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80年代末)课件(74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80年代末)课件(74张)

模块三 现代中外文明的历程 第一部分 第 11 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拓展 —— 二战后的世界 (1945 年至今 ) 时段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着整个世界迅速发展 具体表现 政治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 “ 冷战 ” ; 20 世纪 60 ~ 70 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一超多强 ” ,多极化趋势加强 具体表现 经济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思想文化 二战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 “ 信息时代 ” ;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阶段一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1945 年~ 20 世纪 80 年代末 ) 主干知识整合 重点考向突破 素养主题认知 主干知识整合 【真题 1 】 命题点: “ 冷战 ” 政策的影响 (2019 · 全国卷 Ⅲ , 34) 1947 ~ 1948 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 重点考向突破 美苏两极格局的特点及影响 考向一 A .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 .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 .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 “ 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 可知,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援助,体现了美国的意识形态对抗,故选 B 项; “ 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 ” 的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 A 项; 1947 ~ 1948 年,美国政府拒绝对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提供救济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 C 项;拒绝对印第安人的救济是与国家干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立足主干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与 “ 冷战 ” 政策 视角独特 从社会生活方式的角度切入考查美苏 “ 冷战 ” 的影响 渗透素养 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 “ 冷战 ” 意识形态对美国政府政策的影响 【真题 2 】 命题点: “ 冷战 ” 政策对苏联的影响 (2017 · 全国卷 Ⅰ , 34) 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 《 又是斯大林格勒 》 。该漫画表明 (    ) A .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 .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 .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 .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漫画 《 又是斯大林格勒 》 的寓意是:斯大林格勒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发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座被毁的城市得以重建,引起西方国家的恐慌,说明了西方国家的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 D 项;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发生在一战后初期, A 项与漫画所反映的时间不一致,排除;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排除 B 项; C 项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不符,排除。 [ 命题立意 ] 传统主干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形式活泼 以漫画作为载体,信息含量丰富,阅读时一要注意从文字中挖掘显性信息,二要从人物形象和携带物品中挖掘隐性信息 知识关联 把 “ 冷战 ” 与苏联工业化建设联系起来 1 . 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特点 (1) 二战后初期至 20 世纪 50 年代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冷战”。 (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替,伴随着“冷战”在世界各地进行争霸、对抗。 (3) 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2 . 两极格局下美国的对外政策 (1) 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表现为实行“冷战”;在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2) 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走向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3) 对日本:美国从独占日本到扶持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1 . ( 命题点:美苏对峙格局的特点 ) 如图为 1962 年 7 月 22 日 《 人民日报 》 刊载的一幅漫画,标题为 《 朽木难雕 》 。这幅漫画表明 (    ) A .美国陷入经济滞胀 B .政府干预宣告失效 C .意识形态影响明显 D .越战拖垮美国经济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 1962 年 《 人民日报 》 丑化美国经济发展,说明受意识形态影响较大, C 项正确;美国经济滞涨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 A 项错误;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 B 项错误;越战拖垮美国经济与材料无关, D 项错误。 2 . ( 命题点:美国的对外政策 ) 1954 年,美国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成员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 8 国。美国主导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 (    ) A .组建反共同盟围堵中国 B .遏止苏联向欧洲的扩张 C .控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D .援助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A 解析 1954 年,美国主导建立的 《 东南亚条约 》 表示:联合起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故选 A 项;据材料可知明显针对亚洲地区,排除 B 、 C 两项;据材料 “ 主导建立了一个共同安全体系 ” ,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排除 D 项。 【真题 】 命题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特点 (2018 · 全国卷 Ⅰ , 35) 下图反映了 1945 ~ 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 两极格局演变的趋势及影响 考向二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 A 解析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联合国成员中亚非成员国的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说明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 A 项正确;图片未涉及欧共体成员的变化趋势, B 项错误;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是经济组织, C 项错误;图片没有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 项错误。 [ 命题立意 ] 实证材料 以饼状图的形式展示 1945 ~ 1975 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 时空观念 跨越了 1945 年、 1955 年、 1965 年、 1975 年四个时间段 强调能力 从四个时期饼状图的变化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 1 . 认识二战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1) 出现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2) 两层内涵: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二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个方面。因而,对多极化趋势可以从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层面去理解。 (3)“ 多极化”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还在不断加强。 2 . 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 二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的同盟关系。 (2)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由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1 . ( 命题点: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 法国积极推动以法德为核心排除英国的西欧联合。 1959 年,总统戴高乐宣布从北约撤出法国地中海舰队; 1964 年,戴高乐在拉丁美洲走访了 11 个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了法国 (    ) A .加强了外交的独立性 B .力图担当大国责任 C .积极推进经济区域化 D .全面对抗美国霸权 A 解析 二战后初期,西欧包括法国在内受到美国的控制,外交上无法独立自主, 20 世纪 50 、 60 年代,西欧走向联合,实力增强,外交上要求独立自主,题干信息说明法国加强了外交的独立性,故选 A 项;当时的法国是要摆脱美国的控制,排除 B 项; 1964 年,戴高乐在拉丁美洲走访了 11 个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无法说明经济区域化,排除 C 项;当时的法国是要摆脱美国的控制,排除 D 项。 2 . ( 命题点:多极化趋势的影响 ) 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中国家不断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这一设想遭到美国历届政府的抵制。 1960 年,美国政府支持建立的国际开发协会开始运作,作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开发项目优惠贷款。由此可知 (    ) A .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B .美苏争夺扩展到经济领域 C .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 D .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C 解析 据材料中 “ 作为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开发项目优惠贷款 ” ,说明二战后美国态度的转变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与 20 世纪 60 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有关,故选 C 项;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心一直是苏联及社会主义力量,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不是美苏争夺,排除 B 项;材料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两极格局瓦解后,排除 D 项。 【真题 1 】 命题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 (2019 · 全国卷 Ⅱ , 35) 下表反映的是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 ( 单位:吨 ) 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考向三 类别 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 年实际产量 钢 1.45 亿 1.15 亿 煤 3.9 亿 3.35 亿 肉 2 500 万 1 230 万 蔬菜与瓜类 4 700 万 1 300 万 此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 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A 解析 据表格材料得出 1970 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 A 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 B 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 C 项; 1970 年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传统主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彰显素养 时空观念: 1961 年至 1970 年的苏联; 史料实证: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 拓展思维 从经济计划完成情况切入,考查苏联经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真题 2 】 命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2018 · 全国卷 Ⅲ , 35) 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 ,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 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A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制定的七年计划说明仍具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说明尚未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故选 A 项;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 B 项;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排除 C 项;赫鲁晓夫改革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重点依旧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计划经济 情境转换 不是传统的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建设情境,而是 20 世纪 50 、 60 年代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情境 以史为鉴 吸取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 1 . 战后苏联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项目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 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后期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 劳动者 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 制度 “ 大锅饭 ” 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2. 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1) 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完善。 (2) 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3) 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 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 (5) 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轻易改变改革的方向。 (6) 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与政治改革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1 . ( 命题点:苏联改革的背景 ) 苏联长期是谷物净出口国,但自 1972 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与此同时,苏联继续向东欧和古巴、蒙古提供大量粮食援助。据此可知 (    ) A .西方的滞胀危机迅速波及世界 B .苏联的发展模式亟需转型 C .苏联已无力维系社会主义阵营 D .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 B 解析 “ 但自 1972 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 ” 这是由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因此,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故选 B 项;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的滞胀现象没有影响到当时的苏联,排除 A 项; “ 苏联继续向东欧和古巴、蒙古提供大量粮食援助 ” ,表明苏联有力量维系社会主义阵营,排除 C 项;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与苏联无关,排除 D 项。 2 . ( 命题点:苏联改革的影响 ) 苏联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 1954 ~ 1962 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 1/2 ,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 1/5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    ) A .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B .计划经济体制阻碍高新技术的发展 C .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 D .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 A 解析 赫鲁晓夫上台后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然而科技没有转化为工农业所需的生产力,究其原因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阻碍,故选 A 项;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上台后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排除 B 项;赫鲁晓夫时期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排除 C 项;设问分析赫鲁晓夫时期科技没有转化为工农业所需的生产力的原因而非影响,排除 D 项。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考向四 【真题 1 】 命题点: 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国有化措施 (2019 · 全国卷 Ⅲ , 35)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 下降到 1.3% ,物价上涨了 1 倍。 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 A .加剧了经济恶化 B .实现了物价下降 C .推动了通货紧缩 D .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 “ 滞胀 ” 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 80 年代,密特朗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无法改变这种现象,故选 A 项; “ 滞胀 ” 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 B 项; 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 “ 滞胀 ” 现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 C 项;密特朗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不等于放弃经济自由,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传统主干 二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彰显素养 时空观念: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至 80 年代初的法国; 历史解释:阐述了法国国有化经济的措施 以史为鉴 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国家干预经济的历史教训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真题 2 】 命题点:二战后美国经济体制调整的特点及目的 (2017 · 全国卷 Ⅲ , 35)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 “ 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 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试图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故选 A 项; B 项是经济调整方式之一,不是目的,排除;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缩减福利,排除 C 项;此举意在更多地利用市场发展经济,排除 D 项。 [ 命题立意 ] 历史现象 尼克松扩大地方和州政府的自主性 历史本质 减轻政府负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历史背景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实力不断下降,急需重振美国的国家实力 1 .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 (1) 生产力发展: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 (2) 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建立 “ 福利国家 ” 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3) 产业结构调整: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4) 阶级关系变化:由于股票的分散和 “ 新中间阶层 ” 的兴起,阶级对立的情况有所缓和。 2 .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政策 (1) 重商主义:盛行于 17 、 18 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 自由主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 斯密在 《 国富论 》 中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 19 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 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 “ 自由放任 ” ,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4) 混合经济政策: 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 “ 滞胀 ” 现象,各国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 “ 混合经济 ” 。 1 . ( 命题点:战后美国经济地区变化 ) 1971 年尼克松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增加 10% 的进口税。于是,各国与美国谈判,最终以美元贬值 10% 及其他国家货币升值而告终。 1973 年美元再次贬值 10% ,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表明 (    ) A .国际贸易体系陷入混乱 B .美元丧失了国际货币地位 C .美国实行通货紧缩政策 D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冲击 D 解析 伴随着欧共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故选 D 项;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排除 A 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仍然是国际上主要的支付手段,排除 B 项;美元贬值属于通货膨胀而不是通货紧缩,排除 C 项。 2 . ( 命题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据统计,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中, 1960 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 59.9%,1980 年上升到 65.2%,1986 年超过 70% 。这种现象的出现 (    ) A .表明美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B .将会导致贫富差距更加严重 C .避免了经济危机在美国的爆发 D .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D 解析 材料反映出第三产业的兴起,开拓了新的市场,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故选 D 项;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 A 项错误;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贫富差距无关, B 项错误;这种现象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危机仍然会周期性爆发, C 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