般对外保密,能参加进去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骷髅会。骷髅会成立于1832,其成员在总部“坟墓”里相互交流,它每年从大三吸收15个新成员入会。骷髅会会员大多家世显赫,它实际上就是正统英裔美国人组成的精英式俱乐部,比如布会家族全家已有9人加入过骷髅会。据传言,小布什当权时美国权力核心的人物有超过半数来自骷髅会,事实上英裔美国人始终把握着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老布什总统任内苏联解体,两德重新统一,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不过在竞选连任时他输给了克林顿。克林顿总统夫妇二人都是耶鲁法学院的校友。克林顿1993.1.20-2001.1.20在总统任。克林顿1946年8月19日出生于阿肯色州霍普市一个小店主的家庭,亲生父亲在他出生前几个月死于车祸,其母改嫁后他改随继父姓氏克林顿。得益于各种资助,穷孩子克林顿1964高中毕业后进入华盛顿特区的乔治城大学(创建于1789,GeorgetowmUniversity,网址www.georgetown.edu)主攻国际事务,在三年级获罗兹学者奖学金(RhodesScholarship)得以在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1970他进入耶鲁法学院学法律,在一门讲解公民自由的课堂上,克林顿结识了比他小一岁多却早一届的“学姐”希拉里。1973克林顿走出校门后回到阿肯色州在阿肯色大学(UniversityofArkansas,网址www.uark.edu)法学院任教,1975与希拉里完婚,一个有野心的男人和一个有野心的女人结合在一起,1980克林顿夫妇育有一女切尔西。1977克\n林顿赢得了阿肯色州司法部长一职,1979-1992历时长达13年五次连任阿肯色州长期间政绩斐然,1992以43%的公选票和370张选举人票战胜老布什当选美国第42任总统,因为毕业于耶鲁法学院他一度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智商最高的总统。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加上克林顿政府得当的经济贸易和科技教育政策,使美国出现经济高速增长与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与80年代初期的滞胀形成了鲜明对比。冷战结束后经济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内容,克林顿政府前所未有地把开拓国外市场、扩大对外贸易置于对外战略的优先地位,为此制定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国家出口战略”确定了六大重点出口产业,同时要求其它国家打开国门取消关税壁垒实现全球自由贸易。克林顿总统在任时一直为丑闻所困扰,在被调查白水案的过程中,1998联邦独立调查官斯塔尔发现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有染,众议院于是以克林顿作假证为由提出弹劾动议,但在参议院未获通过克林顿惊险过关,他是美国第三位遭到国会弹劾动议的总统。据说斯塔尔之所以穷追不舍,除了克林顿自己不检点(经曝光克林顿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是花丛老手),还多少与第一夫人希拉里有关。希拉里年轻时曾积极参与把尼克松总统拉下马的水门事件的调查(43名调查员中3名女性成员之一),而尼克松即是斯塔尔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网址www.duke.edu)法学院的学长又是他政治同党的前辈。尼克松是至今美国唯一一个被迫辞职的总统,继任的原副总统福特宣布赦免尼克松的违宪罪行,福特也是耶鲁法学院的校友。福特出身寒微,1935他从密歇根大学本科毕业后申请耶鲁法学院,但招生办的人委婉的拒绝他“125名新生中有98人是φBK的会员”,福特只好先当耶鲁的橄榄球和拳击助理教练。1937他再次申请耶鲁法学院,此前他利用暑假在本科母校密歇根大学的法学院修了两门课成绩都是B,耶鲁法学院两位院长都不同意录取福特,但一位面试他的法学院教授在评语中写道“非常成熟,具有良好的判断力,相貌端正,衣着得体,深沉稳重,性格极佳,学习成绩不是最佳,但目的明确、专注、成熟,我认为没理由拒绝他的申请”。福特于是以试读生的身份进入梦寐以求的耶鲁法学院,全工当教练半读当法学院学生,1940他以B以上的总成绩毕业。尽管仕途得意,克林顿却总比夫人希拉里赚的钱差了很多,当州长时年薪最初3万,不到当律师的妻子的十分之一,当上总统了仍无法在老婆面前“扬眉吐气”。据克林顿家1997报税表,克林顿总统年薪20万,而希拉里出一本书的版权收入就28万多,这本书的收入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克林顿一卸任就大张旗鼓挣钱去了,而希拉里则走入政界。希拉里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在狂热追随者眼中她是一位勇敢的妻子,一位性感且充满智慧的女强人,而在政敌眼中她则是一个虚伪狡诈、老于世故和政治伎俩的女政客。2000年底希拉里在纽约州参议员选举中获胜当选国会参议员,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赢得公职的前第一夫人,2008她和奥巴马激烈竞争民主党总统提名时失败,“首位女总统”的失意却成就了“首位黑人总统”。经过外人永远无法了解内情的妥协,曾经的敌人突然间成了亲密战友,希拉里最终当上奥巴马政府内阁的助理国务卿。小布什总统(GeorgeWalkerBush)是继美国第6任总统亚当斯之后第二位踏着父亲的足迹入主白宫的总统。小布什1968获耶鲁历史学士学位,1968-1973在得克萨斯国民警卫队空军担任战斗机飞行员,六年义务兵生涯后1973进入哈佛商学院,并于1975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小布什是第一个拥有MBA学位的美国总统。1975-1986小布什在得克萨斯经营一家从事石油开采的公司。1989-1994是得克萨斯“牧人”棒球队主要合伙人,1994-2000任得克萨斯州州长。1981小布什夫人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布什结婚后离开原本信仰的圣公会,加入妻子的卫理宗教会。1999年12月13日总统竞选人的辩论在德梅因进行,辩论中所有参与者都被问到的一个问题:“你最认同哪个政治哲学家或思想家?为什么?”其他候选人的回答都是之前的总统或其他政治人物,但小布什回答:“耶稣基督,因为祂改变了我的心灵。”小布什语惊四座他得到宗教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布什后来也获得军人、主战派和其他保守人士的认可。小布什当选总统的合法性倍受质疑,2000大选中他普选得票比对手高尔少了50多万张,而在选举人团得到271张选举人票仅比高尔多了5张,最后由最高法院裁定布什大选获胜,这使得布什成为自本杰明.哈里森1888选举后又一个得少数选票而当选的总统。布什上任不久就遭遇了2001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他因此发动了一连串所谓的“反恐战争”。阿富汗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围剿基地组织,把“恐怖大亨”拉登逼的在深山里东躲西藏,势力庞大的拉登家族其他成员却仍然逍遥自在。伊拉克战争使伊拉克军事政权迅速垮台,曾经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抓捕审判,并被绞死在世界大众的眼前。导演麦克.摩尔(MichaelMoore)在2004拍摄的电影《华氏911》(Fahrenheit9/11),其中对布什的指控并不是空穴来风,美国以反恐的名义控制了丰富的石油资源。有一段时间美国这个“移民的国度”几乎完全闭关锁国,为了保证国内安全布什于是成立了国家安全局NSA,不久曝出NSA非法监听民间通信的争议事件,美国民众陷入两难境地,要自由就得承担安全方面的风险,要安全就得付出自由方面的代价。2005年1月20日\n布什在首席大法官威廉.伦奎斯特的主持下,进行了连任的宣誓就职。布什的两届内阁成员非常多元化,有首位日裔部长交通部部长峰田,首位亚裔部长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女性),首次出现的拉美裔司法部长和商务部长,还有助理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她是第一个成为政府高阶官员的非裔美国人。布什任内数次向国会提出方案,前后推行了总额达1.3万亿的减税计划,延缓了联邦储备系统(美国私有化的中央银行)主席阿伦.格林斯潘所警告的经济衰退威胁。布什医疗保险和社会福利机制方面的改革,比如他主张将社会福利民营化以提供人们更多元的选择,期望让那些省下的钱“花在更有意义的地方”以促进经济成长,但由于多方的批评和抵制而没有取得多大进展。美国公立教育特别是公立中小学的破败是有目共睹的,布什当州长时一直强调公立学校负有改善教学成果的责任,当上总统后他积极筹措一项名为“不让任何孩子落后”(NoChildLeftBehind)的教育法案,不过好事难办,这项法案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布什给后任奥巴马贸下一付名符其实的烂摊子,伊拉克反政府武装的游击战和自杀性袭击让太多的美国青年丧了命,退出远程武器控制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条约和对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倍受国际社会的抨击,大笔一挥使超过1200万的非法移民(主要是拉美裔)获得合法居留权让包括许多共和党在内的人士极为不满。巨额军费开支和高额财政赤字,更可怕的是房地产次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迅速演变成全面的经衰退,国会虽然通过了近八千亿的政府救市计划但前景难以乐观。2005年5月10日,当布什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自由广场进行演讲时,遭遇了一次未遂的暗杀。2008年12月14日,布什卸任前最后一次国事出访,在伊拉克举行的一场记者会上,一名伊拉克记者敏达哈.扎伊迪(Muntazeral-Zaidi)向布什扔掷了两只鞋,以此当做布什离任的送别“礼物”,可惜的是都没有砸中都被布什灵活的躲挡开了。小布什极爱运动,每周坚持长跑,他还参加过马拉松比赛。健康充满活力,生活规律,并且有较强的时间观念,这些都可以做为大众的表率。至于负面的个人形象,小布什的语无伦次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在各种公开演讲中犯下发音或者文法错误,他因此成了许多媒体嘲笑的对象。有些反对者甚至质疑小布什智商过低,称他为美国有史以来最笨的总统,不过实际上小布什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遭受类似贬低的美国总统。12身在江湖(A)麦卡锡反共狂潮的冲击,维护学术自由1950年2月9日威斯康星州的联邦参议员共和党人约瑟夫.麦卡锡,宣称自己手中有一份名单,上面列出的205个国务院工作人员在给苏联充当间谍。2月22日\n参议院授权外交委员会成立以民主党参议员泰丁斯为首的委员会专门调查此事,经过四个多月的调查后泰丁斯委员会做出结论,麦卡锡对所有国务院官员的指控完全没有事实根据。但是来自右翼势力和对共产主义满怀恐惧的美国民众的攻击,使“榜上有名”的人纷纷受到迫害,联邦调查局积极参与了对“共产党嫌疑分子”的调查。麦卡锡反共狂潮持续了好几年,期间学术界最著名的受迫害人物是在霍普金斯大学工作的欧文.拉蒂摩尔,他被麦卡锡指认为苏联在美国的头号间谍。欧文.拉蒂摩尔(1900-1989)自小随父在中国长大,他没上过大学,年轻时曾在北京天津当记者,并且到蒙古游历过,30年代他成了世界知名汉学家,尤其精通蒙古社会各方面的研究。1938他被霍普金斯大学聘为讲师,第二年就任该校佩奇国际关系学院的主任,并获得终生教职。1941罗斯福总统派拉蒂摩尔到中国任蒋介石私人顾问,不过他的政治观点引起许多国民党官员的不满,战后他任驻日本赔偿委员会主经济师,1949年FBI在局长胡佛的亲自批示下对拉蒂摩尔展开全面调查。二战后拉蒂摩尔公开指责蒋介石的独裁,他认为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已经无药可救倒台不可避免,1950他撰文批评美国对华政策并对那些认为苏联会直接控制中国的看法表示怀疑,他建议美国政府如果不愿意马上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至少不要阻挠联合国这方面的努力,这些看法在当时的美国不仅过于大胆而且很难找到知音。麦卡锡开始攻击的最初一段时间里,霍普金斯大学学校当局、教授和学生几乎都站在拉蒂摩尔这边,拉蒂摩尔在国会山听证会上同麦卡锡相对抗,使他成了教授心目中捍卫学术自由的英雄,听证完毕回校时600多教授和他们的夫人出席为拉蒂摩尔举办的盛大招待会,可是事情到这里还远没有结束。同年11月参议院司法委员会被授权调查1923成立、成员包括苏联的太平洋关系研究所,拉蒂摩尔曾任这个研究所的董事、执行委员会委员和机关刊物的编辑,当时美国舆论界认为国民党倒台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失误,而这一失误是因为国务院内主持亚洲事务的官员被共产党间谍或者亲共分子所左右。拉蒂摩尔是当时美国屈指可数的中国问题专家,他与政府的关系以及与太平洋关系研究所的联系,使他再次成为调查的焦点。在这次调查听证会上拉蒂摩尔态度激烈且言辞尖刻,他缺乏学者风度的表现使自己大大失去了一批同情者,而对于一惯被人奉承讨好的参议员来说,拉蒂摩尔的毫无敬意简直比他真的是共产党更无法容忍。霍普金斯大学校董会则认为拉蒂摩尔给学校招惹了许多麻烦多次置学校于窘境,他自己只要自由和权利却不懂责任和义务,在董事会全体会议上一些人提出解雇拉蒂摩尔但没能通过,因为拉蒂摩尔的职位已经是终生教职,除非刑事犯罪或不能胜任所在岗位,否则任职合同是不能被终止的。1952年底在由内华达州参议员麦卡冉任主席的调查委员会的推动下,虽然没有确切证据,司法部还是成立大陪审团提出七项指控并以作伪证的罪名起诉拉蒂摩尔,1953年春联邦地区法官以严重缺乏证据为由拒绝审理此案,联邦检查官的上诉也被驳回。在此期间霍普金斯大学采取行动,宣布让拉蒂摩尔带薪停职,等待审判结果,校方还将佩奇国际关系学院关闭了。司法部不甘心就此罢手,1954年10月加上两项新指控后,再次起诉拉蒂摩尔,法官否决了新指控并称之为荒唐、史无前例、使宪法第六修正案蒙羞,司法部的上诉也遭到了与上次同样被驳回的命运,到1955年6月这个案子被完全放弃了。在这几年时间里霍普金斯大学没能置身事外,一直承受着来自学校内外各方面的强大压力,如今官司了结拉蒂摩尔顺理成章的回到学校,但是他当主任的学院已经不存在了,学校于是安排他到历史系当讲师,拉蒂摩尔知道自己原本学历不高没有十分抗争。学校内部对拉蒂摩尔很有“控制使用”之意,多次暗示他对外讲演时要自我检点,后来艾森豪威尔校长上任,对拉蒂摩尔本人和他的学术水平都存有藐视之意。1962拉蒂摩尔决定接受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ofLeeds,网址www.leeds.ac.uk\n)中国研究系主任一职。他本人曾潇洒的对人说麦卡锡的攻击只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拉蒂摩尔的儿子后来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专家曾在布朗大学任教。霍普金斯大学对拉蒂摩尔事件的处理受到学术界的称赞,与有的大学推波助澜挤压排斥左倾教授相比,它能顶住极右势力一波接一波的冲击可以说是难能可贵了,在当时霍普金斯大学是少数能够维护学术界尊严的大学之一。40年代末,喧嚣一时的希斯事件让哈佛丢尽脸面。1948有人指认曾在国务院任要职的哈佛法学院毕业生阿尔加.希斯是共产党员,他于是被众议院非美委员会追查,虽然哈佛全力维护,但当时是议员的尼克松穷追不舍最终将希斯送进监狱,尼克松从此与哈佛结仇。尼克松年轻时家境贫困,没钱上哈佛,结果一辈子耿耿于怀。他1960竞选总统时被哈佛毕业生肯尼迪击败,积蓄力量八年后东山再起,1972尼克松连选连任席卷49个州的选票唯一丢掉的就是马萨诸塞州,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成员几乎清一色是哈佛毕业生和教授,这些人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将尼克松赶下台。与霍普金斯大学相比,哈佛在麦卡锡反共主义盛行时的一些做法并不像自己形容的那么光彩,其中内幕在20多年后由当事人在《纽约时报》上公布出来使哈佛很是难堪了一阵子。戴尔蒙德1941加入美国共产党二战后退出,1953-1954他在哈佛任职,1954两个联邦调查局工作人员找上门调查他在四十年代加入共产党一事,几天后哈佛文理学院院长邦迪约他谈话,在听他坦白交代几小时并录音后,邦迪明确告诉戴尔蒙德,除非向官方交出同党名单否则他在哈佛的工作合同很难延续。这件事不久传到英国伦敦的经济学院,那里的人对哈佛的做法很看不起,认为哈佛没有保护学术自由,英国的蔑视使邦迪气急败坏的指责戴尔蒙德将此事公开化,戴尔蒙德后来还被普西校长约见,他说他从没见过像普西校长那么冷漠、一本正经、缺少同情心的人。戴尔蒙德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哥伦比亚大学找到工作,1977他将这件事公开使哈佛在麦卡锡主义盛行之时的所作所为暴露出来。哈佛的零星事件虽然不很光彩但至少很隐秘,加州大学董事会则通过决议要求教师做忠诚宣誓,还将20多名拒绝宣誓的教授赶出校门。麦卡锡反共狂潮时哈佛再次成为右派攻击的重点目标,挑选科南特的继任就是在这一气氛中进行的,最终在威斯康星州一所小小的劳伦斯学院任院长的哈佛校友普西被选中。普西的履历让不少哈佛教授看不起,纳闷连在哈佛当教授都不够格的人怎么来当校长,可普西形端表正每礼拜日到教堂去两次,不打高尔夫球家中没有电视正统被称为“主教”,对身处政治旋涡的哈佛可能是最合适的人选了。在刻薄的哈佛自由派嘴里,普西被说成是哈佛历史上最保守的校长玛瑟的直系后代,是枯燥无味的道学家,“我们无法挑剔所以就接受了普西”。普西倒比科南特在某些方面进步提多,科南特对自己在1943年“草率”签署允许女生与男生共同听课非常恼火,而普西对自己最满意的举动是允许女生参加教堂的合唱团,普西任内哈佛的宗教气氛非常浓厚,保守派人士欣喜的说哈佛重新找到了上帝。普西对自己的威斯康星老乡麦卡锡对哈佛的进攻还以颜色,他也很有魄力1958年领导目标为8500万的募捐运动,这比美国大学此前的纪录高出五倍,可以说是他对哈佛最大的贡献。普西以前的哈佛校长都不屑于亲自参加募捐,只有普西放得下架子,他还从福特基金会得到大笔的款项,当时福特基金会的总裁就是哈佛学院前院长邦迪,另一方面普西上任十年哈佛每年从联邦政府获得科研资金也由800万增长到3000万。但普西任内最有影响的事件是1969年的学生骚乱,60年代学生骚乱席卷美国大学校园,它起源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自由讲演运动,此后民权运动、越南战争、本科生在大学地位日益降低,使之如星星之火几年之间就燃遍美国各大学。1968年4月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占领该校主图书馆和其它建筑长达一周使骚乱向暴力转化,后来政府出动上千名警察才将事件平息。普西虽然认为哈佛与哥伦比亚情况不同,学生住在洛厄尔学舍有人看管,剑桥市种族矛盾不突出,而哈佛大学研究项目也没有与军方相关的,但他不敢掉以轻心与手下头目商讨对策,讨论结果是如果激进学生占领哈佛建筑学校就马上通知警察采取行动,以免旷日持久、尾大不掉。事情终于在1969年春天发生,具体起因是学生反对越战时军方在大学校园的象征“后备军官训练团”继续在哈佛存在。1969哈佛教授投票决定停止给军官训练队项目学分,4月8日300多学生将六点要求钉在普西家的大门上,其中除了立即终止“后备军官训练团”项目外,还包括成立“非裔美国人研究系”,停止医学院向其周围住宅区扩张等。4月9日中年70名左翼学生组织“争取民主社会学生会”的成员(其中有空军部长施莱辛格的儿子)带头占领哈佛的行政大楼,他们发表宣言说要一直呆到校方满足他们的要求为止。普西按即定方针办,在与抗议学生交涉无果后,哈佛请来剑桥市的数百名警察,在10凌晨冲进被学生占据的行政大楼,打伤40多名学生逮捕近200,用不到半个小时就把事情解决了。但是一夜之间,普西发现自己成了哈佛最被痛恨的人,民意测验表明八成以上学生反对学校动用警察,多数学生原来恨“争取民主社会学生会”现在则恨普西了。数千名学生参加了罢课示威,哈佛教授后来决定将“后备军官训练团”项目在1971年6月30日\n完全终止,并且破天荒给黑人学生参与管理筹建中的“非裔美国人研究系”的大权,这个系的教授招聘和终生教职的评定都要有黑人学生参加。至于那些被捕学生每人被判罚款20元了事,可很多被罚学生还上诉,最后连罚款也给免了。大的风里过去了,但小波折一直延续到次年,1970有人将一颗炸弹投入哈佛的犹太博物馆使它关闭12年,基辛格的一个办公室就设在里面,这一年2月普西宣布将于次年秋季退休。普西在任18年,最后虽被迫下台,但他任内哈佛由他签署的毕业证书总数超过了哈佛从建校到1910年之间的总和,哈佛的建筑面积比上任前增加一倍,储备基金从两亿增长到十亿以上,有十名教授获诺贝尔奖,这些贡献也算与爱略特、科南特的功绩相辅相成了。1954年12月2日国会参议院以67票对22票,通过“谴责”麦卡锡破坏参议院规则的议案,时任参议员的约翰.肯尼迪是民主党参议员中唯一一个没有投反对票的人,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参加此次投票。麦卡锡与肯尼迪家族联系素来密切,据说他早年差一点娶了肯尼迪总统的一个姐妹。在学术自由的大学,很少有来自保守势力的约束,很少有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在那里你可以畅想一切,自由地探索未来世界,即使别人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你的思想永远会受到尊重。正是缘于这种自由思想,才使无数伟大的思想和发现在大学得以孕育和成熟。著名大学都非常珍视学术自由的宝贵传统,哪怕理想和美国现实世界发生严重冲突时,一些大学也没有放弃对学术自由传统的保护。坚持学术自由的大学就会坚持学术民主,不搞论资排辈、不拿名人和权威压人,教授们是决定教育方向的主要力量,教授会参与许多校务的决策因而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如何维护学术自由的话题历久弥新。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政府迅速通过旨在打击恐怖主义的《美国爱国法案》(USAPatriotAct),赋予政府在处理有关问题时更大的权力,引起在此法案下个人自由可能遭到侵害的争论。其中涉及高等教育的条款,比如大学有权在不通知外籍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下,将他们的信息提供给政府机构,引起不少大学教师的联合抵制。12(B)民权运动,学潮,少数族裔地位的提高美国60年代的学潮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1964起始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自由讲演运动,1968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将之转入暴力,1969康乃尔大学的黑人学生拿起了武器,1970“普林斯顿计划”将学生的矛头转移到校外。加州大学1964自由讲演运动被称为“美国第一次学生群众革命”,起因是校方下令禁止在校内某地为校外政治活动募集资金,学生们不守禁令结果一位学生领袖被捕,12月2日学生将加州大学行政大楼占领了几小时最后被警察赶了出去,几天后校长宣布校园内的政治活动完全自由,自由讲演运动以胜利而告终。加大的学生动乱延续了4年之久,这些事件常常由外界触发,而学生们的目标首当其冲的是大学当局,加大的学生动乱波及全美及至全世界,法国、日本、中国等等好像60年代全世界的年青人都在造反闹革命。美国青年对驯良和勤奋嗤之以鼻,公开蔑视权威和政府呼吁暴乱,共同关注目标从学业转移到道德价值和政治目标的追求上。越南战争、征兵活动(征兵委员会使用精确的学生排行榜,征召那些排名靠后的学生入伍,二战时期许多大学都是这么干的)、民权运动,1968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被刺杀、罗伯特.肯尼迪竞选总统时遇刺身亡,美国群情激奋社会动荡,在大学校园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率先采取暴力行动。1969哈佛学生也造反了,学校行政主楼被学生占领,防暴警察发射催泪弹,学生和教授激烈对峙。不过哈佛学生占领校长办公室时,要砸普西校长的办公桌,有人劝阻说它被爱略特校长使用过,结果这张桌子竟然幸免于难。1970年春季是学潮的最高峰,俄亥俄州的肯特州立大学(KentStateUniversity,网址www.kent.edu\n)四个学生被军队开枪打死,全国大学生同仇敌忾,学潮波及全美高校。群情汹涌时相对于其它大学,普林斯顿可能是非常平静的地方了,学校和学生们“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将攻击的矛头指向政府,而不是像许多学校的学生那样傻乎乎的拿母校当靶子。普林斯顿的策略被冠以“普林斯顿计划”的美名,被其它许多大学采纳,全国范围内的学潮于是到1970年秋季迅速平息下来。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民权运动高涨,受此影响,大学校园学潮汹涌,迫于社会巨大压力,即使最保守的大学也做出让步,1970著名研究型大学开始大量招收黑人学生。1964《人权法案》,1968《肯定行动计划》,等法规规定公立院校在录取学生、招聘职员时不得搞种族歧视,否则联邦将取消资助。如今出于联邦民权法案直接或者间接的约束,美国几乎所有高校录取黑人学生时都非常慎重,学校如果在这方面被黑人民权团体指摘,被联邦政府调查,那联邦对大学的研究教学资助就可能立即中断,那可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加倍小心,这也是常春藤联盟八校黑人学生比重那么接近都在6%左右的原因,1998达特茅茨黑人学生录取率达50%以上(黑人总的申请人数应该比较少)比校友子弟的录取率还要高。不过,经历学潮的冲击,大学原有价值观混乱并破灭了,美国的大学纷纷放弃了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约束和规范,学校失去了对学生生活的权威性。虽然人们还希望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但大学、中学和家长们都不再提供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教育手段,学生在校园选修一些被标榜为重要的课程之外,就几乎是完全自由放任的状态了。下面介绍一下有代表性的哥伦比亚大学1968年学潮的情况。“哥伦比亚大学1968年革命”起因主要有三,首先哥伦比亚大学与周边社区关系紧张,60年代校方在晨边高地买下150多座建筑迫使近万人移居他地,黑人社区认为哥伦比亚大学不断向周边扩张就是要把他们全部赶走,因此校方在晨边公园筹建新体育馆本来对学校和社区都有利但反对声还是越来越强烈。1968年2月这个体育馆正式破土动工后不久,两批到工地游行示威阻挠施工的人中有25人被捕,其中有18个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其次是哥伦比亚大学与军方主要是“防务分析研究所”的联系,这个研究所由国防部在1956年4月成立,旨在加强“国家完全与科学进步的关系”,它被认为是陆军和海军的智囊机构,与空军的“兰德公司”相似。至1968有12所大学成为其团体成员,哥伦比亚大学1959年加入防务分析研究所,其校长科克是它的董事会成员,还有一位学校董事担任防务分析研究所的执行委员会主席。60年代中期越南战争不得人心,大学与军方的联系成了激进师生关注的焦点之一,哥伦比亚大学行政当局在被质询相关事宜时,校长和院长的回答或模棱两可或故意否认,师生们对校方的不满和不信任进一步加深。1968年4月学校董事会决定终止自己的防务分析研究所团体成员身份,但是校方的做法实际上是阳奉阴违,这激起了更大的反感。哥伦比亚大学1968年学生骚乱爆发的第三个原因,是校方对“争取民主社会学生会”成员的处理。争取民主社会学生会(StudentsforaDemocraticSociety)其前身可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主义组织“社会主义者校际会”,第一任主席就是著名作家杰克.伦敦,1925改名为“工业民主联盟”,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有名无实的社团。1962年59名来自全美各地的大学生和民权运动积极分子,汇集到密歇根州胡戎港市(PortHumn),三天激烈辩论后通过长达60页的《胡戎港宣言》,并正式成立争取民主社会学生会,这个组织是美国大学校园60年代骚乱的主要领导势力被称为“新左翼”,1968它号称有7.5万成员和数百个支部。哥伦比亚大学的争取民主社会学生会支部在1966年2月被校方承认为合法的学生组织,它在学生大规模骚乱爆发前的活动主要与越南战争有关,如反对征兵、反对与军方有联系的机构和公司到校内募员、反对学校从事保密性质研究及与军方勾结等等。1968年初这个组织在哥伦比亚大学有不到100名成员,虽然势单力孤它却一直寻衅与校方对抗。1968年3月27日这个组织在西斯.露图书馆(实际做为学校的行政大楼)上交断绝与防务分析研究所一切联系的请愿书,4月22日校方以违反校规的理由对参与这次楼内示威活动的六名学生做出留校查看的处分,除了一名研究生外其他五名本科生都是争取民主社会学生会的领导人,于是骚乱的导火索被点燃了。1968年4月23日\n一部分示威学生在体育馆工地与警察发生冲突有一人被捕,紧接着他们进入汉密尔顿大楼软禁哥伦比亚学院的院长当“人质”并向校方提出六点正式要求,凌晨时70多黑人学生把发生意见分歧的二三百白人学生统统赶走并封锁了汉密尔顿大楼,跑出去的学生则“占领”了露图书馆。两天内又有三栋学校建筑被学生们宣布为“解放区”,另外一栋楼被反对示威者的学生们“占领”以便他们正常的学习不被打扰。最令校方头痛的自然是占据汉密尔顿楼的黑人学生,他们组成的“非裔美国学生会”是学生骚乱的另一股主要势力,其组织严密纪律性强并且有周围社区人士的大力支持,就在20天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暗杀引发了纽约黑人的爆动。整个事件中除示威学生外,主要有三股势力试图从不同途径解决这场骚乱,以科克校长为首的学校行政当局拒绝妥协,主张警察介入强行夺回被占据的大楼并对示威学生严肃处理。而哥伦比亚的教授们坚持和平解决,主张在事后对学生的处理由教师、学生、行政三方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决定。另有一些相对保守的学生对示威者非常反感,要求学校采取强硬措施严惩不怠。所以教授们实际上是校方、示威者和保守学生之间的调停人,他们组成人墙防止两派学生发生冲突,并且希望阻拦警察的抓捕行动。骚乱期间几个学生组织搞了一项不包括示威者的、5000多学生参加的民意调查,其结果显示63%不赞成给示威者特赦,74%赞成停止修建体育馆,66%赞成终止与防务分析研究所的一切关系,81%赞成由三方委员会在事后公开处理示威学生,76%不赞成争取民主学生会和非裔美国学生会采取的示威方式。4月29日校方正式请警察来解决这场持续六天的骚乱,30日凌晨2点到早晨6点出动了上千名警察逮捕692人,其中524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汉密尔顿楼反倒是五个被占领建筑中唯一没有发生暴力的地方,原来被捕的86名黑人学生早已决定警察一行动他们就“光荣投降”,而在其它地方情况完全不同了,西斯.露图书馆前警察冲破教授组成的人墙,把楼内“被动抵抗”的学生一个个抓走造成100多人受伤。警察对学生的暴力使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们空前团结起来,他们组成的“罢课协调委员会”决议马上举行全校罢课,受到多数学生和教师的支持。5月份学校当局在处理示威学生过程中态度强硬而方式也不妥当,结果引发5月21日第二次占领汉密尔顿楼,警察又被请来又是凌晨行动,紧接着汉密尔顿楼被清理,校园里爆发了更大规模的骚乱,又有上百人被捕。骚乱平息后最终有总共73人被给予停学处分,其中七人是由于拒绝到院长办公室报到,其余的人是因为参与再次占领汉密尔顿楼。6月4日\n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300多毕业生中途退场对学校当局表示抗议,8月份科克校长宣布提前退休。“四二三事件”后不久,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了由哈佛法学院教授考克斯(后来主持了水门事件的调查)任主席的“调查事件真相委员会”,《考克斯报告》对哥伦比亚大学校方处理整个事件的方式提出很多批评。《考克斯报告》对60年代的学潮解释说当时的大学生理想色彩浓厚,对现实刺激的反应更加强烈,与学校抗争就是为了发泄对社会、政府和现实束手无策的苦恼。而哥伦比亚大学本身的环境很难使学生产生向心力,拥挤破旧的宿舍,充满诱惑的纽约,对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来说哥伦比亚大学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心上,招收他们纯粹是为了赚钱。哥伦比亚大学是极少数研究生人数比本科生人数多的大学之一,对前者重视对后者轻视,在教室内本科生“三等公民”的身份更加明显。哥伦比亚大学校方在很多场合明确表示,学生和教授的意见对他们做出决策毫无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对学校的敌视态度,比如1966年初在反对学校将学生按成绩排名、反对把名次低的学生名单交给政府征兵机构的“草莓事件”中,校长科克和一位院长宣称“大学绝对不是民主机构,学生们对一个问题投票赞成也好反对也罢,对我来说就像是说他们喜欢草莓”。从教授角度看,哥伦比亚大学从巴特勒校长时代开始行政部门强权传统,教授很少参与决策过程,且与学校行政领导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学校对学术人员不够重视、教授工资相对降低、许多学科学术排名下降、基金会拨款也没有哥伦比亚大学的份,这一切都使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们情绪低落,有能力的人辞职他就,教授们与学校真是离心离德。《考克斯报告》还指出哥伦比亚大学当时对黑人歧视冷漠,进入学校建筑时保安人员检查黑人学生的身份证但从不检查白人学生,所有这些加在一起以及学校当局缺乏组织应变能力,学生骚乱率先在哥伦比亚大学爆发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民权运动使少数族裔在各社会领域的地位都得到了提高,美国政府60年代开始就推行“赞助性行动”,这项政策旨在补偿黑人、印地安人、拉美裔和亚裔以及妇女在过去受到的歧视,鼓励政府、企业、学校等社会机构适当降低要求,对少数族裔予以照顾,优先录取、录用、晋升或优先贷款和签订合同,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机会,该政策得到弱势群体的欢迎。对黑人来说,几十年来这一政策已经培养了一个黑人中产阶级,造就了一批商界政界法律界的黑人精英,当然美国还有许多黑人因为长期被奴役盘剥,而丧失基本的尊严和对社会的责任,确实成了社会的包袱。“补偿运动”近年来虽然频频受到保守派特别是白人的攻击,认为它是一种以肤色取人的逆向种族歧视,但它已经给美国社会带来太多的好处,所以2003年最高法院以一票的优势维持了它的合法性。如今美国已经有了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他2009刚当上总统不久就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爆出一个大冷门,奥巴马自己直说惭愧,人们说和平奖颁给奥巴马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arackHusseinObamaJr.)1961年8月4日生于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母亲是白人而父亲则是来自肯尼亚的一个黑人留学生,父母在奥巴马两岁时分手,奥巴马跟着母亲和姥姥姥爷长大。老奥巴马后来回到肯尼亚成了经济学家,据说他1982死于车祸前只与小奥巴马见过一次面。小奥巴马中学毕业后进入加州西方学院(OccidentalCollege,网址www.oxy.edu)学习,后转入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1983获文学学士学校,1985-1988他在芝加哥从事社区方面的工作,1988进入哈佛法学院1991获得哈佛的法学博士学位。奥巴马在哈佛法学院时,成为院刊《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非洲裔负责人,毕业后他返回芝加哥,成为一名律师,并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90年代中期奥巴马涉足政坛,2004首次当选为伊利诺斯州的国会参议员,根据美国参议院历史办公室的资料显示,奥巴马是历史上第五位、也是当时参议院里唯一一位非裔参议员。2007奥巴马正式宣布竞选总统,经过激烈角逐他战胜希拉里.克林顿获得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2008年11月在大选中获胜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在华盛顿宣誓就职成为白宫的新主人。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首位有黑人血统的总统,仅这一条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不过美国总是有那么一批喜欢唱反调“破坏和谐”的人,这不一个叫DavidFredosso的人写了一本书《为什么是奥巴马》,书里指出奥巴马不仅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更糟糕的是他是一个来自芝加哥政治集团的精明政客(政客和银行家是美国普通百姓最憎恨的对象)。只看重利益,能言善辩却很少信守承诺,“兴风作浪,无所不为,不同情失败者”,总之奥巴马也不是一个好人。其实,在上层社会混的哪个不是人精?稍微明智的人就知道,选总统不是看个人的道德品质,虽然道德品质总是被政客们用来装饰门面。好人连自己的利益都无法维护,又如何能维护整个国家的利益?只希望从一群坏蛋当中选出来的总统,不是最坏的连国家利益都不顾的那一个。上帝保佑美国人民,阿门。12(C)七姐妹学院,女权运动,校园性侵犯,女校长高等教育长期是富家男青年的专利。在妇女教育方面,著名私立大学特别是哈佛,一直在步别人的后尘。19世纪后半叶,世界上一些地方已经涌动妇女上大学的潮流了,但哈佛校长爱略特觉得哈佛接纳女学生是没有脸面的事(其实当时社会上许多人都持这种看法),他公开的理由是“让几百名已到结婚年龄的男女学生同住一处,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在爱略特看来即使女性有“内在能力”读大学,也要经过几代人在社会平等方面的发展。1899在威士理女子学院院长就职典礼上,爱略特详细阐述了妇女不适合读大学的论调,他的讲话让当时布林莫尔女子学院院长Carey\nThomas很久都愤愤不平。其实,在1872一群来自波士顿和剑桥市的年轻女子已经开启了哈佛女子教育先河,她们成了哈佛的一支“附属力量”,根据协定哈佛教授向女生复述他们给男生上过的课程并获得额外报酬,这种情况在1894莱德克利芙女子学院成立后依然在延续,很长时间里女子课堂是哈佛教授轻松赚外快的地方,他们只要从哈佛学院出来走过几个街区向女生重复刚刚讲过的内容就行了。莱德克利芙Radcliffe是英国17世纪末的一位女士,1693她捐赠100英镑设立了哈佛的第一个奖学金,哈佛的女子学院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莱德克利芙学院20世纪初最著名的校友应该是1904毕业于此的聋盲女士海伦.凯勒了。据称莱德克利芙学院80%以上的学生后来和哈佛学院的毕业生结为夫妻。1977它并入哈佛学院,校友势力散尽后,1999完全关闭了,保留下来的莱德克利芙高级研究院成为在哈佛与医、法、商等学院平级的机构。女子学院完全并入哈佛学院,从进步的观点看,哈佛的女毕业生终于能获得与男生完全一样的文凭了,不过这在美国著名私立大学当中可是最后一个,对于素来以争第一为荣的哈佛来说这可是一件稀奇事。莱德克利芙女子学院是美国19世纪后半期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女子学院之一,也是赫赫有名的“七姐妹学院”中的一个,在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七姐妹学院可以说是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标志性大学。除了莱德克利芙学院,七姐妹学院的另外六所分别是,哥伦比亚大学伯纳德学院(BarnardCollege,网址www.barnard.edu),威士理学院(WellesleyCollege,网址www.wellesley.edu),史密斯学院(SmithCollege,网址www.smith.edu),圣欧克山学院(MountHolyokeCollege,网址www.mtholyoke.edu),薇莎学院(VassarCollege,网址www.vassar.edu),布林莫尔学院(BrynMawrCollege,网址www.brynmawr.edu)。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伯纳德本意是使哥伦比亚成为完全男女同班同校的大学,但1889建立的伯纳德学院却是一所独立的女子学院,1988它再次与哥伦比亚大学重新确定相对独立关系,两校仅在课程和设施方面互通有无。早期伯纳德学院最著名的校友应该是玛格丽特.米德了,她师从“人类学之父”弗兰兹.保爱士,保爱士虽相貌恐怖但心地善良,他后来曾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种馆馆长、美国人类学会会长,其主要观点之一就是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比生物因素要大,这与当时流行的弗洛伊德性本能学说相对立。米德1928写出的成名之作《在萨摩亚成长》,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人类学著作,被翻译成16种语言发行了数百万册,米德书中主要结论是原始部落萨摩亚青春期女子没有美国同龄女子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巨变与困惑,从而支持了老师保爱士“文化决定论”的观点。米德长期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任职,一生著作筹身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科学家之一,1978去世第二年被追授美国总统自由勋章。1983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网址www.anu.edu.au)教授人类学家弗利曼对已经去世四年多的米德60年前的研究提出质疑,从而引发“社会学科多年来最大的争论”,争论的实质正是人类学一直在争论的核心问题,人的社会行为是受文化环境调解还是由“本性”控制,后来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的这两大派甚至争论到不共戴天的地步,1998干脆一分为二成了两个独立系。曾经的七姐妹学院大名鼎鼎,不过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授予学位的女子学院是卫斯廉大学(WesleyanUniversity,网址www.wesleyan.edu),它成立于1831年,由Middletown的卫理公会派教徒所建立,其名称是来自于卫理公会派的建立者JohnWesley,后来有另外两所大学也以Wesley的名字命名。开学的时候仅仅有学生48名,教授3名,助教1名,而学费仅有36美元每年。在建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面,Wesleyan是默默无闻的一所教会男校,但是1872年这所康州小镇中的学校突然吸引了全美国的眼球,因为它通过了一条当时是禁区的条令允许男女同校学习,这在当时男女分而治之的美国学校界是一场不小的轰动。遗憾的是,由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和在这所教会男校中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共同压力下,卫斯廉大学不得不在1912年恢复全男校体制,这个体制一直持续到1970年才废除。卫斯廉大学恢复男校的举动虽然对自己损失不小,但是也直接促使了康州另外一所名校康州学院(Connecticut\nCollege)的诞生,后者是1911年由卫斯廉大学女性校友所创办的全女性大学,后来1969年也发展成男女同校的大学。今天的卫斯廉大学有超过3100名经过层层挑选的优秀学生(录取率25%),其名气在强手如林的美国大学界也有一席之地,它与AmherstCollege和Williamscollege并称小三杰(littlethree)。校内社会运动活跃,和美国少数民族人权运动、女权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组织联系紧密,它被一些人戏称为PoliticallyCorrectUniversity。在学业方面,其天文,电影,社会,经济,历史,哲学,政府,音乐在美国学术界享有盛誉,卫斯廉大学之所以叫做University而不是college\n是因为现在它有颁发音乐硕士和博士的能力。最初倍受阻挠建立起来的独立的女子学院,展现的是一种进步的教育理念,那就是为女性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少公立大学很早就已经实现男女完全同样了,不过一些保守的大学,到二战时女生才有机会和男生在同一个教室里听课,并不是因为这几所大学女性教育思想进步了,而是出于经济条件的考虑,二战的大征兵让所有大学的课堂空空如也,美国大学校园一时充斥女生和外国学生。20世纪60年代随民权运动而兴起的女权运动,使美国的女性社会地位大幅提高。女权运动是一场保护和争取妇女权力的国际范围的运动,女性权力意识苏醒开始主动争取自由,比如“还我夜行权”等具体运动,它倡导女性应该自由行走,自由行动,同时可以免于任何形式的攻击。迫于社会压力,本来一直不招女生的耶鲁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生学院都在1969开始招收女生。独立的女子学院实际上失去了原有的存在意义,反倒给世人保守的印象,男女平权运动的兴起将高校根据性别而隔离的空间合并在一起。1861成立的薇莎学院1969开始招收男生已非独立女校,校园异常优美,总统罗斯福和肯尼迪两人的夫人皆毕业于此。布林莫尔学院成立于1885,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向心力强,现在是罕见的女子工程类学院,其毕业生深造后获博士硕士学位比例全美最高,该校校园距费城约11公里是全美最美校园之一,纯正詹姆斯一世哥特风格城堡式建筑富有独特浪漫气息。贵族学校中的贵族学校普林斯顿大学在某些方面非常保守,1945招收第一个黑人本科生(1947授出第一个黑人学生学位)比哈佛晚了50年,1956来自公立高中的本科新生才第一次超过私立高中的学生,1961普林斯顿研究生院招收了第一个女博士生,1963本科生院接受一小批从其它学校转来的女生学习语言但由她们原来的学校授予学位,1969因为学潮才被迫正式开招本科女生且至今男女比例很不平衡。普林斯顿第一期女生就使同年开招本科女生的耶鲁“黯然失色”,这一年美国的“比基尼小姐”是普林斯顿的学生,她和同学穿着三点式泳装的照片成了美国媒体的抢手货。不过女生的到来也给校园添了不少麻烦,80年代中期发生不大不小的男女学生冲突的“性攻击”事件,意识到自己都有些过火的男女学生,在最后的烛光游行中忽然间从凡夫俗子村姑泼妇摇身一变都成了金童玉女,感情得到了升华事情也算是和平解决。1979普林斯顿的一位女生因为有的食堂俱乐部拒绝接受女生,一状告到法院指控他们歧视女生,这个俱乐部为了保持自己的“纯洁”上诉到最高法院,这场官司一直打到90年代最后以俱乐部彻底失败而告终,现在普林斯顿的12个食堂俱乐部都有女会员。男女同校后的麻烦,校园性侵犯。陌生人性侵犯,女性完全是受害人,受谴责的完全是实施性侵犯的陌生男性,有关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技术和政治措施预防事件再次发生,比如学校可以采用加强警察巡逻等安全措施,并向女性师生传授女子防身术等课程加强自我保护,社会上示威游行也多是针对此类案件。不过80年代公众开始意识到校园里实施性侵犯的可能是受害人的同学、朋友或恋人,70年代以前人们似乎从来不用“性侵犯”一词来描述男女约会时所发生的性关系。因为缺乏目击证人,也没有造成重大人身伤害,所以女性通常无力回击这样的“暗示”:双方开始是自愿性关系的,但后来女方后悔了;或者女方勾引男方,以图报复或勒索钱财。如果男女双方是自愿在一起的,社会上的人们对此后发生在女方身上的事就不感兴趣了,所以那时的女性如果在约会时被男友性侵犯通常只能自认倒霉。妇女运动极大的改变了关于责任的话语。在大学校园里,性侵犯时有发生,于是人们开始用一种更进步的观点看待性侵犯问题。在兼顾政治和教育原则的前提下,大学在许多问题上成功的应对了社会公正进步带来的挑战,在促进种族平等方面也做出积极的努力,在性侵犯这件事上大学也不例外。不过90年代,约会性侵犯问题受到家长和学生管理的干预,从而朝着意料之外的方向发展了。人们希望大学同时做好几件事,关心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干涉他们的行为选择,对男生性侵犯女朋友的事件做出处理。人们希望在这类投诉中,大学给予女生平等的机会。没人希望回归旧时代,那时女性几乎没有发言权,凡是涉及女性有关问题时,男性可以薄酒的脱离干系。当大学试图兼顾这些要求时,它们也在为此付出代价,女性也应该在约会性侵犯事件中承担部分责任的观念被推翻了。大学通常模仿司法程序,字斟句酌的制订这方面的规章,以便为约会性侵犯案件处理寻找理论依据。最著名的当属安提亚克学院(AntiochCollege,网址www.antioch-college.edu\n,成立于1852)对约会性侵犯或朋友性侵犯中是否“双方同意”概念的澄清,该学院1992规定,从接吻到性关系,任何涉及性的行为,都必须出于自愿并争得口头同意,否则都将受到学校纪律的惩处。不过,总的来说,大学已经放弃了自身在这一问题上应该承担的义务。现在的大学认为女性是弱者,不能为自己遭受的不幸承担责任,过度保护女性却没有帮助她们成长,没有教育学生学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以避免将来再发生类似的事件。朋友性侵犯,每起案子都涉及太多情感因素,但感情不能引导人们找到事情真相。秘密举行的听证会可能把最私密的细节透露出去。当事的学生、他们的朋友或律师会把不完整的信息告诉报纸和杂志记者。特别是三大家,任何涉及暴力和性的事件都会引起媒体的关注。这些名校如何回应的报道通常会出现在全国性电视节目中,让全世界成为“判官”。而大学依然需要坚定的保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免于遭受公众的攻击和怀疑。与其他学生问题不同,在性侵犯问题上,家长和学生通常更容易通过操纵和情绪化的手段,来影响大学对此类事件的处理。案件判决前被告清白和女性原告清白,两种假设之间存在矛盾,大学又不能超越法律去处理性侵犯案件。许多人认为所有性侵犯的罪犯都应该得到最严厉的惩罚,不过熟人性侵犯案件的情况不同。虽然人们通常对受害人寄予同情,但在熟人性侵犯案件中两位当事人对同一事件各执一词,让外人很难判定谁对谁错。约会性侵犯在许多大学里非常普遍,而饮酒许多时候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性侵犯案件都会涉及一名醉酒者,清醒的学生少有对女同学性侵犯的。熟人性侵犯的受害人,可以把案件交由学校纪律部门处理,也可以选择将直接责任人上诉法庭,被告如果被判有罪可能会获长期监禁的处罚,具体的量刑各州不大相同。学校试图在原告、被告、学校自身和州司法机构等各方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种“面面俱到”的做法很难真正教育学生,相反很可能招致很多人对学校的愤恨。人们强烈呼吁大学改革相关纪律制度,希望大学内部比刑事法庭更便捷的证明性侵犯者的罪行,不过哈佛和其它大学建立自己的法律体系是一种冒险。大学不是调查严重的违法行为的合适机构,大学的教授没有权利质询目击证人,没有权利要求学生起誓,也没有权利对犯罪人施以惩罚,大学能实施的最高处罚就是开除学生。不过开除这项惩罚,很多大学已经许多年没有采用过了,而在同学性侵犯案件中,受害人可能期望学校当局直接开除责任人。如果在较严重的事件中,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诚实可能会“自证有罪”,被告的供词有可能会被用于刑事司法审讯之中。1999开始由于媒体的报道,哈佛校园性侵犯问题波及全国,引起公众的广泛注意,2000-2001学年哈佛学院负责纪律的有关部门举行了七次关于不当性行为的听证会,而在过去的十年哈佛学院总共才举行过13次类似的听证会。在绝大多数新近发生的案件中,人们都无法判断事实的真相,通常情况是案件中唯一目击证人就是当事人,而且通常两人都喝醉了对发生的事情记忆模糊或不完整。女生指控男友时,即使无法证明性侵犯罪名成立,她也希望看到男友难堪。这一现象必须改变。2002哈佛要求性侵犯投诉时出示更多证据,从而引发又一轮反对浪潮,美国教育部民权办公室对波士顿一名律师提交的一份诉状展开调查,该律师称哈佛大学处理性侵犯的新政策违反了《教育修正案第九条》关于禁止性别歧视的规定,这项一年左右的调查在女性主义媒体上被炒得沸沸扬扬。1972通过的《教育修正案第九条》(TitleIXoftheEducationalAmendments)规定,接受联邦经费资助的任何教育机构都不能有性别歧视的行为,几乎包括所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大学。不过,在没有充分证据前保护被告的权利是正当的,而且性侵犯和其它严重的犯罪一样本应该由警察和司法部门处理,大学应该做的是帮助原告拿起法律武器,虽然人们希望大学内部比法院举证更容易些。如果认为一帮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教授可以坐在会议桌边,制订出一套更加完善的司法制度,那未免太夜郎自大了。只是像哈佛那样的大学,从来没有以过分谦逊而示弱,对失败的担忧并没有阻止热情的业余主义的教授们继续尝试的步伐。大学还应该教育女生采取一些简单预防措施,加强自我保护,避免袭击事件的发生。虽然成功机会很小,但人们还是鼓励性侵犯幸存者寻求报复和公正,而不是帮助受伤害的女生进行心理健康恢复继续她的生活。鼓励妇女卸下包袱被认为是一种侮辱,如果有人对从创伤中恢复过来的女性表示敬意,那么此人很可能会被认为是在帮助罪犯开脱罪责。如今的校园充斥着政治因素,责任感问题成了一个“零和游戏”。如果一个女生声称自己遭到性侵犯,那么此举仅有的积极意义也会遇到重重阻力。教师或者校领导即使善意提醒女生采取一些简单预防措施,加强自我保护,避免袭击事件的发生,但一部分人特别是女权主义者会把大学的举动描绘成危险的尝试,这样做会被认为把人们的注意力和案件的责任从性侵犯者推诿到受害人身上,造成被袭击好似是女生自己不小心的错。大学领导人不得不采用一直受人唾弃的官僚主义“似是而非”的说话方法。每一次运动,过程争来吵去,消耗热情人士的斗志,然后草草收场,虎头蛇尾。在完善纪律处理程序和住校制度的过程中,大学在不经意间养成了学生脆弱的心理,这是教育的失职。学生期望一切都是现存的,如有不满也只会从制度本身找原因。人虽生而无知,却并非生而愚蠢,人其实都是被教笨的。女性是弱势群体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虽然女性在积极改善自身地位,但她们依然需要获得男性认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成长,向他们灌输为自己负责的思想,但美好的初衷却在妇女教育中演变为“娇惯”女生。大学试图对遭到性侵犯的学生表示怜悯,但大学处理问题的过程拖沓而且缺乏成效。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意外事件、不公正待遇或者不如意的经历,积极康复比无所作为更有意义。如果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坚强、能干和独立的成人,那么大学就需要鼓励和倡导犯罪受害人从创伤中康复过来,同时对性侵犯者绝不姑息养奸。2001以敢言著称的克林顿政府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H.Summers)就任哈佛第27任校长,他当年28岁时就拿到哈佛大学经济系的终身教授,是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47岁时衣锦还乡成了哈佛的校长。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是萨默斯的亲伯父,据说萨默斯的爸爸为了不沾兄长的光特地改了姓,萨缪尔森是1970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他的《经济学》一书出版于1948,卖出了300万册。萨默斯校长在董事会的支持下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更新本科生课程、改变高分过多的评分制度、增加贫困学生入学率、建立教授问责制、重要人事任命权集中于校长等,这些措施难免触动哈佛古老的传统,招致许多人的不满。萨默斯校长特立独行,接连语出惊人,闯出特大新闻。2005年1月14日\n他在全国经济学家会议上说,大学中缺少女性科学家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两性之先天差异。这番言论引起轩然大波,媒体纷纷指责萨默斯性别歧视,萨默斯得罪了所有女教师和所有女科学家。在世界舆论压力下,他不得不向哈佛大学女教师常务委员会写信道歉,而哈佛几乎同意了所有代表女性利益的要求。哈佛文理学院破天荒两次通过对萨默斯的不信任投票,表示对他的领导能力“丧失信心”。与学校内外关系僵硬,萨默斯只好在2006年初辞职。现在美国大学校长主要职责一是筹款,这要求有良好的上层社会关系和高超交际手腕,二是管理好学校,这要求善于在教授和学生间折中以平衡各方利益。老好人无法改革,而有个性的改革家又很容易得罪人,看来还是得选外交官式的政治家来当大学校长才能稳中有成。非常时期哈佛请回老校长波克,让他再披一年战袍代行校长职务。21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商界政界等领域由女性担任的重要职位在增多,滞后的高等教育界是女权主义者进攻的又一个重点目标。2007哈佛董事会“与时俱进”,选出近四百年校史上第一位女校长福斯特(DrewGilpinFaust),萨默斯校长下台有许多原因,但不少人感觉他得罪了全国女性,结果哈佛让女同胞们“占领”了。福斯特是一位美国内战史方面的杰出历史学家,她是积极捍卫女权的学者,从小就拒绝母亲灌输的男权思想,“女儿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你越早意识到这点你就生活的越好”,她父亲、叔叔、两个哥哥都毕业于普林斯顿,她的丈夫现在是哈佛的社会学教授,如今工作上也归她领导。福斯特本人1968在布林莫尔学院获学士学位(当时普林斯顿还不招女生),硕士和博士学位都是从宾夕法尼业大学获得的,因此她也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没有哈佛学位的校长。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福斯特一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当历史学教授,她从2001开始任哈佛莱德克利芙高级研究院的院长,她此前从未领导过大型学府,对她的任命也引起一些哈佛自然科学教授的怨言,因为科南特之后的5位校长都不是科学家。随着福斯特出任哈佛校长,常春藤8所高校已经有一半是由女性校长领导,她们是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布朗大学校长露丝.西蒙斯,宾夕法尼亚大学校长埃米.古特曼,其中西蒙斯更是第一位执掌常青藤大学的非洲裔美国人,曾被《新闻周刊》评为风云女性。哈佛带头其它大学纷纷跟进,多所院校相继任命了女校长,不过就美国全国范围来看,大学校长中女性所占的比例仅为20%。当被问及她的当选是否意味着性别歧视在大学中的终结时,福斯特回答说:“当然不是,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福斯特面临许多重振哈佛的挑战,继续前任的改革,比如长期不如人意的本科教学,哈佛也很希望在她的领导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科学和其它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教师群体构成的性别、种族等方面的多元化不如学生群体,如果有更多的女性、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加入教授队伍,将对高校和整个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美国律师行业和商业界也存在着类似的劳动力构成单一的问题。12(D)阳光下的暗影,学术界丑闻世界上骗人的把戏太多,而且这些把戏一旦沾上科学的边儿,就更让人捉摸不透真假难辨,读一读音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假象——震惊世界的20大科学欺骗》,历史上有名的学术欺骗案件还真让人吃惊。从70年代开始,美国科学界接二连三出现轰动全国的科学丑闻:1974年纽约约斯隆-克特林研究所威廉.萨马林免疫老鼠丑闻,1979年耶鲁医学院索曼和其“老板”菲力奇(当时被聘为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主任,他很快在1980年8月5日\n被迫辞职,重返耶鲁医学院)论文剽窃案,1981年哈佛医学院约翰.达西论文弄虚作假丑闻(国家卫生研究院两个专门调查科技舞弊的“侦探”斯图尔特和费达写了一份研究报告,经过数年波折后1987在权威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许多与达西有关的人员都不“干净”),1981年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马克.斯柏克塔杜撰诺贝尔奖级发现“激酶级联说”丑闻(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斯柏克塔的致癌理论可能是对的,如果仅是提出假说而不是伪造实验结果力图去证明它,那么他可能被人们当成天才而非骗子),1983年开始持续8年的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研究员盖洛争夺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蒙特尼尔教授艾滋病发现权风波(盖洛的作假行为一直受到美国政府的庇护,美国总统里根和法国总理希拉克曾介入进行双边调停),1986年开始的麻省理工学院戴维.巴尔的摩风波,1989年美国犹他大学彭斯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弗莱什曼“冷核聚变”笑柄,1996年纽约大学艾伦.索克尔戏弄《社会文本》杂志事件,1999年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118号元素事件,2002年贝尔实验室简.亨德里克.舍恩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系列论文造假事件等等(前几年联邦教育部还爆出侵吞数亿美元教育款项的丑闻)。单说闻名遐迩的巴尔的摩风波,其过程比引人入胜的电视剧还要精彩。戴维.巴尔的摩(DavidBaltimore)是美国生物科学界的传奇人物,他26岁获洛克菲勒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因为证明了反转录酶的存在,十年后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再过一年(1975年37岁)获得诺贝尔医学奖,1968-1990一直在MIT从事研究和行政工作。巴乐的摩性格傲慢无情,极富争议,他对美国涉及癌症、爱滋病、遗传工程、干细胞等方面科技政策的形成和制定都有很大影响。1986年生物学界权威学报《细胞》发表一篇论文,作者来自MIT的三个单位(怀特海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生物系、癌症研究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巴尔的摩排在第五(至1997年他署名的论文总数超过500篇),排在最后的(一般是实验室老板)是本案主人公一位日裔女教授凯利。凯利从1981年起在MIT任助教授,主管一个实验室,五年过去了MIT没有给她终生教职,她于是申请到塔夫茨大学医学院,与功成名就的巴尔的摩不同,《细胞》上的那篇文章对她的学术生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是凯利手下的一个女博士后研究员欧图尔,因为始终无法重复那篇文章里的部分实验而告发,这导致了塔夫茨大学和MIT组织调查,但得到的结论却是“欧图尔怀疑凯利造假毫无根据,一些科学上的问题需要继续通过实验来解决”。欧图尔被迫离开实验室,因为得不到推荐信找不到工作,她只好在自己兄弟开的搬运公司干些办公室的活。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国家卫生研究院的那两位专门对付科研作假的“侦探”斯图尔特和费达使案子起死回生,他们辗转找到联邦众议员丁吉尔(当时众议院能源委员会主席),促使国会在1988、1989举行两次听证会调查些事。丁吉尔对为凯利开脱的巴尔的摩诸多责难,他要求专门负责保卫美国政要和查禁伪钞的秘密警卫(SecretSevice)鉴定凯利的记录本,丁吉尔还是90年代初调查斯坦福大学“间接费用”的干将。美国科技界大为愤慨,把丁吉尔比为麦卡锡,把巴尔的摩比为伽利略,可是证据对凯利等人不利。好一场混战之后,国家卫生研究院再次组成调查组,在1991年3月得出“《细胞》发表的论文中凯利部分的数据是伪造的”结论,科学道德办公室则批评巴尔的摩一味袒护凯利。巴尔的摩只好宣布撤回论文,并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公开向欧图尔道歉,凯利本人则在十年内被禁止获得联邦科研经费。此时另一幕好戏又开场了,与巴尔的摩不穆的哈佛生物学教授吉尔伯特、华特逊(两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的倡议和主持者)等人落井下石展开新一轮攻势,结果使\n刚当了18个月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巴尔的摩被迫辞职。这事到此也该告一段落了,可是凯利不服,她后来到卫生部上诉,卫生部组织调查在1996年推翻了“科学道德办公室”的结论,取消了对凯利的制裁。“科学道德办公室”在此之前已经被改组,两名“黄金搭档”侦探也被拆散。凯利现在是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副教授,她的一位德国导师曾对她说“MIT是一个竞争性极强的地方,那里就像是充满了鲨鱼的海洋,小鱼很快就会被吞掉”,凯利非常后悔没有听这位德国人的劝告而到MIT工作。至于巴尔的摩,噩运在头上徘徊十年后,他1997年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现任校长。在美国学术界,剽窃、抄袭(plagiarism)一词非同小可,凡是你写的文字、说出来的话,如果引用了别人而不注明出处,你就会受到指控。前些年,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波士顿大学的博士论文,就被人指控为剽窃之作,后来不了了之。虽然如此,抄袭之风在美国大学校园如同野草蔓延,烧之不尽,除之不绝。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佳话”发生在康乃尔大学,一位三年级的学生交上去的作业恰巧是他任课老师数年前的习作。大学生如此,许多教授也不例外。一项调查显示,一所著名学府的研究人员,有三分之一怀疑自己的同僚作假,而《科学》杂志主编在1987年载文道,发表的科学论文99.9%是准确的真实的,有人不客气的问:你的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康乃尔大学一位教授曾与别人合作搞了“研究”,他们先从权威心理学期刊上选择12篇出自名牌高校、并在发表后被多次引用的论文,接着修改作者名及其工作学校(被改成普通学校的名字),重新打印后把内容丝毫未变的“加工”后的论文寄送回原来的期刊,结果让人大跌眼镜。38位编辑和审稿人中的35人没能认出这是已经被自己刊物发表过的论文,12篇论文中的9篇得以在正常审稿途径中畅游,但他们中的8篇被以冠冕堂皇的学术理由而拒绝发表。两位教授的这项“研究成果”被《科学》杂志拒绝发表,只好在一个不起眼的杂志刊登出来。1998年美国卫生部公开一份名单,榜上有名的这些人因为在科学研究中有“不端科学行为”而被制裁,一般是在三年内不准与联邦研究经费有瓜葛,并撤销已经发表的论文。在总共52人中,来自哈佛医学院的就有6人,霍普金斯大学、达特茅茨、加州理工学院各2名,耶鲁、西北、斯坦福、宾夕法尼亚大学各1人。弄虚作假在美国科技界可谓由来已久,其它国家也是如此,2005年韩国爆出震惊世界的“克隆之父”黄禹锡干细胞造假风波,将来亦肯定还会不断出现。究其原因,有科学研究中的失误,也有人为的原因,而后者是主要的。对新发现的盲目乐观和狂热,为了成名而哗众取宠,为了求得经费而对论文急于求成,为了论战而醉心于新闻宣传,以至违背公认的科学研究准则。对一些研究生和教授来说,他们有太多的事情、太少的时间,劳累的工作使许多人神经极度紧张,加上强烈功利心态的促使,环境逼迫着他们作假,而实验室里充满妒忌、猜疑、怨恨、间谍,甚至有人故意破坏他人实验。某些对科学不甚了了的新闻记者,以猎奇的心态不断在报章上制造轰动效应的“新闻”,更对科技界弄虚作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斯坦福大学“间接费用”丑闻。斯坦福大学将许多与联邦研究项目无关的费用归入“间接费用”类,从而要求政府支付,据发现问题的联邦会计估计,联邦政府也就是美国的纳税人,在80年代被斯坦福多索取了二到四亿美元。“间接费用”是正常的、联邦政府认可的间接用于科研的费用,它包括房屋折旧、水电杂费、服务人员工资等,一般占直接费用的四到六成,超过这一限额就要与政府签订谅解备忘录。在1980-1990十年间,斯坦福大学与联邦政府签订了总值达18亿美元的一万多个研究项目合同,双方签署的谅解备忘录有90多个,而同期加州理工只签了13个备忘录,名列第三的MIT只签了7个,仅斯坦福大学的那些备忘录涉及款项就将近二亿美元。斯坦福大学的财务主管们得意忘形,竟嚣张的到其它大学作报告,教授如何从政府那里拿到更多的钱。因为斯坦福的联邦科研经费太多,政府派人常驻学校管理相关帐目,据说这些联邦雇员与斯坦福大学的关系非常融洽,以至于1988年换上一个叫比德尔的新人马上就从账面上发现了毛病。比德尔将问题捅到众议院能源及商务委员会,从此使斯坦福大学丢尽了脸面。1991年3月举行的听证会上,抛出几个重磅炸弹:肯尼迪校长宅邸装修和婚礼招待会花了联邦三四万美元;斯坦福一家三口在校园内的墓地维护费每年1300多美元被标为“研究费用”;甚至一个超豪华的19世纪意大利果木便池的折旧费也要联邦掏钱。后来斯坦福大学修正公众形象、打官司各种费用一共花了3700万美元,而且肯尼迪校长被迫辞职,这与1989年旧金山地区地震造成的1.7亿多美元损失相比只是小菜一碟,但地震的损失有保险公司赔偿,名誉损失这颗苦果则只有自己来品尝。1994斯坦福大学向政府上交120万美元罚款,外加100多万退款,但不承认自己有非法行为,此事也就如此了结。按照一个南北战争时的法律,美国公民可以替联邦政府控告欺骗政府的团体或个人,如果胜诉被告会被罚款三倍,原告可得其中的三分之一,那个大出风头的会计比德尔后来果然以私人身份告了斯坦福大学一状,但联邦法庭拒绝受理此案,比德尔上诉联邦巡回法庭再次被驳回。其实,别的私立大学也一直这么干,用“间接费用”的名义大赚政府便宜,相比之下斯坦福大学不过是有点过分贪婪并不小心碰上了碴子。丑闻过后一项调查发现,22所著名大学一共从联邦政府多挖走了近四亿美元,其中有几个学校高级领导的厨师、司机是由联邦“供养”的,连看球赛、举办宴会也要由纳税人埋单,亏他们还自诩为“教育家”。据国会审计办公室1995年计算,斯坦福丑闻后的1993年,美国政府给大学的间接费用中,仅行政开支一项就减少一亿多美元,相当四口之家少纳两美元的税,与之相比,斯坦福大学在1994一年内就收到2.26亿美元的私人捐赠。13名校巡礼(A)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豪门三大家“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行政大楼前的约翰.哈佛铜像,与纽约自由女神像、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座像、费城富兰克林雕像并称为全美四大名雕,不过哈佛的铜像又被称为“三大谎言塑像”,因为其基座上刻的“约翰.哈佛,创立者,1638”三样全是错误的。1883哈佛校董会决定立铜像时,因找不到约翰.哈佛的肖像画,干脆找来一个年轻英俊的学生当模特。哈佛一直没有更正铜像的“三大谎言”,这并不妨碍它的名气,铜像的靴子光亮异常,这是每年成千上万的学生和游客抚摸的结果,据说如此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女就可以进哈佛读书。哈佛“校院”(theYard)建筑实在不能让人恭维,但它的名气也大的吓人。有人统计过《纽约时报》上各大学名字出现的频率,结果哈佛出现的次数是其它大学总和的三倍!看一下哈佛校友名录,其校友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走向。哈佛也是至今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学,2002-2003财政年度哈佛经费24.7亿美元,其中从联邦政府获得的科研经费是4.1亿,从学费和奖学金获得的经费是5.2亿,储备基金投资收入9.1亿占经费来源比例最大。哈佛储备基金1997年6月达111.6亿,这笔钱由哈佛属下的一个投资公司专门管理,不过1998投资公司爆出一个“内线交易”丑闻,这件案子持续了好几年。1997联邦政府指责哈佛及某些个人有欺诈行为,其中牵涉到著名经济学教授AndreiShleifer,他和一些人曾担任俄罗斯政府资本主义经济顾问,美国政府和哈佛大学共同签署了这份合同。联邦政府认定Shleifer等人在任职过程中不恰当的使用了私人投资,这项指挥历经数年一直争执不下,但到2004一位联邦法官下达决定,判定Shleifer一直在密谋欺骗政府。2005年8月,就在面临被处罚的时候,这些被告提出了一项声明,不承认任何指控,却同意支付美国政府三千多万美元,其中哈佛大学支付2650万,Shleifer本人支付200万。结案后,Shleifer曾宣称,如果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自己辩护,他确信自己可以赢得这场官司。事实上,在被调查的几年间,Shleifer一直稳稳的当着哈佛教授,哈佛经济和声誉损失都很惨重,却一直采用对Shleifer保护、对整个事件回避的态度,除了因为Shleifer是一位很有前途的青年学术明星(他是第一位不到40岁就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JohnBatesClark\nPrice的学者)之外,外界认为Shleifer和萨默斯校长一向关系密切也是他受到保护的原因。哈佛1994开始一个名叫“大学战役”的募捐集资运动,目标五年内募集21亿。至今有14位总统获得哈佛的荣誉学位,第一个是华盛顿,第十四个是肯尼迪,罗斯福和肯尼迪都是正牌哈佛毕业生,不过许多人对哈佛的财富、名望、精英主义都非常看不惯。哈佛人抱团,政府机构、律师事务所、大公司、他们成帮结伙,外校人说他们“虱子一样挤在一起”,称之为“哈佛黑手党”。哈佛人傲慢,在公众眼里哈佛人是一些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人。同是哈佛人还要分个三六九等,最高的是数代毕业于此的世家哈佛proto-Harvard,其次第一代毕业于此的青头哈佛neo-Harvard,此外还有只得一个学位的单毕solo-grads、本科研究生都在哈佛攻读的通毕tandem-grads,一句话看你血液里哈佛的成分有多少。甚至有的哈佛校友认为,你如果不是哈佛本科毕业没有在“校院”住过就算不上真正哈佛人,出身哈佛法学院的美国第十九任总统海斯可能就因为这个原因而没有得到母校的荣誉学位。与老校长波克相比,新校长福斯特学士硕士博士,没有一个学位是哈佛的,哈佛的校友们要失望了。1966美国教育理事会发表报告,综合评定美国106所大学的研究生院在人文、社会科学、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工程五个方面的情况,结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排名第一,哈佛第二,哈佛很不服气,原来当时哈佛还没有工程学院,其它四方面都优于伯克利。哈佛法学院有法学博士、法律硕士、法律科学博士三个学位项目,1997分别有1600多人(每年约550人)、160人、38人。后两个学位项目学生来自50多个国家,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教育工作。哈佛法学院有73名教授、20多访问教授、30多讲师,共开250多门课。法学院的图书馆藏书近200万册,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性法律图书馆。哈佛法学博士项目学制三年,第一年有六门必修课,民事程序、合同、民事侵权、刑法、财产、法律推理及辩论,还有一门选修课并且要参加假设法庭,第二三年学生必须修满52个学分,其中至少32学分必须是法学院的课程。哈佛法学院定期出版《哈佛法学院校友录》,厚达上千页,据说哈佛毕业的律师在公出之前都先查看此书选定联系人。哈佛商学院的“金护照”,排名不是第一,工资却列榜首。哈佛商学院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商学院,1908成立后它逐渐吸收大财阀的捐赠才发展成今天的规模,它的毕业生对工商界有巨大的影响力,它另一个著名的地方是“案例教学”,90年代商学院的近200名教授每年“制造”七八百个新案例,并向世界各地的商学院大量出售这些案例。哈佛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项目有1700多名学生,而博士项目有学生100多,它的MBA证书被称为“金护照”,是财富甚至是权力的象征。同样的学历,有了这张“金护照”,起薪会比别人高出一二成,升职加薪比别人来得快来得猛,说话办事比别人更让人信服。根据《商业周刊》1998年10月19日刊载的美国商学院两年一次的排名,哈佛的MBA平均每人得到四份工作机会,平均年薪在14万左右,尽管它的学术排名不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西北大学的凯洛格管理学院等,可哈佛商学院的毕业生挣的工资就是比其它学校的毕业生高出一大截。然而,在哈佛帝国,商学院的学术地位仅优于教育学院,是倒数第二,并且不像其它学院,商学院位于查尔斯河“对面”\n的波士顿市。商学院的学生对“哈佛人”的轻视并不介意,“我们对那些高深的理论、新颖的名词没啥兴趣,我们就知道如何赚钱,赚好多好多的钱”。哈佛MBA的课程分为第一年两学期里的九门必修课,和第二年的选修课,选修课包括财会、商业、政府、国际经济、竞争与策略、企业管理、金融、普通管理、市场、谈判与决策、组织行为、服务管理、实习等。哈佛文理研究生院现在分成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部分,共有40多个系,从这里走出无数的人才,迄今最著名的应该数王安,他曾任哈佛监理会成员。王安1920出生于上海,16岁时以最高分考入交通大学电机系,1944参加国民党政府组织的赴美留学考试获第二名,次年抵达美国进入哈佛应用物理系。在哈佛王安仅用三年的时间就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哈佛的计算机实验室,师从艾肯从事“马克四号”的研究,就是在这里王安发明了计算机的磁核记忆元件,它被认为是王安最大的技术成就,其影响在50-70年代仅次于晶体管。王安在未婚妻的鼓励下向哈佛询问申请专利的可能性,校方告诉他自己可以出资申请学校不干预,王安于是背着艾肯为自己申请了第一个专利,如果是今天哈佛绝不会如此大方,他的上司也不会让他一人独享。哈佛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是四五十年代的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基地,但如今两校在这方面远落后于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人们认为没能有效利用专利这个杠杆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麻省理工的专利政策是,学校研究人员的研究专利归学校的研究公司所有,研究公司将专利收入在发明人和学校之间分配,虽然好像发明人所得少了,但研究公司可以将专利卖出好价钱而不会被大公司敲诈。王安1951从哈佛辞职,用600美元积蓄成立王安实验室,1955他的磁核记忆元件专利被批准,第二年以40万卖给IBM。当时王安要价250万,但IBM背后怂恿第三者对专利提出挑战,结果迫使王安低价成交。1962王安实验室设计成功自动排版机,1965开发出电子计算器并成为主流产品,1967王安实验室股票上市原价值约100万的公司一夜间爆涨到7000万(王安控股七成),顶峰时雇员达3万多,它出产的电子产品到80年代中期在美国的办公室随处可见。1984王安拥有16亿财产,成为美国第五大富豪,新英格兰地区的首富,1986他被里根总统授予自由勋章,1988被选入国家发明人名人堂,两年后王安死于喉癌。王安一生有40多项专利,王安实验室则被认为是引发了80年代的“马萨诸塞经济奇迹”,不过王安实验室86年就开始走下坡路,主要原因是没能跟上个人电脑发展的潮流而被淘汰了,了解内幕的人还指出另外一个原因王安重用他无能的儿子,到1992王安实验室欠债13亿多资不抵债而宣告破产,曾达百无以上的股票只值几分钱了。王安向母校捐了400万,向夫人的母校威士理学院捐了100万,他1979出痪600万建立“王安研究生院”,1987因王安实验室亏损严重而被迫关闭。哈佛设计研究生院的著名华人校友贝聿铭是20世纪现代派建筑大师,1917出生于广东其父是中国银行的高级职员后任行长,1935进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设计学院,但马上感到那里课程陈旧气氛压抑而且该校对有色人种存在若隐若现的轻视,两周后贝聿铭就转学到当时有30多中国学生的MIT改学工程。时任MIT工程学院院长爱默生是大诗人爱默生的曾侄孙,他从贝聿铭绘制的工程图纸中看出这个学生的建筑天赋,就领着他走遍波士顿观赏古典建筑,并劝贝聿铭不要放弃对建筑设计的追求。1935爱默生邀请与自己古典唯美主义大相径庭的现代建筑主要倡导者勒.柯布西耶(1887-1965)到MIT讲学,柯布西耶和他的《走向新建筑》一书对贝聿铭产生很大影响。1940贝聿铭毕业时MIT本来提供其到欧洲学习的奖学金,但二战使他无法成行,贝聿铭打算回国其父劝阻了他,1942贝聿铭结婚妻子是威士理学院毕业生。其妻当时在哈佛设计研究生院读书,她的教授极力促使贝聿铭进哈佛学习,当时哈佛设计研究生院的院长是原籍德国,曾创建德国包豪斯学派的现代派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1883-1969),当贝聿铭告诉爱默生他要跟格罗皮乌斯学习时爱默生感到这个学生“背叛”了自己。贝聿铭在哈佛不到一个月就志愿去普林斯顿参加曼哈顿计划,1945回到哈佛时大战尚未结束校园里充斥着女生和外国学生。贝聿铭与格罗皮乌斯关系非常密切,与其说是师生不如说是朋友,格罗皮乌斯到国外旅游时贝聿铭就住到其宅内帮他看家。1946贝聿铭获得硕士学位,由格罗皮乌斯安排在哈佛设计学院任助教授,他非常受学生的喜爱,他自己说教学使他学到的东西比当学生时还多。1960贝聿铭成立自己的事务所,第一个设计是MIT的地球科学实验室大楼,康乃尔大学艺术博物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克利夫兰的摇滚乐名人堂也都是贝聿铭的作品,法国巴黎卢浮宫的入口设计使贝聿铭名扬世界,那座金字塔使人们立刻想起肯尼迪图书馆最早的模型,1988贝聿铭获得美国自由勋章。如今哈佛设计学院涵盖建筑、环境美化建筑、城市规划和设计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内都提供职业硕士项目。哈佛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都坐落在波士顿的校园里,哈佛牙医学院成立于1876是美国最早的大学牙医学院,它授予了第一个美国黑人牙科学位,哈佛的第一位黑人教师也是在这所学院里产生的。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最有影响的学位是公共卫生硕士MPH,有好多持有博士学位的人来攻读。成立于1909的成人教育学院自称是哈佛“最大的秘密”,它当时是洛厄尔校长的“大众教育”夜校项目,现在在50多个领域开设500多门课,每年有13000多人在这里选课,多数领域可以颁发学位或者毕业证书,但全部学生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参加学位证书项目,绝大多数人只选择一两门课。部分原因是,这些学生四分之三已经有学士或以上学位,平均年龄达32岁,并且六成以上是女性。1983一位89岁的先生从成人教育学院获硕士学位,1997另一位89岁的老妇人从这里获得哈佛的学位,她从71岁开始读高中,每学期修一门课,终于在17年后修成正果。哈佛博物馆系统分自然和艺术两类,前者包括植物学博物馆(TheBotanicalMuseum)、比较动物学博物馆(TheMuseumofComparativeZoology)、矿物学和地质学博物馆(TheMineralogicalandGeologicalMuseum),后者则有建成于1895以收藏西方油画和雕塑为主的佛格艺术博物馆(TheFoggArtMuseum)、重点收藏中东北欧国家艺术品的布戚雷辛格博物馆(TheBusch-ReisingerMuseum)、和收藏伊斯兰和东方包括中国艺术品的塞克勒博物馆(TheArthurM.SachlerMuseum)三个博物馆,哈佛的艺术博物馆系统是美国大学中最好的也是最大的,其中有不少珍品。美国最大的图书馆是国会图书馆(LibraryofCongress,UnitedStates,网址www.loc.gov),90年代其藏书2400万册,固定工作人员4500人左右,年度总开支3亿左右。其次就是哈佛的图书馆系统,1996-1997年度,研究性图书馆联合会根据图书馆规模、工作人员数量、经费及上一年图书增加量、现刊数量等数据的综合排名中,哈佛的图书馆列第一,有1300多万册藏书,而加州大学的图书馆系统发展最快。在哈佛图书馆你应该能找到任何你想找的书,不过因为分馆遍布全校,你在计算机上找到书目所在位置后,还要走几十分钟的路才能在分图书馆找到书。哈佛体育运动,胜败乃兵家常事。美国大学第一次校际体育比赛,是哈佛和耶鲁之间1852年8月3日\n举行的划艇比赛,以后每年都举行,直到橄榄球比赛诞生后才代替前者成为两校间最大的“战事”。1896第一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就是哈佛的学生获得的三级跳远金牌,此后奥运会哈佛的学生和校友收获颇丰,到90年代末获得超过70枚奖牌。哈佛90年代有41个校队(21男队20女队),1000以上的学生参加,号称全美大学中最大的体育组织。多年来哈佛在常春藤联盟甚至全国的体育赛场上,既有意外胜利的惊喜,也有惨重失败的沉痛,正是胜败兵家常事。哈佛与始祖剑桥的进退兴衰,欧洲大学的没落。哈佛在绝大多数领域超过了始祖英国的剑桥,现在剑桥毕业生有许多到哈佛继续深造,反过来却没有几人。究其原因有四,其一哈佛总是不惜金钱在全球礼聘明星教授,后起之秀高质量研究生随后接踵而至,而剑桥能支付的薪金是固定的,它受英国大学薪金范围的约束,请不来明星教授质量上不去而剑桥各系科的规模又比哈佛小很多。其二,剑桥拿手好戏是本科生教育,它的本科毕业生确实比哈佛强很多,有人说相当于哈佛第二年的研究生,可是剑桥培养是教师、书斋式学者,哈佛重视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却是研究人员和科学家,谁的影响大自是不言自明。第三,哈佛处于美国文化重心,与其它一流学府、高级智囊机构仅一步之遥,并且与世界各地的学者频繁接触交流,哈佛认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而剑桥在观念上则认为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第四,与剑桥相比哈佛权利相对集中,管理也更有效率,而剑桥教授的高度自治却常常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无法集中财力物力提高水平。看一看各种媒体推出的世界一流大学评比,排在前面十几位的多数是美国的私立大学,欧洲能进这个档次的好像只剩下牛津和剑桥了,而且基本上是靠吃百年名校的老本来维持目前的地位。一位著名教授被耶鲁从剑桥挖走,虽然他对美国的社会文化诸多不适,对英国的文化学术氛围百般留恋,但耶鲁的工资比剑桥高出不止一倍,于是他就再也不回头了。美国的一流大学富有不假,但钱并不是唯一因素,一位从德国来的留学生说,德国大学的教授无精打采图书馆破旧不堪,美国大学的教授和学生都充满活力,有的大学的研究生竟然可以从图书馆借两百多本书,所以做学问还是得来美国。这些景象生动的揭示了欧美高等教育水平的此消彼长,二战前美国的富人还要送孩子到欧洲念书,但二战后曾被视为美国高等教育范本的欧洲大学却荣光不在,捐助基金总额、显赫校友(政治家、商界领袖、诺贝尔奖得主等)数量几乎所有可比项目,欧洲名校都较美国一流大学差了一截,有才能的教授纷纷奔向美国,欧洲的大学已经沦为二流。这种没落对照欧洲的经济崛起更是令人震惊,二战前欧洲人均收入远低于美国,大学却办得比美国好,二战后几十年许多欧洲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美国,大学反而没落了,看来经济水平并不能决定大学的水平。欧洲各国的大学基本是在政府的教育部控制之下,高等教育按照等级被官僚系统组织起来,教授是国家的公务员,学生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少数学术精英,他们在大学接受严格的职业训练,最后成为中高层的专家。在欧洲,大学的竞争,体现在学生的入学竞争上,大学之间却无所谓竞争,大学都是在官僚机构的领地内各安其位,旱涝保收。而美国的大学从一开始就是在非计划的过程中自然发展的,带有极大的分散性和随意性,学生进大学接受的主要是普通的人文教育专业性很低。美国在私立大学之外,所谓公立大学实际上主要就是州立大学。到1945年美国48个州有641所公立高等院校,这些院校再加上大量的私立院校共有学生160万,它们的目标、规模、质量都千差万别无一定规。这一“无法无天”的多元化格局比欧洲体制,更有利于学校不经过根本的结构性变动而迅速扩张。1910年美国有977所高校,学生数达35万多人,同年法国只有16所高校,学生数仅1点4万人。二战前大量德国犹太科学家逃到英国,英国大学没有位置安置,美国大学则来者不拒,显示出其海纳百川的优越性。1950年2/3的美国大学是私立的,经过六七十年代州立大学的飞速扩张,到1988年私立大学数目仍然占美国高校总数目的54%。这些私立大学,经营如同企业,在市场上激烈竞争,彼此抢学生、抢教授、抢研究基金,后起的州立大学也不得不加入这样的竞争。所以,是私立大学而非“公立大学”为美国高等教育确立标准和游戏规则。欧洲大学在二战后被美国大学打得一败涂地。但欧洲大学模式通过其殖民主义的全球扩张,几乎影响世界名个角落,比如日本的大学说到底还是欧洲模式,中国现在的大学制度实际上也是欧洲体制的变种。这个体制失败的要害是国家控制大学,大学经营遵循的是官方逻辑而非市场逻辑。这种官方大学,在20世纪以前能取得成功,但在20世纪必然没落,在21世纪更无前途。其中关键原因在于,20世纪以前欧洲是精英社会,20世纪以来世界则进入平民社会。在精英社会,需要大学培养的精英数量非常少,二战前大部分欧洲国家的大学生人数不超过适龄人口的5%,国家可以调动有限的资源,仅建那么几所大学就能满足社会对精英的需要。如今大学已经完全平民化,30%到40%的欧洲适龄青年都要进大学读书。通过行政手段和国家资源满足这么多人的高等教育需求,必然使政府在财政上力不可支。更重要的是,不管大学多普及,大学生日后的生活水平还是要远高于那些不上大学的人。如果让政府包揽大学教育,就等于用穷人的税金,支付那些最终优位阶层的开销,是典型的动贫济富。一个道德的解决方案,就是政府和社会给愿意上大学的人提供贷款,使那些没有经济资源的人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他们毕业后开始享受大学教育带来的好处时,必须偿还贷款,为自己的致富“买单”。美国私立大学的结构,显然更符合这样的思路。二战后的欧洲,享受高等教育被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费用大部分由国家支付,比如英国大学学费一律是1125英镑(2050美元),法国大学生一年只支付大约400美元学费,而美国大学学费动辄两万美元以上。随着高等教育牟普及,尽管欧洲国家有政府的大笔投资,但是他们在高等教育上的花费平均只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1%,而美国则高达2.3%,美国大学花在一个学生身上的钱比欧洲大学要多两到五倍。结果,美国大学课堂规模小,本科的人文学院一般的课都只有20个学生以下,教授水平高,设施先进,课程丰富多彩。德国大学师生比达到1比80甚至1比90,美国前20位精英大学师生比基本在1比10以内,而加州理工的师生比竟然达到1比3。有危机感的欧洲人都希望尽早扭转这种局面,许多人认识到如果不学习美国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只怕自己的大学连目前的水平也维持不了。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一个改革法案,从2006年开始容许大学收不超过3000英镑的学费,然而这一法案几乎比布莱尔的伊拉克政策更不得人心,反对者认为这样的政策将使穷人丧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实布莱尔的方案,学生的学费是通过学校提供的贷款来支付,学生只是在毕业后年薪高过2.5万或3万美元后,才开始偿还贷款。即使按布莱尔的方案,提高学费后也无法完全反映高等教育的成本,一些英国教育家估算学费应该涨到2万英镑左右,接近美国的标准,英国大学教育才可能收支平衡。可惜已经习惯福利国家的国民,对一点小小的改革也很难接受。不引入市场机制,欧洲的大学几乎没有和美国大学竞争的可能。20世纪70年代德国只有20万大学生,如今则有200万,英国1985年有14%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如今比例则接近40%。近年来,欧洲经济不景气,政府入不敷出,急剧膨胀的大学生教育费用,超出政府的维持能力。英国大学现在每年接受146亿美元的政府资助,但要维持目前的水平未来3年至少需要追加140亿美元。据牛津大学估计,该校为培养一个学生每年赔4000美元,一年的赤字高达4000万半角以上。对欧洲的许多大学平说,目前除了把学生不分青红皂白的塞进日益拥挤的课堂,已经毫无办法。仅靠政府给大学提供资助,显然无法创造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大学不能完全靠市场规则运行,但是忽视市场规则看来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近年来所有高等教育急速扩张的国家都应该吸取教训。\n耶鲁大学和中国颇有联系,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赴美留学生容闳1850-1854就是在耶鲁读书的,他学成回国后促使清政府在1872-1875先后派遣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其中后来的京张铁路设计者詹天佑也是在耶鲁学习的。耶鲁的学生多数不喜欢纽黑文,认为它危险不友好,无家可归者满校园乱转失业黑人遍地都是,“为了能在世界顶尖的大学里学习,你必须付出代价,这代价就是生活在纽黑文”。耶鲁本来位于纽黑文西北部,但纽黑文市发展太快,很快就把耶鲁紧紧裹在中间,地理环境上的压力迫使耶鲁向内发展。1974年12月在耶鲁校园出现建校275年来第一个被劫匪打死的本科生,次年耶鲁又连续发生强奸事件,学校于是花10多万强化治安,学校大楼全部上锁警察佩带枪支,开始了一段与世隔绝的发展时期。2004耶鲁学生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呼吁耶鲁向所在的纽黑文市政府缴税,该文指出虽然法律给了教育机构免税的特权,但这不过是19世纪为支持财力不足的美国教育而制定的法律,如今像耶鲁这样的大学财力势可敌国,用点“零花钱”就能缴足这点税。耶鲁是纽黑文市最大的“产业”,耶鲁不缴税给城市留下巨大的财政空洞,当地中小学因为得不到财政支持而破败不堪,目前康州问题严重的学校有28所而纽黑文就占了10所,公共教育破败的结果反过来伤害了耶鲁,耶鲁不仅在当地找不到有基本素质的工友而且被犯罪率奇高的社区包围,相比之下哈佛就显得聪明一些在法律规定不需要缴税的情况下自愿缴一些。这篇文章写得即有历史纵深,又有横向比较,更充满近观的事实分析,作者不过是位本科生,长期在纽黑文的中学打义工,对当地的社会问题有切肤之痛,所以分析起来比许多学者更加入情入理,也给声名卓著的耶鲁校长好好上了一课。耶鲁校园建筑以哥特式为主调,古色古香,并且“货真价实”,不像芝加哥大学的建筑是“人工老化”的结果。耶鲁学业很重,它要求本科生必须修满36门课才能得到学位,而其它常春藤学校一般要求是32门课。华人林璎是耶鲁1981届学生,大四时她设计了越战纪念墙“大墙”,作业交上去后老师给她的分数是B,一个月后她把这个设计送到“越战纪念物”参加竞赛,在1420名参赛者中得头奖获2万美元奖金,而参赛人当中就有她的那位老师。“大培”的设计是由两面黑色花岗岩打造的墙壁,在中间以130度角交汇,墙上刻着越战中阵亡的5万多美国将士的名字。林璎虽然赢得了竞赛,但社会上没几个人喜欢她的设计,《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发表了措辞尖锐的文章,内务部长拒不签发建筑许可证,一个名叫哈特的设计师为自己的“三个战士”大造声势想取代林璎的大墙,最后两件伤口被同时建造但哈特的酬金是林璎的10倍。从林璎的遭遇可以看出,白人对有色人种始终怀有潜在的歧视,不过林璎的“大墙”已经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建造物之一。1993耶鲁选出新校长列文,耶鲁挑选新校长的委员会中第一次有了教授的代表,而列文也是耶鲁历史上第一位犹太裔校长,至此常春藤八校已经有五个校长是犹太人,哈佛的鲁登斯坦是犹太人后裔但信奉天文教。常春藤学校在20-50年代一直限制犹太裔学生人数,可现在曾被歧视的族裔倒成了自己的领导人,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耶鲁现有一个本科生文理学院,一个研究生院和十个职业学院。耶鲁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是由大富翁皮博迪在1876捐献修建的,1923重修,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按生物进化的顺序陈列展览品的博物馆,皮博迪是耶鲁第一位古生物学教授玛什的舅舅。耶鲁艺术馆分两部分,一部分建于1928仿哥特式意大利宫殿,其中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和希腊罗马古董为主,另一部分是耶鲁不列颠艺术中心,是英国以外英国艺术品的最大收藏地。耶鲁的贝耐克稀有书籍和手稿图书馆(BeineckeRareBookAndManuscriptLibrary,网址www.library.yale.edu/beinecke/\n)是美国大学英文古籍收藏最多的图书馆,有50多万本书150多万卷手稿,其中最有价值的藏书应该是一部古登堡《圣经》,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活字印刷的书,全世界只有48部,耶鲁1978花240万买来这一部,1987另一部古登堡《圣经》以540万美元成交。另外贝耐克图书馆收藏中还有拿破仑的一绺头发,剧作家尤金.奥尼尔1936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章。耶鲁贝耐克图书馆采用许多高科技手段保护珍贵收藏,一旦发生火灾这座现代化的建筑就会把里面所有的氧气都抽走,所以起火时人员千万不要在此逗留。创刊于1878.1.28的《耶鲁新闻》是美国最早的学生报纸,并且从未间断过出刊,达特茅茨的一份学生报纸虽然诞生得更早但最初属于商业性质,美国人对第一情有独钟因此至今两校还对谁的学生报纸是“第一”时常争论一番。耶鲁百年前曾是美国大学中体育界的强者,其橄榄球队几乎是纵横全美无敌手,现在耶鲁的体育馆是一幢11层高的大楼,它是大教堂式建筑常被误认为是神学院,因此被学生称为“出汗寺”,有一段时间它还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设备最完善的体育馆。1987美国最大报纸《华尔街日报》报道耶鲁同性恋活动盛行,说该校一个同性恋舞会有上千人参加,校长施密特立马给2000多志愿参与募捐活动的人员写信,要求否认耶便是同性恋学校的说法。同性恋人士对此非常不满,面对他们的质问施密特回答,“(同性恋)没什么不对,没什么不好,但是耶便也需要有几个异性恋吧,否则就与多元化的要求不一致了。”90年代初耶鲁再次发生财务危机,有近百名雇员被辞退,图书馆开放时间被压缩,有的食堂被关闭,研究生助学金被削减,几个运动队也成了刀下之鬼。尽管如此耶鲁1991还是出现了800多万赤字,六七年里赤字最多的一年达到1800万,不过这些赤字其实只占耶鲁总开支的百分之一二,而且1997耶鲁宣布为期五年目标17亿的筹款战役胜利结束,当年耶鲁有57亿的储备基金。1995耶鲁宣布把四年前一个校友捐给母校的2000万连带利退还给施主,原来这个校友在捐钱建立一个西文文明项目时,要求完全由自己挑选教师,这实际上侵犯了美国大学固守的最后堡垒。那位要左右母校的大款有个大哥也是耶鲁的毕业生,他对母校骨气非常钦佩,1996捐给母校2000万以弥补弟弟对母校的冒犯。1998年1月康涅狄格的法院判决耶鲁要交出1200万赔款,原来几年前耶鲁医学院的一位实习医生,在给爱滋病病人打针时不小心刺破自己的手指而感染爱滋病病毒,她于是控告耶鲁医学院训练不当并索赔2000万,官司打了九年陪审团决定赔偿费为上面的数字。同年耶鲁同意交出500万美元来了结与联邦政府的一场持续三年多的官司,原来联邦检查官指挥耶鲁医学院乱收费,给病人服务一次不仅要病人交钱,还会向保险公司要钱,结果得到双份报酬。耶鲁和哈佛两校相争的战场不胜枚举,体育比赛,杂志排名,科研成果,教授获诺贝尔奖、进国家科学院人数,学生得罗兹、马歇尔奖学金人数,筹得捐款数额,社会各界中的名人校友(总统、最高法院大法官、工商界企业家等等),凡是能比的都要拿出来比一比。1997耶鲁法学院宣布它在五年内共筹到1.8亿捐款,超过哈佛法学院两年前公布的数字1.75亿,哈佛法学院立即驳斥说他们后来统计结果实际得到1.81亿,但不屑于再更正那区区600万的差额。截至1998年底,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一共产生108位大法官,如果按法学院校友排列哈佛有15人、耶鲁9人、哥伦比亚5人、斯坦福2人,如果按本科校友排列则耶鲁第一10人、哈佛普林斯顿并列第二皆为9人、斯坦福有4人、哥伦比亚3人、康乃尔和芝加哥各1人。耶鲁法学院法学博士项目,学生第一学期被分成十几人一组,学习宪法、合同、程序、侵权四门必修课,其它课程皆为选修,但其中必须有一门刑法、行政法、两篇法律论文等。耶鲁法学院是耶鲁少数几个能与对头哈佛一争高低的学院。\n普林斯顿坚持小而精的办学方针。21世纪头八年,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古曼报告》等排名中,普林斯顿的本科生教育经常超越哈佛列全美第一。普林斯顿向来重视本科教育,研究生只有本科生数量的三分之一左右,现在其师生比高达1比6,教授有足够的精力关心学生,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教学任务,并有意识让学生在本科时期就随教授参加正式研究计划,而高年级学生被要求撰写高质量论文。1993普林斯顿“本科教育战备计划委员会”对本科毕业生提出以下要求:1清晰的思维、谈叶与写作的能力,2批判的和系统的推理能力,3概念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独立思考的能力,5敢于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6与他人合作与相互学习的能力,7善于判断以深入理解事物本质的能力,8区分轻重缓急区分长远短暂的能力,9熟悉不同思维模式(有定量、历史、科学、道德、美学等模式),10具有某一特定领域内的知识深度,11观察不同学科、理念和文化相关之处的能力,12终身求学的能力。1998普林斯顿一个委员会审查了本校本科生的录取政策,为保证本科生群体长期处于优秀水平,他们提出四项指标,头脑质量(高智学优创造力等),品格质量(责任感价值观判断力等),对学校生活做出贡献的能力,未来在本职专业和社区起领导作用的潜力。普林斯顿的教学注重文理兼通,学生课程量比较大,本科生如果想获得学位需要修够30门以上课程,还要通过严格写作训练和外语测试,并撰写一篇高质量毕业论文。但学生一般并不觉得学业压力有多大,成绩竞争也不激烈,这多少应该归功于学生自治的“荣誉制度”,所有考试没有老师临场监考,考试前学生签署一份诚信声明“我以自己的名誉起誓,在考试期间,我没给别人,也没从别人那里得到任何帮助”。作弊在普林斯顿极为罕见,一旦出现,一个完全由学生组成的委员会进行审理,校方则按委员会判决执行。“荣誉制度”是1825托马斯.杰弗逊为弗吉尼亚大学设计的,当时是由六名学生组成的监察团协助教授们维持学校纪律,但由于学生骚乱这一制度迟至17年后才得以实施,这是美国大学学生自治的先声,1893普林斯顿采用了这一制度。二战期间普林斯顿从联邦科研开发办公室得到300多万的合同,居全国大学第九位,战后普林斯顿研究生院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公立大学相比在数量上要慢得多。《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评选的2006全美院校排行榜,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并列第一。到目前为止,普林斯顿大学已经是第6年称冠美国了。普林斯顿规模一直比较小,但在已经占有的领域力求达到最好的水平,1983校董会召开特别会议研究如何使普林斯顿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有更大的发展,会议决定投资4600万用来召兵买马和购置仪器设备,1994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刊物《科学观察》根据美国上百所大学1981-1993在21个领域发表的研究论文的“引用效应”(一篇论文在发表后被其它论文引用的次数)排列各大学名次,普林斯顿的分子生物学的排名是第六总排名则是第九。1997普林斯顿有研究生1729,分散在全校37个系中,有37%来自国外,平均录取率为17%。在普林斯顿,从学士学位到博士学位的平均时间为5.5年,而美国平均值为6.9年。普林斯顿研究生院包括自然科学和数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及应用科学,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建筑六个部分。普林斯顿一直未单独开设能够为学校带来滚滚财源的医法商等职业学院,医学院必须与临床应用结合,校方认为运作一个庞大医学院和临床医院系统需要大量人力和资本,不如把有限经费用到提高现有系科水平上。普林斯顿的图书馆系统有30多个分支共藏书500多万册,普林斯顿的学生平均每人每年从图书馆里借书一百多册是美国各大学中最高的,其中吉斯特东方图书馆是西方国家最大的中文图书馆之一,有许多珍稀版本的中文书籍。吉斯特是一位工程师,一次到中国出公差,中医治疗使他的青光眼病得以缓解,从此他对中医产生浓厚兴趣,于是出资请人购买中医书籍后来扩展到其它领域,最终他的图书馆藏书十多万册。1937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获得了这些图书,并把它们放置于普林斯顿大学,1948高级研究所把图书的所有权也转给了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1936届毕业生约翰.巴丁在1956和1972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至今唯一在同一领域两次获此殊荣的人,他获奖时是伊利诺斯大学的教授。居里夫人1903和1911分别获物理和化学奖,理纳斯.泡令于1954和1962分别获化学及和平奖。1998普林斯顿教授华裔物理学家崔琦获物理学奖,尤金.奥尼尔共获四次普利策奖和1936的诺贝尔文学奖,奥尼尔只在普林斯顿读了一年书就被开除了,原因是他向威尔逊办公室的窗子里扔啤酒瓶。在“三大家”中普林斯顿更具有“贵族学校”形象,其学生基本上来自中上层家庭且多为白人男青年,校方极力否认这一看法,声称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需要学校的资助,但有一个故事说一位学生的家长开着私人直升飞机到学校就资助的额度与校方讨价还价。1998年1月校方宣布新的对学生资助政策,对低收家庭的学生将降低或者免除贷款份额,并提高受资助学生的家庭收入上限以使更多的学生符合条件,这一年1172名新生中有43%得到资助比上年提高5%。1998-1999年度财务预算中,普林斯顿大学给本科生的奖学金总值达3020万,其中85%是学校自己的钱,其余来自政府或其它组织,另外通过贷款打工的资助额共有900万,全部在校本科生有2000人接受资助,平均每人得到近两万美元的资助占学费总额(33040)的五分之三,这2000名受资助学生的家庭平均年收入为七万美元。普林斯顿研究生院有一项传统,师生一起喝下午茶,大家一边喝茶一边谈天说地,无拘无束自由交流,有多少绝妙的思想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萌发?魔术师型天才费恩曼在普林斯顿读研究生时,第一次参加研究生院院长夫人主持的牛津式“吃茶”聚会时,曾闹过不太不小的笑话。费恩曼1939从MIT获学士学位,申请普林斯顿研究生院时他的GRE数学和物理是申请人中最高的,但他的英语历史美术的成绩糟得不能再糟了,此外他犹太人的身份也使普林斯顿的录取委员会迟迟拿不定主意,费恩曼在MIT的导师向普林斯顿的同行极力推荐说“(费恩曼)我们物理系过去五年来最出色的学生”,费恩曼才得以进入普林蓁顿物理系。费恩曼本想留在母校读研究生的,导师问他为什么时他说因为MIT是世界上最好的理工科大学,导师告诉他应该到别的学校继续求学好好看看大千世界的其它地方。MIT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中下层家庭子弟的学校,与普林斯顿不在同一个档次上,费恩曼一进普林斯顿就感到两者的差异,那里到处都是牛津式的,连英语都是牛津腔,“吃茶”那么正式的活动费恩曼还很少遇到过,自然会暴露出自己的教养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不过费恩曼很快发现有的同学故意在运动后,把“学术袍”套在大汗淋漓的光膀子上,匆忙去餐厅与研究生住宿学院的“主管”们共同进餐,学术袍是从来不洗的,越脏越有体臭表示学龄越高资格也越老。费恩曼就是在普林斯顿开始他名扬天下的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他在洛莎拉莫斯实验室参加曼哈顿计划时破译藏有美国最高军事机密的保险箱,并在里面留下一张纸条“猜一猜是谁干的”。1965费恩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调查“挑战者”航天飞机失事原因时,他单刀直入直指要害,使自己真正成了美国的公众人物,不到两年后费恩曼因癌症去世。普林斯顿对美国人的周末娱乐做出了重大贡献。普林斯顿1869年11月6日与同州的罗格斯大学(RutgerstheStateUniversityofNewJersey,网址www.rutgers.edu\n,组建于1766,1945成为新泽西州州立大学)之间的橄榄球赛被公认为是这一运动的发端,它很快在常春藤学校蔓延开,成了美国大学生最喜爱的运动。由于是发源地,早期常春藤学校几乎垄断了橄榄球运动,20世纪以前的全国冠军都被他们包办了,1901密歇根大学首次打破纪录获全国冠军,1925达特茅茨学院获一个并列冠军后,常春藤学校从此与橄榄球赛的全国冠军绝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大中学校的所谓课外活动多半是以橄榄球为起点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这项运动对美国的大学教育、老百姓的周末生活、乃至美国的经济发展都发挥巨大的影响。现在每年秋季周五是高中、周六是大学、周日是职业队的比赛时间,三个等级互不干扰以利于电视转播,人们或亲临赛场或守在电视机旁度过周末的下午和晚上,美国广播公司还搞出一个周一夜晚橄榄球赛,球迷一周有四天可以大饱眼福。1998秋季美国共有3750万人次到现场观看大学的橄榄球比赛,这还不包括季后赛的数字,大学橄榄球季赛平均票价在20美元左右,外加泊车饮食住宿,这一个周末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现在美国大学的体育比赛按学校的规模和水平分成三等,第一等的300多所大学划分为A、AA、AAA也就是甲乙丙三级,一等A级有9个强大的联盟共112所大学,比如西南联盟十大联盟等平均每场球赛能吸引六万多观众,而被列为AA级的的常春藤联盟每场比赛只能有一万多观众,其实今天的私立大学中能在橄榄球场上达到一流水平的凤毛麟角。大浪淘沙新陈代谢,常春藤学校现在以精良的学术成就闻名于世,而它们对美国经济娱乐曾做出的巨大贡献则没有多少人知晓了。普林斯顿的学生喜爱运动出了名,每年下第一场雪后,你会看到好多一丝不挂的学生在进行“裸体奥林匹克运动”。1993年11月普林斯顿大学橄榄球队败给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场休息时宾夕法尼亚大学上百人行进乐队编出文字嘲弄普林斯顿:如果打电话给普林斯顿招生办公室,电脑系统会告诉你,如果你爸爸上过普林斯顿请按1,如果你爷爷上过普林斯顿请按2,如果你是一个坏影视童星请按3(一个影视童星前几年从普林斯顿毕业),如果你是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清教徒请按4。普林斯顿很保守却也充满人性,电影《美丽心灵》中,天才数学家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不幸患严重精神分裂症,在治愈希望微乎其微的情况下,普林斯顿接纳了他并给予极大关爱,纳什与疾病抗争30年后得以康复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安德鲁.怀尔斯9年没写出一篇论文,埋头苦干静心研究,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学界360多年的难题费马大定理,最终获得至今历史上唯一的菲尔兹特别成就奖。美国近年来最有价值的运动员,首先是90年代篮球员“飞人”迈克尔.乔丹(MichaelJordan)就学于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NorthCarolinaStateUniversity,网址www.ncsu.edu),1982乔丹代表校队参加全美大学篮球联赛时锋芒毕露,在终场前32秒投入致胜一球使本队夺得冠军。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是赠地大学之一,成立于1887,位于州首府Raleigh市内,与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网址www.unc.edu)和杜克大学相邻,在三校之间有全美著名研究三角园区(ResearchTrianglePark),而北卡罗莱纳大学(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网址www.northcarolina.edu)则始建于1789是美国第一所公立大学。乔丹之后是高尔夫球手“老虎”伍兹(TigerWoods),他是斯坦福大学的校友,本世纪初全能型泳坛健将“飞鱼”迈克尔.菲尔普斯(MichaelPhelps)光芒四射,他是密歇根大学2008届学生。菲尔普斯2000悉尼奥运会上展露头角,之后夺得许多世界级比赛的金牌,并且接连打破各种游泳项目的世界纪录,2008北京奥运会上史无前例的包揽了游泳八项赛事的全部冠军,并7次打破世界纪录、1次打破奥运会纪录,当然这些离不开强大队友的配合。菲尔普斯超越了前辈施皮茨(在1972奥运会上获7枚游泳金牌并7次打破世界纪录),更将已经退役的索普远远甩在身后。北京奥运会上,当菲尔普斯在100米蝶泳比赛中收获他的第七金时,仅比获得第二名的塞尔维亚选手查维奇(MiloradCavic)快了0.01秒,他拿到了来自赞助商的100万美元的奖金。迄今为止菲尔普斯获得了14枚奥运金牌和16枚奥运奖牌,这个记录超过了前苏联体操选手尼库莱.安德里亚诺夫(NikolaiAndrianov)1972-1980创造的15枚奖牌纪录,但是乌克兰的体操选手拉瑞萨-拉提尼娜(Larysa\nLatynina)仍保持着18枚奖牌的纪录,所以菲尔普斯奥运金牌数历史第一但距奥运奖牌数历史第一还有一步之遥。他在2004雅典奥运会上获得6金2铜后就表示要大战到伦敦奥运会,在整个体育界都难以找到可以和菲尔普斯相提并论的人,他已经步入乔丹和伍兹的行列。13(B)加州理工、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科研圣地加州理工124英亩校园坐落在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十英里外的帕萨蒂那市,现有本科生900余研究生1100余教授280人左右还有专职研究人员280余人,加州理工有六个分部生物学部、化学和化学工程部、工程及应用科学部、地质科学部、人文及社会科学部、物理数学及天文学部,这六个分部共有35个专业其中许多是跨学科的专业,所有专业的本科生都要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人文和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课程。加州理工获得诺贝尔奖、国家科学奖章、国家技术奖章等重要奖项的校友或教授举不胜举,教授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学院院士、美国文理学院院士那更是应有尽有。加州理工每年三学期没有夏季学期,所有学生必须修五学期物理、两学期化学、两学期数学、一学期生物学、一学期天文或地质学,此外还要修12门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总共要有486学分才能毕业,这意味着每学期至少5门课41学分。一个学生恨恨的说“我经常看着日头从地平线上升起而我仍在赶我的只完成一半的作业我下午就得交出去”,另一个学生被问到周末都干些什么他干净利落的回答“学习”,据说每个周末全校只有那么一两个party。与其它规模较大的学校不同,加州理工所有本科生课程都是由教授亲自讲授,助教只负责辅导讨论,一年级学生就有可能参加教授的研究项目。加州理工荣誉制度不仅限于考试和作业,它涉及全部校园生活,其核心思想是别人对你完全信任你对你的行为完全负责,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加州理工的成员不占其他成员的便宜”,在加州理工考试全部是开卷没有监考并且学生多数拿回宿舍去完成。加州理工的学生恶作剧的声名与麻省理工不相上下,有时你回到宿舍却找不到门了,原来被人砌死手艺好到无法鉴别门的原址,这些学生能用冰做成硬币在自动售货机上正常使用,他们曾将举世闻名的好莱坞HOLLYWOOD大招牌一夜之间换成加州理工CALTECH的招牌。1996-1997年度MIT总雇员\n7800多(上一年度有1700多专职研究人员),有教授896(其中124女性、亚裔6、黑人15、西裔16),91名教授是国家工程学院院士,97名教授是国家科学院院士,23名教授是国家医学院院士,210名教授是美国文理学院院士。同年度MIT有学生近万人,本科生占45%,研究生中外国人占三分之一,这一年MIT共授出3109个学位其中1165个学士1414个硕士514个博士和16个工程学位。1991-1995年间MIT共授予131名亚裔美国人博士学位,仅次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居全美第三,是美国私立大学之首。1997MIT发表一份研究报告,分析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如果把MIT校友或教师创建的公司集合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在世界上排第24位,在1994“MIT国”的公司共雇用了110万人创造产值2320亿美元。MIT的巴尔克工程图书馆,藏书260万册,为世界科学藏书之最,穿越主楼区的是一条长廊,长达250余米,号称“无限长廊”,一踏足就好像进入深遂的科学迷宫,这是MIT的一大建筑特色。MIT视觉艺术中心是享誉国际的现代艺术展览馆,共有1000多件现代艺术品,而MIT的博物馆收有世界上最多的全息图。现在MIT有五个学院和21个系,还有许多跨院系的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等。MIT功课以多而难著称,其课程之繁重学习强度之大,直逼人的体力和和脑力所能承受的极限,有学生抱怨说教授“把我们赶得像驴子一样”,还有人说在MIT一个正常人在学习、睡眠、朋友三者中只能选两个,而大多数学生“聪明”的选择了放弃睡眠。对新生校方格外开恩,第一年上课都不打字母表示的成绩,只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两个等级,可就是这样还是有不少学生受不了那种压力,最后转学到其它学校了。MIT本科生的“核心课程”包括科学核心和人文核心共八门课,此外他们还必须通过写作和包括游泳在内的体育课。艺术课也占一定比例,许多学生同时选修音乐、创作、视觉艺术、舞台艺术等课程,1995的新生有83%没有通过学校的入学写作检测,可见他们偏科有多严重。有的工程课提供“工程实习生项目”学制五年,其中三个学期在大公司实习,毕业后自动进入研究生院。在MIT读书数学一定要过硬,因为不仅理工科专业要求坚实的数学基础,连经济学、语言学等学科也越来越依赖数学。可是有的社会学科的教授明明对数学一窍不通,却偏偏对满是数学公式的本专业论文大加推崇,他们的学生投其所好用全篇满是“复杂高深”的数学推论分析的论文交差,哪怕得出“可笑浅薄琐碎简单”的结论也会得到高分。理工科的学生给人的印象是愣头愣脑、对人间事务不甚了了的书呆子,虽然理工科大学对此深恶痛绝,但是连MIT的一位院长也认为自己的学生风度欠佳,于是这位院长成立一个“魅力学校”,专门教本校学生如何计人喜欢如何找异性伴侣,听六堂课就能得“学士”听12堂就成了“博士”。为了缓解学习压力,也是为了向外界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理工科的学生一向以善于恶作剧而出名,MIT的巴尔克工程图书馆的巨大圆形拱顶经常成为学生们恶搞的对象,它被装饰成蜡烛、人脸、南瓜等形状,1979有次竟然被弄成一只巨大的乳房。MIT校方因为欣赏学生们在恶作剧娱乐中体现出来的“想象力”,专门设置一个博物馆收藏学生们恶作剧的道具,并出版精美的画册。MIT的学生们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对邻居哈佛恶作剧灭对手威风的机会,他们曾多次把哈佛的好几道大门焊死,给约翰.哈佛的雕像戴上一顶铜铸的帽子,还曾偷偷修改哈佛电子钟程序使其秦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摇滚乐。最让MIT学子津津乐道的恶作剧发生在1982哈佛和耶鲁传统橄榄球比赛的赛场上,正当两队打得难解难分,球场中央突然平地冒出一只巨大的气象气球,它像蘑菇云一样冉冉升起,上面写着醒目的“MIT”,全场观众目瞪口呆。气球越变越大,然后爆裂开,弄得满场浓烟,这件事使东道主哈佛极为难堪。事后,波士顿一家报纸评论说,这场球的真正赢家即不是哈佛,也不是耶鲁,而是MIT。MIT在工程技术等领域超过邻居哈佛,但在身价和风度举止方面与哈佛的稳健含蓄、深沉庄重相比,MIT则显得浮躁轻率、急功近利。6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有名的两个剑桥的大论战,美国的剑桥大获全胜,小将MIT奋勇应战而老将哈佛则坐收赢家美名,英国的剑桥则一败涂地,事实证明英国学者主张的国家干预、分配社会财富、反对在经济学领域大量使用数学都行不通。\n80年代美国东北部20多所私立大学和学院每年春季开碰头会,对同时被这个“重叠集团”内一个以上学校录取的学生统一资助金额,给出大致一样的资助计划使学生无法从中选择从而消除校际间竞争。1989司法部展开调查看“重叠集团”的学校是否违反《反托拉斯法》,两年后调查结束,常春藤八校和MIT一起被司法部起诉,常春藤八校拒不承认犯法但与司法部签订庭外和解协议,只有MIT吃错了药犯了书呆子傻气决定与司法部打官司。1992年9月联邦费城地区法院判决重叠集团的性质是合谋固定价格,跟企业界做法没什么两样,MIT自取其辱却吵闹着要继续上诉,后来还是一个联邦法官判决重新审理此案司法部才放弃追究,MIT校长格雷后来说《反托拉斯法》从来就不是针对大学财务资助而且重叠集团的做为也不是操纵价格。重叠集团曾邀请斯坦福大学加盟被严肃拒绝,事情发生后斯坦福大学不无幸灾乐祸的说,我们有明确政策在“价目”定下来前禁止与其它学校互通情报,但很快两年后斯坦福大学就被“间接费用”丑闻弄得灰头土脸。从80年代开始,斯坦福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举办的美国大学综合性评比中多次名列全美第一,其王牌科系计算机科学系、生物化学系、心理学系、统计学系等更是遥遥领先。1997总统克林顿之女切尔西回绝了哈佛耶鲁等传统名校的录取,却选择离白宫最远的斯坦福大学,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斯坦福1998有教师1534人,其中亚裔占8%,黑人占2%,女性占18%,这些人当中有15个诺贝尔奖得主,国家科学院院士114人,国家文理学院院士201人,国家工程学院院士72人,普利策奖获得者3人,1997华裔生理学家朱棣文成为斯坦福大学历史上第21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1998斯坦福共有本科生7127人51%来自加州,300余国际学生中亚洲人占46%。斯坦福共有七个学院,商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工程学院,人文及科学学院,医学院,法学院,教育学院,与其它学校不同斯坦福不设单独的研究生院,而是由各学院管理自己所有的学生。斯坦福研究生商学院授予工商管理硕士MBA及哲学博士Ph.D.学位,虽然它的MBA项目在《商业周刊》排名中从未挤入前三名,但它的新生录取率是全美商学院中最低的,新生的平均研究生工商管理考试CMAT成绩是全美最高的。《商业周刊》承认斯坦福综合排名低是因为其毕业生不愿到大公司去任职而是去硅谷创业,《商业周刊》排名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公司对所雇用毕业生的评价二是毕业生对母校的评价。人文及科学学院(TheSchoolofHumanitiesandSciences)是斯坦福最大的本科生学院,其学生数占全校本科生总数的八成,它共有27个系和17个交叉项目学位授予单位,可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美国第一位女宇航员莱德1973毕业于斯坦福,她获得英国文学的文学学士和物理学的理学学士两个学位,1978她从一千多申请人中脱颖而出,被NASA选为第一名女性宇航员并在1983和1984两次遨游太空。斯坦福法学院毕业生一般学习三年后获第一职业学位(法学学士或法学博士),第一职业学位是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必须具备的学位,斯坦福法学院毕业生中有美国第一位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桑德拉.欧康诺和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WillianHubbs\nRehnquist)。桑德拉四岁开始读书十岁前就会骑马打枪,1946她高中毕业时只申请了斯坦福一所大学,其父早年计划到斯坦福学习但因经济情况不好而未能进入,桑德拉学了一门法律入门课后转入斯坦福一个特殊项目继续学习,六年后获本科生学士学位和法学学位,她毕业时成绩在班上排第三,第一名正是伦奎斯特。桑德拉后来与同学欧康诺结婚遂从夫姓,从1965起她在亚利桑那州历任检察长助理、参议员、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本州最大郡的最高法官,她以执法严厉著名1978被任命为州上诉法庭法官,1981被里根总统提名为最高法院大法官,国会参议院以99票赞成1票弃权获通过。斯坦福大学“诺贝尔奖黑洞”。斯坦福大学不乏知名校友,其中有耶鲁哈佛的校长、有大公司总裁、有著名运动员,90年代九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中的四位拥有斯坦福的学位。不过与其它著名私立大学相比,斯坦福的毕业生中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少的令人惊讶,而它的教授中诺贝尔奖得主的数量却相当的多,因此斯坦福被许多人称为“诺贝尔奖黑洞”。有学者曾在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中提出一个“产用差”概念,即“该校培养的诺贝尔奖得主与该校雇佣的诺贝尔奖得主人数的差额”,据统计至1998斯坦福毕业生中仅两人获奖(最多的是哈佛有38名毕业生获诺贝尔奖),分别是1986化学奖得主、获斯坦福学士与硕士学位的阿瑟.科恩伯格,和1990物理学奖得主、拥有斯坦福博士学位的泰勒。同时,至1998在斯坦福大学工作时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人数为15人,也就说“产用差”为负13,这是所有著名私立大学中唯一一个产生巨大负值的大学,这个数字尚不包括在别的大学获得诺贝尔奖后到斯坦福工作的教授人数,而近几年这个“产用差负值”还在扩大。学校终归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靠花重金买千里马沽名钓誉,好在2006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的博士学位是在斯坦福拿到的,值得一提的是罗杰.科恩伯格是阿瑟.科恩伯格的儿子,而且父子两都是斯坦福医学院生物化学系的教授。优越的地理位置、濒临蔚蓝的太平洋,黄金似的加州气候,四季常青、棕榈掩映的地中海风格的校园,美丽的建筑,这一切使斯坦福大学想不出名也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再加上学术名气足够大,而且教授在本校地位高待遇也高,斯坦福大学对学者们有巨大的吸引力。斯坦福的教授对学校诸多事务有高度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并且教授们的课程量非常轻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更重要的是斯坦福财力雄厚与三大家相差不远能够会给教授高额薪金,人往高处走科学家们当然非常愿意到斯坦福当教授了。1997斯坦福总开支近14亿,仅结余款就达两亿,其它大学自叹弗如,哪敢再与之争锋。《从哈佛到斯坦福》第450页表“美国私立大学校长及教授工资比较(1997-1998)”,1997-1998年度美国著名私立大学普通正教授工资在十万美元上下,1996-1997年度校长年薪最高的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达514878,其次是哥伦比亚大学458480而哈佛校长同期年薪只为298164,为了笼络重要人物来校当领导或者招揽明星级科学家,美国著名私立大学开出几十万上百万的年薪是时常发生的事。斯坦福的校友中虽然缺乏诺贝尔奖级科学家但富翁大款比比皆是,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和戴维.费罗是斯坦福工程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从1994起在课余时间利用学校的设备建立数据库,不到四年他们的公司成了华尔街的宠儿,1999其市场价值达到390亿美元杨致远的纸面财富达75亿。学校的募捐人员当然不会放过他们,在这两个人放弃学业下海不到一年时,募捐人员就找到他们愿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他们谈一谈,结果两位校友捐了200万给母校,这不过是刚刚开个头。杨致远1990进入斯坦福大学,四年时间他就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他和费罗两个书生领着雅虎这个自己的孩子周旋于资本家狼群,1998微软曾出价446亿收购雅虎但遭到拒绝,后来雅虎股价每况愈下,微软多次提出兼并未果,在董事会的压力下最终导致杨致远宣布辞职。美国大学中体育和学术都能称得上是一流水平的只有寥寥几个,而斯坦福就是其中之一,这也算是其来有因,老斯坦福先生在珀露奥脱农庄驯养的赛马1880-1895共创造了19项世界纪录,有段时间甚至拥有当时此类项目的所有世界纪录。1904斯坦福一名学生创造世界撑杆跳纪录,1920奥运会时斯坦福的学生科克西获百米金牌次年破该项纪录,另一名学生获两枚游泳金牌他的跳水教练布兰德斯坦曾四次任美国奥运跳水队教练。时至今日,斯坦福橄榄球队和男子女子篮球队都是名列前茅的强队,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斯坦福学生和校友13人共获得16枚金牌1银和1铜,其中有女子篮球、女子足球、游泳、田径、体操等项目。1987年4月斯坦福学生摩拉尔斯在美国大学运动员联合会的游泳比赛中获200米蝶泳冠军,这是摩拉尔斯第11个美国大学联赛游泳冠军,截至1997斯坦福大学运动员在全国大学联赛中共获得293个个人冠军69项团体冠军。斯坦福大学从建校就与相距不到50英里\n的加州大学成了冤家,在一切可能的领域或场合展开竞争,1892两校第一场橄榄球赛毫无经验的斯坦福一鸣惊人竟打败加州大学,1895斯坦福大学辩论队首次与加州大学交锋又是旗开得胜。但1899斯坦福流年不利橄榄球队和辩论队一开始就输给加大,棒球赛失利后竟又让对手把加油的道具一把大斧头抢走,简直让对手羞辱到极点。斯坦福的学生多次试图把斧头夺回来都以失败告终,之后每当冤家对阵反倒是加州大学打出“给他们一斧子”的招牌并挥舞着那把板斧,那把斧头在赛后由专人保护用装甲车运到银行存入保险柜。这样的侮辱斯坦福经历了31年,直到1930年21名斯坦福学生化装成加大学生,并且使用闪光粉催泪弹,终于把斧子夺了回来,这“不朽的21”一夜之间成了斯坦福的英雄,加州报纸通栏标题报道“斧头回来了”,斯坦福全校学生放假一天欢庆胜利。1998年3月斯坦福女子篮球队做为季后冠军赛西区一号种子,第一轮与本赛季西区最末种子十六号种子哈佛女子篮球队相遇,“西部的哈佛”斯坦福惨遭淘汰。斯坦福女子篮球队此前主场连胜59场,90年代曾获两次全国冠军,并四次打入全国半决赛,而哈佛所在的常春藤联盟体育水平与斯坦福所在的太平洋十校联盟简直有天壤之别,历史上季后冠军赛不论男篮女篮从未有过一号种子第一轮被十六号种子淘汰的先例其总成绩是75胜0负,“创造了历史”的哈佛欣喜若狂同样“创造了历史”的斯坦福被惊得目瞪口呆。现在斯坦福大学橄榄球球员可以从球赛中获得多至12个学分,占所需毕业总学分的7%,斯坦福本科生必须修满180学分方可获得学士学位,此外高尔夫球、网球、羽毛球、骑术、自卫术等也都是可以获得毕业学分的课程,连啦啦队的吹鼓手和跳舞小姐也能因为自己的服务得到一个学分。与常春藤学校不同,斯坦福大学一直设有运动员奖学金,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在体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13(C)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康乃尔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各有千秋80年代哥伦比亚在建筑上花了1.45亿,1988建成的莎帕罗宿舍大楼(MorrisA.SchapiroHall)使本科生全部住在校内,纽约的房租贵的惊人且交通杂乱治安不佳环境污染等问题,但就业机会多据统计其毕业生有四分之一留在纽约工作。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自豪的说“在哥伦比亚大学除了大自然,什么东西我们都可以接触到”,确实在哥伦比亚你可能根本就找不到常春滕这种植物,这里没有迷人的湖泊没有高尔夫球场,只有几个人工喷泉、漫长的砖墙和数不清的台阶,但学生们好像并不在意,不是哪个学校能有机会在华尔街学经济、在联合国学国际关系、在百老汇学戏剧。现代文明是哥伦比亚大学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课程,1999春季学期这门课有16部经典著作,包括卢梭的《论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休谟的《道德哲学研究》,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热门课“纽约市历史”,老师会领着学生半夜骑自行车漫游市区。哥伦比亚还要求学生至少会一门外语,70%的毕业生能流利讲几门外语,学生们可以通过本校的国际交流计划到法国巴黎、德国柏林、日本东京、英国牛津等地短暂学习,三年级的学生通过测验可在著名的朱莉亚音乐学院注册修课,最终能获文科学士和音乐硕士学位。1993鲁珀被任命为哥伦比亚大学第18任校长,乔治.鲁珀从普林斯顿和耶鲁获学士学位、从哈佛获博士学位,曾任哈佛神学院院长、莱斯大学(RiceUniversity,网址www.rice.edu\n)第5任校长(1985-1993),来到哥伦比亚大学他的雄心之一就是让哥伦比亚挤进三大家的铁三角,其主要手段是要“强化和扩大”哥伦比亚学院使之成为连接本校十多个学院的纽带,现在哥伦比亚大学有四个本科生学院和15个研究生学院(包括犹太教神学院和联合神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在纽约市内,大都市充满诱惑,你不会寂寞,但学习的压力不小,于是有了著名的夜半嚎叫。期末考试的某个夜晚,学生们把脑袋伸到宿舍窗外,发出凄厉嚎叫,长达十几分钟,方圆几英里都能听到。70年代一个真实的故事,考试后一学生向朋友说他得了84分,但当对方说得到98分时,84分的学生勃然大怒,打得好友满脸是血倒在地上。著名的都市大学如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波士顿的波士顿大学、洛杉矶的南加州大学、费城的宾西法尼亚大学等,二战后它们都面临着许多相似的都市问题,芝加哥大学面对的局面尤其严峻,住房拥挤、社会服务设施不足、犯罪率节节升高等问题向校园步步紧逼,种族矛盾也愈演愈烈,申请芝加哥大学的人数随之锐减,较40年代下降了60%,校方甚至考虑迁出芝加哥市。凯普顿校长1951上任后亲自挂帅“芝加哥东部及南部委员会”,联手工商界和市政府,开展规模浩大的海德公园改造项目,通过房地产开发的形式使芝加哥大学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芝加哥大学教师组织是40年代建立起来的,由全体教授组成参议会,参议会选出51人的理事会,理事会再选出7人的常任委员会,理事会每月例会一次,常委会则开会较频,校长是上述三个机构的主席,学校的重要决定必须通过参议会的表决。芝加哥大学第一位女校长,也是全美主要大学第一位女校长汉娜.格雷,她1930出生于德国,先后在布林莫尔女子学院、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学习,1961到芝加哥大学任教,1972-1978历任西北大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网址www.northwestern.edu)文理学院院长、耶鲁大学第一副校长、代理校长,1978被任命为芝加哥大学校长,在任内的15年她强调教育质量并扩大了本科生学院。1992芝加哥大学百年校庆,舆论界如此评价“研究性大学中的研究性大学”,“教师中的教师”,“传统主义大本营”,“保守主义最后据点”,一位教授说“芝加哥大学按照自己的鼓点前进”,另一位说“这是美国极少数几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学者的聚合地”。在芝加哥大学那些妇女研究、非洲研究、黑人研究等等“时髦”学科,或者是冷门或者完全不存在,对芝加哥大学来说追逐新潮并不是领导者的特征,90年代它有100多名校友在全国各大学任校长或第一副校长。芝加哥大学之所以被打上保守的烙印,主要是因为所谓的“芝加哥经济学体系”,其代表人物是1976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密尔顿.弗里德曼,其它诸如哲学家米德、社会学家帕克等人也都被认为是保守派大将。芝加哥大学的学生以埋头苦读为荣,与普林斯顿大学悠哉悠哉富裕舒适的大学生活相比,它有些像苦行僧的修道院。名气深深藏不露、课程繁重艰难、治安环境危险可怕、气候忽冷忽热,芝加哥大学因此对本科生缺少吸引力,与常春藤“三大家”和斯坦福大学相比,它的本科生录取率高得惊人(说明学生来源有限),而被它录取的学生当中有七成选择其它学校(说明学校在申请人心中地位不高)。一般来说本科生对母校感情最深,如果本科生人数少,不仅学费收入少,而且毕业生回馈母校的人数也少,没有校友的大力捐赠,学校是绝没有富起来的可能,而在美国学校的质量名声与财富是成正比的,1996美国权威债券评级公司穆迪(Mood'sInvestors\nServics)就把芝加哥大学的债券等级降了一级。1994上任的来自普林斯顿的索南斯琴校长,深知美国大学此中奥秘,于是要活跃本科生课余生活以吸引新学生,他计划在十年内把本科生人数增加三成,不过比较保守的100多位教授联名写信,要校长“稍安勿躁”莫把芝加哥大学变成普林斯顿。从教授水平看芝加哥大学比谁都不逊色,到1998已经有70多位教师、研究人员和校友获得诺贝尔奖,有的媒体甚至称芝加哥大学为“诺贝尔经济学家的摇篮”(与芝加哥大学有联系的8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27个物理学奖得主25个经济学奖得主),它还是美国大学联合会14个创始会员之一。美国大学联合会1900在芝加哥大学成立,至今有包括加拿大两所学校在内的62名成员,公立、私立大学大致各占一半,除了创始者克拉克大学、美国天主教大学(TheCatholicUniversityofAmerica,网址www.cua.edu)等属于特殊情况外,其它学校在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方面都可以说达到了美国的一流水平。康乃尔大学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康乃尔大学的校园分为北校园和西校园两部分,北校园在山顶西校园在下面,两个校园的氛围明显不同。一位副校长就曾说,到北校园转一圈你好像到了伯克利,那里五光十色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还有美国黑人、印地安人等少数族裔,可如果你到了西校园就会以为康乃尔的学生全是白人。北校园里有七个“程序学舍”(program\nhouses),分别以黑人文化、印地安人文化、国际生活、艺术、音乐、生态学、外语为基调,实际上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黑人学生住在自己的学舍里当然会感到宾至如归。1993康乃尔大学的同性恋人士也要组建自己的学舍,提案在学生大会上通过但被校长罗兹否决,校方还认为本校的那些程序学舍有种族隔离之嫌要把它们拆散,但学生们的反对声浪太大校方暂且不敢轻举妄动。你如果被“康乃尔学院”录取,可不是进了康乃尔大学,这个康乃尔学院在美国中部的爱荷华州成立于1843,1855伊兹拉.康乃尔的一个远亲威廉.康乃尔赠给这个学院很小一笔礼物,这所学校出于感激擅自改名为“康乃尔学院”,据说威廉.康乃尔对此非常生气。康乃尔大学现有七个本科生学院和五个研究生学院,其研究生院中的医学院和医学科学研究生院位于纽约市,前者的毕业生可获医学博士学位,后者的毕业生则获哲学博士学位。康乃尔大学本科生人数是常春藤学校中最多的,其热门专业有心理学、生物学、政府和饭店管理,本科生院中的文理学院的学生必须选修四门自然科学、五门社会科学及历史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课程,此外外语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上千人的大课在康乃尔大学并不稀奇,教授尤其是名教授忙于科研,本科生很难和他们直接接触,有的人只好在网络上与教授联系,实在是咫尺天涯。康乃尔大学也有很棒的、轻松的课,比如饭店管理学院就有一门品洒课,上起来真是飘飘欲仙、名不虚传。康乃尔大学的食堂是由饭店管理学院负责管理的,在常春藤学校中享有盛名,冬天下雪后学生们喜欢坐在食堂的大托盘上从山坡上往下俯冲。不过康乃尔的学生们到自己学校的体育馆锻炼是要交费的,这在美国大学里还真不多见,冰球是康乃尔大学的热门运动,校际比赛能吸引大批观众,为了买到门票学生们宁愿露宿排队。康乃尔大学有52个兄弟会(fraternities)和13个姐妹会(sororities),是美国“希腊制度”最强健的学校之一,这些组织有自己的宿舍,成员之间有特殊仪式,组织名称都用希腊字母,所以被统称为“希腊”。许多学校是禁止或排斥这些组织,因为兄弟会最流行的活动就是饮酒。康乃尔大学天文物理系教授卡尔.塞根被称为“超级明星科学家”,他出生于纽约,家境一般,高中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在那里受到好的不能再好的教育。一年级暑假他到印地安那大学诺贝尔奖得主生物学家缪勒的实验室工作,二年级时随芝加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化学家尤里研究生命起源,25岁前从芝加哥大学获文科学士(普通教育)、理科学士(物理学)、科学硕士(物理学)、哲学博士(天文及天文物理学)等学位。读博士的时候他到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天文台从事研究,在那里塞根认识了诺贝尔新科状元威斯康星大学的生物学家莱德伯格,两人成了好朋友,莱德伯格给塞根很大影响,并把他带进国家科学院的“外星生命委员会”。塞根1960从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然后走上学术生涯的“金光大道”,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搞了两年研究,到斯坦福大学当了一年遗传学访问肋教授,在哈佛任天文学助教授,1968来到康乃尔大学,他是康乃尔大学天文学及太空科学教授、行星研究室主任。塞根在20多岁就推测来自金星的无线电波是其表面高温所致、金星上有强大大气压等,后来他推翻火星表面颜色变化是植物季节变化所引起的假说,而认为是火星风暴造成的,这些都被证明是正确的。塞根在科学上业绩可观,但他是以科普成名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曾说塞根比他所知道的任何当代科学家都要了解如何在公众心中激起对科学的热情。塞根的一本书《伊甸园内的龙》在1978获普利策奖;他1980主持的一个电视科普节目《宇宙》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播出有四亿多观众,这个节目获美国电视业的艾美奖;他参与美国太空署NASA宇宙探索计划,是寻找外星生物的积极倡导者和这方面的权威专家,曾获太空署的特殊科学成就奖、优秀公共服务奖、美国宇航学会的约翰.肯尼迪宇航学奖。塞根曾拥有一家公司,专门制造出售与自己名字相关联的产品,他还写了好几本畅销书,其中1984的第一本小说《接触》仅预付稿酬就达200万。七八十年代他曾20多次出现在强尼.卡森主持的夜间电视节目“今夜”上,连一些影视明星也望尘莫及,他自己说他每年要谢绝数百个讲学讲演的邀请,但“今夜”他是有邀必到因为它有1000多万观众。卡尔.塞根在洛杉矶开名贵跑车,在康乃尔大学所在地伊萨卡住的是有全套安全设施、能俯视卡尢伽湖的山间别墅,教授当到这个地步才算当出点滋味。颀长身材、英俊相貌、低沉圆润的声音,再加上天才般的智慧、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帝对卡尔.塞根实在是太钟爱了,连他在1996年62岁时“英年早逝”都会使人产生无限遐想。一个需要领取18个许可证的校园工程项目。1994年起康乃尔大学开始认真研究如何改建学校的空调系统结束使用氟利昂,因而投资6000万改用卡尤伽湖中的冷水当做制冷剂,据估计这个计划会使康乃尔大学每年节省80%的电费约120万元,节约的电力会减少燃料对环境的污染,而整个空调系统的寿命约为75-100年,所以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这是美国第一个深水冷却项目,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内陆湖水制冷的项目。这个主意听起来不错,但行起来却阻力重重,阻力来自学校所在地伊萨卡市,这个只有两三万人的小城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对卡尤伽湖更是视为掌上明珠,“任何18世纪以后的事物都会使伊萨卡皱眉头”。康乃尔大学知道这个计划会受到绿色组织和社区人士的反对,于是先发制人搞了一份厚达1500页的该计划对环境影响的全面报告,康乃尔的科学家又设计出一大堆新措施来消除动物和环境保护人士的疑虑。为减少铺设管道时节外生枝,康乃尔还提出花100万给伊萨卡修理街道,并让当地高中免费使用冷却湖水,学校专门成立一个办公室向社区居民宣传这个项目的无害性,1998年1月康乃尔大学董事会正式批准了这个计划。1956只有学士学位,普先后担任过母校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StateUniversity,网址www.k-state.edu)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网址www.psu.edu\n)校长的密尔顿.艾森豪威尔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校长,密尔顿来这里的原因之一是学校所在地巴尔的摩市接近华盛顿,在当校长的同时他可以为当美国第34任总统的哥哥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提供帮助。密尔顿到霍普金斯大学没几天就意识到自己的首要任务是筹钱,在1956之前的42年间霍普金斯大学有32年出现财务赤字,1929-1946年间它总共只建成一栋新楼,教授工资急需提高、图书馆急需扩充、新教授空缺急需增补,一位校董事说霍普金斯被卷入下旋的涡流。密尔顿另一个深刻感受是霍普金斯大学的近亲繁殖,从校长到各个学院院长多数是出身自家的人,密尔顿前任在本校工作了38年,其他如文理学院工程学院的院长也都曾在本校读过本科和研究生然后就留校任教至今。霍普金斯大学至今仍保持着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相去不远的传统,尽管有时它宣称有学生一万多但其中多数人是业余学生,真正全日制学生只有8000余人其中本科生4000余。由于把本科生教育只当成是研究生教育的准备阶段,霍普金斯的本科生教育很长时间里都“别具一格”,学习课程没有所谓学分,没有关于获得学士学位的明确规定,每学期学生能否留校学习、能否进入专业部甚至能否毕业都完全取决于教授,一个学生说“当你走进校园这里的人就拿你当成研究生来对待,你必须自己照顾自己”。密尔顿上任,把过去五年毕业生的档案研究一番后任命了一个委员会,研究制定了一个本科生教育计划,任何人修满120学分就可以毕业,那些进不去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专业部的学生修满学分可以获普通文科学士学位。密尔顿对这个计划非常满意,提交全校教授大会讨论,可结果却被泼了一头冷水,教授们以四比一的比例否决了这个计划。密尔顿只好求助于老院长谢佛,谢佛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逐个与教授们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修改了计划才使之获得教授们的同意。密尔顿还亲自担任医学规划发展委员会主席,使霍普金斯的医学部门医学院、公共健康与卫生学院、霍普金斯医院更加紧密的协调合作;他还建立了社会关系、科学史等系,将航空、民用工程、机械工程三个系合并为机械系,建立了人文中心;1963他把“艾森豪威尔项目”争取过来,由本校历史系教授整理编辑出版艾森豪威尔总统文献,这个项目最终用了20多年才全部完成。为了加强位于华盛顿的霍普金斯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密尔顿组织人马实地考察写成长达100余页的报告,然后他亲自走访福特、洛克菲勒基金会,并请来当时的助理国务卿任院长,最终密尔顿从六个基金会为这所学院搞到400多万,其中福特基金会拿了300万。密尔顿和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几乎观看每场霍普金斯的长曲棍球比赛,一直到70多岁才被迫停止因为球赛会使他过度兴奋,他曾与一个学生逛成人书店,他家中时常有学生做客,许多学生成了他的终生好友,据他自己说他利用与学生们的感情,劝告阻止了学生们要求学校与从事军事研究的应用物理实验室完全脱离关系的努力。密尔顿在霍普金斯的前十年储备基金翻了一番,私人捐款总额达一亿,仅福特基金会就给了4500万,教授工资在全国名列第四,学校基本建设投资从900万增长到8000万,并且预算年年有余。但总的来说与其它大学相比特别是斯坦福大学,霍普金斯是在走下坡路了,按进入全美大学前十名科系数量评判,霍普金斯1925排第6位1957下降到第14位1964排第15位,与之相反斯坦福大学从1925的第17位上升到1964的第3位。美国高等教育的名次有两次大幅度变动,第一次是19世纪末美国大学德国化霍普金斯、芝加哥等新兴大学一鸣惊人后来居上,第二次是二战到60年代中期政府资金大量涌入校园,MIT利用战时斯坦福利用战后分别抓住机会迎头赶上硬是挤进前列,霍普金斯痛失第二次良机只好将席位向后挪一挪。本科生学院规模小也是名次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科毕业生少富裕的愿意捐款的校友相应就少了。1967年67岁的密尔顿宣布退休,校董会花七个月从150个候选人中选择林肯.戈登继任,戈登曾是罗兹学者从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在哈佛时任经济、政府、国际事务三个教授职位,曾任肯尼迪内阁驻巴西大使、约翰逊内阁助理国务卿,他走的是一条金光大道但霍普金斯成了他的滑铁卢。1967可以说是美国大学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充足的财源、精良的教师、优秀的学生、蒸蒸日上的校园学术气氛。戈登上任全力扩张霍普金斯却摊上“黄金年代”的尾巴,联邦政府投资缩减、股票市场下滑、私人捐赠减少、校园里更是暗潮汹涌澎湃。霍普金斯本来是10月1日开学,圣诞节之后进行期末考试,60年代末霍普金斯的学生们借着反战和民权运动的时机争取权益,要求学校提前开学提前考试以便安心过圣诞节。校方一直不予理会,1970学生提出最后通牒,如果学校不改变日程学生们就要罢课,学生会主席多次努力后把多次避而不见的戈登堵在校长办公室,两个人激烈争论一个多小时戈登才勉强同意让教授大会讨论这个问题,最后虽然学生们如愿以偿但戈登校长却失去学生们的信任与尊敬。戈登以他的口若悬河在霍普金斯闻名,与密尔顿虚心倾听别人意见相比,戈登很快失去教授们的支持与合作。但真正导致戈登下台的原因还是财务危机,戈登上任第一年文理学院教授增加70位所需资金从前任结余部分支出,募捐费用密尔顿时代每年30余万而戈登把它飙升到125万,相关行政人员从150人猛增到297人,1969霍普金斯连续十多年收支有余变成50多万的亏空,两年后这个数字增长了十倍。教授们慌神了,这个局面是谁造成的?当然是与财务赤字一同而来的戈登,此时戈登只好冻结工资并裁减教授,但他拒不同意教授提出的首先裁减行政人员的要求。1971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选举产生一个五人委员会,他们马上做出“请求”戈登校长辞职的决定,3月当了不到四年校长的戈登向校董会递交辞呈但表示可以留任到6月。霍普金斯的师生和董事们却急不可耐,他们到密尔顿在学校附近的住宅连续不断请他再次出山,密尔顿推脱不下后勉强同意先支撑一年,4月5日71岁的老校长密尔顿.艾森豪威尔重披战袍执掌帅印。密尔顿知道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学潮和赤字,于是他先紧缩开支再去募集资金,在不涨学费的前提下密尔顿裁减行政人员,并要求教授多承担一些教学量最好每人每年讲两门课,多年后密尔顿苦涩的回忆说增加教学量是他在霍普金斯没能有所收获的要求之一。密尔顿还要求选举四名新毕业生进入董事会以反映学生们的意愿,他用有限的资金开始筹建学生中心大楼,他请戈登的副手原康乃尔大学副校长米勒继续留任,米勒1972年1月被任命为霍普金斯的第10任校长在任直到1991退休,米勒对化解康乃尔大学黑人学生暴乱起了决定性作用。密尔顿走南闯北到处募捐,在十个月内筹集到500万,第二年学校赤字减少到180万,第三年又减少到70万。密尔顿1985逝世,他一生给六位总统当过顾问。1998霍普金斯大学共有学生1万6千人,其中一多半是继续教育学院(SchoolofContinuingStudies)的业余学生,它在巴尔的摩市有三个校园共八个学术单位,在华盛顿的耐兹高级国际研究学院有学生400余全职教授不到50,此外在中国南京和意大利还有两处设施。霍普金斯大学有两万多员工,加上医院系统的雇员,它是马里兰州最大的雇主。80年代末霍普金斯的文理学院因为财务不景气几乎关门,校方将文理学院教师裁减了10%,其他教师看情况不妙纷纷辞职,有一个系只剩下一个助教授,后来霍普金斯医学院和几个富豪捐出2500万才使文理学院渡过危机。霍普金斯医学院有学生700多人录取率只有7%。1977归属霍普金斯的皮博迪音乐学院(ThePeabody\nInstitute)成立于1857,是美国最老的音乐学院,有学生300多。霍普金斯大学南京项目成立于1986,是由霍普金斯大学和南京大学共同负责的培训中心,中方和美方各有大约50名研究生在南京学习一年,学习完毕后不授予学位。中国学生由美国教师授课,美国或其它国家学生由南京大学教授授课,中美学生互相搭配混合居住,学习课程有中美外交政策、历史、社会、贸易、投资、经济、法律,至90年代末国际学生来自全美140多所大学及欧洲亚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目前这是美国大学在中国大学的唯一永久性设施。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以学习刻苦、竞争意识强而出名,美国的公立大学的学生如果对学校当局不满最大可能是因为学校限制他们饮酒,而在霍普金斯大学学生们抱怨的是图书馆关门“太早”(凌晨两点关门!)。有的学生对分数的看重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考试前如果半夜响起火警或者看到“今天因雪停课一天”的告示,不要轻易信以为真,这很可能是有人捣乱干扰竞争者,据说有的学生试验结果被同学毁坏可见确实有不好惹的主。不过那样的人是少数,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学习用功,但也肯把宝贵时间奉献出来,给中小学生补课、为囚犯辅导都是他们流行的社区服务项目。总的来说霍普金斯大学学生的课外生活实在比不上其它学校,一个学生劝告弟弟说“如果你想要有一个正常的课外社交生活去其它学校吧”。霍普金斯没有核心课程但本科生必须达到“广博”的要求,在这里选课并不一定能注册上,如果一门课学生满额,后来的学生可能要再等两年才有下一次机会,据说为此有的学生通宵排队。霍普金斯好的专业有不少,其中医学预科的名气最大,其实它只是修六门如高级生物学、微积分等指定的课程,因此有的医生的学士学位会来自英语、国际关系或经济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必须住在学校宿舍,但霍普金斯大学的学生宿舍还有食堂条件都很差与哈佛耶鲁根本没法比,高年级学生多数住在校外即便宜条件又好的公寓里。长曲棍球(lacrosse)是霍普金斯大学的校球,是它唯一能参加美国大学第一等级联赛的运动,1971到90年代末霍普金斯得过七次全国冠军七次亚军,一次克林顿总统到学校来讲演,霍普金斯怕破坏了长曲棍球场地就是不许直升机在那里降落。想学知识到霍普金斯大学肯定会被灌得脑满肠肥,对绝大多数美国青年讲获得知识和谋生技能早已经不是上大学的仅有的目的了,他们花在周末聚会、体育活动的时间要比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得多,三大家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建立对自己终生有益的朋友圈其重要性也超过了学习。霍普金斯应用物理实验室(AppliedPhysicsLaboratory,APL)建立于二战期间,1942联邦政府寻找一个地点大规模扩展炸弹无线电引信装置的研究,而霍普金斯大学正急于全面参与战时科技研究,科研开发办公室主任布什与霍普金斯校长鲍曼一拍即合达成协议,由霍普金斯大学负责建立和管理这个实验室。APL最早在一个旧车修理行,后来逐渐扩大,它的工作“原则”是,“我不要这个实验室里的傻瓜为我省钱,我只要节省时间,我不要最好的结果,我只要最快的……”。战后APL的主任曾要求霍普金斯把APL整合到大学体系里,但校方没有这个财力也没有这方面的意愿,结果APL名义上是霍普金斯大学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与正常的学校生活联系很少。APL占地365英亩,有雇员近3000人,其中60%以上是科技人员,经费主要来自海陆空三军、宇航局和联邦政府各部,平均年资助额达3.8亿,其中只有5%左右用于基础研究。APL主要研究领域有宇航、航空运输、医疗技术等,从用激光做眼科手术到弹道导弹的引航系统。APL在1945制造了第一个超音速喷气式飞机的引擎,1967从卫星拍照的第一张地球彩色照片也在这里诞生,90年代APL下设空中防御系统、太空、潜水技术、战略系统等11个部门。APL和医学院是霍普金斯最富裕的两个单位,医学院和卫生学院从联邦政府得到的资助一直使同行眼红.实际上霍普金斯大学每年从联邦获得的资助在全美大学中长期名列前茅,《从哈佛到斯坦福》一书中第354页,“1996美国大学用于科学及工程研究开发资金排行榜”,霍普金斯大学高居榜首,这一年它这方面的总投资为798百万美元,其中联邦资助为710百万美元(仅APL两项金额就分别占到435百万和420百万),而第二名密歇根大学1996用于科学及工程开发研究总投资为469百万,其中联邦资助为281百万。\n13(D)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公立大学典范加州大学的校徽主体是书本和明星,象征着知识和启迪,其校训是“让这里光芒闪耀”。加大的崛起,在美国有重要意义,它代表着公立高等学府的增长趋势及影响力的上升,同时使最优异的大学逐渐普及而平民化,加大的教育和科研成就和加州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如今,加利福尼亚州拥有三大公立高等学校系统,加州大学(UC,研究型大学,有10所分校),加州州立大学(CSU,教学型大学,有24所分校),加州社区学院(CCC,社区学院,有119所分校)。加州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最发达的州之一,除了非常完善的公立大学系统外,加州还有众多的私立大学和学院,著名的有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网址www.usc.edu)等,围绕这些大学形成的“旧金山一一帕洛阿尔托科学工业综合体”是美国西海岸最大的地区性科学工业综合体。伯克利分校努力建立与附近大企业公司的联系使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受益,例如该校在电脑辅助设计及制造研究上的超前性,使其能从经营半导体的十几家公司得到价值在1800万美元以上的捐款和设备。此外校方提供许多机会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和研究工作,同时企业和公司由于学校在热门学科方面的显赫地位对其毕业生也大开方便之门,从而使企业、学生双重受益。目前加利福尼亚大学UC有10个成员,其中最著名的三个是,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网址www.berkeley.edu),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网址www.ucla.edu),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Francisco,网址www.ucsf.edu),各分校教学和科研都各有特色,相互之间又合纵连横结成复杂的网络,加大是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高等学校之一。伯克利分校历史最悠久并且一直是加大的重心,从20世纪初开始它就是美国极少数能与著名私立大学一较高低的公立高等学府,被美国教育委员会公认为“我们国家最好、最和谐和最知名的大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不少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综合调查评比中获得第一名,比如1995在每十年进行一次的美国NationalResearchCouncil\n学术水平评估中该校36个学科中有35个在全国名列前十,2003英国《泰晤士报》将该校评为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第一。1997-1998年度统计共有教授1661人,其中男教授占77%,女教授占23%,少数民族占16%,获得终身职位的教授占80%,有8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21名美国科学院院士,76名美国工程院院士,198名美国文理学院院士,140名Guggenheim奖获得者,22名MacArthur奖获得者,3名普利策奖获得者。雄厚的师资为伯克利分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声誉,为学校吸引来大量科研资金。进入21世纪加州大学系统总的教职工人数已经超过17万,2009年伯克利分校有2082名教授,其中有136位美国科学院院士(仅次于哈佛)和87位美国工程院院士(仅次于MIT),2009诺贝尔奖更是有3位得主与伯克利分校有关。伯克利分校占地1232英亩,校园内代表性建筑是仿照威尼斯圣马克广场钟楼而建造的“钟楼”萨瑟塔,登临顶层可俯瞰整个校园并能远眺旧金山海湾和雄伟的金门大桥,依傍伯克利山、能容纳近8万人的加州纪念体育场是在1923年为举办与斯坦福大学校际体育比赛而修建的。伯克利分校学生人数1873年189人,1900年2002人,1920年9675人,1940年15581人,1960年21860人,1980年30883人,2009年35843人(25530名本科生,10313名研究生)。伯克利分校多数学生是加州子弟,也有大量其它州的学生和世界各国的留学生,除了白人还有数千黑人、印地安人、拉美裔、亚裔等少数民族学生,加大素以多元文化著称,2009年4356名本科新生中73%来自加州、66%双亲中至少有一人在美国国外出生。1990年2月15日加州大学董事会任命华裔教授田长霖为伯克利分校校长,他是全美著名公立大学的第一位华裔校长,田长霖坚持“多元而卓越”的治校理念、“致力维持伯克利分校在师资和学术上的杰出地位”,在其任内伯克利分校吸引了全国最有才华也最多样的学生,同时“伯克利分校想要的顶尖人才80%都争取到了”。伯克利分校实行四年制本科教育制度,每学年3学期夏季放假,修满180学分可获学士学位,其本科教育排名差一些,近10年来一直屈居全国性大学第21位。伯克利分校拿手好戏是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该校的研究生规模在全美高校中保持最大,其研究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数的1/3,作为合格的高层次专家学者,他们源源不断地奔向美国社会的各个工作岗位,为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伯克利分校提供近100个专业的研究生学位项目,现共有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生9262人,其中不少人是来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少数族裔,还有众多的国际学生,1997年研究生种族构成如下,亚裔1226人、高加索人4664人、西班牙裔511人、非洲裔314人、印地安71人、菲律宾裔80人、其它347人、国际学生1339人。以1979-1980学年为例伯克利分校共授予学士学位4933人、硕士学位2987人、相当于博士学位的法学学位334人、博士学位799人,1997-1998年度共授予硕士学位1632人、职业性学位340人、博士学位752人,2008-2009年度授予学士学位7247人、硕士和职业性学位2385人、博士学位864人。伯克利分校的组织结构,以传统的多学科综合文理学院为基础,周围辅之以新兴学科和专业学院,全校共有3个法学校、5个医学校、14个学院,大多数学院下设系。1997-1998年度14所学院招生人数如下,文理学院(CollegeofLettersandScience)20172、化学学院(CollegeofChemistry)1061、商学院(HaasSchoolofBusiness)1346、工学院(CollegeofEngineering)3828、环境设计学院(CollegeofEnvironmenalDesign)1003、资讯管理和系统学院(SchoolofInformationManagementandSystems)52、法学院(LawSchool,BoaltHall)955、自然资源学院(CollegeofNaturalResources)1035、视光学院(SchoolofOptometry)277、公共健康学院(SchoolofPublicHealth)456、公共政策学院(Richard&RhodaGoldmanSchoolofPublicPolicy)112、社会福利学院(SchoolofSocialWelfare)238、教育研究院(GraduateSchoolofEducation)409、新闻研究院(GraduateSchoolofJournalism)113。伯克利分校还设有8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有美国能源部的三个重要的世界闻名的大型研究中心,LawrenceBerkeleyLaboratory、Livermorelaboratory、LosAlamosLaboratory。2009伯克利分校共设130个学术领域,在350个学位计划中共开课七千余门,师生比为1:15.1,有74%的课堂学生数少于30人;本科生学杂费平均每年不到3万美元,本科生中有65%能够得到资助(如08-09年度33%的本科生因家庭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而得到联邦佩尔助学金的资助),有5700名本科生得到总额3300万的奖学金;已经有25位校友得到过诺贝尔奖金,至2010年六月健在校友458000人,Apple公司创始人SteveWozniak、GoogleCEOEric\nSchmidt等人都是伯克利的校友;08-09年度共获得经费18.09亿美元,其中加州政府划拨的专款占28%(1991-1992年度此比例为47%),各项学杂费收入占20%,联邦支付的研究资金占19%,校友、基金、公司等方面的来源占18%,至09年6月伯克利接受的捐赠财物市值已经达到23亿,09财年伯克利共得到6亿4946万研究基金;另外伯克利有发达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系统,3个主体图书馆(Doe,Moffitt,andtheBancroft)、18个专题图书馆、11个分支图书馆,总藏书量已经超过1千万册,伯克利自然历史博物馆(BerkeleyNaturalHistoryMuseums)下设许多专题馆,艺术博物馆藏品超过13000件,太平洋电影档案馆已收集1万部电影。加大洛杉矶分校UCLA正式成立于1919,起初只有一所师范学校和一个文理学院,1933开始进行研究生教育,1938授出第一个博士学位,1945又开办了工程专业学校,从此拉开飞速发展的序幕。如今洛杉矶分校俨然“城中之城”,有自己的商务、医疗、警备、娱乐等系统,80年代有文理学院和艺术学院两所学院,还有11个专业学校,共69个系,学科领域达278个,其关于电影电视制作、行销公关及广告的科系是全美国最好的,是好莱坞娱乐圈的精英摇篮。1984洛杉矶分校教职工人员构成,学术负责人39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共1668人,讲师500人,其他教学人员966人,研究员553人,图书馆人员142人,大学分部教员553人,其他学术人员196人,学生指导1085人,学生研究指导675人,人员总计6633人。洛杉矶分校风景优美,北面是圣莫尼卡山脉的高山林莽峰峦处可见皑皑白雪,西侧是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南方是韦斯特伍德保留村的原野风貌,远望还可以看到无际的大沙漠,暄闹的大都市和田野风光参差交错益增其妙。校园内建筑也是多姿多彩,有意大利罗马风格大厦厅堂和现代派奇特建筑,有西方洛可可式尖顶高墙和东方风格的亭台楼阁,洛杉矶分校象征性建筑是仿照米兰的圣安布鲁吉奥大教堂而建的、金红色带双塔的罗伊斯大厅,其正南是仿照维罗娜的圣兹罗夫教学而建的、走廊上布满雕塑的文艺复兴风格的鲍威尔图书馆,再往西南不远是仿照英国亨利七世时期西敏寺大教堂而建的哥特式建筑、现在是学生会总部的克尔克霍夫大厅,校园东部有闻名世界的墨菲雕塑园,校区内还有内设茶座和厅堂、青竹池鱼、矮墙低屋、亭台水榭、一派东方格调的日本式庭院。洛杉矶分校有发达的图书馆和博物馆系统,图书馆包括19个专业分馆和一批特藏分馆(纪念馆、艺术馆、音乐馆、地图馆等),近年耗资2300万美元建成的哈雷特.查尔斯艺术中心包括主剧场和艺术博物馆。2009年洛杉矶分校有学生39984人,其中本科生26687人,研究生11863人,实习生1434人,本科生毕业率89%。洛杉矶分校前校长政治学教授CharlesYoung(1968-1997在任),他的大学时光都是在加大度过的(1951-1960),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则都是在洛杉矶分校获得的,36岁时被董事会任命为洛杉矶分校的校长,杨在抓教学和科研的同时,成功的按照商业公司的做法来管理这所全美最大大学分校的财务和日常行政开支,在他的领导下洛杉矶分校从一个年预算1亿7千万美元的地方性学院,成长为年预算20亿美元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1983杨当选美国大学联合会主席,1999-2003任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ofFlorida,网址www.ufl.edu)校长。加大旧金山分校只有医学保健相关学科而没有其它学科,它是加州大学系统医学教育和研究的中心,校区和医学中心现雇员2400名教授和19600名职员,09财年获得经费33亿(其中医学中心占18亿)各项支出达32亿。旧金山分校前任校长耳鼻喉科医学教授FrancisAdrianSooy(1972-1983在任),在他任内加大旧金山分校发展成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并驾齐驱的美国医学教育界双璧,索依离任后专心从教,1986自驾飞机时失事。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网址http://illinois.edu/),伊利诺斯大学系统主校区,美国中西部名校联盟十大联盟(TheBig\nTen)其中的一员,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四所州立大学并称为美国“公立大学四巨头”。学校创建于1867,此时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厄巴纳市逐渐成为该州重要的铁路交汇点,伊利诺斯州议会决定在该镇建立一所大学,起初定名为伊利诺斯工业大学,随后在校友的支持下更名为伊利诺斯大学。得益于该地区的宁静环境和便捷交通,该大学快速发展成为美国主要公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在1922颁发美国第一个会计学学士学位,在1939颁发全球第一个会计学博士学位。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强调学术研究,1995在科学及工程方面的研发费用就高达约2亿零500万美金(US$205,000,000),而该校当年的年预算10亿美金(US$100,000,000)。该大学SCI论文总数在全美名列前5位,该大学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获得研究经费量常年在全美名列第一。位于该大学的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NCSA)在高性能计算、网路和资讯技术的研究和部署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该大学不仅设有逾80个研究中心、实验室及研究所,而且教员多是国家级学术机构的杰出会员,这些国家级学术机构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等等。截至2007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共有24位教授或校友荣获过诺贝尔奖(其中有11位毕业自该校),在美国公立大学中仅次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此外2位校友荣获过图灵奖(被视为是电脑科学界的诺贝尔奖,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图灵AlanTuring的悲剧性故事,他是一名英国人,1930年代他专攻数理逻辑,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作出开天辟地的发现,而后又在二战中帮助盟军成功破解德国的“谜”密码,后来他因同性恋而被捕,他忍受了人们对他的激素治疗,他失去从事机密工作的资格,并最终在41岁那年自杀),1位教授荣获过菲尔兹奖(被视为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17位校友荣获过普利策新闻奖,11位教授荣获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现任教授中有2位普利策奖得主、22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8位元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等等。2008该校有学生42728人,其中本科学院31472人,研究生院11256人。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在科技领域素负盛名,其工程学院在全美甚至全世界堪称至尊级的地位。该校的电机工程、电脑科学、材料科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核子工程、农业工程和环境工程等科系都高居全美前5名,而化学工程与航太工程则排在全美前10名。根据美国USNEWS杂志2008排名,该校土木工程与会计学系排名为该领域第一,材料工程第二,电子工程与电脑科学分别为第四与第五。在社会科学方面,该校的心理学科系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洛杉矶加大等院校的同类科系并列全美第五,而图书馆科学则一直以来蝉联全美第一的位置。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的图书馆藏书量高居全世界公立大学的第1名,以及所有大学之第3名,仅次于私立的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此外该校不仅设有40多个学术部门,还拥有可容纳16000人的多功能大楼,以及可容纳71000人的纪念体育馆,并经常举办中西部10大名校间校际的足球、篮球、手球等大型比赛,十大联盟的校际体育比赛水平一向是美国大学最高的。\n14本科生(A)招生录取和学生资助一战前一般是你能通过各校自己主持的入学考试,并且能交得起学费,就可以上大学,但是随着财富的增加和交通的便捷,越来越多的青年有意愿也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绝大多数学校希望学生多多益善却总觉得生源不足,但少数声望很高的大学确实发生了新生供过于求的情况。1920全美只有13所大学拒绝合格的学生,达特茅茨学院拒绝了1600多人,普林斯顿拒绝了1500,宾夕法尼亚拒绝了750,哈佛只回绝了250人,而耶鲁是来者不拒。当时达特茅茨学院的校长霍普金斯率先聘请了一个专门的招生办公室主任,两人共同制订了美国第一个全面选择性录取学生的计划,校长霍普金斯罗列的九项原则从1922起开始实施,它至今仍是美国大学选择性录取新生的基础,另外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第一个使用正式申请入学表格的大学。20世纪初东欧犹太移民大量涌入美国,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是首先受到冲击的著名私立大学,校长巴特勒对此忧心忡忡,非学术录取标准可以说是起源于当时名牌大学所奉行的“反犹太人录取政策”。1922犹太人占了哈佛新生的五分之一,学校管理层和校友都感到不安。犹太人被认为是会钻营、扒分和偏狭,但是整体而言犹太人学生的成绩比其他人要好,因此他们把许多富有的白人校友子弟都挤出去了,这样不利于学校的集资。哈佛洛厄尔校长采取限制犹太人录取比例等办法,他和耶鲁、普林斯顿的校长们认识到,如果是录取标准招来了自己不想要的学生,那就要改变录取标准。著名校长巴特勒和爱略特是标准考试的积极倡导者,他们在1900发起了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Board),其初衷就是使一直各自独立的大学入学考试标准化,它的第一次考试在1901年6月举行有973人在67个考试中心(外加两个在欧洲的中心)参加,考生中有八成报考哥伦比亚大学,试卷也是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评判的,当时有35所大学接受这个考试成绩。考试分许多科目,考查的是学生各学科的知识水平,所以被称为成绩测验,成绩测验成长非常缓慢,到1925考生总数只有万余人,仅占美国当年新生总数的5%,只有十所学校完全依赖这个考试录取新生。1918哥伦比亚大学在学生军官训练团中,使用本校毕业的心理学博士桑代克提出的“桑代克脑力警觉测验”(ThormdikeTestsforMental\nAlertness),第二年哥伦比亚大学允许考生提交这个测验的成绩。桑代克1910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统计学的诞生。桑代克测验是一种智力测验,1920的研究结果表明用它预测学生在大学的成绩比高中成绩和原有的入学考试成绩更加准确,其它研究也得出结论智力测验成绩与大学成绩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35-0.60之间。1926年6月学者性向测验(SAT)举行有8000多人参加,这是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首次将智力测验做为入学考试之一,1937哥伦比亚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合作开始了研究生水平考试GRE。二战期间“三大家”宣布战时计划使教学全年运转,他们要求申请人参加4月份举行的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的考试其中包括SAT,于是SAT逐渐代替原来的成绩测验成了大学入学考试的主角,1947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决定把SAT的绝大部分具体事务交给即将成立的教育测验服务中心,但保留了制定考试日期、费用、任命考试委员会成员等权力。如今美国高校自主招生,它们根据各自的目标宗旨制定各自的招生制度,每所学校的政策都不相同,多种招生制度并行不悖,现在最基本的招生原则是综合选拔、择优录取。少数名牌大学严格选拔,以保证新生质量,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领导人才;大多数社区学院开放招生(会为那些不合格的学生补课),满足了广大民众、有色人种、妇女所提出的教育机会均等的要求。高校招生时间也很灵活,很多大学一年数次招生,学生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如有特殊情况还可以申请缓期入学,尽量减少偶然因素所造成的不能入学的情况。总的来说,美国的中学生现在上大学非常容易,在各种类型的高校之间有很大的选择余地,不过想进私立名牌大学那就非常困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的优秀大学开始一场渐进的革命,学生的个人素质渐渐取代家庭财富和背景成为入学的主要标准,因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质量,进一流名校的学生许多都是高中时的全校第一。过去人们用“富贵而愚蠢”形容哈佛耶鲁的富家子弟,这一名谚已经进了历史博物馆,像小布什总统那样依靠家里的财势和关系进入常春藤学校,然后昏睡过四年的学生,已属于怪物。2000年布什和切尼联手竞选总统时,他们的母校耶鲁的校刊载文挖苦说,他们是最后一代靠最近认识谁而不是靠自己知道什么进入耶鲁的人。根据《从哈佛到斯坦福》书中第501页的表格,1998美国16所著名高校本科新生录取率都在35%以下,哈佛和普林斯顿最低为13%,其次是西点军校为14%,第三是斯坦福为15%。实际上,录取率和学校实力与名望基本成反比关系,实力越强、名望越高录取率也就相应越低。现在的名牌大学认为,一个完全由学术成绩顶尖(最具学术潜能的)学生所组成的群体是不健康的,它不利于学生个体充分全面的发展。因此一流大学在招生过程中致力于创建多样化的学生群体,人人各有所长,拥有不同的性格和天赋,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追求不同的职业目标,学业优秀仅仅是入学的众多标准之一。申请常春藤学校那样的享有国际声誉的高校,具备怎样的条件才会被录取呢?这些高校一般是综合选拔,考虑学生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学术性的,也有非学术性的。学术性的因素自然是看学习成绩如何,它又大致包括高中成绩和高考成绩两个部分,成绩越好录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如果你年纪轻轻就已经在某学科领域表现出特殊的才能,那就更加炙手可热了,哪怕有些偏科甚至脾气怪异,你也会成为名校争夺的对象。总的来看,高中的成绩,主要是高中时所选修的课程及学分,比高考成绩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学术水平。美国的中学一般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从学术性到实践性课程无所不包,甚至还有死亡教育、性教育,一门课学满一年得一学分。许多大学规定了学生高中所得最低学分数,为了避免学生选课时避难就易或者招收符合本校宗旨的新生,不少大学还规定中学后四年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比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就规定中学最后四年应该学习一年历史、四年英语、两年数学、一年实验科学、两年外语和一至两年的高级课程。反映高中成绩的其它方法还有平均成绩和在毕业班的名次等,大学一般非常注重这个平均成绩,比如圣约瑟大学(St.Joseph'sUniversity,成立于1851,www.sju.edu)曾规定本州中学生中学最后四年的平均成绩在3.20以上(5分制),就可以免除高考而直接报名入学,2.0分以下则不会考虑录取。除高中普通课程外,多数中学一般还开设部分大学课程,学生选修的话就可以获得大学的学分,高级定位考试(AdvancedPlacement)就是这种类型,参加了AP表示你学习主动而且学习很有深度,对报考大学帮助很大。美国高中有大有小,给分有松有紧,有百分制还有五级制,相对成绩来说毕业班名次更能反映高中时学习程度,不过名次重要可也不能绝对化,1995年1534名毕业班第一名申请普林斯顿只有495人被录取,而有的著名私立高中三成左右的毕业生都可以进入常春藤学校。美国的高校入学考试和其它国家都不一样,它既没有强制性的全国统一的高考,考生学科成绩在高校录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比其它国家低许多。美国的高校入学考试种类不少,报考四年制及以下学院(包括综合性大学里的本科生学院)的话,目前影响较大的有学术性向测验(ScholasticAptitudeTest)和美国学院测验(AmericanCollegeTest),前者现由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网址www.ets.org)承办。后者则由美国学院测验中心(AmericanCollegeTesting,网址www.act.org\n)承办,它在1959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爱荷华州爱荷华城,主要是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高校要求学生参加ACT。像美国许多机构那样,ETS和ACT,Inc并不是由政府官方管理的,而是由多所高校联合创办的独立的民间性质组织,它们雇用大量的专家,从事教育测验研究、编制考题、举办考试、评判试卷并提供成绩,需要注意的是它们没有权力决定是否录取学生。大名鼎鼎的ETS,1948由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美国教育理事会、卡耐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联合创立,其总部和普林斯顿大学同在新泽西州优雅小城普林斯顿市。除了SAT,高级定位考试AP,研究生入学考试(GraduateRecordExaminations)、托福(TestofEnglishasaForeignLanguage)等测验也都是由ETS举办的。SAT成绩是目前美国高校所能得到的,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中学学生智力和学业情况的最重要的成绩,全美大多数高校——特别是顶尖名校都把它作为决定是否录取和评定奖学金如何发放的重要参考指标。美国每年有超过200万高中生参加这项考试,世界上其它国家报考SAT的学生数目近年来也在迅速增加,当然外国学生还要提供TOEFL之类的英语语言能力测验成绩,甚至越来越多的雇主也要求求职者提供高中时代的SAT成绩,从而使SAT成为可以影响个人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参阅美国学院委员会(CollegeBoard,网址www.collegeboard.com,亦即SAT官方网站)网页,1993年2004年两次改名后,现行的SAT分为推理测验(SATReasoningTest)和科目测验(SATSubjectTests)两部分,大部分题目是多项选择,难易差别很大。2005年3月改革之后,SATReasoningTest也就是原来的SAT,考察的是学生的智能高低,以确定考生是否具备在大学学习的潜力,除数学和阅读两单元外新增加了写作单元,对外国学生来说其英语语言能力要求实际上已经超过了TOEFL。对于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来说,英语分数相对重要,而理工科大学则比较看重数学的成绩。至于SATSubject\nTests,考察学生在各个具体学科方面的知识水平,和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范围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文学和各国语言,名校一般各有侧重的要求申请者参加其中三项测验,有的高校把这部分各门功课的成绩作为学生入学之后必修或者免修某些大学课程的依据。SAT现在在美国国内每年举行7次,国外每年举行6次,多次参考的以最好的成绩为准,考生的成绩会寄送给本人、所在中学和考生所指定的4所高校。SAT成绩其实是相对数,1941制定的标准一直用到1995,1996实施新标准后学生成绩普遍提高,仅美国就有545人SAT数学英语双满分(都是800分),而在1995以前旧标准下全球只有二三十人SAT双满分。斯坦福大学招生过程中有一句名言“中学平均成绩四分(满分),SAT数学和英语部分各八百分,并不能保证你被录取”。那么影响录取的非学术性因素都有哪些呢?高校录取新生时,除了成绩,对于能力、特殊才能、品质等等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一流名校最看重的是学生的领导能力,名校一直把培养政治、工商等社会各界的领袖当作目标之一,一旦确定你在中学时经常组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且表现突出,当过中学学生会干部甚至是主席,那么即使你的成绩一般,也很可能被欣然录取。其次,中学时表现出的体育才能也倍受重视,美国人把体育明星当成英雄崇拜,在公众眼里体育技能是可观察和公认的大学教育成就的重要象征之一。虽然大量文章批评大学体育过分强调竞技偏离大学教育宗旨,但是为了追求“卓越”同时希望橄榄球等热门运动能够赚钱,研究型大学还是对低学术水平的体育运动员敞开大门,并斥巨资发展只会有少数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一些顶尖的州立大学还提供高额体育奖学金以吸引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再次,文艺才能方面,如果参加各种文艺竞赛并取得可喜的名次,或者在著名报刊上发表过论文诗歌小说等,这些有“一技之长”的中学生即使成绩中游也很可能被录取。还有,是否有社会责任感在社区当过义工济弱扶贫,是否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磨难有毅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否与人为善,是否具备团队精神等等,诸如此类的品质或精神也是招生官员所特别关注的。美国社会以社区自治为根基,强调社区互助,老百姓打义工成风,打义工在美国已经成为社会运转的基础。从小学到大学家长都鼓励孩子参与社区建设,到社区的中小学、医院、敬老院、无家可归者救济中心等地打义工。在社区打义工一般都有记录,美国的优秀大学在录取学生时会以此做为参考,但不一定转化为分数。随着优秀大学入学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在上大学之前,专门拿出一年时间(即所谓空缺年gapyear)从事社会服务,增长见识,使自己进大学后更有竞争力。这些用一年时间打义工的高中毕业生,少数能从所服务的组织得到一些生活补助,多数是一分钱也不拿,打一年的义工还得倒贴进数千美元。三十多年来哈佛一直在录取通知中明确鼓励学生的空缺年计划,而耶鲁每年有20到40位新生推迟入学用空缺年服务于社会。许多大学还设有社区服务方面的奖学金,鼓励本校的学生利用假期到贫民窟内的中小学从事义务教育。有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大学生一半以上在打义工,打义工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的一部分,它是美国孩子了解社会的基本渠道,也是孩子们积累社会经验、磨练组织才能、培养领袖气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另外,除了个人的品质能力才能,学生的身份问题也是大学决定是否录取的重要因素,你是不是本州或者本市居民,你是不是校友子弟,你的种族、国籍等等这些都会产生影响。州政府和市政府的权力与财税都是来源于本地居民,因此对于许多公立大学来说,主要是州立高校和社区学院,本地中学生只要申请一般就能被录取(也就是开放招生),而且还可以享受许多优惠措施。比如不少公立大学本地学生只交五千左右的学杂费,比外州或者外国学生少交一万左右。录取外地中学生时则会附加一些条件,例如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UniversityofNebraskaatOmaha,网址www.unomaha.edu\n),全部录取持有本州中学或者“认可”中学毕业证书的学生,外地中学生则要求在毕业班的名次列中等以上。私立大学特别注重录取校友子弟,校友的支持向来是私立大学的安身立命之本,校友的捐赠现在仍然是私立大学储备基金的主要来源。如果一家数代毕业于同一所学校,这所母校就成了“祖校”“家校”,这类校友对学校最为忠心耿耿,总是尽一切努力给学校以各方面的支持,许多私立大学正是靠校友的帮助才能有今天显赫的地位。在常春藤学校,校友子弟的录取率是正常录取率的二三倍,比如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中12%是校友子弟,1998它的正常录取率是13%,同年对校友子弟的录取率则超过40%,达特茅茨1993-1996这个比率在40%-46%之间。当然名校的校友子弟很多家庭条件优越,本人的各方面能力也很出众,并不需要特别的关照。出于联邦民权法案直接或者间接的约束,美国几乎所有的高校录取少数族裔学生时都比较慎重,这里的少数族裔仅指黑人、拉美裔、西班牙裔和印地安土著美国人,亚裔尚不在此列。学校如果在这方面被黑人民权团体指摘,被联邦政府调查,那联邦对大学的研究教学资助就可能立即中断,那可是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加倍小心,这也是常春藤联盟八校黑人学生比重都那么接近6%左右的原因。为了维持种族平衡,高校拼命争夺为数甚少的上了分数线的黑人学生,结果这些分数虽然低一些的黑人学生成了宝贝,1998达特茅茨黑人学生录取率高达50%以上,比校友子弟的录取率还要高。除了黑人,拉美裔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照顾。近年来美国拉美裔人口猛增,加州的拉美裔甚至已经占州人口总量的1/3,但加州大学拉美裔学生只占1/8,亚裔和白人孩子的学术成绩普遍比拉美裔学生高出一截,比如亚裔人口占加州的11%,但在加州大学的亚裔学生几乎占了学生总数的40%。2001加州大学制定新的录取标准,通过所谓综合评定来选拔学生,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给那些“克服了个人、家庭和心理障碍”(即所谓“克服生活的挑战”)的学生加分,但许多批评者指出这不过是一个巧妙的借口,目的是抑制亚裔和白人的入学机会,提高拉美裔和黑人的升学率。2001年加州大学录取的拉美裔和黑人学生提高了18.5%,以UCLA为例它多录取了9%的拉美裔和19%的黑人,代价是亚裔和白人学生的减少如白人学生下降了7%。学生克服生活的挑战在录取时要加分,比如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加分,家长吸毒甚至进监狱的孩子要加分,生活在高犯罪率社区的孩子要加分,从低品质、充满暴力性毒品的中学毕业的孩子也要加分,但是加州大学对生活中最大的困难——贫困视而不见,无怪乎加大的新录取政策引进许多家长的不满和愤慨。策划和支持加大“综合评定”录取政策的加州拉美裔议员MarcoAntonioFirebaugh公开说,“用贫困这个标准,只会让大学录取许多穷困的白孩子和亚洲孩子,而我们的目标是录取更多的拉美裔和黑人。”大学应该照顾弱势群体,促进社会流动,维护社会公平,但也应该看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家长是否尽职密不可分,社会应该搭救那些不幸的孩子,但是不能因此而惩罚那些负责任的愿意为孩子作出牺牲的家庭。至于国籍,你如果是外国学生,申请到美国留学,自然会受到许多方面的限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没有极特殊的才能或者条件,最好不要申请学校的资助,否则很难从众多的申请人中脱颖而出,因为对学生的资助很大部分来自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只针对本国或者本州的学生。“多元化”名目要使高校录取的学生,尽可能来自不同国家,但前提是这些学生即优秀又省钱。对于私立大学,富翁大款、名人政要的子弟特别入学的非常少,但不是没有,你给学校捐了一所大楼、一个实验室或者几百万的现金,你的孩子即使学习成绩很差也有可能昂首阔步走进常春藤学校。那么,完全凭自己的本事进入大学的学生有多少?达特茅茨一个比较可靠的数据是60%左右,其它常春藤学校应该相差不大。影响录取的因素介绍完毕,下面看看高校的大略录取过程,著名高校一般会有早期决定或者早期行动计划。早期决定计划,学生提前申请,大学早做决定,一旦被录取,学生明年秋季必须入学,不能再通过正常录取程序选择其它学校,至于早期行动计划,被录取之后,学生还可以选择其它学校。常春藤学校早期决定计划招生人数占总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到一半,比正常录取率要可能高出50%左右,参加这一计划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成绩达到申请学校的平均水平,并且多来自富裕的白人家庭,成绩很好或者很差的学生和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一般不愿意参加。正常的录取程序大致是这样的,高中毕业生首先通过图书馆或者网络查找资料,对所要报考的大学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写信或者发Email向高校招生办公室索要申报材料。因为邮寄信件物品还有报名都要花钱,所以不要报太多的学校三五所就可以,当然你有财力却信心不足,那就全面撒网重点捕捞。学生的资料会寄到高校招生办公室处理,规模较大的著名大学在几个月内,可能会收到几万份学生申报资料。对这些资料,有的大学由招生工作人员逐一阅读,先做出个人主观判断,然后集体讨论通过。有的大学把多种因素用公式综合成一个分数,据此把学生排队比较,然后择优录取。比如常春藤学校录取运协员时使用的运动员指数(AthleticIndex),达特茅茨把这个AI应用到所有申请者(现在叫AcademicIndex,其实计算公式完全一样),而其它常春藤学校用学术排名系统(AcademicRanking\nSystens)的花招录取非运协员学生。这个ARS将申请人的所有资料最后归纳成一个分数,“分子”表示学术排名,“分母”表示课外活动及个人品性排名,两者之间没有数学关系,“分母”在录取中作用占四分之一左右,但对成绩中游的学生来说就特别重要了。大学一旦决定录取某个学生,就会寄发录取通知书,每个学生则可能会收到好几个大学邮寄来录取通知书,那时就由学生自己决定上哪所大学了,即使哈佛耶鲁那样的名校,每年也都有被录取了却跑到别的大学的学生,这就是大学和新生之间的所谓“双向选择”。一年四季特别是暑期,许多中学生或者独自或者随同父母一起到所要报考的一所或几所大学实地考察,大学对这些潜在生源极为重视,开放图书馆体育馆和许多课堂,安排导游、组织演讲、宣传光辉校史、提供多种服务,美丽的校园访客络绎不绝,几乎成了旅游胜地。虽然高等教育已经普及,新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仍然是只在少数名牌大学发生,多数学校还是认为生源不足而学生多多益善,不少高校因为更多的财务预算而扩大招生规模。每年美国十几万应届高中毕业生申请常春藤学校,争取那三万左右的名额,而实际入学人数只有这个数字的五六成。对于学生来说,报考著名高校的人数还在持续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一定要施展浑身解数,让大学知道你的特殊之处,知道你是可造就的在未来能取得成功的潜在人才。因此,申报资料中个人简历一定要丰富而详实,推荐信要找认真负责的中学教师、升学指导员、中学校长来写,高校要求自己写的短文充分发挥的同时要注意写作技巧,还有到高校参加面试展现一个真实自我的同时言谈要得体举止要优雅等等。过犹不及,学生的自我介绍也出现一此言过其实、卖弄技巧、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比如一流大学录取时要给“克服生活的挑战”加分,一些高中于是出现一批这样的顾问,专门教孩子如何写文章把自己打扮的比别人更可怜以打动学校的心,要知道真正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自尊自强自立的孩子,并不会总把自己的不幸遭遇挂在口头上去换取别人的同情。一位韩国裔学生因为没有在申请文章中描写自己的悲惨故事而被加州大学拒绝,她事后说“我不是没有艰难的经历,但我不愿总强调生活中的这一面,我不愿把自己打扮的可怜兮兮以赢得人家的同情,我知道不管我多么苦,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苦的,一个人应该懂得如何利用已经有的机会改善自己的境遇。”2001年,四分之一的哈佛新生在智能测验SAT中拿了满分,通常一届哈佛学生囊括了《今日美国》(USAToday)组织的“全美高中生学术奖”(All-USAHighSchoolAcademicFirstTeam)一半的成员,而“全国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NationalMerit\nScholars)有超过三分之一来到哈佛。全美高中生学术奖自1958开始评选,这一称号可以说是除了单项科学竞赛外,美国高中毕业生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誉,能招收多少这些“高中生学者”是大学威望的一项重要标志,哈佛一分钱不多花常年招到最多的“高中生学者”,得克萨斯大学给这些高中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人提供四年全额奖学金,因此招到的人数经常居第二位。对于著名高校来说,随着美国对国外高等教育输出规模不断加大,对生源的校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强,而成功的校友始终意味着权势声望和财富,但学校的规模已经太大了资源有限招生名额不会再增加多少,因此著名大学总是千挑百选不厌其烦“从尖子生中选拔尖子生”,在很多地方为了取悦学生而让步,甚至不少本该坚持的教育原则也做出妥协。不过总有例外,不少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选择了规模很小收费高昂但真正注重通识教育的文理学院,而不是去规模很大声望很高但教授对本科生显得漠不关心的研究型大学。对于许多被著名大学拒绝的优秀学生来说,学生们和家长们甚至很多教授都无法理解,难道做为学术机构的大学不应该少分一些宝贵的名额给体育生?难道只发表几首诗歌的学生真的比成绩好的学生更有前途?公开的官方解释总是说,被选中的学生更有“潜力”,而大学一定要以“多元化”的方式招生,不过很多人认为著名高校招生就是要看看你是什么身份,看看你周围都有些什么人,有多少。常春藤学校不仅录取时对贫困的孩子加分,而且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经济资助,但多年来的平民化改革并没有阻止富裕家庭对精英学校的垄断,富家子弟的比例不断攀升。请看1999年哈佛本科生按家庭经济条件划分的比例,73.9%的学生来自年收入8.02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10.1%的学生来自年收入5.7万到8.025万美元之间的家庭,9.2%的学生来自年收入3.3万到5.7万美元之间的家庭,只有6.8%的学生来自年收入低于3.3万美元的家庭,贫困学生数量确实明显偏低。富裕家庭的父母有意愿也有能力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巨额投资,经常辅导孩子学习,请家教,送孩子上暑期班、特长班,甚至能送孩子进著名的私立学校,即使是公立学校富人区也和贫民窟有天壤之别,那里资源充足、教师优异、设备精良。富家子弟报考著名大学有着巨大的优势,而生在穷人家里的孩子,想进哈佛耶鲁那样的名校,除非是天才,否则几乎不可能。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以下事实:美国富裕家庭也有纨绔子弟甚至有败家子,但主流社会价值观还是提倡孩子节俭自立,社会上最尊重的也是白手起家的富人(即self-made\nman),美国孩子从小到大消费水平很少会超过父母,想要更多的零花钱就得自己打工挣。到上大学即将成人,生活上就更得自立了,父母富有和孩子没啥关系,美国父母很少会对已经成年的孩子提供经济上的资助,孩子要想富有就得靠自己的本事到社会上去打拼。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一流大学招生规模不见增长。美国有许多优秀大学,入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二百多所综合性大学和四年制人文学院,或者入选普林斯顿每年出版的美国最佳大学的三百多家高校,教育质量都很优异,但公众心目中好似只有顶尖大学的光环。这或许可以理解,却是非理性的。能进入少数名校被看作是无上荣光,这些学校家喻户晓。那些志存高远的家庭密切关注每年8月出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排名靠前的大学。每年报考名校的人数越来越多,能被哈佛那样的学校录取实属凤毛麟角。一名高中生拥有无可挑剔的绝对资格,高中几年一直表现出色,却没有被哈佛录取,家长、教师以及校友都深感困惑和愤愤不平。即使从学术成就这一项标准看,客观性考试也无法区分哈佛报考者良莠,高中最顶尖的学生在哈佛俯拾皆是。因为有大批申请者拥有出色中学成绩和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所以哈佛那样的名校需要借助非量化信息作出招生决策。我们很难准确的说出招生委员会选择或淘汰学生的标准是什么,通常情况下,招生官员看重学生充分利用已有机遇的能力。一个能充分利用有限条件,取得最佳成绩的学生,比那些成绩虽然不错但未充分利用条件的学生,更有可能被录取。不过,有不少人认为,这种招生思想体现了一种被误用的“可比价值”理论,工人的报酬本来应该根据实际创造的价值,而非性别等因素决定。可以理解,学生及其父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在招生这场游戏中,拥有最丰富个人简历的学生将最终胜出。过去的成绩或许预示着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但招生政策的目标是未来投资,而非奖励过去的成绩。大学费尽心机招收、选拔学生,其中夹杂着多少人的反对、多少人的失落,同时还要考虑那些不可测量的因素。这一切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共同生活和学习四年后,继续以各自的方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从大的目标看,大学招收学生是为了让他们改善包括学术界在内的整个社会。名牌大学的招生目标很难被落榜生及其家长所理解,也让很多教授感到困惑。一个自然或人文领域显示出读研究生潜力的学生,怎么会在上大学时输给一个仅仅在非学术领域有一技之长的学生?这怎么可能呢?哈佛毕竟是学术机构啊。哈佛那样的大学不只在收罗学术之星,被名牌大学录取的学生,只有很小比例仅仅靠学习成绩的。招生的最终目标不是挑选高中成绩的拔尖者,而是那些能改变世界的人才。那些所谓的好学生,在随后的学术竞争中,只能远远落后于哈佛的尖子生们。当好学生原先赖以出类拔萃的资本被剥离后,他们在哈佛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学生需要确立追求卓越并引以自豪的目标。一所健康的大学不只为了接纳高中的尖子生,因为他们中有很多只能成为大学班级里排名靠后的学生。如果一味提高招生中的学术标准,招收更多的高中尖子生,让他们为学术荣誉而相互拼杀,那么最终名牌大学可能培养出更多的教授,却不能培养更多的医生、工程师、实业家、律师,同时我们也肯定将制造更多的自杀者。在社会各方的压力下,一流大学的招生会成为一场“零和游戏”,对任何一方的偏袒,包括对美国黑人和其它少数民族的照顾,都将造成其他各方入学的困难。除了英裔白人,意大利人、爱尔兰人、黑人、美裔印地安人曾从或者正在从非学术录取标准的招生政策中获利,如今拉美裔、西班牙裔和亚裔正为获得这样的利益而斗争。大学生群体构成在过去40年里发生根本变化,如今已经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大学生群体特征,抽取任何类别的学生其获得入学的机会都不超过总数的50%。高中获奖的数学天才、超级橄榄球队四分卫、发表过作品的诗歌天才只有那么多,然而每所大学还在拼命从报名者中竞争最顶尖的学生。能进入三大家的学生都是非凡辈,他们极为聪敏、对未来雄心勃勃,但很少有教授清楚学生上顶尖大学的心理。在哈佛你很难发现有种族和信仰完全相同的两名学生同住一室。哈佛每个学生有与众不同之处实属正常,这或许可以让人高兴,但很快就会被遗忘了。哈佛通过设立各种标准招徕学生,最终加剧了过程中学生的压力,哈佛和其它大学因此倍受指责。但现实是,报考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供大学支配的资源又那么有限。家长总是错误的认为大学录取有什么秘籍,于是他们有计划地让孩子积累各种资历和证书,设法让孩子的生活各方面都完善无缺。如同其它竞争一样,大学入学竞争有其可取之处,竞争可以保证入学者能力非凡、成绩优异。但因为他们读高中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大学录取书,而不是为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因此他们上大学后就不能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自由环境。各大学抢夺优质生源,并力图让学生开心,这一激烈竞争带来的后果是,无论学生提出住宿方面或社交方面的需要,也无论满足这些需要是否符合学生长远的教育利益,大学都对学生有求必应。\n美国的高等教育基于这样一种哲学,上大学是个人对自己未来的投资,大学的费用应该由享受高等教育的人来支付,而不应该由国家代普通纳税人支付。因此在美国上大学花费比较大,学杂费、食宿费、书籍文具费、交通费、其它个人花费等等,加在一起每人每年得用两三万美元以上。比如90年代以来,哈佛每年学费26000余,加上其它开销,本科生一年得花44000多,略高于42000的美国家庭平均年收入。普通百姓的孩子上大学都会考虑“性价比”,除了选择本地的州立大学或社区学院,还可以参考较权威的“作划算的大学”指南,里面收录了许多收费较低(每年学费1万多美元)又能保证教育质量的小型学院。不管怎样,平民子弟上大学就意味着欠债,他们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近年来学费还在持续增长,经济不景气时普通家庭更是无法完全承担,因此许多美国青年都利用假期在校内或者校外打工赚钱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除了家庭和学生自己,高等教育费用的其它来源有联邦政府、州政府、学校和各种慈善组织,它们以贷款、赠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给学生提供许多资助。来自联邦的教育资助惠及包括私立大学在内的所有高校,实际上,运作过程中联邦是把钱先交给学生本人而非高校当局,再由学生把这些钱投放到他所选择的大学,这样能促进大学之间的竞争,使得每个档次都能出现许多不错的大学,满足了社会各个角落的人的需要。联邦政府的学生资助以贷款的形式为主,这些贷款利息低,还款期限长,还有不少宽限条件,因此学生即使欠下几万的贷款,归还时负担也并不是太重。而在美国靠借贷上大学,毕业后迅速摆脱贫困阶层,甚至进入上流社会的人不在少数。不过僧多粥少,公共资源向来有限,联邦政府助学贷款的份数和份额都无法令人满意,如果向赢利性质的私人公司借贷,那学生负担就非常重了(新近改革取消了私人公司参与学生贷款事务)。另外,联邦政府在许多大学校园里提供名目繁多的补助性的工作,保证穷学生有钱可挣,同时使打工的工钱能保持在一定的水准。美国大学生普遍接受着各种各样的资助,一些大学里平均每个学生每年得到的资助额能达到一两万美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常春藤院校招生时不再看重学生家庭是否具备学费支付能力,同时还会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助,“不问经济条件的录取政策”(need-blindadmission)和“完全基于经济条件的资助政策”(fullneed-basedfinancialaid),不过收入微薄的家庭仍需要象征性地分担部分培养成本,总之交全额学费的不多,但也没有多少完全免费的。一些大学还合作组建了学生资助方面的机构,比如资助高等教育协会(COFHE),目前有31所著名私立院校参加。学校和政府是如何确定资助哪些学生以及应该资助多少呢?它们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做决定,贫困的就多资助一些甚至免除全部费用,富裕的就少资助一些或不资助。一旦学校确定学生的家庭能够承担的费用,它们就会给学生提供一个“一揽子”资助计划,一般把贷款、赠款、奖学金都包括在内了。因为款项总额巨大,而著名大学里的学生成绩都不错,所以除了特定奖学金之外,美国一流大学很少按成绩的高低决定资助与否。校外一些独立的慈善组织,倒是对全美学业成绩最优异的本科生发放丰厚的奖学金,比较著名的有马歇尔奖学金,罗兹奖学金,法尔布莱特奖学金等,它们一般还会附带诸如出国留学等奖励项目,能得到这样的奖学金对美国本科生来说可是极高的荣誉。20世纪90年代之前,高校资助学生的操作过程复杂而隐秘,被外界称为美国高校最大的黑箱,90年代初司法部指控包括常春藤学校在内的东北部大学在给学生提供资助时搞“托拉斯”,并与麻省理工学院打了好几年官司,此后幕后秘密才逐渐被世人了解,但复杂程度依旧。进入21世纪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美国经历又一轮经济衰退,高等教育费用持续上涨,学生毕业时债台高筑,中产阶级家庭也越来越难以负担。2004年2月29日,哈佛萨默斯校长发表一次重要演讲,他通过一份引人注目的数据,说明美国贫富差距正在拉大,并对高等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如今收入最高的1%的人群比收入最低的40%的人群所赚的钱还多……在竞争最激烈的高校中,只有3%的学生来自收入最低的25%的家庭,10%的学生来自收入较低的50%的家庭。”萨默斯指出哈佛这样的大学不能把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拒之门外,于是哈佛把“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多样化”的承诺进一步付诸实施,从此年收入低于4万美元的家庭的子女就读哈佛可以完全免除学费,家庭年收入4万到6万美元之间的学生则只需交2250美元的学费(占其家庭年收入的1/20以下)。新政策实施之前,家庭年收入低于4万美元的学生,每年需要交2300美元,家庭年收入在4万到6万之间的学生,每年需交3500美元,为此哈佛每年花在奖学金上的钱多达8000万之巨。新资助政策使哈佛多耗资数千万,每年6600名本科生中有一千多人受益,其实这次改革的主要出发点是向社会传达哈佛的大门也对贫困家庭子女敞开。哈佛的改革引起了《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网址www.nytimes.com)和《今日美国》(USAToday,网址www.usatoday.com\n)的关注,几乎所有人对新政策的评价都是积极的,不过不少其他大学的官员担心哈佛在生源竞争中本有的优势将被进一步强化,还有人公开质疑哈佛的改革不过是对普林斯顿新进改革的直接回应。在近几十年里,普林斯顿一直引领着高校学生资助项目的潮流,就在萨默斯发表演讲的几周前,普林斯顿决定改善其学生资助项目,不再强制要求学生借贷,耶鲁本科招生和资助的负责人说,“在我看来他们(哈佛)一定做足了分析才最终决定加入到竞争之中”。没有哪所大学会公开承认,改善资助项目是为了赢得生源竞争的。在当今高等教育界,很难分清学校的政策是像他们解释的那样在遵循着教育原则,还是仅仅为了自身的利益。贫困生并不关心学校提供资助的动机是什么,资助越慷慨,他们选择这所学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哈佛新资助政策出台后,在一年中就多录取了22%的贫困生,达到了360人,他们大都放弃了其它大学的录取,而最终选择2005年9月到哈佛报到入学。摘自《科学时报》(2009-2-17B3国际)一则相关消息,美国一些州立大学打破不平等收费的坚冰,州内和州外学生要一视同仁。20年来,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SouthernIllinoisUniversity,网址www.siu.edu\n)的学生人数日趋减少,成为学校管理者目前最头疼的问题,曾经那个激烈争论的话题也正在得到解决——是否该为伊利诺伊州外的生源提供同州内生源一样的学费待遇?现在这所大学已经做到了,2008年秋季入学的附近肯塔基州和印地安那州的大一新生,已经开始享受与伊利诺伊州学生同等标准的学费。其他一些州立大学也有采取类似办法招徕新生的,比如北达科他州的高校董事会最近得到批准,可以为州外生源提供与州内生源同等的学费待遇,这也包括国际生源。2005~2008年,宾夕法尼亚州20所公立大学有19所为部分州外学生的第一、第二学年提供优惠的学费,获益的学生占州外生源的47%以上。在美国,地方政府首先承担举办和管理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无力承担这一责任的情况下,才由州或联邦政府分担办学责任。在这种体制下,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和享受公共福利的权利是对等的,每个家庭或者个人在居住地纳税的同时,接受居住地政府提供的教育服务。但是,美国公民的迁徙权是受法律保护的,由于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往往发生纳税义务和接受公共服务的权利脱节的现象,导致各方利益冲突。教育由地方提供的同时造成了各地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本存在差异,非义务教育中的高等教育学费标准不同,教育机会不均等,这诱使人们仅仅为了获取和追逐教育利益而迁移、流动,甚至不惜通过非法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因此美国各个州的政府对来自州外的大学生采用提高学费的办法来保证本州大学生的利益,州外大学生在本州公立大学读书时,通常要缴纳高达3倍于本州生源学生的学费。虽然有这样的区别,美国各州也对迁移到本州的居民设置一定的条件,满足这些条件也可以获得本州居民所享有的教育权利和利益,这些规定各有不同,比如伊利诺伊州的等待期就要求州外学生在大学就读一年后,才可以享受与本州生源学生相同的学费标准。最近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美国国内消费水平的下降也波及到了教育领域,美国家庭对学费的高低更为敏感,选择州外公立大学的学生数量的快速下降,导致一些美国的公立大学也开始面临生源问题,当一些大学打破州际限制,用相同的学费标准来招徕学生时,对刺激美国教育消费,挽救即将崩溃的经济形势有所帮助。改革已是大势所趋。2008年底,一份有关美国高等教育的独立报告发布,这份耗时两年的报告由美国国家公共政策和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负责,目的在于评估高等教育是否良好、健康地服务于公众,报告显示除了加利福尼亚州外,其他所有州的高等教育都不及格,加利福尼亚则取得了C的成绩——几乎所有州的家庭教育平均支出都在上涨。在伊利诺伊州,平均每个家庭对于公立四年制本科教育占家庭收入的支出由1999~2000年的19%提高到2007~2008年35%。在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州内学生学费从1999年的2865美元跃升至2008年的6975美元,州外学生学费从5730美元膨胀至17437美元,而在校生却持续减少。“我们确信,这将大力推动美国州际间学费平等收取的进程。”高教市场和高校招生、募资、制定长期战略计划的顾问鲍勃·斯韦尔说:“有些事情是早就应该做的,这不是一个小小的改动,而是一个好的公共政策。”而在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管理者山姆·高曼看来,此政策的推出是大势所趋。“我们现在大概处于高等教育领域里竞争最激烈的时期。”“当经济危机成为美国大学市场的搅拌器,既挑动起了不安,也促进大学的危则思变,鼓动着大学采取更多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美国州立学院和大学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St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AASCU,网址www.aascu.org)的发言人保罗·哈森说。“高等教育市场一成不变的状况已被打破,每个教育机构都面临着自己的挑战和机遇。像打破州界提供同等学费的政策一样,其他学费调整的政策也将出现,这是大学维持自己生存的需要。”尽管山姆·高曼对此项政策的各种有利的回馈信息感到振奋,但他也承认,此项政策执行时间还不长,还不能成为该校吸引州外生源的主要因素,他对学生说:“有不少的州外同学是因为我们缩减了他们的学费才选择这所大学的,1万美元是实实在在的,这就像我们给你们的奖学金,它是那么的真实,而且这也是他们应该与州内学生一样平等享受的。”摘自《维普资讯网》的另一则消息,辍学,还是举债?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地方政府预算连续高额赤字的大背景下,美国许多州政府纷纷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大学学费猛涨,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辍学或者举债的命运。自从爱荷华大学去年将学杂费提高7.8%以来,21岁的2年级学生梅罗斯·韦格曼就开始在修满本学期课程的同时,每周在一家杂货店工作40小时,每小时工资7美元。她和另外3个学生合租一处没有有线电视和长途电话的两居公寓,出行也不开车,而是步行或乘公共汽车。可是尽管她开源节流,还是难以支付各种费用。眼见学费明年还要上涨18.5%,各项生活费上涨14.5%,她选择了靠借债读完大学的办法。目前她已经欠了2.4万美元的债。她说自己有两个选择:或者辍学,或者借更多的债。近年来,与韦格曼有相似经历的大学生在美国各州立大学到处可见。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地方政府预算连续高额赤字的大背景下,美国许多州政府纷纷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这与上世纪90年代末经济繁荣时期,各州州长为兴办高等教育慷慨解囊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一些州的州长和议员称,他们削减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资助实属无奈,但他们知道各大学可通过其他渠道募集资金,这其中就包括学费。于是全美州立大学和学院从2002年起,先后大幅增加学杂费,其中马里兰大学涨幅为21%,纽约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等一批州立大学涨幅近29%,而亚利桑那大学与加州大学则高达39%和40%。在这股州立大学学费涨价潮中,一向被视为接受高等教育最经济的途径,两年制社区学院也受到较大影响。据美国社区学院协会最近公布的调查报告,社区学院学费平均上涨11%,蒙大拿州学费高居榜首,纽约州第三。据美国州立学院和大学协会对37所高校进行的调查显示,这些院校都因为州政府削减预算而不得不增加学费。美国众议院教育和劳动力委员会主席约翰·博纳惊呼,学费的增加已使许多中低收入家庭无法接受高等教育。财政补助供不应求,更多学生转向他途。大学各项费用的增加使在校学生更迫切地需要得到经济上的帮助,他们对贷款的依赖大增。据美国大学联合会统计,2001-2002学年内,向学生提供的财政补助达到创纪录的900亿美元,助学金增长速度超过贷款速度。此外,许多公、私立大学也增加了向学生提供的奖、助学金。最大的联邦政府助学金项目佩尔助学金(FederalPellGrant,可参阅美国教育部佩尔助学金计划网页\nhttp://www2.ed.gov/programs/fpg/index.html)也出现大幅增长。但尽管如此,由于供需关系极端不平衡,仍有许多学生无法得到资助。另据有关统计表明,过去10年中,能享受联邦政府贷款的学生人数并没增加,受现行规章制度限制,尽管许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落千丈,却仍没资格申请助学金。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学生不得不转向银行或非盈利机构申请贷款,虽与联邦政府的学生贷款相比,这些机构贷款利息高、还贷条件也苛刻,但仍有不少学生竞相举债。然而,即便是那些拿到财政补助的幸运儿,他们手中的奖、助学金也已大大缩水。据大学理事会调查数字显示,现今最高额的助学金仅够支付上四年制大学平均费用的42%,而在20前,这一比例达到84%。华盛顿州高等教育协调理事会执行主任马克·加斯帕德指出,高教费用增长是通货膨胀的4至5倍,财政补贴增速难以跟上。多打工,少花钱,学生、家庭共分担,此次美国州立大学大幅提高学杂费的最大受害者,是那些来自中低收入家庭学生。学费陡涨直接后果是将高教的部分成本从州政府转移到学生及家庭身上,也使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生不得不用更多时间打工,以支付不断增加的费用。美国教育委员会最近发表的研究表明,目前约有四分之三的四年制本科生在课余时间打工,他们中约有四分之一从事专职工作。该委员会政策分析中心主任杰奎琳·金认为,学生每周工作15个小时尚可专心于学业,如果超过这个量,学习势必受影响。爱荷华大学的韦格曼对此深有体会,她说许多学生打完工后已精疲力竭,有的不得不辍学,有的只能靠贷款或信用卡借债生活。广泛开源的同时,许多过去对勤俭没什么概念的大学生如今学会了从一点一滴做起,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一些离家不远的学生纷纷搬回家住,有的学生有意识地少打长途电话,过去随便乱丢的笔记本,现在正面写完翻过来接着用背面,有的学生在吃的方面也力求节省,经常靠方便面、通心粉和奶酪过日子。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学费涨价虽然没有真把一些学生挡在大学校门外,但他们必须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打工挣钱,这实际上已降低了他们受教育的质量。中国留学生尚未受影响。据在纽约州立大学(Th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网址www.suny.edu\n)石溪分校学习的田太太介绍,纽约州立大学的学费涨价目前对外国留学生还没有直接的影响,因为研究生层次的国际学生大多享有奖学金、教学或科研助理等资助,享受减免学费的优待。现在受影响的是那些想读研究生学位的外国学生的配偶,以及少数自费读本科的外国学生,因为他们被当作外州的学生看待,必须比本州学生交更多的学费。但各州与各校的情况不同,政策也不一样,以石溪分校为例,校方原打算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多收学费,但在学生和各界的一致抗议下,改为只增加研究生的学费。前不久,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美国高等学校学生贷款35年来最重大的改革法案,法案提出取消私人贷款公司参与联邦政府的学生贷款业务,改由联邦教育部全面接管,成为大学学生贷款的唯一提供者。这意味着,美国总统奥巴马施政方针中的大学生资助贷款体系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当前美国大学学费上涨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双重压力之下,美国政府及时调整政策,保证贫困学生入学机会的做法值得关注。学费高还款难 金融危机催生改革。在美国,一半以上的学生依靠各种形式的资助上大学。据最新统计,美国本科生获得的资助中65%来源于联邦政府的各种资助项目。美国的联邦资助体系具有多样化特征,但是最重要的是助学金和贷款两大支柱。学生一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申请资助,为自己的大学教育买单。在美国这样高度依赖借贷消费的国家,联邦政府的资助制度对于支撑整个高等教育的扩张至关重要,不仅是美国贫困劳动阶层的选择,也逐渐扩展到中产阶层。然而,美国的联邦学生资助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长期以来饱受争议。去年金融危机肆意蔓延,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得资助体系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愈加暴露。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美国不少大学面临财政困难,大学获得的拨款、捐赠和投资收入锐减,大学的捐赠基金纷纷“跳水”,连最富裕的哈佛大学都不得不捂紧钱包宣布瘦身。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少有学校能够继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助。美国一家教育咨询公司进行的“2009年大学择校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万多名高中学生中,将近1/6的人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了自己的大学择校计划,其中主要是中低收入家庭学生。这些学生不得不重新选择学费更低的大学甚至是社区学院,给美国的教育公平带来巨大挑战。联邦政府的资助无疑成了学生的“救命稻草”。然而,调查显示,在过去的25年里,美国的大学学费翻了4番,比通货膨胀率高4倍,比美国医疗费用的增长高2倍。普通四年制公立大学的学费已经达到5950美元,私立大学还要更高。而如今的佩尔助学金只够四年制大学25%的学费,不足私立大学学费的1/10。与此同时,各种名目的学生贷款迅速扩张。据统计,由联邦政府担保、私人公司办理的“联邦家庭教育贷款项目”间接贷款,在2008至2009学年共为4465所学校的学生提供相关贷款,贷款总金额高达74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加13%。然而,这种学生贷款业务引起了诸多不满。这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公司,一方面享受政府补贴,另一方面从学生贷款中获利的行为受到了各界的批评。前不久,一些公司为赢得贷款业务贿赂学校的丑闻更是将批评推至高点。金融危机爆发后,先后大约有70家私人贷款公司退出了学生贷款市场。除了贷款难,还款难更让学子们深陷泥淖。2009年初,一位负债10万美元的大学毕业生在互联网上呼吁,联邦政府应将毕业生从失控的学生贷款债务中解放出来。美国《高等教育纪实报》一篇文章则认为,美国联邦学生助学贷款体系已经到达了一个“引爆点”,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助学金改革 与物价指数挂钩。奥巴马政府将“佩尔助学金”作为此次改革的重点之一,承诺“佩尔助学金”的最大化和稳定化,重新强调以公平作为学生资助的核心理念。助学金将持续增长。“佩尔助学金”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将其金额与物价指数(CPI)挂钩,这是美国政府对“佩尔助学金”实际购买力不断缩水、意义不断打折的有力回应。美国2010年财政预算中明确规定,2009至2010学年“佩尔助学金”最高额将增加至5350美元,较上年增长13%,并且要在今后保证其持续、稳定的增长。预算规定,按照“物价指数+1”的公式将其增长固定化,即“佩尔助学金”今后将以高于通货膨胀的速度增长,以保持其购买力。此举在美国获得了较高的认可,分析人士认为,“佩尔助学金”与物价指数挂钩,有利于提高美国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同时,能起到向大学施加压力的作用,使他们在考虑提高学费时同样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提早发放助贫困生选择大学。针对“佩尔助学金”的另一项重要改革就是其申请和发放的方式。目前,“佩尔助学金”资助主要采用的是全权预算支出的方式,学生需要到临近高中毕业前才能得知自己能否获得以及获得多少助学金,使贫困学生及其家长无法像富裕家庭那样及早进行大学申请规划。奥巴马的2010年财政预算明确提出,提前助学金发放名单和数额的公布时间,使“佩尔助学金”在鼓励贫困高中毕业生申请大学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过,根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统计,“佩尔助学金”的最高额度每增加100美元就意味着政府要增加5.6亿美元的投入。如果希望达到20世纪70年代覆盖学费的比例,美国政府需要拿出4000亿美元。显然,真正意义上恢复“佩尔助学金”的价值显然还需要耐心等待。学生贷款,政府承担更多责任。贷款体制的改革是奥巴马政府改革的重中之重。一个庞大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实现无法完全依靠政府资助,相比之下,更加完善的贷款政策体系才是最重要的。收回私人贷款业务,以改革学生贷款体制为突出内容的高等教育改革法案,是奥巴马国内政策的第三大板块。2009年9月,奥巴马提出了被美国媒体称为“勇敢的一步”的学生贷款改革计划,由联邦政府接手管理私人贷款机构的学生贷款业务。此后,美国国会众议院以253∶171的投票结果通过2009年学生资助与经济责任法案,支持奥巴马总统所提出的改革计划。法案规定,从2010年7月1日起\n,取消由联邦政府补贴,私人贷款公司办理的贷款业务,联邦学生贷款将全部通过联邦直接贷款项目进行。奥巴马宣称,此举将在未来10年为纳税人节约逾800亿美元。联邦政府计划用省下的预算补助低收入家庭学生、少数族裔学生群体以及提供学校工程经费和降低赤字。然而,学生贷款的政策调整,也类似奥巴马医疗改革的努力,将对私人业者产生严重冲击。这必然会引起利益相关者的强烈反应。美国政府还宣布,将学生申请贷款的费用降低一半,对学生贷款执行优惠浮动利率,还贷额度将随贷款利率的下调而降低,以及提高无补贴贷款最高额度等,为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更多大学选择权。还款方式与收入挂钩。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很多美国大学毕业生为他们工作后的贷款偿还能力而担忧,毕业即举债使这些年轻人迈向了一个并不令人乐观的起点。为此,2009年7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邓肯宣布推出一项收入相关的还款方案,由学生自行设置自己的还款计划,甚至一些月份的还款额还可以为零。所有面临偿还贷款的大学毕业生均可以申请采取这一方案。按照方案,以6.8%的利息贷款2.5万美元为例,按照原来标准的10年还款期限每个月的还款金额为288美元。但是,如果借贷者是单身、没有经济依靠或年收入低于3万美元,那么他每个月需要偿还的助学贷款额度可降低为172美元,降幅达40%以上。这一方案可以说给即将毕业和即将申请贷款的学生吃了一颗定心丸。投身公共服务可减免贷款,与克林顿在1993年耗资7.3亿美元推出的“国家服务”五年计划相类似,只要学生毕业后决定从事公共服务类工作,如学校、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机构,就可以获得还贷优惠。具体来说,学生毕业后凡从事公共服务者,还款10年后所剩贷款将全部免除。不过,此项公共服务贷款减免项目只面向联邦直接贷款获得者。美国联邦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是对长期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回应,而金融危机则为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将改革从舆论压力和保守势力的阻挠中解脱出来。奥巴马政府的高等教育资助新政被誉为“真正的变革”。在市场化理念深入人心、高等教育已走入普及化的时代,联邦助学金的最大化和普及化、更便捷的贷款和更人性化的还款政策再次向美国公众传达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声音,也向公众许下了让每个人都上得起大学的承诺,这一改革将对未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持续影响。链接:美国学生获取政府资助主要途径。美国联邦学生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四大类。助学金:美国联邦助学金分为基于需要和基于优秀的两种。基于需要的助学金主要包括“佩尔助学金”和“补助教育机会助学金”。“佩尔助学金”是美国最大也是最为核心的学生助学项目,该助学金为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基于需要的资助,金额在976美元至5350美元之间。“补助教育机会助学金”的资助目标则是特别贫困的学生,金额在200美元至4000美元之间。贷款: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的学生贷款计划主要有“帕金斯学生贷款计划”、“斯坦福学生贷款计划”、“本科生家长贷款”。“帕金斯学生贷款计划”由大学充当贷款机构,联邦政府先将贷款基金划拨给大学,对象是有特殊经济需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额度和标准由学校自行确定。“斯坦福学生贷款计划”是目前美国最为重要的学生贷款计划,由商业银行系统将贷款贷给学生,各州的教育担保机构代表政府出面担保,分为“有补贴的贷款”和“无补贴的贷款”两种。申请有补贴贷款的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6个月内可免交利息,无补贴贷款额度较高,但不享受免息优惠。“本科生家长贷款”由学生家长作为贷款人,政府提供担保,每年的贷款限额是学生求学直接成本减去学生获得的其他资助。联邦工读计划:联邦工读计划是由联邦政府出资,为接受高中后教育的学生到非营利机构、政府部门从事兼职工作提供经济资助的资助方式,学生的工读报酬可以直接抵消学生的学费、住宿费以及一些其他的学校服务费用。学生参与联邦工读计划获得的收入与其工作性质挂钩,时薪要求不低于联邦政府规定的最低薪资标准,每位学生每年的工读预算随学生的实际需要、个人申请时间以及学校当年获得联邦工读经费的规模而浮动。减税计划:减税也是美国联邦政府采取的一种鼓励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资助政策。按照规定,至少一半时间以上在政府认可的中学后教育机构就读的学生,第一年减免其家庭收入税的金额为1000美元,第二年为500美元,第三年和第四年各减免1000美元。14(B)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哈佛波克时期“核心课程”改革。1971哈佛向外界发出20多万封信函征求新校长的人选,900多人得到提名,有20多人进入半决赛,最终哈佛法学院院长波克(DerekBok,1971-1991,2006-2007两次出任校长)过关斩将,被董事会任命为哈佛第25任校长。波克中学时与后来的影星玛丽莲.梦露是同学,他1951从斯坦福大学政治系本科毕业,之后进入哈佛法学院,后来以法尔布莱特学者身份到巴黎大学(现在是13所大学的联合体)政治科学研究所进修一年。在巴黎波克遇到出身名门的妻子,岳父岳母后来分别是1974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1982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波克后来从军并从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网址www.gwu.edu)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58加入哈佛法学院教授队伍,九年后被普西校长提拔为法学院院长。因为学士学位不是在哈佛获得的,波克任校长后被哈佛校友称为“第一个不是哈佛毕业生的校长”,波克向这些人不厌其烦的解释他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并且第一任校长邓斯特也不是哈佛毕业生,可是“哈佛人”就是把他当成“斯坦福人”,结果哈佛董事会授予本校法学博士波克一个荣誉学士学位,这种事大概只有哈佛才干的出来。波克主要建树是70年代在哈佛文理学院与院长罗索夫斯基(HenryRosovsky)推动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它一出台全国高教界、主流媒体立刻又是一片赞扬之声。实际上,这场改革起因是红皮书提出的通识教育理想在哈佛彻底失败了,通识教育课程早已经变得四分五裂。另一方面,1974罗索夫斯基发起一场本科教育评估运动时曾指出,“在过去几十年里高端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感觉到旧的信仰和价值观已被放弃而正确的新信仰和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需要“更有效的利用我们的资源”,“感觉到本科生并没有分享到我们日益丰富的知识宝库”。历时四年,新课程完成设计并付诸表决,1978哈佛文理学院教授以182票对65票,通过用核心课程取代通识教育课程的决议。又过了三年,新课程的具体科目制订完成,并开始实行完整的课程大纲。核心课程将基础课分成六大类十个领域,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的不同必须从其它八个领域各修一门课,后来增加到十一个领域而要求学生必修的领域科目数量却减少到七个。主要原则是本系专业课不能作为核心课程,豁免领域的课不能代替其它领域的核心课程,成绩只给及格不及格的课不能充当核心课程。罗索夫斯基说“从广义上讲,核心课程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用批判的态度接受知识,使他们了解在一定的重要领域存在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又是如何被应用的,并对他们自身有什么意义”,他还说“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是如何将共同的价值观念传输给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核心课程的宗旨是通过传授重要科学领域内的知识,让本科生掌握特定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它所标榜的以“知识的方法”(approachesto\nknowledge)作为广博教育的组织原则。和当年通识教育课程相似,在校长和院长“为核心课程开课是很高荣誉”的劝说下,一批出类拔萃的教师(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走上本科生讲坛,因此核心课程起初建立了许多充满想象力的科目。而听课的学生来源也非常广泛,一些内容宏大包罗万象的科目云集了大批学生,桑德尔(MichaelSandel)的“司法”和比尔(SamBeer)的“社会科学2”是哈佛经典课程的代表。核心课程一项内容更具魅力,它建立了一套课程质量控制系统,迫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处于同事的严密监督之下,尽管一些教师因此抱怨核心课程委员会干涉他们的教学自由,但是通过委员会的逐一审查,昔日混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那些不良科目、不合格教师都被清除出去了。然而核心课程一些不恰当的管理方式,让教师和学生都吃尽了苦头。与通识教育课程不同,许多核心课程专业性很强,知识面很窄,连“19世纪的肺结核”之类的课程也能被列入其内,因此核心课程根本就算不上“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只有符合严格的要求,学生才能选修某系一门课,以代替一门核心课程。比如渴望了解周围世界的学生弄不明白,核心课程“性别社区——中东、北非的女性、伊斯兰和民族主义”能向他们开放,而历史学系的“20世纪的世界”课程却不行。更严重问题是,核心课程在指导思想和实践中都缺乏统一的安排,本科生没有共同必修课,课程设置没有整体逻辑,而且也没能让学生从事实(包括科学事实)体会到价值观的存在,事实上核心课程回避了70年代的“文化大战”。以“思维方法”取代“知识灌输”是老生常谈,虽不失为有用的原则,但强调把“知识的方法”作为核心课程特有的指导思想则是不足为信的,例如哈佛课程评估委员会从来没有试图调查清楚,理科学生是否因为选修“社会分析”领域的课而学会新的思维方法,哈佛纪律委员会也没有发现多少证据,表明选修了“道德推理”领域课程的学生有更少偷窃或者作弊的可能性。哈佛各系教授素来爱争地盘,在核心课程问题上也都强调自己的重要性,后来校方作出让步,教师只要愿意都可以去教核心课了,核心课程因此几年内就超过通识教育课程的数目,很多课还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炒冷饭,当哈佛行政部门表示反对时,核心课程也就崩溃了。尽管如此,总体上来说核心课程还算是一项成功的改革,它体现了广泛的课程要求,促进了课程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开放,从而为学生接触广泛的知识创造了机会。世界上能完全如愿的事太少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已经很不错了。1986哈佛花了200万进行350周年校庆,有六万多人参加了庆祝活动,光记者证就发出1000多份,主持娱乐节目的人是迪斯尼乐园娱乐部主任,他曾设计美国总统就职典礼和世界博览会。不过共和党的被称为保守派之中的保守派里根总统没有到会,哈佛和里根,两者眼不见心不烦可以说是各得其所。不过校庆并不消停,从60年代末延续到80年代后期的民权运动新题目,“从南非撤资”运动的示威者搅得哈佛校庆活动很不愉快,当时哈佛在南非上百家公司投资5亿多美元,黑人领袖杰克逊曾在哈佛校园一个5000人集会上指责哈佛“白天高谈仁义道德夜晚坐收渔人之利”。示威者们挡住宴会厅的大门高喊“想大吃先撤资”,使600多食客饥肠辘辘、气愤填膺,波克被迫宣布取消宴会,准备好的食物最后进了剑桥市无家可归者的口腹,波克则买来比萨给客人充饥。波克1991退休,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出身贫寒的鲁登斯坦(NeilL.\nRrdenstine,1991-2001在任)继任。斯坦福大学新老CIV课程。1980斯坦福步哈佛后尘开设由三门课组成的核心课程“西方文化”,并把它规定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这三门课以15位西方重要思想家作品为教程,从不同角度探讨研究西方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这些思想家包括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但丁、托马斯.阿奎那、洛克、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但从1987起斯坦福大学的黑人、西班牙裔、亚裔和印地安人等少数族裔教师和学生组成“彩虹联盟”,他们要求学校大幅度修改核心课程,他们认为西方文化课敌视歧视少数族裔、妇女和同性恋者,那些已经死了几千年数百年的白种男人至今还在统治着大学的课堂。一位学生领袖说如果学校规定只有白人和男性的著作是必读教材,这本身就是在说有色人种和妇女的作品不值一读,黑人学生联合会主席在一次辨论中说,“(在斯坦福)从来就没有人告诉我苏格拉底、梭罗、希罗多德等人曾到埃及学习,并承认他们绝大部分天文学、几何学、医学、建筑等知识来自以埃及为中心的非洲文明,从来就没人告诉我代数来自阿拉伯人、数字来自印度……”。斯坦福大学的年轻一代教授也不喜欢核心课程认为它们与现实相隔太远了,1987年1月美国民权运动领袖杰西.杰克逊在斯坦福大学黑人集会上首先向核心课程开火,几个月后彩虹联盟成员强占校长办公室五个多小时,提出十个要求其中之一就是修改西方文化课。面对彩虹联盟强大声势,斯坦福校长肯尼迪任命了一个委员会研究课程改革,当年秋季由72人组成了教授评议会开始讨论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在会场外彩虹联盟和他们的对立组织“拯救核心”都在示威,学生们的抗议声此起彼伏。教授评议会的讨论持续到第二年,1988年3月教授评议会以39比4的票率通过决议,将西方文化课改成“文化、思想、价值”(CulturesIdeasandValues,CIV),值得注意的是三个词都是以复数形式出现,这表示西方文化不再是唯一或者起统帅作用的成分了。CIV由三门课组成使用六本共同教材,任课教师可以补之以其它作品,这六本教材要每年重新审定修改,每门课必须讲授至少一种非西方文化,教授必须对性别和种族问题给予足够重视,阅读书目必须有女性和非白人作家的作品。斯坦福第一副校长罗斯说:“种族、性别、阶级现在决定着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必须生活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继斯坦福大学之后,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的核心课程都被重新检讨,威斯康星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达特茅茨学院等著名学府也都开始要求学生必须修少数族裔研究课程。率先改革的斯坦福大学受到保守派猛烈抨击,当时美国教育部长本耐特就说这个改革是出于政治而不是出于教育的原因,“一所伟大的学校被无知识、非理性和恐吓性势力压迫到低劣的层次”。肯尼迪校长本人其实对改革后果并不在意,他只是希望这场风波平息的越快越好,从政治角度讲这次改革是自由派与保守派一次大较量而自由派大获全胜,但斯坦福有钱的校友多数是保守派,这次改革难免影响校友们的捐赠热情。一位斯坦福官员私下说“他(肯尼迪校长)怕捐款减少怕得要死”,斯坦福新闻部主任辞职时说上层领导人极力对学生家长和有钱校友掩盖改革真象,连新课程的名字都被认为是经过精心的设计,文化思想价值的简写CIV与原先西方文明课简写WesternCIV混在一起,不知内里的人怎么会看出二者的区别?1996斯坦福搞了一项调查,要看看四年级学生对CIV的评价如何,结果45%的学生认为它“轻微或者没有价值”,只有30%的学生认为它极有价值,其余学生认为它价值一般。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不少大学效仿哈佛,把本科生学习的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主修课程、自由选修课程三大类,它们大约各占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美国的本科生教育一直以通才教育为宗旨,培养通才也就是让学生的知识面尽可能广,掌握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综合素质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良好公民。这样学生适应能力比较强,即能比较快的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又能为以后研究生学习做好准备。每所单独设置的或者综合性大学里的文理学院,都根据各自的理解为本校的所有本科生开设同一种类的课程。近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爆炸,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时代在不断变化,虽然高校一直极力维护通识教育课程的地位,可是它的重要性一直在下降。通识教育课程,有的学校现在叫核心课程、也有叫基础课程,各校采取的具体形式也都不一样。哈佛把学科分成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部类,新生入学后要参加一个叫“数据解释”的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修课将之补齐,在一年内达到“定量分析”的基本要求。哥伦比亚大学“现代文明”和从1937增加的统一人文必修课,至今仍是该校本科生的共同核心课程。芝加哥大学的核心课程从一开始就充满学究气,那里的学者对其推崇备至,以至于1999年时任校长因提出要改革原有课程而被迫辞职,三年后芝加哥大学虽对核心课程进行局部变革但应者寥寥,人们普遍对变革持保守态度。圣约翰大学(SaintJohn'sUniversity,网址www.stjohns.edu\n)继承了芝加哥大学早期未竟的名著课程理想,读名著的规定保留至今,现在它要求所有学生在校四年要学习一百本经典著作,学生没有选修课,教师没有教学上的选择余地,所有学生按照规定好的四年课程,阅读同样的书目。通识教育课程的分配必修形式,大多数大学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学科领域,在每个学科领域中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则可以自由选修,例如斯坦福大学所规定的八个学科领域分别是,文学和艺术,哲学、社会和宗教思想,人类发展、行为和语言,社会进程和机构,数学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和应用科学,西方文化传统。通识教育(有人译为博雅教育,普通教育,通才教育,自由教育等)的内容随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发生变化,要求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了解西方文化传统,了解主要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的研究方法;用语言文字有效交流沟通,清晰表达自我思想的能力,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专业主修课,一门或者两门专业内的一系列课程(通常先学习一门该学科领域的概论课程,好让学生有大致了解),有的学校叫集中课程,提供专业知识和该专业的研究方法,目的是让本科生加深知识深度,让其可以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了解知识是随着时间和环境不断变化的,了解知识的力量、复杂性和局限性。通常这是为直接就业而进行的职业专业化,或者是为学生进入文理研究生院、医法商等专业研究生院而进行的预备专业化。专业主修课采用的方式一般有单学科主修课,双重主修课或者主修副修制,跨学科主修课等等。双重主修课也就是选两个专业,为将来就业着想;主修副修制由19世纪末先后在印地安那大学、斯坦福大学任校长的乔丹力推而闻名。跨学科主修课,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由各专业教师通力合作,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UniversityofWisconsin-GreenBay,网址www.uwgb.edu)甚至全部课程都是采用这种形式组织起来的,如通迅交流和艺术,人类发展,地区问题分析,科学和环境变化等。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许多高校允许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所要学习的课程,如布朗大学的“社会运动的诱因研究”就是学生自己设计的。设计好的主修课不仅要是一个循序渐进、包含首创性研究工作、优化的系统课程系列,还应控制课程总量不应超过本科生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否则知识就会狭隘化,与通才教育目标相违背。当然学生可以变换所学专业,有的大学大三大四的学生可能有一半换过专业。如今大学里新旧课程更换很频繁,课程繁多,什么课程都有,有的学校开设的课程竟然达上千门,从最古老的拉丁文希腊语神学等课程,到高科技的最新成果应有尽有。有些课程,例如楔形文字,尽管不受欢迎,但为了知识的延续,还是有必要继续开设。课程难易差别很大,学校的要求高低又不相同,而学生选课自由却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美国不同大学的教育水平、同一所大学即使是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知识程度也相差悬殊的情况。哈佛萨默斯时期的课程改革。哈佛21世纪初的校长萨默斯被批评为缺乏经验、好高骛远、没有耐心,伴随着任期内波折不断,他和文理学院院长科比所领导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总体上是非常失败的改革,虽然宣称统揽全局,但实际上新课改没有明确的方向,新通识课程大纲也仍然是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2003哈佛一个教授委员会为了赶上级定下的截止日期匆忙草拟了一份课程改革报告,该报告特别强调国际化和科学革命是哈佛关注的重点,“在高等教育和整个社会都日益专业化、职业化、分工化的时代,我们要重申自己对通识教育的坚定信念。我们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和思维习惯,以便让他们学会终身学习,学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我们应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自力更生、知识渊博、严于律己、善于创新的思想家,同时学生还应该兼具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对国家和全世界做出巨大贡献。”不过这份报告对本科教育的那些根本性问题依然避而不谈,反而承诺降低对必修课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增加学生选择课程的机会,其它则集中在对课程时间(比如大学生习惯晚睡晚起,排上午的课不太理想)和科目数量的安排上。一年后新通识课程大纲发布,用一位课改委员会成员的话说,出台的课程计划是一堆“空瓶子”,“然后看看教师们可以在里面放一些什么材料”!劳伦斯萨默斯,经济学家,克林顿政府财政部长,他在华盛顿任职期间学会如何玩弄权术,也深知媒体的影响力,知道控制信息渠道的重要性,他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萨默斯素有煽风点火的名声,但凡是在可能恶化哈佛公共关系的问题上,他从来都是三缄其口。在他任校长的五年时间里,哈佛开始新一轮“越大越好”(biggeris\nbetter)发展期,扩大教师队伍以提高师生比例,拓展研究领域,兴建8幢学生宿舍以接纳更多学生,文理学院赤字从预期1亿美元下降到4千万,同期学校所获捐赠增加了80亿。萨默斯是一名出色的经济学家,但他不是一名出色的管理者。他就任时说集中权力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但他使用权力时缺乏耐心、莽撞、不计后果和缺乏坦诚,最终咎由自取,被迫辞职。萨默斯充分利用了其名人效应,如果惹了祸,导致公共关系紧张,他就破财消灾。比如萨默斯的演讲激怒女科学家群体后,他在道歉的同时,承诺斥巨资成立一个帮助妇女职业发展的资助机构,这笔巨款比哈佛在施莱费尔事件上付出代价略高一点。公众的争议和校内的不满贯穿萨默斯的任职过程,但在分析其失败原因时,人们更多议论的还是其人格和管理风格。他对整个学术界并不尊敬,也没有提出真正富有创意的改革计划,没有提出富有远见的教育理想,没有为学生和文理学院的教师点亮前进的明灯。而一个大学需要观念和目标的指引,需要一个充满理性的工作思路和目的。2005年3月15日不可一世的文理学院教授们投票通过了“学院对劳伦斯萨默斯领导能力的不信任”议案,教授们抵制萨默斯充满争议和缺乏创新的观点,萨默斯自身的粗鲁、女权主义者联合左派积极分子发起的进攻,也对局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萨默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使他成为校园内外一些人心目中的英雄。萨默斯校长任期的结束,并不仅仅因为他行为方式的冒失,而是因为他暴露了明显的不诚实,这戏弄了那些开始支持他的教授的看法。为了避免2006年2月28日文理学院第二轮不信任投票将以压倒性多数通过时所遇到的羞辱,经过与董事会一番讨论,萨默斯于2006年2月21日宣布辞职。一些媒体迅速列举了萨默斯的政绩,但报道的政绩很多是不实之辞,有些则根本不是他的功劳,即使有所成就也被其管理能力的缺乏和出尔反尔的态度掩盖了。萨默斯没有能力切实改善哈佛本科教育水平,扩大讨论课规模、鼓励更多学生留学、开设科学导论课程等,这些举措并没有与更远大的目标联系起来,也根本算不上创新之举。从近代美国高等教育历史来看,大约每隔25年,大学就会对所有课程进行重新设计,以适应社会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于是课程改革成为大学教育体现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良机。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人文科学领域课程改革的方向,可以反映大学在培养学生世界观过程中的基本理念。在未来几十年里,科学和全球化将继续成为人类进步的动力。大学把科学和全球化置于本科教育核心,但课程体系逐渐忽略了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分门别类的学科成为本科教育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似乎学生读大学就是为了将来进入医法商等领域就业,不过在著名大学的本科生学院接受的教育与这些目标关系不大。经济动机成为大学教育的主题,这导致大学的指导思想失去了根本教育宗旨及其与社会联系。如今大学的课程改革,教授们只提出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方案,他们只希望通过改革取悦学生,又可以避免教授之间学术争斗。大学生为获得学位必须学习一系列课程,但课程不是几个学分那么简单,每门课程的内容和课程所组成的体系结构表达了一所大学对教育本质的诠释。不过,时至今日,许多大学并不能很好的说明自己设置的那些课程究竟要达到什么具体的目标,它们声称学生将接受如何广泛的教育,声称学生对课程享有怎样充分的选择自由。多数大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就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选修课而不受什么制约,广泛性和选择性已经成为课程所标榜的目的。布朗大学在提供学生学习选择权方面是极有名气的,很大程度上所有大学采取的这方面措施都得到学生们的欢迎,但事实上并没有给本科教育本身留下太大的发展空间。学生学习的选择权是有教育价值的,可是过犹不及,面对难以想像的庞杂课程,学生其实并不能从中学到多少有益的东西。\n14(C)讲座、评分、咨询,教学活动和师生交流总的来说,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一向注意学生的需要,专业课程开始时先讲授学科概论性的课程,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给学生尝试失败的机会,开大课进行小组活动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做准备,校外工作开阔学生眼界,大量的艺术课增强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目前美国大部分高校都由系决定课程设置并组织教学,但是教师有非常大的开课的自主权,各级教师都有开设课程的平等权利。讲课和讨论是基本的教学形式,许多大学的课堂规模在变大,不过有条件的大学有意识的进行小班教学。小规模的讨论课是优秀大学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老师先布置大量课外读物,学生在讨论班上就自己的阅读所得畅所欲言,不同的见解互相激发着学生的聪明才智。不过,小组讨论中快速回答被看重,有时它鼓励的是机械盲从和情绪化辩论,而不是冷静深入的思考。美国教师多数还是善于引导和启发的,学生主动性强,师生通力合作,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教学非常重视实验和实习,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测量、自己评价,而有的学校把实习当作颁发学位的条件之一,实习指导老师可能是大学教师,也可能是实习单位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出现许多新的教学方法,而教师也一直重视采用最新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手段,比如采用电视、录音录象、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缺点是师生缺少交流,其它如程序教学、个别化教学体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独立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互联网迅速发展,电子教室开放教学已经获得很大的成功,而这种传播知识的方式还有极大的潜力等待开发。每门课程一般在结束时都要进行考试,除此之外老师经常布置小论文,比如写一篇五六页的读书报告,有的课程在结束时要写学期论文,它有一定的研究性十几页上万字是正常的,二四年级结束时一般会进行综合性的测验。优秀大学多数把撰写合格的毕业论文当成颁发学士学位的条件之一,对许多本科生来说这个写作过程颇为艰苦,因为一般毕业论文要求写50、60页数万字以上,而且要有一定的原创性,引用别人的著作有严格的规范,随便抄袭在优秀大学一旦被查出后果很严重,甚至可能导致退学,这些要求对只写过短论文的本科生来说挑战非常大。毕业论文写就通过,学校一般会妥善保存,比如哈佛每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像图书一样被编目,存放在图书馆,供后学末进随时借阅。评分方式也有很多种,发展性的评分和终结性的评分,按标准进行的绝对评分和学生之间对比情况的相对评分,百分制和五分制(ABCDF,F为不及格),增加奖励减少惩罚的及格或无学分评分法,老师书面或者口头评定、学生自我评定、同学间互评等等。著名大学学术竞争过于激烈,特别是研究生之间,这是人们经常关注的话题之一。学生的成长不仅有赖于老师的言传身教,更利益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同学之间建立的友情,常常使学生终生受益不尽。竞争过于激烈显然会伤害同学之间的关系和交流,为了防止恶性竞争,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许多大学的本科低年级甚至一些研究生院的课程,只采用及格、无学分或者通过、不通过的课程评价方式。怎样算是好的教学?教师语言流畅不会让学生睡着,课程内容清晰结构合理,进一步课程背后隐藏着好的理念,让学生学完后觉得深受启发。好的教学要求教师学识渊博,有出色的表达能力,还有高尚的人格和启迪人心的智慧。从广义上讲,教学涵盖了大学在本科教育阶段向学生传授的所有课程,课堂是教学的一部分,但还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生咨询活动及师生互动。21世纪初哈佛大学师生比是1:8,相当不错,大多数课程的学生规模在20人以内,许多研讨课有意限制了学生人数。如果考虑到哈佛学院的规模和课程数量,所有课程的规模还是较大的,大致在50人上下或者更多。要组成一个包容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种族和爱好的学生群体是困难的,而要在大学里创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交流的氛围更加困难。学生们说渴望与教授交流,大多数教授也说喜欢与学生交流,但没有任何一所研究型大学可以宣称自己解决了师生交流问题。师生之间的私人交往向来很少,在研究型大学还没有出现的小规模学院时代,师生之间甚至被有的人描述成完全对立的“敌人”关系。早在1845哈佛监理会一名委员曾呼吁师生应该建立“更加亲密的社会关系”,他提议“为每位教师分配一定比例的学生”,期望师生关系体现出家长式的特点,“教师有责任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性格,仔细观察学生习惯的养成,在重要问题上(例如娱乐、阅读、学习方法)为他们提供建议,充当他们特殊的道德监护人,为他们指出危险与罪恶之源,通过言传身教,将他们引入正途。”进入20世纪仍想维持如此师生关系的希望注定会落空,这是因为一方面哈佛的规模在迅速扩大,另一方面教师已经转型为学术研究者。1950哈佛一份报告抱怨道,“学生的规模在扩大,但教师队伍的人数却没有随之增加,这便导致了一个更广泛的新趋势——大众化教育(masseducation)”。如今每所大学都在标榜自己的教授水平,并保证他们会进入本科生的课堂,但每所大学私下都承认,学生对师生交流匮乏的抱怨从来未曾间断过,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对一流大学抱有最高的期望,但它们最令人失望。讲座课程虽然重要,但是如果辅之以进一步的师生交流,它将成为非常糟糕的教学方法。下课铃声一响,没来得及讲完最后几句话就匆匆冲向门口准备离去的教师,还算是少数。多数教师是愿意下课后留下来与学生多交谈一会,也会认真回复学生的电子邮件,如果可能也愿意与喜欢的学生交朋友,不过异性师生单独辅导很可能会产生性侵犯嫌疑。让资深教授为本科生提供教学辅导是大材小用,他们或许愿意这么做,但一天的时间就只有那么长,还有许多只能由教授来完成的重要任务在等着他们,指导博士研究生、主持聘任工作、审查年轻教师、评定其终身任教资格等等。如果学校真要为本科生提供单独辅导,也应该鼓励年轻教师、研究生或者一年一签的教师去完成。在讨论师生交流问题时,讲座课程被人们视为反面典型,但它能满足实际需要,大学有时甚至引以为毫,认为课程规模大有时正是代表该课程质量很高,报告厅人满为患按校方的说法是因为学生们都来聆听知名教授的讲座。大学的任务包括生产知识、整合知识和传授知识,出色的讲座实际上能同时做到这三件事,从教育意义上讲讲座与小班教学大相径庭,但前者的档次并不比后者低。讲座课程如果使用得当是可以成为良好教育工具的,从经济方面考虑绝大多数大学也都是必需的。一门科目讲一学期,历时三四个月,由一系列课堂教学组成,教师可以从某一领域基本原理讲起,到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结束,每门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体现出知识的结构。只有当每堂课都发人深省,而且所有讲座整合在一起具有连贯意义的时候,整个讲座课程才算得上成功。但是很多教师对教学并不在意,随便把大量毫无关联的材料凑合在一起,不管每一节课能讲授多少内容,也不管每部分教学内容与整个课程的结构关系如何。不少教授上课确实就像“挤牙膏”,每节课挤一点,只确保整只“牙膏”能在学期结束时全部挤完,如果需要就在最后一周用力把剩余部分全部挤出。 \n分数膨胀。重视科研必然会忽视本科生教育,教授的成绩是由他培养的研究生人数、发表论文的篇数、获得资助的钱数来衡量,给本科生讲课不仅费力不讨好,反而有损失名誉的危险,教授把教学任务当成负担和浪费时间,对讲授的科目缺乏热情没有兴趣,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科生数百人上千人的大课在美国大学是司空见惯,不仅如此,研究生讲实验课几乎成了定规,研究生讲入门基础课也见惯不怪了,再进一步利用资源就是增大学生与教师比例。60年代初哈佛每个研究生助教负责18个学生的实验课和批改作业与考卷,加州理工每个研究生助教负责10人,而斯坦福化学系研究生助教负责23个学生的实验课66名学生的作业和考卷。20年代起斯坦福大学采纳特曼父亲的建议开始“曲线评分”制度,其基本假设是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大致呈正态分布,即多数学生是平均成绩分数为B或者C、少数为优秀A或者劣DF,这就硬性规定了每门课都要有人得到差的成绩。选择性录取新生的做法从20年代开始于达特茅茨学院,二战后选择性录取向择优录取转化,常春藤学校和其它著名大学的学生组成发生很大变化,斯坦福大学在50年代初终止无条件录取校友子弟的做法,课外活动在评价新生的因素比重也逐渐减少,1950近六成申请斯坦福的高中生能如愿以偿,而到了1957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申请人可以挤进斯坦福的大门。在高质量高纯度的大学生群体使用曲线评分制度,其统计学不合理性十分明显,多数学生在高中时几乎没有得过B以下的分数,但进入大学后在曲线评分制度下CD甚至F好像随时会落到自己头上,50年代后期常春藤学校在康乃尔大学倡议下,放弃了曲线评分但斯坦福尚在坚持。生活在分数压力下和无人理睬环境中,斯坦福本科生心理不平衡不难理解,1960一名斯坦福学生因此自杀,许多高中升学咨询顾问不再向自己学生推荐斯坦福大学,斯坦福被迫检讨自己的本科生教育政策。从根本上说科研与教学是互不相容的两个任务,一位教授说“我们企图在同一大学里达成两个完全不同并且几乎互相排斥的目的,本科生教育和科学研究及研究生教育”。斯坦福采纳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教育利用教书获取奖学金的研究生助教如何更好的讲课,聘请全职心理医师驻校辅导学生舒解心理压力,1961斯坦福放弃曲线评分制度,从此开始了分数膨胀,在90年代斯坦福本科生平均成绩是A-。其它著名研究性大学在这方面的情况与斯坦福很相似,学生学习认真,竞争很激烈,但拿高分易如反掌,教授打分松的出奇,若看成绩单,精英大学的学生始终如高中时那般优秀。重视研究生忽视本科生,60年代后期校园骚乱起因之一就是本科生对课程设置不合理表示不满,加州议会的议员曾说,如果你们多关心些我们聪明的孩子,我们就支持你们要成为世界级研究性大学的雄心壮志。无数的网站和书籍都在谴责大学越来越高的分数,而那些最突出的研究型大学则受到尤其严厉的攻击。2000-2001学年,哈佛所有学生的成绩中有51%是A或者A-,2001年6月毕业的这一届学生有91%获得三个层次的“毕业荣誉”honor学位。2001哈佛受到媒体刺激后,展开对评分和荣誉学位授予状况的评估,在全体教师大会上教授们也投票表决要提高标准,出台的报告里哈佛平均分数将不再独树一帜的按15分制计算,而是改为大多数美国高校使用的4分制,毕业荣誉的授予数量也将限制在班级人数的50%左右。媒体和政客喜欢拿名牌大学说事,特别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三大家,哪怕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掀起轩然大波。每当高校脆弱的政策天平出现一边倒的情形,校方总是草草应付,为了免惹事端对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教育事务也就不做为了。一旦遇到外界压力,高校煞有介事的召开专门研讨会,教授投票表决,学校出台相关报告,还会对媒体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对教学方面遭到的社会舆论非难,许多大学抱有相似的心态,在研究那些问题的同时,期望研究结束时人们已经失去关注问题的兴趣,到时大学只需提出更多的劝诫、原则和承诺,而不必付诸具体的行动。哈佛教师对分数采取行动的决心与实际距离极为遥远,教授们继续走着老路,2002哈佛分数又再次升高,而且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02布朗大学报告了其关于分数膨胀的大型研究,2004普林斯顿院长NancyMalkie劝说教授执行“评分指南”以限制A等分数的数量。哈佛政府学院政治哲学教授HarveyC.\nMansfield说,“在一所健康的大学里,分数膨胀算不上什么大问题,然而一旦这种不良势头成为家常便饭,人们就会另眼相看了。”Mansfield以打分严厉著称,绰号“C-”,他抱怨同事打分太松不愿伤害那些拿惯A的孩子的自尊心,他认为在他的班上不管学生质量如何拿A的学生不应多于10%,他进一步指出许多白人教授不愿给黑人学生低分生怕这些学生离开哈佛。顶尖大学的评分方式倍受外界关注,因为高分被看成是学术成就卓越的具体体现,无论是个别学生的分数,还是一所学校学生的所有分数,都显示着人们正在疯狂追求学术卓越。人们很容易把分数的升高当成是学术标准下滑的标志,而一些评论家喜欢夸大学术标准下滑的证据,这样他们就可以数落各种社会因素了,在他们看来,社会将迅速没落,而优秀大学则是最先沉沦的。在一片A的成绩单中,真正出类拔萃的学生反而显不出来,当然他们日后可以靠教授的推荐信找工作,但困难的是本科生和教授交往很有限,教授很难记住他们,特别是越有名的教授班越大学生越多,学生甚至和教授谈话的机会都没有。乃至有的学生为了讨一封推荐信,专门找一些无聊没人听的课上,受宠若惊的教授自然对这些难得捧场的学生在推荐信上大大赞扬一番,成绩单反而形同废纸。分数膨胀并非20世纪世风日下的又一个产物,关于分数膨胀危言耸听的理论值得怀疑。一些社会评论家将研究型大学里分数和学位贬值归咎于60年代社会动乱导致的价值观沦丧,有些保守派指责高校招收“不合格”的黑人等少数民族学生而引起分数膨胀,但这些说法都缺乏依据,一些研究已经表明虽然黑人学生入学时的SAT成绩比亚裔和白人学生低不少,但入学后和毕业后的表现并不比其他学生差。当前的评分方式并不能拉响这样的警报,在经历几个世纪的客观评价后,大学终于向“消费主义”投降了——给学生想要的分数而不是他们应得的分数。事实上,根据前哈佛学院院长刘易斯(HarryR.Lewis)对哈佛评分历史的研究,分数不断上涨的现象从分数诞生(哈佛字母分数最早出现在1886年)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分数总是在上涨,变化的是每个时代不同的“故事情节”,其它研究型大学也多是类似的情况。历史上的多数时候,教授、院长、校长以及大众评论家都在强调分数膨胀问题的严重性,学术标准下滑了而学生怠于学习,只有个别时候他们觉得分数提高是因为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缘故。其实,当有关于分数上升的报告出现,院长、校长及评论家都是从符合自己利益的角度解释这一问题的。致力于提高教育标准的领导,通常会选择性的使用数据,并作出循环论证。比如哈佛洛厄尔刚当上校长,就向那些他认为开设容易课程的教师施加压力,让他们的评分接近自己计算出来的一条“正态”分数曲线。而哈佛校长普西(Nathan\nPussy)则为40%的本科生进入“院长名单”(哈佛优秀学生榜,21世纪初被取消)而欢欣鼓舞,他认为这表明学校招收到更多的优秀学生,学生们也更加努力学习了。实施“指定选修课程”的高校,学生们对容易的课程趋之若鹜,有大批学生在选课时打听那些“送分教授”和“送分课程”。许多教授则对分数膨胀的抱怨感到厌倦了,他们本来就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并不把分数问题太当一回事,还总是抵制学校对他们评分上的监督,教授典型的辩解方式是自己的课程与众不同或者自己的学生有特殊情况。分数总在上升,人们对此抱怨不已,但从没有找到根治这一问题的良方,即使在所谓的学术黄金时期分数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低,对许多研究型大学来说历史上很少出现过评分稳定的时期。一个多世纪以来许多大学的学生分数一直在上升,为什么会这样?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学生方面的长期且巨大的压力。美国人教育孩子从小以鼓励为主,把建立自信放在首位,而严格评分必然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大多数学生将生活在痛苦之中。学生总是抱怨分数太低,虽然能成功让教授修改分数的学生是个别情况,但是成千上万学生的痛苦让教授牢记在心,时间一长教授就会调整评分尺度,放松标准,提高学生的分数。每当社会舆论批评大学分数过高,学校管理层会煞有介事的施加压力,稳定一段时间分数,可是如果严格评分,多数学生会不开心,学生不开心就会影响师生交流,甚至会影响到大学招生。校长院长教授都希望能让学生们开心,不希望学生选课时“承受字母分数带来的心理负担”,教授们不失时机的向学生表达同情之心,希望“反高分运动”早点告一段落。第二,对顶尖研究型大学来说,由于不断扩大招收面,并且强调入学选拔标准,确实招收到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因此尽管随着更多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美国大学生整体学术水平在下降,但是顶尖大学学生个人和总体学术水平反而在提高。著名大学招收到大量最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多数非常聪明,在顶尖大学里几乎每个班级都有比他们教授更聪慧的学生。这或许部分导致了分数的提升,但有研究表明分数提升的幅度和学生学术水平提升的幅度是不成比例的,而高校的领导总是倾向于夸大这个因素的重要性。曾将哈佛分数膨胀称为“可笑”的RichardBrodhead后来当上耶鲁的一名院长,面对那里的高分现象,他却给出不同解释,“现在学生上课的态度更加端正了,这是导致分数上升的主要原因。”第三,更小规模的课程和更优质的教学,也是分数提升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规模越小的课程,学生所得的分数越高,这或许是因为师生之间了解加深的缘故。近来一些研究型大学在努力减少大规模讲座课程的数量,并引入更多的研讨会(seminar)和小规模的研讨课程(conference\ncourse)。课堂的规模小了,学生个体能得到更多关注,而优秀的教师始终会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业,人们希望看到学生的成绩因为这个原因上升,不过大学在课堂教学方面并不能令人满意,优质课堂教学造成的分数上升其实是很有限的。第四,人文学科的特殊性导致的分数上涨。相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绩,人文学科的成绩明显高出一截。人文学科在评分时主观性更强,对作业质量评价难以达成共识,尤其当评分由年轻的研究生助教完成的时候。在名牌大学某个学生某次作业或考试成绩不及格,很少是学生能力不足原因造成的。因此无论什么领域,几乎所有教授都倾向于原谅一个因特殊原因而导致的低分数,比如学生恳求说某次作业之所以糟糕,是因为父亲刚被诊断为癌症或者室友酒精中毒自己陪伴在旁一夜未眠,怀有恻隐之心的教师往往不详加追问就排除此次作业成绩,计算总成绩时只考虑其它分数。而人文学科可以评价的成绩往往是非常少的,通常只有一两篇论文还有就是期末考试了,因此原谅学生某个特别低分的做法会使人文学科的平均分数上升很多。现在人文学科有一种将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分开评价的趋势,大多数论文的评阅人是助教,一些助教不愿因为学生写作表达差,给一篇研究的很好的论文打低分,评分时只注重思维能力不考虑写作能力,而这一时期大学招收了许多中学时写作就非常糟糕的学生。相对于人文学科,客观标准至少部分存在于所有自然科学领域的评分中,这或许是MIT、CALTECH等理工院校对分数膨胀抱怨较少的原因。第五,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评价对教师获得终身教职有一定影响,因此年轻教师希望获得学生好评而不愿成为公认打分严格的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校园进行了一系列民主化改革,一些教育权力向学生转移,比如当今美国大学里教授给学生打分的同时,学生也要在课程结束后给教授打分评判教授的表现,在耶鲁重要课程的学生评分和评语每年都要印成一本小册子,免费奉送供来年的学生参考。来自学生方面评定教授的方法,给许多教授带来很大压力,大家纷纷讨好学生争取好评,有终身教职的教授还可以不太在乎学生的意见,而那些无终身教职的年轻教授不得不在学生面前夹着尾巴做人,如果学生给他们的打分太低他们的饭碗就可能丢。其实,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越来越大,教授和课程成了学生随意挑选的商品,许多教授都希望建立打分松的声誉,以吸引只图混学生的学生到自己的课堂上来充数。美国大学的讲台,有时和演艺界规则差不多,教授如果讲得好听众云集他就会成为明星谁都客客气气,讲得不好砸了台就得另谋职业,一些能力差的教授有时也只好靠分数向学生行贿了。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打分再严也不愁没人来上,而一些本来就难以吸引学生的大学,更要靠送高分来招兵买马。其它造成分数上升的原因还有不少,比如评分标准划分过细,也有可能助长分数上升现象。评分与教育活动一样历史久远,对评分制度的批评也源远流长,对评分问题的批评和应对措施周而复始的出现。分数是一种客观衡量标准吗?分数是学生就读研究生院及进入未来职业岗位的资质证明吗?争取好分数是学习的动机吗?美国的大学是教授治校,如何给学生打分被看成是教授学术自由的一部分,学校很难制定并贯彻统一的严格打分标准,而教授们也无法对评分目标达成一致看法,他们总是对评分的标准自然各执一词。如果大学不明确评分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教师们就会对学校迫于舆论压力所采取的政策批评有加。评价只是教育手段,相对于其它更重要的教育问题而言分数膨胀并不重要,其实改进评分制度无助于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多年来关于学生评价有几种说法:一是,评分可以给学生施加压力,鞭策他们更努力的学习,防止他们调皮捣蛋,这可以说是一种惩罚性质的理论;二是,评分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可以鉴别和奖励卓越,让优秀的学生发挥潜能,这可以说是一种奖赏性质的理论;三是,评分可以将学生排出名次,这样大学之外的世界能了解到哪些学生更优秀,这种理论很可能是为了满足就业市场上雇主们的需要。在选修制下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学生之间选的课程很少有相同的,而课程是由不同院系的不同教授开设的,教授和他们带领的众多助教——如此多的教学人员之间很难形成较一致的评分标准,因此同一门课程之内分数尚有其可取之处,但比较全佼学生的平均分数对学生排名的做法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尤其是当分数计算到小数点后四五位才能区分毫发之差的时候。如今的多数教授仅仅把对学生的评价当成激励学生的教育工具,教师通过适当的奖惩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知识。评分的主观性,教师多采用奖赏而非处罚手段奖励学生,还有对研究型大学来说学生素质的实质性提高,这三个主要原因导致了分数的稳步攀升。分数是教育工具,它不应该成为外界鉴定学生学术水平的手段,而计算平均成绩和进行全校排名,主要是为了迎合校外的需求。许多教授讨厌评分,不是不愿给学生们反馈,而是因为知道自己给学生的分数,会成为详尽但毫无意义的统计数据的一部分,这些数据毫无教育价值。评分是为了施加压力,鞭策学习的理论的弊端。学生讨厌被评价,不是因为评价让他们不得不努力学习,而是因为这样的评价让他们的努力变得毫无价值。没有商量余地的考试制度已经脱离了真正的学识。想成功必须付出努力,但当学生对努力的意义和公平性丧失信心的时候,考试就成一场勾心斗角的厮杀,学生则是其中的“暴民”。严格评价会导致师生之间的敌对关系,影响师生交流,几乎每一次学生骚乱都有这方面的因素存在,大学生基本都成年了,一旦闹事局面就很难收拾。时至今日,在一些评分非常严格的学校还会发生类似的事,达特茅茨2000年出现过一起师生对抗的事件,当时学生对“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一份作业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因为他们发现似乎连教授自己都不会做,学生们于是以粗鲁的表现和不守规矩作为回应,教授告发说有78名学生在某次作业中作弊然后宣布辞职,达特茅茨学院最终放弃对学生的指控,理由是学校领导无法区分谁做了什么。有人坚持认为严格要求学生天经地义,他们对应该顾及学生对分数感受的呼吁冷嘲热讽。美国主流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自尊,严格评分被认为是严酷而非人道的,评分带来了压力,它一定要给学生分出高下,因此鼓励了竞争,破坏了和睦。依靠给低分而威胁学生努力学习是非常糟糕的教学方式,学生会单纯追求分数而不再为学习本身努力,比如突击迎考,学生掌握一些记忆技巧,就可以应付教授的命题策略,这种应付考试的方式取代了实质性的学习。不恰当的评价制度还会导致不恰当的选课方式,作业抄袭、考试作弊也时常出现,学生意识到那些必需参加的“游戏”对他们毫无价值。强迫式学习违背教育原则,如今多数教授都不再以鞭策学习来解释评分的必要性了,不过一些教授和校领导私下会承认考试结束后学生很快会忘记学习内容,他们不是什么教育者了,仅仅是学生宿舍生活的管理员,保证学生获得学位之前不出乱子而已。在名牌大学里,因为招收到优质的学生,老师没有必要向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教授应该尽量让课程有趣而精彩,并且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科之外的人类知识和经验更紧密的结合。评分为了鉴别卓越的理论及其弊端。学生从小就被家长和学校灌输了“分数代表卓越”的观念。没有人会反对追求卓越,教授总是会给少数优秀学生高分,学校按学习成绩给学生排名,对优等生大加褒奖。多数人始终认为,祝贺卓越,可以鼓励所有学生争取成功,竞争可以促进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有所进步。事实上排名靠前和靠后的学生的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对学生排名需要对学术卓越具体量化,但量化的标准设定好后,学生总有机会利用规则的漏洞来提高分数。评分本来是对学术水平的认可,对追求卓越的激励,现在却变成追求分数最大化的无聊游戏。选修制纵容了投机取巧的选课策略,学生倾向于选择简单的课程,倾向于选择仁慈的教授,这样不必付出多少努力就可以得到高分。而导致学生为分数拼命的根源正是教授们所推崇的评分制度。即使最优秀的学生,也可能变得不敢挑战自我,不愿意选择没有把握取得优异成绩的课程,而真正的学术只有在探寻未知领域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第一名只有一个,在对比之下,大多数学生无法达到“卓越”水平,奖励“卓越”的评分制度无法激励这些明知无法在惨烈学术竞争中胜出的学生。如果大学目标在于教育而非排名,那么少数优秀学生得到的收获,与多数学生所丧失的学习机会相比,究竟孰轻孰重?一年级有一两个不算好的成绩是情有可原谅的,大多数学生都需要一两个学期的时间,来适应本科阶段的学习方式。家庭经济情况不佳、就读于较差中学的学生,与父母收入水平高、就读于优秀中学的学生,前者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比后者困难许多。来自弱势群体的学生一年级更可能获得低分,如果后来他们奋起直追,三四年级的成绩与家庭富裕的同学达到同等水平,那么这些历尽艰辛才从糟糕的学术背景摆脱而出的学生,更加值得我们赞扬。表面上看,用平均成绩将学生排名似乎是一种客观公正的测量方式。但在有大量选修课的制度下,不同学生选修的课程大相径庭,因此很难对两名学生进行直接比较。学生不是在同一条道路上并肓赛跑,而是奔跑在互不相干的不同道路上。而且不同教授,特别是跨学科领域的教授,很难形成一个较统一的评分标准。总有人热衷于对学生评分,热衷于以看似客观而精确的分数对学生排名,最常用的是总成绩和平均成绩。学生如果在某一特殊领域获得突出成绩,其价值并不低于在所有科目中有一贯优秀表现的学生,不过很显然直接了当的量化制度便于操作,又不会引起很多争议。简单的平均成绩只是一碗数量化的汤,里面盛满了不可靠的成分。高校之所以不采用统计学中更先进却非常复杂的评分制度,是因为它们意识到,计量方式即使再准确,其重要性也是有限的。评分是为外界鉴定学生成就水平的理论。很多人认为学校对学生评分,是为了向外界区分其所制造“产品”的优劣,即使现在的学生比过去更加优秀,文理和职业研究生院也不可能招收每一个学生,大型企业或者待遇优厚的岗位也不可能录用每一位应聘者,一旦分数失去信誉学校和学生都将为此付出代价。事实是这样吗?用简单的分数区分学生的优劣,看似客观公正,却有许多不可靠的因素。医学院在录取新生时分数非常重要,必须通过一些所谓“路障”课程,比如人所共知的“有机化学”,在这些关键考试中考出高分的压力,足以使一名心理脆弱的学生崩溃。法学院和商学院录取时也存在着类似的激烈竞争,当然攻读文理研究生院的博士学位也需要高分,不过美国的研究生院录取新生时还要考虑许多非学术因素。学生成绩对用人单位来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用人单位更看重具备某些特定技能的学生,比如交际能力强、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的学生一贯受到欢迎。能进入名牌大学已经足以证明学生的素质,如果在学校中获得好成绩,或者至少没有太多糟糕的分数,就足以证明学生不仅聪明,而且在四年中一贯努力学习了,名牌大学本身的文凭已经说明学生是优秀的,其在大学中的分数或者排名就相对的不重要了。评分仅仅是教育工具。如今多数教授给学生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评分,仅仅是为教学服务而已,一门课如果评分次数太少,或者评分和反馈不及时,学生就错失了重要的教育机会。将评分仅仅当成一种教育工具的思想意义重大,它需要学生理解教师的评分方式,教师不能只关心优等生和有潜力的学生,而要平等对待所有学生。这就意味着分数的最大意义在于课程本身,也就是说分数的意义主要在于围绕课程建立起来的师生交流渠道,而不在于把分数和其它课程、或者其他学生的分数相比较,也不在于外界怎样理解分数。学生需要学会不仅将一门课程看成一系列课堂教学的过程,而且将其看作自己获得某种特殊训练或一门特定科目知识的机会,这种更开阔的精神和对学习机会更人性化的认识应该受到合理鼓励。而分数划分过细或者过于看重分数,与真正的学习目的相比,就会阻碍分数真正作用的发挥。学生也是人,我们本就不应该用任何测量方式给他们的能力妄下结论。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固然值得庆贺,但不宜对成绩投入过多关注,本科生中很少有人日后投身学术生涯。每一名学生只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常参与大学学习,每天准备功课时一丝不苟,那么他就应该受到尊重和宽容。用多数学生落后的失意,去维持少数排名靠前学生自尊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很不可取。尽管多数教授私下同意以上观点,但迫于种种社会因素的压力,高校的实际做法与以上观点背道而驰。貌似客观公正的测量是好东西,即使其所测得的数值毫无意义。对分数膨胀问题,有许多言过其实,甚至危言耸听的评论,其中有许多人认为,评分过松学生就不会努力学习了,事实上并不一定是这样的。学生不努力学习的主要原因是,课业枯燥乏味,并且看上去不大重要。课业有趣的话,即使教师不用高分奖励学生,不用低分惩罚学生,很多学生仍然会认真学习的,在高选拔性的名牌大学里更是如此了。学生在自己设计的自由式练习中所学到的知识,比任何其它指定练习中所学到的知识都要多得多。采用自由式学习方式,虽然不同学生在学完同一门课程后,掌握知识的程度可能差别很大,但与学习乏味知识相比,大多数学生能从自主学习中取得更多收获。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授应该说明课程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要让学生了解作业考试和论文的合理性,否则学生完成作业时就可能蒙混过关甚至明目张胆的作弊。学术欺骗的出现,固然与学生自我期望过高有关,但师生关系的破裂会导致恶劣欺骗行为的扩散。依靠评分强迫学生学习是糟糕的教学方式,合理的方式应该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教材来吸引学生。如果说分数膨胀为本科教育敲响警钟,那么其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不同学科领域评分标准不一致的问题,其棘手之处在于自然学科中的分数往往偏低。更大的损失是,学生为获得高分,不仅在自然学科,而且在任何领域都回避他们认为冒险的课程。解决问题的终极方法是,降低公众对分数和荣誉学位的关注程度。经过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改善评分工作并不会切实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应该将重点放在其它方面的改革上,比如改善导师制度,缩小课程规模,开发更能启迪学生心智的课程,提高教学有效性等等。增加互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评分是否应该以比较为基础,通过竞争的方式,将高分作为稀缺资源分配给固定比例的学生,因而班级不同时学生分数的意义也将发生变化?抑或高分代表的是既定的绝对质量标准,一个学生的课业质量和其他学生的表现优劣无关?几乎所有权威人士和评论家关于高分的批评,至少暗中是围绕相对标准的。而几乎所有关于教授应该如何评分的描述,都是围绕绝对标准的。大学内部的教授和学生都认为,只有绝对模式的评分在逻辑上才是成立的。现有的评分制度虽然缺乏科学客观性,但通常这并无大碍,因为评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教育,而不是为了测量和比较。目前某些学科领域为了激励学生,所给分数居高不下。这并不意味着整个评分制度的功能完全失调了,而只意味着这些学科领域需要展开自我批评,探讨有关评分目的和评分实践的问题。不过大学学系层面还很少开展这样的讨论,依据学术行规教授是不会批评或干涉同事的教学和评分方式,而且不同学科的不同教授和大量助教的评分标准也是很难协调到较一致程度的。家长希望教师能和孩子有一定程度的互动,不过如今的大学即使评分互动都已经很少了,学生的作业或论文不知道会被送到哪里由什么样的人评阅。\n学生咨询。研究型大学并没有规定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何种关系,在一百多年前,当学院发展成大学时,师生沟通、教学、咨询等方面的问题就已经存在了。这些问题当中有一些不断滋长,而不是在弱化。教授受聘成为学者和教师,却不能引导学生培养良好价值观,他们并不是传道解惑者。大学没有指望教授来帮助学生,却聘请咨询师和辅导员来完成教育任务。学校甚至以学生互助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原本属于教授的教育工作,学校居然以这种方式释放教授责任和做法而自豪。同时,政府官员却不停的夸赞教授们是学生真正的导师。对于那些以讲真话为荣的学校来说,如此的伪善实在让人难堪。家长送孩子上大学,期望教师和蔼可亲、品格高尚,能给孩子良好的启迪。可是在学生咨询问题上,教师的能力与学生的期待之间存在明显的反差。年轻学子面对着许多成长烦恼造成的个人困境,望子成龙的父母和其它一些因素左右着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规划,经济和生活上日益独立,处理朋友恋人老师等社会人际关系。大学校园里又有无穷的诱惑,学生很容易为自己的温无目的找到借口,很少有学生真的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学生们通常参加学习、聚会、体育、社团、徒步旅行等各种校园活动,以些来发泄剩余精力,同时也回避了那些恼人的现实问题。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每一代大学生,都指望教授用他们的智慧和技巧为自己指点迷津,他们先入为主的认为教授都是智者,然而教授往往只是某一狭窄领域的专家,他们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工作时间都是在大学度过的,他们自己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他们曾经接受的训练可以帮助他们为学生指点专业本身的问题。但在处理个人问题方面,没有什么证据表明,教授所受的教育和所从事的职业,可以让他们做得比从电话本里随机抽取的某一个人更出色。和普通大众一样,教授也有人性和弱点和缺陷,酗酒、对未成年人不当性行为、乱发脾气、心理崩溃等,不同的是,教授的这些问题会对未成年人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学生们才十八九岁,按年龄已经成年了,但心理还不够成熟,有鉴于此大学在聘任教授量必须特别慎重,他们将影响千百学生的一生。学生咨询工作是随着课程选修而出现的,面对日益庞大而复杂的课程体系,学生特别是刚刚入学对学校课程还不甚至了解的新生,需要导师的建议以便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哈佛的正式学生咨询制度起源于1888,当时爱略特校长希望以此建立师生之间彼此信任和友好的关系,他甚至认为“学生可以向他的导师adviser咨询关于大学生活的任何问题”。可是,一百多年来,几乎所有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咨询工作,都始终很不如人意。首先,学校发现如果不强制性要求的话,不管是课程还是生活方面的问题,学生是不会主动向导师寻求咨询的。而咨询制度的结果往往是只迫使学生们将其选课意向上报给导师,至于如何选修课程,实际上学生们通常比教授更加了解。由于自身的专业偏见或者对学生不够了解等原因,即使是资深教授担任导师,也不一定能拿出多少有益的建议。更何况学生如果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只是迫于学校的要求才来寻求咨询,导师的建议就更加没有说服力了。学生和教授看法不同,这对咨询来说是一种挑战。大学早已声明各专业具有同等地位,导师是不愿意为学生而评比各专业课程的优劣,选择的压力最终还是会转嫁到学生身上。学生可能在听大课或者研讨会上,领略优秀教授的风采,但别指望接受他们的咨询。担任咨询导师即不需要什么资质,也不需要获得谁的许可,事实上如今的著名大学并不是由教授为本科生提供学术咨询的。哈佛学生咨询工作委员会2005出台一份报告,就建议学校招聘更多的“导师”,并延聘一名专门负责学生咨询工作的院长,但对学生应该接受怎样的咨询一事只字未提。曾经有一次,《波士顿环球报》以鄙夷的口气说,哈佛的新生导师可能是“执教女子足球队的教练、或者在家办公的教师、或者是萨默斯校长手下的一名活动策划者”,而不是以尊敬的口吻介绍“新生的导师是一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能引导学生徜徉在知识殿堂的顶尖教授”。其它的研究型大学情况也是大致如此,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配备具有丰富学术经验的导师,各校的院长、教授和学生大都一致承认,自己的学校缺乏有效的学生咨询制度。近年来,计算机网络迅速兴起,许多大学也实现“信息化”了,学生通过学校网站注册、选课、咨询,用电子邮件或校内网上论坛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联系交流,大学自我标榜“全天候24小时为学生服务”,实际上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了。总之,围绕课程选修制,基本的师生互动尚未建立起来,一方面学生有选课自由,另一方面教授也有责任引导学生更好的选择自由权。\n学生咨询工作确实不容易做。首先,不能期待教授与本科生感同身受,他们不能完全抛开自己的专业偏见。其次,教授不可能一眼就看出一名新生的心智水平和能力,单凭入学成绩不可能做出准确判断。最后,教授不可能在5分钟内制定出一份令学生满意的课程计划,甚至做一年的计划都很难。更何况,如果学生在咨询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那教授的建议更加没有说服力了。在大学日常生活中,教授和学生相处的不错,但就学生如何选课的问题而言,教授们本应该做的更好。学生兴趣广泛,他们提前做出的学什么的决定应该接受挑战,而不是满足于学生对课程表面价值认同。本科学院也有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帮助学生摆脱地域或者家庭经济环境的一些不利影响。事实情况显示,大学生通常需要一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摆脱家长安排给他们带来的束缚。如果一个问题听上去简单,很可能学生自己已经拿定主意了,而向导师咨询不过是在消磨时间,因为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接受咨询谈话。学生向导师提出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通常隐藏于表面之下的问题才难以解决,而学生可能无法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所在。那些看似学习方面的问题,最终可能是由其它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何平衡自己的理想和家长的期盼,是否愿意挑战自我迎难而上学习更高深的学科,如何处理与恋人的关系受到性侵犯怎么办。如果学生能带着自身的问题来接受咨询,等于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但这样的真诚坦率并不多见,学生总是不愿意承认自身的不足。导师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他们希望达成怎样的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并支持学生走自己的路,不要让他人的期待主宰自己的思想。罗杰斯(CarlR.Rogers,1902-1987)患者中心主义疗法是相当有效的咨询技巧,咨询员感同身受的认真倾听患者的陈述,通过适当的询问帮助患者澄清自己问题的症结,在真诚和谐的关系中启发患者运用自我指导能力,促进本身内在的健康成长。由于美国社会传统的影响,教师尽量避免关注学生的私人问题,哪怕学生已经泪流满面。那些本来就不愿介入学生生活的教师,正好找到回避的借口,不应当“侵犯学生隐私”或者应当交由专业人士处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日益堪忧,学生自杀事件在许多大学校园时有发生,21世纪初马萨诸塞州一法院判定,大学指导教师包括宿舍主管应对学生的自杀负个人责任。给学生建议不仅要求指导教师对未成年人心理变化有直觉的把握,还要求教师能承担道德义务、具备责任感。只有当大学任命教授时,更多的关注教授的性格、德行和智慧,我们才能期望教授成为优秀的指导教师,从而真正的拉近师生关系。不过当今大学在遴选教授时,很少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角度考虑,寻找品德优秀的人。能遇到一位健谈开朗、富有智慧的指导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幸事,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教授能经常和学生交往。在反思教师指导工作时,哈佛前校长波克曾指出,“在为行政院长、运动队教练、宿舍主管等涉及学生工作的岗位招聘人员时,可以重点考察其人品。”的确,对体育教练的职责一般有这样的规定,“帮助(学生运动员)全面发展作为个体和运动员的潜能”,这正是足球教练能给予每位学生良好指导的原因。和其它学系不同,体育系在招聘教练时,把候选人的人品、道德以及指导年轻人生活的能力等因素都考虑在内了。教书育人,大学教授对学生不能只传授知识,而放弃培养孩子高尚品德的责任。言传身教,教授应该以身作则,很多时候真正的道德教育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在于他们怎样教,教师才是学生身边最好的教科书。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好奇心、同情心、原则感和独立性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他们试着去体验好奇、体验同情、体验原则和自我独立。14(D)宿舍、社团、体育运动,校园生活时代在变,学生群体也在变。电吸尘器的发明给大学带来明显变化,1954哈佛取消“整理床铺”服务项目,不久废除了整个“清洁工服务”,此前大多数美国东部高校已经废除了“清洁工服务”。这样做可以节省开支,但美元之外的东西却在丧失。1950年代哈佛已经不是美国世袭贵族的聚集地,哈佛固然要维持大学“老字号”的形象,但同时也真诚的欢迎所有聪颖的学生前来就读。对大多学生而言,大学的传统其实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当中。哈佛学舍里位置越好的寝室租金就越高,1958Elliot\nPerkins建议所有房间都统一收费,这一提议最终在1963被采纳,当时哈佛开始实行“不问经济条件的录取政策”和“完全基于经济条件的资助政策”。尽管有学生抗议,哈佛还是坚持了“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哈佛不断废除可能体现学生家庭收入差异的各种规定,选修化学课不再收实验仪器费,电影制作课不再收设备费。所有学生的学费都是统一的,即使每学期所修课程超过标准的四门,也不需要额外支付费用,尽量使学生不会因为经济压力而放弃学业。学校的这些努力并不能完全改变学生的个人生活,总有学生爱炫耀自家的富有,穿名牌用奢侈品,这让其他学生感觉不自在。学者们多倾向于营造略带乌托邦氛围的大学生活,期望解放学生的思想和精神,校领导多是为了维护学校的团结和学生间的友谊,大学校方更倾向于把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暂时隐藏起来,这样至少学生们不必为每天做出何种经济选择而犯愁。哈佛的本科生第一年集中住宿在哈佛园附近,从第二年起则必须选择十三个学舍中的一个,一直住到本科毕业。每幢学舍各有一套组织班子,其最高领导是主管Master,同时配有一批辅导教师。每一幢学舍都有自己的餐厅、图书馆、健身场所和学生活动室。学舍主管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哈佛教授。主管教授住宿在此,和学生打成一片,把学生的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也达到了相濡以沫的人文教育效果。20世纪旨在促进社会融合的学生宿舍计划,只有哈佛和耶鲁取得成功,人们可以质疑两校学生是否真的比其它高校的学生更加认真成熟,但两校不同社会背景学生的和睦程度在美国各大学中确实是罕见的。出于平息学生动乱和满足学生需求的考虑,混合住宿政策可能难以为继,在20世纪后期自由化浪潮中,大学只进行了男女同校、种族身份认同等部分改革,哈佛和耶鲁的混合学生宿舍制度可以说逃过一劫。创建社区式的混合学生宿舍有很多困难,首先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一个真正的学生社区规模不能过大,但区区几百人享用齐全高档的配套设施在经济上是很不合算的。其次也是主要的阻力,当学生自愿按某种群体类别居住时,比如黑人、体育特长生、富家子弟,想省钱的学生或者其他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校方不可能横加阻拦,剥夺学生选择室友的自由,况且志同道合的学生住在一起有时也是一种教育财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校方即使强制推行混合住宿,同室而居的学生并不一定能成为朋友。以上原因再加上来自外部的压力,多数大学(有不少实现了学生群体来源多样化)的本科生还是“自由组合”成“主题寝室”(themedorms),例如斯坦福大学的意大利语言和文化宿舍、麻省理工的巧克力城等,在这里志趣相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但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向更广泛社会背景的同学学习的机会。与选修制一样,混合住宿制度导致自由选择权和教育需要之间的矛盾,因为它强调教育意义应优先于选择自由。事实上,虽然没有一个学生要求减少其选择自由,但大多数都能意识到不同背景学生混合住宿的教育价值,而且许多主题寝室的负责人都希望取缔主题寝室制度。然而,主题寝室一旦创立,不久就会形成历史传统,有大量的在校生和校友的支持,校方要想取缔在政策上是非常困难的,普林斯顿和达特茅茨的住宿政策发展情况正是如此。总之,校方如果坚持从教育价值出发,要将“缺乏共同志趣”的学生随机安排在同一个寝室,那就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大笔的资金。但是,如果在大学内部,美国人都无法拆除社会差异壁垒的话,那么学生毕业投身外部世界后,这些壁垒仍将等待着他们。\n本科生是大学里最有活力的因子,大学的课余生活多数是由学生自治管理的,他们参加或者自己举办各种社团、学生报纸、俱乐部、体育比赛和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组织的团体,在学校注册后,可以向学校申请活动经费),校园生活因而丰富多采。大学的领导总是对学生说,学习才是念大学的中心任务,他们担心学生过分沉溺于肤浅的爱好而忽视学习。可是学生们在接受调查时几乎毫无例外的说,学校的课余生活要胜过正规学习,名校的天之娇子们也是如此。尽管本科生对师生交流状况抱怨颇多,但总体上他们对大学生活还是感到满意的,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是很大的原因。学校规模的扩大和选修课程的推广,这两项改革客观上导致了丰富的课余生活的出现,哈佛各种各样的俱乐部正是在爱略特任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当学校规模较小的时候,班级自然而然是学生们的社交圈,当学校规模较大、学生又能自由选修课程的时候,每门课都会遇到不同的同学,而班级内多数学生都不可能相互熟识了,学校也无法通过班级凝聚力而融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课余活动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能改善由学术竞争所导致的只追求个人卓越的倾向,还能一定程度上克服大量选修课程之间缺乏整体连贯性的弊端。已有的实验和数据证明,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花相当精力参加课外活动并不会负面影响其学习成绩。相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会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当学生的成绩跌落至某个预期目标之下时,人们通常会批评学生不学无术,而很少有人去关注教学质量是否低下,课外活动毫无例外的被描绘成对学习的干扰。如果学生不喜欢学习,学校有责任改善他们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妥善平衡学习和课外活动的时间与精力分配,而不是去压制他们的课余生活,压制学生们喜欢做的事并不能让他们更喜欢学习。学生们喜欢课外活动是因为他们喜欢玩胜过学习,还因为课外活动能让学生体验到通过集体努力实现共同目标的经历,而学术生活很少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前哈佛校长波克曾指出,课外活动“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与人们合作,如何扮演好领导下属与服从领导的角色”。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他们会发现课堂教学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真正使他们受益终身的是在社团、俱乐部或运动队里与同学相互合作的经历。所有能够被哈佛这样的名校录取的学生都是足够聪明的,在这种情况下,体育队或其他学生团体的领袖更被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看重,因为担任领袖的经历使他们比平均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可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功。研究型大学的不断发展导致一条鸿沟的出现,一边是永远忠诚于学术生涯的学者,另一边是来自不同社会背景、怀有不同职业期盼的学生。独立性(independence)、原创性(originality)、创造力(creativity)是教授赢得学术地位过程中成功的关键,他们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与自力更生相比参与团队合作能使个人取得更多收获。这些教授不满学生把“集体竞技活动”或“社区服务”看得比学习还重要,他们期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像他们一样甘愿忍受寂寞默默地创造伟大的作品。许多年轻的学者之所以逃离学术界,完全是因为他们从前辈那里发现,学术生活太过孤寂,缺乏人际合作。后备军官训练团在哈佛的遭遇可见一般。后备军官训练团(ReserveOfficersTrainingCorps,ROTC),是美军在地方大学设置的军官培训机构,是美军军官的主要培养来源,美国海陆空三军来自ROTC的新任命军官达60%以上,目前已经有500多所高校设置了ROTC。但哈佛文理学院长期公开抵制ROTC,日前哈佛官方的一个解释是ROTC歧视同性恋,人们猜测潜在的一个原因在于哈佛的教授对ROTC传授“生存技能”嗤之以鼻。不过哈佛每年还是有几十名学生去MIT参加该项目,以接受ROTC出色的领导能力培训。\n大学体育和金钱,业余名义下的精英主义。在美国人看来,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比赛中如何获胜、如何尊重对手、如何接受失败、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面对压力等等,这些都是人生重要的经验。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一路球打下来,那些“足球妈妈”抓孩子的体育异常卖劲,美国的家长和老师都希望通过体育给孩子传授人生的经验和道理。美国的大学生运动员,是在中学时展示出体育才能,被大学选中。除了哈佛耶鲁等几个名校,一般大学生运动员都是以另类的标准进大学,拿的是体育奖学金。他们中大约有1%左右的人,在大学里造就了自己的商业价值,成为职业运动员,其他的大学生运动员也享受了大学教育。这些大学生运动员,虽然拿的是学校的奖学金,却给学校带来巨大利润,比如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ofConnecticut,网址www.uconn.edu\n),本来是个很普通的州立大学,但由于其男女篮双获全美冠军,特别是女篮长年独霸大学篮坛,该校知名度大增。校友们慷慨解囊,捐款不断,学校一下子富得流油,学校遂又建新实验室,又聘名牌教授,提升了学校的等级。大学生可以从运动精英身上学习竞争意识,严格的纪律,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巨大压力下顽强取胜的作风,专业的体育设施也可以让大学生来分享。虽然很多人批评这些大学生运动员只顾打球,荒废学业,但总的来说美国的学校体育对教育面言功大于过,而且研究表明这些学生运动员大多来自社会下层,他们获得的体育奖学金,几乎是他们上大学的唯一经济来源。大学体育是美国社会重要文化现象,它影响到几乎所有大学里学生的受教育经验。在很多美国人眼里,体育是可观察和公认的大学教育成就的象征,每所大学都有大量的体育项目和运动队。但近年来,有大量文章批评大学体育过分强调竞技,偏离了大学教育的宗旨。大学,特别是那些顶尖的州立大学,斥巨资发展那些只有少数学生参加的体育项目,而几乎每一所大学在体育投资上都入不敷出。不过,对大学体育的批评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现状,美国人的观念根深蒂固,虽然现在金钱对大学体育无孔不入,但人们还是希望大学认真对待体育竞技。常春藤联盟不提供体育奖学金,而学生运动员绝大多数来自低收入的社会阶层。校际体育运动的整个哲学基础值得怀疑,学校政策和实践没有跟上学生群体社会经济背景多样化变化的步伐。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业余体育是区分不同社会阶层的工具。业余体育观念传入美国后,人们不再强调体育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但同时通过体育无偿化的规定,业余体育精神得以延续。今天,随着大学招收更多低收入学生,同时高收入家庭为孩子花巨资聘请体育教练、提供训练机会,职业体育和业余体育之间不再泾渭分明。从这一变化中利益最多的是学校,而非学生。在卓越标准一目了然的领域,学生对追求卓越反而兴味索然。另一方面,为了发扬业余体育精神中尊严和相互尊重的思想,如何谨慎和有选择的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参加过学校里的竞技体育运动,除了少数被招募到校队打比赛,更多的学生则是参加体育社团活动。许多大学在校际体育比赛时会出现普校同庆的场面,常春藤盟校校际体育比赛则不同,即使一年一度的哈佛耶鲁橄榄球比赛的门票也并不畅销,在这几个以优异的学术水平而闻名于世的大学里,虽然与普通学生相似运动员的来源也非常广泛,但是院长系主任教授们的体育观念一直比较墨守成规并且偏激。一流校际体育赛事(如十大联盟、西南联盟等)丑闻不断,骇人听闻,如学生运动员极低的毕业率,学校利用妓女招募高中运动员,大学球员轮奸女学生,按差分打假球等事件。这些丑闻在全国性电视上曝光后,激起反体育人士的愤慨。然而校友们对母校橄榄球队和篮球队的忠诚与热爱依旧,他们乐于为母校的球队捐款,以支付体育教练高额工资。虽然常春藤盟校尚未出现类似丑闻,但随着重点院校入学竞争愈加激烈,从学科排名靠前的普通大学到常春藤盟校,大学运动员的资格和体育本身在大学中的地位普遍受到挑战。这些大学招生人数少、宿舍紧张,但运动员却占据很大比例。哈佛那样的大学很少有学生津津乐道的校队体育明星,体育生被认为是学术名校里最受人藐视和得到不公正评价最多的群体。在校际体育中,竞争和金钱一直无法避免,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学界。有体育就有竞争,有竞争便有输赢,金钱则在体育运动中事关重大,其实大学体育就是围绕着竞争和金钱开展的,竞争和金钱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反体育者对大学体育的批评也是基于这两大因素:运动员过于看重输赢,忽视了比赛的乐趣;过于热衷赚钱,忽视了对人生问题的关注。以上两者构成业余体育的精神核心:参加体育运动只为乐趣不为金钱,这也是校际体育规章制度的理论基础。在常春藤盟校,竞争无处不在,唯独体育竞争备受抵制。然而,由于各方全力投入,校际体育比赛成了人们欢乐的源泉。在赛场上,运动员挥洒热情,激情四射;在看台上,观众们欢呼雀跃,载歌载舞。对胜利的渴望和对过程的享受并非对立,两者可以取得平衡。在常春藤盟校,学生参加和退出体育比赛都是很自由的,因为这些学校里学生的补助金不是取决于是否参加比赛,而是取决于学生的经济条件。不过,对大学运动员来说,有幸福生活的是少数,而不幸的例子则比比皆是。每个运动员都需要思考将来如何生活,而许多运动员伤病缠身,几乎失去一切希望。多数运动都需要运动员团队协作,共同承担胜利和失败。一些教授对运动员嗤之以鼻,他们希望学生一如自己当年,为学术荣誉而竞争。尽管教授们痛恨别人将自己的专业追求描述为竞争,但他们从不拒绝学术上的奖励。他们相信自己仅仅是为了追求学术卓越,获奖只是偶尔的认可。事实上,学术竞争和体育比赛并没有教授们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只是体育领域的人们更敢于承认他们为竞争而生,而且取得胜利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教授对体育本质的另一种曲解与金钱有关。尽管金钱在提高运动素质、发展体育技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如聘请教练、加大训练力度、改善训练设施,但整个校际体育竞赛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之上的:业余体育提倡良好的体育道德,它要求运动员不为金钱所动。在常春藤盟校橄榄球、篮球、足球、曲棍球等球队里,很少有“半路出家”的运动员,绝大多数队员从高中开始便是学校的体育明星,他们的体育天赋得到大学教练的赏识,甚至同时被几所大学的教练看中,教练们设法吸引这些体育天才的注意力。这些学生的体育技能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得到良好发展,他们参加过课外训练或体育夏令营,甚至有上过体育名校接受过专门指导和训练的,这些体育投资加起来是一笔不菲的数目。但在大学体育中,金钱被视为低俗之物,运动员不能染指金钱,否则将失去业余选手身份,而“业余原则”极为复杂,稍不小心便会触犯。每所院校都配有一名专职人员,配合美国大学体育协会(NationalCollegiateAthletic\nAssociation,NCAA)的工作,他们专门负责报告违规事件,并确定惩罚措施。运动员不能染指金钱,但校友们却可以堂而皇之的为学校体育项目捐款。常春藤联盟之外的大学让学校的橄榄球和篮球比赛向全国观众开放,希望能通过比赛赚钱,尽管很少有学校能从中赢利。常春藤盟校并不希望运动员赚钱,而他们自己却热衷于从校友那里大规模筹集体育资金。常春藤盟校的做法,暴露了长期以来这些学校对体育运动本身和运动员社会地位的矛盾态度。进入21世纪,反对大学开展体育运动的人士还是对体育古老价值的丧失表示担忧。大学和普通美国人对体育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大学体育就在这些不同态度的夹缝中寻求发展。21世纪初,常春藤联盟签署协议,要求减少体育在大学教育中的比重,并提高体育特长生的入学门槛。主流学术界认为,大学体育有益于学生发展,但并没有运动员和体育支持者们所想象的那么好,学生不应该刻意训练自身的运动机能,只有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比赛,才能真正体现出体育的价值。运动增强体质,释放野性,活跃思维,但学生应该适量运动锻炼,不可走极端,以便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这样他们可以更加努力的学习。梅隆基金会(AndrewW.MellonFoundation,网址www.mellon.org)主席、普林斯顿前校长鲍文(WilliamG.Bowen)与人合作出版两本剖析大学体育的著作,《运动人生》(TheGameofLife)和《找回运动价值》(Reclaimingthe\nGame)。鲍文说,“一个人可以通过比赛习得生活经验,如团队合作、严守纪律、重拾活力、不屈不挠、遵守规则和接受有悖于自己意愿的事实。”“每个重点院校的学生都应获得这些品质,在比赛中学习体育的精神,享受运动的乐趣。”大学体育“标准理论”体现的民主意识很具吸引力,在这种理论下人人都可以成为运动员。此外,各高校招生委员会很清楚,在招生过程中不给体育特长生任何特殊照顾的话,既简化了录取标准,又可以节省一大笔经费,因为如果谁都可以打比赛,就没必要专门聘请教练了。标准理论,除了教授,多数美国人并不认同它,实际上也很少有大学完全奉行它。美国人热爱体育,常常把体育看得比读书更重要,家长们特别是富裕的中上层阶级更重视孩子的体育教育,希望孩子强身健休的同时从体育运动中领悟优秀品质,而校友们忠于自己的母校,希望看到“自己”的球队获胜。当一些教授和改革者发现现实有悖于理想时,便开始反对大学体育,并把所有运动员作为攻击对象。标准理论基本假设,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仅仅为了乐趣,他们将永远把学业放在第一位。学生运动员训练与学业时间经常发生冲突,他们每天文化课时间减少,上课时因为体力透支而时常打盹。在许多学术优秀的大学,教师们不喜欢学生运动员,学校官员也很少澄清体育具有教育价值,各种校园歧视使学生运动员被孤立出来,他们大部分时间是与队友一起度过的。很多人认为运动员挤占了其他更有资格、更加勤奋的学生的入学名额,应该进一步控制大学招收的体育特长生人数。在一切事物标准化理论下,多样性只是达到标准化的手段。大学体育标准理论错误的认为,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期,那时人们参加体育仅仅是出于热爱,后来过度的竞争和金钱的诱惑玷污了原本纯洁的体育。这一神话一直流传,贻害不浅。根据标准理论的神话,只有严格限制体育的发展,才能保持业余体育的纯洁性。运动员必须与金钱、专业化、训练和其他过度的职业比赛划清界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校际体育所实行的规则都基于这一哲学。业余原则说体育在过去一直都具有业余性质,这不仅与事实不符,而且还是一个蓄意制造的谎言。被视为现代奥运会奠基者之一的古希腊运动员,他们从来都不是业余的,比赛获胜的话,这些运动员会获得古奥运会和所在城邦颁发的丰厚贵重的奖品,而且古希腊顶尖运动员是可以自由选择所效力的城邦。古希腊人将杰出运动员视为美德典范,金钱并没有玷污他们的形象。业余体育并非起源于古希腊,它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的英格兰,那时上流社会人士为了避免与工人阶级进行体育比赛而编造了业余体育原则,以捍卫他们的世袭贵族地位。这一原则流传到美国,其原有含义在逐渐消失,美国大学继承并改造了英国贵族文化遗产。为维护这个谎言,美国人曾一度深感紧张和困惑,但直到今天,校际运动最高管理机构还不承认一个明显事实——为了坚持业余原则,穷人需要比富人付出更大的代价。业余原则只是维持阶级制度的工具,而不是实现社会平等的手段。全美大学体育协会规定,学生运动员“不得以任何形式出卖体育技能,也不得在业余运动队领取薪水、奖金、奖品、小费、教育费用或生活补贴。”长期以来,业余主义与绅士风度联系在一起,成为优良体育精神的同义词。但在今天的校际体育比赛中,业余主义和体育精神已不可同日而语。在全美大学体育协会的规章中,业余主义旨在阻止运动员赚钱或参加商业活动。大学一直渴望找回那份子虚乌有的纯洁体育。早期美国大学虽然允许学生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但并不鼓励这样做,许多时候禁止体育比赛。因为时常发生学生骚乱,学校意识到应通过一些非破坏性方式让学生发泄情绪。赛艇是从英国传入美国的,早在1829剑桥和牛津两校就开始了赛艇比赛。美国大学第一场校际体育比赛,是1852年8月3日在新罕布什尔中央港区举行的耶鲁与哈佛之间的赛艇比赛,所有经费由一家铁路公司负责,整个比赛其实是铁路公司精心策划的一次商业活动。从校际比赛诞生之日起,金钱的因素,公众对体育比赛的兴趣,运动员身上谦谦风度的缺乏,这一切使美国大学校际体育运动丧失了英格兰本土的体育精神。尽管哈佛获得比赛的胜利,但校方一如既往的限制体育运动,1857干脆解散了赛艇队,但许多人对赛艇运动非常推崇,因此这项运动在哈佛得以幸存下来。1853哈佛校友希金森(ThomaswentworthHigginsen)发表新宗教运动宣言,强健派基督教(MuscularChristianity),接着《圣徒和他们的身体》一书问世。美国大众开始意识到,体育有助于塑造性格,净化灵魂,体育比赛赋予人的心灵和身体以精神和力量。19世纪末美国社会工业化进程,导致金融和管理领域办公室一族的增加,民众体质削弱缺乏阳刚之气,这是促成强健派基督教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希金森认为体育锻炼对年轻人尤为重要,“无论是学习还是玩耍,只要能保持一颗纯洁而豁达的心,那就没有虚度光阴。如果运动过多的占据了学习时间,那我们只能说,体育给学生带来了‘额外的收获’。年复一年,我们坚定的相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系统地对正处成长阶段的年轻人施加过重的学业负担。”希金森赞成推广有身体接触的剧烈运动,他认为橄榄球、拳击、摔跤等运动比体操、散步之类的运动更能释放压力。历史学家CliffordPutney说,“应该以新的进取精神取代过去温文尔雅的习气”,哈佛1880届校友西奥多罗斯福带领美国社会与“人们普遍忽视甚至鄙视硬朗强悍的作风”进行了激烈斗争。强健派基督教赋予“野蛮”以新的含义,而橄榄球运动充分展现了野性美,美国人对包括橄榄球在内的“阳刚体育”的兴趣与日俱增。内战后美国社会的繁荣使盎格鲁撒克逊裔美国人丧失了斗志,找不到生活的真谛,对新兴的办公室一族和资本家而言,略带野性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他们找回斗志恢复活力。大学体育的发展推动了校内平民主义的发展。19世纪晚期,社会文化和学校教育的冲突一直困扰着哈佛学子,当时的政治和宗教推崇粗犷和雄健,而学校则在培养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美国进入西奥多罗斯福时代,阳刚之气和儒雅风范得以融合,哈佛学子同样可以拥有强健的体魄,同样为自己是拓荒者、武士和运动员的后代而自豪。大学体育标准理论支持者认为,体育运动没有实际价值,他们认为未来世界是一个“头脑”的世界、一个“知识资本”的世界、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但历史上随着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发展,大学体育也日益普及,因为在城市里人们“用脑过度”,他们身上剩余精力需要由体育运动发泄,如今特别是那些整天使用电脑的白领工人,更加需要参加体育锻炼,他们是推动美国体育继续发展的一股力量。爱略特带领哈佛创建研究型大学的同时,也将体育“业余主义”精神带进美国,在担任校长40年间,他极力反对学生参加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尽管爱略特年轻时也参加了体育比赛。1874年3月14、15两天,哈佛与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网址www.mcgill.ca\n,位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进行了两场橄榄球比赛,门票50美分但仍有近500名观众前来观战。比赛结束后,两校球员在波士顿一家酒店庆祝狂欢,将门票收入挥霍一空。与赛艇比赛一样,哈佛校际橄榄球比赛从一开始就具有商业性质。就是在这次比赛中,橄榄形的球取代了圆乎乎的比赛用球。哈佛对1873耶鲁发起的校际体育比赛规则会议采取不合作态度,这却为现代橄榄球运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此后,橄榄球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到1879,也就是距离普林斯顿和罗格斯第一次校际橄榄球比赛仅十年,学术型与运动型学生已经发展成校园里迥然不同的两个群体。运动员学生给人的印象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善言论表达不清,学术型学生正相反,头脑发达却身体孱弱。19世纪80年代早期,橄榄球运动吸引数百名甚至数千名观众,十年后观众已达上万人。1882哈佛棒球队一年内打了28场比赛,其中19场是客场,一位教授感叹“我们是否还可以说这些球员是在读大学呢?”学校最终动用行政权力,果断创立“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其第一部章程规定,学生运动员不得与职业选手同场竞技,未经许可不得聘请体育教练,比赛时间也只于星期六(后来的规章放宽了这一限制)。哈佛面临十年前兄弟院校同样经历过的问题,凡涉及院校间比赛,所有参赛队都应奉行相同的比赛规则,否则将有院校被迫退出比赛或者在比赛中处于劣势,比如耶鲁是当时的体育强校,它拒绝接受“禁止大学球队和职业球队比赛”这一规则。爱略特从此踏上阻止大学体育丧失业余性质的历程。他认为大学体育应以强身健体为目的,比赛应该是一种健康的娱乐方式,参加体育锻炼的年轻人始终应把学业放在首位。尽管校友们对橄榄球比赛深爱于心,但这一赛事确实非常粗暴。据记载19世纪80年代橄榄球运动已经变得近乎残酷,爱略特努力维护的“运动魅力”已经荡然无存。爱略特1882曾说,“总的来说,在过去的25年里,大家一致认为,身体锻炼和体育比赛在哈佛日益得到重视,并促进了大学的发展。大批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人们不再把驼背软弱病恹恹作为好学生应有的形象。相反,健硕精力充沛和体格健康成为好学生的标准。尽管大家认为体育比赛有利于维持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但很容易走极端,因此应该对比赛进行严格限制……大学体育和竞赛应崇尚以消遣娱乐为目的的业余精神,而不是像职业体育那样以谋生和追名逐利为目的。”体育运动越来越受欢迎,但离爱略特心中的理想也越来越远,他对体育的批评也日益尖锐激进。1893爱略特在肯定学校体育委员会工作的同时,抱怨道,“激烈残酷的体育比赛导致了过度的训练和不择手段,像哈佛耶鲁这类精神追求高于一切的高等学府,在体育上投入了过多的经费。”然而哈佛此时已经打破禁止聘任专业教练的规定,并给棒球队队员和教练开工资。大学学子和美国民众对运动的理解与爱略特背道而驰。与此同时,校友们对体育的支持与日俱增。橄榄球运动越来越受欢迎,比赛也变得越来越粗野残酷。橄榄球在哈佛得以盛行,这与爱略特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密切相关,比如增加本科生数量,解除课程限制,创建研究生院。比赛给大学生一种他们在平时学习中没有经历过的团结一致的体验,在地位上本科生也被看作是低研究生一等。1896哈佛校友会一位委员发表一份报告,就哈佛学院的生活做了客观的评价。“在哈佛,学生们彼此之间并不怎么碰面,这也许是学校所期望的吧。除非你来自于某个大的预科学校或有特殊的过人之处,否则,你在大学里将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友谊,而友情应是大学生活中影响最大、记忆最深的体验。对班级的情感……已消失——已被选课制度彻底摧毁……学生对大学的情感,对哈佛的热爱,也会同样消失吗?”这份报告促使大慈善家亨利.李.希金森向哈佛再次捐款,他投资兴建了哈佛学生联谊会会所,这家学生俱乐部填补了爱略特造成的哈佛校园生活的一个空白。此前,在1890亨利.李.希金森曾向哈佛捐赠了一块很大的地皮,作为学生运动场之用。到1905爱略特对橄榄球厌烦至极,他宣称大中小学应该全面禁止残酷的橄榄球运动。然而橄榄球运动的发展远非爱略特所能控制。1903哈佛在亨利.李.希金森捐赠的“战士之地”上兴建了一座巨型体育馆,建设资金来自一位校友的捐助,劳伦斯科学院的学生充当工人,1903哈佛和耶鲁第二次校际体育比赛在此举行,这次比赛吸引了四万名观众,据报道那是橄榄球比赛有史以来观众人数最多的一场比赛。然而,1902到1904,在与耶鲁的比赛中,哈佛连续三年一分未得。哈佛体育委员会意识到他们必须像耶鲁一样聘请职业教练,于是该委员会打破不聘请职业教练的惯例,以3500美元高薪聘请1901届体育英雄BillReid担任哈佛橄榄球队教练,哈佛校友会又付给他3500美元做酬劳,1905年初瑞德成为哈佛首位带薪橄榄球教练。瑞德薪水高达7000美元,比当时哈佛工资最高的教授还多30%,甚至可与有着40年校长资历的爱略特的收入相比。事实上,爱略特直到成为校长,其经济收入才有保障。爱略特出身于波士顿比肯山,家境富裕,但他父亲在他读本科时便宣布破产。哈佛20多岁的体育教练居然领取高额工资,修建大型体育馆花费了巨大的开支,橄榄球运动又是如此粗野,这一切使爱略特忐忑不安。哈佛聘请职业教练一事,在社会上也引起一片指责声,与今天高校体育巨额开支一样,一个世纪之间哈佛耶鲁之战所花的钱,足以使公众震惊不已。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知识分子所向往的以娱乐为目的的纯粹体育时代从未出现过。大学校际体育比赛自诞生之日起,金钱便卷入其中。大学体育“业余标准”开始时还是维护统治阶级地位的手段。爱略特24岁时曾为在赛艇比赛中战胜爱尔兰码头工人而欣喜若狂,40岁时却极力反对学生与职业运动员“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种族隔离、性别隔离、社会阶层隔离、职业与业余运动员隔离等,这些观念为19世纪的美国知识分子广泛接受。今天,业余体育谦逊和优雅品质并不受推崇,业余体育标准依然夹裹着与生俱来的贵族气息。现在的业余体育还存在着因竞争性过强和强调竞技水平而带来的弊端。今天的“职业主义”不仅与“业余主义”对立,还意味着对卓越的过度追求。与英国贵族阶层创造“业余标准”的目的一样,奥运会采用“业余标准”也是为了将那些“不受欢迎”的人排除在外,1912参加了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的美国印地安人Jim\nThorpe受到奥运史上最为不公正的待遇。很多人都意识到,“业余原则”的普及,将把大学体育变成富裕学生的娱乐活动。20世纪20年代,哈佛开始招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许多学生的种族地位无法与昔日校友相比。当时对那些既没有显赫家世背景,又申请不到奖学金的学生来说,体育特长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大学的道路。业余主义在表示赞美之意时,长期以来与“绅士风度”保持着联系。业余体育爱好者具有良好体育品质,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他们总重对手并言行一致,他们对生活有着透彻的理解,不会因为暂时的胜利或失败而大喜大悲。这些价值观曾是良好教养的基本内容,精英学校也在强化这样的价值观,现在这些观念却在淡出人们的视线。流行文化无法推动这些价值的重构,因此那些表现出良好体育品德的运动员们,不管是否是业余者,都将作为人类高尚精神的象征而得到尊重。全美大学体育协会对业余原则有如下描述,“在校际体育运动中学生运动员应是业余者,他们参加体育比赛的动机主要是处于教育的、身心的和社会利益的考虑。学生参加校际体育运动是一种业余爱好,学生运动员不能参加任何形式的职业运动和商业比赛。”遗憾的是,随后出台的关于运动员行为方面的烦琐禁令和漏洞百出的实施细则,让这一声明的积极意义消失殆尽,常春藤联盟相关的工作手册更加的繁琐。不管在体育圈内还是圈外,业余体育所蕴含的真正体育价值,在大众文化中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比任何时候更受推崇。大学体育应继承和发扬业余主义道德精神,但现行的相关规章制度并没有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在避免极端行为出现的同时,不应该让学生承担不合理经济负担,也不应该让学术无法充分享受比赛过程和通过训练、团队合作和技巧取得胜利时的兴奋。职业业余的划分偏离了全美大学体育协会和常春藤联盟制定规章制度的初衷,这一界定更多的是为了大学的商业利益服务,而不是为教育利益服务,更多的是为了那些期望成为职业运动员的学术服务,而不是为那些希望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的学术服务。那些根据学生经济情况提供资助的大学联盟,有不少正在努力对普通学生和学生运动员一视同仁。就美国大学而言,校际体育比赛显然一直都是商业活动。校方可以把学生运动员的照片加载到学校的主页上加以宣传;几乎每场大学(甚至包括常春藤联盟)曲棍球校际体育比赛的场地上都挂满广告牌;学生运动员不能接受公司赞助的旅行费用,而公司却可以购买学校橄榄球馆广告摊位,在比赛中场休息时学校会通过广播向这些赞助商表示感谢;学生运动员不可以拼接自己的体育技能赚钱,而学校却可以奖运动队的吉祥物印到信用卡上,并将其出售给校友,每张赚取几美分的利润。一方面学校希望通过体育运动赚钱,另一方面却要学生保持纯洁心态不为金钱所动,这一虚伪双重标准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很多家长每年暑假送孩子到体育训练营集训,将孩子送入拥有优秀教练的高中读书,甚至有家长为孩子聘请私人体育教练。既然家境富裕的学生可以接受职业训练,那么那些具有运动天赋却经济拮据的学生为什么就不能从体育比赛中获取适当报酬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大学体育业余主义在美国一向没有市场,今天美国奉行的业余主义,既不是从英国引进的贵族主义的遗风,也不是美国大学体育高标准的典范,它是一流体育强校通过组建合法联盟来控制开支的手段。许多第一区的学校(不包括常春藤联盟)向学生发放数千美元补助金或体育奖学金,这类补助金与学生的实际经济需求并无直接联系,许多学生所获得的体育补助金高于他们实际所需,这样他们可以拿这笔钱完成学业。一旦学生退出运动队,学校便会停发补助金。同时大学通过规定运动员工资上限,一方面可以避免因高工资而引发的用工和税收方面的麻烦,另一方面可以控制工资成本。与通常的体育产业相比,大学运动员工资理应更高一些。从大学外部看,给运动员工资设限,没有经济学上的合理性,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维护古老业余体育的纯洁性。当然,大学应该继续规范体育运动。事实上学校也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规范,因为人们普遍意识到,大学加大体育投入的原因,不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体育内容,也不是为了赢利,而是日益激烈的体育比赛迫使他们这样做。为了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大学应该调整已有的一些规则,要处理细节会遇到很多麻烦,但只有如此才能减少更多将来的麻烦,同时避免公众对一些细节无止境的关注,帮助人们找回充满尊严和信誉的理想校际体育世界。如果本着公平的原则,大学是应该放宽一些对学生运动员的种种限制。在有所制约的情况下,有特殊技能的学生到校外赚点外快无可厚非,学生运动员没有理由受到特殊对待吧?常春藤联盟比全美大学体育协会持有更为严格的业余标准。放宽限制对家长和学校都极具诱惑,这意味着体育特长生有更多机会进名校,学校也有更多机会招收体育生。常春藤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招收过于职业化的学生。必须保证,学生运动员在赛场上代表的是大学,他们的第一身份是学生。对于具有极高入学标准的常春藤联盟,保证运动员学业水准显得尤为重要。每个体育联盟都应该严格确保参赛队队员在势力上的均衡,并强调各队为自己学校的荣誉而战。学校应该用实际行动证明,他们的运动员是完全合格的优秀学生,以消除外界疑虑。常春藤联盟已经通过“学术指标”考核运动员资格。教练们痛恨在学术方面设置各种限制。如果按照今天的标准,那些深受校友怀念的伟大运动员都将被拒之门外。随着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发展成全国性大学,常春藤联盟中所有学校都抬高了入学门槛,这些学校的学生整体学术成绩一届高过一届,学生运动员的学术成绩也在不断提高。常春藤联盟学校的魅力是巨大的,那些来自世界各地学业上有天分的学生运动员都期待能进常春藤联盟,而常春藤联盟对赛季长度、训练时间、停课次数等方面的限制都比全美大学体育协会更严格。在体育问题上,校方总是与学生持不同观点,运动员和支持体育的校友们对现有清规戒律痛恨至极,一些规则漏洞百出,不知所云,但它们并没有根本上的错误。标准理论并没有为高水平校际体育竞赛提供理论支持。如果大学体育仅仅是普通学生的娱乐方式,那么这些大型体育馆和专业教练都毫无必要。教授们反对大学体育,而学生和校友们则热衷于体育运动。提倡大学体育改革的人有一个基本假设,激烈的体育竞争有悖于大学的教育使命。大学体育随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而发展。在人们记忆中,大学曾是心灵的圣殿,在那里学生们分秒必争的努力学习。其实,现代研究型大学及其橄榄球运动,并没有玷污大学的这种神圣性。当大学不再专注于本科教育时,本科生们便开始热衷于体育运动。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和教授工作从教学向各自学术领域转移,投入体育成为大学生自然的选择。同智力一样,体育运动中也存在着差异,有差异就有卓越。大学体育能从最一般的意义上体现人类追求卓越的精神,体育赋予人的灵魂一种力量,大学应将这股力量注入到所有学生的灵魂中去。大学应教育学生发展和利用自己的潜能,力尽所能达到最高境界。哈佛一直在摆脱金钱化贵族学校的历史,但追求学术卓越的压力始终使哈佛面临另一种危机,哈佛可能因此成为由知识分子和城市精英所组成的的大学。当非学术标准纳入招生过程后,哈佛变得更美国化了。非学术标准为昔日那些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但有雄心壮志激情高昂的年轻人提供了进入优秀高等学府的通行证。体育标准理论把体育简化为人天生所具有的能力,它忽视了运动员身上所具有的诸如自我奉献、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等独特品质。他们执着的追求着长远目标,他们热情的追逐着完美境界。而且,运动员要想获得胜利,就必须注重培养战略能力和分配有限人力资源的能力。如果想在学术艺术或其他领域达到卓越水平,同样需要具备上述这些品质。正如奖励不会降低学习和艺术的价值和目标,竞争和适当的金钱奖励也不会玷污体育的性质。在任何领域,追求卓越不只为了娱乐,追求卓越是一种美,它给人类的灵魂带来深深的满足感。\n15文理研究生,学海无涯苦作舟美国研究生教育一般情况。二战后,美苏争霸,科技竞争,联邦再次加大资助大学科研的力度,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五六十年代因此迅速发展。1967全国研究院委员会成立,它和美国大学联合会下设的研究院协会合作,建立新的标准,旨在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越战、学生运动、水门事件、经济大萧条,劳动力市场非常紧张,不少高校还延续着60年代的扩张政策,自身陷于财务危机的同时,也造成大学毕业生甚至“博士过剩”而无法就业的情况,美国的研究生奖学金份数大减80%(80年9166份,比68年减少80%)。1980全美共授予博士学位总数32615名,硕士学位总数298081名,其中教育博士7440、教育方面硕士103720皆为各学科最多,另外女性学位比例大增。1984联邦首次发放200名大学青年博士教师每人每年数十万美元的奖金。美国3千多所大学,能授予博士学位的有3百多所,研究生主要集中在50多所大学里。录取标准很高,综合考虑,选拔严格,除了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的成绩,本科时的成绩、推荐信、面试情况、品格与能力等也都是要考虑的因素。研究生录取与本科生招生有很大不同。职业研究生院(有一些职业学院是本科生教育)和文理研究生院一般按专业不同,各学院或者学系分别招收新生,当然其先决条件是必须拥有学士学位。由于招生的规模较小,各院或系可由教授组成招生委员会直接负责,基本是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招生班子和录取政策,比如哈佛文理研究生院有四五十个系,招收研究生时就会有四五十个录取班子和政策。每种专业对新生的要求各有侧重,法学院和医学院一般非常看重标准考试的成绩,商学院对写作异常重视等等。最有实力的本科生(能力出众,家境优越)多数毕业后会选择进入医、法、商、政府、工程等职业研究生院,虽然收费高昂但是就业前景非常光明,即使欠下的十几万的学费将来归还时也很轻松。美国父母对孩子读本科有无可奈何的责任,对孩子上研究生则一点责任也没有,研究生的学费得完全靠自己偿付。不过,即使制造富翁的职业研究生院,也有一些对毕业后自愿从事低薪工作的学生有贷款减免计划,以鼓励毕业生服务于社会。比如一流法学院读下来常常欠债十几万美元,这不过相当于一个毕业生的起薪,如果毕业生放弃这样的优遇甘愿拿3万多美元的年薪给穷人当律师,学费贷款很可能全部免除,纽约大学为此一年免掉250万美元的贷款。这些贷款减免计划的费用,最终要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大学来承担,银行只是经营而已,所以助学金贷款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都不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而是运用市场机制来管理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投资。研究生院录取时,照顾校友子弟的做法并不是很常见,但学生的家世对研究生是否录取也是有很大影响的,虽然高校方面不愿意承认。研究生录取自然有正当程序,但本质上还是教授说了算,决策过程也并不透明,特别是文理研究生院,教授在决定是否录取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如果你认识一位文理研究生院的教授并决定选他当你的导师,一旦这位教授做出录取的决定并替你说话,哪怕其它方面差一点你也能轻松过关,当然这样的教授要在系里有一定的地位。对于文理研究生来说,经济资助是另外一个影响录取的重要因素,比如一个人文学科的博士攻读时间长消耗资源多,其培养成本少说10万美元,而研究生一旦录取且需要资助这些钱多数就由学校以奖学金、助研RA、助教TA等形式发放,如果你表示自己有经济来源不用学校的资助,那么同等条件下你被录取的机会一下子大很多。研究生教学中讨论课最常见,几个或十几个学生与教授围坐在一起,就自己的阅读各抒己见,教授只起引导协调的作用。美国的研究班上,有时竞争很激烈,大家都想显示自己的才能,希望引起教授的注意,课堂讨论时情况瞬息万变,有时一下子就得面对非常有挑战的问题,答不上来被认为没有思想就不好收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是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年轻人的创造力在互相激励中产生无数的智慧。研究生教学的三个方面教学、科研、应用相互结合,研究生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与生产和科技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联邦资助调节研究方向(许多学者并不赞同如此)。多种多样的博士和硕士培养计划与博士后学习计划,资源充足,师资优秀,导师数年指导博士获取学位,不能指导过多的学生。教授指导研究生得心应手,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干这一行的。在文理研究生院,教授通常像要求自己那样,要求研究生一门心思做学问,希望他们在一个专门领域内博闻强记,还希望研究生学会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严格的科学研究,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的紧密结合,及时更新课程反映新的科技成果,如此出成果的同时又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跨学科的课程不断加强,有的大学各系教授联合成立教学小组,管理和指导研究生跨学科研究。富有想像力的教学和讨论,实验、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专业研究生院开展各种合作教育增加研究生工作经验,比如参与城市规划项目。研究生多在学习同时从事学校提供的助教或者助研工作,以解决生活和学习的费用问题。职业研究生院位于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金字塔的最顶端,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它们的校友,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美国乃至世界的法律、政治、经济生活。除医学院外的职业研究生院学制较短,一般是三年就可以获得学位,而且一般较少要求写论文,而是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攻读漫长的博士学位相比,法律界和商界为才华横溢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更快的偿还教育贷款,并有能力供自己的弟妹上大学。职业研究生院授出的学位有各自的职业特点,如医学博士、法学博士、工商管理硕士等,而文理研究生院的学位则表示知识的广度,比如文理研究生院颁发的最高学位“哲学博士”,不管学的是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还是地理,得到的都是这个学位,和“哲学”并没有什么关系。研究生教育所需资金总是显得不足,培养目标也在不断的变化,现在主要是培养专业研究人员、高水平的实际工作者(包括大学教师)。博士学位早已经是在大学任教的凭证,但是美国的研究生、教授都是首重科学研究的成果,他们在教育、教学、学生心理方面没有受到足够的培养,可以说本科生和文理研究生的牺牲才换来教授们丰硕的研究成果,教学和科研如何平衡是研究型大学一直面对的严峻问题。另外,大学、企业、政府如何相互有效结合(教研产一体化)、如何进行合作教育,也是目前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中需要慎重解决的问题,本科生和研究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员工从大学里接受培训,半工半读,学生是否成了廉价的劳动力?博士的年头。文理研究生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多数到大学里当教授教学或者搞研究,攻读博士学位一般来说年限很长,读书辛苦,竞争激烈,也会背负更多的债务,将来的经济收入也不算太高,因此优秀的年轻人攻读博士进而选择教授职业是需要一定牺牲精神的。人文、社科专业的硕士,一个学期至少3门课,几乎每门课结束时都要求写一篇20页上下的论文,或者3篇10页的论文,或者4篇5、6页的读书报告,虽然不用写毕业论文,但两年下来,一个硕士怎么也得写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东西。写论文虽艰辛但对治学很有好处,学生亲自下笔写论文时才会发现,许多自以为懂的东西其实并不懂,即使将来把所学所写的知识忘掉,收集处理文献、发展自己的论式之类的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学会了就不会忘。中国人文社科的学生到美国读研究生,最不适应的就是写论文,被淘汰的也主要是因为不会写论文,一个耶鲁的教授甚至在课上公开说,“我绝不会凭申请材料收大陆的学生,他们往往毫无训练,GRE分数比天高,来了却什么也不会做。”研究生教育一旦进入博士阶段,其未来发展方向就很有限了,因此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像本科生那样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而是如何在学术发展道路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美国大学拿个博士学位究竟需要几年?这当然会因每个人的才干、学科、博士论文的难度和质量而各有不同,根据美国历史学会的统计数字,历史学博士一般都要花9年的时间在研究生院当注册学生,而从本科毕业到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平均竟然长达11.3年!其它学科的博士则平均要当7.4年的注册学生,从本科毕业到拿到博士学位平均需要10.3年。所以新的历史学博士的年龄总是偏大平均34.6岁,而其它学科新博士平均33.6岁。拿博士学位的时间怎么这样长?耶鲁历史学专业攻读博士,校方最多给6年奖学金,头3年修课,第4年当助教同时也可以听课、做研究,第5年到所研究地区实地收集资料,第6年写博士论文。但实际上这样的日程很难落实,头3年选课一般都能完成,并在第3或者第4年通过博士资格考试,接下来问题就来了。首先是语言训练关卡,美国的本科生即使是英语也学得不精,其它语言即使学习也只是注重口语而忽视阅读和写作,因此美国的学生如果读博士特别是涉外专业更加需要额外的语言训练,一些研究也表明美国读人文的博士生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训练不足。其次是论文的研究,学校的日程是1年,但很少有人能1年完成。实际上通过博士资格考试之后离校进行“现地研究”,所拿的经费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校外的基金会,不算在学校给的6年奖学金之列,而许多基金会给的钱就是支持1年以上研究的,有时还可以连续申请,所以在海外呆3年是很常见的事。除了学术原因,还有许多个人原因。20多岁到30多岁是人生最关键、变化最多的时期,大多数人在这段时间结婚、生子、乃至离婚等等,成年的研究生当然也有太多生活上的事情需要做,凡天下有的事情都想做挖空心思就是不想写论文,可想而知因生活半途而废的博士生比比皆是女性尤然。读博士的时间这么长,对许多博士生来说是个磨难,中途放弃的人很多,资源浪费不少,而且不能及时“生产”出急需的人才。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历史学协会研究生委员会主席Dexter\nPerkins提出一个13页的改革建议,要缩短读博士的时间,50年代末历史系的博士生常常需要7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学业,但Perkins的方案要求在4年之内完成。具体措施是,第一提高奖学金使学生经济上无后顾之忧专心学习,第二设法让博士生在本科阶段就做好充分的语言准备,第三减少博士生选课量并把博士论文题目限定的更小一些使学生有能力在短期内完成。然而Perkins的目标被证明完全不切实际。首先是语言训练,虽然美国优秀大学的财力越来越雄厚,动辄可以送学子去海外进修,但随着本科教育的普及,将来准备读文理博士的本科生比例很低了,大多数准备将来做生意、当律师、医生或工程师等等,因此本科的语言教学越来越重视口语而非常忽视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跟着大多数本科生的需要走,很少考虑到要读博士的学生的需要。减少博士生选课、缩小博士论文覆盖范围,则更不可行。博士生未来的主要工作是在大学教书,若是研究康熙,不能只懂康熙,还要教几千年的中国史,甚至涉及日本史、东亚史,狭窄的训练完全无法使博士胜任工作。在耶鲁历史系,博士的资格考试有三个专业,一个主修两个副修,其中一个副修必须涉及主修所研究地区不同的一个大洲的历史,或一个纯理论性的题目,目的之一自然是要使学生知识广博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不过,Perkins提出的增加学生资助的方案,却得以实施。21世纪初人文社科方面的博士生38.3%是自己花钱,33.2%通过当助教支撑学业,23.8%靠奖学金读书。一些顶尖大学因为互相竞争,奖学金越给越多,能拿奖学金的博士生基本上都拿全奖了,生活费部分也高达1.5万美元,暑期还有各种基金资助博士生到海外做研究学外语,有时金额一次就高达七八千美元,如今甚至一些硕士生也能拿到生活方面的资助。美国的博士课程可以在七八年内,把一个幼稚的本科毕业生造就成一流的学者,这已经是近乎奇迹的事情,再缩短时间如何可能?特别是历史领域,因为要积累大量知识,还要学几门外语,速成就更属天方夜谭。美国顶尖大学,提供如此优厚的资金和良好的学术环境,能够培养出重量级学者也算是合情合理的事。研究生制度弊端。1998年8月哈佛化学系研究生阿尔托姆自杀,他的导师是9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寇瑞,至此寇瑞的实验室已经有三名研究生自杀。寇瑞是当代最伟大的有机化学家,他的“逆合成分析”理论改变了科学家分析分子结构的思维方式,他还是合成分子的大师,能够制造完美的、艺术的、微小的、复杂的各种不同的分子,他门下走出了600多位研究人员,其中四分之一现在当上了教授。尖子生阿尔托姆1993来到寇瑞的实验室,选择了导师提供的最难的一个课题,他出手不凡完成的部分工作使寇瑞让其开始撰写博士毕业论文,阿尔托姆却对自己的原定目标穷追不舍要毕其功于一役,可他使出全身解数也无法完成最后一步,1998年8月的一天人们发现他死在自己的住所内。人们在感慨之余又继续埋头于自己的工作。阿尔托姆给父母、导师、系主任各留下一封信,给系主任的信开头这样写“这个事件是能够避免的”,在信中他指责导师对学生掌有“生杀大权”,认为如果有一个指导委员会评价学生工作,悲剧就可能不会发生。研究生之间竞争一向非常激烈,想从硕士课程进入博士课程,想拿奖学金,想获得博士学位,这些都得由导师看研究生在讨论课和论文中的表现如何而做出决定。有人认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导师制度是中世纪行会师徒制度的残余。在寇瑞的实验室研究生每周工作70小时以上是正常的必要的,许多研究生拿两件外套到实验室,以便有事离开时导师看到外套还在,以为人就在楼内。美国大学导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巧取豪夺的事时有发生。首先研究生上学需要很多钱,做实验需要许多仪器设备,这些一般都是导师当“老板”的实验室提供的,因此老板与研究生共享研究成果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其次现在做实验要研究大量的文献,要与人交流探讨,研究生交流探讨的对象十有八九就是自己的导师,一来二去谁是想法或思路的主人就无法分清了,这种情况下导师自然占着优势。还有更重要的是,导师成为其实验室所有论文的作者之一是名正言顺的惯例,正常情况下导师名字排在最后表明他是实验室的头,如果导师名气不大人们会按作者排名先后估计每个人对研究的贡献,但如果遇到大名鼎鼎的导师哪怕他的名字排在最后,人们在引用这篇论文时还是会说“某某实验室的结果”,导师的贡献就“后来居上”\n了。1952罗格斯大学教授瓦克斯因发现链霉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瓦克斯推想既然青霉素来自青霉菌其它霉菌也可能产生抗菌素,于是他让自己的研究生寻找新的能产生抗菌素的微生物,后来一个博士研究生终于从一种放线菌中找到能杀死结核菌的链霉素,师生二人共同发表论文,但只有导师得到诺贝尔奖,专利权也没有研究生的份,这个研究生一状告到法院要求得到自己该得的那部分,后来官司在庭外解决但这个研究生从此在美国学术界站不住脚只好到南美去教书,与老板争食有什么好果子吃,连祖国都丢掉了。1998康乃尔大学一位40多岁的女研究生发现自己的一位导师将她的想法当成自己的,以此发表文章申请研究资助,这位女研究生后来把官司一路捅到了国会。许多人都把赢得学术竞争当作人生的最终目标,大学学术使命中有一种可以理解但不值得推崇的优越感,“作为一种政治形式,学术政治是如此血雨腥风,其结果又是如此轻描淡写。”耶鲁研究生工会“罢分”,与美国大学血汗劳工制度抗争。耶鲁90年代与校内各种工会关系颇紧张,其中以研究生也要成立工会与耶鲁就待遇问题讨价还价最引人关注。美国大学研究生是一个多重身份的职业,首先他们是学生要通过学习获取学位,但他们多数年龄较大且绝大多数没有其它收入,美国家长对读研究生的孩子是没有丝毫责任感的,所以研究生多数靠半工半读方式完成学业。多数大学不赞成研究生在校外兼职,特别是拿到学校资助的学生,因此研究生在校内当助教或者给导师或其他教授当助研,如此所获报酬一般是减免学费,外加每月数百到千余元不等和薪水。这些钱能保证学生个人无冻馁之虞,养家就勉为其难了。对助研RA来说,可以免费读书每月还有进项,尤其是老板给的任务与自己的论文课题吻合时,那真是大好事,如有怨言也只是嫌钱少或老板逼得狠。但对助教TA来说却完全不同,他们每周在教学上要花相当多的时间,领导本科生实验课、批改作业考卷或给本科生讲入门课,而这些教学任务几乎完全与他们的学业或论文没有直接关系,而且他们的收入与全职教师或教授根本无法相比,正是“出着牛马力吃着猪狗食”。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性大学食髓知味颇得其中奥妙,用每月千元的最廉价劳动力来干给本科生讲课这最高级的工作,而那些教授摆脱了日常教学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发表文章、申请科研经费使自己和学校名利双收。一个密歇根大学教授说,“我花在课堂内的每一个小时都在耗费我的金钱和声誉”,一个大学毕业生说,“我是从全国最棒的经济系之一毕业的,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教授”。美国本科生毕业后,最有实力(能力和财力)的人多数进医法商三大职业研究生学院,而进文理研究生院生活学习吃力将来的工作“钱”景又不乐观,因此美国很多大学的文理研究生院就像小联合国,外国人倒占了一半以上,比如1987布朗大学数学系三分之二的研究生、经济系的一半、工程系的45%都是外国留学生,而哈佛用亚洲来的研究生当助教太多了连法国学生的英语都带上东方口音。耶鲁的研究生(主要是助教)有感于自己所受不公平待遇,要组织工会联合起来与校方交涉,可这是美国研究性大学一根最敏感的神经,反应也就最为强烈,耶鲁干脆拒不承认研究生们的工会。1992耶鲁一些助教成立“雇员研究生及学生组织”,面对校方强硬立场,这个组织在1995年底举行“罢分”,也就是将本科生考试分数扣留下来不上交学校有关部门,这给学校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但校方几下就把事情摆平了,96年1月14目助教们灰头土脸的宣布结束罢分。罢分失败后,耶鲁的助教们向美国国家劳工关系理事会上告,第34区的主任认为投诉成立于1997年3月提出指控,说耶鲁威胁罢分的学生违犯国家劳工法第八条一、三两款,美国最权威大学联合组织美国大学联合会AAU执行委员会很快发表声明强烈反对这一指控。1997年8月判决书从华盛顿发下来,将研究生助教是否为雇员这一核心问题绕开,只说研究生助教举行的是“部分罢工”而不是法律保护的“全面罢工”,所以耶鲁也就没有违反劳工法,整个指控不能成立。耶鲁接着给研究生们“正名”,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被定性为教育训练,他们的工资被定名为奖学金,还想要博士学位的话,那就先来接受教育训练!耶鲁的研究生助教们抱怨说,我们一无所有,没人指导我们如何讲课,没有对授课工作的书面指导,也没有对那少得可怜的薪水的解释,哲学博士(缩写为Ph.D.)不应该是表示贫穷、饥饿、负债累累(PoorHungery\nDebtridden缩写也是PHD)。近年耶鲁的许多研究生毕业后,放弃所学专业,改行搞工会运动,有所争才有所得,1998耶鲁的研究生其实得到一个好处,就是每年价值700美元的免费医疗保险。美国大学的研究生19世纪末开始大量出现,其奖学金制度始于霍普金斯,但用研究生当助教的始作俑者则是哈佛,1899哈佛收到一笔捐款用于鼓励研究,学校决定用这笔钱建立30个研究生奖学金,奖学金获得者必须用一半的时间来教学。利用研究生当助教从一开始就被指责为利用“奴工”搞“血汗工厂”,美国学院联合会ACA1985也说,助教奖学金现在是剥削研究生的一个工具,可是美国想在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不搞“血汗工厂”可能是不行的。1977-1978年度,密歇根大学有1533名助教371名助研共同成立工会,而且与学校打官司打到“就业关系委员会”,1989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助教大罢工,使全校四分之三的课程瘫痪。情况很严重,受害者是谁?有的大学英语系的研究生不足,就请其它系的研究生来给本科生讲英语课,而英语系的教授们根本就不认为给本科生讲课是他们的职责,另外所谓博士后制度其实就是“血汗工厂”的延续。所以现在美国研究性大学实际上是本科生出钱,研究生博士后出力,共同培养教授,让他们专心从联邦政府那里搞钱。美国人形象的说法是,劫持彼得(本科生)支付保罗(研究生)解放米勒(教授)。1998年70多位来自全美多所大学的研究生工会组织的领导者在威斯康星集会,讨论如何组织工会并且迫使学校承认他们的存在,此前美国有20所大学承认研究生工会并与之谈判研究生助教待遇问题,这些学校全部是公立大学,另外15所大学的研究生工会则正在争取被学校当局承认。研究生雇员工会在全国发展,不仅会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深刻影响,而且会对美国的科学研究起到间接的作用。\n16教授,教学、研究、服务社会、参与学校学术管理美国大学里的教师是由正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讲师组成的,名牌大学前三类教师的人数基本呈倒三角结构,教授人数最多往下梯次减少。还有许多研究生担任的助理教师和助理研究生,他们虽然承担了大量教学和研究工作却不是教师职称。全美高校总体上正、副、助理教授大约各占教师总量的四分之一,不同类型的高校比例差别很大,著名的大学里可能有一半以上是正教授,这即说明该校科研能力强,也同时意味着教授队伍有老龄化的问题。美国高校教师群体长期是白人男子的天下,近二十年来,犹太等少数族裔、女性教授的比例都在增加,冲击着美国种族主义的最后堡垒。越来越多的大学希望促进教师队伍的种族和性别的多样化,当然这一目标很难在短期内实现。美国大学特别是社区学院,大量雇用兼职教师,一方面能提高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大幅降低教育成本。教师的学历很高,多数是硕士,在著名大学里博士学位是任教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总体上教师年龄比较轻,大多数在55岁以下。除了教学和科研人员之外,美国大学里有大量的教学辅助人员,比如图书管理员、实验技术人员、秘书等。八九十年代平均三四个教学科研人员有一个教辅人员,平均三到十个教授有一个秘书,这些专业人员做着大量的繁杂事务,使教学和科研人员能够集中精力工作。21世纪初耶鲁大学历史系有终身教授40多位,副教授2位,助教授不到20位,所谓行政人员不过是5、6名秘书,这几名秘书一切听教授指挥,从组织学术活动、管理帐目设备、到对付几百名学生几乎无所不为。教师的权利和职责。职责之一就是教学,教授必须得教学生,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或者给他们当导师,研究型大学里教授的科研任务重而教学任务轻,普通大学正好相反,著名大学一般要求教授每学期讲一两门课,每门课每周三至五课时。教授的职责之二就是研究,科学和人文研究、发表论文和著作,这是研究型大学和授予博士学位大学里教授的最主要的工作。在自然科学和一些社会科学领域,由于研究依靠政府的资助,追求真理的学术方向可能会被扭曲。“不出版即死亡”,教授迫于压力,需要在短期发表大量学术成果,学术论文变得呆板和缺乏锐气,只强调写作的技巧,而青年教师往往是根据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喜好写作。康乃尔大学90年代有一位教授一年内出了5本书,到49岁时他已经有42部著作,这位教授的简历长达40多页。有的学术出版机构甚至出版销量不到300册的著作,一位人文学科出版社的编辑如是说,“对研究成果的要求,最终制造了一大堆文字垃圾。”许多才子选择大学教师这个行当,是希望与人文历史、经济社会、工程机械、天文理化、自然生命等学科领域内聪明的学者,进行激动人心的交流,然而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现代的大学是庞大而复杂的学术机构,隔行如隔山,即使是同行很多时候也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长期以来,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界限划分过于森严,教授的研究领域越来越专业化、狭隘化,一些即将退休的老教授甚至对自己毕生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丧失信心,时兴的作法是建立多学科或者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比如“文化研究”、“心灵、大脑和行为”等,加强教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团队合作激发群体才智。追求学术卓越的过程中,有些学者会走歪门邪道,但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学术界,不端行为很容易被发现,比如在自己论文中引用不当是会倍受指责的,如果被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认定为剽窃(plgiarism),极可能会葬送学术前途。教授的职责之三就是给校外的社会企事业单位或者其它个人或机构提供咨询、当顾问和其它的服务性工作,能说会道的大学教授一直扮演着“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这些都很有助于教师了解社会,提高研究水平,最重要的是这样做会给学校带来大量的经费,也使教师个人增加收入。近年来教授对社会提供的服务性工作越来越商业化,有些高校已经开始加以适当的限制。教授的职责之四就是参加学校主要是学术方面的管理和政策制定,在学校或者学院的各种委员会里工作(主要是正职教授),比如学术顾问委员会、教授评议会、科研委员会、聘用晋升委员会等等。美国大学深受欧洲大学学术自治传统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教授治校,除了战略规划、财政、重要行政领导人的任命、明星学者的选聘等重大事务之外,高校的日常教学、科研等学术相关的事务几乎完全是由教授所组成的评议会负责,校长、董事会一般很少否定评议会这方面的决定。小院校的评议会一般就是由全体教师组成,大院校的评议会则由各院系、各单位的代表组成,近年来学生、行政人员列席评议会,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了这种做法。此外,教授对学校各类问题还有申诉和要求举行听证会的权利。大学行政领导人常常自嘲为“牧猫人”,因为他们觉得管理一群大学教授,比照看一群我行我素、充好奇心的猫还难。拿着铁饭碗的正教授是大学的主力,有很多教授认为他们就是大学真正的主人。1948年将军校长艾森豪威尔在哥伦比亚大学上任伊始参加欢迎大会时致辞,他首先谦恭的对有机会会见在场的全体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们表示万分荣幸,著名教授拉比立即站起来毫不客气的打断他说,“先生,教授们并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教授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你才是学校的雇员。”大学师资的培养、进修。美国大学的教师学历非常高,绝大多数有硕士学位,大多数有博士学位,由研究生担任的助教在研究型大学里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这对从教的研究生来说是有益的实践和训练,但是研究生助教实际上付出太多回报相对较少,他们的牺牲换来教授的成功。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各种专家为目标的,他们专业知识足够深湛,但是如果担当大学教师的话知识面就显得狭窄了,有些大学开设的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学生心理等方面的课程,供从教的研究生选修,社会上的一些相关机构更提出所有研究生院都应该进行广泛的文理教育。一些大学专门设置“文博士”学位来培养本科生教师,可是没有被社会广泛接受,传统的“哲学博士”就是将来大学教师的做法仍然树立着牢固的地位。如何培养教学和科研兼长,精深和广博知识并务的大学教师是高等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焦点话题。各学科知识的迅速更新,要求大学教师不断学习进修,博士后学习因此盛行。教师广泛自修的同时,学校不断成立各种教学中心,对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学术休假一般是工作七年休一年带薪假期,他们一般在这一年当中在世界各地旅游,许多人到其他大学当访问学者或者进行博士后学习。另外大学教师参加大量各类学术讲座、讨论、会议等等,对外开展专业咨询与社会广泛接触开拓视野。聘任、晋升,终身教职和终身轨。美国高校采用聘任制,首重科研能力或者科研潜力,看你发表的论文或者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其次是教学经验,正副教授一般都要求有八到十年的教学经历。教授聘任时越来越看重“被引用次数”(citation\ncounts),即一位教授的成果被其它论文所引用的次数,这是大学里又一个“数量标准化”的趋势。美国著名大学聘任教师时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般不聘用本佼刚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得先到校外打拼几年,这样避免近亲繁殖,有利于学校之间交流学术思想,也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著名大学聘任教师基本程序。哪个系教师出现空缺,系主任向院长和校长报告,得到同意后,成立由本系在职的终身教授组成的聘任委员会,由它向其它院校、有关学会等同一专业的知名学者发放征求推荐信,让他们写出他们所认为的本领域的顶尖学者。可想而知学者们的意见非常不同,不过把这些专家的意见汇总齐后,大概还是可以选出几位领先的人。学校可以排个座次,从第一位开始请起,不得已而求其次。当然学校还有公开广告招聘,在全国甚至全球专业报刊上刊登招聘广告,你要是觉得自己有实力,也可以自报家门。聘任委员会从申请人当中选出最好的十来人,和他们先进行电话会谈,最后从众多候选人中选出三五位。通常会邀请这三五个候选人到学校来参观,主持一次学术报告或者学术讨论会汇报各自的研究工作,然后由聘任委员会评议做出决定,将当选者和其他人的比较评价写成报告,上交给院长、校长、教授评议会依次签署意见,最后交给董事会批准,并由校长正式签发聘书。当然,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的多,其中也有人际关系问题,你如果和本校的教授合不来,即使学术上好也未必能入选,因为人家要挑选的是一辈子共事的同事,谁也不愿找一个刺头来。据耶鲁的一位教授说,当年他来时,评审会中的一位教授说,“此人不好,他批评别人的东西时太尖刻”,但另一位教授不同意,“这不能算学术问题,你批评别人时也很不给情面嘛”,结果他过了关成了终身教授。正是基于这类经验,一些教授公开在课上对学生讲,在没有成为终身教授之前,不要批评终身教授,美国的学术自由从当上终身教授开始,这话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更实际的问题是,学校看中了教授,教授未必愿意来,一个教授在一所新学校里安家立业非常困难,因为还有一个配偶工作问题,最难办的是学术夫妇,两个人在同一所学校或同一个地区就业非常难。顶尖大学要个个教授一流,就不能采取照顾配偶工作的政策,据说杜克大学是顶尖大学中比较照顾夫妻关系的招揽了不少夫妻教授,结果麻烦来了因为离婚率太高,很多夫妻教授在杜克团聚后又离了婚,离婚的夫妻自然不愿在同一所学校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共事,于是当年拼命一起往杜克挤,如今又争先恐后逃离杜克,结果可想而知离婚夫妻中学术能力较强的一位很快被别的学校挖走,原来做为配偶被照顾进来的一位学术较弱没有学校愿意要只好留在杜克,杜克成了离婚落魄学者的收容所真是有苦难言。所以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再优秀的大学,最后也得变通,不得已而求其次。不过,优秀大学显然对学术水准把关甚严,找不到合适的教授,职位就空着,宁缺勿滥,实在不得以就拿访问学者充数。这种严酷的竞争制度招致不少批评,有人说没有终身轨制度对年轻教授不公,此话不假,但不这样就不能保证一流的学术水平。即使耶鲁这样的学校,选终身教授极严,但业绩平平的教授还是颇有不少,所以严格本身并没有错,往往心肠一软法外开恩草包就乘虚而入了。要知道所有终身教授都是不能解雇的,哪所学校敢不小心?另一种批评更难对付,这派人认为,一个学者最有创造力的时期,是在他没有成为明星的时候,一旦功成名就往往没有了创造力,一门心思挖学术明星的制度,忽视了最有创造力的实力派,只是找了一群名气大却正在走下坡路的招摇派,花钱甚巨但对提高学术水平帮助不大。精英大学现行教授招聘晋升的制度引起各种非议,但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制度,而且任何改革都会引发新的非议。就总体而言,现行制度促进了学术竞争,特别是拿到铁饭碗的终身教授之间的竞争,为学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当然这种竞争不能强调过度。许多教授找到满意的学术环境后,很知道珍惜,并不会只为了几个钱而放弃现有的职位,特别是不少大学实际上也有对应出价的能力,因此著名的教授虽然在校际之间有流动,但是总体而言还是相对稳定的。晋升也会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程序和招聘时相似,虽然最终的批准权在校长或者董事会,但是他们其实很少反对专门委员会所做出的决定。“不晋升即辞退”和终身教职,非升即走,著名大学里的教授聘任期结束时仍未获得提升,未得到终身教职,合同到期就得离校自谋出路。教师几年合同期满后,如果能评定为正教授,就会被终身雇佣,任职直到退休,除非学校发生财务危机、教师本人行为极端不道德、或者专业上非常无能才可以辞退教师。终身雇佣制是学术自由的基本保障,它给教授们安全感使之埋头学问而不会三心二意,如果终身教授比例下降,学术自由大打折扣的同时,学校的排名也会下降,把教授当成临时工的大学,学术水平都高不到哪里。美国所谓终身教职(tenure)制度,文科的正教授都是终身教授,理工科有时副教授就可以是终身教授,这样的职位一旦获得,学校无权解雇,甚至无权让教授退休,除非他犯罪。在多数大学,年轻的助理教授一般拿到的职位是“终身轨”(tenure-track),即先当助理教授,到一定的年份,满足了学校的学术要求,就可以被提升为终身教授。在竞争激烈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对助理教授们来说,不是没有终身轨,就是晋升终身教授的门槛非常高,比如哈佛和耶鲁都没有终身轨,助理教授到了年份,学术优异,但学校没有终身教授退休,也没有钱新设立一个终身职位,那么这个助理教授即使再优秀也得走人,到普通大学去又得从助理教授干起,人家得优先考虑本校的终身轨助理教授。对著名大学来说,各系定员定编,严格限制教授名额,又由于终身教授一般是只进不出,因此要想聘请新教授,就得等一个终身教授退休或者另谋高就。著名大学在选聘新教授时压力甚大,一方面要维持甚至提高本系的水平,另一方面校际之间对优秀教授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学术委员会慎之又慎,一个空缺有时几年时间都没找到合适的教授填补,为明星教授提供高工资或额外住房等优惠条件的情况也时常出现。一流大学里,有时一个教授的去留就决定着这个学校某一学科的兴衰,21世纪初耶鲁日本史几乎消失,斯坦福中国史教授职位也空缺多年,研究唐诗的宇文所安如果离开哈佛去普林斯顿那后者就会取代前者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重镇,一个人定天下,哪所优秀大学都不敢大意。一流大学要求所有的教授都是世界一流的,当一个终身教职空出来,就得招天下豪杰来打擂台,让最后的胜者拿这个职位,绝不能看本校的低层教授辛辛苦苦教书多年,学术成就也不错,就轻易把职位给他。一流大学低层教授必须参加聘用竞争,获胜者才能拿到职位,哈佛低层教授最终能在本校拿到终身职位的只有30%多。研究型大学聘任和晋升教授的规定大同小异,一般考虑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和作为学术公民的义务三个方面的因素,后者指教师参与大学各种委员会以及校外各种专业社团的情况。良好的品行不在考虑之列,不过聘任委员会会考察候选人在专业领域内的行为,剽窃同行的观点、让研究生过度为自己工作、课堂教学让学生昏昏入睡,这些都是合格教授不应该有的错误。但对于候选人是否偷漏邮资、虐待儿童或与学生上床,委员会则不予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大学已经放弃了以道德标准选拔教授的做法。这样的制度有不合理之处,但谁又能找到更合理的制度?20世纪的历史表明,如果仅仅因为某个人的身份不为当时社会接受,就认为其品性不适合大学环境,这种推断是非常危险的。人们曾一度认为女性不合适在大学任教,三大家在教师平等问题上的做法尤其保守,哈佛教师俱乐部曾经不允许仅有的几位女教授从前门进入,哈佛前校长洛厄尔和科南特都可以说是反犹主义者,70年代以前广受社会歧视的同性恋很难获得大学教职。在接纳“社会禁忌”方面,大学还算是走在时代前列。如果将“良好品德”作为教授聘任或晋升条件之一,大学将很难保证,是否有人会借机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不受欢迎的学者排斥在学术圈之外,一位才华横溢学者的职业生涯被葬送很可能是“他不是我们中的一员”。因此,一些教授教学和研究能力出色,但在做人方面并不值得称道,只要他将个人生活与学术生涯截然分开,就不会对他的工作产生太大影响。如今,在大学里没有人会要求一名教授去关注同事的个人生活是否检点,在教授聘任和晋升会议上,一旦有人提及候选人品德高尚之类的话题,很可能会被认为在给学术能力低下找借口,而若有人质疑候选人品行则会被认为与真正的学术能力无关。高校重视学术能力甚于道德品行,教授一旦获得终身任教资格,除非“严重行为不端或玩忽职守”,一般不会被撤消资格,学校几乎不可能因为品德方面的缺陷,而撤消终身教授资格。大学聘任教师时,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考察其品行。“聘任政策最终变成了人品和头脑间的制衡,而后者的重要性总超过前者,因此一个天才无论多令人生厌也能进入哈佛,而一个平庸之辈除非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否则休想进哈佛。”虽然人品不能替代学术能力,但人品至少应该成为聘任大学教师时考虑的因素之一。哈佛前校长波克曾说,“所幸的是,大多数教授的确能做到为人正直、认真负责、乐于助人。”尽管没有制度保障,但大学聘任的多数教师还是对自己肩负的教育重任有全面的认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的事业受到学生的景仰和尊重。多数教授确实是社会上知识和品格的双重典范。许多顶级教授似乎都不是从大学的“温室”中长大的,没有深刻的学术渊源,他们反而更能为人处事。一个人如果从孩提开始,毕生都致力于学术追求,他很难在性格尚未成熟的学生面前保持谦逊和宽容的态度,也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大学之所以仍能聘请到品德优秀的教师,是因为在选拔过程中,负责评判的教授有时会撇开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三大标准,悄悄的偏向那些他们认为品德优秀的候选人。著名大学在教师聘任和晋升时都会考查其教学情况。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晋升的必要条件,但评价教学的过程远没有评价学术成果的过程严格。教师的评价由学生、同事、系主任等负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一般是一门课程结束时,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表,学生全方位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对教师的课程评价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然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在评判任课教师的形象和举止,而不是对教学质量深入的分析,资深教授在评价年轻教师学术能力时,会根据大量校外专家寄来的详细而秘密的评价信作出判断,但他们几乎从不走进年轻教师的课堂或考查他们使用的教材,以直接评判其教学质量。晋升档案中教学评估部分不过是在走过场,列出学生对教师的一些评分而已。而且在晋升的竞争中,在教学方面获得“优秀”的教师,与只获得“勉强满意”的教师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可言。几乎自从学术成果成为教授聘任的主要标准开始,教学就被看作一项与学术研究无关的技能,有时甚至被认为与学术研究相排斥。早在1878一项有关美国高校的研究就得出如下结论,“大多数大学教授享有盛誉,是因为他们思想独到、著作筹身,他们的素质适合从事原创性的研究,却不一定适合教书育人,因此很多时候,一位享誉全国的学者,可能只是一名平平的教师。”与之相反的是,出色的教学在学术圈里被视为一种表演艺术,如果你会表演当然不错,但与此同时,同行也会怀疑你是否在认真的做学问。教师晋升青睐研究成果,而新教师在备课时通常无法得到前辈的指导,或许他们只能模仿过去自己老师的风格。同事们也不会鼓励他们花太多时间去思考怎样成为好教师,或者设想开设新的课程,因为这些同事不希望给予他们“花时间提高教学能力将有助于晋升”之类错误的暗示。在著名研究型大学里,为了获得职称升迁,教授们在自己的领域接受的培训日益狭隘化、专门化和高深化。终身教授资格在多数情况下授予研究成果突出的教师,很少授予教学贡献突出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否有兴趣或能力帮助学生成长,则根本不予考虑。今天,没有几个教授把教学工作看成是神圣的使命,而那些真正有使命感的教师很难在顶尖大学获得终身教席。有教授说“我在课堂的每小时,都在浪费我的时间和金钱”,对很多教授来说,不值得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本科生教学上,他们要做的是能令自己功成名遂的学术研究。一位在校外负责众多科研项目的著名教授告诉《纽约时报》,“我在哈佛有一间办公室,但我从来没有使用过。”出色的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虽然是教师一种非凡才智的体现,但总体上教授越来越重研轻教。大学并不鼓励教授从健全人的角度,在学生关键的成长期里承担对他们发展的责任,大学在选拔、培训和评价教授时也没有考虑这一点。教师选拔的过程日趋激烈,因为所有研究型大学都对教师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只有在培养学生成材方面,教师没有面临压力。教授越来越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而这些领域也越来越远离普通民众理解和关心的范围。同时,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更多来自美国各社会阶层和世界各国。教师和学生在学术竞争中共同得益,但他们追求的生活目标各异。在很多名牌大学,学生和教授是两个迥然不同的群体,他们互不干涉,各自追求卓越。本科生很少有希望将来成为专家学者,而大多数教授肯定不希望再“另谋高就”。许多家庭把上一流大学看成是孩子美好前程的“敲门砖”,许多教授却远离甚至鄙视没有学术氛围的外面世界。教授们把通识教育看作是给自己和其他教授的学术生涯“贴金”的手段,而许多父母把通识教育当作孩子进入未来金融界、医学界或者法律界的钥匙。很少有学生、家长、教授在继承通识教育的优良传统,曾几何时,年轻人可以暂时抛开生活环境造成的成见和偏见,自由的运用思想的力量追求自己的生活道路。任何分析了研究型大学聘用和升迁标准的人都会产生疑惑,他们疑惑不在于“教授为何如此不关心学生”,而是在于“在如此缺乏激励和奖赏的情况下,为何还有教授在关心学生”。那些成就卓著的学者通常兼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他们能在学习过程中把那些貌似不相干的事物饶有趣味的结合起来。正是这种知识的广度,让教授富有启发和智慧的指导学生,遗憾的是,这样的素质对年轻教师的聘用和晋升帮助不大。现在的选拔教授的制度必然导致教师视野狭窄,他们只能成为专家而不是博学之士,教师专注于各自研究领域,却很少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整体利益,当然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例外情况。一些知名教授从本科生、研究生助教、学生宿舍管理教师一路走来,他们牺牲了作为学者、家庭成员和个人的大量时间,而与几百名学生同住一处,如果没有强烈的帮助学生成长的愿望,他们是不可能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的。教授工资取决于学校的财政情况,私立名牌大学的工资高出一般公立大学很多,公立院校的工资受制于州政府的财政情况。各校教师的具体工资一般由院长、校长提议,由董事会批准,总的来说职称越高、工作年限越长工资也就会越高,普通大学的教授一般是平均每年3、4万美元以上,一流大学正教授能达到7、8万美元。21世纪初耶鲁助理教授平均起薪4、5万美元,终身教授8万上下,哈佛斯坦福要高得多,但那里生活费用也更昂贵,实际待遇不一定比耶鲁好。这些都是公开登在报纸上的,不过具体到某个人,只要这个教授是从别的学校挖过来的,你就无法知道他具体能挣多少。顶尖研究型大学为了吸引一些名星教授,提供的工资会远远超过普通标准,十几万美元甚至几十万美元并不少见,这还不包括为他们配置的专门实验室、设备、专门的教辅人员。知名教授转会,跳槽到其它大学另谋高就,或借机抬高自己的身价,一般涉及许多幕后交易,整个过程颇为保密,即使当了教授,谈起这些事情来,也不免捕风捉影,除非自己就在有关的委员会中。对于刚毕业的博士来说,能拿到一个教职就喜出望外了,哪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过如果运气好,同时拿到几个学校的教职,就算有点筹码了,工资能否涨一点?课时能否少一点?配偶能否帮助安排工作等等?这些都可以和学校商量,不过不能太过分,一来刚刚出道筹码不多,二来只是个助理教授以后还要学校提拔当终身教授,不能先留下一个坏印象。大牌教授就不同了,一般的规矩是,如果教授在别的大学拿到一个更好的工作,他想提高一下自己的身价的话,就通知本校一声。本校如果想留下这位教授,就给他一个对应的出价(counter-offer),教授比较一下,如果觉得留下来更好,就不用费心搬家了。如果学校只对要转会的教授说了句Good\nluck,教授就赶紧走吧,当然也有说了要走最后却没有走的,教授也不会觉得多么丢面子。教师工资在院校之间、学科之间的差别很大,美国的学术界如同其市场经济,竞争非常激烈,教授的工资都与市场挂钩。医法商等专业学院的教授可以挣十几万、几十万美元,否则这些人都去当医生律师商人了。文史方面的教授6、7万美元就能打发了,不过这些教文史的百无一用的书生之间,市场规律照样赤裸裸的起作用,转会时有发生。不同类型的大学对教授转会的态度是不同的,简单的说,优秀大学更讲究竞争,普通大学更注重稳定。对普通大学来说,聘用一位教授是费时费力又费钱的事,所以只要找到差不多的人选,学校就会鼓励他安居乐业,给教授解决配偶的工作,甚至不给教授发表学术文章的压力。早期,在著名大学任教就像担任牧师,那种庄严神圣的感觉,至今仍让许多人宁愿放弃更有“钱途”的工作而进入学术界。不过,对普通教授来说,虽然工资年年上涨,但是多数时期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一年3、4万美元的工资,比社会上其它职位要低不少。除正教授之外,其它教师工作压力大,工资低,岗位并没有什么吸引力。许多有才华的青年不愿意当教师,而是进入私立工商企业,经理人的年薪几十万、上百万很正常,所以在大学任教是需要渴求知识而甘愿奉献精神的。如何向教师队伍输入新血液,使教师职位更有吸引力,留住青年人才,特别是工程、商业方面的人才,这个问题需要高等教育界的深入探讨。著名大学教授的收入自然不菲,除了工资他们的额外收入很多,比如对外咨询服务、出版畅销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专利权转卖、还可以自创公司等,不过他们中的多数人如果进入商界或法律界将腰缠万贯。在那些极具市场价值的专业领域,教授们早就开始通过提供咨询服务赚取外快,这部分收入很可能会超过教授本人工资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而校方也在吸引教授更多的参与那些能让大学获得经济利益的活动,许多大学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专职人员拼命帮学校将研究发现推销给工业界,最后由学校和研究者共享提成。要避免学校的财政赤字,就必须更多的依靠大型科研项目。不过,著名大学希望从研究发明中获利的努力,似乎尚未严重影响理工科的研究方向,另外,金钱方面的诱惑对非应用性领域的教授而言意义并不大。以“为社会服务”的名义大赚外快,对外服务越来越商业化,一些大学开始采取限制性的措施。美国法律禁止用工时年龄歧视,许多组织机构是不能以年龄大为理由强迫员工退休的,所以退休的人大多是自己算好财产够安度晚年就决定回家享清福,90年代经济好时50多岁退休大为流行这是事业成功的一个标志,21世纪初经济衰退不少已经退休的人因财产随股票下跌而蒸发只好再回来找工作。联邦法规公务员70退休,公立大学的教师因此一般都是70岁退休,私立高校一般亦循此例,当然退休并不是强迫而是自愿性质的。大学教师退休之后一般会成为荣誉教授,还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提供咨询,或者为专业的学会服务,前些年由于年轻教师减少,终身教职者的比例增大,越来越多的高校鼓励教授提前退休,以保持教师队伍的年轻化。\n17大学管理人员,董事会和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董事会是大学的领导决策性机构,校长、院长和下属行政人员负责大学内外的日常事务管理,教授评议会主要参与学术性事务的管理。美国大学今天的董事会制度大多采用单一董事会形式,它被认为是起源于耶鲁(建校时由公理会独揽大权),与哈佛的“双会制”不同,它只设立一个董事会(法人团)而没有监理会。很难说美国私立大学的主人是谁,美国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化后许多教授认为他们就是大学本身,可是教师是可以被董事会解聘的,而董事会成员则很少有被开除的可能,从这点上判断似乎董事会才是学校的真正主人。美国私立大学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董事会成员多数是与学术界无关的圈外人,“外行领导内行”,如19世纪以前董事会以牧师为主,20世纪以来以工商界领袖为主,公立大学董事会则以州政府官员为主。这是因为多数美国大学是由社区创办的,一开始就受一批社区(教会、政府等)人士的控制,这种创办人有主办权的惯例沿用至今,而欧洲的牛津剑桥等大学是自发产生的,学者对学校事务一开始就起很大的作用。1985一个调查报告透露,美国3200余所高等院校中共有4.8万多名所谓“董事”,其中86%在私立学校平均每校有28名董事,公立大学则平均9名。对其中1000余所学校的详细调进显示,这些董事中八成是男性,九成是白人,七成在50岁以上,九成没有博士学位,多数是工商、金融、法律、政府各界名流。现在私立大学董事会成员有许多是由校友选举产生的,董事出缺时一般是由现有成员推荐,然后由董事会全体表决。有的学校给政府官员一定席位以换取州政府的资助,稳定或扩大财源以求发展,比如康涅狄格州长、副州长至今是耶鲁董事会的当然成员,因此官员在私立大学董事会中的比例有所加大。州高等教育委员会管理州立大学,社区高等教育委员会管理社区学院,各州政府对本州的高等教育管理、教学、财政等有着广泛而直接的影响,这些事务各州的教育法规都有详细的规定。公立高校从成立到日常管理、经费来源都受本州议会和政府的制约,公立大学的董事由选举产生或者直接由州长任命,有的州州长默认就是高校的董事会成员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部分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代表也开始被吸纳为董事。董事会的规模因高校的性质、大小、任务的不同而相差悬殊,小的不到十人,大的可能上百人,一般是公立院校的董事会小一些,而私立院校大一些。公立院校的董事会因为各州的教育政策不同而有很多的类型,一般是一所高校就有一个董事会,有的州多所高校的董事会又进一步组成一个协调性质的董事会。董事会一般设主席一人,定期开会,休会期间则由常务委员会负责学校的日常事务的管理,在它下面一般会设置许多资产、学术、教师、学生等专门的子委员会,分管各项具体事务。现在美国大学董事会对学校具体事务很少干预,主要职能是以建校规章为依据,负责筹资、管理校产、批准财务预算、选择校长院长、制定方针大计、并保证长远目标的实现等等,高校的成立、合并、扩大、缩减、解散等事务也都由董事会审核施行。哈佛双会制。现在哈佛大学法人团(哈佛董事会)由校长、财务主管、及其他五人组成,其中一人是教授代表,其余四个都是大公司总裁、大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等,法人团负责学校日常事务管理。哈佛监理会现在由30人组成,全部在哈佛校友内选举产生(1865马萨诸塞州通过的一项法案如此规定),哈佛的重大决定必须在法人团和监理会通过才能实行,董事会和监理会既相互制约又可以说是相辅相成。近年来哈佛教授们抱怨学校董事深居简出、脱离学校事务的作风,2005年3月15日\n哈佛文理学院教授破天荒投票通过对萨默斯校长不信任案,2006年1月据说是在萨默斯校长一再坚持下哈佛文理学院院长被迫辞职,哈佛董事会一成员表示他不清楚文理学院原来对校长有不满情绪。董事不了解学校发生的具体情况,少有住在学校本地,甚至住在外州。萨默斯到处散布自己的观点,其对哈佛的批评充满傲慢,颐指气使,缺乏规划,没有实际行动,他的思想从来没有上升到正式的学术议程。在萨默斯当政的这几年,哈佛董事会的管理处于真空状态,董事们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除了校长及其工作人员,董事会也很少与大学管理人员交流。不过在萨默斯领导危机过程中,哈佛董事会和哈佛监理会开始承担各自管理职责了。加州大学系统董事会。起初加大董事会由24人组成,后来历经改革,现在由32名成员组成(其中四人无表决权)。加州大学管理法案规定,“加大董事会成员应该能广泛的反映本州经济、文化和社会差异的、才干突出的人担任,应包括少数民族和妇女。”现在,加大董事会的成员大致可以分成五类。第一类职务成员7人,包括加州州长、副州长,加州议会发言人、公共教育监督官,校友会主席、副主席,加州大学校长,任期即原职务任期。第二类州长指定成员20人,任期12年。第三类学生代表1人,由董事会指定,任期1年。第四类董事会指定成员2人,无固定任期,无表决权,可参与一切讨论与决策。第五类教师代表2人,由加州大学学术委员会正副主席担任,任期为原职务任期,无表决权,可参与一切讨论和决策。加大董事会的总裁即为州长,而主席和副主席则由州长指定成员的20人中选举产生。加大董事会另设主管财务的司库1人,法律顾问1人,秘书1人,并由总裁、主席、副主席、法律顾问、秘书、司库组成加大董事会职司,负责董事会的日常工作。董事会主要是掌握财政收支控制,重要人事任命权,大政方针的确定与调整等。加大实际行政权属于大学校长,由校长指定副校长人选,分别组成各自办公室,行使日常行政职能。学校的招生、课程、学位、系科等学术事务,均由学术委员会负责,它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制订的重大学术方案由副校长实际执行。加大还有现由11人组成的大学教授团(伯克利分校6人,洛杉矶分校2人,欧文分校1人,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1人,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1人),他们德高望重、常识渊博、并在各自学科领域有独创性研究成果,大学教授团在全校范围内巡回讲演、讲学、座谈,组织特定专业的学术活动,沟通分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渠道。此外,加大还设置了若干专门的部门和办公室,直接进行细节性行政管理,比如主持与校外合作教学科研、进行海外教育规划之类的部门。设在伯克利分校的大学图书馆,是加州大学全校的资料总库和与各分校图书馆联网的枢纽,为全校师生提供教学和科研的文献资料。设在伯克利分校的加大出版社,负责学术刊物和著作的出版,其编辑部设在洛杉矶分校,80、90年代每年出版150本著作、20余种系列学术专著和不少学术刊物,是美国较大的学术出版机构。加大还对曾经作出重大贡献的卸任官员,授予荣誉职位,由这些人组成荣誉职员团,对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咨询性意见。加实行分层管理,10所分校由各自分校校长领导的行政系统负责,管理结构相似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一些分校还仿照董事会设置了权力很有限的监督委员会。历史上有六七个词指校长。现在美国绝大多数大学称其校长为president,一些独立的四所制学院也如此称呼它们的校长;dean是指大学中学院的院长;provost现在一般是大学中主管学术工作的副校长,地位仅次于校长,可译为第一副校长。至于称校长rector的现在几乎绝迹,chanceller是荣誉称呼少数大学还在用它称校长,principal成了美国中小学校长的专有称呼,而Master现在在哈佛和耶鲁是住宿学院中负责生活事务的主管可译为总务长。宿舍主管是一个与学生朝夕相处,又抛头露面的职位。美国大学的校长权力一般比欧洲大学大很多,他们是所在高校的灵魂性质的人物。现代大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校长要在受到一系列复杂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打击的同时,还要在现代社会领导一个如此复杂的学术机构。选择校长的过程审慎而慢长,一些大学具体选举细节常常是不会媒体公开的,校长是董事会的法定代表和政策执行官员,各校一般下设几名副校长协助其工作。高校的规模一直在扩大,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原来校长一职长期是“学而优则仕”,从全国的教授当中选择。现在高校的行政人员则越来越专业化甚或商业化,高校开始从大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当中选校长。校长的工作重心实际上也由校内日常行政事务,转移到处理高校与公众关系、筹资等外部事务上来,私立院校的这种变化更加明显。文理学院、文理研究生院、医法商工程等专业研究生院,各院一般有一名院长,下面再划分成若干系由系主任领导,院长、系主任一般是董事会根据校长的提名任命的,有些院校则是由教师推选或者由教授定期轮流担任。职务越低,一般只涉及学校内部学术性质的事务,职务越高一般倾向于处理对外事务,今后没有管理方面的专业训练是很难胜任规模巨大高校的管理工作。大学校长扮演着许多角色,从某种意义说,校长及其妻子是大学这个小社会中的第一家庭,他就像一个由数千名学生、教师和员工组成的小城市的市长一样,当大学规模很大时这种公共领导作用尤其重要。例如密歇根大学有5万名学生,3500名教师,以及2点5万名工作人员,其中作为旗舰校区的AnnArbor校区就有超过3点7万名学生和2万教师与员工,而整个城市的人口也不过10万,在有橄榄球赛的周末Ann\nArbor市的人数还会翻一番。作为大学的主要领导,校长必须解决好各种有关政治和社会问题,还要关注高等教育股东们(学生和家长、州和联邦政府、商界和劳工界、媒体和公众、当然也包括教师)的兴趣。巨型大学的校长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作为主要的管理人员,负责组织从教育到医疗卫生到公共娱乐(例如校际运动会)等各项活动。再以密歇根大学为例,该校年度运行预算共有30亿美元,2600多万平方英尺的设施,超过30亿美元的基金,还有学校的人事、计划、设备等。如果密歇根大学是一家企业,当然一个校长从来不这么说,至少不再教师面前说,作为一家复杂的集团企业,密歇根大学会被《财富》杂志评为500强中的第470位。然而企业的首席执行官CEO主要对股东负责,大学的校长却要对大学中所有事情负责,至少是对所有的麻烦事负责。有个古老的说法叫“责任止于此”,不管发生什么事,也不管有没有校长参与在内,甚至不管校长知道不知道,从学生的无礼,到经济犯罪,到大学与市民的关系,最终都得在校长的办公桌上解决,甚至连学校运动队失利校长也会受到谴责。而且和多数企业的CEO不同,人们希望校长在争取大学所需要的资源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不管是通过游说州和联邦政府,还是向校友和朋友或者聪明的企业家们寻求捐款和馈赠。多数大学都有这样一个隐含的期望,校长的工作就是筹集资金让教务长和院系主任花,由主要的财政官员和行政人员来监督他们。校长的家庭也起到牧师的作用,确切的说是像父母一般,学生、教师、员工经常向校长寻求各种各样的支持或照顾。总之,大学内外的人都希望校长及其夫人成为大学的啦啦队长,并且总是乐观且充满信心,人们还希望校长是信念的守护者,不仅是这个机构的信念守护者,还是对大学来说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信念的守护者。大学校长经常遭到各方面的责难,对立面有时是政客,有时是媒体,有时是大学中各种特别的利益集团,有时甚至是大学的管理层如院系主任或校董,为大学辩护的校长在与他们较量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可能中弹受伤甚至彻底倒下。巨大的研究型大学面临的许多问题都非常复杂,有时会扩大到其它院校从未经历过的水平,例如研究型大学的资源数以亿计,一个典型学生集会示威就会有几千名参与者,大学中有争议的问题不管是运动或科研管理还是教师学生表现等方面,不仅会在当地报纸上出现还会见诸全美的媒体,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关系不管是和公司医疗系统还是和体育产品制造商,处置的方法就像是和规模相当的跨国战略同盟一样,不管是在国家州地方还是大学层面上政治环境都紧张又无情。因此,即使是在最平静的时期,领导一所研究型大学也是一个挑战,在变革时期那就更加不容易。对现代大学校长还有一个通俗的定义,那就是住在大房子里却靠乞讨度日的人。美国大学校长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筹款,没钱名教授就留不住好学生也招不来,再者美国大学的权力已经被董事会、教授评议会、学生会和其它各种利益组织瓜分的差不多了,校长活动空间有限而且动辄得咎,还不如外出搞筹资活动皆大欢喜。康乃尔大学校长罗兹退休前五年(1990-1995),为本校募集了15亿美元巨资被冠之以“募捐大师”的称号,罗兹退休后两年主编了一本叫《为高等教育成功地集资》的书把募捐理论化科学化了。罗兹自己总结了大学集资的五个策略,一是要确定具体的优先项目好让施主产生紧迫感,二是不厌其烦的解释需要这笔钱的原因让施主产生认同感,三是鼓励施主的兴趣和对募捐的直接参与使他们产生责任感,四是从校长到院长全体动员对“大款”“大腕”更要采取人盯人战术使其产生自豪感,五是要保证与施主的友谊和联系是长期的稳定的使他们产生被依赖感。当然想集资先要投资,比如康乃尔大学的那场募捐大战花费了1.2亿也就是成本占收入的8%。另外主要的捐款始终来自大户,康乃尔的募捐有9.5万多人参与,但其中0.5%的捐款人捐了15亿的60%,2%的人捐了总数的83%。还有募捐时要全天候全世界全方位的化缘,罗兹校长募捐时曾到台湾靠校友李登辉的关系筹到250万美元,因此有人说李登辉1995能去美国访问是用钱买的门票。罗兹外出集资时日程从早七点半到晚十点半排的满满的,康乃尔大学有的教授对校长不满说他对校内事务毫不过问,可是罗兹已经60多岁每天工作那么长时间确实难以做到事必躬亲,那些教授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n18回顾与展望美国高等教育结构,按学术水平的差异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第一个层次是二年制和非全日制的社区学院,为所在社区服务是它们的宗旨。除了初级学院的转学性教学计划(结业时获得准学士学位,然后可以到其它四年制文理学院里继续学习)之外,各种职业技术教育、职工在职培训,中老年、妇女等各年龄层次的继续教育也都是社会学院所承担的主要任务,社区学院的全日制学生比例已经相当低了,它们更加注重的是工作之余来学习的兼职学生,社区学院的普及为普通百姓提供了广泛的高等教育机会。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二个层次就是四年制的文理学院(liberalartscollege,有人译为博雅学院),它们或者是单独设置的,或者是综合性大学里的本科生院。本科教育始终是美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即使规模很大的研究型大学,也多数是由若干人文学院集合而成。文理学院深受古希腊博雅教育观念的影响,以通才教育(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为手段,以培养有美德的公民,全面发展人格为目标,深受中上层阶级的欢迎。文理学院培养通才的同时,向一或者二个特定的专业倾斜,教学质量校际间差别很大,课程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或者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其它自由选修课程,学分达的各校的标准时,学生可以获得学士学位。本科生的知识面比较宽,适应能力较强,但是毕业生工作之前还需要进行特定的职业培训。80年代以来,美国18~22岁传统本科适龄青年人口持续减少,美国的本科学院招收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高等教育对外输出的规模不断加大。美国高等教育的第三个也是最高的层次就是独立的或者综全性大学里的研究生院,它们承担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进行各种科学研究的重任。美国的高校一般是有本科生院和各种研究生院才能称之为大学,著名的大学更是以研究生院为重点。研究生院又分为医、法、商、行政管理、工程等职业研究生院和文理研究生院两大类,各职业研究生院规模一般并不大,其学生是大学里最有实力(背景、能力和财力)、最有前途的学生,他们一般是学习三年通过考核获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文理研究院则不同,其授予的各门学科的“哲学博士”,表示知识的深度和宽度都达到很高的层次,学生一般是未来在大学里从教和科研的学者。学习和研究一段时间通过考核一般可以获硕士学位,在学习研究三四年的时间通过考核、论文答辩等程序方可获得博士学位。不过有些大学特定的研究生院里硕士学位是比博士学位更高一层的学位,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博士后教育。知识迅速更新,多人教师小组,向政府、工商界、专门研究机构聘请大量教师来给研究生或者深入学习的学生讲课。1970美国卡耐基高教委员会对美国高校类型细致的分类被广泛接受,其分类从高到低大致是,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研究型大学(科研成果数量多、培养的人才质量高、学术发展潜力很大),综合性的大学或者学院(教学为主),文理学院(以文理科教学为主,职业课程少,授予学士学位),社区学院(包括初级学院),其它大量的专业性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二至四年,宗教性、军事性、医学护理类、师范类、工商管理类等等,如著名的西点军校)。除综合性大学里的文理学院外,美国还有很多非常出色的独立设置的本科学院。比如成立于1821的艾姆赫斯特学院(AmherstCollege,网址www.amherst.edu),著名的《韦伯大辞典》的编撰人诺亚.韦伯是该学院的创建人和当时的理事之一,该学院近年来在美国最优秀的文理学院中排名第二。在本科教育方面,这些独立的文理学院有不少和常春藤学校相比也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比它们更加出色,比如艾姆赫斯特学院,斯沃思莫尔学院(SwarthmoreCollege,成立于1864,网址www.swarthmore.edu\n),威廉姆斯学院,卫斯廉大学等等。另外,许多能保证教育质量且收费低廉的小型学校很受普通百姓欢迎,如果哪年不留神登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末档排名,它们就会在学校自己的网站上张扬出来,并且不停的宣传下去。所有这些文理学院大多数是私立学校,它们规模较小,以较少的资金就能建立,抑制教育成本的提高,并且能够维持相当高的教育水平,师生关系密切的如同家庭,在这样的环境里受着浓厚人文精神的熏陶,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美国高等教育特征。美国的个人主义传统、民主政治和自由竞争经济的发展,科技和生产的前进,及人民社会生活的要求,促使形成了美国独特的高等教育形式。美国是“自由社会”,“冒险家的乐园”,鼓励人的个性发展,崇尚自由竞争,公众希望听到不同的声音,大学正是交流思想的“自由市场”。美国高校之间差别很大,使得讨论整个美国高等教育事业变得非常困难。但和其它国家相比,美国高校自主权非常大,并且同一类型的大学激烈的竞争,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自身具有广泛适应性,这是美国大学三个显注的特点。美国民众一直坚守着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习惯于不信任政府,习惯于独立自主,习惯于持久的竞争。美国的政治重心在地方,虽然宪法规定各州政府对教育有实际的管理权利,但是美国的高校和社会上许多其它组织机构一样,历来亨有高度的自治权。美国没有官方制定的全国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这个任务是由民间的鉴定机构负责的,比如6个地区性的教育联合会,40多个全国性的教育和专业协会,它们制定着各种课程标准、学术标准等等,联邦和州政府一般直接按它们制定的标准,确定值得资助的高校、项目、课程计划、资助额等等。在美国任何组织或者团体,只要达到各州规定的最低标准,都可以建立大学;这些学校的校内日常事务几乎完全靠校长为首的强有力的行政系统管理;已经得到社会承认的高校,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都有权自由挑选学生,有权自行任命教授,有权决定开设哪些课程;公私立院校都可以从不同的渠道筹集经费,除政府、企业、个人等要求专项使用的款项之外,高校有权自行决定如何分配经费。长期以来美国的大学可以免于许多社会力量的干预,这种自由是社会契约的一部分,大学做为教育机构享有自由和免税的权利,想方设法回报社会是它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世界上多数国家是由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统一分配的,但在美国,拥有自主权的大学,相互之间对经费、教授、学生等资源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分层次的,研究型大学之间,专业学院之间,文理学院之间,州立大学和各分校之间,社区学院之间等等,低层次的大学很难与高层次的大学竞争资源。高等教育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学生之间、教师之间、还是校际之间,都存在激烈的竞争。竞争本身无所谓好坏,但竞争结果却有好坏之别,美国的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实际上都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这是竞争的负面影响之一。毫无疑问,成为顶尖大学的一员,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因此从很多重要方面看,针对学生和教师的竞争能改善这两类人群的处境。竞争将更好的学生和教师吸引到顶尖大学,却也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筑起了屏障。在自治和竞争的基础上,美国的大学拥有惊人的多样性和广泛的适应能力。从小小的文理学院到巨大的大学体系,从商店边的私营学院(proprietarycolleges)到全球性网络大学(globalcyberspace\nuniversities),美国大学种类繁多,几乎每所大学都有一定的特色,每所大学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研究计划、咨询服务项目等又紧密的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有需要就提供,把握时代的脉搏,及时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应对挑战的同时不断创新,从而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改造。社区学院以所在社区为中心,州立大学和人文学院以教学为主,顶尖大学注重科学研究,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办出自己的特色,在竞争中取得先机,如此大学才能生存和发展。为了与社会保持紧密联系,美国的大学极少有闭门谢客的,它们几乎一年四季都对外开放,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设施经常提供给当地社区居民举办各种公益活动,对来访的中学生和家长殷勤备至,一些著名大学每逢节假日更是游人如潮,许多美丽的校园都成了旅游胜地。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美国一直有新的大学产生,一些生存下来,还有不少因为无法适应社会的变迁而被淘汰掉。大学为适应社会需要付出种种努力展开广泛竞争,与其它经济政治实体相比,社会对大学有更多的内在道德要求。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大学为美国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因此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但从学生对大学的期待来看,许多大学危机重重,它们逐渐放弃了基本的教育原则。大学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它们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又深深根植于各自所处的社会之中。创立于中世纪的大学,目的在于传播知识并为少数关键职业提供训练。12世纪末首创于法国的以教授为中心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学生主导的波隆那大学(也被译为博洛尼亚大学),后者的模式对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有过某些影响但在欧洲一直没有立住脚,而前者的模式迅速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此后欧洲的帝国主义列强把大学输出到世界各处的殖民地,殖民地的大学直接照搬宗主国的模式,但往往缺乏宗主国大学所具有的自主权与学术自由等传统。大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构,它们不断的发展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随着欧洲民族主义和宗教改革的兴起,高等教育界普遍使用的语言拉丁语被各国自己的语言所取代,院校机构在学生组成和办学方向方面越来越本土化而不是国际化,并且受到本国环境的重大影响。比如哈佛大学,尽管仿效了英国的模式,但它逐步发展起自己的反映北美殖民地现实的传统和办学方向。各院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沧桑。法国的大学在1793年大革命后被废除,之后又得到重建,拿破仑模式在法国和拉丁美洲都影响深远。与英国教会和贵族统治密切相关的牛津和剑桥,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及科学的巨大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19世纪中叶,统一伊始的的德国利用大学进行国家建设,在威廉冯洪堡Wilhelmvon\nHumboldt领导下,德国的高校得到政府提供的大量资源,承担了以国家发展和工业化为目标的科研职责,在确立新的德意志民族精神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改革后的德国大学还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学位制度。科学研究第一次成为大学职能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新兴自然科学为基础,大学重新组织了学术等级。美国的改革家采纳了德国的这些革新,在为工农业服务的观念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使美国的高等教育得到进一步改造。他们还通过建立学系使德国式的讲座制更加民主化,发展出同时开展高水平研究和扩大高等教育机会的赠地大学。利用高等教育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广泛需求,德国和美国的大学就曾积极推动了国内的工农业发展,高等教育因此开始得到公共资金的大力支持,大学通过基础研究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对于西方院校模式的统治地位,关键原因应该是西方大学把科学研究制度化了。西方大学与国家政治经济的联系无疑是西方取得霸权的重要因素之一,全球许多地方的院校的机构都是殖民者强加的,没有殖民化的中日等国为了发展自身的科学和工业实力也竞相引进西方院校的模式。因此,一些看似深深扎根于本国土壤的院校机构,实际上已经受到了国际学术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世界各国的大学差不多都采取了基本上从这些西方模式中派生出来的办学模式,其它诸如师范学院、技术学院、职业学院、开放大学等院校机构,尽管其职能可能与传统大学有所区别,但它们的基本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精神气质却明显与西方基本院校观念如出一辙。二战结束后,高等教育首先在美国,接着在欧洲,然后在新兴工业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得到显著发展,这是现代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二战结束几年内,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招收了30%左右18到22岁的适龄青年入学。经过60年代的扩张后,1970年美国高等院校适龄青年入学率超过50%,此时欧洲多数国家的高校招收15%左右的适龄青年。经过70年代危机时的停滞状态,80年代美国的高等教育向成人快速拓展走向终身教育趋势,欧洲的多数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在90年代招收的适龄青年也达到50%接近普及水平。第三世界国家高等教育的扩展同样令人瞩目,就入学率而言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达到大众化水平,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它们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准、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等方面还相去甚远。例如21世纪初经过几年急速扩张后,中国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1400万,与美国的规模基本相当,但中国接受中学后教育的人群还只占适龄人群的15%,而且中国大学的扩张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大学生毕业后失业越来越严重,人才大量外流。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十年,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稳定下来的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会进行一系列深化的变革,其发展热点可能是成人的职业教育和依托优势地位进一步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高等教育输出。高等教育扩张的核心原因之一是,现代社会日益复杂化,需要更多经过高级训练的劳动力,实际上在传统和新兴的许多领域,以往属于工作中传授的很多训练都已经在高等院校正规化了。高校不但提供高级训练,而且为当代社会的许多职业提供考试和学历证书。这种作用从中世纪大学诞生时起就是其中心任务,近年来它被大大发展了。如今越来越多的职业把大学学位当成员工录取的先决条件。在许多国家高校入学考试是一道必经的程序,也是未来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各国高等教育界内部竞争体制各不相同,但多数情况下都十分强调在大学有良好的学术成绩和考试成绩。要获准进入某些选定的职业,通常还需要参加额外的考试。大学作为考试机构的作用在扩大,随着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筛选机制,以便严格控制那些高声誉职业的录取人数。大学还被看作是精英教育机构,它们能够提供如实地评定学生的成绩然后决定录取与否的公平公正的考试。高等教育扩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当代社会各类人群普遍有这种需求。中产阶级意识到学历对于取得成功的必要性,要求接受高等教育,政府通常的反应是增加入学机会。当政府行动不力时,私人部门往往创办院校以满足这一需求。日前以高额学费形式向使用者收取费用以及通常把高等教育看作“私人利益”(private\ngood)已经成为强有力的世界性趋势,高等教育资金负担正从政府转向个人。这些变革的目的在于保持入学率的同时降低政府在中学后教育方面的成本,不过政府仍然是中学后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都得到政府的大力资助,大多数院校机构都是公立的。二战后院校机构激增,各国政府已经为此提供了极高的成本,当然要求扩大入学机会的呼声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经济,需要更多高技能的劳动力,而持续的人口增长和中产阶级的壮大,这些因素极大的推动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即使政府想让这种扩展缓慢下来,它们也发现不可能这样做。入学机会始终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问题,世界各地都是富裕人群更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尽管经过多年努力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对贫穷家庭学生、农村青年、妇女等群体来说仍然十分不平等。即使是在美国,由于高度层次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及政府贷款拨款项目,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相对开放而没有明显的社会阶级差别,但是一些少数族裔学生入学比率仍然较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展,需求也增加了,给低收入群体提供高等教育机会成了一项目挑战,在高等教育面临财政困难的背景下尤为如此。由于人们越来越多的要求通过贷款项目增长学费和费用,高等教育的成本由学生支付的份额不断增加,而政府力图限制其在中学后教育方面的经费支出,私有化已经成为达到此政策目标的途径。几乎所有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发挥私营部门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在对大学科研提供资助和指导方面私营部门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许多国家私立院校规模得到扩展或者建立了新的院校。不可避免的,私立部门深入参与将带来高等教育价值观念和发展方向的变化,私人利益是否将对大学的传统职能(学术自由、基础研究、教授治校等)提供支持目前尚不明确。20世纪60年代发生史无前例的学生闹事事件,世界各国的大学校园满是骚动与喧嚣。欧美大学生闹事的部分原因是高等教育扩张过快而引起院校条件的恶化,少数情况下学生要求对高等教育进行深刻改革,比如欧洲一些国家的大学生希望用更加民主的管理方式取代传统僵化的大学等级制度。总的来说,60年代欧美大学的变革包括学术决策民主化,大学内部权力下放,减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地区和种族差距,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增加职业课程等等。这方面瑞典大学的改造最彻底,不过许多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变化并不明显,例如美国尽管60年代有过激烈的争论但实际上其高等教育结构和管理的变化相当有限。经过10几年的试验,60年代的改革遭到了批评,许多措施被修正乃至废除,学生的权利也减少了。课程方面的改革却较为持久,一些跨学科项目和新兴研究领域也保留下来。90年代全球范围第二波高等教育改革浪潮,是进行所谓“管理革命”,其总目标是强调改进院校管理的效率和责任。这些改革通常增加了管理者的权力,教授的权威则被削弱,公立高等院校普遍加强了政府部门的监督。这些管理变革是由不断扩展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加的院校机构和系统复杂性以及经费使用驱动的,包括政府、产业界、工会等外部力量在院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大学管理理念是强调自主权,大学一直努力与外界保持适当距离,以免受到外部机构的直接控制。然而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展和成本的日益上涨,高等教育的经费提供者(主要是政府)向大学施加巨大压力,希望各大学承担更多的绩效责任。自治与责任的冲突是近年争论的焦点之一,大学自主权无一例外受到了限制。第三世界国家大学自主权传统历来不强,对实行责任制的要求因为既有政治因素又有经济因素,有的情况下直接导致政府主导高等教育。而工业化国家要求实行责任制的压力在本质上更多是财政方面的原因。随着院校机构规模的扩大和日益复杂化,要求更高层次专业管理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同时传统的院校管理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不仅因为它们过于僵化,而且因为这些规模庞大的科层机构效率低下。高等教育的管理将会象在美国那样日益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这意味着许多国家将会发展出目前尚不存在的“行政阶层”。与此同时,院校系统也变得更加层次化,人们一旦进入某个部门,便很难转到另外一个部门中去。对责任制的需求也会增长,并给院校机构带来更大困难。随着高等教育预算的增加,必然出现对经费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要求,不过目前就政府应当在何种程度上参与高等教育尚未达成一致。全球范围“管理主义”兴起及日渐复杂的科层安排构成当前院校概貌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保持大学内传统的并且有价值的教授治校和根本性学术决策模式,是大学将要面对的挑战。在过去30年,职业化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趋势,人们普遍认为大学课程应当为日益复杂的职业提供相关训练。为找到报酬优厚的工作而忧心忡忡的学生要求院校的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雇主也要求大学的课程更直接地与他们的需求相关,在许多国家被认为与职业脱节的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招生人数日渐减少了。与此同时,大学与工业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其中许多联系主要集中在科研方面,这种趋势已经对学术研究的方向和范围产生影响。企业与大学建立伙伴关系,一方面力图确保它们所需要的技能能够被反映到课程中去,另一方面是希望在感兴趣的领域能得到大学的帮助,比如许多工业化国家的企业为雇员提供有针对性培训项目,有时就是在大学的帮助下完成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工业界的代表加入了高等院校的管理委员会,美国的研究型大学通常与大公司签订正式协议以分享研究成果。由于大学与工业界的联系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专利、研究成果的保密和其他经济问题相关的技术安排显得十分重要。有批评者指出企业通常对基础研究不感兴趣,因此这种新型联系可能会改变高等院校科研的性质,传统上以基础科研为主的大学科研可能会逐渐转向实用的营利型的项目。人们还对具体的资助方式提出了质疑。近年来面对财政压力,大学的基础科研作用越来越成为问题,没有其它机构能够担负起基础研究的任务,但与此同时支持大学基础研究的共识却减弱了。长期以来西方大学始终处于知识网络的中心,这一网络包括研究机构、学术书刊、出版社等知识传播渠道以及由科学家组成的“无形学院”unvisiblecollege,而且目前世界上多数科学文献都是用英语发表的。学者和学生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是国际知识网络的一部分,甚至连人才外流也不例外。这种现象有助于传播思想,同时也维护了一些主要“东道国”host\ncountry的影响及其在科研方面的统治地位。全球有150多万名学生在国外就读,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及环太平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他们在工业化国家特别是美、英、德等国学习,日本是一个既派出留学生又接收留学生的主要国家。旅居国外,学生尝到许多东西,除了专门知识还有所在国家学术系统的规范和价值观念,他们回国后往往满怀热情的按西方方向改造本国大学。但在国外毕业的学生经常感到难以重新适应本国国情,部分原因是他们在国外接受的高级训练可能不易被尚欠发达的本国经济体系所吸收,这种苦恼与国外的优厚报酬一起导致了人才外流。但在当今社会人才外流并非永久性,例如居住在国外的第三世界科学家经常与本国同行保持联系贡献其先进的知识和思想,他们经常回到本国学术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在本国学术或政治形势好转时回国永久定居。他们带回大量专门知识,许多人在本国科学界和学术界担任领导职务。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的大规模流动对知识转让带来了巨大影响,一般来说知识和院校模式是从主要工业化国家转让到第三世界以及一些处于边缘的工业化国家,相反的情况则几乎没有。知识网络呈现出复杂性和多重性,尽管它的中心仍然保持着非常强大的力量,但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增强其大学系统的科研实力,在科研和生产利用方面出现了更加均衡的趋向,个别国家独领风骚的状况可能会逐渐消失,但不平衡的状态仍将存在于世界知识系统。许多大学和学术系统,科研已经成为中心任务,有关科研管理、资金筹措、科研与课程教学的关系、科研成果的使用及其它相关问题,越来越难以作出抉择。院校机构处于知识体系的中心,由杂志、图书、计算机数据系统组成的知识传播系统正在迅速发生变化。新的数据网络应该由谁控制?新形式下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如何生存?科学系统如何避免被资料数据的大量增加而淹没?谁来支付知识传播的费用?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知识传播网络的关键要素,科学家和学者通过互联网进行直接交流,基于万维网的数据系统日益重要,图书馆通过大量电子资源链接期刊和其它类型的信息与数据,而知识所有权、电子网络获得成本、新型电子期刊和其它出版物的影响及其它一些问题都暂时还没有答案。目前美国等英语国家的出版商和其它数据库提供者从新技术中获益最多,西方主要的知识生产者目前组成一种信息卡特尔,他们不仅控制了知识的创造,还垄断了知识传播的主要渠道,仅仅增加科研机构的数量和建立新的数据库,并不能带来更加公平和开放的知识系统。作为创造和传播知识复杂过程中最重要的机构,现代大学不仅是许多基础科学的发祥地,而且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交流知识的各种杂志、书籍和数据库等复杂系统的摇篮。大学在为日益增多的各类专业提供训练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大学还处在公民社会的中心,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全球高等教育界成了各种思想、机构模式以及各种实践荟萃的场所。与此同时,大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源于高等教育可获资源的减少。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全球范围的急剧扩展后,许多国家的大学被迫削减经费支出,有的甚至缩小规模。社会与高等教育之间那种为高等教育提供资源以换取更多学生入学以及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不成文的契约已经瓦解,这对高等教育和社会都带来巨大影响。高等院校都是镶嵌在广阔社会之中并受各种社会力量约束的机构。学院和大学通常与所处社会保持某种模糊关系,它们既有参与性也有远离性,既是服务性也是批判性的,既需要社会支持也被社会所需要。EricAshby说,一所大学“必须有足够的稳定性,以支持其创建时的理想,同时也要充分地对支持它的社会作出回应,以便维持其与后者的关系”。大学是一种有着持续生命力的机构,现代大学一直保持着传统模式中的关键成分,即使是在巨大社会变革的时代,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大学也成功地进行了演进。有人认为大学缺乏责任感,因为它们使用公共资金,却往往没有满足工业界和政府的需要,政府部门、激进派学生以及外部环境都使用高等院校承受了巨大压力。对过去三十年的变革,AdwardShils如此评价,“学术气质”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并在某些方面遭到的削弱,它还是一如既往地保存下来了。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些问题,课程中的多元文化主义,以种族为基础的录取程序,校园暴力和仇恨犯罪,研究生助教发起的罢工活动,针对州政府的问责制,学生学习评价,监督教师生产力,科学活动中不当行为与欺诈,校产合作关系,技术转移,大学非直接经费的不当管理,及州议会要求削减经费与缩小规模的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改进和繁荣高等教育的正确途径是走分散管理、分权制、私有化、全球化、信息技术、再造政府、全面质量改进等方法。大学具有共同的文化和现实背景,在许多基本方式上它们的机构模式和规范准则具有某种一致性,与此同时各国的显著差别将继续影响学术系统和院校机构的发展。世界各地大学之间存在着实质性差别,这种不平衡状况可能继续扩大。工业化国家的主要大学一般都有充分的资源来保证其在科研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学却面临规模扩大和预算紧缩的双重压力带来的巨大挑战,它们很难提高质量和参与国际知识系统的竞争。总的来说,高等院校基本结构不太可能发生重大改变,尽管大学的行政系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并且传统的教师权力和自主权也会下降,但现有院校模式将得以保存。开放大学和其它高等院校可能提供新的院校安排方式,节约费用的努力也可能会带来进一步的组织变革,非预期的变革也可能发生。一般而论,21世纪上半叶大学面临的环境并不好,高等教育作为工业化国家一个拥有稳定的而不是不断增长资源的“成熟产业”的现实,不仅会影响到中学后教育的可获资金,也会影响院校的实践。\n大学作为西方文明中的一种社会机构保持了其辉煌而持久的地位,在多数历史时期大学的变革是非常缓慢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守护人与传承者,近一个多世纪更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大学曾经改变了它所在的社会,甚至成为变革中巨大的力量。ClarkKerr对中世纪大学的稳定性曾指出,“有大约85所1520年以前建立的西方机构迄今仍然以可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它们具有相似的功能和未间断的历史,其中包括天主教会、曼岛(Isleof\nMan)、冰岛以及英国的国会、瑞士的若干州府以及70所大学。”迄今为止美国的大学在历史上已经有两次巨大的变革,一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学院向研究型大学转化,《赠地法案》催生一批传授农业机械工程等实用课程的公立大学,另一个是二战后二十多年,《退伍军人权利法案》促使大学向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普通民众开放,联邦政府的大规模资助使大学在基础科研和国防研究等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州政府、地方社区的大力支持使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大量涌现和飞速扩张。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版和2000版),1999美国本专科在校生总规模为1268万,研究生和第一专业证书学生共211万,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不过近几年中国、印度等国家高等教育迅速扩张,形势发生很大变化。近年来美国高教改革重点。1全球视角,美国大学科研和教学工作范围遍及全世界。2重视普通科学文化教育,加强基础理论学科的教学,力图实现学生知识体系在精深和广博两方面的协调统一。3课程内容更加多样化,增加反映科技发展新成果和新动向的知识,增设跨学科和边缘学科。4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特别重视基础理论和跨学科的研究,加强与联邦和工商界的协作,完成了大量委托的研究任务。5研究生和博士后教育都有很大的发展。6改进教学方法,使用新教学设备,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开放大学等新教学组织形式不断出现,重点培养大学生自学、独创和研究的能力。美国已经有2/3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21世纪越来越成熟的劳动力市场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与培训,大学学历逐渐成为除体力劳动外多数工作最起码的资格要求,一个人受教育程度与他的个人福祉和生活质量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本科教育在新世纪面临着许多新课题,主要两方面,一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何传授必要的科学知识,比如21世纪不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就是新世纪的新文盲,二是在国际全球化大背景下,学习外国优秀文化与传承本国民族文化,两者如何平衡。高中毕业生的低合格率、教育机会不均等仍然是个大问题,根据美国教育部2000年的一份数据,在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家庭中,只有21%的高中毕业生有高资格或很高资格进入四年制大学,63%的社区学院学生至少修一门补偿教育的课程。美国的高校一直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教育与生产技术的变迁,各级政府的资助政策,学生、家长及政策制定者的期望,人口特征的趋势,新的教育机构提供者等。回顾历史,20世纪70年代联邦财政状况恶化,大幅度削减教育投资,大学生学费因此上涨,再加上传统适龄青年(18-24岁)人口持续下降,使得美国高等教育遇到很大的困难。80年代,由于文科学生就业前景暗淡,遂逐渐减少,工程、企业管理等学科则发展很快,高等教育已经明显商品化,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联系更加紧密。而90年代在繁荣经济的支撑下联邦和州政府进一步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在资源有限的时期,大学过快的增长是以牺牲教育和科研的质量为代价的。美国的高等院校发展前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总的经济发展趋势,取决于美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分配政策及其他相关教育政策,公立院校尤其如此。如今很多学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美国高等教育将继续面临困难和不稳定的局面,一方面是21世纪初美国经济衰退,各级政府对高校经费的拨款不太可能有较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美国人口年龄分布在不断变化。亚非拉的人口越来越年轻化,而欧美大部分国家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经历20世纪80、90年代短暂年轻人数量下降后,美国的大学新生又有所增加,这是对二战后婴儿潮(二战后美国出生了4000万儿童)那一代人的回应。然而美国老年人数量的增长大大超过年轻人数量的增长,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十年将会一直持续,美国的人口与劳动力增长率已达到历史最低点。社会中高龄人口越多,社会也就变得更加保守,国家优先考虑的事情,越来越集中在如何解决老年人的问题,而不是满足年轻人的需要。对世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却始终是年轻一代,年轻人主宰世界,如今再加上廉价的全球交流工具,无数的年轻人已经被迅速出现的遍布全球的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新一代年轻人的未来与我们的现在完全不同,他们将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并将其混合起来,由此派生出新的社会,与此同时年轻一代对教育的需求将会有惊人的增加。另一个同样意义深远的人口现象是,美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美国对本国人种和民族越来越包容,女性、少数民族和移民大约占新增劳动力的85%,目前占美国工人总数的60%。那些被认为是少数民族的亚非拉美裔和美国土著已经在加州、德州、亚利桑那州等州成为主要人口,女性的领导作用也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且已经在美国的教育机构中开始起主导作用。在社会事务中未被充分代表的少数民族和女性充分地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对实现人类平等与社会公正是至关重要的,对国家的强盛和繁荣也同样重要。许多文化和社会财富正是那些不被认同的人创造出来的,人们应该设法创造一个让智力资源在所有公民中流动的环境。不过现实中即使是美国也仍然存在着种族隔离,法庭和立法机构正在挑战长期以来被民众接受的项目如肯定性行动、机会均等等,美国社会里由种族、阶级、民族导致的两极分化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与此同时整个世界由于现代通讯和交通技术的应用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却越来越紧密。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政府的支持下,美国的大学逐渐增加了不同种族、民族与文化群体的参与,这些人在学生与教师队伍中都是不同寻常的,美国的大学试图建立一个支持性环境,接受容纳并保持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大学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21世纪初美国大学学龄人口再一次增长,一些地区如加州、德州面临人口增加与人种结构变化的双重挑战。实际上如今美国进入大学的学生只有17%是处在18-22岁这个年龄段的,这是人们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学生,大学校园中的学生不再是主要来自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高中毕业生了,学生的多样性体现在年龄、性别、种族、社会背景等各个方面,这都要求大学建立与此相应的教学计划。对大学和整个社会来说,日益增长的多元性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重要的机遇,多元化带来的是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大学既是社会的镜子,又是一座灯塔,大学有责任帮助国家建立多元文化的有效社会模式,大学应该促进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这显然需要新的政治框架去完成这个任务。美国的大学一直处于变革之中,其高等教育结构有许多层次、形式呈现惊人的多样性,并且显示出终身教育的趋势。成年人进入高校学习的人数不断增加,部分时间制学生占总体比重1980达到40%,21z世纪初达到80%左右,而且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在职培训倍受重视,众多的大型企业开办各类高等教育,并且越来越多的授予各种学位。非传统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教学、科研、服务三项功能都在加强,某些教育家称高校将从以传统全日制大学生为对象,向以社区的各种成人为主要对象转变。今天的大学生大多是已经成家并有工作的成年人,他们往返于校园和工作单位之间,或者借助网络空间为他们的事业寻求必要的教育和技能培训,越来越大的成人教育需求对传统寄宿制学院提出挑战。这些成人学生有新的期盼,他们热切需求更高的教育质量,以及更贴近现实的训练,因此大学正开始面临学校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移的压力。进一步说,大学以前实行的是“以防万一式”的教育,就是在学生真正需要知识之前完成其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并取得学位,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及时式”的教育,也就是不以拿学位为目的,当工作有需要时就去学习,而且课程也是依据学生的需要制定的。美国大学课程设置考虑学生就业需要,跟随时代步伐,体现最新研究成果,宽口径、多种类、多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灵活、普遍小班教学、大量阅读书目、大量实习和讨论课、多论文多考试)。综合性、跨学科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高校科研和联邦、企业的联系也在加强,如何在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两方面相互协调,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新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教学和管理都增加了许多新的手段,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不仅对教育也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难以估计的深远影响。基于计算机的远程教育发展很快,它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中产生巨大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教育的需求,而远程教育减少了学生在一个特定时间和一个特定地方以可接受的价格提供教育的需要,教育市场对所有人都是自由并可获得的。研究表明,虽然学生需要被激发和组织起来,但远程教育是可以像课堂教学那样有效的。据《参考消息》2010-11-3的《美欧名校推崇开放式网络课程》,2001年MIT宣布将所有类别的课程都放到网络上(MITOpenCourseWare,网址ocw.mit.edu),并可以在该校开放式课程网页中免费获取讲义和课程作业,这是全球开放式教育资源运动的开端。英国40多年来一直在进行远程开放式授课,把每个学科的课程都免费开放,开放大学(TheOpenUniversity,网址www.open.ac.uk)还在YouTube网站上设立了专门的频道。哈佛耶鲁斯坦福密歇根等美国名校近几年都已经把相当大比例的课程放到网络上,而开放式课程联盟是一个目前大约有250家学术机构成员的全球性组织,它们所提供的课程大多数是英语授课,其它语种的课程也有不少,所有这些开放式课程都是完全免费的。开放式教育运动大部分早期工作是由富有的大学或者基金会出资赞助的,尤其是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TheWilliamandFloraHewlettFoundation,网址www.hewlett.org\n),其主要职责包括利用“技术帮助高质量教育平等传播”。许多学者支持开放式教育运动,他们认为知识应该尽可能自由和广泛的传播,由全世界共享,为全人类造福,迅速普及的计算机网络为这一理念搭建了坚实有力的平台。通过开放式课程,一些在各自学科领域很有名但不被外界熟悉的教授获得了广泛的知名度,MIT一位教授说这是“最重要的优点”。学历和学位对开放式教育运动而言是敏感话题,开放式课程的学生和在校生上同样的课程,参加同样的考试,但是他们还无法获得大学的学分和学位。著名大学率先发展开放式课程,这很可能进一步加强它们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优势地位,与普通大学相比它们的课程质量高很多,而学生在大学校园与来自天南海北的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宝贵交流经历是开放式教育永远无法复制的。社会不断改变,大学也必然随之改变,这在历史上是经常发生的事。变革一直在塑造着大学,并赋予它特有的风格,同时大学也在寻求保留和传播其学术成就、文化观念和人类文明的价值,正是一次次的改变塑造了美国的高等教育。大学教育年轻人,开发了人类的潜力,使人类智慧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创造出影响未来的知识,培训劳动力并评定他们的能力,挑战社会一些价值观以刺激其发展。大学接受了长久的自由的教育理念,把学术纳入教育使命之中,扩展了各项活动向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使科研主要是基础研究更加切合社会需要增进了国家安全与富强。不过大多数大学还只是为了单纯适应变革的世界而变革,它们还没有把自己转化成一个能适应未来的机构,学术体制变革的缓慢进程使大学不足以控制自己的命运。现在大学就面临着这样的危险,社会力量的大潮将横扫高校,以不可预见和令人无法接受的方式改变高等教育,创造出新的教育结构形式来挑战人们关于大学的经验与观念。以往的变革常常需要经历几个世纪才能完成,而如今几十年甚至几年就够了,现代社会最能被预见到的特质就是它的不可预见性。我们生存在飞速变化的世界,想想过去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冷战结束了自由与民主之风吹遍世界,基因技术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已经尝试在基因层面治疗疾病我们甚至可能创造出新的生命形式,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已经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的通讯和交通技术激增给人们更大的流动性和新的市场并且把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日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全球化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互动联系日益紧密,美国人口构成不断变化老龄化与种群越来越多样化,我们更急需研究如何让人类在这个资源已经日渐枯竭的世界里生存发展。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必须要寻求保留它核心价值中最珍贵的部分,同时还要开拓新的道路来热切回应种种机遇,适应变革世界的同时更要谋求对变革世界的本性施加影响。而今,人们正在目睹高等教育在本质上产生巨大转变,这种变革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有发生,大学内部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和更大的努力。高等教育这场从形式到内容都意义深远的革命,源于人类正在进入后工业时期——一个知本社会的现实,今天的工业生产正在由以物质生产和劳动力为主的产品,平稳地向以知识为主的产品和服务转移,新知识的创造与应用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最新形式。在这个人类社会向知识时代转变的时期,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正在取代金融与物质资本,知识本身也就是受过教育的人和他们的思想,逐渐成为人们力量、繁荣与富裕的源泉,我们的社会更加关注知识,更加依赖于创造知识的社会机构。社会上已经有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通过新知识的产生与应用,大学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多数人相信各类学校特别是大学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甚至不可或缺,它为人们提供了教育机会,同时创造了知识,大学所提供的服务是当今社会取得领先优势的关键,它们包括个人生活的富足与安乐、经济竞争、国家安全、环境保护和文化繁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没有哪项公共投资能像高等教育投资那样取得如此高的经济回报。当然大学和社会之间形成的契约,这种独特而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不可能继续建立在20世纪及以前所依赖的条款和条件上。我们飞速通往知识时代的演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广泛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及其组成的互联网络,它们大大增加了人们学习、工作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它们让人们更快更广泛的传播信息并通过多样的渠道把遥远地方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连接起来,现代电子技术已经彻底改造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今经济日益全球化,知识经济开始取代产品经济,变革的速度成为我们时代的主题,世界在各个方面都变得如此多样化,高等教育也再次面临着巨大变革。知识本身是无限的,用的越多它增长扩大的也就越快,今天的社会要求其成员成为终身学习的人,这就要求教育机构可以随时随地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从更实际的角度来说,高等教育与技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些力量使得大学里的人们要重新审视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人们应该质疑现存的一切,但同时也要变得更加宽容,更加勇于实践,更加愿意尝试彻底的解决方法。大学应该在知识时代进一步强化自己作为知识守护人与创造者的地位,否则变革的力量及其所带来的竞争者将压倒大学,人们那时会发现大学的作用被边缘化了。毫无疑问,高等教育在未来几十年将变得更加繁荣,在一个注重知识的社会里,不管是从个人还是社会角度,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当我们探求有关未来的前景时,我们应该牢记,在历史长河中大学能不断发展的力量所在,即通过学术研究产生新知识。大学一直在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并对它进行评价,大学的优良学术原则、价值观和传统给自己带来勃勃生机,并赋予自身持久的生命力与特殊的意义。如今大学必须再次努力预测社会的发展方向及一切可能性,以使我们的学生为他们将要承接的世界做好准备。大学教育始终存在着大量的难题。媒体继续用掺杂了怀疑和无知的沮丧态度观察大学,他们时而有之的敌意破坏了公众对大学的信任与信心。虽然人们渴望一个关键性机制能使校园更加多样化,为那些处于社会边缘被歧视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以这类负责任的名义对学术事务进行干涉的危险一直居高不下。教师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他们担心科研经费会因经济衰退和津贴项目的变动再度被削减,他们对那些长期存在的学院惯例诸如任期和学术自由感到忧虑,越来越细的分科使学者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同时在获取赠款的要求、偏重于科研的奖励制度与对教学的热爱和责任感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冲突。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担心,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所形成的知识经济将会摧毁我们的学院和大学,把其遵循的学术价值与传统都抛到一边,用市场要求来取代公民意志。一些令人忧虑的趋势已经使大学受到影响。日前人们存在这种想法,教育是一种个人经济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社会难以从中受益,这种想法不断上升,从而使支持高等教育的公共基金一直在减少。一些历时长久的政策,如肯定性行动,代表了社会的平等与公正,而今却受到一些政府机关以及来自法庭的挑战。科研经费常被用于组织投票、政治或庆典活动,这种行为既扭曲了科研又影响了研究生教育。学生们的债务负担驱使他们更加功利,他们要求学校开设的课程要适用于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同时还有一种声音呼唤学院回归理想中的“古典”课程,因为这些课程都是基于西方文明的伟大著作。大学另一个特别的担心是来自政治力量对大学管理和使命的过分干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都想方设法控制高校的行政决定与资金援助,有不少关于行政和司法干涉科研过程的事例。大学已经过于依赖通过开会来解决日常事务,行政权力过度约束了大学,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经济开销,还造成管理负担,这种官僚化的趋势使公众失去对高校的信心。大学里的人并非都是无可指责的,有些学生、教师、官员、赞助人都扭曲并损害了大学的基本价值与意义,而大学在回应他们的要求时常常只是作出应对式反应而不是采取预先行动。知识与实践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在迅速扩大,而大学的学术体制又过于僵化无法适应新的局面。校内外各方面人士对大学提出越来越多的批评,大学的价值在各方面都受到挑战,比如大学对教育的承诺及教师施教能力倍受质疑,教师任期也遭到严厉攻击。学术研究质量与实用性将接受更多细致彻底的检验,政治力量正在进一步介入教育机构的管理,人们不断抗议学费的上涨然而一系列令人担心的事仍在发生。全美大学为处理这些事付出很多努力,本科教育重新占据优先位置并得到很大改善,几经扩大助学金资助范围,各层面的高校招聘活动更加公开严格公正,成功募集数以亿计的捐款以补偿公共基金的缺口,投资最新信息技术以支持教育科研与服务同样也提高了社会整体的工作效率,削减部分开支并采用现代化管理方式以节约资金的同时更好的为教学核心任务服务,更新校园里许多硬件设施,和关键的公共部门进行更多有效的交流来赢得他们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和支持。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高校勇于面对更多意义深远的改革,并为此制定了目标。更多的有色人种出现在学生、教师、工作人员的队伍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女性在学校中的地位不断改善,校园各方面都更加国际化,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使知识的保存发现传播与转化有了革命性进展,研究人员能拓展更加广泛深远的课题如全球变革、人类基因问题、宇宙起源等。政治家、各类权威人士与公众不断向大学发出挑战,同时日新月异的技术也在不断驱使大学前进。大学不应回避任何问题,大学的目的是什么?要教授什么内容?怎样来教?由谁来教?教多久?谁来评定教学质量?谁来制定评判规则?谁来投资教学与科研?谁能从中受益?谁来管理?如何管理?大学的任务中有多少是可以为公众服务的?谁是合适的合作者、合伙人与赞助人?大学还面临着一些显著的短期压力,这些压力来自各个层面目标多样但并非总能协调的政治议程,如限制教育经费支出甚至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让教育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取消国家对科研的支持经费这笔款项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自二战后确定下来的,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加速学院体制的改变。\n19附录:章节目录、结语、主要参考资料和相关网络资源附录一:章节目录1殖民时期出现九所学院2高等教育科学化实用化初现端倪3向德国式研究型大学转化(A)3(B)霍普金斯大学开创美国研究生教育新纪元3(C)哈佛爱略特推行课程选修,本科教育大变革3(D)芝加哥大学,美国式现代化大学模型4几种职业学院的发展(A)哈佛法学院和美国法学教育规范化4(B)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引领美国医学教育4(C)哥伦比亚大学早期发展和它的教师学院4(D)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普利策奖5研究型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反思(A)复古思潮和兴建哥特式建筑5(B)哈佛洛厄尔时期“广泛涉猎学有专攻”5(C)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统治”时期,“现代文明”和人文必修课5(D)哈佛和耶鲁建起本科住宿学院5(E)哈钦斯计划和“伟大的经典著作”5(F)哈佛科南持时期通识教育“红皮书”6《莫里尔赠地法案》和农工学院兴起(A)6(B)“抢地大学”康乃尔大学6(C)康乃尔大学“公私合营”模式和它的农学院6(D)麻省理工学院与工业界的早期合作,实用知识和博雅教育之争7私营公益基金会和新知识产生(A)7(B)加州理工三驾马车海耳、诺耶斯和密立根7(C)犹太和其他外籍科学家与美国物理学崛起7(D)泡令和分子生物学,数理化对生命科学的渗透7(E)福特基金会,行为科学、“软科学硬化”和“挑战赠款”8联邦政府的大规模资助和科技腾飞(A)8(B)战争即机遇,范内瓦.布什“合同制联邦主义”和国家科学基金会8(C)奥本海默,曼哈顿计划和大学代管的国家实验室8(D)哈佛转变合作态度,MIT特洛伊计划,联邦机构对社会科学项目的资助9州立大学和社区学院,普及高等教育(A)9(B)加州大学发展简史9(C)社区学院总体情况,职业教育和服务社区10“一切向钱看”(A)斯坦福大学“生财有道”,与硅谷信息技术高科工业区10(B)耶鲁回归教育付出代价,与其“管理学院”的崛起10(C)“贪婪的十年”,专利权官司,与生命科技革命的开端11最有权势的校友(A)威尔逊总统和普林斯顿大学,食堂俱乐部11(B)胡佛总统和斯坦福大学,总统图书馆11(C)出身哈佛的两位伟大总统罗斯福和肯尼迪,肯尼迪政府学院11(D)耶鲁本科毕业生布什父子和法学院校友福特、克林顿夫妇12身在江湖(A)麦卡锡反共狂潮的冲击,维护学术自and由12(B)民权运动,学潮,少数族裔地位的提高12(C)七姐妹学院,女权运动,校园性侵犯,女校长12(D)阳光下的暗影,学术界丑闻12(E)九一一后锁国政策,五角大楼的入侵,和公立教育危机13名校巡礼(A)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豪门三大家13(B)加州理工、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科研圣地13(C)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康乃尔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各有千秋13(D)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公立大学典范14本科生(A)招生录取和学生资助14(B)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14(C)讲座、评分、咨询,教学活动和师生交流14(D)宿舍、社团、体育运动,校园生活14(E)竞争、消费主义、职业主义,本科教育危机15文理研究生,学海无涯苦作舟16教授,教学、研究、服务社会、参与学校学术管理17大学领导与管理人员,董事会和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18回顾与展望19附录:章节目录、结语、主要参考资料和相关网络资源\n附录二:结语这份介绍美国高等教育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是我利用闲暇时间,把近几年的相关读书笔记粗略整理而成,文中有大段的摘录,我所做的是划分章节目次,重新整合各种资料,添加一些过渡性、总结性语句和段落等事情,因此主要贡献应该归于参考书籍的原作者们。编写过程中,务求资料丰富详实,所以每个主题并不严密,而是向外扩展很多。高等教育本就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多了解些形形色色的相关事件是大有裨益的,如果读者从这份资料中能有所领悟或有所借鉴,本人不胜欢欣。我不过中人之资,能力一般,再加上身体不好,生活又诸多困扰,时间与精力都很有限,所以生动有趣、严谨又不失幽默的原定写作风格目标没有达成。这份资料供大家学习交流之用,鼓励有能力的读者进一步充实或深度加工,但是请不要用于商业领域。如发现资料里有任何不当之处或错误,欢迎每一位读者批评指正。这份资料在天涯论坛和新浪博客同步更新,由于天涯的敏感词汇过滤问题,一些章节几经删改也没有发表成功,新浪博客上则比较全面,如有修订也将以新浪博客上的为准。我的博客新浪山风月blog.sina.com.cn/shanfengyue,天涯论坛用户名shanfengyue,邮箱shanfengyue@sina.com,有需要可以与我联系。附录三:主要参考资料1《从哈佛到斯坦福》,舸昕编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2《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美)哈瑞.刘易斯(前哈佛学院院长)著,候定凯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3《21世纪的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第2版)》,美PhilipG.Altbach,RobertO.Berdahl,PatriciaJ.Gumport主编,施晓光,蒋凯主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4《21世纪的大学》,(美)詹姆斯.杜德斯达(1988-1996任密歇根大学校长)著,刘彤、屈书杰、刘向荣译,王定华审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5《谁的大学》,薛涌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6《美国高等教育》,(美)德里克.博克(前哈佛校长)著,乔佳义编译,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2月北京第1版。7《美国校园文化》,(美)亨利.罗索夫斯基(前哈佛学院院长)著,谢宗仙、周灵芝、马宝兰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8《加利福尼亚大学》,德万编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9《比较高等教育》,符娟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10《外国教育通史》,滕大春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四卷,第五编,第九章,330到370页。11《美国著名高校概览》,何学良、李疏松、(美)何思谦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2《美国社区学院研究》,徐琦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13维基百科相关词条,中文网址zh.wikipedia.org,英文网址en.wikipedia.org;14百度百科相关词条,网址baike.baidu.com;附录四,相关网络资源(美国大学的简要介绍和相关各类排行可参阅《美国著名高校概览》一书)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网址www.harvard.edu;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网址www.yale.edu; 耶鲁贝耐克稀有书籍和手稿图书馆,BeineckeRareBookAndManuscriptLibrary,网址www.library.yale.edu/beinecke/;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University,网址www.princeton.edu;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UniversityintheCityofNewYork,网址www.columbia.edu;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网址www.stanford.edu;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University,网址www.jhu.edu;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ofChicago,网址www.uchicago.edu;康乃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网址www.cornell.edu;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MIT,网址www.mit.edu\n; 麻省理工开放课程,MITOpenCourseWare,网址ocw.mit.edu;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InstituteofTechnology,CALTECH,网址www.caltech.edu;布朗大学,成立于1764,BrownUniversity,网址www.brown.edu;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网址www.duke.edu;纽约大学,NewYorkUniversity,网址www.nyu.edu;纽约州立大学,TheStateUniversityofNewYork,网址www.suny.edu;宾夕法尼亚大学,成立于1740,UniversityofPennsylvania,网址www.upenn.edu;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网址www.psu.edu;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ofVirginia,网址www.virginia.edu;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网址www.umich.edu;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StateUniversity,网址www.msu.edu;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网址www.berkeley.edu;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SanFrancisco,网址www.ucsf.edu;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LosAngeles,网址www.ucla.edu;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网址www.wisc.edu;威斯康星大学绿湾分校,UniversityofWisconsin-GreenBay,网址www.uwgb.edu;伊利诺斯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atUrbana-Champaign,网址http://illinois.edu/;伊利诺斯州立大学,IllinoisStateUniversity,网址www.ilstu.edu;南伊利诺伊大学,SouthernIllinoisUniversity,网址www.siu.edu;明尼苏达大学,成立于1851,UniversityofMinnesota,网址www.umn.edu;乔治城大学,GeorgetowmUniversity,网址www.georgetown.edu;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网址www.gwu.edu;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网址www.washington.edu;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WashingtonUniversityinSt.Louis,网址www.wustl.edu;华盛顿州立大学,WashingtonStateUniversity,网址www.wsu.edu;北卡罗莱纳大学,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网址www.northcarolina.edu;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ChapelHill,网址www.unc.edu;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NorthCarolinaStateUniversity,网址www.ncsu.edu;波士顿大学,BostonUniversity,网址www.bu.edu;塔夫茨大学,TuftsUniversity,网址www.tufts.edu;洛克菲勒大学,RockefellerUniversity,网址www.rockefeller.edu;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网址www.cmu.edu\n;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University,网址www.vanderbilt.edu;西北大学,NorthwesternUniversity,网址www.northwestern.edu;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网址www.usc.edu;阿肯色大学,UniversityofArkansas,网址www.uark.edu;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ofMaryland,网址www.umd.edu: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ofIowa,网址www.uiowa.edu;印地安那大学,IndianaUniversity,网址www.indiana.edu;肯特州立大学,KentStateUniversity,网址www.kent.edu;罗格斯大学,RutgerstheStateUniversityofNewJersey,网址www.rutgers.edu;匹兹堡大学,UniversityofPittsburgh,成立于1787,网址www.pitt.edu;堪萨斯州立大学,KansasStateUniversity,网址www.k-state.edu;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UniversityofNebraskaatOmaha,网址www.unomaha.edu;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ofFlorida,网址www.ufl.edu;康涅狄格大学,UniversityofConnecticut,网址www.uconn.edu;TexasA&MUniversity,网址www.tamu.edu;威廉和玛丽学院,TheCollegeofWilliam&Mary,网址www.wm.edu;达特茅茨学院,成立于1769,DartmouthCollege,网址www.dartmouth.edu;奥柏林学院,OberlinCollege,网址www.oberlin.edu;伯纳德学院,BarnardCollege,网址www.barnard.edu;威士理学院,WellesleyCollege,网址www.wellesley.edu;史密斯学院,SmithCollege,网址www.smith.edu;圣欧克山学院,MountHolyokeCollege,网址www.mtholyoke.edu;薇莎学院,VassarCollege,网址www.vassar.edu;布林莫尔学院,BrynMawrCollege,网址www.brynmawr.edu;安提亚克学院,成立于1852,AntiochCollege,网址www.antioch-college.edu;康涅狄格州的三一学院,TrinityCollege,网址www.trincoll.edu;艾姆赫斯特学院,成立于1821,AmherstCollege,网址www.amherst.edu;卫斯廉学院,成立于1831,WesleyanUniversity,网址www.wesleyan.edu;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College,网址www.williams.edu;斯沃思莫尔学院,成立于1864,SwarthmoreCollege,网址www.swarthmore.edu;克拉克大学,ClarkUniversity,网址www.clarku.edu;美国天主教大学,TheCatholicUniversityofAmerica,网址www.cua.edu;圣约瑟大学,St.Joseph'sUniversity,网址www.sju.edu;圣约翰大学,SaintJohn'sUniversity,网址www.stjohns.edu;西点军校,UnitedStatesMilitaryAcademyatWestPoint,网址www.usma.edu;海军学院,UnitedStatesNavalAcademy,网址www.usna.edu;\n伦斯勒理工学院,RensselaerPolytechnicInstitute,网址www.rpi.edu;路易维尔大学,UniversityofLouisville,网址www.louisville.edu;纽约市立大学,CityUniversityofNewYork,网址www.cuny.edu;尤里卡学院,EurekaCollege,网址www.eureka.edu;加州西方学院,OccidentalCollege,网址www.oxy.edu;朱丽叶初级学院,JolietJuniorCollege,网址www.jjc.edu;圣莫尼卡学院,SantaMonicaCollege,网址www.smc.edu;南内华达州社区学院,CollegeofSouthernNevada,网址www.csn.edu;奥斯丁社区学院,AustinCommunityCollege,网址www.austincc.edu;美利坚合众国,UnitedStatesofAmerica,USA,政府官方网站www.usa.gov;美国教育部,U.S.DepartmentofEducation,网址www.ed.gov;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CenterfoEducationStatistics,网址nces.ed.gov;美国教育委员会,AmericanCouncilofEducation,网址www.acenet.edu;美国高等教育周刊,TheChronicleofHigherEeucation,网址http://chronicle.com;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andWorldReport,网址www.usnews.com;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网址www.nytimes.com;今日美国,USAToday,网址www.usatoday.com;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ifellerFoundation,网址www.rockfound.org;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MelindaGatesFoundation,网址www.gatesfoundation.org;梅隆基金会,AndrewW.MellonFoundation,网址www.mellon.org;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TheWilliamandFloraHewlettFoundation,网址www.hewlett.org;美国大学联合会,AssociationofAmericanUniversities,AAU,网址www.aau.edu;美国州立学院和大学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St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AASCU,网址www.aascu.org;美国社区学院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mmunityColleges,AACC,网址http://www.aacc.nche.edu/Pages/default.aspx;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AmericanAssociationofUniversityProfessors,AAUP,网址www.aaup.org;教育测验服务中心,EducationalTestingService,网址www.ets.org;美国学院委员会(SAT官方网站),CollegeBoard,网址www.collegeboard.com;美国学院测验中心,AmericanCollegeTesting,网址www.act.org;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InstituteforAdvancedStudy,网址www.ias.edu;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ofCongress,UnitedStates,网址www.loc.gov;\n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ofOxford,网址www.ox.ac.uk;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网址www.cam.ac.uk;英国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ofEdinburgh,网址www.ed.ac.uk;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ofLeeds,网址www.leeds.ac.uk;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ofGlasgow,网址www.gla..ac.uk;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CollegeLondon,网址www.kcl.ac.uk;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网址www.ucl.ac.uk;英国开放大学,TheOpenUniversity,网址www.open.ac.uk;德国哥廷根大学,Georg-August-UniversitatGottingen,网址www.uni-goettingen.de;德国莱比锡大学,UniversitatLeipzig,网址www.uni-leipzig.de;德国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UniversitatzuBerlin,网址www.hu-berlin.de;德国柏林自and由大学,Freie-UniversitatBerlin,网址www.fu-berlin.de;(因无法打出德文用英文字母a和o代替相应德文字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NationalUniversity,网址www.anu.edu.au;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University,网址www.mcgill.c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