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体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以前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但自秦以来,族群社会被官僚制帝国的编户齐民或曰‘吏民社会’所取代,乡村聚落的全名也是十分彻底的被非族姓化了。这一现象 A. 导致了宗法制的崩溃 B. 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C. 是郡县制推行的结果 D. 是中央集权制强化的结果 2.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 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B. 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 C. 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D. 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 3.明太祖废永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 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 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 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 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4.王亚南先生说:“某一个国家的传统封建关系愈强固,它的自由经济发展愈困难,它在此过渡阶段的官僚主义政治,就愈加要混合着专制主义封建主义,而表现得更持续、更露骨”。作者旨在说明 A. 社会发展形态直接影响脊官僚制的发展 B. 官僚主义政治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C. 自由经济的发展受制于官僚主义政治 D. 官僚政治伴随封建关系的削弱而削弱 5.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 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 B. 降低了行政效率 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 D. 限制了皇权滥用 6.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御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 A. 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 B. 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 C. 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 D. 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 7.北宋政府曾专为城市居民单独造户籍,即坊郭户籍,按财产多少分为十等,其税种也多样,比如宅税;地税,指城市店宅地基税,以及临时摊派,这些税种都以货币形式征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坊市制度得到恢复巩固 B. 战争频繁影响税收政策 C. 中央政府强化人口控制 D. 经济发展催生制度调整 8.清朝雍正年间的土地买卖契约,详细记载所买卖土地的坐落,面积和买成双方。除了买卖双方及证人签字画押以外,官府也加盖了官印。官府在土地买卖契约上加盖官印的主要作用是: A. 进一步保护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B. 为土地买卖提供法律依据 C. 致使土地兼并现象更加普遍 D. 促进商品经济的迅速 9.宋代大批画家追求细节的真实,对所描绘对象细致人微,显现出了“观物”“究微”的治学态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特点主要是 A. 社会动荡下复杂心情的反映 B. 商品经济发展重物质的反映 C. 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 D. 笔墨纸砚技术发展的产物 10.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 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B. 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 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D. 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11.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B.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C.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D.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12.绝对平等往往使得知识、美德、才能、财富等因素边缘化,无法实现社会普遍正义。“民主制使智慧边际化”,在柏拉图眼里便是雅典政治生活的真实写照。柏拉图眼中的“真实写照”指的是 A. 雅典民主政治是最完美的 B. 雅典民主政治使公民参与政治机会均等 C. 雅典民主政治的决策随意 D. 雅典民主政治忽视参政者的品德和能力 13.1944年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后,对外宣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所秉持的原则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所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这主要说明 A. 美国对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B. 美苏对峙影响国共两党关系 C. 国共关系发展顺应时局需要 D. 国共两党既有合作又有斗争 14.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人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 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实践 B. 是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真实反映 C. 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体现 D. 是对国民党最后垂死挣扎有力打击 15.《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A.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 红军长征的胜利 C.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 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16.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56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这反映出 A.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 陈腐观念逐渐淡化 D. 学习西方成为共识 17.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 A.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 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18. 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棉花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A. 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 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 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19.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年份 1937.7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总计 工厂数量 234 419 517 306 1061 1376 549 5462 A. 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 使得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 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0.美国联邦政府不能任命州政府的官员,州政府也不得干涉联邦事务,联邦和州政府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都享有权力,各自在独立的权力范围和制度体系内活动。美国这一制度 A. 规范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 B. 说明总统命令在各州无效 C. 使中央政府长期混乱不堪 D. 确立起三权分立的体制 21.1878年起德意志帝国实施《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洽安的法令》,12年间解散了330多个工人组织。80年代,德国国会相继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残疾与老年保险法》,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这些举措 A. 完善了君主立完政体 B. 适应了德国发展的需要 C. 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 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 22.1852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A. 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 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 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 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23.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 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B.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 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D. 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24.1951年10月,工党在大选中败北,保守党丘吉尔再次组阁后并没有废弃工党政府的施政措施,仅终止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并在国民保健方面减少一些政府开支,其原因是 A. 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B. 英国已成为福利国家 C. 国家干预适应经济发展 D. 工党的改革卓有成效 25.25.美国里根总统在1981年颁布行政命令,以“收益高于成本”原则 审核现行管制企业的规章,撤销和放宽了60多项管制条例。此后,联邦政府将原先负责的食品券和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等40多项补助项目交给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减轻社会保障责任。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 A. 减少国家干预,减轻政府负担 B. 放松经济管制,恢复自由放任 C. 放弃社保责任,缩减福利规模 D. 扩大政府职能,转移福利开支 第II卷(非选择题) 必做题(26、27) 26.(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15世纪,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农业经济收入锐减,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呢绒纺织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16世纪起,乡村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向专业业化方向发展,毛纺织业成为乡村工业的主体。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盛行,促进了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集中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集中经营的土地上使用大量雇工。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布成为大众消费品。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据统计,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0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以上。丝织业发展迅进,明代后期,江南地区管营织机约有3500台,民营织机在15000台以上,织工达4万人之多,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务于纺织业的辅助行业从业人数同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经济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14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国际分工发展历程表 时间 类型 内容 15~16世纪 商业与农业的分工 宗主国在中南美洲等殖民地从事黄金、香料和奴隶贸易,从东方国家输入瓷器、丝绸。 18~19世纪 制成品与原料生产的分工 英法等西方列强主要从亚非拉国家获取棉花、天然橡胶、铁矿石等生产原料。 19~20世纪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 全球国际分工体系形成,形成工业园、农业园、矿业园,生产与贸易国际化。 20世纪70年代后 生产类型或生产环节的分工 跨国公司推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国际分工,冷战结束后,形成组织、生产、销售三个生产环节的国际分工 ——据阎学通、杨原著《国际关系分析》 阅读表格信息,围绕“国际分工的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选做题(28、29任选一题) 28.(15分)【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同时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政府的职责,需设立独孤因等恤养老幼贫痪的常设机构。虽然这些实践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做法,但其理念值得我们今天深入思考。 ——摘编自《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扶贫制度的作用及当代价值。(9分) 29.(15分)【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专制”二字在中国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的“专制”来自西方。清末,西方的“专制”、“君主”(立宪)、“共和”等政体理论通过梁启超、严复等人传入中国。他们指出,中国之所谓法,乃君主用以束缚臣民的工具,完全没有民主共和之意,虽历史上有明君贤相,成宪家法,也无法改变中国专制制度的总体属性。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村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梁启超《中国专制政治进化史论》《开明专制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所持的观点及其依据。(11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录,分忻梁启超所持观点的上要原因。(4分) 榆社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答题卷 26.(1) (2) 27. 28(29) (1) (2) 榆社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5 CAAAC 6—10 CDACA 11-15 CDCCC 16-20 CACBA 21-25 BDACA 26.(1)表现:封建经济逐渐瓦解;乡村手工业品市场扩大;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加强;商品货币关系的拓展;社会两极分化和流动性增强。(5分) 原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农奴制的消亡;圈地运动的影响。(4分) (2)特点: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地位上升;专业性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女性是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5分) 影响: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变动。(9分) 27.(12分)【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论题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论题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论题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示例:国际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 15~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从中南美洲掠夺金银,从东方国家输入奢侈品,商业与农业的国际分工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19~20世纪,工业革命推动英法等工业国家向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亚非拉国家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亚非拉国家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促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 综上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差异,国际关系的变迁是国际分工的必然反映。 28.(1)思想:综合考察,分类定级;以政府为主导的同时调动民间力量;注重临时性救助的同时也注重系统性扶贫。(6分) (2)作用:改善人民生活,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4分) 当代价值: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短期目标,而且要着眼长久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5分) 29.(1)梁启超持中国专制论(1分) 依据:法律成为君主专制的工具;先秦分封制崩溃导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出现;秦汉时期世袭贵族政治衰微,失去了对君权的制约;民众的自由平等理念薄弱;历朝君主不断侵蚀相权使专制不断强化。(10分) (2)原因: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面临民族独立与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梁启超的观点出丁清末反封建帝制、追求民主政治的需要(民主革命)。(4分查看更多