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学案1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学案1 体味文化 走进生活 目标导航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不仅是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人文纪录片。纪录片通过展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与美食相关的多重侧面,描绘与感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家族观念、生活态度,着重描绘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饮食文化。‎ 思考 你的家乡有哪些饮食文化?你认为什么是文化?‎ 提示 家乡饮食文化根据学生本地特色列举回答。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了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知道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各自特有的色彩。‎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点。(重点)‎ ‎3.理解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力量。(重点、难点)‎ 一、文化“万花筒”‎ ‎1.感知文化现象 从时间上说,文化现象无时不在。从空间上说,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2.认知文化环境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1)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 ‎(1)从静态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从动态角度看,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力量的表现: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判断 ‎(1)张家界、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属于文化。(  )‎ 提示 错误。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 提示 错误。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文化既是社会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  )‎ 提示 错误。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本身并不是物质力量,但是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2.思考:文化都能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吗?‎ 提示 不是。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人和社会具有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对人和社会起阻碍作用。‎ 探究点一 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探究导引 ‎2016年9月20~26日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举办。本届“展示周”以“艺术编织丝路美景”为主题,举办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俄罗斯洛克捷夫艺术团少儿歌舞表演、哈萨克斯坦国家大剧院芭蕾舞团演出、“清华缘”马友友与丝绸之路巡演音乐会和《丝路于阗——文化与艺术的交融》展5项活动。‎ ‎(1)有人认为只有舞蹈、歌曲、器乐等表演才是文化,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2)文化为什么要通过“文化周”等活动和形式来体现?‎ 答案 (1)不同意。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动态的舞蹈、歌曲、器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也包括静态的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2)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核心归纳 ‎1.各种“文化”不同的含义 ‎(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从范围上看小于广义文化而大于狭义文化。‎ ‎2.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内 涵 本质上 是一种精神现象,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范围上 我们所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特 点 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并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 ‎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从文化与物质的关系看 ‎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需要通过物质载体呈现出来 点拨 准确把握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经济和政治现象不属于文化;文化既包括静态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动态的文化活动。‎ 典型例题 例1 (2016·浙江10月选考)在燧石取火的实践中,人们悟出了“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这一道理,从此在生产和生活中,多了几分执着、几分坚守。由此可见(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自然界的事物蕴含着文化 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享用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不符合题意;③否认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探究点二 文化的社会作用 探究导引 在2016年里约奥运女排决赛中,中国队以总比分3∶1战胜强敌塞尔维亚队,12年后重夺奥运冠军。中国女排的胜利,也是“女排精神”的胜利。在深化改革的今天,以“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为特点的女排精神依然是促进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前的强大动力。继承和发扬女排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1)继承和发扬女排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什么作用?‎ ‎(2)伟大的女排精神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吗?‎ 答案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的成长和国家、民族的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弘扬伟大的女排精神,可以振奋人们的精神,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人们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伟大的女排精神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要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核心归纳 ‎1.从四个方面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1)可以转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是强调文化对人的激励、指导作用。‎ ‎(2)影响深刻: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既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更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依赖实践:文化的作用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离开社会实践,文化的作用就不能实现。‎ ‎(4)双重作用:文化有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之分,先进、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2.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文化并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变化和更替。‎ 点拨 从两个方面理解文化的力量 量的角度 文化的力量有大小之分。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质的角度 文化的力量有好坏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典型例题 例2 习近平指出,要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要有信心有决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说明(  )‎ A.物质可转化为精神,精神可转化为物质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改造世界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直接为物质产品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答案 D 解析 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我们克服困难,实现中国梦,体现了文化在人们改造世界中的作用,故D符合题意;A、B、C说法错误。‎ ‎1.一尊青铜,数行铭文,引发无限遐思:声势浩大的宗庙祭祀,尘土飞扬的战乱杀伐,觥筹交错的节庆盛宴……斑斑铜绿下,一串字符就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这体现了(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用文化 ③文明只有靠文字才能传承 ④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一尊青铜,数行铭文,引发人们对过去历史的遐思,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当选;青铜器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同时人们也在享用着青铜给人们带来的享受,②当选;③表述错误,排除;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答案 C 解析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是由人参与的,C“自然美”与人无关,不是文化,错误。D本身说法正确。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故选C。‎ ‎3.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与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说明(  )‎ ‎①文化包括礼仪、语法、逻辑等意识形态部分 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④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礼仪、语法、逻辑”应属于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故①说法错误;题干未涉及文化的实质,④说法虽正确但与题意不符;题干强调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做事情的方式与规范,也逐渐培养出了人们的各种文化素养,②③符合题意。‎ ‎4.专家指出,南京本身就是一本很好的历史教科书,中山陵、夫子庙、秦淮河等,均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这说明(  )‎ A.南京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南京文化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C.精神产品具有经济性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精神产品与物质载体的关系,D当选;A、B与题意无关;精神产品是否具有经济性要看具体情况,排除C。‎ ‎5.下图漫画反映的观点是(  )‎ A.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C.知识力量就是文化力量 D.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答案 B 解析 根据漫画中的文字“打开书,你能开拓世界,甚至撬动地球!”可知,文化(书)对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很大(“开拓世界”“撬动地球”),据此应选B。A项将文化等同于物质力量,是错误的;C项将知识力量和文化力量简单等同,也是错误的;D项与题意不符。‎ 一、选择题 题组一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某同学上街购买《文化生活》复习资料 ②南京大屠杀档案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③全国人大拟将房地产税纳入立法规划 ④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杭州博物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①属于经济现象;③属于政治现象;②④是文化现象。故答案为C。‎ ‎2.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 ‎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 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④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③错误。‎ ‎3.在陕北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自然地以唱歌自娱,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格鲜明的山歌品种——“信天游”。这表明(  )‎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作品直接产生于人民大众 C.只有民间艺术才有持久的魅力 D.不同区域文化各有特色 答案 A 解析 山歌“信天游”来自于脚夫们的生活实践,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A项符合题意;B、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4.现代都市的人们悄然改变度假的方式,逛书市、听歌剧、参加形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享受着丰盛的文化大餐。这说明(  )‎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 C.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D.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答案 D 解析 人们享受着丰盛的文化大餐,参加形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5.什么是文化?著名作家龙应台说:“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这告诉我们(  )‎ ‎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②文化是可以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 ③文化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 ④文化是在个人成长中自发形成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文化可以通过人的行为体现出来,①②符合题意;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并不一定是学校培养出来的,故③④的观点错误。‎ ‎6.一卷书香,一杯茶香,茶和书安静地交汇,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图画,给人以从容淡定之感。这说明人的文化素养(  )‎ A.是与生俱来的 B.要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来培养 C.是由人的价值观念决定的 D.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 答案 B 解析 茶和书安静地交汇,给人以从容淡定之感,这说明人的文化素养要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来培养,B符合题意。‎ ‎7.“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精神品质,在书中,我们可以与大师对话、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书为我们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表明(  )‎ ‎①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用文化 ④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书为我们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表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故②正确;“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精神品质”,表明人类创造文化同时也享用文化,故③正确;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故①说法错误;④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④。答案选C。‎ 题组二 文化的形式与作用 ‎8.针灸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可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属于文化中的(  )‎ ‎①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②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③自然科学和技术 ④语言和文字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文化的多种形式中,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属于非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针灸属于自然科学和技术,也属于非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故答案选D。‎ ‎9.近十年来,深圳市坚持“文化立市”战略,确立了“以文化定输赢”的发展新路径,努力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随着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跨越发展,城市的价值观念创造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和城市凝聚力日益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了大提升。“以文化定输赢”的发展新路径说明了(  )‎ A.文化的形式 B.文化的力量 C.文化的特点 D.文化的内涵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以文化定输赢”的发展新路径,说明了文化对民族对国家的作用,即文化的力量,B符合题意,入选;题意主要强调文化的力量,没有涉及文化的形式、特点和内涵,排除A、C、D。‎ ‎10.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但对他的家书,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推崇备至。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这说明(  )‎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主动的 ④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中“自然而然地”说法错误,排除;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③说法错误,排除;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 ‎11.抗战阅兵,既是一次成就展,也是一次实力展,更是一次精神展,它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这说明(  )‎ A.各种文化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B.文化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 C.文化活动是由人类创造和享用的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答案 D 解析 抗战阅兵更是一次精神展,它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进,体现了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选D。‎ ‎12.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对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  )‎ 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故D正确;A“决定”表述错误,排除;B与题意不符;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不一定具有促进作用,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1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提起余光中的《乡愁》,相信很多人能读出诗句中的那份忧伤与哀愁。余光中的阅历丰富,涉猎广泛,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创作。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余光中不仅表达和抒写了对祖国的依恋,对民族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也使人们读懂了一个真正中国人所应具备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文化特点的理解。‎ 答案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余光中的阅历丰富,涉猎广泛,余光中的作品就体现了这一点。‎ ‎(2)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创作,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同时,透过这些产品,人们也读懂了一个真正中国人所应具备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透过余光中的作品,人们不仅读出那份忧伤与哀愁,也读懂了一个真正中国人所应具备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就体现了这一点。‎ ‎14.有人说,文化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 辨析: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这种素养是与生俱来的。‎ 答案 (1)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这种素养又总是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材料中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了人的不同素养,这是不同文化在一个人身上的反映。‎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4)题中观点看到了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是正确的,但认为这种素养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正确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化素养的理解。背景材料表明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实践活动、生活体验和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来的。要抓住这个辨点进行分析。然后指出,培养一种优秀的文化素养,需要国家和个人共同努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