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地理试题

www.ks5u.com 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一地理试卷 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共100分。‎ ‎3.请将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否则均不得分。‎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开发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不相关的是 A.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 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 C. 气候寒冷,冰川广布 D.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较大 ‎2. 除太阳辐射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能源与太阳能无关 A. 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 B. 藏南谷地的地热 C. 高原北部的风能 D. 雅鲁藏布江的水能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故A与题意不符;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能削弱作用小,太阳能丰富,故B与题意不符;海拔高,年均温低,但是这与太阳辐射丰富没有因果关系,故C与题意相符;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能丰富,故D与题意不符。故选C。‎ ‎【2题详解】‎ 藏南谷地的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故B正确;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天然气是生物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下来的太阳辐射能,故A与题意不符;大气的运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故与太阳能有关,故C与题意不符;水体的运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故与太阳能有关,故D 与题意不符。故选B。‎ ‎【点睛】能源按照其形成和能量来源可以分为: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如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如核能、地热能;天体引力能,如潮汐能等。‎ 一艘轮船往返于旧金山和上海之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当轮船越过了日界线后,连续过了两个劳动节,该轮船航行方向可能是 ‎①自东向西航行②自西向东航行③自东12区进入西12区④自西12区进入东12区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4. 当轮船从旧金山返回上海,船员们在甲板上观测前一天正午到后一天正午时间间隔是 A. 一个恒星日 B. 比一个恒星日稍短些 C. 比一个太阳日稍长些 D. 一个太阳日 ‎5. 第七届军运会于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8日20:00在武汉开幕,此时旧金山(西八区)收看直播盛况是当地时间 A. 14:00 B. 16:00 C. 4:00 D. 12:00‎ ‎【答案】3. C 4. C 5. C ‎【解析】‎ ‎【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材料可知其过了日界线后,连续过了两个劳动节,可推知该轮船是自西向东过日界线。东12区在西边,西12区在东边,可推知该轮船是自东12区进入西12区。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②③,正确答案为C。‎ ‎【4题详解】‎ 太阳日,太阳为参考系,地球自转360度59分,大小24小时;恒星日,以遥远的恒星作为参考系,弟子自转360度,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西向东转,从美国出发,目的地是上海,航行方向西东向西,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如果轮船不动,则海员们在甲板上观测到从前一天正午到后一天正午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但是因为航行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反,故对导致时间间隔变长,长于一个太阳日。故选C。‎ ‎【5题详解】‎ 北京时间(东八区)2019年10月18日20:00在武汉开幕,此时旧金山(西八区)比北京时间晚16个小时,为18日20:00-16=4时,收看直播盛况是当地时间4:00。故选C。‎ 下图是该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 图中甲地的风向是 A. 西北风 B. 东南风 C. 南风 D. 东北风 ‎7. 不考虑地面状况,图中风速最大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6. A 7. B ‎【解析】‎ ‎【6题详解】‎ 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推测风向,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一般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30°—40°即为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由图可知,图示区域是北半球,所以图中甲地的方向大致是西北风。A项正确。故选A。‎ ‎【7题详解】‎ 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由图可知,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乙地处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B项正确。故选B。‎ 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8. 与成都相比,拉萨 A. 白天大气辐射较强 B. 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 C. 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D. 夜晚地面辐射较强 ‎9. 下列现象的形成主要与大气散射作用有关的是 A. 白天的气温较夜晚气温高 B. 青藏高原气温较同纬度低 C. 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D. 白天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答案】8. C 9. D ‎【解析】‎ ‎【8题详解】‎ 与成都相比,拉萨所处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由于大气稀薄白天大气辐射较弱;夜晚由于大气稀薄,云量少,大气逆辐射较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低,夜晚地面辐射较弱。因此C正确。故选C。‎ ‎【9题详解】‎ 白天的气温较夜晚气温高原因是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得到的热量多,导致气温高,夜晚没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比太阳辐射弱,大气得到的热量少,气温比白天低,A错误。青藏高原气温较同纬度低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所致,B错误。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是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C错误。白天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由于空气分子散射太阳辐射中的蓝色光所致,D正确。故选D。‎ ‎10.如图为世界部分地区三圈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图示环流状况出现时(  )‎ A. 内蒙古高原北风吹雪 B. 地中海沿岸碧海晴空 C. 南非高原上草木葱茏 D. 南极大陆紫外线强烈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详解】读世界部分地区三圈环流示意图可知,图中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此时为北半球夏季。‎ 内蒙古高原北风吹雪是冬季,A错误;‎ 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晴天多,碧海晴空有可能,B正确;‎ 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为冬季,南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此时为干季,草木枯黄,C错误;‎ 北半球夏季,南半球为冬季,此时南极大陆紫外线较弱,D错误;‎ 故选B ‎【点睛】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11.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秋田冬季降水较多的原因是 A. 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B. 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C. 受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 D. 越过海洋的冬季风遇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结合影响气候的因素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判断,秋田位于45°N,不可能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A错误,再根据经度判断,秋田位于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影响明显,不受西风的影响,西风一般位于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B错误,副极地低气压带一般位于60°附近,因此秋田不可能受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影响,C错误;秋田西侧为日本海,此时盛行西北季风,西北季风越过日本海时,海洋为冬季风增温增湿,变得湿润的气候遇到地形阻挡形成地形雨,因此秋田冬季降水多。D正确,故选D。‎ ‎2018年12月1日,一股较强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北方多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表为新疆乌鲁木齐城区11月30日~12月3日的部分天气信息资料。‎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 11月30日~12月3日,新疆乌鲁木齐城区 A. 气温持续降低,每日降温幅度相同 B. 气温维持在0℃以下 C. 风力由强变弱的趋势 D. 降水逐渐增多 ‎13. 此次寒潮天气属于 A. 温带气旋天气 B. 热带气旋天气 C. 暖锋天气 D. 冷锋天气 ‎【答案】12. C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11月30日至12月3日期间,气温总体下降,但是12月2日和12月3日两天的气温相同,且每日降温的幅度不同因此A错误;11月30日最高气温大为7℃,B错误;期间风力6-7级减少到小于3级,C正确;期间降水量经历少-多-少的过程,D错误,综上分析本题选择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的判断,此次寒潮来袭给乌鲁木齐带来强降温、大风和中雪天气,属于北方强冷空气南侵,属于冷锋天气系统,故选D。‎ ‎2019年1月美国中西部地区经历了极寒天气,其元凶是一种被称为“极地漩涡”的气旋。它发生在极地上空,解体后内部寒冷空气南下。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北极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会干扰极地上空大气层,影响极地漩涡稳定性,使其解体,冷空气溢出南下。下图为“美国中西部极寒天气下湖岸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受“极地漩涡”影响,美国中西部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A. 干旱 B. 洪涝 C. 寒潮 D. 飓风 ‎15. 材料信息表明 A. 近年来出现全球气候变冷现象 B. 全球气候变暖致极端天气增多 C. 美国处于极地漩涡中心地区 D. 极寒天气有百害而无一利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极地漩涡”发生在极地上空,解体后内部寒冷空气南下,据图可以看出寒冷空气南下,导致湖岸地物大面积结冰。因此受“极地漩涡”影响,美国中西部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寒潮,C正确。图中发生结冰现象,不能是干旱,洪涝、飓风一般出现在夏季,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据材料“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北极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会干扰极地上空大气层,影响极地漩涡稳定性,使其解体,冷空气溢出南下”判断,极地漩涡和全球气候变暖有极大关系,因此是全球气候变暖致极端天气增多,A错误,B正确。极地漩涡发生在极地上空,美国不是极地漩涡中心地区,C错误。极寒天气可以杀死害虫,对农作物等有利,D错误。故选B。‎ 下图中甲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潜水位的季节变化,乙图示意该域河流某河段,丙图示意该河流P、Q两水文站的多年平均流量变化。‎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乙图中河流PQ河段的流向是 A. 自西向东流 B. 自东向西流 C. 自西南流向东北 D. 自东北流向西南 ‎17. P水文站观测的河流流量有两个峰值一个谷值,这两个峰值以及一个谷值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地下水补给、冷锋、梅雨 B. 梅雨、伏旱、台风 C. 季节性冰雪融水、暖锋、季风降水 D. 季节性冰雪融水、伏旱、台风 ‎【答案】16. A 17. B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及影响水文特征的因素分析。‎ ‎【16题详解】‎ 考查获取图示信息的能力。湖泊对其以下的河段有调节作用,对其以上的河段无调节作用。从右图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变化可知Q相对径流平稳P波动较大,因此可知河流由P流向Q,结合乙图指向标可知PQ河段河流大致自西向东流。所以A符合。故A选项正确,BCD 选项错误。‎ ‎【17题详解】‎ 考查对图示信息成因的理解。季节性冰雪融水应是在气温高的季节多(若是积雪在春季),图示流量峰值段不符,排除季节性冰雪融水;地下水补给一般较稳定,与图示平均流量变化不符,排除地下水补给;所以只可能是梅雨(或季风降水)和台风。综上对比四选项可知只有B符合。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非雨季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浇灌绿地。读图“雨水利用过程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 ‎18. “雨水银行”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过程中,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 )‎ A. 水汽输送 B. 降水 C. 植物蒸腾 D. 下渗 ‎19. 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可以 ( )‎ ‎①减少内涝发生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提高江河水位   ④加剧热岛效应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8. D 19. A ‎【解析】‎ ‎【18题详解】‎ 所谓“雨水银行”就是将路面及绿化场地的雨水收集起来,通过地下铺设各类特种矿石进行物理过滤净化,集中到地下的雨水储蓄系统,再通过雨水再利用系统,将其用于水岸景观,绿化浇灌等。由此可知,储蓄雨水是把雨水储蓄到地下,增加了下渗,因此影响的水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下渗,选项D符合题意。“雨水银行”对水汽输送、降水、植物蒸腾环节影响不大,因此A、B、C不符合题意。‎ ‎【19题详解】‎ 上海市建设“雨水银行”,将雨水存储起来,可以减少内涝发生,①对。绿地的灌溉用水充足,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②对。在雨季过滤并储蓄雨水,可能降低提高江河水位,③错。绿地得到发展,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④错。A对,B、C、D错。故选A。‎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20. 该大洋环流位于 A. 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B.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C 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 D. 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21. 若该大洋环流位于太平洋,则 A. ①洋流流经巴西东部海域 B. ②洋流流经秘鲁西部海域 C. ③洋流北太平洋暖流 D. ④洋流为北赤道暖流 ‎【答案】20. C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该大洋环流的环流逆时针可知,该大洋环流可能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或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结合图中气压带与风带(盛行风向)的关系可知,图示是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南信风带及中纬西风带;图示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选C正确。‎ ‎【21题详解】‎ 若该大洋环流位于太平洋,则①洋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澳大利亚东部海域;②洋流为秘鲁寒流,流经秘鲁西部海域;③洋流为南赤道暖流,④洋流为西风漂流。选B正确。‎ ‎【点睛】全球洋流分布规律:‎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南半球中高纬度为西风漂流。 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冬季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夏季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下图为某船只环绕航行路线图(→代表其航行方向),起点和终点我国东部某港口。读图。完成下面各题。‎ ‎22. 在航行过程中,若只考虑洋流因素影响,则在图中①②③④四处航行速度较快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23. 在⑤处附近船员放下一个漂流瓶,如果在⑥处被人发现,漂流瓶经过的大洋环流模式(实线为暖流,虚线为寒流)是( )‎ A. B. C. D. ‎ ‎【答案】22. A 23. C ‎【解析】‎ ‎【22题详解】‎ 在①②是顺着西风漂流航行,速度快;在③是逆着马达加斯加暖流,速度慢;在④处是逆着日本暖流航行速度慢。选A正确。‎ ‎【23题详解】‎ 在⑤、 ⑥间形成南半球的中低纬大洋环流,是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在大陆东岸是暖流流经,在大陆西岸是寒流流经,对应的是图C正确。‎ ‎【点晴】北半球中低纬环流是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中低纬环流是逆时针方向运动;中低纬大洋东侧都是寒流流经,西侧都是暖流流经;北半球中高纬环流是逆时针方向运动,大洋东侧是暖流,西侧是寒流。‎ ‎24.下图为理想大陆周围洋流分布的模式图,读图回答下题。‎ 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有(  )‎ A. 在高低纬度海区之间进行热量的传递与交换 B. 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如①、③交汇区形成重要渔场 C. 厄尔尼诺现象是⑥势力增强的结果 D. 同纬度地区,冬季①沿岸气温低于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A、洋流可以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故A正确;‎ B、根据洋流分布图①洋流由南向北,③洋流由北向南,二者没有交汇,也就没有渔场的形成,故B错误;‎ C、⑥洋流在大陆东岸,是暖流。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西太平洋冷水上泛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是赤道逆流增强的结果,不是⑥势力增强的结果。故C错误;‎ D、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①是暖流:增温增湿,②是寒流:降温减湿,所以同纬度地区,冬季①沿岸气温高于②,故D错误;‎ 故选A 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应成为社会的共识。‎ 读图,回答以下各题。‎ ‎25.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用水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迅速增长 ②工农业迅速发展 ③降水减少 ④气候变暖,蒸发旺盛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26. 加剧全球水资源紧张的人为因素是(  )‎ ‎①乱伐森林,环境破坏 ②水资源的浪费 ③水质污染 ④气候异常,干旱少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25. C 26.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用水量增加的原因、全球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主要考查学生通过调动运用相关知识综合分析的能力。‎ ‎【25题详解】‎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迅速增长和工农业迅速发展是世界用水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故①②正确;而降水减少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局部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不会使用水量增加,故③④错误,故选C。‎ ‎【26题详解】‎ 砍伐森林主要是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水循环,与水资源短缺关系不大,故①错误;水资源的浪费会加剧全球水资源紧张,故②正确;水质污染会导致水质性缺水,加剧全球水资源紧张,故③正确;气候异常、干旱少雨,不属于人为因素,故④错误。故选B。‎ ‎【点睛】抓住题干的基本要求,注意区别“用水量增加”和“水源短缺”的差异;“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差异。‎ 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出很多独特的造型。读“蘑菇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图中“蘑菇”最可能位于 A. 黑龙江、吉林 B. 黑龙江、台湾 C. 西藏、新疆 D. 内蒙古、新疆 ‎28. 形成“蘑菇”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风力侵蚀 B. 风力沉积 C. 流水侵蚀 D. 流水沉积 ‎【答案】27. D 28. A ‎【解析】‎ ‎【27题详解】‎ 图中“蘑菇”为风蚀地貌,一般出现在风力强大的干旱地区或海岸线附近。黑龙江和吉林位于气候比较湿润的内陆地区,很难形成风蚀蘑菇,排除A、B。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之上,属于高寒气候区,海拔高处地表多冰雪覆盖,海拔低处植被覆盖较好,出现风蚀蘑菇的可能性较小,排除C。内蒙古西部和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风力强大,最有可能产生风蚀蘑菇,选项D符合题意。‎ ‎【28题详解】‎ 风蚀蘑菇是柱状岩体经风沙的打磨与雕琢而成,因此形成“蘑菇”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选项A符合题意。风力沉积一般形成沙丘和黄土地貌,排除B。图中显示,“蘑菇”所在地区处于气候干旱地区,雨水少,地表径流少,流水作用不明显,排除C、D。‎ ‎【点睛】风蚀蘑菇多发生于层状岩石,在风化过程中,岩石崩塌,形成孤立的柱状岩体。在此基础上,再经风沙的打磨与雕琢,风蚀蘑菇便逐渐形成。之所以能形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除了与岩石各层之间软硬程度的不同有关外,与风沙流的高度也有着直接的关系。风沙流是一种贴近地面的沙子搬运现象,在沙砾地区,沙子最大跃移高度为2米;在沙面上,沙子最大跃移高度为9厘米。也就是说,在离地面2米高的范围内,岩体受到的风沙吹打和磨蚀最为厉害,向上则逐渐减弱。久而久之,柱状岩体就变成了上大下小的形状,状若蘑菇。‎ 左图中所示的“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用翡翠雕刻而成。右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 ‎ ‎29. 翡翠是在高压条件下,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改变形成的。翡翠原石属于( )‎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 ‎30. 右图中,能反应翡翠形成过程的地质作用是( )‎ A. ⑤ B. ③ C. ① D. ④‎ ‎【答案】29. C 30. A ‎【解析】‎ ‎【29题详解】‎ ‎“翡翠是在高压条件下,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改变形成的”,说明翡翠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因此属于变质岩。故C正确。喷出岩和侵入岩属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冷凝而成;沉积岩是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故A、B、D错误。‎ ‎30题详解】‎ 岩浆经冷却凝结作用形成岩浆岩,因此图中①②为冷却凝结作用,A、B分别为侵入岩和喷出岩;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后形成沉积物,因此③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因此图中④为固结成岩作用,C为沉积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重熔形成岩浆,因此图中⑤为变质作用,D为变质岩,⑥为重熔作用。故A正确,B、C、D错误。‎ 第Ⅱ卷 二.综合题(共40分)‎ ‎31.2012年被称为“中国环球航行第一人”的郭川于7月份开始做环球航行的准备,经过4个月的准备工作,2012年11月18日,从青岛出发,驾驶无动力帆船,历经138天不间断的航行,于2013年4月5日成功返回青岛。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郭川在最开始做准备工作的月份所在的季节,亚洲东部盛行__________风;印度半岛盛行__________风,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中海沿岸的特征是__________ ,原因是受______________ 的控制。‎ ‎(2)郭川驾驶的帆船经过新西兰岛后,航行速度明显加快,试分析原因。‎ ‎(3)北京时间1月19日上午9时,郭川抵达合恩角(67°W),在与青岛朋友短信交流时,收到回复:“郭川,早上好。合恩角很冷吧,要注意防寒保暖”。郭川笑了,因为这个短信里有两个错误,你能指出来吗?并说明理由。‎ ‎【答案】(1)东南;西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炎热干燥(或高温少雨);副热带高气压带。‎ ‎(2)进入西风带,顺风顺水。‎ ‎(3)错误一:早上好 理由:合恩角此时约为21时,处于夜晚。错误二:合恩角很冷 理由:合恩角位于南半球,此时正处于夏季。‎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帆船环球航行为背景材料来综合考查全球各地的气候特征和气压带风带及洋流的全球分布规律。‎ ‎【详解】(1‎ ‎)由题意可知郭川在最开始做准备工作的月份为7月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季,而亚洲东部为季风气候区,故夏季盛行风为东南风;同理印度半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故夏季盛行风为西南风;其成因是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导致全球气压带夏季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右偏的影响偏转为西南风;地中海沿岸为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或高温少雨)。‎ ‎(2)帆船航行主要靠风力和洋流来推动,由图中可知郭川驾驶的帆船经过新西兰岛后的航行方向为自西向东,而由当地的纬度可知此时帆船位于南半球中高纬,而该纬度的盛行风为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其风向为西北风,与帆船的航行方向一致(顺风),故速度加快;同时该纬度带为南半球西风漂流流经地区,该洋流的流向也为自西向东,与帆船的航行方向一致(顺水);据此即可作答:船速加快的原因应是:进入西风带,顺风顺水。‎ ‎(3)根据合恩角的经度可知当地所处时区为67oW/15o=4 余7度(时区归属的计算方法为:当地经度被15度整除,若余数小于7.5度则商数即为时区数;若商数大于7.5度则时区数为商数+1);故当地应位于西4区;则当地时间应为北京时间(东八区)-12(向西时区数之差(8+4))=1月18日20时(向东加、向西减),当地应为傍晚,所以错误一即为时间错误;由题意可知此时为1月份,北半球为冬季,但合恩角地处南半球此时为夏季,气温应较高,故“合恩角很冷吧,要注意防寒保暖”即为第二个错误;据此即可作答。‎ ‎32.下列左图为某地地层结构分布图(图中A为石灰岩),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左图地层A~D中,形成时间最晚的是__________、最早的是_________。‎ ‎(2)右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右图序号表示的地质作用:②为__________,⑦为__________。‎ ‎(4)图中E处在__________条件下,最可能形成的岩石是__________。‎ ‎【答案】 (1). D (2). A (3). 沉积岩 (4). 变质岩 (5). 岩浆岩 (6). 重熔再生 (7). (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8). 高温高压 (9). 大理岩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三大类岩石及其相关作用。‎ ‎【详解】(1)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形成顺序的判断,图中岩层自下而上依次为ABCD,D属于喷出后形成的岩浆岩,且破坏了ABC三个岩层的完整性,因此D是最后形成的,而ABC三个岩层中,按照岩层的新老关系,A位于最底下,A形成的时间最早。‎ ‎(2)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丁位于上地幔应为岩浆;甲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甲为沉积岩;丙是由上地幔的产物经过③作用形成的,因此丙为岩浆岩;最后乙为变质岩。‎ ‎(3)根据上题分析,甲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丙为变质岩,丁为岩浆,进行判断②为重熔再生,⑦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4)图中E位于岩浆作用的外围,处于高温高压条件下,同时该处的岩石为石灰岩,在高温作用下将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大理石。‎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