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小学教师职称论文范文(一) 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就连学校教育也有时因为过多地重视竞争而忽视合作。加之现在的独生子女比较多,学生大多缺乏合作意识和与他人相处交往的基本技能。而面对复杂、多元、多变、互赖的社会,学生不仅要从小学会如何竞争,还要学会如何合作,因为合作是开放社会的主流。合作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智慧碰撞、潜能发挥的过程。因此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就更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们可以将学习习惯的好与差,成绩的优与劣的学生进行和谐地搭配组合成4到6人的合作小组,然后把阅读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放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和学生独立操作中完成。 一、小组合作初读课文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教师可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让学生独立预习课文,然后进行小组间的合作。合作前,教师提出合作要求:朗读课文,相互指正,力求每人都做到不多字、少字、错字,不读破词。具体的合作方式就课文而论,篇幅长、自然段多的课文,可以分自然段读;篇幅短的课文,可轮流读,也可以让最需帮助的学生读。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初读课文,特别要强调听读时要专心,不可装模作样,心猿意马。 二、小组合作精读课文 合作学习并不是孤立的学习方式,它应与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融为一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争论,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求异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讨论、评议,使智慧相撞,互相促进,产生创新精神的群体感应。 学生精读课文前,教师可提出相应的合作要求。 通过朗读,讨论交流: ① 读了全文,你知道了(或体会到)什么? ② 哪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读了某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③ 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好?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④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充分自主地学习,在小组的合作中,学生的智慧,学生的思维将会进一步得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合作方式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采用多种形式读。精读中可采用仿读、赛读、带着问题读、创设情境读、分角色读、分自然段读等形式。 第二步,个体感悟记录。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将体会以眉批的形式写明,也可运用一些符号标明。例:重读的词语用“·”,停顿的地方用“/”,不理解的内容用“——?”,优美的词句段用“~”标注。 第三步,小组交流。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帮助和指点。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许多的合作交流中,优等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和交流,是小组里的主角;中等生观望、附和、随大流;学困生既不交流,也不合作,只做观众和听众。此时,教师不能将目光只投向优等生,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完善答案,代表小组汇报结果,而应在肯定优等生积极表现的同时,让他们注意带领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合作,听听他们的意见,平等地和他们一起讨论、探索,完善正确结果,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交流,乐意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三、小组合作迁移运用 阅读教学中,教者应本着培养小组间每个成员的动口、动手、动眼、动脑能力的原则,根据阅读课文的要求,布置相关的合作性作业。如:复述故事、续编故事、仿写、进行实验、制作、观察等。当然,小组合作仍需在个体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方式如下: 轮流完成,小组提出指导性意见。(例:复述故事、造句、续编故事、仿写等)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共同完成。古训曰:“集思广益,众志成城”。在制作、实验、表演等作业完成过程中,可让合作小组间的成员共同完成。例如:《三袋麦子》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我布置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分角色练习表演,学生兴致很高。他们依靠自己塑造的形象感受了语言文字的形,又与生活经验及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领悟人物的形象,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促进自我表现力的提高。 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合作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保证学生有最大限度的自读、自练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间的相互合作,进行师生间的共同合作,学习效果才会更理想。 小学教师职称论文范文(二) 小学语文中的绿色教育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但是我们却不得不关注,它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质污染加重……原本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现已变得“千疮百孔”。所以,在此人们大声疾呼:“还我碧水蓝天,建我绿色家园!”可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各国纷纷采取了不同的环境治理措施。然而,我觉得环境问题不能只“治”而当要“防”。那么,应该怎样防?我觉得这得依靠教育的力量,得从从娃娃抓起!因为,当今小学生就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将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生存空间。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的一个标志。小学生是人类未来的塑造者,环境保护的优劣将取决于他们所具备的环境知识和环境知识水平的高低,并将对保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同时, 我国《语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由此可见,绿色教育,应当以语文先行!小学语文尤其是一块适合播种“环境意识”种子的沃土,充分利用这块土地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深挖其材 丰富绿色教育内容 现在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其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按一定的比例渗透了环保教育因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一年级下册第三课《邓小平爷爷植树》、四年级上册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第十二课《大自然的启示》、六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只有一个地球》等,这些文章都有明确的环保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如执教四年级上册第三课《鸟的天堂》时,对于这句话:“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假如你是当地的农民你会怎么做?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从点点滴滴做起。而有些教学素材是隐性的,蕴含在课文中的环保内容有如地下的宝藏,有待于教师深入挖掘。如六年级上册曾经有一篇《大瀑布的葬礼》现在改为《鹿和狼的故事》,五年级下册《景阳冈》、四年级下册古诗《望洞庭》、词《忆江南》、第二课《桂林山水》、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下册选读课文《迷人的张家界》…… 都蕴含了很多环保方面的因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深挖课文中的环保教育素材,围绕语文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恰当地选定环保教育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把环保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以丰富绿色教育内容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情境 唤醒绿色行动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这不仅是教师“引”学生“悟”的过程,更是学生走进自然、情系自然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环境,周围的情境,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因此,在渗透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适时、适地创设饱含激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环保教育内容由书本走进生活,从抽象变为具体,化无声思考为有声承诺,将心灵的感悟升华到行动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我通过向学生呈现我国生态环境严遭破坏:水土大量流失,森林资源枯竭,耕地面积锐减,大量野生动物被捕杀血流成河,生活垃圾肆意排放堆积成山……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画面以及惊人的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醒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如教学《桂林山水》,课前引导学生听乐观图,调动情绪,创设融洽、愉悦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想象游览,想到教材之外,去感受大自然朴实无华的魅力,去领略大自然给人类绘制的美丽画卷,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愿望。 三、读写结合 培养绿色行动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读写结合。通过指导学生读文、悟文、明理,可让学生初步懂得保护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再通过写,把学生懂得的环保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震动,从具体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从曾经的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今日的“多灾多难的祸河”?这深刻地说明了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相互影响。这如果单让学生读文,由于时间跨度大,离学生生活实际甚远,学生难于理解接受。为了缩短时间跨度,增强教育效果,我首先充分运用多媒体播放“黄河水泛滥”、“人为乱砍乱伐”等场景片断,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人为破坏”是造成“黄河变化”的一大原因。接着组织学生抓住“黄河是怎么变化的”这一主线,反复朗读课文,进一步认识人类才是黄河的真正杀手。最后让学生品读最后一自然段,把“人为破坏”、“黄河变化”和“科学治理” 结合起来,纵观全文,教师趁热打铁,相机点拔,给学生营造一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矛盾局面,加深学生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为破坏”的体验,教师还应把学生体悟“人为破坏”后的忧思,引向现实生活的环境,思考环境恶化的后果;把学生看到“科学治理”的希望,引向自己身边的环境,畅谈怎样保护环境,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与同学分享。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训练,学生心中不仅感受到环境变化给人类的灾难,同时更培养了他们的绿色行动意识,我手写我心,一句句肺腑之言发自学生内心深处,时刻提醒自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四、走出课堂,强化绿色行动意识 环保教育不是封闭的教育,其教育过程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教材为中介,感悟知识、形成观念的动态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在保持学科固有特点的同时,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广阔空间中自由地吸吮“绿色乳汁”。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强化意识。如:1、开展环保专题讲座。2、以每年一度的“6月5日世界环境日”、“3月12日”植树节等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在全校举行环境保护知识图片展览;通过校园网络、主题班会、黑板报、环保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环保宣传活动。3、参与实际的环境保护活动,在全校掀起“保护环境,由我做起”的环保潮流:每个班都分别设置了垃圾分类回收桶;在全校掀起节约用纸,废纸利用的热潮。4、组织学生到附近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参观,了解污水和废气的处理过程,增强学生对本土的环境状况的感性认识,也深化了环境知识的理性学习。5、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活动内容,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对某一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访问、考察、监测等,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获得等一手资料。并把资料进行整理,把有关问题向行政部门反映,或写成小论文 ,增强争当环境小卫士的责任感。6、让学生走上街头,担当起环保卫士的重任,向当地居民宣传环保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真正关心和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上来。 “陶其心必然陶其行”。当语文教学从挖掘环保内容、培养环保意识、强化环保行为等方面为学生创造认识自然、关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空间时,我们的学生对保护环境,无疑会变得更加意识化、自主化、生活化,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变得境界更开阔、内涵更丰富、课堂更生动,播下的“种子”也将会绿遍神州大地。 小学教师职称论文范文(三)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时期是一个孩子学习和形成价值观、道德观的启蒙时期,这个阶段的德育教育对学生一生所起的重要作用毋庸质疑。所以这个阶段一定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地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驶好人生的第一帆。那么,该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从我做起,变“灌输教育”为“引导教育” 一要师德过关。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现实社会中, 也有一些地方的教师队伍管理不严,让一些 道德素质低下、甚至有犯罪倾向的人混入了教师队伍,试想一下:这样的人能指望他教好孩子的品德吗?二要师规过硬。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说,教育学生讲诚信,教师自己也要重承诺,守信义,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笔者从教三十余年,从来不旷课、不换课,不迟到、不拖堂。这是笔者所教的学生对笔者敬佩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工作中, 教师不仅要用师德来规范 、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教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在注视着自己, 教师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是一本更具说服力、感染力的教科书。三是师表过人。“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一定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而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记得笔者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一直不好,原因在于学生们普遍没有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甚至抵制看书,一开始, 笔者用各种方法督促学生看书,可是效果一直不如人意。这个问题困扰了笔者好久 。后来笔者 把 自己 的讲台变成 学习桌,摆放上 笔者的学习笔记本、教育理论书籍等等。每天早上 早读的时候,笔者 不在站在讲台上监督学生,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有学生好奇地问笔者在干什么, 笔者就说:“看书是一种享受,也是在给自己的大脑 充电 ,你们如果多看书,很快就能追上我的语文水平哦!” 果然,不出几天,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自学了,渐渐地,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是课内书还是课外书,他们都会主动去看了,阅读理解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二、整合拓展,变“断点教育”为“全面教育” 一要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德育。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比如说,在语文课中,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篇章,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理论,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确地对待事和人;在数学课中,渗透人文主义思想,通过计算的历史,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勇摘数学高峰桂冠;在体育课中,注重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通过形体健美、球艺体操活动,鼓励他们练好扎实基本功,强身健体,保卫祖国和家园;在自然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升环保意识等;二要在课外活动中拓展德育。比如,在科普实践活动中,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道德品质;在国旗下的讲话、讲座类活动中,进行立志、律己、礼敬、诚信、益友、节俭、自强、勤学、仁爱、孝道等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在运动会等竞技类活动中,要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集体荣誉感等等。三要在日常生活中拓展德育。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 、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同时,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家 访的机会反馈信息,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三、 学会宽容,变“惩罚教育”为“责任教育” 一要慎用惩罚手段。对教育来说,惩罚永远不是目的,而仅仅只是手段。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承受的溺爱较多,自我意识相对较强。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对他可能永远是一个阴影。因此教师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允许他们犯错。如果有必要进行惩罚,以说服为主,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 将会承受自己的过错带来的后果或付出代价。如果没达到目的惩罚也就毫无意义。 二要常用沟通手段。很多学生犯错并不是自己的主观原因所引起,而是由家庭影响、环境因素、具体场景所引起,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反而会起负面作用。教师要经常性与犯错的问题孩子们谈话沟通,放低姿态主动和孩子们交朋友。教师只有善待、关爱学生,学生才会由衷地热爱学校和老师,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三要巧用认知手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对笔者的学生, 笔者不仅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在向家长的期望、老师的教诲、社会的需求负责,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应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责任心的培养应当遵循“从自己到他人,从校内到校外,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比如可以从引导学生出“ 感恩专辑板报”、开展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开始,督促孩子履行职责,让孩子在一次次劳动、协作、交流中感受责任的分量。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强化对他人和周围环境的责任心。责任心增一分,依赖性就减一分,进取心也就强一分,主动性则会添一分。教师对待 学生应该像放风筝一样,握住手中的线,让它相对自由地飞翔,健康地成长。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德育教育长期而又艰辛的工作。它既需要广大教师们用一句句实话、一件件实事去打动学生,感化学生,又需要广大教师灵活机动,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倾注所有的真心、爱心去帮助学生。“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一线班主任,让我们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的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享受成长的幸福、快乐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