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相关经典理论文章7篇整理汇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放管服”相关经典理论文章7篇整理汇编

‎“放管服”相关经典理论文章7篇整理汇编 目 录 ‎1.将“放管服”改革进行到底 ‎ ‎2.让“放管服”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 ‎3.“放管服”为中国经济加油助力 ‎4.“放管服”改革如何到位 ‎ ‎5.把“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 ‎ ‎6.以更大勇气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 ‎7.把“放管服”改革的红利推向深入 ‎ 将“放管服”改革进行到底 ‎“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无论是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还是让广大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放管服”改革都是必经之路。‎ 应对变局、开拓新局,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今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和疫情冲击,“放管服”改革对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推动惠企利民政策及时落地、促进经济迅速企稳回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展望长远,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放管服”改革也将是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循环,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关键所在,必须进一步以最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构筑起xx高质量发展的竞争新优势。‎ 往深里推、向实处走,全力推动“放管服”改革取得新突破。合起来看,“放管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主要目标是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增强发展活力,我们必须以此为导向,敢于直面问题,善于破解难题。分开来看,我们要认识到,“放”“管”“服”是三管齐下、互为支撑的关系,少了哪一方面,“放管服”改革的成效都会大打折扣。“放”,就是要放出活力、放出创造力,放出营商环境的竞争力,做到能减则减、能快则快、能优则优。“管”,就是要管出公平、管出质量,管出营商环境的公信力,着力构建“事前管标准、事中管达标、事后管信用”的监管体系。“服”,就是要服出便利、服出实惠,服出营商环境的吸引力,真正做到把每个办事企业、办事群众都作为“x人”对待,让“x人服务”名副其实,成为xx又一块金字招牌。‎ 畅通循环、消除梗阻,形成推动“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放管服”改革是一项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工作,‎ 其实质就是政府自我革命,就是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如果“上上下下”打不通、“左左右右”联不通,信息困在“孤岛”上,数据囿于“烟囱”里,大家各自为战,“放管服”改革就难有好成效。我们必须勇于打破思想禁锢、部门利益,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变管理思维为服务思维,拿出一系列真招实策,才能得到企业信任和群众认可。‎ 改革没有完成时,让我们把“放管服”改革进行到底,让改革成为惠企利民的不竭动力。‎ 让“放管服”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行政许可事项“应放尽放”;2020年底前实现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全部通过“单一窗口”办理;5年内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内……不久前,《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甫一公开,立即收获无数点赞。36项改革任务,全部列出路线图、时间表,明确了谁牵头、谁负责,充分显示出“放管服”改革攻坚深水区的责任担当。‎ 作为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放管服”改革近年来一直是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当头炮、先手棋。‎ 从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提前两年实现削减1/3的目标,到中央和省级政府取消、停征和减免收费1100多项,再到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放管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力带动价格、财税、金融、社会事业等其他领域改革。哪里“放管服”改革搞得好,哪里营商环境就改善得快,哪里的市场活力就强、发展势头就好,改革溢出效应日益显现。‎ 改革越深入,越能体现含金量,这个道理一再得到实践的证明。像减证减税减费之类的改革举措,带给企业和社会实实在在的利好。各地“容缺受理”“不见面审批”“移动办事之城”“一枚公章管审批”“一门式一网式服务”等改革创新举措层出不穷,极大减少了企业、群众办事奔波之苦。改革深入到毛细血管,意味着更多获得感和改革红利。譬如,许多政务服务在实现“最多跑一次”的基础上,能不能进一步实现全城随意办、全国随意办?除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之外,还有多少政务服务可以实现异地办理?以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动力,以创新监管管出公平和秩序,以优化服务提升便利和品质,撬动的必是经济稳中向好、提质增效的“大成效”。‎ 改革走向深入,意味着要以更大的决心啃硬骨头、涉险滩。简政放权是最需耐心与决心的拉锯战,面对“差不多”“歇歇脚”的松懈思想,尤需激发壮士断腕的改革勇气和久久为功的改革担当。不久前的xx长生公司问题疫苗案件,就暴露出监管不到位、疫苗生产流通使用存缺陷等诸多问题,明晰和落实监管责任、加强监管队伍能力建 设是当务之急。改革期待大担当,改革呼唤行动派。针对改革推进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中梗阻”和“最先一公里”问题,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特别提出,要加强改革协同攻关、狠抓改革举措落实和督查问责。陈旧的观念、僵硬的思路、盘踞的利益、怠惰的作风,这些改革“拦路石”亟待坚决清除,从而收获雨润大地、利归万民的改革成效。‎ 权力就是责任,管理就是服务。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大背景下,这句话意味着更多改革期待。在时下流行的一款支付类手机APP上,不仅支持查公积金、查交通违法、挂号就诊等常见事项,甚至还涵盖了办税服务、高考成绩查询、小客车摇号、婚姻服务等几十项百姓日常服务,以至于有人戏言:没有什么是一部手机无法办成的。“放管服”改革如何做好手机端的大文章,促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实现智慧政务?如何打破“数据孤岛”“部门隔阂”,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新时代“互联网+政务服务”催生更多改革新任务,对接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就需要以人民为中心、以数据共享为原则,不断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水平。‎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一切有益于人民的改革,都应该万难不辞、万险不避。坚定不移把“放管服”改革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推进,把不该管的事交出去,把该管的事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到位,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一定能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增进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起强大动力。‎ ‎“放管服”为中国经济加油助力 删繁就简、便民利企的改革往深里推、向实处走,首要目标是为了更大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必须切实转变发展理念、转变政府职能 ‎“坚持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营造有利市场环境,尊重、保护、鼓励创新”“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上,中国主张为世界经济注入信心,同时也再次宣示了中国以“放管服”改革给市场主体加油助力的决心。在当前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坚持以改革促调控、谋发展,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六稳”任务的关键举措。‎ 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市场主体的活力、创造力。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日均新设企业1.94万户,同比增长7.1%,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这是营商环境向好的反映,也是保持平稳增长的基础。接下来,按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工业生产许可证种类再压减一半以上,中央层面再取消下放50项以上行政许可,企业注册开办时间 减到5个工作日以内,水、气、暖等公用事业要大力推行APP(应用程序)办事、移动支付等,大幅压减办电时间……种种为企业和民众带来的改革“大礼包”,对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针对性和操作性极强。‎ ‎“放管服”改革往深里推、向实处走,首要目标是为了更大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应当看到,在内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各类企业一方面各有各的难处,但共时共性的问题还是成本难降。降成本离不开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更大力度解决融资难融资x,也需要简政放权、强化监管服务的“制度性减负”。要看到,删繁就简、便民利企的“简约”之道,无论压减审批种类,还是压减办事时间,都会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这对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六稳”方针,尤其是“稳投资”和“稳预期”,将产生雪中送炭的效果,释放国内市场巨大潜力。‎ ‎“放管服”是手段,优化营商环境是目的。良好的营商环境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等“硬件”的配套,更在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软件”支撑。破除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以公开透明的规则、公平公正的监管依法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合法权益,持续扩大开放,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稳外贸”“稳外资”才能基础坚实,“稳金融”“稳就业”才能底气十足。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大力度“刀刃向内”、转变政府职能。各个省、市、县情况千差万别,沿海和内陆、东北和西部很不一样,既有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一致要求,‎ 又应充分授权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放权、监管、服务的区域特色新路径。‎ 应当看到,干部状态、工作作风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因此,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把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放足、放到位,把该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同时,“放管服”改革应与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捆住一些人乱作为的手脚,放开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手脚”,激扬起万众一心、攻坚克难、战胜挑战的精气神,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促进高质量发展筑牢思想上政治上的坚实屏障。‎ 建功新时代,争创新业绩,推动“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更大成效,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勇于担当、探索创新,需要各地各部门破除局部利益、加强政策协同。无畏中流浪急、奋楫前行,不怕半山路陡、奋力攀登,我们一定能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开创中国经济百舸争流、活力迸发的新局面。‎ ‎“放管服”改革如何到位 做好加减利民生 ‎“放管服”这道改革试题答得不好,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按兵不动”,用老办法、走老路子,坚决“照章办事”,只要不出问题就“稳坐钓鱼台”;二是“明放实收”,玩花样、搞把戏,只做表面文章,不见群众得利;三是“推诿扯皮”,像踢皮球一样把事情推走,不顾实际,让办事群众不知所措。凡此种种,皆有懒政庸政怠政之嫌。不找准“放管服”的落脚点,不把脉基层问题的症结,我们就无法把“放管服”改革做到群众的心坎里。‎ 要做好“放管服”,就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深创新管理的认识,加快优化服务的速度;就要减去消极怠工,减去得过且过,减去敷衍塞责。把群众和企业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受不受益作为最根本的检验标准。把少跑一趟、少等一天、少签一次作为每一项改革的具体目标。如此,才能解好这道改革试题。‎ ‎“章外有章”当清理 目前,全国许多地方在推动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成立行政审批局,把几十枚公章合并成一枚公章,实现“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大厅办成事”。此举旨在攻克“公章围城、审批旅行”的痼疾,不仅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还使得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获得不少点赞。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 比如,职能部门之间互不相认、章外有章。有人将一车木材从江 西运到浙江,随身携带的《木材运输证》,按规定只需盖起运地行政审批局的章即可。但由于担心外省不认,又跑去加盖了林业部门的公章,出现“一证两章”的奇怪现象。审批人员坦承,章外有章只是过渡时期的无奈之举、权宜之计。再如,一些单位“对审批迷恋、对监管迷茫”,部门区域之间协调困难,等等。要消除改革中的痛点难点,还要在更大范围内完善制度设计。只有做到统一规范管理,才能降低更多行政和社会成本,更好回应群众期盼。‎ 阵痛过后是生机 ‎“放管服”改革,让一些地方和部门感到阵痛,从而导致该放没放、放不对路、放不配套等现象。‎ 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有人认为,“放管服”就是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放权于市场和社会,让利于群众和企业。由于认识上未及时调整,也就对“放管服”的推进造成了阻碍。此外,“放管服”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还涉及权责关系的重塑、管理模式的再造、工作方式的转型,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见,思想意识落后,对探索反复的顾虑,是起步慢、落实难的重要原因。‎ 没有蜕变,就没有新生。改革不能因为有阵痛而不前。只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变方法、变观念、变机制、变状态,做到该放的放,该管的管,该服务的服务到位,‎ 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那么“放管服”的阵痛过后,就是充满希望的生机。‎ 把“放管服”改革推向纵深 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始终是改革发展的一个高频词。改革成效如何,群众和企业满不满意、高不高兴、受益不受益是根本检验标准。近日,2013年以来取消和下放的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等4张简政放权改革成果清单集中公布,为人民群众和广大企业了解放权情况、监督放权进程、评价放权效果提供了参照和指南。‎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被社会各界视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一直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门研究推行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编制试点,本届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开门第一件大事。4年多来,国务院部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提前两年完成削减1/3的任务,非行政许可审批成为历史;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目录清单共取消269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共取消320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削减比例达到70%以上。简政放权力 度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几年来,多地区多部门从破除审批关卡到打破证明围城,从减少公章旅行到结束公文长征,简政放权改革用政府自身一时的“痛”换取人民长远的利,以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激发市场“乘法”,有效降低了各类制度性交易成本,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增进了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4年多来,办证多、办事难的现象大为减少,很多群众不再为一纸证书所困扰,多重审批和乱收费现象得以治理,企业发展收获切实便利。更重要的是,简政放权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托住扩大就业、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性支撑作用日益显现,透明、便利、公平的整体创业环境正在普遍形成。‎ 简政放权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依然存在,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打掉阻碍创新创业的门槛,通过加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通过优化服务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前段时间社会热议如何振兴实体经济,其中就有对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的改革呼声。一些已取消的资格认证死灰复燃,一些“红顶中介”转入暗处照例行政收费,这些现象说明,目前改革中仍存在不到位、不配套、不衔接等问题。随着简政放权进入深水区,提高放权含金量、啃下改革硬骨头成为新的改革课题,必须进一步转变理念,持之以恒进行政府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精神把“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 改革期待大担当,改革呼唤行动派。简政放权事关全局、利在长远,拿出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兴利于民的情怀,把不该管的事交出去,集中力量把该管的事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到位,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部门才能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用扎扎实实的改革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起强大动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面临新时代新要求 全球进入“超竞争”的新时代,面对国际竞争加剧、国内竞争深化的新形势,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迫切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 李克强总理日前在推动放管服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会议上强调:放管服改革核心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也是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当前,深化“放管服”改革面临经济社会重大变局。制度供给水平是衡量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准,无论是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塑造地方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还是强化实体经济竞争力的良好环境,改革仍然是最大的红利。‎ 同时,“放管服”改革面临行政体制自我变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是一场从观念到体制再到机制的深刻革命。“放”的核心是政府角色定位, “管”的核心是政府管理转型,‎ ‎“服”的核心是治理能力现代化。“放管服”改革要力求改变重权力轻责任、重效率轻公平、重发展轻民生、重企业轻民众、重生产轻生活等价值取向,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目标与任务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抓项目建设更要抓环境建设,真正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首先,持续简政放权打造国际化市场环境。关键是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标准是企业开办和建筑施工许可便利度:减少生产经营服务许可;负面清单长度:把不该有的权力坚决拦在清单之外;纳税便利度:简化税务登记程序,落实各项税收优惠,降低企业税负。‎ 依此,应打掉阻碍创新创业的门槛,凡没有法律依据的、能通过个人证照证明的、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解决的、能通过网络核验的证明和手续“一律取消”。‎ 其次,加强监管创新打造法治化竞争环境。关键是建立公平监管体系,标准是投资者保护与股东诉讼便利度:完善中小投资者投票权、对董事职责的监督权、执行合同的司法权;破产便利度:降低重整与和解门槛,建立破产风险预警、“僵尸国有企业”和“老赖民营企业”退出机制。‎ 依此,政府应严格遵循“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明规 矩于前、寓严管于中、施重惩于后,切实做到权责一致,敷衍塞责、延误改革、整改不力的要严肃问责。‎ 三是优化政府服务打造便利化公共环境。关键是完善政府公共品供给与公共服务体系,标准是电力供应便利度、财产登记便利度、融资信贷便利度、跨国贸易便利度。‎ 依此,应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加快建设投资审批监管平台,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率。‎ 总之,几年来,放管服改革用政府短期的“痛”换取人民长远的“利”,以权力“减法”、服务“加法”激发市场“乘法”,形成“放管服”三管齐下、全面推进的格局,有效带动价格、财税、金融、社会事业等改革,助推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政府和市场关系发生很大变化,但与改革目标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改革政策供给过多过快。从审批制度改革到管理体制改革再到放管服全面改革,各级政府改革政策供给过多,体系乱、概念杂,来不及研究消化,有些甚至存在冲突,造成思想混乱,难以拿出务实落地举措。一些政策取消了不知道,下放了接不住,接下了难优化,‎ 改与法难抉、利与义难全、放与管犹豫、线上与线下徘徊,群众和企业对改革难以形成预期。‎ 二是部门间难以协同形成合力。理念先进,方法可行,但由于触动部门利益,体制惯性使含金量高的事项,“地方点菜”难下放、“群众点菜”难落实;政策法规、权力下放、联合监管、信息共享、中介组织、诚信体系建设等缺乏部门配套措施,出现中梗阻。‎ 三是改革不到位深入推进难。改革不深入,改革举措多以部门视角出发,放权边界不清、行使主体模糊;变相审批、前置条件、审批“体外循环”、以审代管等依然存在,一些互为前置“连环套”依然无解,后置审批依然过多;放管服改革中民生改革没能引起足够重视,社会领域改革滞后,基层公共服务成为改革短板,公共服务功能定位不明,难以厘清政府社会企业个人间关系,群众获得感不足;寄予厚望的互联网+,系统开发不少,但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公开、数据不共享,功用发挥不足。‎ 四是改革起步慢政策落地难。放管服改革牵一发动全身,不仅涉及利益调整,还涉及权责重塑、管理模式再造、工作方式转型,需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革出现按兵不动、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无利不管、放而脱管等现象;监管不到位和乱作为并存,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等频发;政务服务能力效率偏低,担心改革进程承担责任,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等被动改革现象。‎ 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转变政府职能任重道远,改革进程出现的不系统、不协同、不深入、不落地等现象,亟待构建整体谋划、合理布局、策略推进的改革方案。‎ 一是被动改革走向主动探索。放管服改革是涉及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工作模式的深刻变革,行政审批体制亟待突破、监管权责体系亟待健全、政务服务流程亟待优化、审批信息平台亟待整合,消除改革的痛点难点,需在更大范围完善制度设计;面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治理能力的新要求,面对体量壮大、结构复杂、开放提升的经济体,面对扑面而来的新技术新产业,面对群众多样个性化的需求,用全新的理念方式手段制定改革方略,提高驾驭改革的能力;调动各级干部改革积极性,废除“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政策,改变改革需“审批”的做法,允许在实践中探索,试错免责,创造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敢于突破现行政策氛围,推动改革深入。‎ 二是碎片化改革走向整体性推进。长期以来,我国存在政府管理、公共资源、组织结构、公共服务碎片化,以问题为导向的制度设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导致改革政策碎片化,使群众办事费尽周折。“放管服”改革进入深水区,亟待打破部门条块分隔模式、地域层级部门限制,重新构建政府业务流程、重新优化政府服务平台、重新整合政府社会合作关系,依靠政府机构间及政府与公私部门间的协调,建立新型政商关系,打造包容性政府,构建无边界的整体性治理模式。‎ 三是数量速度改革走向质量效益改革。新时期重点考量放管服改革的质量效益,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为政府强身,极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放管服”改革涉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最基本的制度,简政放权,创新行政审批模式,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探索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为主的审批方式;放管结合,统一并公布行政权力清单,加快建设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综合监管体系;优化服务,整合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五级政务服务网络,统一管理,推广一窗通办、只跑一次、先照后证等模式,加大改革红利。‎ 四是为企业服务走向为企业和个人服务。创新服务理念,研究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一条龙”服务,为企业开办成长推出服务,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个人全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服务,让群众享有日常最需要最基本最贴身的服务,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培育新动能,使百姓获得幸福感,使公共服务成为构建消费社会的推进器。‎ 五是信息孤岛走向统一互认共享平台。统筹消除部门信息孤岛的制度安排和数据共享的顶层设计。首先,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充分利用已有设施,盘活部门数据库,推动平台整合利用,支撑政务信息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认共享,到2020年建成“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其次,要提高监管服务协同化、便捷化和智能化。推进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网上综合受理和全程办理全覆盖,做到证件联用、信息联通、服务联动,力促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转变、条块分割向整体联动转变,提升网上服务效率。开发综合监管系统,丰富智能监管,畅通政企信息渠道,使用智能执法终端,加强监管风险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提高政企互动率、问题解决率、服务精准率和企业满意率。搭建国家公共服务互联贯通平台,对接政府企业社区系统,建立全国基础数据库,遵循政府主导、企业建设、社会服务、公众参与原则,促进公共服务供需高效对接,提供便捷网上服务。‎ 以更大勇气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改革正以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深化。继6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之后,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把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与“放管服”改革紧密结合,大力清除企业不合理负担。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动作表明,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作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国际竞争力重要举措的“放管服”改革,正在全面纵深发力。‎ ‎“放管服”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促进简政放 权、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部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作为一场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紧紧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个“牛鼻子”,着力减少政府微观管理、直接干预,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从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证照分离”改革、政务服务“一张网”、最多“跑一次”等具体可抓的微观“小切口”入手,取得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和企业活力进一步释放、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大成效。‎ 不过,整体改革效益明显,并不意味着“放管服”改革已经完成任务,恰恰说明“放管服”改革还任重道远。日前,国务院办公厅督查组曝光的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口岸部分单位和企业乱收费乱涨价现象,再次告诉我们,一些阻碍市场活力、妨碍公平竞争、群众深恶痛绝的体制机制改革痛点、堵点、难点依然存在。‎ 比如,减少行政审批许可,对一些部门领导,审批权不仅是权力权限,也是为官一任的功劳,如果在自己任上审批权取消了、下放了,怎么向后任交代?这种把权力当做自家“一亩三分地”的观念,不自觉地就会使“放管服”在执行中打折扣。比如违规涉企收费,明知道 不能收、不应该收、不允许收,但收费已成习惯,加上人员还是那么多,不靠收费靠什么?于是,有的我行我素明着收,有的改换名头掖着收。‎ 这些改革中的难点、堵点,有的长期存在,有的后期产生,其所以成为痼疾,根本原因在于改革站位不高,观念意识陈旧,对“放管服”改革的重大深远意义认识不深、理解不透。“放管服”改革既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大改革之举,也是当前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重要举措。从长远来看,改革将有力促进政府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方式变革和管理手段创新,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治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如果认识不到这点,就容易把改革局限在手里权限的得与失中,把“守土有责”狭隘地理解为维护本地本部门利益,隔离与改革“全国一盘棋”的关系。观念的固化陈旧,就会在行动中畏手畏脚,徘徊不前,面对改革中的难题难关,既缺乏勇气,更缺少创新机制体制、刀刃向内、突破攻坚的决心、信心与智慧。‎ 因此,改革越到关键时刻,越要鼓足勇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按照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提出的,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动力,勇于担当、探索创新。同时,加强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提高政策协同性、系统性与可操作性,推动“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全面迈上新台阶。‎ 把“放管服”改革的红利推向深入 让“放管服”改革的红利持续深入,需在思想上理顺“放管服”之间的关系,在执行中把握好“放管服”之间的关系。“放管服”改革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其中“放”是基础,“管”是关键,“服”是支撑。‎ 据6月5日《人民日报》报道,今年4月,全国首张34证合1的“一照通”营业执照在广西防城港市发出。在此前“六证合一、一照一码”的基础上,新执照整合了20个部门共34项行政审批事项,通过“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同步审核、信息互认、多证合一”模式,提供“一照通行”的便捷服务。随着国务院有关部门扎实推进“先照后证”“证照分离”“多证合一”等改革举措,各地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营造更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企业的改革获得感不断增强。‎ 商事制度改革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抓手。简政放权,核心在于推进市场准入便利化,给企业准入提速。放管结合的立足点是从过去以审批为主的准入监管转向事中事后监管,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性、针对性,让市场活而不乱。优化服务则是改善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核心在于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放管服”改革给企业带来的红利是实实在在的。“放”的成绩有目共睹,比如,准入门槛低了,证照办理时间大大缩减;手续少了,过去需准备的诸多申请材料如今通过证照合一大大压缩;创业多了,2016年,全国平均每天新增登记企业1.51万户,比2013年改革前的这一数字翻了一番,各类创业创新主体呈爆发式增长。“管”的成效也在逐日提升。比如,将多头执法变为综合执法,大大降低了重复检查给企业带来的负担;改变过去“想查谁就查谁”的随机式、选择性执法方式,探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模式,实行阳光执法。同时,“服”也在日新月异。比如,不少监管部门主动深入企业倾听民意,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一些地方和部门建数据库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一些监管部门尝试将审批事项搬到网上办理,提升服务效率。‎ 然而也应看到,“放管服”改革的红利在一些地方并未得到应有释放。比如,一些地方相关部门还存在“恋权”思想,在放权上小心翼翼、放得不够彻底;一些地方和部门面对放权造成的管理难度提升,没做好思想准备,不同监管部门数据不共享,形成政务信用信息孤岛,让一些市场主体钻了空子;有的地方在服务上还有待深入和提高。一些不合时宜的陈规旧制还没有废除、束缚企业创业创新的繁文缛节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全国一张“网”的建设速度和内容在不同省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让“放管服”改革的红利持续深入,需在思想上理顺“放管服”‎ 之间的关系,在执行中把握好“放管服”之间的关系。“放管服”改革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其中“放”是基础,“管”是关键,“服”是支撑。“管”得好才能“放”得彻底,“管”不好“放”也会受限制。只有落实好放权的责任,把束缚创业创新的权力放开了,缩减了,将审批事项减少了,审批程序简化了、审批条件放宽了,创业创新热情才能被充分激活;只有堵住监管的漏洞,将监管水平提升了,事中事后的监管链条闭合了,才能防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痼疾再度发生;只有补齐服务的短板,服务跟上“放”和“管”的脚步,才能与“放”和“管”形成协调效应,通过服务为放权打“补丁”,增强放权的针对性,弥补监管的不到位,助推监管再上新台阶。‎ 我们相信,只要“放管服”逐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改革的政策红利一定能得到持续释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